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科学不可知论思潮的根源与化解

论自然科学不可知论思潮的根源与化解
论自然科学不可知论思潮的根源与化解

第22卷,第2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 ol.22 N o.2 2005年4月 Science,T 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Apr.,2005

论自然科学不可知论思潮的根源与化解

李啸虎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上海200030)

摘 要:近代以来,不可知论思潮在自然科学中不时泛起,凸现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扭曲关系。究其根源,有五大原因:怀疑论哲学的传统影响;对自然科学偶像崇拜的极限论罪过惩罚;自然科学经验基础的现象论感觉陷阱;自然科学数学化的约定论幻觉屏障;科学探索精神的虚无论绝望解读。但是,自然科学自身具有对不可知论的最强力天然解毒剂,那就是科学实践。

关键词:自然科学;不可知论;思潮根源;扭曲联系;科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5)02-0008-05

人类史是一部不断追求客观真理的历史。黑格尔说: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但事实上,人们的自负和自卑,都会封闭探索真理的道路。

在近现代认识史上,不可知论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怀疑论传统,对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辩证思维而误读了自然科学的内在本质、实证基础、表述形式和发展特点,也会使自然科学同不可知论发生扭曲的联系。其结果,便是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中不可知论思潮的不时泛起。显然,对不可知论的自然科学表现进行历史审视和根源剖析,对哲学和自然科学各自健康发展与相互沟通都有重要意义。

一 自然科学开辟道路与怀疑论哲学传统

“不可知论”(agnosticism)是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T.H. Huxley,1825~1895)于1869年最先使用的哲学术语。他提出“不可知论”一词的原意,是指既对信仰上帝的苏格兰国教纲领表示怀疑,同时又拒绝无神论,对关于存在无限的客观世界及其可知性的唯物主义论断表示怀疑,从而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恩格斯称这些信奉不可知论的自然科学家为“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者”。

不可知论思潮的哲学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以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5~前275)为代表的怀疑论(scepticism)哲学,并在历史进程中谱写了怀疑理性、怀疑信仰、怀疑经验

科学的蜕变三部曲。皮浪学派认为:既然人们对每一事物可以有两种相互排斥的看法,因而由感觉和理性得来的知识都不可靠;既然人们什么也不能确定,就应放弃判断;即使人们真的认识了某一事物,也无法确切地说出来,因此最好是三缄其口。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科学春天到来的是皮浪怀疑论哲学的复活。法国的蒙台涅(M.E.de M ontaigne,1533~1592)等人极力宣扬皮浪哲学,视之为消解教会文化专制主义的良药、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利器,从怀疑理性走向怀疑信仰,为新科学的产生扫清道路。

近代以来,为冲破独断论哲学的束缚,自然科学往往借重怀疑论哲学传统。近代欧洲把怀疑论发展到极致的是休谟(D.Hume,1711~1776),他认为要回答在感觉之外是否有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包括上帝)都是超越人的认识能力的。康德(I.K ant,1724~1804)是科学极限论的始作俑者。他说是休谟把他从莱布尼茨的“独断论迷梦”中唤醒了。他在《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一书中写道:真理王国“是由自然界本身禁锢于不变限界之内的岛屿”,“是一个被广阔的、汹涌澎湃的大洋”环绕着的王国。在那里,眼看就要消融的云和冰好像是一些新的岛屿,“经常用虚无缥缈的希望欺骗渴望有所发现的航海者”,诱使他们进行冒险,可是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冒险进行到底”。[1]康德毕竟出身于自然科学家,承认“物自体”的存在,把上帝放逐到认识无法超越的“彼岸”荒岛上让信仰去膜拜,同时确立了科学理性在“此岸”经验世界的最高权威。

【收稿日期】 2004-09-08

【作者简介】 李啸虎(1948-),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知识经济研究所所长、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19世纪上半叶,随着自然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对传统科学的怀疑和反思也加强了。正如约翰?巴斯摩尔(J. Passm ore)指出:当时的自然科学“决心在与思辨形而上学的鲜明对比中展示它自身,自然而然地从新康德主义的武库中拾取武器”。[2]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从本质上说,罗素(B.Russell)和维特根斯坦(J. Wittgenstein)等人的逻辑实证主义只是逻辑化的马赫主义。马赫在力学、声学和光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建树,又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哲学教授,对经典物理学的机械论思想作过深刻批判,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创立有过重大启示。马赫自己说,他的哲学是以康德的“批判唯心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全部批判思维的出发点。但实际上他没有跟到底,很快又回到巴克莱(G.Berkeley,1685~1753)主观经验论的怀抱。

