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

松坝九年制学校刘次洲

【现象一】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少教师由此深感困惑:我在教学中如此尽力地体现新课程理念,为何在教学质量上事与愿违呢?

【现象二】课程改革在我区正式实施,但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反思】产生以上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把握失当;三是教学目标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没有得到落实。

“现象一”暴露出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忽视,导致教学只有热闹的过程,学生没有掌握后继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一种华而不实、无果而终的教学;“现象二”则反映出教学中过程性目标的缺失,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严重受限。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对策】本人拟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出发,就语文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处理三维目标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树立“大课堂”观念,重视与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要求下,“封闭式”教学显然是违背课程改革方向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指教室里的教学,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需要,一些教学活动将会突破原有教学空间的局限而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老师在树立“大课时”观念,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讨论的体验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应当努力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讨论,安排适当比例的学生讨论时间。因此,课时分配就应突破传统的“40分钟课堂制”的观念,树立“大课时”观念,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和学习科目开设不同课时的课堂,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会在这个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求取成功的过程中真正获得体验。

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教学目标的标准 1.要把目标描述清楚,不能模棱两可。 教学目标要清晰,讲课教师要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在课前把知识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通过这接可的学习掌握哪些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让同学对照目标一个一个解决.如:线段大小的比较.(连接课件) 2.课时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做到起点要准,落点要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我们的学生两极分化很严重,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方法的运用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月考后对同学对数学课堂有什么要求时,50%的同学希望我能讲的慢点,对有写问题的讲解过快,听并不懂,而有30%的同学提到要提高课堂容量,讲一些难点的问题,对知识进行拓展.如勾股定理,(连接课件)( ),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 3.课时教学目标对教学行为情境、标准的表述要明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尽量具有可测量性、可操作性。 4.完整,课时教学目标能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出发,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领域的要求进行科学整合与选择,利于学生和谐、 主动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三维目标指导下的精神生产活动。围绕学习内容,全面化理解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各项目与具体学习内容有机的整合,这既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课程目标即要包括知识目标,也要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数学课堂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制定目标是要把这些问题考虑在内,如(等腰三角形)(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 5.强调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连接同位角课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要让学生亲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重在给予学生学习策

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探究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 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教学 活动后学习者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清晰而具体的教学 目标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那么,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充分 思考研究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要求,围绕新课程提出的目标。 1、了解教学目标的两类表述方式。 在制定教学目标前,必须清楚两类表述的方式。其一,是采用结果性 的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有明确的行为动词,可 测的教学结果,可评价的学习过程1。这种表述方式一般都应用于“知识与 技能”,如:小学四年级的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第一课时的知识目标和 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排球的基本垫球知识,能说出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球部位。 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模仿、自主练习,做出正确的正面双手垫球的手臂击球动作、击球部位正确,学生可以连续自垫3个以上,其中40%以上的学生动作协调。 其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者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态度,难以用结果表明或者衡量的学习内容,行为动词一般采用体验性和过程性的1。这种表述方式一般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 情感目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具有较好的组织性、纪律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2、深入探析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要清晰地表述教学目标,必须对以下的几个问题有个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清晰地表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 1)把握目标表述的四要素。目标表述的四要素是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如:通过直观式教学(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了解排球基本的垫球知识,能说出(行为动词)双手正面垫球动作要领及手臂的击球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周林张庚灵 (山东农业大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落实好《纲要》精神,是高校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要真正落实好《纲要》精神,首先需要高校冷静分析自身教学与教学管理现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攻方向,选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佳突破口,抓住影响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部位和环节,真正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把教学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任务,实现和完成这一核心目标与任务的关键,在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学内容上讲,高校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从组织形式上讲,又包括课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但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一)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才是抓住了关键和根本课堂教学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占有主体地位,是高校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最主要组织形式。高校课堂教学承担着80%以上的教学任务,高校的理论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完成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很多内容也往往采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并且与课堂理论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课堂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目前高校最适宜、最有效、最经济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在推动教育平民化、大众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有着先

