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如何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

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中国青年报

1990年,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精辟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结成的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联系,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三个离不开”思想,成为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指导原则。

“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历史。中国众多的民族,起于多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汇聚成为统一、稳固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之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绢马互市、茶马互市和西汉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祖国的统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发展谁也离不开谁的实际。我国各民族在发展中各有优势、互补共济。总体上讲,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优势,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草原、森林、水力、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具特色。因此,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把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含答案)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国家。 2、我国确认56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个。 3、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4、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的重大问题。 5、民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2、我国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以上。 A、六 B、七 C、八 3、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4、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产品,不得拒载、拒住、拒餐、拒售。 A、民族 B、经营 C、经济 5、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的民族成份确定。 A、父亲 B、母亲 C、父亲或母亲 6、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A、民族团结原则B、民族互助原则C、民族平等原则 7、我国()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A、宪法B、刑法C、民族区域自治法 8.党和国家关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A、尊重B、改革C、保持或者改革 9、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10、我国世居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A、广西 B、西藏 C、云南 11、我国共有()个少数民族。A.、56 B、57 C、55 12、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于()通车。A、2008年8月1日B、2007年7月1日C、2007年8月1日 13、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4、处理民族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原则是()A、团结——批评——批评B、团结——批评——团结C、批评——团结——团结 1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A、共同区域、共同生产生活B、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C、共同的文化底蕴、共同的生活习惯 16、汉代,新疆开始被称为()A、西域 B、楼兰 C、西洋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答案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答案 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我国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国家。 2、我国确认56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个。 3、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发展就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4、民族团结就是关系国家的重大问题。 5、民族 ,就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6、各民族都有使用与发展本民族的权利。 7、《民族区域自治法》_______年____月颁布,___年___月进行修改、 8、马克思主义“五观”指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9、“四个认同”就是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0、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就是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11、“三个离不开”思想就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12、党的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各民族“二个认同”主题,“两个认同”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3、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三个原则就是平等的原则,团结的原则,互助的原则、 14、各族干部群众“五个相互”,即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谅解二、单项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 1、发出了“中华人民共与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2、我国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以上。 A、六 B、七 C、八 3、就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4、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严格执行党与国家的政策,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产品,不得拒载、拒住、拒餐、拒售。 A、民族 B、经营 C、经济 5、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的民族成份确定。 A、父亲 B、母亲 C、父亲或母亲 6、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就是( B ) A、蒙古族 B、壮族 C、满族 D、回族 7、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就是 ( C ) A、鄂温克族 B、鄂伦春族 C、赫哲族 D、塔吉克族 8、“乌鲁木齐”就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原意就是(A) A、优美的牧场 B、青色的城 C、日光之城 D、平坦的地方 9、唐代诗人岑参、骆宾王、洪亮吉等撰写的雄浑的大漠、壮丽的山川、奇特的气象、悲壮的征战奇观等奇妙绝伦的诗篇,脍炙人口,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摘要: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共有二十五种。但与大部分人想的“云南处处是少数民族”不一样的是:在云南汉族人口有着绝对的数量上的优势,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云南汉族数占云南总人口的66.59%。然而,云南的汉族并不是土著民族,而是从内地迁到云南的。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到来又给在各土著民族统治之下的云南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这正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云南汉族,移民,交流 云南汉族从哪里来? 汉族从中原迁徙到云南,并且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这项巨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间便可以完成的,纵观云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汉族由中原迁徙到云南的记载。但无论是什么时候,汉族迁移到云南的原因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在这里,我想以产生移民的原因为轴,对云南汉族的来源进行一下梳理: 一、由军事活动而产生的移民 虽然过程伴随着血腥与征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活动永远是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对云南进行过军事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导致大量的汉族进入了云南,其中比较大的有三次,分别发生在汉朝、南诏时期及元明清时期。 1、两汉时期 在汉武帝之前,云南一直是“西南夷”集居的蛮荒地区,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也经常跟汉族发生武力冲突,《史记·大宛列传》里就曾经提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长期的边境摩擦必然会招致战争的发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调集巴蜀地区的士卒进兵云南,征服了滇王,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在当时,云南地区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维持汉朝对云南的统治,因此,军队的进驻是必须的,但大量的军队的粮食供给却又成了问题,于是,屯田戍边就成了人们可以想到的最佳手段,这便是汉族向云南移民的开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1]另外,在两汉时期,由于官府对当地土著民族的压迫十分严重,云南地区的夷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朝廷也就不断从中原地区征调军队到云南征讨反抗的夷人,而每次作战,都会有不少汉族兵士流落在云南,经统计,光是在王莽时期,散落在云南的兵士就有数万人。[2] 2、南诏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王朝与南诏之间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由此产生的移民也不计其数。但与上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含答案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国家。 2、我国确认56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个。 3、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4、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的重大问题。 5、民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6、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权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 1、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2、我国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以上。 A、六 B、七 C、八 3、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4、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产品,不得拒载、拒住、 拒餐、拒售。 A、民族 B、经营 C、经济 5、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的民族成份确定。

