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基本性质》教案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分数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已经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真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比大小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分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真假分数,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及商不变性质,再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不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情感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三张长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的□中填上合适的数。

1÷2=(1×5)÷(2×□)

=(1÷□)÷(2÷4)

你是根据什么填入上面的数的?

“商不变的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你能把1÷2这个算式改写成分数形式吗?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参与兴趣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的图片,故事引入

话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师徒四人走的又累又饿,唐僧叫悟空去化些斋来给大家吃。悟空去了一会儿,化来三块大小一样的饼。他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师父一块。沙僧见了说:“师兄,俺每天挑着重担,很辛苦,我要两块。”悟空想了一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了沙僧两块。猪八戒在旁边贪心地说:“猴哥,我食量大,我要四块。”于是,悟空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

成十六块,分给了八戒四块。(课件出示分饼的过程)

同学们,你知道他们谁分得的多吗?

三、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折、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每张纸都看作一个整体,用手分别平均折成4份、8份、16份。

(2)画、在折好的长方形纸上分别把其中的3份、6份、12份画上阴影。

(3)剪、把长方形中的阴影部分剪下来。

(4)比、把剪下来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结果怎样?

2、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通过动手操作,谁能说一说图中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各是几分之几?

(2)、你认为它们谁大?

(3)、既然这三个分数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板书: 43= 86 = 16

12 (4)、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呢?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四人一组讨论。

(5)、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6)、启发点拨

A 、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B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

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

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C 、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都、相同的数、0除外)

(7)、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把 20

15的分子缩小5倍,分母也同时缩小5倍,分数的大小不变。( ) △ 4

3的分子乘以3,分母除以3,分数的大小不变。( ) (8)、把( 3

2)和( 2410)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9)讨论:悟空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八戒要8块,悟空怎么分才公平呢?

(10)、质疑,让学生看看课本和板书,回顾刚才学习的过程,提出疑问和见解,师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说说你填写的依据

2、看教科书第43页的试一试,指名回答

3、完成教科书“练一练”第1、2题。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 (1)把 65和 4

1化为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 32和 4

3化为分子为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考考你:4

1的分子加上3,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 3、数学游戏 : 说出相等的分数

4

1 8

2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很出色,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或体

会?

六、布置作业(任选两题)

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53=20() (2)32=()

10 (3)204=()1 (4)2520=5() (5)

248=()16=12()=()2=3() (6)41=()8=8()=()10=20() 2、把下列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1 41 512 3

11 853 753 3、把63、10521、12015、5511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41 = 82 = 16

4 43 = 86 = 1612

128 = 64 = 3

2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07页至10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彩笔、各种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示故事。同学们,今天是快乐的 ,老师祝愿同学们节日快乐!在我们欢庆自己的节日时,花果山圣地也早已是一派节日喜庆的气氛。 【六一节到了,猴山上张灯结彩, 小猴们享受着节日的快乐。猴王给小猴们做了三块他们爱吃的饼。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贝贝一块。第二只小猴佳佳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丁丁急了,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丁丁三块。贝贝、佳佳见了,连忙说:“猴爷爷,不公平,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丁丁的同样多。”】 “同学们,猴王真的分得不公平吗?” 二、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猜想一下猴王分得公平吗?为什么公平?我们平常怎样去做?让我们也来分分看。请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张长方形纸片,共同来分一分,并完成操作报告(课件出示操作报告)。请小组长分工一下,明确记录的同学。 任选一小组的同学台前展示实验报告,并汇报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 板书:14 = 28 = 312 2.组织讨论。 (1)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相等关系。那么,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得出结论 教师板书:34 = 68 = 912 。 3.引入新课:黑板上二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 虽然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是它们的大小却不变。那么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有规律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这个变化规律。 三、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请每组拿出探究报告,任意选择黑板上的二组相等分数中的一组,共同讨论、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1.课件出示探究报告。 2.分组汇报,归纳性质。