天的优越性,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背景下,还没有哪种形式能够取代课堂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备受社会关注的今天,课堂教学在提高高校办学效益、教学效益、学习效益方面,在保障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方面显现出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课堂教学对高校教学质量有着根本性的影响,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才是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只有从课堂教学入手才能实现根本突破,取得更大成效 课堂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决定了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和主阵地。课堂教学集中展示着一所学校教学发展的活力,教学改革的成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甚至学校的体制和机制改革,都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课堂教学同时也是最亟待改革的教学部位和环节。分析当前高校教学与教学管理现状,暴露问题最多、最突出的地方是课堂教学。比如在投入上,存在领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宏观调控上,存在课外活动冲击课堂教学的问题;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存在重认知目标轻情感目标,重知识传授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存在机制不活,不能有效的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以教定学,以本为本,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以教为中心,以灌输为主,缺乏人文关怀,缺少沟通与交流,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在学生学习上,存在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厌学现象严重的问题;在教学秩序上,存在逃课现象严重的问题;在教学评价上,存在重数量评价轻质量评价,重终结评价轻过程评价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着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课堂教学的现状,客观地要求高校只有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眼光聚焦到提高课堂教学上,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

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目标认识和制定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目标制定的方法,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功能 测量和评价。可简化为导学、导教和导评(对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指导教师的教 媒体的运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传授,侧宜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导的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侧宜选择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教学法(探究式教学)。 2、指导学生的学 清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起导向作用。通过对照目标进行学习,学生知道完成目标或部分目标,对学生起到一个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作用。 3、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借助目标进行互动并用目标来调节自己行为的一个信息反馈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制定出发,通过一系列师生活动,最后要回到目标,将学生学习结果与预设的目标相对照,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如果目标达到了,则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目标,如果目标部分未达到则必须进行补救教学。 二、把握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课程目标是指各学科的教育。 三、精心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1、设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考虑学科课程目标,如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制定科学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科学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第二,考虑当前的教学任务适合为本学科三类目标中哪些类型的目标服务;第三,因为除了符号和事实性知识可以在短时内掌握之外,系统知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都需要经过若干阶段,因此,不仅考虑目标类型,还应考虑每一目标实现所处的学习阶段。第四,还应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考虑目标的可行性。 2、在教学目标制定和叙述上的要求 (1)目标要全面、具体、适宜、具可测性。全面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兼顾三维目标;具体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看了之后明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适宜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性等。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结果,应该用学生学习后能说什么或能做什么来陈述,尽量避免用“知道什么”、“理解什么”等含糊的词语来陈述目标。 (3)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在目标的陈述中,学生一词应省略。不能出现“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这类句式,因为这类句式中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制定好全面、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有效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 贵州盘县汪德旭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要明确具体,用可检测性的语言进行描述,是教的目标,也是学的目标,是教学目的和测量标准的有机结合。这个描述,我跟一些同志交流过,不少教师不同意,甚至培训我们的专家。之所以会这样,我想可能他们在下面的这几个问题的理解上有些模糊。下面我谈谈我的理解,跟大家商榷。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区别 我们生产的分歧主要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他们认为教学目的很清楚,老师容易操作,反对把教学目的具体化。我想产生这种想法的同志对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区别没有重视。我们静下心来分析,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是明显的。 相同之处表现为:都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的;二者都对教学行为起导向作用。 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1、教学目的重在课程和教材要求的描述,教学目标除上述要求外,还要重视教学实际条件。2、教学目的的描述主体是教师,重点描述教师教什么,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预设,重在于描述教的结果,可检测性不强;教学目标的描述主体是学生,重点描述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作具体的规定,是学生学习行为要达到的要求的概括,不仅要求学生实现,也要求教师

