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资金布置会上的讲话

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资金布置会上的讲话
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资金布置会上的讲话

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规划和2010年度项目预算编制布置会上的讲话

(2010年5月日)

同志们:

4月22日,财政部教科文司在福州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和部署了下一阶段加大力度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有关工作。中央财政在原“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财政部会议精神,认真总结我省共建高校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工作,布置2010—2012年全省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规划和2010年度项目预算申报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我省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有关情况

199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对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及布局调整的决定,原国务院部门所属10所中央高校陆续下划地方,实行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为支持高等教育“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管理体制改革,支持高校下划调整和平稳过渡,中央财政从2000年起设立“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本着

“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帮助地方解决好高校发展的实际问题。

到2009年末, 我省共有12所院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其中下划学校10所。即,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又增加了湖北大学、襄樊学院两所省属院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十年来,中央财政共安排共建专项资金7.5亿元,支持了12所高校的338个项目建设。在中央财政资金加大投入的同时,省财政和相关高校也积极配套资金近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共建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年来,共建资金的投入方向、支持重点、实施方案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与完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3年,重点支持校舍和基础设施维修改造、仪器设备购置等,解决中央高校下划地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改善转制高校基础办学条件,保证特色专业的优势。第二阶段为2004-2006年,重点支持基础实验室建设,解决扩招后地方重点高校生均设备数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老化陈旧等问题。第三阶段为2007-2010年,重点支持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引导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高校为行业、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000年以来,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各共建高校通过专项资金的使用以及各项目的陆续完成,目前,已经产

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效地改善了共建高校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

2000-2003年,我省各共建高校通过房屋维修、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破旧的房屋减少了,灰暗的路灯变亮了,校园的道路变宽了,各校的办学条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保证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扩大办学规模和搞好学校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全面提高了共建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2004-2009年共建高校多个基础实验室和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实施后,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提供了必备教学实验实践平台,提高了科研条件和学科水平。通过基础实验室和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共建高校新增大量短缺的教学仪器设备,新增和改进了大量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改善基础教学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共建资金有效提升了共建高校的教学实验层次和科研水平,并促进了教学实验设施的共建共享。目前,许多高校的共建实验室已经成为省属高校中重要的实验室培训基地和省级示范中心。

(三)有力促进了共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1998年以来,12所共建高校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对专业、学科进行了调整、改造与重点建设,经过近10年的建设,各校学科关系逐渐理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有所加强,

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实力进一步增强。截止2008年末,12所共建高校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硕士点329个。2008年武汉工程大学、三峡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共建资金在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和改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有力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共建高校利用专项资金建成的多个基础实验室和特色优势

学科实验室投入使用后,明显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四)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

共建项目的实施,促进了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平台的形成,充分发挥了下划院校在行业、学科、人才、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探索了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强化了各地区高校的区域服务能力。近年来,12所共建高校坚持面向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原则,为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以提高学科学术水平为重点,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纽带,以重大科研方向为突破口,对专业设置进行了全面调整和改造。经过学科调整与改造后,湖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如钢铁、汽车、化工、能源等支柱产业均与各校都有与之对口的学科专业。与次同时,各校不断强化产学研结合的力度,积极争取与地方政府、企业与学科共建研发基地,通过争取校外科研单位、

企业及其他学校与各学科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学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使学科在服务社会中壮大实力,在壮大实力后继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提高了管理水平、积累了工作经验

共建资金取得的成效,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离不开项目学校的辛苦努力,也得益于我们在管理方面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编制滚动规划,统筹项目安排。从共建资金的第二阶段起,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资源共享、讲求效益”的原则,对各共建高校实验室建设提出了三年滚动式编制规划的要求,将高校的中期发展规划与项目安排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健全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各项目学校基本上制定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严格项目管理。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和项目的顺利实施。三是引入评审机制。在每年的项目文本申报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专家项目评审机制,组织专家评审,对各校申报的专项资金项目开展了立项和预算评审,提高了项目安排的科学性。四是实行绩效考评,强化追踪问效。为保证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的顺利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做好共建实验室的投资工作,我厅在2005年按照财政部共建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组织专家组对全省2004年度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项目进行了绩效考评,从专家绩效考评情况看,湖北省2004年度的共建实验室项目,设备利用

率高,新增设备的性能价格比较为理想,实验室技术队伍结构合理,新增仪器设备的适用度较高,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实验开出率。

总的来说,“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有力地保证了下划高校的平稳过渡,积极促进了共建高校的发展,提升了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有关政策

