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绽放异彩

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绽放异彩
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绽放异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413558986.html,

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绽放异彩

作者:吴晓静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8年第02期

核心素养是指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现今,教育部也突出强调个人修养,核心素养体系则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

鉴于此,作为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高举学科核心素养的旗帜。

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核心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因而,教师在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上应从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落实点。

如:在《好牙伴我一生》的教学设计中,可考虑结合“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要求,认真研究、梳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订,不仅能明确教学重点,也能将课中的难点落到实处,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重视课堂合作交流

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教师应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研究社会。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目的任务的要求,对小组分工合作、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使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同时,还应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质量也影响课堂交流的有效性。课堂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的学习体验中感悟出来,从实践中体验出来,更好地将个体与群体思维碰撞。

如:《我和伙伴一起玩》一课,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游戏规则是参加游戏的人共同制订,是在游戏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教师绝不能生硬地将这一认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在游戏、讨论等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树立游戏规则的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学生生活中最爱玩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写“王”字、丢手绢等直接带到课堂上,通过现场体验,让学生小组讨论出某个游戏的具体规则和要求,通过小组间的评价提高全体学生对规则的认知。

当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因为这些资源往往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 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我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一是通过课程建设落实核心素养,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三是通过队伍建设落实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同”课程体系 我校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在“关注每一个”办学理念指导下,建构以“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以“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理念,顶层设计“三层七类”课程结构,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校本课程精品化设计,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展”为课程策略,建构了“大同”课程体系,实现“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愿景。这里的“同”首先是源于我校的校名是“大同”,意思是汇同,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经过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谓之“和”。大同小学多元领域课程就是在“和”的教育环境下培育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谓大同。 基于六大核心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我们将其十八个基本要点交叉融合在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三大板块中,加强各类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一)基础性课程: 是指国家、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学校自主开发的跨学科素养的课程形态趋向于多样化,可以以独立学科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作为更广泛的课程或学习领域

让“生成”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异彩

让“生成”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异彩 发表时间:2017-11-10T15:24:08.1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5期作者:邱善余[导读]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几种重要方式。 安徽省庐江第五中学231500 摘要:当前语文的课堂教学,教师存在将预设的教案进行到底的现象。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生成性课堂教学。本文主要论述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几种重要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生成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叶澜教授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会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面貌,就要改变“预设”这一顽症,实行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谓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不预先设计那些自以为得意的问题,不用这些问题去套学生、考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谈感受、提问题、发表见解。这样的结果是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在质疑中“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问难,而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丁香”的意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阅读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丁香般的姑娘是写实的还是有象征意义?围绕这几个问题师生展开了逐层讨论,最后我总结:戴望舒的这首诗有些人确实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解读,理由也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但更多的人是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解读。我想不管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我们要懂得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它的特殊含意,不是凭空而来。 二、在适度拓展中“生成”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教师应充分思考,拓展课文中值得延伸的地方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找到拓展学生的地方,设计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或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拓展,激发想象,引发思考,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这种课文内容的拓展就是教学生成的一种方法。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有学生即时提出这样的疑问:“《荷塘月色》仅仅是描写景色吗?这篇文章的背后又发生了什么?”在学生发表了见解之后,随机介绍政治说、家庭说、思乡说等几种说法,并引入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宁静”》和王家宏《人生的忧伤虽轻犹重似淡还浓》等文章,以此拓展学生视野,推进教学。这一内容,既有课文的影子,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的思维因此变得活跃,对文章的理解当然也就更为深刻。 三、在出错中“生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说错话是正常的事。生成的课堂允许学生出错,也宽容学生出错。有时错误也是教学的契机,如果教师能发现其中的价值,往往能推进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偶发事件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教师的形象。如果处理得好,既能使教学正常进行,还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例如有一节课我正在进行“扩展语句”的专题教学,突然天一下子全黑了下来,犹如黑夜,正常的教学秩序立即被打断。有的同学把目光投向了窗外,有的同学发出了要地震的叫喊声,有的同学欲站起来……面对这种情景,我没有加以制止,而是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黑天现象,一边打开门,让学生走出教室。然后,要求学生以“黑昼、我、上课”中的“黑昼”为重点,运用修辞,进行情景描写。这样,因为天气的突然变化,不仅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扩展语句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高考考纲》早已把“探究能力”定为学生必须具有的第六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对于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我们不要怕学生在尝试中出错误。胡适说过:“自古成功在尝试,尝试成功自古无。”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也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索,最后走向成功。这种教育的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总之,为了实现语文新课标,培养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人才,我提倡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走出“预设”,让“生成”在课堂上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李明抓住无痕生成,让语文课堂精彩绽放[J].新课程导学,2016,(10)。 [2]蔡娜娜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活力纷呈[J].知识文库,2016,(3)。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版,三维目标是版,核心素养就是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习体会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 习体会 一、学习收获 .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

