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相关制度

儿科相关制度
儿科相关制度

一.各级医务人员职责

儿科主任医师(儿科主任)

1.在科室主任领导下,负责和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理论提高工作。

2.每周查房2-3次,亲自参加并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和诊治,特殊疑难病的会诊和死亡病例的讨论,遇到重大或特殊疑难病,负责协调相关科室共同进行处理和解决。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检查下级医师的各种医疗文件。

4.担任临床教学和研究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的培训工作,根据自己专业对本科主治医师、进修生、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5.每周最少出专家门诊1-2次。

6.运用国内、国外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及新业务,提高医疗质量,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参加事故差错分析会,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在管理病房期间,每日进行对出院病例进行最后审查,并审签出院病历。

儿科副主任医师

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儿科主治医师

1.在科主任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

2.按科室要求,每日带领住院医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查房,具体帮助和指导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及特殊诊疗技术操作。

3.掌握病区的伤病员的病情变化,对新入、疑难、危重、死亡伤病员和发生的医疗纠纷、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请示报告。

4.经常检查本科的医疗护理质量,督促医师、护士认真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严防事故差错。

5.检查和指导下级医生的病历书写,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伤病员出院、转科、审签出院病历,特殊检查申请单,贵重和毒、麻药品的处方。

6.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值班、门诊、会诊、出诊等工作。

7.担任临床教学、指导研究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临床工作,定期组织进修医生、实习医师,结合病例进行专科基本理论知识学习。 8.组织本组住院医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学习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9.经常督促检查本科病房内外的清洁卫生,协助护士长做好病

房管理工作。

儿科住院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和主治医师领导下,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内各项业务和日常医疗行政管理工作。

2.儿科住院总医生实行二十四小时负责制,直接传达科室主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的学习及医疗工作,带头执行并检查督促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负责组织和参加科内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和治疗工作。带领下级医师做好下午、晚间查房和巡视工作。主治医师不在时代理主治医师工作,检查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病例及医疗文件。

4.每日晨安排和调整病区床位,向门诊挂号处通知空余床位数,每日登记全科出入院患儿人数,督促一线医生报疫卡,每月统计全科出入院患儿人数及各种指标并向科主任汇报。

5.按时参加医院住院总医生例会,组织病房出院及死亡病例讨论,做好病死率、治愈率、院内感染率、病床周转率、病床利用率及医疗事故、差错登记、统计、报告工作。

6.负责每周及节假日医生组的排班,安排对进修医师的讲课及实习医师的带教。儿科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工作,分管病床,具体负责患儿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新毕业的医师实行三年二十四小时负责制。

2.对新入院患儿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和首次病程记录。每日定时查房,随时做好病程记录,对手术后和危重病员应加强巡视,积极抢救,并及时报告上级医师,下班前应将危重病员情况向值班医师交班。

3.随同上级医师查房,做好查房前的准备,报告病情,记录上级医师指示,经上级医师同意,做好出院、转科工作。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事故差错。

5.参加临床教学,指导实习医师的诊疗和技术操作。修改和审签其书写的医疗文件,有经验的医师,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可指导进修医师工作。

6.认真学习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7.随时了解患儿思想、生活情况,征求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进行住院规则和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患儿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

儿科值班医师职责

1.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按时交接班,施行床头交接班,具体负责当日全科所有住院患儿的临时处置、病区医疗和事故安全。

2.按科室规定具体负责当日新入患儿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如当日主管医生在位,并已经对该患儿进行处理,值班医生可以免接诊,但必须了解该患儿的病情及处理情况。

3.对新入院病人在8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不定期巡视病房,病情有特殊变化患儿,及时处理并随时做好病程记录,如自己处理有困难,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4.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病情,记录上级医师指示,经上级医师同意,做好诊断、治疗或会诊、转科等工作。

5.认真如实书写交班记录,对患特殊疾病、应用特殊药物、做特殊检查及值班任的指示,管理住期间病情有特殊变化患儿,均有详细记录,次日口头告知主管医生和接班医生。

6.保持医生办公室及值班室的环境卫生,在值班期间不得接待与工作无关人员,不得看电视或在电话聊天。

7.值班期间在二线医生不在位的情况下,不得离开病房,科室间会诊由住院总医生或二线医生负责。

儿科实习医师

1.在上级领导和医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实习,参加门诊、急诊和值班。篇二:儿科管理制度

儿科管理制度

一、儿科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和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理论提高工作。

2、每周查房2-3次,亲自参加并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呼诊治,特殊疑难病的会诊和死亡病例的讨论,遇到重大或特殊疑难病,负责协调相关科室共同进行处理和解决。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检查下级医师的各种医疗文件。

4、担任临床教学和进修生医师,实习生的培训工作,根据自己专业对本科主治医师、进修医生、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5、每周至少出专家门诊2-3次。

6、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及新业务,提高医疗质量,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参加事故差错分析会,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在管理病房去期间,每日进行对出院病例进行最后审查,并审签出院病历。

二、儿科副主任医师职责临床主任(副主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与理论提高工作。

2、每周查房1次,亲自参加危重病员的抢救处理与疑难、死亡病案的讨论、会诊。

4、按规定时间参加门诊工作,随时解决疑难病症。

5、了解掌握学术动态和先进经验,定期或随时向科内人员介绍,指导临床工作。

6、督促下级医生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三、儿科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

2、按科室要求,每日带领住院医师、进修医生、实

习医师查房,具体帮助和指导住院医师、进修医生、实习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特殊诊疗技术操作。

2,掌握病区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新入院、疑难、危重、死亡患者和发生的医疗纠纷、事故、

或其他重要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请示报告。

4、经常检查本科的医疗护理质量,督促医师、护士认真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严防事故差错。

四、儿科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管医师、主办指导下,负责患者的日常治疗和处理。

2.贯彻落实临床住院医师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标准,建立起临床住院医师良好的工作网络。