量子论创立者普朗克(M.Planck)和著名物理学家A.索末菲(A.S ommer feld)等人,都严厉抨击过自然科学中的唯心论和不可知论思潮。1908年,普朗克公开发表了与马赫主义决裂的讲演,震动了当时的科学界和哲学界。

在20世纪后半叶,逻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结合产生了操作主义,以主观经验论和不可知论为特征,对自然科学界影响甚大。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W. Bridgman,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5年爱因斯坦在建立相对论有关同时性概念时,也受到过逻辑实证主义影响。对此,布里奇曼认为这是实证主义获得成功的“最好例证”。但爱因斯坦最终选择了斯宾诺莎(B.S pinoza)实在论作为自己的“宇宙宗教”。他一再声称:“我不是一个实证主义者。我相信外部实在世界构成了一个我们不可放弃的基础。实证主义者主张:凡是不能观察到的,都是不存在的。但是这种观点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3]

二 自然科学偶像崇拜与极限论的罪过惩罚

在人类思想史上,独断论和怀疑论始终处于两极振荡之中。20世纪以来,科学的空前进步竟产生了一个悖论:科学至上观和科学极限观同步增长。

20世纪一开始,牛顿原理的至高无上性便被相对论和量子论推翻了。在这种摧毁性的历史事件压力下,部分哲学舆论摆向另一极端,对科学偶像崇拜进行罪过的惩罚。由于现代科学及其思维方法的发展,严格决定论、机械因果观受到了严厉批判,主体性、或然性等概念逐步被科学界所接受。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否定一般决定论和因果律对客观实在发生怀疑的强劲思潮。例如英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金斯(J.H.Jeans)作为剑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从现代物理学革命中得到6个重要结论,其中有一半是不可知论性质的:“我们不可能得到外界精确的知识”;“自然的过程不可能适当地表示于空间和时间的构架内”;“就我们的知识所涉及者来说,因果性是没有意义的”等等。[4]

另一方面,科学界一些人仍在追寻最小的“宇宙之砖”和最后的“宇宙谜底”,他们相信物理学能找到“万物至理”(Theory of Everything)。1992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S.Weinberg)在《终极理论之梦》一书中认

为,众多的解释最后收敛于越来越简单的原理,以终极理论告终。他推测,初露头角的超弦理论可能会导致对宇宙的“终极解释”。[5]著名的数学家柯特?哥德尔(K.G odel)则相信打开“终极之谜”的钥匙早有了,它就隐藏在菜布尼茨(G.W. Leibniz)关于单子论的论文中。凡此种种,不禁使人想起古希腊先哲们的信念:只要智慧女神雅典娜手中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就能觅到打开宇宙圣殿的金钥匙。

对“宇宙终极解”的追求,受到了有辩证思维素养的科学家的抨击。物理学家戴维?玻姆(D.Bohm)指出:终极理论有如插入鱼缸中吓唬鱼儿的一道玻璃屏障,其结果是“终止对真实世界的进一步探索”。[6]科学史家萨顿(A.Sarton)则认为,把科学对世界的认识作用推向极致,就必然导致科学蜕变为某种偏见的体系,其基本原理将变为形而上学公理、教条,变为“新的圣经”,从而陷入科学偶像崇拜;同时他主张“有条理的怀疑精神”。2004年春夏,被誉为“活着的爱因斯坦”的霍金(S.W.Hawking),也终于正式声明放弃对“万物至理”终极定律的不懈追求,这一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钟摆的另一极端,20世纪以来的西方学术界时不时掀起“科学终结论”思潮。早在60年代,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皮埃尔?俄歇(Pierre Auger)发表“科学的极限”一文,对人类科学前途深感悲观,引发热烈争议。198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古斯塔夫?阿多夫大学召开过题为“科学的终结”研讨会。会议组织者最后忧心忡忡地宣布:科学作为一种统一、普遍而又客观的追求,己经结束了。1997年,《科学美国人》杂志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J.H organ)出版了一本颇有争议的论著《科学的终结》,副标题是“在科学时代的暮色中审视知识的限度”。他也宣布:伟大而又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值得注意的是,霍根的“科学终结论”特色,在于它是由独断论和怀疑论混成的一杯奇特的“鸡尾酒”。他坚持认为现代科学已有的理论是极其成功的,其正统性永远也不可能被超越;同时他又悲观地认为,对于那些真正基础性的科学问题,科学本身是永远解答不了其谜底的。沃伦吉亚(J. B.Verrengia)在《洛基山新闻报》(1996.7.