要实现,是师生一起公认的明确标准。3、常用的描述动词和数词不同。教学目的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数量不明确,不具体,结果不易测量。教学目标一般采用“记住、说出、听写、做出、归纳、说明、复述、写出”这一类具体的外显性动词,描述出来的结果利用课堂上设置的检测指标能轻易测量。是否达标,结果也很清楚。4、学生的理解方便性上不同。教学目的常用“理解、掌握、领会、体会”,学生不方便理解;教学目标采用“记住、说出、听写、做出、归纳、说明、复述、写出”这一类词语学生容易理解。理解决定执行的力度和速度。 但是教学目标的描述也应该重视教学目的的层次性。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教学目的的层次要求用明确、具体、可检测性强、易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一点在此不展开,我将在下一篇文章《职教课堂教学目标描述的策略》里面详细介绍。 二、课堂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任务的区别 我们在深入课堂观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呈现教学目标。课后交流时发现他们把课堂教学任务直接当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他们的不同。先举一个通俗的生活例子。我们呈现给学生一个要求,描述为:5分钟吃完各自课桌上的面条,安静无声音,衣服上干净无汤渍,嘴擦干净。其中“吃完各自课桌上的面条”就是教学任务。“5分钟吃完,安静无声音,衣服上干净无汤渍,嘴擦干净”就是教学目标。下面再举一个专业课例子。我们给

教学目标制定“四步走”

教学目标制定“四步走” ——以《七嘴八舌话环保》为例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情智变化、态度变化和行为变化的期望。 《七嘴八舌话环保》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练习7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话题。这一课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我的思考过程经历以下四步: 第一步: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的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从总目标中我提炼出这样几个关键词“倾听”“表达”“交流”及“文明”。 第二步:梳理学段口语交际目标 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目标有六条: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结合三个学段目标之间的承接,考虑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我将《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作如下梳理:交际态度:有自信心,自然大方,有礼貌,乐于参与;与人交流

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学会倾听: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了解、把握说话的主要内容,逐步做到“抓住要点”。 学会表达:用普通话交谈;逐步做到表达完整、清楚明白,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简要转述。 学会交流:逐步做到能顺利地进行日常交流;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以上目标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中不可能全部落实,能落实几条就足以了。每一节口语交际课,在确定目标时,必须体现交际态度、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四个方面部分要求的落实。 第三步: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 每一篇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教材特有的标记。仔细研读《七嘴八舌话环保》教材的文本内容和插图,我发现关注生活环境、增强环保意识是教材取向,而教材要求是在调查、了解、作记录的基础上,回到课堂与同学们议一议,归纳整理后再对家乡的环保工作提出建议。课前调查、了解、收集环保方面的资料,填写调查表,可以使“七嘴八舌”言之有据。学生有话说,才能积极参与,大胆发表意见。 第四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教学需求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把话说完整、说清楚明白不难做到。听人说话认真、耐心需持续训练。能抓住要点、有条理的表达有难度,需要加强训练。另外,口语交际课不同于说话课,不光要说得好,还要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陈述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要使陈述的教学目标清晰、操作性强,关键要抓住陈述的中心——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并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陈述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泰勒(1950)认为最有用的目标陈述形式就是行为目标即用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陈述某一特殊的学习结果。在泰勒的影响下,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在他的那本简短而可读性极强的书中,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应该陈述“学生能做什么以证明他的成绩以及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 做什么。”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 1.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目标要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在目标表述时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如“知道”、“理解”、“欣赏”、“记住”等等,而应该使用行为动词,如“背诵”、“解释”、“选择”、“写出”等。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是否可观察,关键在于所选用的动词。有学者(朱敬先,1987)对布鲁姆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都选用了明确的行为动词,对我们如何陈述这些领域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表6-1列出的是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所选用的动词。 表1认识领域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正是因为对教学目标重视不够、定位不准、模糊不清,才使得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出现偏差,导致阅读教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最终“费时多而收效甚微”。针对当前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与改进。 (一)如何制订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目标,体现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基础,力求恰当、全面,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首先,要依据课程目标。近期,国内许多语文教学专家纷纷呼吁阅读教学要从教“课文内容”转到教“课程内容”,也就是“课程目标”。老师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直扑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是一直在课文中来回打转,总觉得掌声的含义该体会,小英的忧郁也应该感悟,在内容分析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最终把主要目标定位在第二学段课程目标的一项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具体到这节课,就是: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其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教学目标是是比课标目标更下位、更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表述的时候,不能完全照搬课程目标。比如:一开始,殷老师制订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越位