3.按时完成检查诊断、查房、医疗文件的书写和治疗工作,及时查阅各种检验、放射报告,及时处理病情变化;经主管医师同意,做好病员出(转)院工作。

4.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应全面负责,对术后病员换药、巡视,积极抢救,向主管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请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5.上级医师查房时,应做好查房前准备,并负责汇报患者新的病史、体症的变化汇报生命体症,新的实验室和x线等实验室检查资料。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7.参加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参加门诊、出诊,负责完成病历讨论记录和会诊记录。

8.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档患者出现明显的病情变化或家属对患者的诊治不满意时,立刻向上级医师汇报。

9.参加所要求的值班任务,值班时需了解危重患篇三:儿科病房工作制度

儿科工作制度

1。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在院长领导下,由科护士长配合,负责科室全面工作,完成门诊、住院病人的诊疗、科研、教学任务。

2、实行三级医师负责制,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查房一次。住院医师每日查房二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一次。住院医师三年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危重并能及时汇报。

3、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开展新业务,提高医疗质量。

4、落实十四项核心制度,坚持疑难危重病人、死亡病案的讨论制度,提高医疗质量,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

5、护士长负责病房的管理,达到整洁、卫生规范化,为病人创

造一个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对特殊感染病人,应设专门病房,严密隔离,积极抢救,努力提高治愈好转率。

7、严格遵守纪律,相互理解,加强团结,遵守医德规范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8、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质量,降低死亡率、减少发病率,促进和保障儿童身体健康。篇四:儿科质量管理制度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一. 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科室的各项工作中。

二. 建立科质量管理组织,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三. 定期组织学习规章、职责及各种操作规程和专业基础知识。

四. 对质量观念弱者要进行强化教育。

五. 根据妇幼院医务科制定的质量标准,每月统计本科室完成情况,上报医务科。随时对本科室的质量进行分析,收集对质量控制手段以提高质量方法意见和建议,并与医务科联系。

六、医疗质量主要标准与指标

1、医疗质量主要标准。

(1)诊断质量标准。

正确性:确诊要符合诊断要点,病史、体征、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具有的特性,拟诊要基本符合诊断要点。诊断性治疗有效。

全面性:主病,并发症,伴发症应依次列出;诊断疾病名称以国际疾病分类法为准。

及时性:对急、危、重病应力争在24小时内确诊;疑难复杂病症及时转入上级医院。

(2)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病人症状消失,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病人症状减轻,器官功能明显好转。

(3)护理质量标准。

按照山西省卫生厅印发的《山西省医疗机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及《山西省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指南》的标准评定。

(4)技术操作规程。

按照国家卫生部,山西省卫生厅颁发的有关技术操作常规与规程,以及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编印的技术操作规程执行。

(5)病历书写标准。

按照卫生部印发的《病历书写规范》执行。

(6)工作质量标准。

各项工作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健全,并能认真执行。患者、本院职工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在要求的指标以上。

七、根据上级要求及本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八、医疗质量监督、检查、评价方案。

1.科质量管理小组对科医护、医技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价。

2.医疗质量检查每月一次。

3.认真评价医疗质量。

评价标准:严格按照,《江苏省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指南》执行。

篇五: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工作制度

1.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的各项业务技术管理。

2.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查房前后专业清洁洗手。

4.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

4.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

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的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

10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

11.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做好手卫生,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新生儿查对制度,做好新生儿腕带,床头标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13.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并准确、及时、全面书写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4.接应做到每一位患儿书面、床头、口头交接清楚。

15.病房重要仪器设备、药品、抢救设施应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定位放置,及时补充。

16.出院时仔细做好核对工作,进行沐浴更衣后,请家属签字确认无误后方可离院

仪器保管制度

1.对科室使用各种仪器均需建册登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保养,做到无丢失、无损伤、无锈蚀。

2.对贵重仪器需有操作说明置于仪器上,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对仪器的损害。

3.每日检查仪器使用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4.对急诊科所有仪器原则上一律不外借,特殊情况须经医务科批准。

5.仪器每次使用后,要切断电源,擦拭干净,并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及时安装调试,以备急用。

6.各类仪器定位放置。保养要做到五防:防潮、防震、防热、防尘、防腐,定期上油,对腐蚀性溶液粘附在机器上应立即擦拭干净。财产管理制度

1.急诊科财产由科主任、护士长管理。护士长负责保管、领取、包换、建立账目,定期检查清点,做好账物相符。

2.掌握各类物品的性能,及时消毒,分类保管,注意霉烂、虫蛀,并提高使用率。

3.任何财产不得私自拿出、外借,特殊情况外借须登记,经手人签名,贵重物品须经科领导同意后方可借出。

4.凡因工作不负责任导致财产物品丢失损坏者,按医院赔偿制度处理。

健康教育制度

1.护理人员对住院及门诊就诊患者必须进行一般卫生知识的宣教及健康教育。

2.健康教育方式

(1)个体指导:内容包括一般卫生知识,如个人卫生、公共卫生、饮食卫生;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急救常识、妇幼卫生、婴儿保健、计划生育等知识。在护理患者时,结合病情、家庭情况和生活条件做具体指导。

(2)集体讲解:门诊患者可利用候诊时间,住院患者根据作息时间。采取集中讲解、示范、模拟操作相结合及播放电视录像等形式进行。

(3)文字宣传:以黑板报、宣传栏、编写短文、健康教育处方、图画、诗歌等形式进行。

3.对患者的卫生宣教要贯穿患者就医的全过程。

(1)门诊患者在挂号、分诊、诊治等各个环节均应有相应的卫生知识宣传。

(2)住院患者在入院介绍、诊治护理过程、出院指导内容中均应有卫生常识及防病知识的宣教。住院患者的宣教要记录在健康教育登

记表中,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责任护士及患者或家属签名。母婴同室新生儿科医师查房制度

1、新生儿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每天上午查房一次,对新生儿常规体检,及时发现问题,早期诊治;同时为新妈妈提供全面科学的新生儿喂养,传播正确的育儿理念。