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二、个人反思

让核心素养在英语课堂落地生根修改版

让核心素养在英语课堂落地生根 ——点评三节县级英语示范课 赵儒尧 核心素养的提出已经几年了,它是教育新的出发点。要让核心素养在操作层面落地生根,需要借助教学平台,提供直观的范例;需要通过教学进行验证。精确设计教学目标,精细进行课堂教学,“为素养而教、用学科育人”已经成为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怎样为素养而教,以学科育人呢? 叶澜教授用三个“不是而是”概括了教师与教学的关系,她认为: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学科知识的重要激活者;教师不是教学技能的机械训练者,而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教师不是学科能力的宣讲者,而是教育教学个性化的创造者。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然而,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必须依靠英语教师去培养、去指导达成。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初中英语学科而言,英语教师需要具备那些核心素养呢?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包括教学文本的解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这次兴山县中学英语学科推出的“让核心素养在英语课堂落地生根”专题教研活动,用三节示范课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怎样“为素养而教”、“以学科育人”,使核心素养不再是一个理论话题,它为我县广大一线英语教师提供了直观的范例。 一、英语文本的解析能力是教学素养的前提

英语文本解析能力是教学素养的基础,决定着后续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这次的三节示范课,在文本的解读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孙宜波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训练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从词汇入手,由词到词组,由词组到句子,再由句子到篇章进行梯级训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既体现了务实的要求,又灵活多变层层递进。贾代英老师的阅读文章的解读更是下了一番功夫,课文中以简约的文字提到了人们抓住鲨鱼、砍下鱼鳍、然后扔回大海,让鲨鱼慢慢死亡的过程。贾老师通过四幅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出来,使学生形成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并且用动词填空的训练形式落实下来,这样残忍这一生词就形象而直观地解析了出来。贾宏达老师通过时间表达方式的训练,引出了Time is money. Time is life. Time flies!告诫学生珍惜时间,挖掘了教材育人的价值,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学素养的关键 教学设计是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确定教学的形式等,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它毫无疑问是教师素养的核心与关键。 1.教学目标的设计 这次展示的三节课教学目标设计简洁务实,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情,针对中间层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听说读写多种训练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而大胆的取舍,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李红莲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高新四小李红莲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

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

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我的朗读教学“法则”

