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们不倦探索的问题。古希腊人认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人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人们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人们自然会问,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对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多年来,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但一直进展不大,直到俄国科学家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P.I.Mendeleev)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才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曲折的人生,敏锐的洞察力

1834年,门捷列夫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玻尔斯克市。他父亲是位中学校长,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双眼因患白内障而失明了,不仅没有经济收入还要花销医疗费,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璃厂而维持着。他13岁时,父亲患肺结核而病逝。但意志坚强的母亲不管生活多么困难,仍然坚持送他上学。门捷列夫很快就表现出了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才能,但对语文、尤其是拉丁语很讨厌,成绩不算很好。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中学时,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学毕业后,由于当地没有好的大学,他母亲变卖了工厂,经过2千多公里的艰难跋涉,把他送到了莫斯科,但莫斯科大学拒绝了他的入学要求。母亲又和他来到首都彼得堡,但他还是没有能够进入彼得堡大学。好不容易,门捷列夫考上了医学外科学校。然而,当他第一次看到尸体时,就晕了过去。这样他只好又改变志愿,在父亲同学的帮助下,进入了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在安排妥当小儿子的前途之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就去世了。门捷列夫没有辜负母亲的厚望,他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由于超负荷的学习,他的身体状况出了一些问题。大学毕业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只好离开气候恶劣的彼得堡,先后到过几个地方担任中学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1857年初,他以突出的成绩获得了彼得堡大学副博士学位,当时他年仅22岁。

1859年,他去法国和德国读化学研究生。在那里,他和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1811--1899)一起工作。在两年的学习里,他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他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来观察化学过程,又根据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来研究它的化学结构,这就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宽阔和坚实。在求学期间,他有幸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化学家会议[U1]。会上,各国化学家的发言给了门捷列夫很大启迪,他后来谈到,“我的周期律的决定性时刻在1860年,我参加卡尔斯鲁厄代表大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Cannizzaro,1826—1910)的演讲,正是他发现的原子量给我的工作以必要的参考材料,而正是当时,一种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思想冲击了我”。

天才的直觉,完美的预言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1864年1月1日,门捷列夫正式就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65年底,他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被委任为彼得堡大学首席教授。

怎样才能讲好课?首先当然是需要有好的教材,而当时的教材非常陈旧,流行的教科书几乎都是大量关于元素和物质的零散资料的杂乱堆积,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年轻的门捷列夫教授开始尝试编写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化学教科书,当他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遇到了难题: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素已达63种,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

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其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迈进了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他在对283种物质逐个进行分析测定的基础上,重新测定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而且他对前人关于元素间规律性的探索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先后研究了根据元素对氧和氢的关系所作的分类、根据元素电化序所作的分类、根据原子价所进行的分类,特别研究了根据元素的综合性质所进行的元素分类。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分析才能做好综合。在分析根据元素综合性质而进行的元素分类后,他坚信原子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同时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一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差较小。他紧紧抓住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反复测试和不断思索。

门捷列夫知道英国化学家纽兰兹(John Alexander Reina Newlands ,1837~1898)在3年前,曾在英国皇家学院的会议上宣读过关于元素按原子量大小排列的论文。纽兰兹把元素排列与钢琴上的八音键相比较,结果他发现:按排列顺序往下数,每第八个元素的性质与第一个元素的性质十分近似,这使他自己大吃一惊。人们在听到他称作“八音律”的关于元素排列表的想法后,都嘲笑他这是“无稽之谈”。化学教授福斯特(Forst ,1835-1919)甚至质问他:“您为什么不按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的排列顺序去研究元素呢?真是异想天开,竟然想到化学元素与钢琴的键相比较!”[U2]经受不了打击的纽兰兹放弃了化学研究,他的“八音律”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机敏的门捷列夫没有陷入同样的泥坑。他用63张卡片写下所有已知元素的名称和最重要的性质,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然后,他小心地反复核对这些卡片,找出性质类似的元素,再把它们归到一排钉到墙上……久而久之,一种引人注目的规律逐渐清晰地呈现在门捷列夫眼前。

门捷列夫把63种元素排成7组,用锂(原子量为7)开头,接着是铍(9)、硼(11)、碳(12)、氮(14)、氧(16)和氟(19);下一组开头是钠(23),

这个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非常接近锂,所以他把钠排在锂下面。接着他又依序排了5个元素,在这一组最后排下的是氯,在氟的下面,而氯的性质又正好与氟很相似。按照类似的方法,他把其他元素一一排列下去时,他注意到有一种奇妙的秩序出现了:每个元素在这张表上似乎都有它们自己“恰当”的位置。例如:非常活泼金属锂、钠、钾、铷、铯都归到了一个组里;而极其活泼的非金属氟、氯、溴、碘又都出现在第七组里。看来,元素的性质“是它们原子量的周期性函数”,即:按原子量大小顺序排列所知道的元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呈周期性变化,每7个元素重复一次。