师恩难忘教案 (2)

难忘师恩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师恩”一词,使学生了解启蒙老师田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使他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敬师爱师的情感。 2.在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练习画出自己的问题,学做批注笔记。 3.学认生字13个,学写10个,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及俗语“无心插柳柳成荫”等。 4.仿照田老师编故事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给古诗编故事,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学习语文。 5.学写摘录笔记。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启蒙老师田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使他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敬师爱师的情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三、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四、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最新五年级语文《师恩难忘》教案(精品)

五年级语文《师恩难忘》教案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师恩一词,使学生了解启蒙老师田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使他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敬师爱师的情感。 2.在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练习画出自己的问题,学做批注笔记。 3.学认生字13个,学写10个,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及俗语无心插柳柳成荫等。 4.仿照田老师编故事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给古诗编故事,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学习语文。 5.学写摘录笔记。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三、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四、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8.小结:说说此时你对师恩如何理解?如果把恩换成情、爱、益是否可以? 五、鼓励学生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将自己所编的故事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 级上册) 【教材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43-44页内容。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在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准确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依据。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设计理念】 让学生主动参与验证是本节课的核心理念,学生动手折纸验证以后,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路来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比较来发现分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全课都是在学生主动探究的环境下进行,这样学生掌握住了分数基本性质以后,也能较好的进行实际运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数的转化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探索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分析、归纳、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和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学生记忆起来并不困难,但也正因此很容易使学习流于记住,而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猜想,然后自主探究,操作验证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折纸、涂色,知识迁移等方法,在充分经历推理学习的过程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达到学会、掌握、运用的目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复习: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0÷6=15÷()=10÷()=()÷1 24÷12=48÷()=4÷()=()÷3 ()÷15=6÷3=()÷1=90÷() 你能说出商不变的性质吗? 创设情境:有两张一样大的饼,现在要平均分给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要求分得公平,每人分到的份数不一样而得

【K12学习】师恩难忘优秀教案

师恩难忘优秀教案 关于师恩难忘优秀教案有哪一些呢,小编为大家推荐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练习2中的四字词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2.练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看自学自测题、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为理解感悟课文打基础。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讨论交流、谈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小练笔,让学生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学生: 完成自学自测题。 教师: 准备教学课件、查看学生预习情况。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同学们,说起老师,我们都非常熟悉,自打幼儿园开始,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培育。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与老师有关的名言诗歌?(生谈)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 1.出示自学自测题,让学生认读文中的词语。 2.完成填空,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认识。 3.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得准确、流利。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谈课文的主要内容,田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理清文章脉络。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学生讨论分段(四人为一小组),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1-2)“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自然段(3-7)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使我听的入了迷,而且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自然段(8-9)写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27.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6.1 第2课时 平均数(教案)

6.1平均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做一做 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 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 10 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 服装统一 9 (1)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 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评分方案,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 对于第(1)问,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展示,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广播操成绩为:9×10%+8×20%+9×30%+8×40%﹦8.4(分) 二班的广播操成绩为:10×10%+9×20%+7×30%+8×40%﹦8.1(分) 三班的广播操成绩为:8×10%+9×20%+8×30%+9×40%﹦8.6(分) 因此,三班的广播操成绩最高. 对于第(2)问,归纳: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内容:2.议一议