中央财政在原“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了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新的专项资金。关下发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0]21号),我结合文件内容,讲一讲专项资金有关政策。

(一)专项资金的名称和支持的学校范围

中央与地方对下划高校实施共建,主要是为了适应高校管理体制调整,促进下划高校平稳过渡。“中央与地方”共建,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建,不是“省部共建”,也不是某个部门跟地方共建。经过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当时的下划高校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专项资金的名称定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目前我省地方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总数为26所,原来共建资金支持的综合实力比较强、学科特色和优势比较鲜明的下划高校和地方重点高校,只有12所。下一步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的支持,不再局限于下划高校和地方重点高校,而

将拓展到我省所有地方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加上原来一所下划高职,一共是27所学校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这些高校既包括省教育厅和省直其他部门管理的本科学校,又包括市(州)举办的本科学校。

(二)专项资金的规模和支持重点

在支持的学校范围扩大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相应增加了专项资金的规模。今年初步安排专项资金预算40亿元。今后,随着财力的增长和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还将逐步扩大规模。

共建专项资金分阶段有重点地支持了基础设施、基础实验室以及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应该说,支持的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硬件”建设上。新的专项资金,扩大了使用范围,涵盖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等。除了硬件建设之外,专项资金还可以用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信息资源平台等“软件”的建设。应该说,使用范围扩大以后,统筹兼顾了学校硬件、软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统筹兼顾了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职能,重点体现了对地方高校全方位的支持。

(三)专项资金分配的基本原则

专项资金的分配,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向中西部地区和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倾斜。中西部地区财力相对薄弱,对地方高等教育的投入相比于东部

地区差距较大。还有一些省份,由于历史原因和高校布局的关系,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超过了地方财力的承受能力。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专项资金将向这些地区的高校倾斜。

二是动态调整、择优促优、突出重点、扶持特色。专项资金将向那些办学层次较高、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倾斜,鼓励高校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专项资金的安排将项目绩效评价情况挂钩。按照追踪问效的原则,中央财政将对项目建设开展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价。对于项目绩效评价整体较好的省份和学校,中央将在安排下年度资金时给予倾斜。

4、“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的问题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并不是指共建的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它是从“211工程”衍生出来的新项目,主要是为了完善国家重点学科支持体系。由于我省地方本科院校尚没有一个国家级“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因此,财政部将不予安排。由此可见,我省高校下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任务是何等艰巨。

三、关于对2010—2012年项目规划编制和2010年项目申报的有关要求

(一)做好项目规划和设计,避免资源浪费

首先,各项目学校要根据本校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学校财力,确定规划期内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方向和建设目标。新的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已经涵盖了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申报专项资金项目时也要面

面俱到。新的专项资金将分期编制规划,在每个规划期内要有所侧重,突出特色。其次,各高校要编制三年一期的建设规划。相关学校在编制规划时,要将中央专项资金放在全校长远发展的层面,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整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类资源,打造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大平台,实现集成发展。

(二)组织好项目预算的申报与评审

根据《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新专项实施过程中,项目预算评估的环节将主要放在省级财政。财政部不再委托中介机构和专家对项目预算进行现场评估,主要根据省级财政评估的情况,审核下达预算。同时,中央财政将对项目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和绩效评价。为做好全省项目的申报和评审,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将建立专家库,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后再上报财政部。同时也要求学校在上报项目文本之前,也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了研究和校级评审,确保项目申报科学。

按财政部要求,我省各高校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于6月30日之前汇总上报;各高校2010年项目预算书面申请报告,于7月30日之前汇总上报。因此,为了作好充分的准备,给省财政留有评审和汇总的时间,省里这两项工作必须提前,统一的时间要求是:各高校建设规划编制,于5月30日之前完成后报送省财政厅;2010年项

目预算书面申请报告,于6月30日之前报送省财政厅。

(三)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的主体都是省级财政部门。项目学校也要按照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要求,切实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首先,要严格预算管理。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专项管理。专项资金项目年度预算一经审定下达,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予调整。如果出现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时,要经省级财政部门同意后报财政部批准。预算执行要加快进度,项目年度预算要确保按期完成。另外,对于专项资金不能用于基本建设、津贴补贴、偿还债务等开支。其次,省级财政将加强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资金使用符合相关规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今后,项目学校要将年度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上报财政厅,同时省财政厅还要向财政部上报年度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第三,项目学校要完善制度建设。各高校要根据中央制订的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管理机制创新,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志们,做好2010—2012年全省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规划和2010年度项目预算申报工作,是今年各高校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认真负责,按财政部要求完成好规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工作。

谢谢大家!