1869年2月,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到了年底,门捷列夫在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之后,编成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他提出的元素周期律的两大基本要点是:第一,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第二,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门捷列夫在发表周期表的同时,将它们的副本寄给了欧洲各国的同行,使他们及时地了解他的工作。其实,与门捷列夫同时,德国化学家迈耶尔也于1869年以元素原子体积的变化为依据,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所开列的元素数目虽然少一些,但揭示的规律性却与门捷列夫相似。

不同的是,门捷列夫具有更非凡的胆量。他认为,不应该死板地把已知的所有63种元素一个接一个地排下去,这样一切将显得毫无秩序。当元素不适合表中的位置时,就像玩单人纸牌游戏一样,门捷列夫意识到,也许没有把所有的牌拿到手中——有些牌可能仍然在牌盒里。所以,如果有一个空缺需要具有某种特性的元素来填充(但无人知道这样的元素),他就在元素表中留一个空缺——它们还在纸牌盒里有待发现呢。如他认为在钙和钛之间“这里应该有一缺位元素,在以后发现它时,它的原子量比钛小,排在钛之前”。由于空位出现在硼的下面,所以这个暂时没有发现的元素,其性质一定类似于硼,因此他把预言中的元素取名为“类硼”。他还预言了“类铝”和“类硅”元素。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门捷列夫周期表一开始也遭遇了怀疑和嘲笑,他的导师、被誉为“俄罗斯化学之父”的齐宁甚至训斥他:“到了干正事、在化学方面做些工作的时候了!”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疯子,甚至有人轻蔑地把他当成俄国巫师。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Boisbaudran,1838—1912)在分析闪锌矿时,意外地发现了两条从未见过的紫色谱线,他肯定这是一种新的元素产生的。接着,他制得了纯净的这种新元素单质,这种物质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你把这种金属放在手中,它就会自动熔化为液体,它的熔点仅有29.8℃。他在法国科学院《科学报告集》上公布了自己的新发现,并给出了有关这种新元素的性质。可是不久,他就收到了一封来自彼得堡的信,署名是门捷列夫。门捷列夫在信中以非常肯定的语气指出了布瓦博德朗关于新元素“类铝”性质测定的不准确性,尤其是比重(密度),不应是4.7,而应该在5.9到6.0之间。当时布瓦博德朗很疑惑,他明知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这种元素单质的人,门捷列夫怎么会知道这种后来被称之为“镓”的元素的比重呢?布瓦博德朗并不相信门捷列夫的指正,但他非常谦虚谨慎。他重新仔细地做了一遍比重实验,结果确定是5.94,与门捷列夫1869年的预言完全一致。

镓的发现在科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门捷列夫的名字迅速传遍全世界。这第一次的成功使科学家们倍受鼓舞,他们纷纷开始去寻找门捷列夫预言中的其余尚未发现的元素。欧洲的几十座实验室沸腾了,多少科学家都在一心向往着新元素的发现。

发现新元素的研究工作很快就取得节节胜利。1879年,瑞典化学家尼尔逊(L.F.Nilson,1840—1899)分离出了“类硼”——元素钪。1886年,德国化学家温格勒(C.A.Winkler,1838—1904)从银矿中分离出一种原子量为72.2、密度为5.47,氯化物比重为1.887的银白色单质,这种元素和门捷列夫十年前预言的“类硅”竟然吻合得如此一致,门捷列夫预言:“它的原子量可能是72,比重该是5.5,新元素的氯化物比重大约是1.9。”它在空气中加热后形成的氧化物与预计的一样;它的沸点也正好与门捷列夫预言的一致。

门捷列夫新理论的预言一再得到证实[Y3],使得越来越多的科学人士逐渐认可了元素周期律。喜报纷至沓来,欧洲各国的大学和科学院纷纷授予门捷列夫种种荣誉称号。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个秘密:那些看似互不相关的元素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从此,新元素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

桀骜的性格,深沉的情感

门捷列夫除了发现元素周期律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溶液化学理论、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在这些领域里他都能辛勤劳动、大胆探索。他热爱文学艺术,每晚都阅读文艺作品。