《师恩难忘》教案

15.师恩难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联系上 下文的方法理解“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 年树人”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词句品析,感受文中田老师的热爱文学、 教学有方的形象,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课时抓住词句品析,感受文中田老师的热爱文学、教学有方的形象,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题:《师恩难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探究生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新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识字,把自己的记字方法与同桌交流。 2.检查自学效果。 (1)多媒体出示生字:指名读,要求声音响亮,读音正确。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对了掌声送给他,有错误举手帮他纠正。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描、念、段、俩、临、境、呆、恭”的写法。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多媒体出示词语:描红、娓娓动听、炊烟、娘儿俩、歇脚、念叨、身临其境、发呆、犹如、拐杖、恭敬、教诲。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指名读,师生评价,再指名领读、全班齐读。 (4)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换词语,借助词典,利用其 他学科的知识等方法)“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恭敬”“教诲”等。 (5)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多课文,师生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级也如此,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内容? 他先把这首诗念了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miáo hóng xiǎng niàn fēn duàn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专项练习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专项练习 题 分数的基本性质专项练习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最简分数。 25秒=( )分60克=( )千克 分数的基本性质专项练习题:5000平方米=( )公顷3吨500千克=( )吨 2.一个分数约分后,分数的大小( )。 3.一个分数的分母是15,约分后是,这个分数原来是( )。 4.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 ),约成最简分数是( )。 5.在0.61、0.603、0.625、0.663、和这些数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和( )相等。 6.分数单位是的最简真分数有( )。 7.一个最简真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和是8,这个最简分数可能是( ),也可能是( )。 8.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和是72,约分后的最简分数是,原来的分数是( )。 9.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的和是( )。 10.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的积是8,这个分数是不是( )。 二.判断题。 1.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 )

2.分数和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3.分子和分母都是偶数,这个分数一定不是最简分数。( ) 4.最简分数的分子一定小于分母。( ) 5.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的最简分数,叫做约分。( ) 6.明明做数学题时,做对15题,做错3题,错题占总题量的。( ) 三.选择题。 1.下面分数中,( )不是最简分数。 A. B. C. 2.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9,这样的最简分数有( )个。 A.3 B.4 C.5 3.18时=( )日 A. B. C. 4.因为==,所以约分后的最简分数是( )。 A. B. C. 5.两个分数,分数单位大的分数值( )。 A.一定大 B.一定小 C.不一定大 四.把下面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的约成最简分数。 五.把相等的分数用线连起来。 六.在○里填上或=。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北师大 版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大小不变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白纸、圆片,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到来了,你们刚入校园时觉得我们学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换了新课桌,有了新的洗手间,有了文化走廊,有了开心农场),说到开心农场,还有一个小故事,开学初,校长决定把这块地的三分之一分给四年级,六分之二分给五年级,九分之三分给六年级,四年级同学认为校长不公平,分给六年级的同学多而分给他们的少,校长听了,笑了,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告诉老师校长笑什么? 生1:四、五、六年级分的地一样多。 生2:…… 师:到底校长分的公平不公平,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按平时的分组习惯四人一组,用你们的学具来代替这块地,像校长一样来分地吧。 2、汇报结果

师生交流:你们是怎样做的?谁能说一说,请几个同学上台演示并口述演示过程。 生1:用三张同样的长方形的纸来代替这块地,分别涂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2:用三个同样的圆片分别涂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3:用三条线段分别画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经过对比发现三块地一样多。 生4:把分数化成小数,他们的商也一样,所以三块地的面积一样大。 生5:…… 3、课件展示,得出结论。师:校长分的和你们一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小电脑是如何拼的,(利用优质资源课件演示分地的过程,师生共同观察总结得到校长分的地一样多。)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由的猜想,使实验成为自己的需要,同时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验证,使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进入探究新的学习活动之中。)

五年级语文《师恩难忘》(精品教案)