A、父亲 B、母亲 C、父亲或母亲 三、判断题(每题8分,共20分) 1、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平等、团结、互助、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3、各少数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至少有代表二人。() 4、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兴办民族院校和民族中小学,开展“双语”教学。() 5、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四.简答题 1.四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

少数民族知识问答

1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答目前,我国已经识别认定的民族共有56个。 2问:什么是民族团结? 答: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3问:什么是“两个共同”? 答: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问:什么是“三个不离开”?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 不开。 5问:什么是民族平等? 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 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是否相同 6问:<<孔雀舞>>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 答傣族 7问:中国三大名锦之一的“西兰卡普”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 答:土家族 8答:泼水节是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答:傣族,阿昌族 9问:烂豆腐,腊肉是哪个民族的传统食品? 答:土家族 10问:土族和土家族是同一个少数民族吗? 答:不是 11问:中国民族最多的是哪个省? 答:(云南) 12此图片代表哪个民族的建筑风格(A) A傣族 B蒙古族 C土族 D满族 13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特色节日(A) A傣族 B回族 C塔萨古族 D撒拉族 14那达慕大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B) A哈尼族 B蒙古族 C苗族 D藏族 15、、寺塔和竹楼、竹桥是(A )的建筑特色。 A、傣族 B、瑶族 C、侗族 16、《阿凡提的故事》是(B )的民间故事。 A、哈萨克族 B、维吾尔族 C、回族 17、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A )。

A、64% B、63% C、62% 18、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B)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A、西藏 B、新疆维吾尔 C、内蒙古 19、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A )三级。 A、自治县 B、民族乡 C、民族村 12题图片

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精神的有机互补

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精神的有机互补 赵杰 通过对少数民族时代名人的精神激励和汉族与少数民族团结共成大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离不开的有机精神整体。在几千年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各民族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形成了精神上的互动、互激、互补,这种充满凝聚力的精神家园支撑着各民族的文化积累和经济活动。 人口众多的汉族主要聚居在华北平原、关中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富庶地域。千百年来,除非少数的外敌入侵或分裂内乱时期,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安心地从事着农耕稼穑。汉族人虽也参军驻守边关,但会经常换防或转业。而居住在边疆的诸少数民族则要时刻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险,他们也习惯了如大漠戈壁、高寒山区等等艰苦的生活环境和难以安宁的政治气候。正是有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日夜居守,内地的汉族人才能一心一意建设家园。祖国大家庭中这种不同活动舞台的互补,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位置不同而又缺一不可的地理分布。 汉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重,自古就形成了重农抑商的理念。因此历史上对内对外闭关自守较多,尤其缺少对外商贸活动。而自古以来突厥、西域各民族,尤其是粟特人、回鹘人(后来的维吾尔族)和通过中亚、西域而来的波斯、阿拉伯人后裔——回族却是善于沟通民族有无、善于盘活一地商贸经济的民族。汉族的重农使人口众多的大国有了粮食安全的保证;穆斯林等少数民族的重商则使得多民族多地域的物质能够流通起来,农、商互补,也就有了共同富裕。 汉族重定规、典雅,少数民族喜浪漫、幽默。汉族自古受“四书”、“五经”