1887年发生的日全食引起门捷列夫极大兴趣。他已经准备好跟航行家乘坐热气球进行观测,可是在热气球正要升空时天下起了雨,被打湿的热气球无法承载两个人。面临难得的机会,门捷列夫可不想放弃。他不顾朋友和家人的反对,请驾驶员下去,独自一人升空进行观测去了,而他其实连最起码的操纵方法都不知道。这个气球被风刮到很远的地方才降落下来,许多人替他捏了一把汗。

门捷列夫还曾公开抗议过沙皇迫害学生的行为,为此他两度被排斥在俄国科学院院部之外,尽管当时他已经是世界许多知名科学学会的委员。1890年,按照俄国教育部部长的指令,门捷列夫又被彼得堡大学解雇。

但是这位桀骜的科学家却永远也没有忘记他深深敬爱的母亲。他曾在一部有关溶液的著作的前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部著作是一个小儿子献给母亲的纪念品。为了使这个儿子能得到很好的科学教育,她曾经远离西伯利亚,花掉了最后的钱财,耗尽了最后的精力。临终时,她还说,‘不要幻想,要坚持工作,耐心地寻求科学的真理吧’。——我将永远记着母亲临终的遗言。”

1907年1月20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虽然他以一票之差未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他不朽的科学业绩已永远载入了科学史册。

阅读拓展与思考

1. 是不是只有科学家或者教授的孩子才能成为科学家?一个人的职业与其出身有必然联系吗?有人经过调查,认为不管是来自什么背景的家庭,科学家从小的好奇心、兴趣和后来的职业选择通常都得到了家庭成员的鼓励和支持,这些家庭成员有的是父亲,有的是母亲,有的是叔父,有的甚至是祖父母。门捷列夫求学经历中的母亲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孟母三迁”中孟子的母亲。请查阅资料,谈谈你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2.我们进行观察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或阐明某个理论,因此人们在观察过程中,只会记录下那些被认为与观察任务有关的现象。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在测量无线电波的速度时,遇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他发现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光速有显著不同,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到死也没想到,这会与他实验室的大小有关。为什么赫兹在进行观察时,只记录各种仪表上的读数,在电路各关键部位有无火花发生、电路的各种量度等等,而不去记录诸如仪表的颜色、气候的状态、他鞋子大小的一些细节呢?因为指导赫兹进行观察研究的理论认为这些与他实验的目的没有关系。很不凑巧,他这次却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显然无关的”细节——实验室的大小。

有人认为,科学总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指导我们观察研究的理论不一定是完全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这也就造成我们在观察中可能会忽略某些暂时还不知晓的重要因素。门捷列夫之所以被其导师训诫为不务正业,是因为他把“元素的质量(原子量)”和“元素的性质”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联系到了一起,这对于当时的科学家来讲,简直是无稽之谈。但门捷列夫关于元素周期性变化的假说一再得到了证实,终于被大家认可,成为了科学事实。

那么,我们为了避免漏掉“实验室大小”这样的细节,是否就应该把所有的观察都毫无偏见地记录下来呢?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要想列全这些毫无目的的观察记录,我们将发现这会是一个无限长的清单。因此,许多人认为,要想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必须在观察前依靠科学想象力预设一个理论,或者改进和扩展现有理论,然后再在观察过程中逐步验证,也就是说“理论先于观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查阅资料后,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科学发展到今天,门捷列夫当初认为“元素的原子量是形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判断是否准确?现代周期律与门捷列夫周期律的理论基础是否相同?这对于你认识科学的发展有何帮助?

3、科学上的许多重大成就常常是归纳与演绎并用的结果,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是其中一个突出的范例。门捷列夫总结前人工作,对已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原子量的关系进行更为广泛的归纳,最后得出规律,这是归纳的结果(由特殊到一般)。然而这个定律最后建立和被公认则应归功于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门捷列夫运用演绎推理不仅解释了已经观察到的现象,而且预见了一些

当时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多种元素原子量的不正确、未知元素的存在及其主要性质等等,这些都为后来的实验所证实。