第一课《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3段。中间一段(3-7)主要是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一段有趣故事,且后来每讲一课都是这样。 课文通过典型事例反映老师的教学有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语言浅显易懂,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课文。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感悟作者对教师的难忘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1、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师的教学有方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说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正音,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感知情况小结。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1、2自然段 1、默读1、2自然段,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 2、有这样一位老师,你的心情怎么样? (二)3-7自然段 1、这样一位让人敬佩的老师,他是怎样上课的呢?小声朗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田老师上课有什么特点?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2011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 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课件出示几组数据) (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③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④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校对答案) 5 7 3 8 1 5 6 9 2 4 1 8 6 5 4 9 3 5 2 7 8 4 3 9 6 1 5 3 6 2 6 5 8 4 0 9 7 3 6 1 (4)组织学生写下自己记住的数字,并把记忆个数填在表格中。 (5)指名交流自己记住自己记住数字的个数。 师:我们试了多次之后得到一组数据(板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可能一样多,更大的可能是有多有少,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下,试了多次,你究竟用哪一个数来代表你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呢?(板书:代表)为什么? 过渡语:淘气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成绩是什么样的。看大屏幕。你们想不想和淘气比一比?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1)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来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能用9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用4、5或7公平吗? 过渡:大家很聪明,很智慧,这一点和智慧老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师恩难忘精品教案

《师恩难忘》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同学们,从我们进入幼儿园那天起,就和老师朝夕相处,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渗透了老师的多少心血啊!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着名作家刘绍棠在时隔四十多年之后,写下了《师恩难忘》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板书课题:师恩难忘) 2.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作者为什么觉得师恩难忘?老师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让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播放影视课文《师恩难忘》】思考:是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并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仔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2)在横线上填上课文中的词语。 他先把这首诗念了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____________地讲起来。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____________。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平均数(1)》参考教案

1.平均数(第1课时) 总体说明: 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 (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北师大版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城关第一小学赵亚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设计及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鉴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内容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组织教学时先从复习除法的商不变规律入手,引发学生的内在知识积累。 二、动手实践、初步感悟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新知识的学习是从分数的大小相等引出的,我通过“折、画、”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通过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爱动手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学生可能会用一下几方面证明:折纸比较;画图观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等等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通过验证这三组分数确实相等,那么,它们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2、顺应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 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巩固联系、加深理解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巩固作用,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任务结束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师恩难忘》教案

《师恩难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解词语含义,领会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默读、速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能力和赏析能力 3.教育学生热爱他们的老师,永葆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含义,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词语的赏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恩,是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谈论无数次的话题。当你和同学们谈论校园时,当你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时,当你在老师帮助下攻克难题时,有谁不感念自己的老师呢?无论是学者还是专家,无论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大众,提起自己的老师,他的思念就会如歌般飘来——师恩似海,思念如歌。 二、检查预习 1.注音 陨落泥泞忧心忡忡情不自禁不苟言笑霎时冥思苦想高瞻远瞩洁身自好2.解释 忧心忡忡情不自禁不苟言笑霎时冥思苦想高瞻远瞩洁身自好微不足道陨落远见卓识甘拜下风 三、作者简介 王梓坤,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任北师大校长期间,于1984年首次提出“尊师重教”,并与该校部分教授建议在全国设立教师节。全国人大次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四、文本分析 1.作者回忆了哪几位老师的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高克正:给以经济上的支持(详) 漆裕元:是“我”懂得革命的道理(略)感激、爱戴、赞美 黄贤汝:提高了“我”对熟悉的兴趣(略) 2.齐读第二自然段,概括名人尊师的事例 颜渊、史可法 名人 尊师古今中外 鲁迅、高尔基 3.齐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 (1)表达方式:议论和抒情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A“老师以自身的榜样激励我们,以丰富的才智武装我们,以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指导我们”(以排比句的形式,歌颂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B. “师长如巍巍高山,令人敬仰;如涓涓春水,令人神往;如兰桂之香,令人洁身自好。”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是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本节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已经具有初步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所以本单元解决平均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会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突出了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前两天,我们班的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小小奥运会”体育节活动,进行了一次踢毽比赛,我们一起来看。(录像播放学生比赛的场景,组织学生认真观看。) 师: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做小裁判,帮助我比一比他们哪队能获胜?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学生大声地喊,观看录像后,学生被比赛的热烈场景所感染,显得有些激动,情绪高涨地回答。) 师:谢谢大家的热情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他们的踢毽情况统计图。(教师分别出示男生队、女生队踢毽儿情况统计图,说明一个点子表示踢了一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生1:男生队五人的成绩分别是:4、7、5、4、5 生2:女生队四人的成绩分别是:7、3、5、9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他们哪队能获胜? (片刻地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兴奋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生1:男生队获胜。 生2:女生队获胜。 (显然,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许多孩子不服气地举起手,七嘴八舌地说着,男生队获胜,女生队获胜……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特意制造认知冲突,这样自然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此,下面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人教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人教版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商不变规律。 (1)计算:120÷30 12÷3 40÷5 400÷50 (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拿3张同样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提示:你发现了什么?板书: (为什么相等?) (2)小组交流: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3)汇报: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4)观察以上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北师大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基本性质》教案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分数基本性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内容。是在三年级下册已经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真假分数,分数基本性质,约分通分、比大小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分数与小数互化、分数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真假分数,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及商不变性质,再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不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情感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含义,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三张长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的□中填上合适的数。 1÷2=(1×5)÷(2×□) =(1÷□)÷(2÷4) 你是根据什么填入上面的数的? “商不变的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你能把1÷2这个算式改写成分数形式吗?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参与兴趣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的图片,故事引入 话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师徒四人走的又累又饿,唐僧叫悟空去化些斋来给大家吃。悟空去了一会儿,化来三块大小一样的饼。他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师父一块。沙僧见了说:“师兄,俺每天挑着重担,很辛苦,我要两块。”悟空想了一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了沙僧两块。猪八戒在旁边贪心地说:“猴哥,我食量大,我要四块。”于是,悟空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