如何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财政学》作业 如何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系别:财政金融系 专业班级:财政12-1 学生姓名:狄汶康 学生学号:201201061306 指导老师:段治平 山东科技大学

目录 1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的一般分析 2从财政收入方面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2.1财政收入的定义 2.2财政收入的三原则 2.3中央财政收入的内容 2.4地方财政收入的内容 2.5从财政收入上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3 从财政支出方面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3.1 财政支出的概念 3.2 财政支出的三原则 3.3 财政支出的分类 3.4 如何从财政支出上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4 从预算管理体制建立方面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4.1政府预算的分类 4.2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4.3如何从预算管理体制建立方面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5 关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的建议 参考文献

如何规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摘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是指在财政体制上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它具体规定了各级政府筹集资金、支配使用资金的权力。范围和责任,使各级政府在财政管理上有责有权。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与地方政府职能和公共财政体制密不可分。良好的政府服务是经济发展的必需品,有效的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政府收入与支出及预算管理体制建立等方面讨论了二者的财政关系。 关键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政关系,预算管理,税收 正文: 1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的一般分析 中央与地方关系在世界现代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权利的逐步下放,地方政府的自主意识开始觉醒,由于自身利益驱动,地方要求扩张权力的呼声日趋高涨,但是传统的中央高度集权政治体制惯性作用阻碍了两者关系的合理化,科学化,由于改革前期的放权让利政策使得“诸侯经济”形成,损害了中央权威。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在新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要让地方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发展,更要让地方政府自主发展,活跃经济,拉动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央政府,管理一个国家全国事务的国家机构的总称,在联邦制国家,即称“联邦政府”。中央政府通常的作用负责全国事务,如起草国家宪法和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

第二、以放权让利为基本思路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这是指我国在1979年到1992年的全面改革,在经济体制上,主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政治体制上,主要改变党政合一,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从总体上来说,这次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主要是向地方分权。其主体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将更多的决策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和生产单位;二是给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以更多的利益。两者的目的都是调动地方政府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这一时期的改革被称为以“简政放权”或“放权让利”为基本思路的改革。 第三、初步形成的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相结合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这是指从1993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改革从过去放权让利来激发各方面积极性的思路,转到以全面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各项制度和机制上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进入了加强中央权威的政治集权与向市场分权并存的重构阶段。 可以看出,我国在1979年到1992年央地关系主要是一放权让利为基本思路,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更多的经济自主权下放到了企业和地方,在政治上也是简政放权,改变党政和一,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而1993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改革从过去放权让利来激发各方面积极性的思路,转到以全面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各项制度和机制上来。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在二十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总体设想和具体规划。以此为基本目标,我国央地关系进入了加强中央权威的政治集权与向市场分权并存的重构阶段。 1. 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税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以分税为主要特征、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为实质的财政体制上。分税制是规范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分税制不仅仅是分收入、分财力,更重要的是分财权、分事权。实行分税制,既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是理顺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的迫切需要。分税制的实施把中央与地方关系开始导入制度化的轨道上。 以200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平衡关系来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净额22044.39亿元,相当于中央本级收入(32680.56亿元)的67.5%,也就是说,67.5%的中央本级收入以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形式转到地方使用。地方从中央获得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净额22044.39亿元,相当于地方本级支出的44.8%,也就是说44.8%的地方本级支出是来源于中央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净额。际上中央本级收入主要不是用于中央本级支出,大部分通过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形式补助给了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相应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并用于安排地方财政支出。 2.粮食生产和流通体制改革 3. 撤销省级分行、跨省区设置9家分行 4.改革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省以下机关垂直管理 5.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这个阶段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点表现为集权与分权同时存在,但却是分别落在两个不同的向度上: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体现为政治集权,而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则体现为经济分权。向市场分权就成为了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变革的重大举措。