28)上批评说,约翰?霍根对科学后备军的“忠告”是:“五彩的灯光已经熄去,晚会已曲终人散,回家去吧!”但正如《纽约时报书评》(1996.6.30)所说:“对于科学已行将就木这一论点,不论你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世界毕竟都不会因此而‘终结’。”

三 自然科学经验基础与现象论的感觉陷阱

通过观测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自然科学的坚实基础。但是,如果离开了理论思维的思考,不仅无法将两个最简单的事实或数据联系起来,而且存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泥潭的危险。在近现代西方哲学许多流派中,如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等,都因袭了实证主义以感觉论否定科学真理客观意义、崇尚怀疑论的传统。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力图摆脱旧自然哲学“科学之科学”的君临地位,强调自身的经验基础和实证特征。旧自

然哲学走向解体的同时,也使一些自然科学家产生蔑视一切理论思维的倾向。最肤浅的经验论成了经由不可知论走向神秘主义的坦途。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A.R.Wallace)与达尔文同时独立提出“自然选择”生物进化思想,但他囿于“眼见为实”,在1844年听了江湖术士关于麦斯默尔催眠术的讲演后,竟然相信伪科学的“催眠颅相学”,从此热衷搞“心灵现象”实验,还加入各种“神媒”团体。英国物理化学家克鲁克斯(W.Crookes)创制了克鲁克斯管,发现阴极射线和铊等化学元素,也由经验论深深地陷入了唯灵论泥潭。他从1871年起为研究降神术而设计了种种物理仪器,却忘了使用一件最重要的“仪器”———怀疑批判的头脑。T.H.赫胥黎凛然宣称自己是“达尔文的斗犬”,但他作为一个崇尚经验论的自然科学家,首创“不可知论”这一术语是意味深长的。

实证主义哲学首先提出“反形而上学”口号,力图把认识根源问题从科学中排除出去。其创始人孔德(A.C omte,1798~1857)把人类知识发展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认为一切知识都以实证事实为基础。这是思想史的一大进步。但他进而认为,科学对象只能限于经验现象,科学功能只能叙述事实而不能说明事实,否则就是追求“形而上学”即超验的本质或原因。孔德举例说,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只能问“怎么样”,而不能问“是什么”和“为什么”。“至于确定这种引力或这种重力本身是什么,它们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们一律认为无法解决,是不再属于实证哲学范围的,我们很有理由地把它们让渡给神学家们去想象,或者交付给形而上学家们去作烦琐的论证。”[7]

马赫认为,物理要素复合体即“感觉的复合体”,科学方法即“感觉的分析”,“感觉要素”是统一科学的基础,也是世界统一的基础。有些学者认为,在微观领域,时间、空间和客体的实在性由于主体与客体关系不可分而不可知。按照物理学中的操作主义观点,物理概念的内容不是取决于物体属性,而是取决于我们实现该概念的操作,物体的属性“应在操作中去寻求自己的意义”。爬行的经验论者认为只有直接可感知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概念既然不可感知就是虚假,他们希望“看”到时间,“嗅”到空间。早期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在物理学中,凡是不能或者还没有为仪器所直接探测到的物理事件都是主观虚构。后来,卡尔纳普(R.Carnap)等人进而认为连间接的经验证实都不可能了,他在《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中叹息说,我们在清醒中还是在梦中是无法判定的。

