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事物的特性与发展规律

第二章 事物的特性与发展规律
第二章 事物的特性与发展规律

第二章事物的特性与发展规律

一、事物的多面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分析事物不能单纯地从一个角度、一个层次去分析。例如我,从生物学上来说我是一个人,我具备一个人的特性,我需要吃饭、工作、休息、娱乐。从家庭角度来说,我是父母的儿子,父母老了我需要赡养;我是妻子的丈夫,我需要赚钱养活家庭;我是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抚养孩子并教育他成人。从公司角度来说,我是老板的员工,我需要协助好老板的工作;我是下属的主管,需要把握好工作的进度,帮助下属来提升自己。从国家社会角度来说,我是国家的公民,国家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我都应该享有和履行;我可以是某个人的朋友,也可以是一个陌生人。开车的时候我是一个司机,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去餐馆吃饭的时候我是一名消费者,我有权利点自己喜欢的菜肴;面对客户的时候我是一个服务者,有义务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满足客户的需求。例如青岛天价大虾事件,从商家和客户的角度来看,只是一个价格纠纷问题;从治安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治安纠纷事件;从工商人员角度来看,这牵扯到定价是否合理、是否牵扯到价格欺骗的问题;从媒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则值得报道、需要揭露、需要还以公道的新闻;从社会角度来看,关系到青岛的旅游业和青岛对外的城市形象,关系

到社会风气;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对陌生人的信任,关系到以后自己遇到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理,关系到以后会不会考虑再去青岛旅游等等。例如复旦饮水机投毒事件,与舍友、同学、朋友该如何相处?如何避免产生矛盾?产生了矛盾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该如何打开

心结?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为什么会想到去投毒害人性命?我们所谓的高等教育教授了科学知识,是否欠缺了为人处事和哲学的教育?是否欠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体制还欠缺哪些东西?学校在这方面

需要做哪些工作?父母在教育上需要做哪些工作?以上几

个例子并不全面,也无法全面地一一列举,这里只举几个方面来说明问题。但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我们平时在分析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考虑,从客观的角度,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框架下进行综合分析。二、事物的相对论

我们这里说的相对论不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是讨论评价事物的善恶、好坏、对错。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举例来说,我们都知道在公交车上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好事,但是久而久之在某些人的心目中,让座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出现了因为不让座产生纠纷的案例,好事变成了

坏事。同时这些案例又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如何避免更大的问题?由小问题避免

大问题,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二战时期日军侵略中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者,但即使是现在,在某些日本人的思想中,他们也是日本的英雄,因为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日本人民的利益,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日本首相都去祭拜靖国神社这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就像有些人鼓吹成吉思汗的功绩一样,只看到了有利的一面,看不到对于欧洲人民的烧杀虐夺。网络上接二连三出现的“扶老人”事件,经过网络的报道之后,还原真相的同时帮助到了受讹者,也让我们提高了警惕,这本是好事,但是由此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是巨大的,事件的报道者显然没有意识到扬人恶即是恶。事件报道并经网上发酵后,已经破坏了社会上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现在很多人遇到此类事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再是赶紧去救助陌生人,而是考虑自己会不会被讹诈,甚至敢于扶人这种之前人人都能做而且也应该做的小事都能做为正能量的新闻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了。良好的社会信任度的建立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而这种信任度的破坏却只需要几篇负面报道就能做到,现在回头来看,这些报道完全是一把双刃剑,那么它是好还是坏呢?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事物的善恶好坏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利益,站在