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1、分析: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分析过程: (1)基本概念 表1 模型字母解释 中央政府:R C =(E C +E L ) γ(I C +I L )β (1) 地方政府:R L =(E C +E L ) α(I C +I L )β (2) 其中0<α,β,γ<1;α+β≤1,γ+β≤1。同时因为基础设施投资有外部效应,中央政府会考虑这种效应而地方政府不考虑,因此要假定α<γ。 (2)目标函数 假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目标都是在满足预算约束的前提下最大化各自的收益函数。 那么,中央政府的线性规划问题是: maxR C =(E C +E L ) γ(I C +I L )β (3) s.t. E C +I C ≤B C , E C ≥0,I C ≥0 地方政府的问题是: maxR L =(E C +E L ) α(I C +I L )β (4) s.t. E L +I L ≤B L , E L ≥0,I L ≥0 假定预算约束条件的等式成立。解上述优化问题公式(3)(4),可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反应函数分别为: 中央政府反应函数: ? ?????-++=0,)(max *L L C C E B B E βγγ (5) 地方政府反应函数: ? ?????-++=0,)(max *C L C L E B B E βαα (6) 由公式(5)(6)反应函数可知,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中央政府的最优投资就减少一个单位;反之亦然。 C L L C L C L C E E B B B B E E +=++>++=+*)()(*βαα βγγ (7) 由公式(7)可知,中央政府的基础设施的最优投资总规模大于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的最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2017年度项目预算文本 项目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仿宋三号) 项目名称: 申请学校:石河子大学(公章) 项目负责人:(签名) 申报日期:2017年月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

高校类别指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及其他等。 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 石河子大学 学校类别 综合类 详细地址 新疆石河子市北四路 邮政编码 832003 在校生数(人) 41475 教职工总数(人) 2586 其中:本/专科生 22146/1118 其中:专任教师 1726 硕士生 3232 其中:教授 224 博士生 260 副教授 624 国家/省级重点学科数(个) 2/10 国家/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个) 1/15 现有固定资产总值(万元) 205788 其中:房屋建筑物总值(万元) 房屋建筑物面积(M2 ) 单价40万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台) 163 大型专用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申请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类型 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 □ 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 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 申请资金总额(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 地方自筹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申请资金总额(万元) 其中: 中央财政 地方自筹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项目简介(概述项目内容、资金安排及预期效益等,字数控制在500字内)(仿宋五号)

一、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标题:黑体四号正文和小标题:仿宋 四号) 本项目…… 二、项目主要目标 三、项目申请单位的基本条件 四、项目的主要内容 五、项目的实施方案 六、主要考核指标:(如:一流学科要反映ESI、团队建设、重大课题、重大成果、学科排名、生源结构及质量等关键指标) 七、项目投资预算,资金筹措方案及落实措施 八、实施机制 (一)管理机制 1.按照学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校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实行管理组领导下的项目负责人制,全面统筹和协调各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 2.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和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机制。每年由学校职能部门组织一次年度集中检查,督促各项目按照计划实施建

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论文

最新DOC可编辑格式 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论文 内容简介:大国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而中央集权政治又是中国帝王精神意志的产物。中央集权政治避免了诸侯纷争,减少了地方间的战争,但集权政治不仅集中地方的权力,也集中地方的资源,一旦建立起这种机制,这个国家便具有了“虹吸管”效应,地方的资源便要向上集中。只有这种制度才可能支持一个大国的统一和存在。目前的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给予地方过多的权力,将不利于资源在全国间调整,因此还需要借助中央集权的力量来进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特别是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央力量的参与,各地区间会发展得更加不平衡。但目前我国需要纠正的主要问题似乎是中央权力过于强大,中央资源过多。这种改革的结果出人意料。因此,当前真正要解决的是中央占有资源过多的问题。中国改革的目标虽然是强大的统一大国,但不一定是庞大的中央政府。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关系中国政治体制的大问题,如何规定两者的关系,须根据我国时代的变化制定出正确的法律框架来进行约束,同时又要考虑到历史的传统因素来进行切实可行的变革。任何盲目的照搬和模仿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紊乱,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我国的历史形成进行深入的认识。只有对这一国家和民族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效地指导今天的