在感觉问题上,一些主张唯物论的不可知论者也承认感觉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特性,是外部物质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但又不承认“感觉中的物”与“现实中的物”有类似、相似之处。例如,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Γ.В.Плеханов,1856~1918)的“象形文字论”,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L.v on Helmholtz,1821~1894)的“符号论”。后者还以人的眼球结构的局限来论证人的认识的绝对极限。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诚然蚂蚁能看见人所不能看见的紫外光线,但是人能知道这个事实本身足以说明,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并不是人的认识极限的证明。因为人除了眼睛,还有其他感觉器官;还可以制造出种种延伸感觉器官功能的工

具;而更主要的,人有大脑及其思维活动。

四 自然科学数学化与约定论的幻觉屏障

科学思想史表明,如果说狭隘经验论是通向不可知论泥沼的古道,则数学化进程在极大推动科学进步的同时,约定论又成了滑向不可知论深渊的幽径。

数学研究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具有抽象性、集约性、精确性和普适性的特征,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化语言、辩证思维的表达方式、定量分析和理论计算的方法,以及逻辑推理和科学抽象的有效工具。科学数学化的程度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

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理论日趋形式化、符号化和高度抽象化,以及创造性的想象力、类比、直觉、科学美学等方法的运用,对自然科学数学模型本质的争议,又不时旧话重提:它们是自然客体的拟真反映还是“纯粹思维的创造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物理学数学模型的本质问题有过一场激烈论战。马赫和德国物理学家奥斯特瓦尔德(C.W.W. Ostwald)等人主张以“函数关系”取代因果性、规律和物的客观实在性。马赫在《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1872年)中提到:“我很久以前就企图用数学函数概念代替原因概念,即用现象的相互依存关系,严格地说,用现象特征的相互依存关系来代替原因的概念。”[8]马赫认为,科学理论和数学模型只是描述经验的“方便的作业假说”,是“补充经验的简便的经济的手段”,而这些手段与现象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科学家因其成功就假定原子论数学模型的实在性,那么他就混淆了把科学的丰饶领地与形而上学思辨的烂泥坑区别开来的界限。

法国数学物理学家亨利?彭加莱(H.P oincare)正是从数学的符号化、形式化和约定化特征出发构建约定主义,最终否定了科学概念和理论的客观性。皮埃尔?杜恒(P.Duhem)也说,一个理论就是由试图尽可能简单、完全、精确地描述一整套实验规律的数学命题所构成的系统;一个物理理论并不是“解释”,解释应该留给形而上学家。

一些科学家严厉驳斥了约定主义。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茨曼(L.Boltzman)认为,不能用数学模型的主观形式来反对其反映的物理原型的客观内容。他指出,自然界的统一性显示在关于各种现象领域的微分方程式“惊人的类似”中,“用同一方程式可以解决流体动力学的问题,也可以表达势论。流体的漩涡理论和气体的摩擦理论显出同电磁理论有惊人的类似”;[9]而用微分方程式表明的世界图景,只是“排列在三维空间中的巨大数量的物依照一定规律在时间上变化的图景。”[10]普朗克也坚决反对物理学数学模型约定论。他说,原子是实在的,这不折不扣和天体是实在的一样,当人们说氢原子重1.16×10-24克时,其真实性好比月亮重7×1025克一样。诚然,月亮是看得见的,然而海王星的质量在天文学家用望远镜看到它之前就已经测定出来了。爱因斯坦更指出,马赫“认为科学所处理的是直接材料,这种科学观使

他不承认原子的存在。”[11]“马赫多少有点忽视了这样的事实:这个世界实际上是存在的,我们的感觉印象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12]但是,当晚年的马赫和奥斯特瓦尔德从荧光屏上看到由α粒子轰击发出的点点闪光时,最终还是勇敢地承认了原子的存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A. Wheeler)等人竭力宣称“现实世界并非完全是物质的世界”。他从数学的约定性出发,认为“世界只是想象中臆造的东西”。为此,他在“信息论、物理学和量子论:寻求其间的纽带”一文中,提出一个近乎禅宗偈语的命题:“万有源于比特”(the it from bit)。他说:“每一个有,……每个粒子,每个力场,甚至时空连续统本身……其功能、含义及其绝对存在,都来自于设备对‘是或不是’问题所给出的答案,都来自二进制选择,都来自比特”。[13]以至80年代初期,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的组织者们在分组讨论时竟把惠勒与三位灵学家置于同一议题之下。可见,由于数学化进程的加强,数学精神浸入物理学的判断方法和对物理学的理解中去,使一些人产生了对物理学客观性的怀疑和思想动摇,似乎数学的抽象虚构,在物理实在和科学家用以理解这个实在的科学方法之间放置了一重不可逾越的屏障。