的影响,追求典雅和循规,常常显出刻板的面孔。少数民族没有受到儒家繁文缛节的束缚,性情浪漫,富于想象。所以同样是诗歌,汉族人多“言志”,少数民族则多“言情”。历史上,汉族多以打击乐来表达心声,而少数民族则是用管弦乐,汉乐一板一眼,民乐则悠深绵长。 汉族重“韧”,少数民族重“坚”,“韧”与“坚”共同合成人格力量。汉族人几千年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韧性精神,对待对手往往是先忍后强,对待敌人也往往是先礼后兵。他们不主动侵略别人,但当敌人入侵的时候,他们却往往能进行持久的反抗,用一种顽强不屈的劲头和挺拔持久的韧性精神后发制人。少数民族在保卫祖国的历史上则更多地表现为坚固强硬,像坚守阵地一样坚守自己的家园。 汉族人重内敛,少数民族则重奔放。汉族人受儒家思想浸润,有“吾日三省吾身”的伦理品德要求,注意集体中他人对自己的发自内心的肯定,因此内向不露,不苟言笑。舞蹈也多是中规中矩的“队舞”。少数民族受地广人稀天然生态大环境的影响,个性张扬、属于“性情中人”。他们性格直率、表达奔放,敢于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能歌善舞”的才能。 汉族人尊礼,少数民族则尊神。汉族在历史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道教只作为一种审美和养生的教派),而是两千年来一直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宗,用宗法制度加以实行。所以汉族虽然也尊崇信仰至圣先师孔子,但更注重塑造自身的人格。少数民族大部分自古就有宗教信仰,或者是萨满教、苯教,或者是摩尼教、祆教、佛教、伊斯兰教。他们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皈依教神,用宗教精神指导自己的行为。

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2)

关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 你好!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问卷。少数民族大学生为高校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此问卷调查旨在了了解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现状,为促进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给予参考。问卷中所列内容出特殊要求外,均为单选题,请在相应位置上打勾。 你提供的信息将对我们的调研有着重大意义,本问卷所涉及的个人隐私只用于学术目的,并且该问卷将被严密保存,请放心并且依据事实填写,不胜感激! 注;汉族同学第5,6题不用作答。 1.你的民族是 2.你信什么宗教?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其他 E、没有 3.你认为我国在部分高校设立民族教育学院(即由少数民族学生组成的学院)有利于少数 民族与汉族的交往吗? A、有利于 B、不利于 C、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你有没有要好的汉族(少数民族)朋友? A、有很多 B、有一两个要好的 C、没有太要好的 D、一个也没有 5.你对汉族人的一些文化如饮食、习俗等持怎样的态度? A、喜欢 B、不喜欢但不排斥 C、排斥 6.你是否欣赏汉族文学与音乐? A、欣赏 B、没什么感觉 C、不欣赏 7.你认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人口分布差异会影响两者之间的交往吗? A、会 B、不会 8.你认为下列哪一项造成不同民族交往的主要障碍? A、语言 B、风俗 C、宗教信仰 D、经济发展程度 9.你觉得有些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发生不融洽的现象的原因是? A、汉族学生不够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B、自己不够适应汉族文化 C、双方都不够宽容对方的民族文化 10.对于本民族和汉族的文化,你是趋向于保持本族群的文化传统呢?还是否趋向于和汉族 群体接触并参与到其活动中? A、不想保持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但寻求与汉文化的日常交往 B、保持对自己的文化的认同,单页寻求与汉文化的日常交往 C、保持自对自己的文化的认同,且避免与汗文化的日常交往