2、主任医师对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诊治全面负责、带领下级医师查房

每周两次,重点新生儿随时检查。

3、上级医师查房时,做好准备并报告病历。

4、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及时邀请会诊。

5、发现新生儿异常状况时,经上级医师查房核实,转新生儿监护室严密观察、及时诊治,必要时转送有新生儿重症监护条件的医院治疗。

5、高危妊娠,病理产儿,新生儿科医师必须进产房、手术室参与和组织对新生儿接生和抢救工作。

入产房、手术室出生监护制度及流程

1、所有高危儿均要进行出生监护,由高年主治及以上医师担任。

2、接到产科或手术室通知后10分钟内赶到现场,了解高危因素并准备好复苏器械及药物。复苏器械要求按顺序摆放,方便易取,喉镜要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

3、按新生儿复苏流程对新生儿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4、出生监护完毕后按病历书写规范做好相关记录,有特殊情况

者需向患儿直系亲属交待病情。

5、需要转入新生儿病区的由监护医师全程陪护,并提前电话通知病房准备好需要的器械。

6、住院证由监护医师开立。

7、监护过程要求态度严谨,冷静细致,严禁嬉笑喧哗。

8、监护过程中要遵守手术室和产房管理制度,做好消毒隔离。

9、遇疑难危重及特殊情况要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

儿科质量控制管理

儿科质量控制管理 一.组长:史玉敏 二.成员:李云云李志新 三.职责: 1.组长职责: 1)负责病区的全面质量控制;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质量考核标准,明确职责并逐条逐项认真实施。 2)制定质量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对质量控制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有安排,有检查,有记录。督促小组其他成员落实职责。 3)每天不定时进行质量检查,每周将发现问题向护士长汇报,每月最后一周与考核组其他成员共同考核一次,每月月底对当月检查结果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讨论,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对存在问题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并进行总结及追踪(改进结果)。达到质量控制目的。 4)定期征求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并作好记录。 5)每月培训学习一次监控指标,制定详细的监控计划。 6)每周利用周会时间讲评常出现的问题,以便全员随时提高书写质量。 2.成员职责: 1)在护士长、质控组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并做好记录,及时汇报。 2)进行质量检查时,要严格执行标准,做到一视同仁,抓好易发生差错的关键环节,做好措施,预防为主,防止差错。 3)积极参与科室质量检查分析会,并认真发表意见,参与管理方案的制定工作。4)质控组每人每次检查都要有检查记录;协助组长做好分管工作。 四.成员分工:

李志新: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出院病例指控、病房管理、工休座谈会、各种表格登记、 李云云: 监护室消毒隔离、监护室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出院病例指控、监护室病人管理、监护室各种药品及器械 史玉敏:消毒隔离、库房管理、随访记录、抢救车、出院病例指控、护理常规、各种制度职责、质量分析 五.检查频次: 各成员根据自己班次合理安排时间随时查,每周检查一次,组长每月组织总查1次暂定每月的15-20日。 六.护士长对组长及成员的全年工作安排: 组长:每月最后一周组织成员进行总查对一次,并召开质量分析会,做好记录。 年底对全年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查漏补缺,制定出下一年的质量管理办法,并将材料交与护士长。 成员:各成员根据自己班次合理安排时间,每位成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对本班以前质量作出质控,做好记录及时向责任护士提出,并督促其改正,并将所发现问题向组长汇报。 七.护士长对小组成员的要求: 1)组长及成员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质量检查工作,做到一视同仁,对查出的问题要及时提出,督促其改正,并做好预防工作,杜绝差错发生。 2)组长及成员在工作中必须起到积极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严己律人。 八.护士长对组长及成员的考核办法: 1)护士长每月对科内的质量检查结果对照标准进行扣分制,总分100分,

儿科标准制度.doc

儿科医疗质量检查管理制度 一、规范临床医疗质量检查程序及职责,保证临床医疗过程得安全、有效。 二、由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得科内医疗质量检查、计划得实施。 三、由上级医师负责本科内下级医生得日常临床医疗质量过程控制。 四、科主任、主治医师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得医疗文件,对下级医师做出得诊断与治疗提出指导与修改意见,审签出(转)院病历。 五、主治医师、护士长要经常检查本病房得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六、科主任要督促各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与医疗操作规程。技术操作规程,按照国家卫生部得有关技术操作常规与规程,以及高等医学院教科书编印得技术操作规程执行。 七、科主任与质控员按照《科室医疗质量考核评分表》,每个月对本科室得医疗质量进行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反馈、总结、改进。 八、主治医师负责项目病历得检查、统计、审阅工作,李俊华负责单病种病例得检查、统计、报表工作,卢星负责临床路径病例得执行、完成及报表工作,科主任监督检查、落实、及实施情况。 九、病例书写标准:按照卫生部印发得《病例书写规范》执行。 十、主班(值班)医师审阅前一天住院病人得化验结果,如有异常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并及时交班。 十一、定期组织学习规章、职责及各种操作规程与专业基础知识。 十二、对质量观念弱者要强化教育。 十三、医疗质量主要标准与指标

1.医疗质量主要标准 (1)诊断质量标准正确性:确诊要符合诊断要点,病史、体征、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具有特性,拟诊要基本符合诊断要点。诊断性治疗。全面性:主病,并发症,伴发症依次列出:诊断疾病名称以国际疾病为准。及时性:对急、危、应力争在 24 小时内确诊,疑难复杂病症应及时组织科内会诊,需要其她科室会诊要及时与书面记录,必要时请示分管院长组织全院会诊或及时转入上级医院。 (2)疗效判别标准治愈:病人症状消失,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病人症状好转,器官功能明显好转。 2.护理质量标准按照国家卫生部护理质量评定标准执行。 十四.强化并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儿科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医疗质量,使患者得到客观科学得评估,以便做出适宜得治疗计划,得到科学、有效得治疗,特制定本制度。 一、对患者进行评估工作就是医务人员得职责,就是重要得质量管理监控环节。对患者进行评估得卫生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在本院注册得执业资质。 二、患者评估就是通过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医技辅助检查等途径,对患者得全身状况、疾病、严重程度、心理、生理及社会、经济支付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估,以指导对患者得诊疗活动。 三、对患者得评估应当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评估,全面把握患者基本得现状与对治疗服务得要求,为制定适宜于患者得治疗(手术)方案(计划)、护理计划提供依据与支持。 四、患者评估得重点范围,包括:门诊评估、住院时再评估、手术前后评估、麻醉前后评估、疑难危重患者评估、病情变化时评估、转院前评估、护理对患者安全风险评估、出院前评估等。