的目标。高旗老师建议降低目标,用课程目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表述。专家认为,这样照搬课程目标,还不够明确。根据学生基础,我们把目标调整为“能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这样就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了。大家看目标的陈述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用关键词语,行为动词——补充,行为程度——完整。大家可以仔细琢磨语文课标中的学段目标,都是从学生角度表述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目标。像“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等,从教师角度表述,要改进。行为主体在表述的时候也可以省略。 第三,要适合学生基础。目标定位要准,不越位。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反复推敲目标的高、低、难、易。上面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不再例举了。 第四,目标要少,不贪多。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比如朗读教学的目标,从开始的“有感情朗读地课文”,调整为“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变得少而精,就容易实现了。

如何科学设定有效教学目标

如何科学设定有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 施的前提,是评价一节数学课实效性的尺子。要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制定合理、适度、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经常产生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制定与教学内容脱节,二是教学目标制定过多,三是目标制定过咼。要解决以上问题,科学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以下四点。 、要关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 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 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二是过程与方 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 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 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三是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 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 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 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学生学习任何 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 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要注重教学目标的系统性、整体性 学习教学系统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科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科学态 度,可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要系统的设计教学目标,先用 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明学习目标,以反映学生理 解、应用、分析、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列 举出一些能够反映上述内在变化的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 理变化也能够观察与测量。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 丿卜圧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包括课程 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通常要分析、阐述的 是课堂中的教学目标,即课时目标。在设计课时目标时,必 须牢牢把握住教学总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 为依据,保证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三、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

