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教案

《弹力》启发诱导式教学设计

课时: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弹力”作为力学中三种力之一,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好“弹力”可以为今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一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过弹力,知道平常说的压力、托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本质上都是弹力,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弹力的相关知识,进入高中又知道

力是矢量这一关键性的知识点,只不过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

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实例形变引入,让学生体会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但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

桌面的形变,所以通过放大有机玻璃 (图3. 2-2)和桌面的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 (图3. 2-4),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随后对于几种

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这里弹力概念的理解和方向的确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还有一定欠缺性,所以教材通过“思考与讨

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压力(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线的拉力沿线长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教材没有把弹力的方向概括成:“总

、教法

本课以启发诱导教学和探究法模式相结合,并以问题法、演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为

辅。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微小形变的存在,培养学生“用’放大’的实验方法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2)了解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

2.难点

(1)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确定弹力的方向。

(3)微小形变的判定。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奇趣导入

(展示视频)蹦床比赛,运动员撑杆跳的上升过程,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避震弹簧的缓

冲过程,蹦极的过程。

教师:在上面我们所看的片段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不知同学们能否指出来呢?

学生:它们都在发生形变后对其它物体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不知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

学生:拉弓射箭、蹦极、跳水踏跳板、打篮球……

教师: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把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点。教师创设情境和显现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并不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巧妙设问

(1)学生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

(2)提出问题: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的共同点是什么?橡皮泥的形变与用力拉弹簧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手为什么受力?手受力的方向?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得出: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不能恢复的形状改变,拉或压的弹簧能够恢复形状改变,总结出: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3)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钩码受哪些力?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4)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弹力的方向呢?(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直接接触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指

向受力物体。)

(5)再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共同讨论,然后总结: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压力的方向总是垂

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被支持物体)。

(6)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引出几种常见的弹力)

启发诱导的教学,能够把教和学紧密结合起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促使

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得

到充分有效地提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是学生之

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

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

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三)精要讲解

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精要讲解作为一种传统、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精要讲解就是老师以导演、指挥的身份,进行诱导、点拨。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或者课堂练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

会的少讲或不讲,碰到“疑难杂症”,教师循循诱导,适时点拨,“精讲”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对弹力的产生进行实例分析: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该物体的重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使该物体发生形变

C.任何物体形变以后都会产生弹力

D.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木箱发生了弹性形变;木箱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也发生了弹性形变

2.一本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两物体接触并挤压了吗?哪个物体发生了形变了?书和桌面的形变方向是如何的?

分析:桌面发生的形变是向下的,为了恢复原状,它就要恢复原状,这时就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书本产生一个向上的力。再来研究书本的形变,书本被挤压得产生了向上的形变,为了恢复原状,它就要向下挺,这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桌面产生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

3?绳子下面吊着一个匀质铁球。

分析:绳子与铁球的接触处都发生了形变,绳子被拉长,发生向下的形变,铁球同样被

拉长,发生向上的形变。所以,绳子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会对铁球有一个向上的弹力。铁球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会对绳子产生一个向下的弹力。

4.人在水平面上推木箱。

分析:人手与木箱相互挤压,人手发生弹性形变要恢复原状就会对箱子产生向前的弹力,箱子发生形变就会对人产生向后的弹力。

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

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教师抓住学生难于接受的内容,易于混淆的内容,带共性的内容。

(四)简明小结

老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弹力》,知道了什么是弹性、塑性(提问)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1.弹力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2 ?产生条件:A:物体间必须直接接触;

B: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

3.方向:A: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支持面(或者切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B: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收缩的方向;

4 .大小:A:跟物体的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B:弹簧弹力的大小,可由胡克定律计算;

在经过前几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再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无定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在物理教

学中灵活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能够把教和学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

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以思维能力

为核心的智力得到充分有效地

八年级下册物理弹力教案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橡皮泥、橡皮筋、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质.

