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典型例题一:分析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修建水库后,大坝上、下游河流水文特征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出M处可能出现什么地貌类型?分析大坝上、下游河流剖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3)水库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什么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

(1)大坝上游:受水库影响,河流水位明显上升,河流流速较修筑前慢下游:受水库的调节作用,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修筑前平缓(2)M 处:三角洲平源①由于受水库蓄水的影响,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上游河床上升;②受水库季节性放水的影响,下游河床受到流水侵蚀作用(下切),河床下降

(3)①水库容易引起泥沙淤积,严重影响水库寿命期②引起水库上游

泥沙淤积,容易引发洪涝灾害;③容易引起地震等地质灾害,威胁水库安全④上游污染加重,使水库水质变坏。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俄罗斯鲟属于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栖息地为亚速海—黑海和里海水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25℃,适应性很强,在淡水和半咸水中都可生长,尤其适宜在半咸水中生长。在亚速海生长快,在里海和黑海生长较慢。在里海,俄罗斯鲟每年两次洄游到伏尔加河淡水区产卵,春季洄游距离通常离河口仅100~300公里,而秋季洄游距离河口则达数千公里。近年来,由于伏尔加河流域开发,里海的俄罗斯鲟鱼数量急剧减少。亚速海水温夏季20-30℃,冬季低于零度,可通航。下图为亚速海—黑海和里海水系示意图。

(1)分析俄罗斯鲟在亚速海生长快的原因。(6分)

(2)从水温的角度分析俄罗斯鲟鱼春季洄游距离较秋季短的原因。(6分)

(3)分析近年来里海中俄罗斯鲟鱼数量急剧减少的具体原因。(8分)(4)简述伏尔加河上水库的修建对流域内的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亚速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水温适宜;河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因而海洋生物丰富,饵料丰富;水浅,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由于大量河水汇入,海水处于半咸状态,特别适合俄罗斯鲟生长。(答对3点得6分)

(2)俄罗斯鲟的产卵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2分);春季大量积雪融水入河,河水的温度比秋季低,伏尔加河自较高纬流向较低纬,越往上游水温越低,所以春季洄游距离通常离河口较近,仅100~300公里(2分);秋季河流水温较高,洄游距离河口达数千公里,可以到达较高纬度的河段。(2分)。

(3)河流上游修建水利枢纽,阻碍了鱼类洄游(2分);流域内工农业发展排放污水,污染河流,影响了鱼类产卵(2分);里海水位下降,盐度升高,生存环境恶化(2分);过度捕捞破坏了鲟鱼正常繁殖(2分)。

(4)影响鱼群洄游产卵,改变鱼群的群落构成和栖息地;造成里海水平面下降;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诱发地质灾害等。(4分)

典型例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床的冲淤与河流含沙量有密切关系,当河流的含沙量小于其输沙能力时,河床就会被冲刷当河流的含沙量大于其输沙能力时,河床就会淤积。三峡大坝蓄水后对其下游河段的径流量和含沙量产生了明显影响,也影响到下游河床的冲淤过程。宜昌站和螺山站是荆江河段的上游和下游的两个水文监测站,下图为两站在三峡大坝篱水前后的含沙量变化过程图。

(1)描述螺山站与三峡大坝蓄水前相比,蓄水后含沙量的变化特征。

(2)判断三峡大坝蓄水前后荆江河段冲淤状况,并说明判断依据。

(3)推测三峡大坝蓄水后对荆江河段的影响。

参考答案:

(1)蓄水后,螺山站河水含沙量减少;含沙量的季节差异减少;丰水期(夏季)含沙量减少幅度大;枯水期含沙量减少幅度小。

(2)蓄水前,荆江河段丰水期以淤积为主;枯水期以冲刷为主;蓄水后,荆江河段以冲刷为主。

蓄水前,丰水期上游站(宜昌站)比下游站(螺山站)含沙量大;枯水期上游站(宜昌站)比下游站螺山站)含沙量小;蓄水后,全年上游站(宜昌站)比下游站(螺山站)含沙量小。

(3)三峡大坝可以调节荆江河段的水位,使其水位季节差异减少;河床冲刷作用增强,使河道加深加宽泄洪能力增强(降低洪水位);河道变深使航道条件改善;河床的冲刷可能会成胁到堤岸安全;由于河床冲刷,水位下降导致下游取水口和港口设施功能失效。