许多人认为,对科学发展来说,仅仅有归纳与演绎这两种科学方法肯定是不够的。科学概念不会仅从数据中、从一定量的分析中自动地形成,“科学的发现很少甚至从未用纯粹的培根归纳法作出过”。当人们处理错综复杂的实验数据时,事实上不存在一条标志明确的、通向令人满意的理论的路,也不存在关于找到这样一条路的法则,存在的只是一些一般化的指南。科学家们常常要打破已有的法则、定式,运用想象和直觉,利用尝试性假设来探讨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想象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然后再解决假设和理论如何能够接受现实的检验的问题。假设的提出、理论的建立就如同写诗、谱曲和设计摩天大厦一样具有创造性,但假设最终要成为科学理论,必须要得到实验验证。事实上,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是科学的核心活动之一,也就是说“科学是逻辑与想象的融合”。查阅资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U1]本次会议由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建议召开。由于当时分子论还没有建立,化合物的原子结构式五花八门,严重阻碍了国际化学界的交流和推进。会上争论十分激烈,大家各执一说,不肯让步。临到散会时,当时不太出名的康尼查罗提出“只要我们把分子和原子区别开来,那么,阿伏伽德罗的分子论就和已知事实毫无矛盾。”他有理有据的解释使原子——分子学说很快得到了普遍承认和应用,成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U2]这个例子再一次表明,一个今天看来似乎难以行得通的科学思想,也许可以引导出明天的新见解,考虑欠周的嘲弄也许回过头来却是对嘲弄者本人的嘲弄。

[Y3]门捷列夫一直把原子量的变化视为元素周期律不可动摇的、唯一的基础。因为他们那个时代的科学家都信仰原子不可分(“原子”源于希腊文,本意是“不可分割的”),认为原子内部不会再有结构。

这种以原子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周期律在排布元素位置时曾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当人们根据碲和碘的性质,发现其原子量与其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有反常时,门捷列夫不加思索的认为是原子量的测定有误。1894年,人们发现了元素氩(Ar),但在周期表中却无法找到位置,他则坚持认为这不是一种新元素,而是“密集的氮”N

,因为它不符合他的周期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

3

原子可分,门捷列夫在这几个元素位置排列问题上的坚持并不正确。

十二条宇宙法则

十二条宇宙法则 神圣合一法则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万物是彼此紧密相连的 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言语、思考与信念 都会影响到这个宇宙的其它存有 振动法则 宇宙万物都在循环模式中不停的移动、振动、漫游 物质世界中关于振动的原则 同样适用于以太世界中你的想法、感觉、欲望、意愿每个声响、事物,甚至意念 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振动频率 行动法则 此法则的应用 必须要在那些对我们而言 显著的地球事物上 因此,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 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梦想、情感与话语 一致性法则 物质世界中的物理法则或原则 如能量,光,振动,运动 都与以太或宇宙的状况保持一致 如其在上,如其在下(源头怎样,支流就怎样)。 因果法则 万事万物的发生没有偶然 且不会独立于宇宙法则之外 每一个行为(因)都有结果(果)这个反作用力 以及我们“会收获我们自己的播种” 补尝法则 由因果法则(正面应用)所给予我们的福报 在未来给予我们礼物、钱财、继承(遗产等)以及幸运

吸引法则 我们如何创造事物、事件,他人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感觉、言语,以及行为制造能量 这些能量依序吸引类似的能量 负面能量吸引负面能量 正面能量吸引正面能量 能量恒变法则 所有人都可以用内在能量去改变他们生活的状况 高级的振动消耗与转换低级的振动 当人们在理解了宇宙法则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就能改变现实中的能量,以达到实质的变化 相对性法则 每个人都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考验的开始) 以此达到增强内在之光的目的 我们必须考虑到每个考验都是一个挑战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请记得时刻与心链接 该法则教导我们,对照他人的问题来看待自己的问题这会让所有事情(的判断)都走向适合的方向 无论情况有多糟糕,都要觉察到我们的处境会怎样发展而总会有人处于错误的一方 一切都是相对的 极性法则 万物都是持续性的存在对立面 通过集中意识转换到对立极性 我们能做到禁止和转换负面思想 这是心智振动的法则 律动法则 万物振动与移动有特定的韵律 这些韵律决定了季节、循环、发展步骤与模式 每一个循环反应了造物主的宇宙的规律性 大师们深知如何超越一个循环中的负面部分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应广大易友的要求和诸多好友的支持与鼓励,在2007 年几近岁末之际,我们终于在山东济南市顺利完成了首届《心易太极风水学》的面授学习培训班教学任务。这次面授学习班举办的是成功的也是很圆满的,来自全国各地省市的30多名学友在紧张的4天学习时间内,与我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学习气氛异常热烈,大家的收获是巨大的,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以灌输易学理论易学思维入手,多角度全方位向大家展示了我们《心易太极风水学》预测新思维,通过我们对这种新思维的讲解,使大家在易学思维的掌握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极大地开拓了大家们的思路,对于《心易太极风水学》立体与平面太极八卦图的交叉灵活应用思维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采取学用并证的形式,通过课下实战的方式对新思维的实战效果进行现场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很高令大家很激动很兴奋,已经基本上达到我们此次面授学习讲课的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这期面授学习班我们也发现了大家在学习易经过程中所存在的很多问题,方法上的问题暂且不说,就是易学思维上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很多人注重一技之术而忽视了易学思维的正确运用。为了使大家真正掌握《心易太极风水学》预测新思维,我们希望通过此文向大家做一个详细