变革。 一、为什么中国统一,欧洲分裂?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大国,文化传统悠久而深厚,任何一个这样的国家在现代进行制度上的变革,都要面对着强大的习惯和传统。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譬如同样是面积和版图差不多的中国和欧洲,为什么欧洲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而中国却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家的统一如何影响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会对东西方国家的异同有所了解,才会对中国今天中央地方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XX大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XX大学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规划 编制工作方案 编制《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016~2018年项目建设规划》工作,由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部、科研处、国资处、后产集团、大数据研究院、实验中心和信息中心等部门参加。发展规划处和财务处负责审核、汇总编制上报。 一、规划内容 (一)要点 包括学校现状、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建设内容、资金来源和年度资金安排、建设项目实施组织及进度安排、预期效益分析、保障措施等。 (二)具体要求 1.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加强具体项目的必要条件与可行性论证,资金安排上既要考虑实际需要,又要考虑财力可能,同时提出地方和地方高校经费安排意见。 2.注意控制项目的时间进度。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类项目原则上以三年为一周期统一安排、分步实施;条件建设类项目原则上应在一个年度内完成,确需分年建设的项目,其阶段性工作内容和总体目标要明确具体。 二、编写提纲 (一)学校现状简述学校基本情况(发展规划处负责);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生部负责)、教学实验平台建设(实验中心负责,教务处、信息中心配合)、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科研处负责,教务处、大数据研究院、实验中心和信息中心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资处、信息中心、后产集团分别负责)、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人事处负责)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二)指导思想规划的方针(理念)、战略思想以及总体考虑。(发展规划处负责)。 (三)总体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项目申报部门负责,发展规划处汇编) 2.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项目申报部门负责) (四)主要建设内容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 引言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中央与地方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以集权与分权划分为中心的物质利益基础上的社会政治组织——国家的一种政治关系。它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的存在,但它不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它产生的充分条件是国家地域、人口、管理事务的扩大。从整体上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的稳定与动乱、统一与分裂、兴盛与衰亡的问题。古往今来的国家,都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都非常重视其发展变化趋势,探索处理这一关系的规律和方式、方法。在西方,国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一直占据政治经济生活中心。如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和州权派的论战,有论著《联邦党人文集》为证。在我国,自秦朝创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从来没有停止过。秦朝的“废分封,立郡县”;汉武帝的“推恩令”;元代实行行省制,“方天下之治”;这些都是统治者为了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尽管集权分权、中央地方是互为依存的、共生的,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关系并存,但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流和基本特征。无论是中央集权基础上的单一制,还是地方分权基础上的联邦制,中央集权这一点是共同的。只有中央集权的形式不同、基础不同、程度不同,没有中央是否集权之分。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的日趋复杂,不仅国家所担负的政治职能加强了,而且它所担负的经济职能、社会职能也相应地扩大了,且后者从频率和幅度上要快、要大,似乎有一种“棘轮效应”。 由于国家职能的扩大,政府自身也变成了服从劳动分工规律的一种职业。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工,就像工厂一样,是一种协作,这种协作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然而分权不仅与社会分工相关,分权还有利于增加地方政府的责任,有益于开展竞争和效率,进而增强地方政府的参与意识,约束和防止中央高度集权。 有关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问题历来是中国的大问题,对当代中国也不例外。在全局性的事务方面,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权威,地方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0902404038 虞春华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与一般 行政地方的 关系 中央与自治地 方的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 地方 特别行政区 实行 社会 主义 制度 实行 资本 主义 制度

根据宪法规定,中央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省以下的地方政府。所以,从政权的层次的角度上讲,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央政权与省级政权的关系。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表现为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单一制”特征。

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进 毋庸置疑,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此为界限,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在这前后30年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表1: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进(1949—1978年) 时期体制特点企业管理财政管理计划管理 建国初期(1949—1952)权力集中 “统收统支”(1950)。“条条”管理体制初 告形成。 “一五”时期(1953—1957)集中统一 部属企业由2800个增至 9300个,户数约占中央和 地方管理工业企业总户数 的16%,产值占49%。 “统一领导、划分收支、 分级管理、侧重集中” (1954)。中央支配的财 力占国家预算收入的75%。 实行直接计划与间接 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 理制度。统一计划, 分级管理,不得层层 加码。 “大跃进”时期(1958—1960)权力下放 工业企业除了一些重要的 特殊的试验性质的企业外, 一律下放给地方。 “划分收支、比例分成、 五年不变”(1958); “收支下放、计划包干、 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 年一变”(1959)。中央 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 的比重从40%降至20%。 以地区综合平衡为基 础的、专业部门和地 区相结合的计划管理 制度。