典型例题四:(24分)图5为我国某区域图,依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川藏铁路(成都至拉萨)于2014年底开始建设,全长1629千米。沿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桥隧比高达81%,施工难度极大,全线建成通车至少需要15年。

材料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我国雅鲁藏布江大外拐弯处,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相当丰富,该河流是我国仅剩的两条未开发的大河之一,但有专家呼吁,不要在该河流上建坝,保留一条自然的河。

材料三芒康盐井盐田是世界上独有的文化景观,已有1300年历史,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人从梯子向下深入到洞底几米至十几米的深处,将卤水背上来倒在盐田里,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分逐步蒸发,然后就是盐粒,晒干运入市场进行商品交易。

(1)与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修建难度更大,请分析原因。(6分)(2)指出芒康盐井盐田晒盐的最佳季节,并分析原因。(8分)(3)简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成因。(4分)

(4)你是否赞同我国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水电站,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地形起伏更大,山高谷深,桥隧比大;跨越的大江大河更多;途经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等地质灾害;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2)春季;澜沧江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降水多,不适宜晒盐;冬季降水少,但此时因为温度低、蒸发弱,并不是晒盐的好时机;春季气温回升,降水少且风力较大,所以是晒盐的最佳时间。(3)内力作用: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断裂带;外力作用:河水不断侵蚀下切。

(4)赞同。理由:①该地区河流水量大,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②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不足的压力;③建水电站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④修建水电站具有发电、防洪、灌溉等综合效益,有利于经济发展;⑤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

反对。理由:①在该河段修建水电站会破坏峡谷生态环境②距离我国经济中心遥远,群山阻隔,输电投资大;③当地经济落后,经济密度低,耗电量不大;④修建水电站的环境条件恶劣,施工难度大。⑤易引发国际纷争

典型例题五:(18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图10

鲑鱼(又叫三文鱼),属洄游性鱼类,喜栖冷水(水温小于18℃)。鲑鱼每年9月至次年2月在河流上游砂砾底质的浅水区产卵,孵化于淡水中的幼鱼在次年春季游入海洋。

(1)说明图中鲑鱼产卵地河流的水文特征。(5分)

哥伦比亚河是北美洲西部大河之一,发源于加拿大南部落基山脉,注入太平洋,全长2044公里。流域面积415211平方公里,最大支流斯内克河,河口平均流量7400立方米/秒。哥伦比亚河沿干、支流建有很多大小水坝,为世界上大河流水力资源获得充分利用的河流梯级开发工程。

(2)说明该河流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5分)

(3)说明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4分)

近二十年来,环保主义者不断要求拆除哥伦比亚河支流——斯内克河下游4座大坝,大坝的去留在全美国上下曾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法院裁决改造大坝以保护濒危鲑鱼的洄游路线。

(4)简述美国拆除、改造水坝的主要原因。(4分)

参考答案:(18分)

(1)水温较低;水量较小;水位浅;含沙量小;砂砾质河床;水质较好。(5分)

(2)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径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峡谷众多(绵长),适合梯级开发;流域内工农业发展电力需求量大。(5分)

(3)减轻旱涝灾害,改善枯水期水质, 提供稳定的水源,改善航运条件,提供丰富电能。(4分)

(4)利于鲑鱼回游;恢复河流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河流生态效益;小型或无法进行水力发电的水坝,效益低,维护成本高;有些水坝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开发了核能、风能等其他能源,基本能满足需求。(4分)

典型例题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正着手在长江上游建造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大型水电站,总发电量将是三峡电站的两倍。读西南水电站群落示意图,回答(1)~(4)题。

(1).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4座大型水电站地处攀枝花~六盘水一线的核心地带,试分析该地区资源构成的特征。

(2)金沙江河段连续修建4座大型水电站,这种开发方式被称为河流的梯级开发。试分析这种开发方式的好处。

(3).简述我国开发金沙江水能资源的重要意义。

(4).从环保角度考虑,有人主张河流上不应兴建大坝,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丰富的水能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的矿产资源;充足的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