的解答,现在学习易经的人很多,但我认为要完全掌握这门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易学理论的真正掌握而不是具体的预测方法,识破理论方针方法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开拓思路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束缚,彻底清除旧观念,在易学理论精华上多下功夫,如此方可真正达到简易,不易及变易的最高易学思维境地。 在与大家共同学习和生活的4天时间里,我们发现很多人学习易经虽然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基本很少还是没有脱离嗜好技法的小圈子,不识易理不辨思维的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对于易学思维的提高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大家的知识名词熟识很多,但问起来这些名词的真正用途和实际用法却无几人知晓,我们知道易学的活体思维就是天人合一理论,天人合一理论的真正内涵实际上就是宇宙全息统一论,宇宙全息统一论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古代先哲的思想至今还闪烁着古朴的光辉,宇宙全息统一论从他们那里,尤其是从古老的东方古典哲学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古代整体观在更高阶段上的复归。古人曾以天才的直觉把握了宇宙整体,形成了古代的科学整体观,宇宙全息统一论的辨证思维观的应用早已遍布社会各个领域,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表明了科学的全息性,可以说宇宙全息统一论在我们所掌握的易学思维理论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不识宇宙全息统一论,对于我们日常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们不倦探索的问题。古希腊人认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人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人们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人们自然会问,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对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多年来,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但一直进展不大,直到俄国科学家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P.I.Mendeleev)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才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曲折的人生,敏锐的洞察力 1834年,门捷列夫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玻尔斯克市。他父亲是位中学校长,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双眼因患白内障而失明了,不仅没有经济收入还要花销医疗费,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璃厂而维持着。他13岁时,父亲患肺结核而病逝。但意志坚强的母亲不管生活多么困难,仍然坚持送他上学。门捷列夫很快就表现出了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才能,但对语文、尤其是拉丁语很讨厌,成绩不算很好。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中学时,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学毕业后,由于当地没有好的大学,他母亲变卖了工厂,经过2千多公里的艰难跋涉,把他送到了莫斯科,但莫斯科大学拒绝了他的入学要求。母亲又和他来到首都彼得堡,但他还是没有能够进入彼得堡大学。好不容易,门捷列夫考上了医学外科学校。然而,当他第一次看到尸体时,就晕了过去。这样他只好又改变志愿,在父亲同学的帮助下,进入了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在安排妥当小儿子的前途之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就去世了。门捷列夫没有辜负母亲的厚望,他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由于超负荷的学习,他的身体状况出了一些问题。大学毕业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只好离开气候恶劣的彼得堡,先后到过几个地方担任中学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1857年初,他以突出的成绩获得了彼得堡大学副博士学位,当时他年仅22岁。 1859年,他去法国和德国读化学研究生。在那里,他和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1811--1899)一起工作。在两年的学习里,他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他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来观察化学过程,又根据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来研究它的化学结构,这就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宽阔和坚实。在求学期间,他有幸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化学家会议[U1]。会上,各国化学家的发言给了门捷列夫很大启迪,他后来谈到,“我的周期律的决定性时刻在1860年,我参加卡尔斯鲁厄代表大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Cannizzaro,1826—1910)的演讲,正是他发现的原子量给我的工作以必要的参考材料,而正是当时,一种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思想冲击了我”。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多样在物质表现状态的多样性;统一在于其物质性。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二字连用,始见于《庄子·齐物论》曰:“旁日月,挟,为其吻合。在多元化的汉语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独特智慧。“宇宙”一词,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宇”代指的是一切的空间,包括东、南、西、北等一切地点,是边无际的;“宙”代指的是一切的时间,包括过去、现在等,是无始无终的。 “大爆炸学说”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同质均匀的”(Homogeneous)及“物理上均等的划一的”( Isotropic) 。前面一词的意义,就是说,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观察,宇宙都是相同的。换言之,我们无论旅行到达宇宙内任何一点,它的状况都与我们所居地球的周围相似相同。后面一词的意义是说:宇宙中的构成,无论在任何点,任何角度,都是物理上均等的,换言之,我们在宇宙中,就好比在沙漠中的蚂蚁,身边的,远处的,全都是看来完全相似相等的沙粒。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像布一样的、不断膨胀、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层次结构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目前已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8颗。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以冥王星作边界)。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上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河中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