最新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试题(答案)资料

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试题 姓名:得分: 1、“三个离不开”指:(C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A、汉族离不开藏族 B、各民族件离不开 C、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2、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C )。 A、对民族的认同 B、对制度的认同 C、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五个维护是指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C )。 A、维护民族自治 B、维护民族区域制度 C、维护民族团结 4、三热爱一坚定是指: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D )和坚定理想信念。 A、热爱中华民族 B、热爱华夏儿女 C、热爱民族政策 D、热爱中国共产党 5、我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两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是:三年强基础、(b )创先进 A、九年 B、八年 C、六年 D、五年 6、我省“三区”建设指的是: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C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A、建设文化文明先行区 B、建设华夏文明先行区 C、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 D、建设政治文明先行区

7、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反对两种“民族主义”指的是大汉族主义和(B ) A、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B、狭隘民族主义 C、地方民族主义 8、截止目前,我国共召开了(D )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A、二次 B、五次 C、六次 D、四次 9、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世居少数民族(C)个? A、6 B、7 C、5 D、9 10、青海省共有6个自治州、(A )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8%。 A、7, B、2, C、6, D、5 11、1983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民族乡的通知》,截止目前,全省民族乡总数为(A )个。 A、28, B、27, C、26, D、25 12、宗教活动场所分为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和(A )两类。 A、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场所 B、拱北 C、嘛呢康 1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C )。 A、民族自决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14、目前,我国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 (B )个自治县(旗)。 A、119 B、120 C、155 15、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峰,“珠穆”的藏语意思是(B )。 A、顶峰 B、女神 C、雪山 16、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于(B )年7月1日通车。 A、2005 B、2006 C、2007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与答案

学校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每题 5 分,共30 分) 1、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国家。 2、我国确认56 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个。 3、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 主题。 4、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的重大问题。 5、民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6、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权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6 分,共30 分) 1、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 B 、邓小平 C 、胡锦涛 2、我国少数民族有 1 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以上。 A、六 B 、七 C 、八 3、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A、民族团结 B 、民族平等 C 、民族区域自治 4、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产品,不得拒载、拒住、拒餐、拒售。 A、民族 B 、经营 C 、经济 5、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的民族成份确定。 A、父亲 B 、母亲 C 、父亲或母亲 二、判断题(每题8 分,共40 分) 1、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相互离不开。() 2、平等、团结、互助、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 3、各少数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至少有 代表二人。() 4、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兴办民族院校和民 族中小学,开展“双语”教学。() 5、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 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 5 分,共30 分) 1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我国确认56 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55 个。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 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4、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5、民族团结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6、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6 分,共30 分) 1、 A 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 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 B 、邓小平 C 、胡锦涛 2、我国少数民族有 1 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 C 以上。 A、六 B 、七 C 、八 3、 C 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A、民族团结 B 、民族平等 C 、民族区域自治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期末判断择题(全国通用)

判断题 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3.“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 发生在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若不涉及民族性的内容,那么只能说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只有当两个民族在交往的时候涉及了民族性的内容,那么才可以说属于民族关系的范畴。 5.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制度还没有很快被推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尚未建立。当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标志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形成。 1.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变化、发展的。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一般情况下循着社会发展阶段的顺序发展。√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在民族存在的情况下,民族问题不一定必然存在。× 4.民族自身发展程度不仅决定民族的特征与素质,也对民族间的相互关系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5.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是基于民族发展的不同所构成的民族特质与民族间的差异性。√ 6.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7.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但是这些阶级斗争不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8.民族问题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还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9.某一民族问题一旦发生往往是单纯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或者文化问题。×10.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一部分的思想。√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已经从社会革命转移到社会发展上来,因此民族问题就不再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实质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 3.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4.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内的非自治少数民族,享受不了自治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5.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 6.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 汉族公民可以担任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职务。× 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容动摇。√