财政分权理论综述

关键词:财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维持市场化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别,通过权力的分配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因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有关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财政分权问题作出了研究。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有关财政分权的理论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的重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财政分权视为打破中央计划束缚,走上自我持续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一、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基本框架如果按新古典经济学的原理,中央政府能够完全根据居民的偏好、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总量以及资源禀赋供给公共品,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出现多级政府,也就没有必要讨论财政分权。但是,现实是地方政府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作用很大,基于此西方财政分权理论逐渐产生,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以蒂布特(Tiebout)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为标志,然后马斯格雷夫(Musgrave)、奥茨(Oates)等经济学家对此作出补充和发展。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对财政分权的合理性、必要性给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其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各项财政职能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适当的分配,核心观点认为:如果将资源配置的权力更多地向地方政府倾斜,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能够使地方政府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从而加强对政府行为的预算约束,相当程度上改变中央政府在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不倾听地方公民意见的状态。(一)蒂布特(Tiebout)“以足投票”理论蒂布特(1956)首先从公共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政府间的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选民,就必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奥茨及布鲁克纳(Brueckner)等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理性的居民的确要比较享受居住地公共服务的收益与履行纳税义务的成本,在居民的约束下,地方政府有最有效提供公共品的动力。(二)马斯格雷夫(Musgrave)的分权思想马斯格雷夫(1959)从考察财政的三大职能出发,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宏观经济稳定与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央负责,因为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稳定实施控制缺乏充足的财力,另外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在这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他还指出在公共品供给效率和分配的公正性实现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必要的分权是可行的,这种分权可以通过税种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固定下来,从而赋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权力。[!--empirenews.page--] (三)奥茨(Oates)的分权定理奥茨在《财政联邦主义》(1972)一书中,通过一系列假定提出了分散化提供公共品的比较优势,即奥茨“分权定理”:对某种公共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下级政府能够和上级政府提供同样的公共品,那么由下级政府提供则效率会更高。由于奥茨分权定理的证明是建立在偏好差异和中央政府等份供给公共品的假定上,这些限制性条件似乎有点强加于人,很难使人信服,后续的研究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Oates(1999)指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中央政府就很可能根据各地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出,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此时也就无财政分权存在的必要性,但现实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居民的偏好、公共品提供的成本比中央政府了解的多,更具有信息优势;迫于一些政

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 指导意见 【法规类别】财政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国发[2016]49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6.08.16 【实施日期】2016.08.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6〕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是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的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必要性

财政事权是一级政府应承担的运用财政资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和职责,支出责任是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支出义务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包干制,再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变化,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逐渐明确,特别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体系框架,为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总体看,我国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提供了有效保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要看到,新的形势下,现行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同程度存在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定位不清,一些本可由市场调节或社会提供的事务,财政包揽过多,同时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承担不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一些本应由中央直接负责的事务交给地方承担,一些宜由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过多,地方没有担负起相应的支出责任;不少中央和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交叉重叠,共同承担的事项较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规范;有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缺乏法律依据,法治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这种状况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利于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与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积极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二、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划分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苗木培育

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国有苗圃补助

项目名称良种苗木培育 项目实施单位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苗圃 项目申报部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财政局 项目申报文号来林〔2011〕号 项目申报日期2011年7月28日 一、项目基本信息 单位:万元 1.项目名称良种苗木培育 2.资金类别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国有苗圃补助 3.项目属性 4.总投资21.00 其中:申请财政补助10.00

1).中央财政 2).省级财政10.00 3).市地财政 4).县及县以下财政 5.项目单位名称: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苗圃 地址:来安县新安镇 法人代表: 法人代表电话: 开户银行: 银行账号: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1·项目与项目单位概况立项背景: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卉、园林苗木的生产是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创业的一条重要渠道。来安县苗圃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大力发展园林绿化苗木、花卉产业,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绿化苗木、花卉市场需求。 建设目标:本项目建设目标是拟建成一个集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应用示范以及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为一体,具有先进水平的花卉

苗木繁育与高新技术生产示范基地。为企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同时通过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带动花卉苗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促进当地花卉苗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项目单位情况:国有来安县苗圃成立于1959年,现有经营面积350亩,拥有总资产650万元,流动资产320万元,年施工能力达到100万元。有各类园林苗木面积达300亩,主要品种有乔木类、灌木类和花卉类计100多种。我场专门从事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工程的景观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并从事城市园林绿化植物材料花卉,苗木的生产经营。是一家以市场为导向,以诚信为根本,集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经营于一体的正在实现双赢发展的国有园林单位。努力树立国有苗圃的良好社会形象。我场技术力量雄厚,职工队伍技术素质高,具备丰富的园林苗木栽培、管理经营。现有干部职工50人,其中林业高级工程师1人,林业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林业技工20多人,中级技工10多人。" 2·投资必要性分析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有关产业政策和林业行业以及县域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建设条件,业主单位具有现成的产品自销能力、有较强的资金投入能力,地方政府也积极支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本项目建设能够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对城市绿化和地区生态环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010~2012年项目建设规划 所在省份:甘肃省 学校名称:西北师范大学(盖章) 联系部门:生命科学学院 编制日期:2010年5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