(2)第一,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一个河段上的水力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一个河段上几座水电站相继开工,平行作业,有利于合理使用施工队伍,充分利用机械设备,使整个梯级开发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成本大大降低。

(3)①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现“西电东送”战略;②优化和改善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③发展西南地区经济,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4)修建的理由:建大坝可以调节河水、减少洪水灾害、发电、发展上游航运等。

不应修建的理由:增加移民难度;淤塞河道,影响航运;水质可能变差;可能会引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以阿斯旺大坝为例 学习目标: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利用的对策措施。 学习流程: 【资料1】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左右,是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穿越撒哈拉沙漠,最后注入地中海。河口城市为开罗。 尼罗河流经地区土壤肥沃,喀士穆以南为上中游流经东非高原,喀士穆以北为下游部分为河谷平原区。尼罗河的上源有两条:一条是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另一条是发源于更南面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的白尼罗河。青、白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附近汇合后始称尼罗河。 尼罗河水系发达, 支流众多,全部水量中,68%来自青尼罗河,32%来自白尼罗河,但洪水期和枯水期的变化很大。由于青尼罗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每年6~10月定期泛滥,当洪水消退以后,田野上堆积着一层厚厚的淤泥。古埃及人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耕种农作物创造了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上中游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下游主要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在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是小部分地中海气候。 1、请你根据材料说一说尼罗河的基本概况,从位置,地形,水系,气候等方面。 2、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二、阿斯旺大坝 【资料2】 1902年在阿斯旺建成了一座低坝(老阿斯旺水坝),蓄水量约50亿立方米,坝身内设有108个泄水孔,尼罗河即使发生大洪水也能全部泄出,还能将全部库区淤积排出。水库良好运行了50年,每年由水库泄出的1.35亿吨泥沙大部送至下游两岸耕作区肥田。1960年,埃及着手修建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初,争议不断。当时的埃及政府不顾国内外的异议,在前苏联的支持下历时10年半将大坝修建完成。 【探究活动】 建还是拆?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教学设计-教育文档

课题:人教版地理必修3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综合开发的主要方式,并根据典型地区河流综合开发,了解所产生的效益和消极影响。 2.学会运用综合思维的方法,依据典型河流综合开发的方式及影响,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试着提 出探究问题的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3.学会从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重点难点 1.学会和理解河流综合开发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分析典型案例资料,辩证的去看待河流上该不该修建大坝这一地理现象。 3.探究问题的方法与态度。地理问题很多,课堂探讨的问题只是一小部分,引起大家思考、研究的必定是带有普遍性或特殊性,需从一个问题的研究中把握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或特殊方法。同时探究问题深浅可依学生个体而异,但探究问题的态度须是统一的,即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须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以美国的“建坝与拆坝行为”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修建大坝带来的效益及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掌握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但仅列举该案例比较单一,对修建大坝的利弊分析也不是很详尽,学生不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利工程的了解不是很多,甚至没有,而且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多种渠道查阅资料,能获取的仅仅只是教材内容而已。 教学策略:案例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辨析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开发利用河流的主要方式是在河流上建水坝,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建设的胡佛水坝开创了世界大型水坝的先河,是世界土木工程的奇迹,也是人类强大意志力的体现,引入美国掀起的世界建坝风潮;再引入美国20世纪70年代掀起拆坝运动,碰撞出建坝与拆坝的矛盾,让同学们产生到底河流上该不该建坝的思考。 [研究过程] 探究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材料一:科罗拉多河流域自然背景 位于美国西南部,发源于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全长约有2333千米,向西南注入加利福尼亚湾,流域面积63.7万平方千米;上游水量较丰(降水量200-500mm),中、下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100mm)加上蒸发量大,水量渐少,水位季节变化大;干支流多峡谷,河流落差大,富水力资源,是美国最深、水流最湍急的河流;流域内矿产丰富,主要矿产有铜、金、银、石油等。 ——摘自《美国地质调查局》1.依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指出科罗拉多河流域适合的开发方式,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河流上建大坝的利与弊 材料二:胡佛水坝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教案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说课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学习了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围绕着河流的梯级开发,河流上该不该建坝这一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本节课主要从问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基本方法(一分为二)使学生对如何展开问题研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借助网络及其他媒体的资源,学会搜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信息,并对它们进行筛选、整理、分析,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学会独立分析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尼罗河的地理信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筛选,并把它们用于学习过程。 2.与人合作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修筑大坝等工程建设的利弊,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阿斯旺大坝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 2.阿斯旺大坝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课前分组,第一组重点查阅尼罗河及流域特点的资料,第二组重点查阅修建大坝的利,第三组重点查阅修建大坝的弊,查阅的资料相应整理成文,供课上相互交流。 推进新课 师 河流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河流,人们在许多河流上修建了大坝,一直以来人们对河流上该不该修大坝存在不同看法,今天我们就以阿斯旺大坝为例,来探讨河流上该不该建坝。 师 (方法引导)为了解决问题,必须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对于尼罗河上该不该建大坝这一问题,一般设计的研究步骤如下: 生 分组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状况,同一组的学生可相互补充。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的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三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授课人:黄陂七中李毕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的教学设计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以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修建阿斯旺大坝带来的经济效益及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掌握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但仅列举该案例比较单一,对修建大坝的利弊分析也不是很详尽,学生不易理解,需要学生课下自行搜集网络资源和教师课堂补充相关资料。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分析与推理能力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如果引导得当,这些隐性的地理能力将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学生对河流上建大坝似乎非常熟悉,但目前许多大坝根本无法发挥人们预想的效益,甚至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学生们了解得并不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 2.学会独立分析和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3.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用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修筑大坝等工程建设的利弊。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网络搜集河流上修建大坝的相关地理信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筛选,并把它们用于学习过程。 2.与人合作,尝试提出探究方案,并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辨析探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