产儿科合作制度

XX市医院 产儿科合作制度 依据上级文件精神,为提高围生保健水平,降低窒息、早产及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率,加强产儿科医生产前、产时及产后各时期的密切合作,特制定本制度。 1、高危孕妇定期会诊制度:对高危孕产妇,当宫内条件不适宜胎儿生存,并威胁到孕妇生命安全时,根据医院现有技术力量,产科与儿科医生共同协商,决定使胎儿及时娩出还是宫内转运。 2、产儿科每周交班会:为了使新生儿医生掌握孕妇,尤其是高危孕妇的情况,做好新生儿出生后的观察, 产儿科的医生与护士长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交班会,对重点的孕产妇情况进行通报,使儿科医生掌握即将出生的高危胎儿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同时将高危新生儿的情况及时汇报给产科医生。 3、所有高危孕产妇分娩时均有儿科医生到场,24 h随叫随到,做好复苏和抢救准备,并做好及时转运准备。 4、儿科医生坚持每天到产科查房,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发现危重儿及时会诊治疗,及时阻断了新生儿疾病的发展,必要时转院。 5、对新生儿分娩后重点观察4小时,尤其是Apgar评分低、母有糖尿病、母亲产前曾有发热或有胎膜早破史等新生儿,避免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急症的发生。儿科医生对母婴同室的婴儿进行每日的体检,定期巡视病房,定期培训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并与产科医生及护理人员及时交流产妇及婴儿情况,共同管理 6、儿科要配合产科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工作。对有产科合并症的婴儿酌情配

合产科医生做好宣教工作,如产钳后皮肤损伤、血肿、轻度HIE等,儿科医生协助产科做解释工作,尽量不给家属增加思想负担,甚至配合产科做好上门随访,儿科成为产科医生坚强后盾。 7、加强培训医护人员的窒息复苏、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早期诊断、新生儿护理等知识。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有关的规章制度 新生儿科工作制度 1、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的各项业务技术管理。IeW1i2v 。 2、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b8cKs6u。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查房前后专业清洁洗手。B1jNJvg。 4、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 、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z3uKEIv。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 C,相对湿度为55-65% ;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 分钟。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WyppHMK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 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hsrDtHK。 4、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 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EkOIwUy。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的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DuoUo00。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tjNb2e7 。 10、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cdaIhAr 。 11、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做好手卫生,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新生儿查对制度,做好新生儿腕带,床头标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13、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并准确、及时、全面书写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4、接应做到每一位患儿书面、床头、口头交接清楚。 15 、病房重要仪器设备、药品、抢救设施应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定位放置,及时补充。 16 、出院时仔细做好核对工作,进行沐浴更衣后,请家属签字确认无误后方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篇一:儿科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2.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 3.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4.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5.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6、治愈好转率≥90%。 7、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8、急儿科基础服务设施设备合格率100% 9、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率100% 10、急儿科抢救药品配备率≥98% 11、急儿科抢救药品合格率100% 12、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13、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4、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95% 15、院内母乳代用品推销为0

16、新生儿疾病筛查率≥75%以上 17、新生儿死亡率18、新生儿破伤风率0 19、出生缺陷报告率≥95% 20、院内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75% 21、综合满意度≥90% 22、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88% 23、病历合格率≥90%。 24、处方合格率≥95%。 25、平均住院日≤15天。 26、病床使用率70-80%。 27、病床周转率≥30%。 28、医院感染率≤10%。 29、医院感染漏报率≤20%。 30、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 31临床医护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80%。 32、住院病历5日回收率100%。 篇二:儿科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 盂县中医医院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指标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2、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 3、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4、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5、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6、治愈好转率≥90%。 7、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8、急儿科基础服务设施设备合格率100%。 9、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率100%。 10、急儿科抢救药品配备率≥98%。 11、急儿科抢救药品合格率100%。 12、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13、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4、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95%。 15、院内母乳代用品推销为0。 16、新生儿疾病筛查率≥75%。 17、新生儿死亡率18、新生儿破伤风率0。 19、出生缺陷报告率≥95%。 20、院内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75%。 21、综合满意度≥90%。 22、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88%。 23、病历合格率≥90%。 24、处方合格率≥95%。 25、平均住院日≤15天。 26、病床使用率70-80%。

新生儿窒息复苏及产儿科合作制度

新生儿窒息复苏及产儿科合作制度 为提高我院围产保健水平,降低窒息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率,加强产儿科医生产前、产时及产后各时期的密切合作,特制定本制度: 1、新生儿娩出前都要做好新生儿复苏的准备,剖宫产时复苏球囊、喉镜、预热复苏台等由妇产科准备(必要时由手术室准备);氧气、药品等由手术室准备。 2、妇产科人员要提高新生儿窒息的预见性,对高危妊娠的产妇,应例行通知新生儿科医生提前10钟到达产房或手术室,由新生儿科医师、产科医师和助产士共同组成复苏组,进入复苏应急状态。 3、紧急性况下由手术室人员(或产房医务人员)通知儿科病房的新生儿科医生到场参加抢救,新生儿科医生应24小时待岗,接到通知后在5分钟内到场,当班新生儿科医生遇到一些复杂疑难的问题,由新生儿科医生请上级医生及时到场会诊。 4、产科及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都要正确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争分夺秒、密切合作进行,助产人员按新生儿复苏评分标准考核合格方可独立从事助产工作。 5、新生儿气管插管术是复苏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一般要求10至20秒内插进。除新生儿科医生外,所有在场医护人员(包括产科、麻醉科)都要真正掌握、熟练应用。 6、对施行了新生儿窒息复苏的要做好相关记录,其中新生儿科医生参加抢救的中度或重度窒息者由新生儿医生书写抢救复苏记录。 7、新生儿科医生坚持每天到爱婴区查房,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的