一、学院现状 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于2000年9月在原生物系和植物研究所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其前身可追溯到1904年创建的北京师范大学博物学系及1939年独立设置后的西北师范学院博物学系,博物学系于1950年改为生物系。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科学教育和制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有植物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教学论六个硕士学位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40人,研究生123人。 现有实验室面积3228平方米,设有基础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中心实验室、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制药工程实验室五个实验室,15个分实验室。现有实验仪器设备1778台(件),总价值2300万元,要紧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学院现有白水江国家级自然爱护区、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东岔林场、小陇山林业局麻沿林场三野外实习基地,兰州市大得利制药公司、兰州市肝病研究所、兰州市疾控中心、黄河啤酒厂等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校内专业实验室设备和场地的限制,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和实习质量的制约,使学生的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制约了足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基础生物学科及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严峻的阻碍了学生的就业率和工作能力,因此建设生命科学开放创新实验基地迫在眉睫。大学生科研创新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场所,它关于大学生个性的进展,动手和动脑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迅速进展,有的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对基础生物学科及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十分迫切。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生物技术产业进展相对滞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也相对落后和不足。培养和储备生物技术专业人才、进展西部地区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进展西部经济的迫切需求和必定趋势。

宪法下当代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构

宪法下当代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构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宪法中中央与地方分权不明确,必须重新梳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宪法下重构中央与地方关系。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殊性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宪法下中央与地方关系可选择的路径,并着重讨论了以宪法保障下的法律分权制来重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自治法律分权宪法保障 引言:中央与地方分权以及地方自治问题是宪法的基本问题之一,二者的分权是宪法对国家权利进行配置的重要方面,是宪法对公共权力进行纵向配置的形式。中央与地方权力配置如果缺乏严格的法律规范,往往导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混乱和政府资源的浪费,一方面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要成功实现社会转型必须重构中央与地方关系,如果处理不当,易于导致种种社会冲突,陷入社会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在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之间保持一种相对平衡,依法建立一个有效率、有内聚力的中央权力和其领导的有效率、有向心力的地方权力。 一、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的特殊性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广阔,中央与地方关系自古以来就是棘手的问题。过去我国没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法律传统来督促或监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化,即中国在主观与客观的法治角度,还没有因应这种关系调整或严格贯彻的条件。中国自身特殊的国情,是世界各国所不能够比拟的,也是在考虑问题时不能绕开的特殊性问题。 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入而引起的利益分配问题所引发的。其主要表现为: 财税方面: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分权化的进程。分税制改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经过十多年的平稳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的比重均有明显上升。但同时存在财政支出的比重过低,预算外资金难以控制等诸多问题。 政治管理领域:在下放中央政府的某些人事管理权,在扩大地方利益的同时,加重管理地方事务的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应遵循的原则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必须尽量与受益区域内居民的消费偏好相一致。对于大多说公共商品而言,一定要明确其受益范围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上难免有模糊之处,带来的必是责权不分。 地方主义倾向:有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各行其事,采取“上有对策、下有对策”的策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变形;地方政府之间互相攀比,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手段,实施地区经济封锁,人为割裂市场,阻碍统一市场的形成。 二、宪法下中央与地方关系重构的路径选择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地方分权或者有限的地方分权。在这种分权制下,国家权力的重心在中央。在对如何设计和建构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地方关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博弈

中央、地方关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博弈 国务院8月5日调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分担比例,国务院批准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共同负担,目的是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尽管中央下调了地方负担的出口退税比例,但地方政府还是感觉无法承受的呼声越来越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此次新政策的调整,必然存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博弈。本文讨论了中央和地方对于出口退税新政策的博弈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措施,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标签:出口退税博弈 一、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中国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从1994年税制改革至2003年,中国由中央财政承担全部退税支出。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从而促进该国家的对外出口贸易。 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是避免双重征税和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免征或退还出口产品的国内税是世贸组织允许的一项政策,为了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鼓励出口,各国政府愿意在WTO允许的范围内对出口产品少征税和不征税。 二、中央出口退税新政策和地方的对策 1、中央的新政策 出口欠退税问题日益严重,使中央财政背上沉重负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退税拖欠问题更加突出。如1999年至2002年,我国出口退税的应退税额年均增长36.3%,而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长仅有21.1%。据有关专家估计,到2003年底,退税拖欠数额将高达3000亿元左右。因此,下调出口退税率,有利于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 国务院决定,在坚持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前提下完善现有机制,并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国务院批准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共同负担。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省以下出口退税分担办法,但不得将出口退税负担分解到乡镇和企业;不得采取限制外购产品出口等干预外贸正常发展的措施。所属市县出口退税负担不均衡等问题,由省级财政统筹解决。出口退税改由中央统一退库,相应取消中央对地方的出口退税基数返还,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虽说此次对于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在培育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调整区域间的利益分配、调节国内资源性产品的供求、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调整促进作用,但是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路径及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路径及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作者简介:李芝兰,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教授,香港持续发展研究枢纽召集人一、引言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发展文献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国的公共行政存在一种令人费解的难题,即高层决策者制定的政策如何才能被中基层主体执行。以中国为例,尽管它奉行的是威权主义体制(即具有高度的中央控制倾向),多个政策领域仍出现显著的执行差距。政策屡次执行失败使人们怀疑中国政府是否有能力回应国内治理挑战、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承诺。 长期以来,历代当政者倾注了大量的努力,力求在中央控制和地方自主权之间取得均衡,这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最为紧迫的事情之一。如何描述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特征呢?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否存在一种固定模式或者一些重要的转折点呢?是何种因素导致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如此曲折,却又保持着连贯性呢?在回顾制度主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看作四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将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于中央与地方关系,从而对后者的未来发展和路径作出一些推断。这当中将涉及要弄清楚中央与地方这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制衡关系。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本文首先回顾1949年以来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趋势,将其划