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 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进行新课】弹性和弹力 1.弹性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6页图7.2—1“撑竿跳高”思考,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撑竿等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叫做弹性. 板书:弹性:直尺、橡皮筋等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2.弹力 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板书:1.弹力: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2.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 3.塑性 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形. 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塑性不同

2020年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生物教案 嵩县田湖一中生物组 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八单元:生物技术 第20章:日常生活中的发酵技术 第一节(20.1):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章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身边的发酵技术和工业化的发酵产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关于身边的发酵技术教材安排了多个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如制酸奶、酿米酒、蒸馒头、作泡菜、制作沼气发酵装置等。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还会对制作发酵食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前面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种类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认识利用微生物而开发的生物技术产品,体会生物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是本节教学的关键。这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的发酵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发酵过程的控制(环境因素对产品的影响)。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把准备好的面包、馒头、自制的酸奶、酱油、米酒、米醋、甜面酱拿出来,这些东西你们吃过吗?它们的生产与哪一类生物技术有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2节《弹力》说课稿

《弹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效果分析四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第2节内容。弹力是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性质的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弹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在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弹力对生活的影响。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事列,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 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难点。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引入、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形变与弹力的定义。 ②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③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目标:通过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 2、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 (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 (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 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

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 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 从“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到“另一个领域的科学结论”,请你找出作者的说明思路并简要记录、交流。 1.全班集体讨论《恐龙无处不有》: 古生物学领域←→地质学领域 ___________恐龙无处不有-→__________________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能漂洋,大陆自己漂移→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2.事实论据: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推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龙不能在寒冷的南极生存→问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假设: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参考 3.恐龙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恐龙无处不在,曾经遍布每块大陆→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现存大陆在远古曾是联结在一起的“泛大陆”→“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参考 4.科学发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产生质疑: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研究价值:证明地壳运动理论。 2.小组合作交流《被压扁的沙子》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教案苏科版

力弹力 课题8.1力弹力(2) 课型新授课、习题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弹簧弹簧测力计塑料尺铁丝橡皮筋(共5组)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第1课时)二次备课 一、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会鼓掌吗?请试一试。 师:若大家只用一只手,请鼓掌。 为什么听不到掌声呢?我们学习第八章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原因了。 二、学生自学: (任务一)认识什么是力: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上P44的内容,重点观察图8-1真的四幅图片, 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具体的用力实例说明:什么是力?有力的作用至少要几个物 体?请解释“孤掌难鸣”。

2.请指出P44中图8-1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除课本上的用力的实例外,请你再举出2-3个用力的实例,并指 出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任务二)认识形变和弹力: 一。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进行下列实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弯铁丝。并仔细观察气球、弹簧、橡皮筋、铁丝有何变化。 分析与思考: 1.力作用在物体上,可能会对这个物体产生什么效果? 2. 气球、弹簧、橡皮筋和铁丝的形变撤去外力后能不能恢复原状? 探究结果:叫弹性形变。 二、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观察与实验:利用手边器材按照课本P45活动8.1的要求进行实验,用大小不同得力压塑料尺和拉弹簧,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与思考: 1.对比分析上述实验现象,并完成P45活动8.1的中的填空。 由此可见: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 2. 当你的手压塑料尺时,弯曲的塑料尺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当你的手拉弹簧时,伸长的弹簧对你的手有力的作用吗? 3.什么是弹力?哪些力属于弹力? (任务三)认识弹簧测力计 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你手边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刻度盘,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____年__月__日总第课时课题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知道中心对称的性质; 2.类比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关系,认识中心对称图形,知道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重点 认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知道 它们的性质,并掌握作图的技能. 难点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教法教具自主先学当堂检测交流展示检测反馈小结反思教具:小黑板或多媒体等 教学过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 动 一、情境引入 “双鱼”剪纸作品是由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 图案组成的,这两个图案的位置有怎样的特殊关 系?怎样改变其中一个图案的位置,可以使它与另 一个图案重合? 二、自主先学 1、自学内容:P59-61 2、自学指导: (1)怎样的图形成中心对称? (2)归纳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何性质? (3)类比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与性质。 学生观察思 考,并积极作 答

程教 3、自学检测: (1)、如图1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 得到图(E)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A.图(A) B.图(B) C.图(C) D.图(D) (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C=90°,BC=20 ㎝,如果以AC的中点O为旋转中心,将这个三角 形旋转180°,点B落在B′处,那么点B′与点B 原来位置相距____________. (3)质疑问难,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交流展示 (一)展示一 分组展示自主先学中的问题,归纳所学知识。 讲清: 1、引出概念: 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 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 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 点叫做对称点 2、用一张透明纸覆盖在图3-5上,描出四边形ABCD。 用大头针钉 在点O处, 将四边形 ABCD绕点O 旋转180度 自学教材内 容 完成检测题 交流问难 1、分组展示 板演并讲解 或学生讲解。 D' C' B' D C B o A' A