趣。 2.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用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修筑大坝等工程建设的利弊,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探究问题态度的养成。地理问题很多,课堂或课后能探讨的问题只是一小部分,探究问题的态度即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需要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 2.探究问题方法的训练。课文中作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研究的必定是带有普遍性或特殊性,需从一个问题的研究中把握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或特殊方法。同时探究问题深浅可依学生个体而异。(合作探究法,辨析法)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98年长江洪涝视频导入) 河流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河流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了防御洪涝,人们在许多河流上修建了大坝,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河流上该不该修大坝存在不同看法,大坝的修建影响了河流的自然过程,或多或少产生一些问题。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士一直反对建设大坝,强烈要求让河流自由奔流.尤其是建设超高型大坝建设,今天我们就以阿斯旺大坝为例,来探讨河流上该不该建坝。(方法引导)对于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这一问题,我们一般设计的研究步骤如下: 分组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状况,第一组重点查阅尼罗河流域特点的资料,第二组重点查阅修建大坝的利,第三组重点查阅修建大坝的弊。同一组的学生可相互补充。导入新课:展示景观图片 1.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尼罗河的河流特征。 归纳:流程长,径流量少,含沙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等。 2.思考:埃及人为什么要建设阿斯旺大坝呢? 归纳:埃及的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耕地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和河口三角洲。尼罗河流域雨量稀少,而且季节、年际变化均较大,每年汛期泛滥,对耕地进行天然漫灌,并使土地肥沃。同时,农业发展缺水严重。 埃及人民希望通过水利建设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坝拦水加以利用。此外,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尼罗河年年发洪水的困扰。 3.思考: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地理 教学课例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1.教学设计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2014年12月1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秉承学校地理绿色课堂理念,突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在课堂设计上强调逻辑框架的建构以及知识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对阿斯旺大坝建设利弊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让学生分析雅鲁藏布江上该不该建大坝。这样设计,既是对理论的升华,又是对知识的检验,一举两得。 当然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还在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均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学得开心,讨论的深入。

2.学案 高二年级地理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尼罗河的自然概况:位置、流经地形气候、支流。 (2)说明阿斯旺大坝修建的经济效益和消极影响。 (3)培养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二、方法指导 同学们可以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感受阿斯旺大坝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消极影响,辩证看待河流修建大坝带来的影响。 问题研究思路: 三、自主预习 课前资料搜集、自主完成下列内容: 1.相关知识点的复习 (1)流域的概念。 (2)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3)河流的综合开发思想。 2.背景资料查阅 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尼罗河及阿斯旺大坝的有关资料,并查阅长江三峡、黄河三门峡等我国著名大坝的相关资料,尝试用河流的综合开发思想进行分析。 3.基础知识梳理 (1)尼罗河概况:发源于;流向;注入,全场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 尼罗河上游的气候为,下游气候为和。 尼罗河的水文特点为。(2)尼罗河