老子宇宙论

老子宇宙论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但各家所讨论的问题,都集中于人生修养和政治方术,很少涉及到宇宙的问题。只有道家,除研究人生、政治的问题外,进而探讨宇宙各种问题。老子在这方面谈得很多,很深,自成体系,因而宇宙论可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老子以此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道学哲学家认为:道是宇宙间一切物质和生命之源,自然法则之化身。道,就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所生的总原理。这就是老子伟大的发现。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当然和天地万物不同。天地万物是事物,可称之为“有”;道不是事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只可称之为“无”。但道能创生天地万物,又可称之为“有”。但兼有“有”和“无”,说得清楚一点,“无’是道体,“有”是道用。但体必先于用,所以”“无”的层次,要较“有”为高。老子也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就是道。不过这个“无”,是对具体事物的“有”而言,并不是等于零。道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怎么能等于零呢?如果等于零,怎么能创生万物?道既不是实体,又不是空无所有,那以它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呢?老子说他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实,道只不过超出现象界而已,它不是我们的感官所能琢磨认识的,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它是一种“唯恍唯惚”存在状态,所谓的“有物混成”,也就是指道体的浑融状态。正因为它虚空浑融,才能尽稽万物之理,才能化生宇宙万物,如果有常操,怎么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呢? 道是既超越时间,也超越空间而存在。它虽创生万物,自己本身却丝毫无损,并且这种创生能力永不止息,无所不至。所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了。 道既是一种超乎时空的形上存在,当然不能依知觉去证验,也无法用言事去称说,所以老子书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虽很不得已地把它解析一番,也难以清清楚楚地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并且还恐怕越解析,离题越远呢!因此,对道真正的体认,还在于个人的心领神悟。只要能体会“混成”、“恍惚”两个词的意思,明了它超时空的特色,那么想了解道体。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的本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一”应该是“有”。“有”并非是具体的事物。它是道在恍惚混沌状态,已变而尚未成具体事物之际的名称。到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经过“有”这个阶段,然后才能生出宇宙万物。“一”即是“有”,那么“一”当然也非具体的事物。所以王弼称之为“数之始而物之极”。以理气二者来说,“道”是“理”,“一”就是气。“道生一”就是理生气。这气是阴阳未分之前的“一气”。“二”就是阴阳二气。“三”除阴阳二气外,在加上阴阳二气交合而生的和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由混沌状态演化而成一气,由一气演化而成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交合而生和气,然后万物于是逐渐形成。这就是宇宙生成的过程。 道在创生万物之后,即与万物同体,内存与万物之中,衣养覆育着万物。不过,内在于万物之中的道,不叫作道,而叫作德。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和德只有体与用的区别,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德是道显现于万物者,也就是说,万物得之于道的就是德。所以万物在创生以后,还是有秉有道德全性。 道创生、覆育万物,完全是“莫之命而而常自然”。正因为道因任自然,它才能得到万物的推崇、敬重。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创生万物的原则。老子又说。“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心自化,并不是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而为道所遵从效法。正因为它一切都顺乎自然,毫无企图,所以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