五 自然科学探索精神和虚无论的绝望解读

什么是科学精神?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徽的背后,镌刻着一行意味深长的箴言,言简意赅地对此作了回答:“不崇拜权威,不人云亦云。”从本质上说,科学精神就是不断探索、创新和求实的精神;就是反对愚昧和迷信,不盲目崇拜任何偶像;就是对客观真理的无止境的追求。科学精神对包罗万象、无所不知的传统自然哲学体系的破坏,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科学精神的批判特征和科学真理的相对意义,也很容易使缺乏或鄙视辩证思维的人们产生虚无主义倾向。

科学假说是科学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以科学性与猜测性统一为特征,本质上有别于常识经验、哲学思辨和宗教神话。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科学假说以业已检验的科学原理和不完备的经验事实为基础构建新的理论陈述,对已知现象进行新的因果诠释和对未知现象进行超前预测。

科学进程越是快速发展时期,不可知论思潮越是容易泛滥。人们常常会听到来自科学界一些诸如此类的告诫:永远不要费心追赶一辆公共汽车或一种科学新理论,因为你总会很快等到下一个。“对缺乏逻辑和辩证法修养的自然科学家来说,互相排挤的假说的数目之多和替换之快,很容易引起这样一种观念:我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14]

例子比比皆是。例如J.H.金斯说,原子模型有卢瑟福行星系模型、波尔兹曼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等等,“因此,我们永远不能够肯定哪一个模型是对应于实在。简言之,我们永远不能够具有某种有关实在性质的知识。”[15]费耶阿本德(P.Feyerabed)从批判“科学至上论”和“终极答案论”出发,更是把一切“追逐客观真理的热情”都斥之为“疯狂的举动”,并于1987年出版了《告别理性》一书。在美国拉特格斯大学任

教的英国哲学家科林?麦金(C.McG inn)甚至认为,人类面对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就像一只耗子永远不可能求解一道微分方程一样。

人的认识是一个“永远的、没有止境的”运动过程。由此,决定了一切科学真理都具有辩证否定的因素(作为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决定了科学史实际上是不断以比较不荒诞的谬误替代较为荒诞谬误的历史。但是,如果对自然科学发展形式作虚无论的相对主义解释,看不到科学真理是相对性、可变性与客观性、守恒性的矛盾,看不到人的认识存在非至上性与至上性的矛盾,看不到科学实践的本质力量,就很容易不知不觉滑向不可知论泥潭。不可知论同科学探索精神的扭曲联系,源于“它片面地歪曲地接受了辩证法的若干组成部分(例如,相对主义)”。[16]而科学态度要求我们,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科学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质。事实上,“人不能完全把握=反映=描绘全部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整体’,人在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画等等时,只能永远地接近这一点。”[17]总之,“无限地接近”既不等于“穷尽”,也不等于“不可知”。

六 科学实践:对不可知论最强力的天然解毒剂

单靠逻辑论证无法从根本上驳倒不可知论,所幸的是人们在论证之前己经有了行动。恩格斯说,把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些哲学怪论驳斥得最彻底的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诚然,任何时代的科学实践都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理论,但任何理论最终要由科学实践结果来评判,却是毫无疑义的。科学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强力的天然解毒剂。

以天文学史为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E.P.Hubble)在《星云的世界》一书中指出:天文学的历史就是不断开拓视界的历史,知识有如波涛起伏那样向前发展,每个波都代表我们又找到了解释观测资料的某些新线索。也就是说,科学的一次次进步都是对不可知论和独断论的一次次否定与超越。

孔德在1856年作过两个天文学预言:(1)人类永远无法知道其他星球的化学成分;(2)人类永远无法看到月球背面情况。但是历史很快就嘲弄了他。只过3年,德国的基尔霍夫(G.R.K irchhoff)和本生(R.W.Bunsen)通过分析比较太阳光谱认证了太阳大气的元素构成。孔德预言113年后,人类登上了月球。