变化,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并给予处理,阻断新生儿疾病的发展,必要时转入新生儿科或转院治疗,并将每日的查房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8、新生儿出生后4小时为关键的时间窗口,重点观察Apgar评分异常、母亲有糖尿病、母亲产前曾有发热或有胎膜早破史等高危新生儿,避免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急症的发生。 9、每个季度医务科应组织包括产科医师、助产士、儿科在内,进行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及实际操作演练,确保新入职人员及在职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该技术,提高复苏成功率。

儿科管理制度

儿科管理制度 一、各级医务人员职责 儿科主任医师 1.在科室主任领导下,负责和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理论提高工作。 2.每周查房2-3 次,亲自参加并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和诊治,特殊疑难病的会诊和死亡病例的讨论,遇到重大或特殊疑难病,负责协调相关科室共同进行处理和解决。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检查下级医师的各种医疗文件。

4.担任临床教学和研究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的培训工作,根据自己专业对本科主治医师、进修生、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5.每周最少出专家门诊2-3 次。 6.运用国内、国外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及新业务,提高医疗质量,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参加事故差错分析会,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在管理病房期间,每日进行对出院病例进行最后审查,并审签出院病历。 儿科副主任医师 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儿科主治医师 1.在科主任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 2.按科室要求,每日带领住院医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查房,具体帮助和指导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及特殊诊疗技术操作。

3.掌握病区的伤病员的病情变化,对新入、疑难、危重、死亡伤病员和发生的医疗纠纷、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请示报 4.经常检查本科的医疗护理质量,督促医师、护士认真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严防事故差错。 5.检查和指导下级医生的病历书写,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伤病员出院、转科、审签出院病历,特殊检查申请单,贵重和毒、麻药品的处方。6.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值班、门诊、会诊、出诊等工作。 7.担任临床教学、指导研究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临床工作,定期组织进修医生、实习医师,结合病例进行专科基本理论知识学习。 8.组织本组住院医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学习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9.经常督促检查本科病房内外的清洁卫生,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工作。 儿科住院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和主治医师领导下,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内各项业务和日常医疗行政管理工作。 2.儿科住院总医生实行二十四小时负责制,直接传达科室主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的学习及医疗工作,带头执行并检查督促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

2019儿科质量管理及控制实施方案

岳阳市中医院儿科2019年质量管理及控制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我科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真正做到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形成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严格实施各项医疗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儿科门诊和住院部的各项医疗过程控制,增强全员质量、安全意识,树立以质量安全为生命、以开拓创新为灵魂和依法执业的观念,确保不出现重大医疗责任事故,努力打造岳阳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先进科室。 二、控制目标 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2.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100% 3.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4.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5. 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6、治愈好转率≥90% 7、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8、儿科基础服务设施设备合格率100% 9、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率100% 10、儿科抢救药品配备率≥98% 11、儿科抢救药品合格率100% 12、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13、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4、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95% 15、院内母乳代用品推销为0 16、新生儿疾病筛查率≥75%以上 17、新生儿死亡率<8‰ 18、新生儿破伤风率0 19、出生缺陷报告率≥95% 20、院内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75% 21、综合满意度≥90% 22、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88% 23、病历合格率≥90% 24、处方合格率≥95% 25、平均住院日≤15天 26、病床使用率70-80% 27、病床周转率≥30% 28、医院感染率≤10% 29、医院感染漏报率≤20% 30、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 31、临床医护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80% 32、住院病历5日回收率100% 三、工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质控小组。在分管院长、医务科和科主任的具体指导下,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小组,组长由科主任担任。副组长和成员由科主任指派或由科室医务人员选举产生。

16.产儿科合作制度

产儿科合作制度 依据上级文件精神,为提高围生保健水平,降低窒息、早产及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婴儿死亡率及儿童死亡率,加强产儿科医生产前、产时及产后各时期的密切合作,特制定本制度。 1.高危孕妇定期会诊制度:对高危孕产妇,当宫内条件不适宜胎儿生存,并威胁到孕妇生命安全时,根据医院现有技术力量,产科与儿科医生共同协商,决定使胎儿及时娩出还是宫内转运。 2.产儿科每周交班会:为了使新生儿医生掌握孕妇,尤其是高危孕妇的情况,做好新生儿出生后的观察,产儿科的医生与护士长每周定期召开一次交班会,对重点的孕产妇情况进行通报,使儿科医生掌握即将出生的高危胎儿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同时将高危新生儿的情况及时汇报给产科医生。 3.所有高危孕产妇分娩时均有儿科医生到场,24h随叫随到,做好复苏和抢救准备,并做好及时转运准备。 4.儿科医生坚持每天到产科查房,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发现危重儿及时会诊治疗,及时阻断了新生儿疾病的发展,必要时转院。 5.对新生儿分娩后重点观察4小时,尤其是Apgar评分低、母有糖尿病、母亲产前曾有发热或有胎膜早破史等新生儿,避免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急症的发生,儿科医生对母婴同室的婴儿进行每日的体验,定期巡视病房,定期培训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并与产科医生及护理人员及时交流产妇及婴儿情况,共同管理。 6.儿科要配合产科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工作。对有产科合并症的婴儿酌情配合产科医生做好宣教工作,如产钳后皮肤损伤、血肿、轻度HLE等,儿科医生协助产科做解释工作,尽量不给家属增加思想负担,甚至配合产科做好上门随访,儿科成为产科医生坚强后盾。 7.加强培训医护人员的窒息复苏、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早期诊断,新生儿护理等知识。

新生儿科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病室负责人由具备儿科副高以上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护理长由具备护师及3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在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积极协助下对 病房进行管理。 2、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与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 3、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3:1,应当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有一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生儿疾病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 4、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0、6:1,护士要相对固定,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 操作技术与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5、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她辅助人员。 二、科室管理 1、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与相关诊 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2、普通新生儿病室患儿如出现生病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需要 重症监护者,应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3、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避免造成院内感染。 4、对高危新生儿、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新生儿、有多重耐药 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5、100%使用腕带识别新生儿身份,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确保诊疗、护理与患儿的正确。 6、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医疗区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 进入。