八年级的物理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同步练习题.doc

第二节弹力 课前导学 1(.弹性与塑性)弹簧受力时会,不受力时又会,弹簧的这种性质叫做 皮泥受力时会,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橡皮泥的这种性质叫做 2.(弹力)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力、力、 力. 3.(弹力产生条件)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是:⑴两物体必须,⑵而且发生 4.(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量的仪器,它的示数等于作用在弹簧测力计钩”或“圆环” )上力的大小;它的刻度均匀是因为. .橡 力都是弹 . (“挂。 5.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必须看清它的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 能。 6.(握力计原理)人们锻炼常用的握力计,它是根据原理制成的. 课堂精练 1.(弹性形变)如图所示,瓶中灌满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玻璃瓶中,用手 轻轻捏厚玻璃瓶,我们会看到细管中的水面,从此现象可推测发生了形变,这个实 验采用的方法是. 2.(弹力产生条件)关于弹力产生的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B.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C.弹簧的弹力总是跟弹簧的长度成正比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 3.(弹力大小)同学们用同一弹簧拉力器比试臂力,拉力器上有三根弹簧,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 则() A.臂力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B.手臂长的人所用的拉力大 C.体重大的人所用的拉力大D.每个人所用的拉力一样大 4.( 弹力方向)如图所示水平面上一个静止的小车上有一弯杆,其下端固定一个小球,小球的受 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A.B.C.D. 5.(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所测量的力不能超过量程B.使用前轻轻拉动挂钩来回运动几次 C.使用前应校零D.使用时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拉着 6.(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一把弹簧测力计,秤钩上不受力时,指针不是指在零刻度位置,而是指在的位置 上,此时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则手拉弹簧的力是( A. N B. 4 N C. N D.无法判断 7.(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 ) A.4N 和 8N B.4N 和 4N C. 4N 和 8.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小球被压缩的弹簧弹出后,面上滚动的过程中受到()A.重力、支持力0N D. 8N 和8N 在水平地

完整word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 二、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础研究方法之一是实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2、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理念是让学生边探究边思考边试着应用,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这种科学探究精神和对未知事情的探索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教材地位分析 本章是在前一节学过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力学中常见的弹力、重力和摩擦力,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以杠杆、滑轮、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学情分析 本节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弹性形变是物体的一种特性,进而自主弹力概念,通过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尽量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从中学到规律性的东西,因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事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会使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服务于2.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弹簧伸长与受力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的探究,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过程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 【教法与学法】 1.教法:“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式的综合性教学法。 2.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探究新课堂】 【课前准备】 弹弓、气球、弹簧、橡皮泥、塑料直尺、弹簧测力计、钩码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教师让一个学生用弹弓打粉笔头,学生操作后,教师提出问题:是什么力把粉笔头打出去?学生凭感觉回答,教师由此引入新课。 【新授课】 (一)认识弹性和塑性 1.学生体验:让学生分别挤压气球、拉伸弹簧、挤压橡皮泥等物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1)手施加的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2)撤去手上的力,物体的形状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弹性和塑性。 2.弹性和塑性 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性,叫弹性。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注意: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就无法自动恢复,我们把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二)认识弹力 1.学生体验:用手拉弹簧,弹簧发生形变,体验弹簧对手有力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接着提问: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观看撑竿跳的视频和再次体验用弹弓打粉笔头后回答。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产生的这种力叫弹力。 (2)分析定义:教师提出问题: 由定义可知: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弹力的方向怎样? 在学生讨论分析后回答。 (3)认识拉力、压力、支持力 教师通过一个图片,如图,引导学生认识支持力和压力都是弹力,通过拉弹簧,体验、认识拉力是弹力。 教师强调: ①弹力的大小是随着物体形变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②对同一物体而言,发生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③具有弹性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弹力,弹性物体只有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力。 (三)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作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常州市新闸中学谢娟萍一、单元教学思路: 一般来说阅读“事理说明”类的文章以及我们探索世界万物的奥秘时,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认清是什么,有什么,二是弄懂为什么。本单元课文中第十四课《宇宙里有些什么》主要明确天体是怎样构成,第十五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十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明确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十二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则主要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应不懈努力。教学时,应强调单元整体联系,每篇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探索永无止境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事实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用多媒体演示或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的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开展切实可行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文本信息呈现形式,重视文本的解读。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调动主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能自主、合作形成单元探究专题,并从作品中领会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本单元还要求指导学生学写简单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主办校刊的基本