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等各方面。教学改革,不管怎么改,怎么创新,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1、要符合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也要依据符合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鉴于考试对于我国学生的影响尤其要注意评价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另外,不要随意提高教学目标。 2、要全面也要适度。教学目标一定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既兼顾双基教学、能力训练,又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以课标为依据,遵照课标中各级别、各项内容的具体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每节课的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目标过高学生达不到,目标过低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并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目标一定要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分析学生,进一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3、要符合学生实际。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从实际的教学过程看,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原始状况不同等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们的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③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 分析、了解学生的途径有哪些? 一、是从教育心理学中了解,相同年龄的孩子,具有相似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特征;二、是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三、是从课前预习和预习反馈中,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同时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分析学生、“吃透”学生又是备课的难点,我们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知人善教。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心灵上读懂学生,贴近学生,以使教学目标制定的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明确了教学目标,就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控制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施教。学生的学习有目标了,学习就不会迷失方向。通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可以获得某种知识、技能和情感素养的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浅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教学目标的制定与 落实 摘要: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体现三维目标、总体目标,而且要感知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同时要立足校情、学情,制定准确的课时目标。在教学中,要通过阅读、感悟、创设情境,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还要处理好计划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制定;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35-03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具体指标,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小学第二学段就是三、四年级,是小学教育中承前启后的学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发展阶段。因此,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应该是科学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三维教学目标”。 如何科学、有效的制定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教学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整合三维目标,总体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过程与方法”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对学与教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动力系统,是推动过程与方法顺利进行,促进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在教学中,三维目标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文化主题单元”构建的,每册由六个单元主题组成,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文化主题,由五篇课文、一个阅读链接和一个综合学习组成。如果教师能够通读教材文本,了解单元的教学目标,把握单元课文、阅读链接、口语交际、综合学习、习作等板块间的联系,那么制定教学目标就不会走样、走味了。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的足迹”为主题,既收录了古诗词、现代诗歌《快乐的足球赛》,还介绍了文学大家茅盾的《天窗》。不仅写了中国孩子做《芦叶船》的快乐,还写了德国《女孩儿乌塔》的故事。阅读链接安排了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问题: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不少教师在制定课时时往往直扑课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制定的目标,或定位过高、过深,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导致教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目标过低,出现学生“躺在地上摘桃子”的现象;或偏重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实施,因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错位,学生用心灵的诵读不够,用心灵的倾听不够,用心灵的表达不够。 2.对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理解不透如何科学地表述这些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有效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他们在制定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有一定的区别。实际教学中,对于行为动词的运用,教师是不大讲究,甚至是随手乱套的。 3.三维目标分割实施,缺乏融合。随着三维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制定目标时也开始渗透三维目标,但是出现了制定目标时尝试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开呈现的方式,看起来十分清楚,但是往往陷入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分割实施的误区,只把三维目标当成三种目标,将三项目标进行简单叠加,缺少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4.目标表述模糊,难以把握。主要体现为教师制定目标时,清晰度把握还不够,最终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弱化,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虚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泛化。例如,《借尾巴》(人教版一下)的目标陈述:重点学习课文,知道不同动物的尾巴的作用。这就是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如《梅花魂》的目标陈述:潜心会文,联系文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静心涵咏,融情体验,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两个目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潜心会文、静心涵咏,融情体验”这类词,陈述的语言过于学术化,教学时很难把握其分寸。再如《月光曲》(人教版六上)教学目标陈述: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提高朗读、想象能力;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③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这三个目标的陈述虽然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各个维度,但是表述“大众化”,适用于许多篇课文。 对各维度可以使用的行为动词归类如下: 知识性目标动词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科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注意了以下几点要求: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样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习者进行了相关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至于学习者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在这个意义上, 3)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所谓具体,是指这一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像“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抽象动词,由于涵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这些词语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避免使用。 (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须是学习者,而不能是教师。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样的目标表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样表述意味着,只要教师组织学习者进行了相关活动,目标就算达成了。至于学习者达到了多少预期的学习结果,则是另外一件事了。 (2)教学目标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在这个意义上,诸如"学生应受到观察的训练"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目标表述。虽然,这一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但它没有表达教学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表述,会用上浮、下沉、受水的浮力这些词语或短语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表达了具体观察的教学结果。 课堂教学目标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导教、导学与导测的。含糊笼统的教学目标不利于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 第一,不利于明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分析的主要依据,模糊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失去明确的参照标准,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就给教师分析教学任务(目标确定后的教学思考)和指导与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带来很大的困难——从学生的起点能力到达这些学习结果之间究竟需要多少距离,应该经过哪几个阶段,其间的具体目标(使能目标)

怎样抓好课堂教学(20200529103316)

怎样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立足课堂,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水平。怎样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好“三步曲”:课前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讲课,课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上课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懂教材的思想,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收集相关的资料,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真写好教案,做到胸有成竹。 在上课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例如进行创设问题或情境开展课堂教学。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一些问题或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效果。二是教师要把学习过程转变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重点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和过程的调控,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亲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多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要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理论。“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个任务之间也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最终形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

构知识。设置“任务”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注意“任务”的情境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会学生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搜集所需信息,并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一般说来,“补差”和“提高”是课后辅导的工作重点。要做好这两项工作,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准确找出后进生落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成绩。

教学目标的制定步骤

1、目标分解 教学目标需要自上而下的分解与重构,这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上位目标是下位目标制定的依据,下位目标是上位目标实现的基础。要设计单元目标,就必须明确学段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单元目标及其相互关系。下面以学段目标分解为单元目标为例来说明其操作。 (1)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是明确本单元学生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水平。明确了单元的学习主题,也就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2)学习任务的选择。确定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的阶梯式的学习任务(内容)。如“圆的面积”的单元目标是“探索与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认识圆”、“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够把圆形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数学思想)等学习任务。 (3)学习任务的组织。主要分析各项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不同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对它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逻辑序列,