我们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其实,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我们得出这些善恶好坏的结论是基于一个判断的标准,判断的标准改变了,事物的善恶好坏的结论也会跟着改变,这就是事物的相对论。就像有的人吃榴莲觉得甘甜无比,而有的人闻到味道都觉得恶心。如果不考虑事物以后的发展,所谓的善恶好坏都是人们基于当前的道德、法律、伦理体系内,基于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的标准和当时的情况来判定的;如果考虑事物以后的发展,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正所谓世事无常,当前的好事后来可能成了坏事,当前的坏事后来也可能变成好事。所以我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最重要,认识、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最重要。当然,讨论这些的主要目的不是让人逆来顺受,而是让人们都理解事物的相对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看开一些,有些方面的利益损失了,有些方面的利益就得到了;遇到好的事情的时候也不必沾沾自喜,要考虑到由此可能带来的不好的一面。根据事物的相对论,判断标准的确立和统一是至关重要的,判断标准的正确关系着我们得出的善恶好坏的结论;统一标准让人类之间可以无障碍地沟通交流。那么什么样的判断标准才是正确的呢?后面我们讨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后就能给出一个正确统一的结论,现在简单来说,符合我们人生目的和意义的事物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三、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

化的

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这是事物的基本规律之一,事物从其产生到发展壮大,到最后的消亡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认识事物的这一基本规律对于正确认识、理解事物,正确处理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人类从出生到逐渐成长,身体的各个器官的机能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从医学上来说,如果不同年龄的人生病,用药的分量是不是一样的,婴儿用了成人的剂量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在各个年龄段人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教育上来说,古人云:当面教子背地教妻,说的是教育子女和妻子的不同方式,而我们现在可以转变一下,理解为小孩子不懂事、自尊心没有那么强的时候要当面教导,让其当时就要明白道理,而对于年龄较大有强烈自尊心的对象,就需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教育的方式,教育的时候要注意照顾对方的自尊心。父母没有认识到这种变化而忽略了子女的自尊心导致关系的紧张,这也是很多时候父子或母女所谓性格不合的主因之一。

很多时候看起来恒定不变的事物其实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

化的。太阳看起来每天都一样,但根据科学知识我们了解到,太阳的内部是在不断地进行聚变反应而产生热能和光,太阳也是有其年龄的,最终太阳也会消亡,只不过太阳的生命期太长,我们人类的整个发展史相对于太阳的生命期也只是一瞬间,所以看起来似乎是不变的。山体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每日都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受到地壳作用的影响海拔也会慢慢地升高或降低。认识这一基本规律的意义在于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对于不同阶段的事物和问题要用不同的对待和处理方式,对于别人或自己过往的经验只能借鉴,遇事不能死搬硬套。历史上很多的哲学家也都不同程度地揭示过这个基本规律,例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一规律还能衍生出以下几个的规律:量变到质变、适者生存、把握好事物的度。量变到质变

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变化,不仅仅是本质的改变,强调的是两个时间点上形态的变化,例如水结成冰,本质上都是水,但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依然称之为水发生了质变成了冰;量变是指事物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过程中的变化,强调的是过程和时间段。例如纸燃烧后变成灰,由纸到灰我们说纸发生了质变成了灰,但是纸并不是一下子就变成灰的,它有一个燃烧的过程,这个燃烧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纸到灰量变的过程。

自然界中所有事物的变化的过程都是遵守这一规律的,即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量变到一定的程度最终导致了质变,尽管有的过程可能很短暂,有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例如子弹撞击目标的过程就很快,风化的过程就很漫长,所以我们在分析处理问题时不能只看到质变的结果而忽略了量变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需要事物发生质变,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事物发生不同的质变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例如我们可以燃烧木材来取暖,也可以把木材制成家具使用;有时候我们通过一些方法加快量变的过程,冰在常温下融化成水的速度很慢,我们可以通过加热来加快冰融化成水的量变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不想事物发生质变,我们通过一些方法来阻止或延缓量变的过程,例如我们使用冰箱来保鲜蔬菜,再如我们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白蚁毁坏堤坝的量变的过程可能很漫长,变化很微小,但是时间长了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会导致堤坝毁坏这种带有严重后果的质的改变。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不仅适用于自然界的生物中,其它的一些事物也都是适用的。