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我的朗读教学“法则” 发表时间:2019-01-21T14:51:58.0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下作者:黄雅 [导读]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提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上海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宝山 200233)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提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是多么重要,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篇,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朗读还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字、词、句、段、篇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一、我的朗读教学法则: 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担任过小学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每个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我都十分重视朗读这一板块。在不断摸索学习过程中,我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法则,旨在最大程度地去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引导他们发现读的乐趣,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法则一:入情入境,“读”出味道 朗读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会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味来,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以课文《送小蚂蚁回家》为例,这堂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动物之间的话是本课一个重难点。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学生带入文本——睡莲发现小蚂蚁之后关心地问“小蚂蚁,你怎么啦?”这时候的小蚂蚁是怎么样回答的呢?怎么读好小蚂蚁的话,我这样引导:“现在,你就是这只小蚂蚁。在静悄悄的公园池塘里,你拼命抓住一根水草,一阵风吹过,你东摇西摆,眼看就要撑不住啦!你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自然很容易感受到小蚂蚁当时那种害怕、着急、难过的心情。这样入情入境地设计,让学生读出人物的感情,水到渠成。 在教学《掌声》这课时,当学生读到范小君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身边,问道):范小君,范小君,你为什么低着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范小君,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课文中的范小君的对话感受到她害怕、犹豫的心情。当范小君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让一位平时很胆小的女同学上台,我对学们说:“难道我们不该为范小君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范小君,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等等,很是感人。当同学们给了范小君两次热烈的掌声时,我赶紧引导:“快把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呀!范小君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范小君心头涌动,范小君想说:……”学生们抢着回答:“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你们的爱让我要自信地面对一切。”……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到了范小君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自然而然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味道。 法则二:尊重差异,“读”出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同一件事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这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生活经历、心境、所处的时空、观察的角度等。因此,对同一篇作品,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人们的理解都是不会雷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们的朗读感受也决不会雷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的朗读教学法则之三:倡导朗读个性化,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天上偷来的火种》这一课中,有不少重要而且精彩的对话。比如有一处凸显宙斯残暴、自私的对话——当普罗米修斯恳求宙斯赐火被冷酷拒绝,“不给,一丁点火星都不给。让他们发抖吧!让他们像野兽一样生活吧!只有这样,我们神才能昌盛,才能幸福。”我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指名一个学生起来试试,“不给,一丁点火星都不给。让他们发抖吧!让他们像野兽一样生活吧!只有这样,我们神才能昌盛,才能幸福。”他抓住了重点词和感叹号,加重关键词读音、提高结尾语调,这样读显然体现出了宙斯的残暴。我马上追问:“还有没有其他读法?”有个学生故意拖长了语调来读:“不给,一...丁...点...火星都不给。让...他们发抖吧!让...他们像野兽一样生活吧!只有这样,我们神才能...昌盛,才能...幸福。”这样读也能体现出人物自私残暴的特点。“还有谁想再试试?”有个学生居然反其道而行之,压低了声音来读,读得特别轻,语速也不紧不慢,语气平淡到不带感情似的,我问他原因,他自有自己的道理:这样才能显示宙斯的自私和冷漠,这件事情好像和他没有丝毫关系,面对普罗米修斯的请求,他的回答是那么轻描淡写,那么敷衍。我多么惊喜,这种读法未尝不可,学生们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体悟,多好!朗读在这节课堂上真正绽放出别样的华彩,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法则三:注重评价,优化“读”效 有朗读就要有评价,我们的评价应该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学的艺术,重在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在指导朗读时,从不对学生强求或苛责、更多的是以激励、鼓舞的口吻进行评价引导。 1、宽容地评价: 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字蕴藏的感情时,我会不吝惜赞美之词“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你的朗读真有感染力,老师眼前都出现画面了!”“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当学生读得确实不够好时,我会及时指出,给予引导。如果学生读的流利却缺乏感情,我会这样引导:“读要分层次,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这一点,你做得很好……不过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如果学生起来过分紧张,老是读错,我会微笑地看着他,不轻易打断他,给他无声地鼓励,让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 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时下谈论较多的一个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具有一定造诣的教师,已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课堂教学具有自然的“艺术性”,能让听过其课的师生无一不深受其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所震撼与 熏染。细加剖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是其对学生 “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得到位。具体而言,其含义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即让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性知识,培养了学生可以迁移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中,能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开拓进取、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也是讨论太多的问题,似乎“如何教其实,关键是还是魏书生先生说的好,没有定型的答案,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供遵循。若你善于讲,就发挥讲的优势,若你善于启发学生自学,就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总之,寻求你所擅长的高效做法。这篇文章里,我从常规的生

态课堂教学入手,主要从分层设计、课堂操作、过程评价三个方面作一点说明,供大家参考。一、分层设计”,其含义有二:一是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和水平有“学不躐等?《礼记学记》提出 二是处于同一层次差异,的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水平) 再有针对教学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层次, 性地进行分层设计。 十一学校的做法是:第一,以入校前测的结果指导分层,印发《选课指导手册》,提出 选课建议,实施“小班化”教学;第二,在起始年级配备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发现那棵树,即关注个体、张扬其个性。导师的三个基本功能是:学业指导、心理疏导、人 生引导。 二、课堂操作 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自学方法的示范;各学科都要设计能让师生有共同收获、共同成长 的活动。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即通过设计 “事实——概念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性质(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2019春学期全员培训高中语文作业 一,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具备语文素养,尤其是具备语文核心素养…… 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理论、理念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开花乃至结果。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文道统一,听说读写互相促进,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 当下的问题是:这些还需要坚守吗? 相信在培训过程中,对以上问题你通过琢磨、切磋,“于我心有戚戚焉”。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为例,说说体会,谈谈看法。 要求:(1)小角度。(2)不抄袭。(3)800字。 如何使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作为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重要定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那么如何让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落地生根,笔者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维目标作为新的课程理念,主张课程回归真正的知识,回归真实的知识学习。比如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文言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应该占据首位,继而是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三维目标的确定使语文学科素养得到体现。 比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中,我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些学科素养。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论辩艺术。在教学是我就紧紧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使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到