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融合互补

题目: 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融合互补 130110712张安琪摘要: 在几千年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形成了精神上的互动、互激、互补,这种充满凝聚力的精神家园支撑着文化的积累。改革,无疑是一个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动力和旗帜。其中,孝文帝改革是实现胡.汉文化融合互补的一大创举,它使诸多民族整合为新汉族的进程日益深化,推动了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互补。 关键词:孝文帝改革文化融合文化互补 正文: 胡文化的汉化的其中一个途径是由胡人统治者采用汉族的组织形式,推广儒学,从而以强力推进胡文化发生质的变化。另一个途径是入迁内地的胡人潜移默化的受到汉文化观念意识的影响。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孝文帝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昌盛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称帝,建立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473 年,孝文帝即位。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民族团结试题

民族中学“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知识竞赛试题汇总 姓名______得分______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2、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使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3、()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4、()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5、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明确规定,各民族公民广泛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接受教育、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等等; 6、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 7、宗教的“五性”是长期性、()和()、国际性、复杂性。 8、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 9、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共有()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 10、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个少数民族。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将西藏纳入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青藏铁路的开通() ①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和繁荣②可以巩固民族团结和加强国防③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④消除了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2、有这样一段彩铃“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歌词寓意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C.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D.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邓小平同志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保证。这一制度之所以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是因为它() ①有利于消除民族差异②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③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④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热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区的主席、自治州的州长和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这一规定表明() A、民族自治区的人民都是少数民族 B、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 C、我国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5、党的民族政策包括() 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③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政策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正确表述是() A、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行使 B、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 C、民族区域自治权只有少数民族才能享有 D、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实质是少数民族的自由权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汉族历史 宋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汉族历史宋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导语: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以后,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旧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以后,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开封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旧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万般无奈之下,张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诏书立康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然而,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为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以张邦昌被废为名,继续大举南侵。此后,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黄河以南的统治。宋朝也发兵北伐,由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和金国的联军。 高宗赵构于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于公元1141年,解除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并于当年除夕前夜(公元1142年1月28日)杀害了岳飞父子。其余所有曾支持过岳飞,坚决抗金的文官武将,也都被纷纷贬斥。宋高宗以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在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金国也有几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废,而南宋在孝宗年间也进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复国土。 到公元1207年,南宋的政权由史弥远执政,继续推行求和政策,还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赠谥。但此时金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不但自己无力南征,还须时刻提防来自西北日渐兴起的蒙古势力。 随后,于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根据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已遭受蒙古的打击。为了扩大疆土以弥

民族团结知识测试题(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国家。 2、我国确认56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有个。 3、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4、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的重大问题。 5、民族,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 6、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权利。 7、《民族区域自治法》_______年____月颁布,___年___月进行修改. 8、马克思主义“五观”指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9、“四个认同”是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0、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是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11、“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12、党的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各民族“二个认同”主题,“两个认同”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3、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三个原则是平等的原则,团结的原则,互助的原则. 14、各族干部群众“五个相互”,即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谅解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 1、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2、我国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以上。 A、六 B、七 C、八 3、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4、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不得生产经营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产品,不得拒载、拒住、拒餐、拒售。 A、民族 B、经营 C、经济 5、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的民族成份确定。 A、父亲 B、母亲 C、父亲或母亲 6、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B ) A、蒙古族 B、壮族 C、满族 D、回族 7、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 C ) A、鄂温克族 B、鄂伦春族 C、赫哲族 D、塔吉克族 8、“乌鲁木齐”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原意是(A) A、优美的牧场 B、青色的城 C、日光之城 D、平坦的地方