要求,尝试办一份校刊。 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三 w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w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w了解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他们的作用。 w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w掌握说明文写作基本要求,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w了解主办刊物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刊物。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总课时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课时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1课时 《活板》2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课时 山市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可放在课外) 单元学习小结1课时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明确任务。

《第2节 弹力》教案设计

《第2节弹力》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2节弹力) 教学内容: 弹力的概念;探究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正确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知道弹力的概念。 2、理解弹簧的伸长长度(即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 3、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 2、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结论,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使用弹簧测力计等活动,提升学生探究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和意识,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一)重点 1、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 2、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难点: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教学突破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等多种方式,得出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结论。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弹簧、直尺、钩码、支架、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拉力器、气球、钢锯片木块2块。 (二)学生准备:弹簧、橡皮筋、橡皮泥、铝线、木板、木块、测力计、钩码。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力,当力加在一个物体上时会有哪些作用效果呢? 回忆上一节所学习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 2、展示拉力器,有哪位同学练过拉力器呀?点名让学生表演,并让其他同学观察所发生的 现象。 (1)弹簧(橡皮)变长了吗? (2)费劲吗?感觉到弹簧拉你的手吗? 学生回答 3、概括小结:拉长了的拉力器,它也产生了拉你手的力,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2节弹力并展示教学目标 二、动手操作,感知弹力 1、请同学们用所提供的橡皮筋、橡皮泥、弹簧、铝线、气球等器材,想办法改变它们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2节 弹力 知识点总结+习题

第2节弹力 一、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 1、弹性 直尺、橡皮筋、弹簧等,在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塑性 有些物体,如橡皮泥、乒乓球、面团等,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3、形变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弹性形变 对弹性物体来说,形变后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最大限度叫做弹性限度;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5、塑性形变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例1 关于形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发生形变,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 B. 用力压桌子,桌子是坚硬物体不会发生形变 C. 物体发生的形变只有弹性形变 D. 橡皮泥受到挤压后变形,它的弹性很好 答案:A 二、弹力 1、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直接接触(2)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二者缺一不可 3、弹力的三要素: ①大小:与物体的弹性强弱和形变程度有关 ②方向: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方向相反 a.压力方向:跟受力面垂直,且指向受力物体内部 b.拉力方向: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c.支持力方向:跟受力物体表面垂直,且指向受力物体 ③作用点:作用在施加外力的物体上,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 例2 下列各力中,不属于弹力的是() A. 推土机对泥土的推力 B. 大象对地面的压力 C. 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D. 绳子对小车的拉力 答案:C 三、弹簧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指针、刻度盘、挂钩等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拉力越大,弹簧伸长量越长,且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且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时要认清量程,零点、分度值 例3 对弹簧测力计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是弹簧的长度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 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值就是它的最大测量值 C. 弹簧测力计的准确程度可以从刻度盘上所标的最小数值看出来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A选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量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C选项:弹簧测力计的准确程度是从分度值看出来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 课堂练习 1、在下列现象中,发生的不是弹性形变的是() A. 橡皮筋被拉长 B. 钢尺子被压弯了 C. 跳板被跳水运动员压弯 D. 橡皮泥上留下漂亮的指印 答案:D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B. 弹力的方向,一定与形变方向相同 C. 只有弹簧、橡皮筋才可能发生弹性形变 D. 弹力的方向一定与引起弹性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77705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 力》教学设计77705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11 《弹力》教案 河北省任丘市某中学物理组:滕薏泽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一个物体受到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 一起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 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5种器材来 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 点。好,开始实验(按压器材……撤去力……)。 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三)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力,橡皮筋恢复原状。 3.用力压气球,气球变形;撤去力,气球恢复原状。 4.用力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撤去力,橡皮泥没有恢复原状。 5.用力压面团,面团变形;撤去力,面团没有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每3人一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分类,并说出分类时的特点。 生:第一类:弹簧、橡皮筋、气球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原状。 第二类:橡皮泥、面团特点:受到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 师: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大家能给这种性质起个名称吗?(如学生想不 出来,可引导:用手按皮肤,皮肤凹陷;撤去力,恢复原状。这叫皮肤有) 生:弹性!(板书弹性定义) 师:像面团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做塑性。 弹性和塑性的应用非常广泛。请举出生活中应用弹性和塑性的例子。 生:弹性:弓箭、弹簧、蹦极、拉力器、跳跳床、弹簧门、跳板、撑杆跳、拍皮球…… 塑性:用橡皮泥捏小动物、揉面团、折纸、沙滩上留下脚印…… 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弹性。 师:请同学们拿好弹簧,听我的口令:拉长!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疼。说明伸长的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 师:为什么有力的作用呢? 生:伸长的弹簧要恢复原状。 师: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弹力》。(板书本节课标题)(板书弹力定义)师:再次拉动弹簧,分析总结两物体(弹簧与手)之间,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生: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板书弹力产生的条件) 师:分析:贴在墙壁上的球是否受到弹力(不受) 其实除了刚才说的弹簧、橡皮筋能产生弹力以外,我们平时说的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同时具备产生弹力的两个条件)。 师:让学生轻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化。再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化。生:根据要求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教师补充: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因为听了老师的话用力拉弹簧,就把能用的最大的力都用上了。模拟实验。结果弹簧被拉直了,再也回不去了。属于搞破