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尼罗河定期泛滥创造了古埃及文明的同时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3)阿斯旺大坝带来的效益 资料:阿斯旺大坝对生态和环境有一些正面作用。比如,大坝建成前,随着每年干湿季节的交替,沿河两岸的植被呈周期性的枯荣;水库建成后,水库周围五千三百至七千八百公里的沙漠沿湖带出现了常年繁盛的植被区,这不仅吸引了许多野生动物,而且有利于稳固湖岸、保持水土,对这个沙漠环绕的水库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课本资料,归纳阿斯旺大坝从哪些方面提高了尼罗河的利用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阿斯旺大坝的消极影响 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为什么会造成这些不利影响? 四、活动探究 (1)比较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修建水库和大坝?

高中地理《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学案

高中地理《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学案学习目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尼罗河流域的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等地理条件。 2.收集并整理尼罗河阿斯旺大坝的资料,归纳出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后的利与弊。 3.分析资料,比较阿斯旺大坝带来的利与弊;讨论并说明是否建坝的理由。 4.通过对阿斯旺水坝建成后利弊的分析,迁移扩展到其他河流的建坝(或水库等),体会对河流开发利用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问题引领: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河流有哪些利用方式如何开发利用的? 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1.尼罗河流域基本概况,根据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 题。 2

A、B两河水文基本概况 ⑴图中A河名称为___ ___,注入____ ___; ⑵ A河流经的沙漠名称为 ___ ________。由于该河下游河水流速_______ _ ,泥沙沉积,在河口发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上尼罗河每年月至月定期泛滥,A河上游①与支流②中,与该河泛滥有密切关系的是__________(填写数码),其理由是: ____ 。 2. 阅读教材P57资料1,思考: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二.问题探讨: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

1960年尼罗河被拦腰截断。在距开罗以南600英里处的阿斯旺修建了纳赛尔水库。纳赛尔水库的命名来自埃及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统纳赛尔。它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湖,库容1689亿立方米。阿斯旺大坝历经10年建成,气势磅礴,犹如一条巨虹横跨尼罗河,坝堤足有40层楼高,全长3830米,最宽处有980米。纳赛尔水库的建成给埃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阅读教材P57资料2,总结该水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哪些? 2.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建成后,不仅可以永续利用水能发电,而且可以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使用,由此会产生哪些环境效益? 4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学会独立分析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尼罗河的地理信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筛选,并把它们用于学习过程。 2.与人合作,尝试提出探究方案,并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修筑大坝等工程建设的利弊。 【教学重点】 尼罗河开发的自然条件 阿斯旺大坝的利弊分析 【教学难点】 阿斯旺大坝与其他大坝的利弊异同分析 【新课导入】 田纳西河上蜗牛鱼的故事,小鱼压倒大坝引出河流到底该不该建大坝的话题。【新课讲授】 一、尼罗河开发的自然背景 分析河流开发自然条件的思路: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情况 提问1:大家根据收集的材料,讨论尼罗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提问2:我们在材料一当中发现这样一句话,尼罗河存在定期泛滥,大家思考,尼罗河为什么会发生定期泛滥呢? 提问3:河流的泛滥肯定会给两岸的居民带来灾难,那为什么人们又为什么说“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文明”? 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埃及人民对河流的利用和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埃及政府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阿斯旺大坝。