20世纪50年代末,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M.L.Brillouin)等人讥笑现代宇宙学只是一曲“纯粹的幻想”,是“痴人做梦”。1964年美国射电天文学家彭齐亚斯(A.Penzias)和威尔逊(R.W.Wils on)共同发现3K微波背景辐射,强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的宇宙”具有统一起源的看法。

20世纪60年代,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俄歇在“科学的极限”[18]一文中提出著名的“四大极限”,怀疑人类的能力。我们可以看看40余年来科学实践是如何反驳俄歇的。

第一,俄歇提出“观测极限”:不管人类能制造多么灵敏的望远镜,也无法观测到100~150亿光年距离之外的河外星系。他说:“这里有一种绝对的分界线,它构成了关于我们知

识的确定的壁障。”事实是: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天文学家已观测到距地球120亿光年以外的类星体,并正在制造观测能力更强大的下一代望远镜。第二,俄歇提出“旅行极限”:不可能访问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甚至是否可以到太阳系中较远部分去旅行,也使人有所怀疑。”他的话音犹存,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7年后,“海盗1号”、

“海盗2号”相继在火星着陆,并进行了生命考察实验;随着90年代末美国“探路者”号等探测器的火星实地考察,人类登上火星也排上了议事日程,估计在2015年左右会梦想成真。第三,俄歇提出“能量极限”:人类用加速器获得的能量,“永远不能达到极强宇宙线的天然能量1018电子伏或更高。”从本质上说,俄歇的“能量极限”是人类今天的历史极限,而不是永恒极限。虽然目前尚无法对此作出确切预测,但是模拟宇宙天体极端条件的仿星学及其实验技术的出现,正是尝试打破这种极限的开始。诚然,人类永远无法人为制造宇宙中的许多演变过程,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有可能认识其机理和规律,从而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最后,俄歇提出“思维极限”:人类大脑的思维能力迟早有一天也会“发现它的边界”。“人类思维能力的增进类似于马戏团中的动物在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长进”,而最终一切努力“也只能迟缓我们心灵最终的‘饱和’”。现代脑科学研究指出,人脑神经细胞的个数约为1000亿,达到银河系恒星总数量级;一般人的记忆能保持70~80年以上;人脑未加开发使用的潜力超过90%;有的学者甚至说,如果人们终生好学不倦,则人脑中储藏的各种信息量,相当于5亿本书籍的知识总量,即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这里还仅仅提及个体人脑储存信息的潜在能力,尚未考虑到其他方面更为重要的能力,以及人类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整体效应,尤其是人-机互补系统建立所产生的不可估量影响。可见,俄歇的极限思维只是俄歇本人的思维极限。

综上所述,要求对人类万能论与人类无能论进行两难选择,相应地对科学万能论与科学无能论进行两难选择,必然使思维走入绝境。只有彻底搞清相对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才能同时与独断论和怀疑论划清界限。审视自然科学不可知论思潮的根源及其解药,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同乡、大数学家希尔伯特(D.Hilbert)在哥尼斯堡的一次演讲。他在提到孔德不可知论幻灭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结束语:“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19]

【参 考 文 献】

[1]转引自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1.106.

[2]约翰?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6.361.

[3]转引自库兹涅佐夫.爱因斯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465~491.

[4][15]J.H.金斯:物理学与哲学[A].转引自孙显元.现代国

外自然科学家哲学思想[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2、44.

[5]Dreams of a Final Theory[M].S teven Weinberg,Pantheon.New

Y ork,1992.

[6][13]引自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M].孙雍君等译.呼和

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123、117.

[7]孔德.实证哲学教程[A].载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

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1.

[8]马赫.感觉的分析[M].洪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70.

[9][10]路德维希?波尔兹曼.通俗论文集[C].1905.7、156. [11][12]爱因斯坦文集[C].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76.

[1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18. [1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128.

[17]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8.

[18]Pierre Auger,The Limit O f Science[J].New Scientists,V ol.23:

410.

[19]康斯坦西?瑞德.希尔伯特[M].袁向东等译.上海:上海

科技出版社,1982.247.