7、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8、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与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9、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 10、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医疗文书。 11、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与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2、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与手术 器械的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必要时戴护目镜、手套。着装不符合要去,不能随意在病房走动。 4、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与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监测结果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如存在严重隐患,应当立即停止收治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 5、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体温表、听诊器、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吸氧装置等;吸痰管一用一更换。 (2)患儿使用后的奶头、奶瓶应统一人一用一消毒;盛放奶瓶的容

儿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科室: 时间:年月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记录本 目录 第一部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组成 第二部分: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第三部分: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第四部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第五部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活动记录

第一部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组成 1、病案质量管理组: 组长: 成员: 2、医院感染管理组 组长: 成员: 3、临床路径管理组 组长: 成员: 4、药品管理组 组长: 成员: 5、三基三严培训考核管理组 组长:

成员: 6、医疗安全事件管理组 组长: 成员: 第二部分: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 1、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 2、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内容要体现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遇特殊情况随时召开,讨论总结本科室的医疗运行情况,对医疗差错、投诉纠纷、医务科所发《医疗质量改进意见书》、重点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发现缺陷,针对所发现的制度和流程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在下一次会议中对改进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做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3、严格做好临床、护理质控工作。认真听取患者对医疗、护理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对临床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不足的地方及时改进。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要及时请示报告,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 第三部分: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一、医疗制度、医疗技术 1、重点抓好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 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书写规范、查对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知情同意谈话制度等。

儿科规章制度

一.各级医务人员职责 儿科主任医师(儿科主任) 1.在科室主任领导下,负责和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理论提高工作。 2.每周查房2-3次,亲自参加并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和诊治,特殊疑难病的会诊和死亡病例的讨论,遇到重大或特殊疑难病,负责协调相关科室共同进行处理和解决。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检查下级医师的各种医疗文件。 4.担任临床教学和研究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的培训工作,根据自己专业对本科主治医师、进修生、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5.每周最少出专家门诊1-2次。 6.运用国内、国外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及新业务,提高医疗质量,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参加事故差错分析会,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在管理病房期间,每日进行对出院病例进行最后审查,并审签出院病历。儿科副主任医师 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儿科主治医师 1.在科主任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 2.按科室要求,每日带领住院医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查房,具体帮助和指导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术及特殊诊疗技术操作。 3.掌握病区的伤病员的病情变化,对新入、疑难、危重、死亡伤病员和发生的医疗纠纷、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请示报告。 4.经常检查本科的医疗护理质量,督促医师、护士认真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严防事故差错。 5.检查和指导下级医生的病历书写,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伤病员出院、转科、审签出院病历,特殊检查申请单,贵重和毒、麻药品的处方。 6.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值班、门诊、会诊、出诊等工作。 7.担任临床教学、指导研究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临床工作,定期组织进修医生、实习医师,结合病例进行专科基本理论知识学习。 8.组织本组住院医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学习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9.经常督促检查本科病房内外的清洁卫生,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工作。 儿科住院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和主治医师领导下,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内各项业务和日常医疗行政管理工作。 2.儿科住院总医生实行二十四小时负责制,直接传达科室主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的学习及医疗工作,带头执行并检查督促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3.负责组织和参加科内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和治疗工作。带领下级医师做好下午、晚间查房和巡视工作。主治医师不在时代理主治医师工作,检查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病例及医疗文件。 4.每日晨安排和调整病区床位,向门诊挂号处通知空余床位数,每日登记全科出入院患儿人数,督促一线医生报疫卡,每月统计全科出入院患儿人数及各种指标并向科主任汇报。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科室的各项工作中。 二?建立科质量管理组织,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三?定期组织学习规章、职责及各种操作规程和专业基础知识。 四.对质量观念弱者要进行强化教育。 五?根据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质量标准,每月统计本科室完成情况,上报 医院分级管理办公室。随时对本科室的质量进行分析,收集对质量控制手段以提高质量 方法意见和建议,并与医院(分级管理)院办公室联系。 六、医疗质量主要标准与指标 1 、医疗质量主要标准。 (1)诊断质量标准。 正确性:确诊要符合诊断要点,病史、体征、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具有的特性,拟诊要基本符合诊断要点。诊断性治疗有效。 全面性:主病,并发症,伴发症应依次列岀;诊断疾病名称以国际疾病分类法为准。 及时性:对急、危、重病应力争在24小时内确诊;疑难复杂病症应及时组织科内会诊,需其他科室会诊要及时和 书面记录,必要时可组织全院会诊或及时转入上级医院。 (2)疗效评判标准。 治愈:病人症状消失,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外伤创口愈 1

合。 好转:病人症状减轻,器官功能明显好转。 (3)护理质量标准。 按照广东省卫生厅印发的《广东省医疗机构护理质量评 价标准与方法》及《广东省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指南》的 标准评定。 (4)技术操作规程。 按照国家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颁发的有关技术操作常 规与规程,以及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编印的技术操作规程执行。 (5)病历书写标准。 按照卫生部印发的《病历书写规范》执行。 (6)丄作质量标准。 各项工作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健全,并能认真 执行。患者、本院职工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在要求的指标以上。 七、根据上级要求及本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八、医疗质量监督、检查、评价方案。 1.科质量管理小组对科医护、医技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评价。 2.医疗质量检查每月一次。 3.认真评价医疗质量。 评价标准:严格按照,《广东省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指南》执行。