二、阿斯旺大坝的利弊 师:1960年动工历时十年,耗资9亿美金,调查显示阿斯旺大坝建成后的20年时间里一些负面影响开始凸显,人们甚至提出“阿斯旺大坝伟大造就的绝望”,阿斯旺大坝为什么让埃及人民又爱又恨,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材料二、三和收集到的材料,讨论阿斯旺大坝有哪里利和弊,同时也要为你的结论找到证据。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把你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讨论:我们交流了阿斯旺大坝的利弊之后,你认为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说说你的观点。 师:我们分析了阿斯旺大坝诸多利弊,阿斯旺大坝有弊端埃及政府就要立刻拆除大坝么?我们更应该注重大坝在使用过程当中的趋利避害。 师:换个思路,除了在使用过程中趋利避害,在大坝建设之前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资料1:三门峡 曾经是“中国第一坝”,如今命悬一线。 河南境内的三门峡黄河大坝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几年之内,大坝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虽几经调整,但三门峡工程对上游(主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造成的危害却仍在继续。类似的不满和争议也就不免时常出现。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水库运用方式也由“蓄水拦沙”先改为“滞洪排沙”,之后进一步改为“蓄清排浑”,取得的经验也为三峡及小浪底水利枢纽广泛采用。 提问1:三门峡的修筑为什么给渭河地区带来了洪涝灾害? 提问2:同样是建大坝,为什么尼罗河没有出现上游洪涝的现象呢?给你什么启示? 小结:河流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修建大坝的利弊不是完全具有普通性,针对不同的大坝,要因地制宜,做好前期的论证和规划。 资料2:莱茵河的治理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流经9个国家。它是世界上管理的最好的一条河流,是世界上人与河流关系处理得最成功的一条河。 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由9个国家的代表构成,全面处理莱茵河流域保护与开发。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尼罗河流域的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等地理条件。 2、2、收集并整理尼罗河阿斯旺的资料,归纳出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后的利与弊。分析 3、比较阿斯旺大坝带来的利与弊,讨论并说明是否建坝的理由。 4、3、通过对阿斯旺水坝建成后利弊的分析,迁移扩展其他河流的建坝(如:长江三峡),体会对 5、河流开发利用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分析相关河流大坝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知识迁移,合作探究提出阿斯旺工程建设的利与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修筑大坝的利弊,养成敢于提问,勤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讨论法、演绎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资料,比较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 难点:阿斯旺大坝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探究修建大坝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资料的处理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资料; 2、收集尼罗河流域的地图(如:地形、气候、水文水系等)及其背景资料; 3、补充阿斯旺水坝带来消极影响的资料,拓展学生评价河流开发利用工程的能力。引导学生总 结评价河流开发利用的过程和方法。 五、学情分析 1、需铺垫的知识:尼罗河流域的地理背景: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等。 2、对建水坝后的有利影响有所了解,对其消极影响知之甚少。 3、已具备的知识:地理必修1有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要素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4、已具有的能力:必修3第三章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方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名叫《水坝是与非》,在文章的显要位置标注了这样的几条信息:“美国已拆除了500多座水坝,过去十年美国建坝数量大幅下降,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高考地理小专题——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典型例题一:分析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修建水库后,大坝上、下游河流水文特征可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出M处可能出现什么地貌类型?分析大坝上、下游河流剖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3)水库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什么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 (1)大坝上游:受水库影响,河流水位明显上升,河流流速较修筑前慢下游:受水库的调节作用,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修筑前平缓(2)M 处:三角洲平源①由于受水库蓄水的影响,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上游河床上升;②受水库季节性放水的影响,下游河床受到流水侵蚀作用(下切),河床下降 (3)①水库容易引起泥沙淤积,严重影响水库寿命期②引起水库上游

泥沙淤积,容易引发洪涝灾害;③容易引起地震等地质灾害,威胁水库安全④上游污染加重,使水库水质变坏。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俄罗斯鲟属于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栖息地为亚速海—黑海和里海水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25℃,适应性很强,在淡水和半咸水中都可生长,尤其适宜在半咸水中生长。在亚速海生长快,在里海和黑海生长较慢。在里海,俄罗斯鲟每年两次洄游到伏尔加河淡水区产卵,春季洄游距离通常离河口仅100~300公里,而秋季洄游距离河口则达数千公里。近年来,由于伏尔加河流域开发,里海的俄罗斯鲟鱼数量急剧减少。亚速海水温夏季20-30℃,冬季低于零度,可通航。下图为亚速海—黑海和里海水系示意图。 (1)分析俄罗斯鲟在亚速海生长快的原因。(6分) (2)从水温的角度分析俄罗斯鲟鱼春季洄游距离较秋季短的原因。(6分)