例如腾讯的产品QQ,最开始的产品只有聊天的功能,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又延伸出了社交、游戏、音乐、影视等功能,甚至开始预测人们未来的需求,开发出了一些引导人们未来生活的产品功能,这样的产品既能满足现阶段人们的需求,又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所以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例如地心说,古人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是可以完美解释并适应时代需求的,所以地心说传扬了上千年,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知道了地心说的错误,那么地心说就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意识中。在思想意识方面也是如此,在封建社会,人们认为

国家有君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典型的一句话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且君主要终身制、世袭制,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制的思想能适应当时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它是根深蒂固于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中的,但现在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因为不符合国家的体制,君主制被淘汰,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早都没有了要实施君主制的理念。把握好事物的度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低于这个度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过了这个度就会造成其它方面的不良影响,甚至是一些严重后果。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虽然受辱但是他活了下来,保留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后来他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虽然成为一代名臣却因为功高盖主而丢了性命。我们日常吃饭,吃少了吃不饱肚子会饿,供应不上身体所需的营养和热量,吃多了会导致腹胀、肥胖等症状,吃盐吃少了会身体无力,吃多了会诱发高血压等疾病;开车时开得太慢时间上赶不及,开得太快又会导致发生事故的几率极大地增加,但是在高速上时反而开得太慢也会导致发生事故的几率极大地增加,在不同的路况下保持适当的速度才是正确的选择。在工作时与人相处亦是如此,工作不积极努力难有好的成果,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只会令人瞧不起,如果事事爱表现自己,爱抢功就会招致他人的嫉妒和厌恶。既要积极努力的工作,又要考虑其他

同事的感受,做到抢工而不抢功,不争虚名才是相处之道。从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把握好度做事便可游刃有余,把握不好则后果难以预料。