产儿科协作机制

产儿科协作机制 为提升我中心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机重症临床救治能力,加强产儿科地密切协作与配合,鼓励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特制定本机制: 、对伴有危机妊娠合并症地孕妇,当宫内条件不合适胎儿生存,或威胁到孕妇生命安全时,根据产儿科现有技术力量,产儿科医生共同决定胎儿娩出时机. b5E2R。 、新生儿娩出前要做好新生儿复苏地准备,剖宫产时复苏球囊、喉镜、预热复苏台等由妇产科准备(必要时由手术室准备);氧气、药品等由手术室准备. p1Ean。 、妇产科人员要提高新生儿窒息地预见性,对高危妊娠地产妇,应例行通知儿科主治医师提前分钟到达产房或手术室,由儿科医师、产科医师和助产士共同组成复苏组,进入复苏应急状态. DXDiT。 、对正常分娩地新生儿,若出现窒息或分外情况下,产房医务人员通知儿科医师到场参加抢救,接到通知后分钟内到场,尽快给予处理和抢救,儿科医师小时值班,当儿科值班医生遇到一些繁复疑难地问题,由儿科医生请上级医生及时到场会诊. RTCrp。 、产科、儿科医护人员都要正确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争分夺秒、密切配合进行,助产人员按新生儿复苏评分标准考核合格方可独立从事助产工作. 5PCzV。 、新生儿气管插管术是复苏方案中最严重地一项技术,

大凡要求秒内插入,所有在场医护人员(包括产科、儿科、麻醉科)都要真正掌握、烂熟应用. jLBHr。 、对施行了新生儿窒息复苏地要做好相关记录,其中,儿科医生参加抢救地应由儿科医生书写抢救复苏记录.、产科医师应坚持每天查看新生儿,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地变化,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请儿科医生会诊,阻断新生儿疾病发展,必要时转入儿科或转院治疗,并将每日地查房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xHAQX。 、新生儿出生后小时为关键地时间窗口,重点观察评分异常、母亲有糖尿病、曾有发热或胎膜早破使等高危妊娠地高危新生儿,避免母婴同室新生儿急症地发生. LDAYt。 、医务科护理部不定期组织产儿科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及实际操作演练,促进人人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提高复苏成功率. Zzz6Z。 医务科年月

儿科医生岗位职责

篇一:儿科医师岗位职责 儿科医师岗位职责 1、儿科医师在医疗工作中对儿童疾病,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疗,严格执行儿科诊疗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操作。 2、按规定书写病历及各种医疗记录,坚持认真、细心、耐心、治疗及时恰当有效原则,服务好每一位患儿。 3、结合化验检查结果,有效确定治疗方案,施行合理治疗措施。 4、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严防差错事故发生。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做好转院工作。 5、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儿童卫生宣教工作。 篇二:儿科医护人员职责 一、儿科医师岗位职责 (一)、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完成医院所交给的各项任务,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行政管理工作。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对病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完成医疗任务。 4、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 5、负责组织全科职工的再教育工作,运用国内外医学先进经验,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6、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危重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定期检查产房、新生儿室工作。 7、确定医师轮转、值班和内科工作的安排,加强病房的管理工作,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钩医疗单位的技术指导工作。 8、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9、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10、协助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11、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二)、主任医师职

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篇一: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管理制度: 1、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制度 2、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抢救工作制度 3、新生儿科交接班制度 4、新生儿科查对制度 5、分级护理制度 6、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7、新生儿科操作安全制度 8、新生儿科病房安全制度 9、新生儿科探视和病情咨询制度 10、无菌技术操作制度 11、危重病人交接班制度 12、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及监控措施 13、新生儿科隔离室消毒隔离制度 14、新生儿科各类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制度 15、新生儿科沐浴制度 16、配奶间消毒隔离制度

17、手卫生制度 18、新生儿科各类导管管理制度 19、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20、新生儿科护理奖惩制度 21、新生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等级报告制度 22、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23、各种护理安全防范制度 24、病人用药观察制度 25、护理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 26、重点环节护理管理制度 27、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28、护理人员带教制度 29、紧急情况下口头医嘱与执行流程 30、执行医嘱制度与流程 31、NICU护士绩效考核制度 32、NICU护士绩效和工作评价考核评分标准 33、新生儿科护士绩效考核制度 34、新生儿科护士绩效和工作评价考核评分标准 35、新生儿科患儿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36、新生儿科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37、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层级管理规范 篇二:儿科管理制度

一.各级医务人员职责 儿科主任医师(儿科主任) 1.在科室主任领导下,负责和指导全科医疗、教学、科研、技术培训和理论提高工作。 2.每周查房2-3次,亲自参加并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和诊治,特殊疑难病的会诊和死亡病例的讨论,遇到重大或特殊疑难病,负责协调相关科室共同进行处理和解决。 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基本功训练,检查下级医师的各种医疗文件。 4.担任临床教学和研究生、进修医师、实习医师的培训工作,根据自己专业对本科主治医师、进修生、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5.每周最少出专家门诊1-2次。 6.运用国内、国外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及新业务,提高医疗质量,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7.督促下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参加事故差错分析会,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在管理病房期间,每日进行对出院病例进行最后审查,并审签出院病历。儿科副主任医师 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

无土栽培花生芽菜多种方法

1.無土栽培花生芽菜方法 無土栽培花生芽菜方法 一、場地設施。花生芽菜對光照要求不嚴,場地可選擇房舍、溫室、大棚等。室內採用多層立體栽培架,可用竹、木、角鐵等材料製成,長1·5米,寬0·6米,層間距40—50釐米,高度視空間而定,一般搭4—6層的架子,架與架之間留1米寬走道。為便於移動,架底可安裝4個輪子。用標準塑膠育苗盤,也可用木材或金屬等材料自製育苗盤,但要求盤底帄整,有排水孔。 二、生產方法。 1、挑選種子。選用當年的小粒白皮花生品種。要求種粒飽滿、大小一致、完整無損。發芽率95%以上。 2、浸種。選好的種子用清水浸泡12—24小時,充分吸水膨脹後撈出,用清水沖洗2—3遍,再進行催芽。 3、催芽。可在苗盤中進行催芽,將浸泡好的種子直接播在苗盤內,然後把苗盤摞起來疊盤催芽。催芽時在最上面的苗盤表面蓋一層黑色塑膠薄膜,以便保溫保濕。催芽溫度以22—25℃為宜。 4、播種。播種前先將栽培容器(苗盤或塑膠筐)清洗消毒乾淨。將先發芽的種子直接擺播在盤內,每盤播量約500克左右。種子單層擺放,不能堆積。