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率

数据都来自: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赫哲族与汉族通婚率77.60%; 俄罗斯族与汉族通婚率74.04%; 高山族与汉族通婚率71.78%; 鄂伦春族与汉族通婚率65.62%; 锡伯族与汉族通婚率58.11%; 畲族与汉族通婚率49.9%; 满族与汉族通婚率41.94%; 达斡尔族与汉族通婚率41.5%; 京族与汉族通婚率41.45%; 蒙古族与汉族通婚率37.49%; 裕固族与汉族通婚率34.08%; 鄂温克族与汉族通婚率32.56%; 独龙族与汉族通婚率27.38%; 土族与汉族通婚率25.1%; 仫佬族与汉族通婚率24.87%; 阿昌族与汉族通率是19.76%; 瑶族与汉族通婚率19.34%; 白族与汉族通婚率18.76%; 土家族与汉族通婚率18.61%; 毛南族与汉族通婚率18.44%; 羌族与汉族通婚率18.35%; 布朗族与汉族通婚率:17.56%; 仡佬族与汉族通婚率17.42%; 彝族与汉族通婚率16.29%; 侗族与汉族通婚率15.16%; 拉祜族与汉族通婚率15%; 布依族与汉族通婚率14.86%; 苗族与汉族通婚率14.02%; 傣族与汉族通婚率13.49%; 黎族与汉族通婚率12.78%; 壮族与汉族通婚率12.66%; 景颇族与汉族通婚率12.64%; 基诺族与汉族通婚率12.28%; 回族与汉族通婚率11.85%; 普米族与汉族通婚率10.91%; 水族与汉族通婚率通婚率10.34%; 瓦族与汉族通婚率10.27%; 撒拉族与汉族通率9.93%; 哈尼族与汉族通婚率9.08%; 德昂族与汉族通婚率8.77%;

傈僳族与汉族通婚率7.42%; 门巴族与汉族通婚率6.58%; 藏族与汉族通婚率6.49%; 塔吉克族与汉族通婚率6.11%;怒族与汉族通婚率5.65%; 珞巴族与汉族通婚率5.4%; 乌兹别克族与汉族通婚率1.84%;柯尔克孜族与汉族通婚率1.05%;保安族与汉族通婚率0.97%; 维吾尔族与汉族通婚率0.62%;东乡族与汉族通婚率0.23%; 哈萨克族与汉族通婚率0.21%。

《中国民族理论》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 D )。 A.人权问题 B.生存权 C.繁荣民族经济 D.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我国宗教问题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BCDE )。 A群众性B民族性C国际性D复杂性E长期性。 3.民族形成于( C )。 A.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原始社会末期 D.共产主义社会 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者是( D )。 A.毛泽东 B.鲁迅 C.李维汉 D.费孝通 5.经过民族识别先后识别出的少数民族共有( B )。 A.10 个 B.55 个 C.56 个 D.34个 6.我国宗教问题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BCD ) A.群众性、民族性 B.国际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7.世界性的三大宗教是( ACD ) A.佛教 B.犹太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8.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省级自治地方有( ABCD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9.氏族和部落是(D) A.以人的心理特征划分的B.以地域特征划分的 C.以人们之间经济关系划分的D.以人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的 10.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主要是( ABD ) A.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B.要求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完全平等 C.反对任何民族享有特权 D.民族平等的实际内容是要消灭阶级 11.在我国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民族是( B ) A.傣族 B.高山族 B.京族 D.水族 1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共分为( C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13.我国少数民族仡佬族的正确读音是( B ) A.qi lao(汽老) B.ge lao(哥老) C.gu lao(古老) D.ga lao(高老) 15.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00万的两个民族是(BD)。 A. 回族 B.满族 C.蒙古族 D.壮族 16.下列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 ACD ) A.回族 B.蒙古族 C.哈萨克族 D.维吾尔族 17.目前我国共建有自治州( A )。 A.30 个 B.56 个 C.155 个 D.120个 18.民族间发生的自然同化现象,归根到底是( A )。 A.各民族自由选择的结果 B.资本主义“文明输出”的结果 C.社会政治制度的先进与否决定的 D.社会生产方式先进与否决定的 19.我国少数民族使用最广泛的语系语言是( A )。 A.汉藏语系 B.印欧语系 C.阿尔泰语系 D.南亚语系 20.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具有( AB D )。 A.长期性 B.复杂性 C.综合性 D.国际性 E敏感性 二、填空题 我国少数民族仫佬族的正确读音(请用同音字注明)是 mu lao(木老)族。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如何理解“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 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中国青年报 1990年,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精辟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结成的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联系,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三个离不开”思想,成为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指导原则。 “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历史。中国众多的民族,起于多源。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汇聚成为统一、稳固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之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绢马互市、茶马互市和西汉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祖国的统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发展谁也离不开谁的实际。我国各民族在发展中各有优势、互补共济。总体上讲,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优势,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草原、森林、水力、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具特色。因此,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把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院:创新实验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081 姓名:朱旭 学号:17608014 内容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发生了多次冲突与融合,满族,蒙古族,鲜卑族,契丹族,藏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激荡,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 关键字:冲突与融合,满文化,蒙古文化,鲜卑族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有绝大多数,其他的民族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中国大部分王朝都是被汉人统治,而且汉人的文化一直以来都远远比少数民族发达。 在个别少数民族统治汉人的王朝中,该民族与汉族文化发生着冲突与融合。 一、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中,最繁荣的无疑是满人统治的清朝了。那么,在清朝,满文化与汉文化是如何冲突的呢?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恐惧,所以满族统治阶级提出“崇尚满洲”的治国原则,大兴“文字狱”,将对满清有反抗思想的知识分子赶尽杀绝。。“文字狱”真实地反映当时满族贵族对汉族的民族情感很敏感,内心也是惧怕汉族的民族情绪高涨。在行政管理上,满清政府尽管也使用汉人,但是不敢赋予汉人以实权,甚至在思想内心深处对汉族官员处处揣测和提防。