最新苏教版2018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四下] 1.走,我们去植树同步练习答案 一、mài cān rǎn pō zēng piān piān 二、厂房场合宽敞版图版画刻板序列和煦 三、1. 轻松2. 欢快 3. 轻快 4. 增添 5. 增强 6. 增长 四、1.早晨,太阳伸着慵懒的肢体慢悠悠地从出来了。 2.每天清晨,小闹钟清脆的铃声让我从香甜的梦中醒来。 3.夜晚,天空中的星星像钻石般闪闪烁烁。 五、1.绿色工厂清新的空气风沙低头百鸟起舞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 2.少先队员山村北大荒 【拓展提高】 六、白树一般高15-30米,树皮灰白色,是一种很普通的树。可以当柴烧,打家具,制作农具等。 【拓展提高】 七、1.轻轻柔柔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 2.雄壮汇聚快乐 3.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风的美妙声音水的美妙声音动物的美妙声音 4.雨演奏家淅沥淅沥,是小雨的轻柔抚摸;哗啦哗啦,是大雨的强烈击打 [四下]2.第一朵杏花同步练习答案 一、犯规泛滥示望而却步欢呼雀跃千真万确估计孤寂姑息 二、1.精致2.精确3.精细 三、示例:奇怪高兴激动自豪非常急切肯定 四、1.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因为竺爷爷认为进行科学研究必须严谨、一丝不苟 2.激动认真细致 3.通过常年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五、弯绿皱红春风吹醒了躲在泥土里的嫩芽。 六、1.。,:“ !。” 2.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般震撼着。 3.贝多芬练琴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板 缝滴到楼下去了 4.大声喊慌慌跑过来说生气地问怒气消了大半 5.提示:围绕勤奋来写即可。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摘要:“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同时也具备着无数的对立面和统一面。而对立统一及时一个整体又是一对截然不同的关系。他们普遍的存在事物的内部,同时也普遍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 关键词:对立和统一,规律,阴阳,发展,绝对性,相对性。 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时也可称对立属性为斗争性,统一属性称为统一性。而两个对立面之间也存在着自己的统一于斗争。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是同事,他们之间在工作上存在一件分歧,这也可以算作一个对立,虽然是很小的矛盾,但它必然是存在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他们所作的都是为了公司的运营,整体公司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之间又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所谓的对立面我们可以理解为竞争,统一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条件或者整个竞争的过程。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当然不论对立还是统一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竞争必然能推动事物发展,这是大家普遍认知的。同时一件事有统一固定的规律可循,这不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吗? 谈及对立与统一,我们不妨从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去理解。对立与统一也可意象理解为天地阴阳。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阴阳学说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天地万物都存在阴阳的关系。如男和女,天和地。日和月等等。很明显天地日月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物体。但是他们却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此为太极。而太极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万物本源。从现在的话解释,也就是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1-5 BACAC 6-10 BDDCD、 辨析题 11. 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简答题 12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3.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14.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5. 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服务。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6.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关系的特点: 第一,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 第二,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一、单项选择(20题) 1.A 2.C 3.B 4.B 5.A 1.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 B.奴隶制社会末期 C.封建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以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3.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以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5.在民族发展中,“异源同流”现象属于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6. D 7. A 8. A 9. A 10. B 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A.异源同流 B.同源异流 C.民族同化 D.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早的常设的专门委员会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委员会 8.民族聚居区是指 A.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B.没有杂居或聚居着其它民族的地区 C.不能有汉族居住的地区 D.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 9.基诺族自称“基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基诺的意思是 A.尊敬舅舅的民族※ B.住在山上的人 C.住在树林里的人 D.本地人 10.裕固族主要分布在 A.青海省 B.甘肃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1.A 12.D 13.C 14.A 15.C 11.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 A.贵州省※ B.云南省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湖南省 12.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是 A.西吉 B.石嘴山 C.贺兰 D.银川※ 13.珞巴族主要分布在 A.云南省 B.四川省 C.西藏自治区※ D.贵州省 14.羌族主要分布在 A.四川省※ B.山西省 C.陕西省 D.甘肃省 15.哈尼族主要分布在 A.广西壮族自治区 B.广东省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3)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知识点要真正理解世界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并要注意它的方法论意义。此知识点可能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存在。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规律就是关系”,即“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本质的关系指的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注意正确理解规律的重复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不要把规律与真理划等号。 会规律的重复性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绝对的重复不仅在社会领域中不存在,就是在自然领域也不存在。莱布尼兹说过,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能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动机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动机和意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许许多多人活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它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它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充分表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违背社会规律,就不能实现人的活动所应有的价值,最终使人的活动归于失败。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种必然规律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这种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性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现代科学中的统计规律,是辩证决定论的规律形态。

从壮族的发展史看民族发展的规律

从壮族的发展史看民族发展的规律 壮族先民同世界上各民族一样,经历了一个数万年的氏族公社时期,即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在距今约3000年前,壮族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或军事民主制发展阶段,部落各治其业,互不统属兼并战争频繁,强大的部落兼并弱小的部落,小部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部落,逐步就形成了以西瓯、骆越为核心的强大的部落群体。从商周到春秋战国,部落间的争斗此起彼伏一直延续至秦汉,以瓯骆为两大部,一南一北,攻伐非同寻常,频繁而激烈。经过分化、兼并和组合,形成了若干部落联盟,其中西瓯部落最强大。岭西各部在西瓯的怀集下,结成了庞大的部落联盟。 到了商周时期,岭西地区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初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壮族社会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期间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改进,生产力有较大的提高,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从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更。父系氏族公社逐步演化为农村公社,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阶级社会开始出现。 由此可见,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频繁的部落之间的战争、经济生活的需要,促使了部落联盟的结成和发展,促进了不同部落血缘之间的混合,使部落的地方局限性被打破。而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区分,使氏族部落内部成员之间出现对