最新版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

最新版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 第8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 (第1课时) 教学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常见的营养生殖种类。 5、理解营养生殖的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无性生殖的原理 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准备: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 教学步骤: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 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 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物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结构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

初二物理下册力 弹力 知识讲解

力弹力 撰稿:冯保国审稿:史会娜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 2、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4、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点梳理】 要点一、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点诠释: ①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这就是力的物质性。“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②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 例如:人踢球,使球在草坪上滚动,人踢球时,人对球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当球离脚之后,人不再对球施力,球也就不再受踢力。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方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要点诠释: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 ①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例如:刚驶出站台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例如:匀速行驶的汽车拐弯了。 ③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发生改变。例如,向斜上方抛出的铅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如用力捏橡皮泥,使橡皮泥变成各种形状;用力拉弓,使弓张开;将尺变弯等。都是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要点三、弹力 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力叫做弹

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节弹力 镇海中学陈志海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 橡皮泥、气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弹性与塑性 1.活动: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1.用力压尺子,体会尺子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尺子的变化。 实验2.用力拉橡皮筋,体会橡皮筋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实验3.用力捏橡皮泥,有何感觉?松手后,有何变化?用力握白纸呢? 问题:什么样的物体,在挤压时,会明显地感觉它对我们的手有作用力? 2.学生先动手实验,探究完毕,学生间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演示实验:用力拉弹簧,簧会伸长,松手后,弹簧可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粗导线用力掰弯,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筋、气球、弹簧等。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粗导线等。 探究点二:弹力 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定会产生弹力。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后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

最新版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

第8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 教学内容:生物的无性生殖;实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 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无性生殖的原理 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准备: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 教学步骤: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是 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 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物千 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结构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那么, 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 片、龙胆紫染色液等。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

八年级物理下册 弹力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节弹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严谨细致和爱护仪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 橡皮泥、气球、橡皮筋、弹簧、刻度尺、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播放视频:蹦床、蹦极、撑竿跳高、跳水等场景。

思考: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醉低点后又会上升?今天我们旧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弹性与塑性 1.活动: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1.用力压尺子,体会尺子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尺子的变化。 实验2.用力拉橡皮筋,体会橡皮筋对手的作用力,松手后,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实验3.用力捏橡皮泥,有何感觉?松手后,有何变化?用力握白纸呢? 问题:什么样的物体,摘挤压时,会明显地感觉它对我们的手有作用力? 2.学生先动手实验,探究完毕,学生间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醉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并分析弹性和塑性的区别。 演示实验: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松手后弹簧可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粗导线用力掰弯,松手后不能恢复原状。 归纳总结:(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筋、气球、弹簧等。 (2)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如:橡皮泥、粗导线等。 探究点二:弹力 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旧一定会产生弹力。物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观察发生形变后的变化。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 总结: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旧不能恢复到原状。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互相接触;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