以满足教学实际进程。如要“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首先要“认识圆的周长”,而不能把二者的关系颠倒过来。 (4)单元目标的表述。明确了各单元的学习任务,就可以把每项学习任务编写成相应的单元目标。相对于学段目标来说,单元目标是具体的;但相对于课时目标来说,单元目标又较抽象,这一点与课时目标必须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有很大的不同。如“圆的面积”单元目标,可做如下表述:①能说出身边的圆;②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圆的周长;③能说明圆的面积与圆的周长的区别;④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此后,每个目标还要类别化,即确认它们各自的维度及水平标准。因为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条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其层次水平不同,教学的过程与条件也是不同的。 2、任务分析 通常的做法是“逆推”,即从已定的终点目标开始,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逐步揭示使能目标(从起点通向终点必须掌握的子目标),然后逐级排列出来,从而揭示最终目标的构成成份及其层次关系,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事件的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以通过下位目标的逐个实现达到上位目标的最终实现。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也称为学习目标)”是师生教学活动的标准,是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承受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规范。既宏观又具体地表述教学后的预期行为变化、成长状态。 虽然我们的教学已步入新课程,但在教参、教案、示范课、研究课等各自教学目标陈述上仍存在很大差异。当前,陈述目标这个原本平常的工作,不少教师却困惑不解。设计教学目标最终要以目标陈述来体现,能否科学、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而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却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必须符合一些要求。下面是笔者对新课程下教学目标如何陈述的一点思考。 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陈述的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新课程下教学目标如何陈述在词语选择上,不再使用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动词,如“培养”和“使学生”,而是使用以“学生”为主语的动词来描述目标。 第二、教学目标要小。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其实指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制定宽泛,学生在某课时内完不成。比如:”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这些看似很“大气” 的教育目的或课程目标,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因此,学习目标应切合课堂教学活动实际。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我们就不要了,而是要时刻记在心间,分解在阶段性目标中。小的目标一一达成了,大的目标当然水到渠成。 第二、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准确、具体,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条件要具体、目标要明确、形式要适当) 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一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表述。如:“能利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熟练掌握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应该避免运用了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培养学生……精神”、“学会……”等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就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把握的,可评价的,例如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 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制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化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注重的是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我认为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原来的应试教育就过多的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然而现代社会极需有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思想,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有效参与学习的主体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

方式强调接受,建立人的客观性、依赖性,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

丧失,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消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 四、注重课堂评价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要评价学习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在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 目前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学习的程度;过程与方法目标,制定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本节课学习内容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培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对全校教师的 业务培训 问题及困惑 (1)“这节课我准备挺充分呀,怎么没达到效果呢?” 教学不敢忽略任何一个知识点,处处费时费力,处处不深不透,导致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有效突破,核心问题抓不住,费很大的周折,下课后自己累得一身汗,留下一脸茫然,唉,教学真是个遗憾的艺术。 (2)“我怎么总是讲不完课呢?” 备课时搜集大量的资料,但问题是,材料的选取、运用不太得当,尤其是不能根据重点、难点、疑点、争议点、学生需求来合理选用,导致课堂容量加大,影响课堂主旨任务的完成和核心目标的达成。 (3)“枯燥没意思,课应该怎么上呀?” 个别课堂“知识中心”“考试目的”非常严重,一节课就是根据学案看书、标划、填写、记忆、检查。能力培养、情感激发、认识形成全然不见踪影。(4)“谁之过?” 某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用与知识内容、学生理解能力等不相符合,看着学生茫然的眼神,老师更困惑, 现状及诊断 现状:教案或者课件上、学案上呈现的教学目标,很多是形同虚设,只是呈现出来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理睬,整个课堂的教和学与目标关系并不紧密。 诊断:目标本身从内容到表述不准确、不明确,没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难怪它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结论:教学目标不重视不准确不明确,教和学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今天我想讲三个话题:教学目标的地位及功能,教学目标的解读,如何规范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地位作用及功能 (一)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地位及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