满清政府还通过重修或编写文献典籍,淡化汉民族意识。清政府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提出:“凡宋人之于辽、金、元,明人之于元,其书内记载事迹,有用敌国之词”者,在《四库全书》中要“夷之改彝,狄之改敌”。精神思想上的禁锢和文化意识上的阉割,导致汉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要么整天埋头在传统的八股文、科举之中,专心致志从事考据,在古书堆里当不需要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学者”。 满清政府要求汉族在服装式样、礼仪方式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上放弃汉族传统而沿用满洲传统。顺治初年,满清政府下令汉民与满族一样蓄发,易衣冠,概从满洲制,由束发留辩改变民族习俗入手在精神上征服汉人。满清政府还强调学习满文满语,将汉文官名、城邑名一律改用满文。 满清政府在压迫汉族人民,扼杀汉文化的同时,满文化也在与汉文化进行着不知不觉的融合。 文化典籍的翻译,是满族吸收汉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就重视在汉族的文明宝库里寻找自己民族缺乏的文化科学技术。他重视将汉族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满文,设置了翻译汉文的翻译机构。入主中原后,1651年在科举考试中设立翻译科,应考者限于旗人子弟,雍正元年设立翻译乡试,乾隆4年开始举行翻译会试。 满人学习汉家经世谋略,仿汉制建国家政权。满族八旗与汉军八旗朝夕相处,满汉之间早已相互影响。而汉族儒生士大夫入仕清廷,更是满族吸纳汉族文化重要途径。 满汉民族驻防杂居,文化习俗相互影响。满族入关,八旗分兵把守泱泱中国国土,满族形成大分散、小聚集的局面,满族与汉族在杂居中逐渐吸收和顺应汉民族的文化习俗,汉族也同样受到满族的影响。 满族学习和研究汉族文化取得杰出成就。由于满族的乾隆皇帝爱好汉族民间的皮黄演唱艺术,在北京举办戏园子祝寿,通令徽班进京,形成中国今天的国粹---京剧艺术。满族上层学习汉族文化形成了一种风气,《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士大夫家几上,无不陈《水浒传》、《金瓶梅》以为把玩”。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分别在雍正、乾隆年间推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