5、播後管理。①溫度。花生芽生長溫度應控制在18—25℃,在此溫度範圍內,產品品質好,約8天左右生產一茬。超過25℃,生長雖快,但芽體細弱、易老化;溫度低於18℃,生長慢,易爛芽、品質差。②水分。花生芽生長期間需水量較大。要經常淋水,保持芽體濕潤是保證品質的關鍵。每天淋水2—3次,生長期每天淋4—5次,噴灑為好,能使芽體全部淋濕,多餘水從盤底流出,但盤內不能積水,否則會爛種。③遮光壓盤。生長期間始終保持黑暗。把苗盤疊在一起,便於遮光,或在苗盤上蓋黑色薄膜遮光。為使芽體肥壯,可在芽體上壓一層木板,給芽體一定壓力,使其能頓縮粗壯。④及時撿出個別爛籽殘芽,以免污染其他健壯芽體。三、及時採收。1、收穫標準:①子葉未展開,種皮未脫落。②下胚軸粗壯白嫩,粗度如筷條,長1·5—2釐米,尾根長3釐米,總長4—5釐米,無鬚根發生。 ③整條芽體潔白、肥嫩、無爛根、爛籽、無異味。2、採收:收穫時將芽苗放在塑膠筐內用清水漂洗一次,瀝幹水分,裝入小塑膠袋內,再用透明塑膜包好。每包約裝250克為宜。注意在漂洗、包裝過程要防止種衣脫落,保持完整為優質芽苗。 生產方法 1、消毒 密閉栽培室門窗,每帄方面積用固體硫磺2克點燃薰蒸10小時,然

儿科门诊制度

儿科门诊制度

儿科门诊工作制度 1.医院由一名分管院长分工负责、科主任协助领导本科的门诊工作,加强对本科门诊的业务技术指导。 2.参加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在门诊办公室领导下进行工作,门诊医护人员要派有一定经验的执业医师、注册护士担任。人员调换时,应与门诊办公室共同协商。 3.门诊医生要坚持首诊负责制,遇有疑难危重病员或两次以上复诊仍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专科会诊。 4.门诊医师对患者要认真检查,简明扼要,按《病历书写规范》准确记录病历。主治医师应定期检查门诊医疗质量。 5.门诊医师要采用保证疗效、经济便宜的治疗方法,合理检查,科学用药,尽可能减轻病员的负担。 6.对基层转诊病人要认真诊治,在转回基层时要提出诊治意见。转上级医院的病人,要简要介绍病史、病情及诊治经过,转诊前应与转往医院科室做好联系工作,备好液体、监护等。 7.门诊检验、放射等各种检查结果,必须做到准确及时。 8.做好预检、分诊工作,及时合理分流病员,传染病分流至感染科。 9.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并做好疫情报告。 10.发生不良事件及时主动报告。 11.门诊标识清晰明白,环境清洁整齐。

儿科门诊医生工作流程 1、患者持卡就诊,门诊医师要坚持首诊负责制,做到关心体贴病员,态度和蔼。 2、对患者要耐心询问病史,认真查体,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 3、依据检查、诊断结果,科学用药,规范使用抗生素,尽可能减轻病员的负担。 4、对儿科急症要快速做出诊断和救治措施,并对患儿的病情及救治措施进行准确的临床评价,尽量做到及时恰当的救治患儿。 5、按《病历书写规范》填写门诊病历,要求简明扼要,准确完整,主治医师应定期检查门诊医疗质量。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传染病分流至感染科,防止交叉感染,并做好疫情报告。 7、发生不良事件及时主动报告。 儿科门诊护士工作流程 1、在科室主任及护士长领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接诊、分诊病人以及开诊前的准备工作。 3、熟悉掌握专家坐诊时间,热情接待每一位就诊患儿及家长。 4、负责诊疗室、活动室的整洁、安静,维持就诊秩序。 5、做好预检分诊工作,对危重患儿优先安排就诊,发现病情 变化,立即配合医生处理。 6、经预见为疑似传染病患儿的,应将病人分诊至诊室就诊, 同时针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7、预检为传染病患儿的,做好相关登记工作,将患儿转诊到

产儿科协作机制

产儿科协作机制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产儿科协作机制为提升我中心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临床救治能力,加强产儿科的密切协作与配合,鼓励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特制定本机制: 1、对伴有严重妊娠合并症的孕妇,当宫内条件不适宜胎儿生存,或威胁到孕妇生命安全时,根据产儿科现有技术力量,产儿科医生共同决定胎儿娩出时机。 2、新生儿娩出前要做好新生儿复苏的准备,剖宫产时复苏球囊、喉镜、预热复苏台等由妇产科准备(必要时由手术室准备);氧气、药品等由手术室准备。 3、妇产科人员要提高新生儿窒息的预见性,对高危妊娠的产妇,应例行通知儿科主治医师提前10分钟到达产房或手术室,由儿科医师、产科医师和助产士共同组成复苏组,进入复苏应急状态。 4、对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若出现窒息或特殊情况下,产房医务人员通知儿科医师到场参加抢救,接到通知后10分钟内到场,尽快给予处理和抢救,儿科医师24小时值班,当儿科值班医生遇到一些复杂疑难的问题,由儿科医生请上级医生及时到场会诊。 5、产科、儿科医护人员都要正确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争分夺秒、密切配合进行,助产人员按新生儿复苏评分标准考核合格方可独立从事助产工作。

6、新生儿气管插管术是复苏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一般要求20秒内插入,所有在场医护人员(包括产科、儿科、麻醉科)都要真正掌握、熟练应用。 7、对施行了新生儿窒息复苏的要做好相关记录,其中,儿科医生参加抢救的应由儿科医生书写抢救复苏记录。 8、产科医师应坚持每天查看新生儿,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请儿科医生会诊,阻断新生儿疾病发展,必要时转入儿科或转院治疗,并将每日的查房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9、新生儿出生后4小时为关键的时间窗口,重点观察Apgar评分异常、母亲有糖尿病、曾有发热或胎膜早破使等高危妊娠的高危新生儿,避免母婴同室新生儿急症的发生。 10、医务科护理部不定期组织产儿科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及实际操作演练,促进人人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提高复苏成功率。 医务科 2018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