研究性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研究性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校长管理论文 研究性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侍卫红 研究性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就是要从“学会”转向“会学”;而对于教师来讲,是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即教会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此所起的作用是引发思考,适当指导,激励评价。 一、转变观念,让研究性教学深入课堂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苏教版第十一册“螳螂捕蝉”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一名学生对吴王的话表示了质疑,吴王那么固执,又是一国之君,他还会关心一个“下人”吗?这个时候,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怀疑的精神,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又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已知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 二、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长期以来,束缚我国课堂教学的是两种知识观:一是客观主义知识观,另一个是权威主义知识观,两者往往一体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每一个学生不仅天天创造着其个人知识,而且还与同学一起积极创造着小学生文化。小学生爱与人交往,好表现。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中“如此巨大的金字塔在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如何垒起来?”时,学生对这项工程不甚理解。我就让他们通过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画示意图,一起动手试一试,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就迎刃而解。讨论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在理解、表达中展现智慧,透出灵性、能力、智力、创造力,讨论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分析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协调发展。 美国知名课程论专家休伯纳曾批评美国的课程与教学领域充斥着技术语言,教学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因而号召教师要以发展想象精神为开辟空间,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意识到爱、真理和正义的需要,还要善于发现隐藏在各种司空见惯的教育形式和事件中的理想和精神可能性。教学不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把学生带人想象的王国,共同体验探究的自由和快乐吗?在我国的课堂上有太多的“无家可归者”,因为他们没有自由。让我们的学生回家——在课堂上。 四、让学生善于想象,塑造求异思维品质 曾在某教育杂志上看过,说有人做过关于“O”的实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会想象出二十几种答案,而到了大学却只剩下一个“零”。这说明了什么?我国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品质的塑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

巧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巧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山西路小学刘素娥摘要 :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练习说话突破难点演示过程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电化教育是当前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育过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环境,使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学生的时空,提高和加宽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和范围,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各种电教器材,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这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特别重要。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在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中从事学习和思考,那该多好啊!有一次,我听同行上课,他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聚精会神。这才是我认识到电教媒体的效果。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被动。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选择一些适当的时候,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播放一段录像或一首音乐。以“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荷叶圆圆》一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描写了夏天小池塘里的美丽荷叶,小伙伴们都喜欢荷叶,把荷叶当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荷叶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动态的池塘荷叶,学生看到生动美丽的动画,都忍不住发出了呼喊“哇!”然后我将画面定格在一片荷叶上,让他们观察荷叶的形象,由此展开对荷叶的认识。根据荷叶的特点,学生便很容易了解小伙伴们为什么把荷叶当成“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自己能把荷叶当成什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

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落 实 浅谈数学核心素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人们在掌握知识时,如果没有理解意义,那么,在知识被淡忘后,它就很难留下什么;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对它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忘记,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数学是每一个孩子从求学开始都必须要学习的主课,它教给孩子们的不应只是冰冷的数学知识,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王尚志教授曾经举过一个发人深省的例子:一所“985”高校,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分在125以上,入学后的10月份组织学生做过的高考题目的考试,平均分降到100;到同一年的12月再考一次同样的题目,平均分只有及格。这说明很多题目学生做过就忘了,考那样的题目,高中那样的教法,没有多大积极意义,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实的提高。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输出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学生,高考制度与高中课程的改革,应该给学生脱颖而出的机会与条件。中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更是为了把数学本身的学科意义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品质,实践操作,认知情感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