师恩难忘主题班会教案

师恩难忘主题班会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抒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从而激励学生更加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努力向上! 二、活动过程: 班主任发言:冬日的预言中,孕育了春。化雪的日子,春就到了。摇起风筝,看它融入蔚蓝的天空。筝儿唤醒了童稚,风儿送来了春的信息。在这春风和煦,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都说小鸟长大了,终要离开妈妈;水手精悍了,终要搏击海浪。而你们,五年级的同学们,也将要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师恩难忘啊!今日,就让你们抒发内心深处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感恩之意吧! 主持甲:是谁,播下万古远点的梦幻? 主持乙:是谁,耕耘遍野燃烧的心愿? 主持合: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主持甲:您将青春融入滴滴烛泪,记下了人类永远的赞叹。 主持乙: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校园里把希望浇灌。 主持甲:您用青春写出无悔的人生。 主持乙:您用真情谱写世间最壮丽的诗篇; 主持甲:您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 主持乙:让我们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挚地问候一声—— 主持合:老师您好! 主持乙:五( 3 )班《谢谢您,老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甲: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您一生的写照。为了我们,您付出了许多许多,您的爱是真诚的、无私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我们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时刻想着您。 请听诗朗诵《老师,您好》: 男:在我们的心目中,您就是一部写不完的故事,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开头。 女:那没有结尾的结尾,总是回味无穷,有时虽然平淡,但平淡也是真,也是美,——如遍布道旁的小花,清香怡人。 男:在我们的记忆中,您衣着很普通,不潇洒也不华丽,很难捕捉到流行的气息。 女:其实,您也在追求一种美,那时智慧与文明的芬芳。每当您的身姿出现在讲台,——比将军还神气。 男:一抬手,一投足,都是那么富有感召力。您瞧,几十双眼睛把您注视。 女:您抑扬顿挫的声音如同山间清泉,叮咚叮咚湿润每个人心底。 男:您和蔼可亲的笑容恰似严冬的暖流,带来人生的甜蜜。 合:踏遍千山万水,历经风风雨雨,不能忘记的就是您。 女: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您就像那老练的舵手,带领我们劈风斩浪驶向远方。 男:也许有一天,我们站在一起,我比您高,但我清醒记得,是您把我高高擎起。 合:您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学生心中永不落的太阳。让我们发自内心地问候您:老师,您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