抗和利益冲突,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这样,旧的血缘亲属团体日益疏远,氏族部落共同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新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应运而生了。其中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根本原因和动力。 秦朝曾出兵并统一了岭南,从此岭南越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员。后来,秦王朝为了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采取了派遣军队戍守各险关要塞、组织人力开辟新道以扩大通道、修城筑关防守、移民和发展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亲王朝不断将中原人民迁移到岭南“与越杂处”共同开发经济有效地巩固了其在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市南迁“与越杂处”的中原人民,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推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秦汉以后,汉越通婚的现象日益增多。中原文化对壮族人民的影响逐渐加深。 明代,在壮族地区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持续时间很长,明王朝采取学校教育,“以用夏变夷”,“去夷从华”,汉文化逐渐渗透到壮族地区,民族意识一定程度上淡薄了。 清初,对壮族地区土司的大规模改土归流,解放社会生产力,提高了壮族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壮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大量汉人南迁,在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同时,也传播了汉文化。从而增进了汉壮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经济文化的

3-第二章 民族发展规律 习题与答案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是: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民族 2.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是: A.战争、暴力冲突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私有制的出现 D.产品交换的发展 3.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 B.人类产生时 C.原始社会初期 D.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的分离。 A.城市和乡村 B.农业和手工业 C.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 D.商人阶级和其他阶级 5.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是: A.氏族-部落-民族 B.胞族-氏族-民族 C.胞族-部落-民族 D.部落-胞族-民族 6.()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人们共同体。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部落联盟

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A.从氏族发展成民族 B.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C.从胞族发展成民族 D.从部落联盟发展成民族 8.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列哪些民族属于异源同流? A.苗族 B.回族 C.瑶族 D.畲族 9.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D.经济发展 10.下列实体中哪些不属于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 A.氏族 B.部落 C.种族 D.民族 11.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个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 A.氏族 B.部落 C.民族 D.种族 12.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是何时产生的? A.原始社会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B.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时期 C.阶级社会确立以后 D.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13.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中通过典型的民族分化和组合形成的?A.藏族 B.蒙古族 C.日本大和民族 D.美国美利坚民族

(高中议论文)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遵循规律高三作文精选5篇汇总

遵循规律高三作文精选5篇汇总 万物都有其自己的规律,春来草自青,秋来叶纷落,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作,才是万物的和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以遵循规律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遵循规律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 成功的秘诀,在于把握自身的规律 ――题记 成功是需要把握规律的。规律是一曲激昂的曲子催人奋进;规律是一阵风,带你到成功之花的飘香处;规律是一潭水,让你心如明镜。把握规律,助你成才。 规律一之空间 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中只能长到三寸长,而在大池中却能长到一尺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很明显,小缸与大池的体积不同,因而发展空间不同。 还记得那个五岁吟诗的天才方仲永,上佳的天赋,却因为其父的无知和贪婪,“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荒废。 同样地,现在社会教育中,教师只是用硬梆梆的应试教育管束我们,而不让我们有更多的亲近自然,感悟体验生活在的空间,才使中国教育万马齐喑,科学巨擘寥寥无几。 规律二之挑战 奋斗是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而奋斗的体现则是迎接挑战。正如那凶狠的狼,正是不断战_胜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挑战才顽强地生存下来的。 在灯火璀璨的舞台上,千手观音这个大型表演在邰丽华的带领下,闪亮登场。

这个群体是特殊的,然而,身残志更坚让她们忘却了身体的不足,成就了辉煌。 邰丽华的挑战命运的精神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学会了不屈,给我们新一代上了一课。 规律三之鼓励 现有的环境是我们改变不了的,只有靠自身才能改变。知识的多少无法改变,但老师的期望让我们们有了希望,有了梦想,致使我们的成绩不断提高。 著名的童话家庭安徒生,虽然一贫如洗,但他却说:“我并不是两手空空,我带着我的梦想上路,这才是我最好的行李。”正是这个梦让他插上了翅膀,成就了他的一生。 规律是要被发现的,是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的,是要从实践中得出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规律,把握规律,成功的光环将盘在你的上空,加油!新一代的年青! 以遵循规律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作文【高中高二700字】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