素养。所以,作为数学老师,除了教知识,更要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与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修订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对于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并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表述和论证,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 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 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 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 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落 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 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 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 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 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 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 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 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 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 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 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

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

让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落地生根 发表时间:2018-07-19T11:42:40.99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9期作者:韦育扬[导读] “核心素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掌握的知识程度,而是应该理解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它更应该包括一个人的知识、道德、人生观、健康的身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品质。 韦育扬(广西贵港市覃塘区樟木镇那柳小学广西贵港 537127)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9-0078-01 “核心素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掌握的知识程度,而是应该理解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它更应该包括一个人的知识、道德、人生观、健康的身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品质。 在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起始时期。小学生的各种意识都正处于萌芽状态,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在课堂上去开发小学生核心素养这块“处女地”呢?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去落实。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个好教师不是看他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更不是看他如何牢牢地把学生套住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之下,而是看他是怎样教会学生自己地去探索、研究,主动学习。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的会学习,是指学生永远有积极的学习状态,自觉地学习,应当学而不厌,逐渐拥有扎实的基础、广泛的兴趣进而形成志趣。如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小学生, “口”字的写法是一笔写成,写出来的跟“O“也差不多了。每碰到这种学生,我首先给学生讲解汉字的构字方法,再耐心地告诉学生正确的书写顺序。然后给学生正确的范写,最后让学生照着写,并且反复多写,形成惯性动作,之后隔天再检查,再强调巩固,养成习惯。 学生能否主动去学习,是靠我们老师的培养。事实证明,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一般都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小学阶段,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时我认为应该从这两方面去着手:1、教育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习惯,让学生明白每一堂课前该准备些什么,比如学生的坐姿,课本与文具盒放哪个位置等都要明确要求。2、课堂纪律、听课习惯。大家都知道课堂纪律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状态,以及老师上课的质量与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勤于思考、敏于求知,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明事理,会感恩。 我国是一个讲“孝”道的国家,“孝”即孝敬父母,它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内容。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现在很多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还是萌芽状态。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就应该好好地运用课本上的故事来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知明事理,学以致用。比如,学习《锄禾》,在给学生讲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自己吃的饭从哪儿来的吗?这时肯定会有些学生响亮回答是买来的,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从地里种出来的,我们要珍惜它,要感激农民伯伯,要不然我们连饭都没有吃。这样会让学生明白事理,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感激之情。又如在教学《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慢慢品读体味母亲此时的心情,感受母亲对子女浓浓的爱。从而,相机引导学生要如何才能报答自己父母这样深厚的恩情。除此之外,我们常常讲“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教育学生对自己有点滴帮助的人要懂得感恩,善待身边的人。学会做人、行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明辨是非,勇于担当 人的志气要从小培养,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教育学生勇于担当,要有勇气挑战,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心。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小学生面对错误时,强调理由,推卸责任的多,主动认错,勇于担责的少;面对困难时,选择逃避,绕道而行的多,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少;面对作业,被动应付,字迹潦草的多,积极主动,按时按量完成的少。实际这是学生责任心不强,不能勇于担当,逃避心理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造成诸多的影响,对学生身心健康极为不利。针对这种现象,我的做法是: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培养学生责任心,就必须做到知行统一。知道对错,明白是非是一回事,真正做到坚持正确,改正错误又是另一回事,知道容易做到难。因此,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靠简单的口头说教,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变灌输为渗透。“情感交流”、“角色互换”等在情感体验活动,被列入我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教学观念,调整了教学方向,不再做主讲者、安排者,而是做一个旁观者、指导者,做一个风筝放飞者,对学生少口头灌输,多安排亲身体验的活动。在活动中大胆为学生松绑,不对学生的种种行为给予过多的关注,而是给他们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还学生一片蓝天,鼓励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验,干得多了,想得就多,就会有比较,有分析,就会获得经验。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而教师拽线又控制了学生飞行的方向,既让学生飞得高,飞得愉快,又不让学生偏离轨道,随着经验的积累,学生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既要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既要告诉学生在索取别人的恩惠时,又要懂得回报——感恩;既要明辨是非,又要勇于担当。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思想品质工程。只有立足于课堂,践行于生活,才能做到知行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