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描述每个阶段的基本特征。随后,本文讨论隐含在这些变化趋势之中的四个因素:国家建设与民族融合、发展效率、职位晋升和外部影响。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内部行为主体是主导因素,而外部因素(包括苏联和西方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的结论是,自20世纪50年 代以来,行政性分权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70年代末启动的经济改革所形成的政府与市场新边界,增加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权限划分和制度化权力分享的紧迫性,而改革之前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资源配置。本文提出,从中央与地方作为联合的行为主体的视角来理解中央与地 方关系,寻求法制化的途径解决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问题,可以为缓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包括较大的执行差距)提出新的思路,从而有利于改善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趋势1949年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有所重叠的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的特征是,领导层对于究竟要集权抑或分权的态度经常摇摆,对应在政治实践中,便不时出现剧烈的集权抑或分权的政策逆反。第二阶段从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这一阶段突出表现为经济朝着自由化的方向迅速发展,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也随之变化,加速了分权的趋势,并增加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复杂性,例如在一些特殊的政策领域,到底由哪一级政府负责重新划分政府与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博弈论分析

【摘要】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自古有之,但不同时期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各异。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开始加剧:中央政府的许多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并不认真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者的政策博弈陷入白热化。中央与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博弈关系,其利益关系构成了两者之间关系的核 心内容。双方对权力最大化追求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关系;博弈;囚徒困境;地方保护 一、问题的引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央政府与地 方政府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自古有之,但不同时期其 具体的表现形式各异。在现阶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已经不再是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单纯意义上的“上传下达”的关系。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场自下 而上的制度变迁过程,即地方政府“强迫”上级政府同意变革的过程,这也是 中国经济转轨得以成功的关键。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开始 加剧:中央政府的许多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并不认真执行。上有政策,下有 对策。二者的政策博弈陷入白热化。近些年来,在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三农 问题、农民工等诸多问题上,都可以看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策博弈的影子。 在改革发展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是中央政府为了克服 市场失灵,运用政府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以求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而另 一方面,地方政府已经不完全是过去意义上的中央从属机关。因其所代表的地 方利益与中央政府的宏观利益存在分歧,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多 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惜触犯中央的权威。 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存在问题的产生机 制与影响,并分析提出构建新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可能性。 二、分析问题 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 场经济的导入而引起的利益分配问题所引发的。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表现: 1.在财税方面,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分权化的进程。分税制改 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 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 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 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分税制改 革的效果是明显的,经过十多年的平稳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 政占全国财政的比重均有明显上升。但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财政支出的比重 过低,预算外资金难以控制等等。 2.在政治管理领域,下放中央政府的某些人事管理权,在扩大地方利益的 同时,加重其管理地方事务的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 他性的公共物品必须只能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按其受益范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全国性公共物品,如国防、外交等;另一类是地方性公共物品,如消防、垃圾处理等。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应遵循的原则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必须 尽量与受益区域内居民的消费偏好相一致。对于大多说公共商品而言,一定要明确其受益范围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界定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上难免有模糊之处,带来的必是责权不分。 3.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央给予地方众多特许权力,并下放大批国有企业。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 2016年建设项目 可行性报告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年月日 - 1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目录 名称............................................................... 1、现状............................................................ 2. 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 3.建设目标........................................................ 3.1总体目标.............................................................................................................................. 3.2具体目标.............................................................................................................................. 4.建设内容........................................................ 5.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 6.建设项目实施组织及进度安排 ...................................... 6.1 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6.2 建设项目的年度进度安排................................................................................................. 6.3 建设项目的资金安排......................................................................................................... 7.预期效益分析.................................................... 8.保障措施........................................................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