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小抄(已排版)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 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6.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 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 位)和(权利)。 10.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 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1.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2.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 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1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5.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 经济增长方式。 1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8.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9.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 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0.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 反映。 21.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2.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 要所在。 23.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4.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 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5.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 际发展的(前提)。 26.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 证。 2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8.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 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3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2.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4.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 族。 3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7.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学时:2 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族形成的过程和发展的基本动因,了解和掌握民族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规律,使学生有能力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民族发展的过程和具体阶段,从而深入理解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和进程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深入理解不同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提高客观对待和分析民族发展差距所带来的具体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民族产生的过程和时间、民族发展的动因; 2.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 3. 民族同化。 ●教学难点: 1. 民族形成过程的理解; 2.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关系。 第一节民族的产生 民族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了解民族的形成,就要先了解人类的产生。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他野蛮人中分离出来,畜牧业从农业分离。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人类社会发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两次大分工分别导致了一定的结果: 野蛮时代中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了: 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母权制被父权制所代替,开始出现了男子独裁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了最初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 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导致了: 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差别;奴隶制开始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的组成部分;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有了进一步的分工。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2.外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 (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和过程 1.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2.民族形成的过程:“两大分离”和“三大过渡” “两大分离”:脑体分离;城乡分离。 “三大过渡”:野蛮向文明过渡;部落向国家过渡;氏族向民族过渡。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 (一)一般规律 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民族形成的序列是血缘关系逐渐减弱的过程。 而有些民族没有经历过胞族、部落联盟阶段。 (二)基本途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民族形成的三种途径:希腊人式、罗马人式、德意志人式。 总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部落具有两重性,即人们共同体形式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从产生了两个平行的新事物,一个是民族,一个是国家。 三、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同源异流”: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发展演进中最后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例如,苗族、瑶族、畲族的形成就是这样。 “异源同流”: 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段,从某些民族中分脱出来,融合其他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例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样,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到中国以后与中国当地的各民族长期交往,通婚,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 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 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 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 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 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 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 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 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 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 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 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 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 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 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 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 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 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 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 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 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 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 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 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 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 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 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 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 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 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 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 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 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 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 现结果。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文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 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 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 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 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 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 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 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 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 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 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 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

浅谈民族发展规律

了解民族发展规律之意义 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形成的,而民族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土家族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满足了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而后在此基础上,遵循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到发展。 每个民族都不例外,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团结,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极大提高,造就了民族融合,使各民族一起充分繁荣发展。 世界上的各民族千姿百态,各民族的发展也是千差万别、各有特点。但是,各民族的发展内、要求是基本相同的,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环境要求也是大体相同的。因此,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异态发展和跳跃式发展。各个民族发展都无一例外的遵循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进行。 一、土家族的发展历程 土家族是聚居在湘鄂川(今渝)黔边区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它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家族的先民——古代巴人的一支就在湘鄂川黔一带开拓疆域,形成部落,繁衍生息。居住在清江、酉水流域的鄂西地区土家族是整个土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宣恩、咸丰、利川、恩施、建始、巴东八县市和宜昌市的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近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鄂西地区的土家族人口200多万人,占所在地域人口总数的45%以上,占整个土家族人口的近三分之一。鄂西地区的土家族主要源于巴人,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融合了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其他民族,大抵在宋代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民族共同体,史称“土民”、“土蛮”,自称“毕兹卡”。“土家”本意是原著名,是汉族进入土家族地区后逐步形成的与“客家”相对应的称谓。从唐代开始,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以前,鄂西土家族地区同整个土家族地区一样,先后经过了郡县制度、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尤其是土司制度建立和完备之后,由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世袭统治,用今天的话来说,实际上是中央王朝对这个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客观上促进了鄂西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对稳定和发展。鄂西土家族由于居住内地、临近中原和相对集中的特殊生存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