(3)分析近年来里海中俄罗斯鲟鱼数量急剧减少的具体原因。(8分)(4)简述伏尔加河上水库的修建对流域内的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亚速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水温适宜;河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因而海洋生物丰富,饵料丰富;水浅,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由于大量河水汇入,海水处于半咸状态,特别适合俄罗斯鲟生长。(答对3点得6分) (2)俄罗斯鲟的产卵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2分);春季大量积雪融水入河,河水的温度比秋季低,伏尔加河自较高纬流向较低纬,越往上游水温越低,所以春季洄游距离通常离河口较近,仅100~300公里(2分);秋季河流水温较高,洄游距离河口达数千公里,可以到达较高纬度的河段。(2分)。 (3)河流上游修建水利枢纽,阻碍了鱼类洄游(2分);流域内工农业发展排放污水,污染河流,影响了鱼类产卵(2分);里海水位下降,盐度升高,生存环境恶化(2分);过度捕捞破坏了鲟鱼正常繁殖(2分)。 (4)影响鱼群洄游产卵,改变鱼群的群落构成和栖息地;造成里海水平面下降;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诱发地质灾害等。(4分) 典型例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三章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导学案

高二地理 第三章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导学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阅读、分析、使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学会独立分析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尼罗河的地理信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筛选,并把它们用于学习过程。 2.与人合作,尝试提出探究方案,并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准确看待修筑大坝等工程建设的利弊,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重点难点】 1、阿斯旺大坝的利弊分析; 2、知识拓展:利用已学知识,分析三峡工程的利弊。 【学法指导】 分组讨论、分析相关河流大坝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实行知识迁移,合作探究,对修建大坝实行深入思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探究】尼罗河的河流及流域特点。 根据课件展示资料和下列图表资料,实行分析。 (1)图中A河名称为___________,注入__________; (2)A河流经的沙漠名称为_____________。 (3)因为该河下游河水流速__________(加快或减缓),泥沙沉积,在河口发育了_________ (4)尼罗河主要的水文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尼罗河每年_______月至_______月定期泛滥。 阅读教材P57资料1,思考: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合作探究】 (1)、阿斯旺水坝修建的利。阅读资料和P57页资料2,分析阿斯旺水坝修建的有利影响。 阿斯旺水坝分为阿斯旺低坝和阿斯旺高坝,阿斯旺是位于埃及的尼罗河第一瀑布下的城市,两座大坝在此跨过尼罗河,因为旧坝的设计不足以控制洪水,兴建新的高坝来保护沿河

高中地理《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学案

《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学案学习目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尼罗河流域的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等地理条件。 2.收集并整理尼罗河阿斯旺大坝的资料,归纳出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后的利与弊。 3.分析资料,比较阿斯旺大坝带来的利与弊;讨论并说明是否建坝的理由。 4.通过对阿斯旺水坝建成后利弊的分析,迁移扩展到其他河流的建坝(或水库等),体会对河流开发利用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问题引领: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河流有哪些利用方式?如何开发利用的? 案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1.尼罗河流域基本概况,根据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A、B两河水文基本概况 ⑴图中A河名称为___ ___,注入____ ___; ⑵ A河流经的沙漠名称为 ___ ________。由于该河下游河水流速_______ _ ,泥沙沉积,在河口发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上尼罗河每年月至月定期泛滥,A河上游①与支流②中,与该河泛滥有密切关系的是__________(填写数码),其理由是: ____ 。 2. 阅读教材P57资料1,思考: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二.问题探讨: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960年尼罗河被拦腰截断。在距开罗以南600英里处的

阿斯旺修建了纳赛尔水库。纳赛尔水库的命名来自埃及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统纳赛尔。它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湖,库容1689亿立方米。阿斯旺大坝历经10年建成,气势磅礴,犹如一条巨虹横跨尼罗河,坝堤足有40层楼高,全长3830米,最宽处有980米。纳赛尔水库的建成给埃及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阅读教材P57资料2,总结该水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哪些? 2.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建成后,不仅可以永续利用水能发电,而且可以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使用,由此会产生哪些环境效益? 3.在农业社会,灌溉工程显得极为重要,阿斯旺大坝的建立为埃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它的负面作用也日益彰显。阅读教材P58资料3,总结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的哪些方面?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