八卦万物类象逐一分析

八卦万物类象逐一分析 八卦万物类象 宇宙万事万物都分别归类于八卦,因此一个卦所拟象的物类难以数计。但只要记住八卦本身的爻象及前面介绍的八卦取象和性情就可以知道事物归类于什么卦。换言之“健、顺、动、入、陷、附、止、悦”是宇宙万物的八种功能属性即八类动态之象,是据象归类的纲领。但是每一个事物的归类又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如保温水瓶盖着时,为金属硬圆形物象,“以乾卦拟象,若瓶盖打开作兑卦,兑卦象。下二爻为阳爻,上爻为阴爻,断而不连,开口之象,故归类于兑卦;若瓶内无水,中空,作震卦象,其象上二爻为阴爻,象中虚而上开口,故归象于震卦;若将瓶口打开,将其颠倒过来,则可视作艮卦象,其象上为阳爻,象征倒过来的瓶底,初爻、二爻为阴爻,断而不连,恰象瓶下开口,中空之象,故又归类于艮卦。这就是“以道观物,观物取象”。 下面是八个经卦类万物之象,一定要熟悉,但不必死记。 乾 卦象为三阳爻,纯阳之卦、,其数一,五行属金,居西北方,色白。 《周易》说卦传中言:“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木果。” 乾卦三阳爻,纯阳刚健,故为天,大体圆运动不息,故为圆。天生万物,如君王管理万民,如父亲主管一家一样,故为君,为父。纯阳爻刚强坚固之象,所以象金、象玉,象冰。阳盛则色极红,故为火红,大赤色。刚健为马,树上的果实圆形,故为木果。由此可知,凡是积极的、向上的、刚健有力的、权威的、圆形的、男性长辈、珍贵的、富有的、寒冷的、坚硬易碎的,在上的等等事物都归于乾卦。因此乾卦还有如下象意: 老成、激烈、活动、迈进、决断、威严、功勋、统一、统帅、遮政、老、久德、行人、扩大、发光、任性、惩罚、愤怒、侵略、制裁、强制、冷酷、过份、轻视、压抑、灾害、专横、专利、独善、独霸、死丧等。 人物:代表上层人物、有领导地位的人、起决定作用的人、有权的人、富有者、当官的人、神、君王、圣人、君子、祖父、父亲、家长、军警、执法者、经济工作者、管钱的人、厂长经理。书记、一把手、名人、专家。若是过于傲慢专横不讲理者为恶人,而过于自谦者,则为乞丐、下人。 性格:刚健武勇、果决、重义气、动而少静、威严、昭明豁达、自尊、正直、勤勉、骄傲、霸道。 人体:头、首、胸部,大肠、肺、右足、右下腹、精液、男性生殖器、身体健壮、体寒骨瘦之人。 疾病:头面之疾、筋骨疾、肺疾、骨病、寒症、硬性疾病、老病、急性病、变化异常之病、结肠病、便塞壅结。 天象:太阳、晴、冰、雹、寒、凉。 物象:金、玉、珠宝、玛瑙、宝物玉器、高档用品、钱、钟表、镜子、眼镜、古董文物、神物、首饰、高级车辆、火车、飞机、水果瓜、珍珠、帽子、机器、实心金属制品、圆形物体、辛辣之物。 动物:龙、马、天鹅、狮,象。 场所:建筑物、皇宫、京城、都市、博物馆、寺院、名胜、古迹、政府机构、

宇宙八大定律

宇宙八大定律 (2011-10-05 21:06:46) 转载▼ 标签: 阴阳互根 事物 反作用力 因果 万物 杂谈 一.阴阳根本律 阴阳根本律是宇宙第一大规律,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相对的阴阳两种物质互为组成。它导出了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转化、阴阳平衡等规律。从阴阳根本律中又导出了“质量互变律”、“因果律”、“蛹动螺旋律”、“中成极反律”、“五行生克制化律”、“天人合一律”、“宇宙自控调谐律”、“否定之否定律”等等规律。 1、法于阴阳,阴阳互根规律 “法于阴阳”是指:阴阳这两种物质包涵在同一事物里,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两种物质组合而成的。“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是互为存在的关系,缺一不可,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因此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下面,我们仅对阴阳根本律中的“法于阴阳,阴阳互根”理论作以简单的论述,以打破我们多生多劫以来产生的种种障碍。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互根的,那么,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对与错、顺与逆等等,肯定是同一事物中的两面。它们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之中,而不是某个事物中只有好、善、对、是、顺,也不是某一事物中只有坏、恶、错、非、逆。所以《道德经》中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也是讲福祸相随,阴阳互根之理。 其实,阴阳本来就是“一”,本性中根本不存在“好坏、是非、对错、善恶”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心里分别出来的。因此,万事万物虽分阴阳,但阴阳没有好坏、是非、对错、善恶。 但是世人正是因为不懂得这个原理,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得到好、顺、福、利,一生中忙忙碌碌,挖空心思,你争我斗,并不知道在表象上得到这些的同时,又带了另一面的坏、逆、祸、弊。到头来所争到的其实都是一样的。表象上似乎不一样,那只是在某一个时间、空间用肉眼所看到的表象而已。 万事万物法于阴阳,阴阳互根,阴阳的双方是互为存在的,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一方存在,另一方也必然存在。一方不存在,另一方也不存在。根据这一原理,有手心,必然有手背;有一个桌子面,就必然有一个桌子底;有一个里,必然有一个外;有一个左,就必然有一个右;有管理者,就必然有被管理者;有向心力,就必然有离心力;有引力,就必然有斥力;当你上楼梯的时候,就同时决定了你必然要下楼梯,你不可能只上不下;当你开始走路的时候,就决定了你必然要停下来,因为你不可能永远不停地走下去;当你想得到

宇宙的法则

宇宙的法则 宇宙的法则管理所有的生物。在宇宙运作的法则,还有科学家可以察觉到的法则,称之为自然的法则。但是有一些不易察觉到的法则掌管着看不到的精神层面与意识的内在领域。存在于这些法则的微细法则是自然的真实层面。这些法则的知识对于心理激励具有影响力。心是建造者。对于自己及其他人的宇宙法则应用保持注意,并且知道生活存在于爱中,万物在爱中活动。 人从给予中获得。人从给予中学习。在给予中,爱实现了欲望,以带来更多对于自己以及宇宙,所有在生命中的能量、引导、神圣影响力的知识。爱就是生命。 当我们回去,与神源同化,以微小但深奥的方法,我们扩展我们的神心。我们的神与高尚的自我总是指出最好的和最完美的路径,而且我们有权利选择要倾听并且抉择或拒绝我们所听到的。神不会责怪我们,但祂会耐心地一再尝试显现完美的道路,爱的道路。所有的生物向前推进。我们是永恒的。永远不变的本体。 1、富有丰盛法则 藉由创造我们生活中富足的形象化,我们把这股成功的能源引进我们的真实世界。成功或富足不只应用于金钱上。在交流、精神、关系等等方面也有作用。当创造出获得财富的富足感,记得要进入这个世界,但不是只有这个世界的形象。我们不是你们所拥有的本质。 2、行动法则 不管我们感觉到什么或知道什么,不管我们的潜在天赋或才能是什么,只有行动会实现这些东西。我们以为我们了解这些观念,例如:承诺、勇气和爱,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只有创造出知道当我们行动时;实行变成了解。每位追求者是能量的焦点,而且应该是有意识的焦点。在旋转与暴风雨之中(第三方面的混乱中)。他应该使他的存在被察觉到。 3、宇宙资料库法则 伟大的宇宙法则是物质智慧的原则。 4、类比法则 虽然这是第三方面存在的有限情况,可是没有类比是完全正确的,但只有在特定的宽广基础相似处是完全正确的。将会找到不可改变的相似点,但是在使用类比察看万物时,没有两个细节是精确的。使用类比来试着从心理层面解释不可解释的事情,他企图以宽广的感觉表达对不可解释事物的了解。 5、提升法则 这个法则对一个具有对生命灵魂的典型共振现象的高振动频率下了定义。当人格放松与神分离的假象,那个人的振动会提升到一个上升点。不管多久,这代表着典型的人格离开地球表面以达成居住在一个更好实体的目的。我们必须把亲爱的能量带到每天的生活中,并且成为其他人模仿的范例或者角色范本。我们可以藉由他们对其他人的吸引程度辨认出振动频率。

哲学全息——研究人类思维和宇宙万物哲理的一门学科

全息哲学 ——研究人类思维和宇宙万物哲理的一门学科 刘影 (厦门大学物理系,B200324009) 摘要:用全息学原理解释人类思维和宇宙万物存在形式。说明信息思维在当今推动科技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息哲学,脑全息,全息宇宙 1、引言 全息术是英国科学家丹尼斯伽伯于1948年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成像概念[1]。人眼之所以能看见外界物体,其直接原因并不是因为物体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波到达了人眼的视网膜,视神经细胞接收到物光波,从而产生三维空间像的视觉。物体发出的光波(或反射的光波)其振幅和位相包含了物体的所有信息。按照这一理论,设法完全记录下三维物体物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分布,就记录了该物体的全部信息。符合上述要求的记录结果称为“全息图”。通常可以将全息图理解为一个大容量的存储器件,存储或“冻结”了三维物体的全部信息。全息术是一个两步成像过程,即物体光波的记录(存储或编码)和再现(恢复或解码)的过程。现代物理学的进展向世人昭示,是信息在物理系统和物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熵”概念的出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孕育了科学和哲学思想上的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信息思维方式。对全息问题的探讨是深刻体现信息思维方式的信息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科学对全息问题的讨论首先是在生物学领域中进行的,随后扩展到各个学科领域中[2]。本文通过用全息原理解释目前科学研究中的两个热门课题——脑全息学和全息宇宙说[3],阐述信息思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全息论的三定律[4] 侯成亚将全息术的特性运用到方法论中,归纳了三个定律。定律一,部分是整体的缩影。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因而是整体的全息缩影。定律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