(责任编辑 魏屹东)

讨论中常见的错误逻辑

二十四种常见的逻辑谬误 第一条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第二条::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第三条::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

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 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第四条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第五条第五条::滑坡谬误 你搞得好像如果A 发生了,那么Z 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 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 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 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 时候的客观性。 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第六条第六条::人身攻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选择题(附答案).pdf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观点属于(d) 1分 A.辩证法 B.不可知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2.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是一种(b ) 1分 A.有神论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是因为费尔巴哈等人的观点是(a ) 1分 A.历史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4.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被人脑改造过的 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b) 1分 A.人的观念就是物质 B.观念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C.观念的形式是客观的 D.观念只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 5.中国有句俗话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句话说明(a) 1分 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 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结果 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6.毛泽东同志1958年写下名篇《送瘟神》,其中有一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 1分 A.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 7.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

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讲的就是仅仅因为一枚铁钉,最终导致英国查理三世王国最终易主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 1分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8.“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上,死了。农夫捡起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地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 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该故事所揭示的哲理是(d ) 1分 A.不能把物质当作意识 B.不能把运动当作静止 C.不能把现象当作本质 D.不能把偶然当作必然 9.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参与起草邓小平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50 道试题,共50 分。) 1. 否定之否定规律(C) 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2.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D)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3.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B)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4. 发展的实质是(C) A. 事物的一般变化 B. 运动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量变 5. 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 (A) A. 经济范畴 B. 政治范畴 C. 思想范畴 D. 广泛的社会范畴 6.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C)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7.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 A. 实践—认识—实践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概念—判断—推理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8. 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B.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C. 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9.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是 (D)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0.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B)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11. 人脑是 (C) A. 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 C. 思维的物质器官 D. 思维的物质外表

2016川大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考核作业及问题详解

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5年07月08日10点26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C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 )。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4.唯物辩证法的畴是( D )。 A.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 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 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 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 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 西,称之为( D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8.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B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畴 B.事物的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畴 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部联系的一对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畴 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C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D )。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11.假象是指( D )。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D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把哲学家们划分为两大流派,洛克、贝克莱、休谟以及后来的许多经验主义者属于一派――经验派;而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属于另一派――理性派。这和恩格斯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来划分完全不同。但是由罗素的划分可以看出贝克莱和休谟对洛克哲学的继承――继承了洛克哲学中的经验主义方面。 贝克莱否定洛克世界构成要素中的物质存在,休谟则走得更远,不仅怀疑物质存在、也怀疑上帝存在。不过他不是象贝克莱那样断然否定物质存在,而是说物质存在与否不可知。 休谟的不可知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关于物质的存在不可知,这是继承了贝克莱的思想,而后一个不可知是他的创见,它对康德哲学和现代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后面所说的休谟的不可知指的就是后一个不可知。 关于后一个不可知,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规律; 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就要吃苦头; 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他写道:“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由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中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休谟和洛克一样,初衷是:明理性、重经验,什么也不轻信,追求由经验和观察能得到的不拘任何知识。但是他最终却得出了从经验和观察什么也不能知晓这个倒霉的结论。 康德自称自己被休谟从形而上学独断论中惊醒,就是因为休谟提出的第二个不可知――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不可知。康德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主观改造客观理论。 康德接受了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和洛克关于感觉和外物不相似的说法,为了解释我们意识到的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以及普遍必然规律是怎么来的,他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感官直觉把外物(物自体)提供的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理性――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界。据此,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就是现象界或表象构成的世界。自然界有因果关系,有普遍必然规律,它们无需归纳证明,因为自然界是先验理性按照这些法则构成的。所以我们知道的自然界都是现象界或者说表象世界中的东西,而物自体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知的。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世界本原的二元论。 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三十六节标题是:“自然界本身是怎样可能的?”其中写道:

2011-7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1年7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日期:2011年06月18日来源:英卫教育浏览:210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0分) 1.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正确答案是】:C 2.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认识的本质是 (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社会意识是 (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是】:B 9.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10.具体劳动 ( ) A 、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创造剩余价值 【正确答案是】:C 11.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 ) A 、价值尺度职能 B 、流通手段职能 C 、支付手段职能 D 、价格标准职能 【正确答案是】:C 1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 A 、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B 、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

智慧树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

智慧树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绪论 1.【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正确答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正确答案: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单选题】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正确答案: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单选题】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正确答案:英国宪章运动 5.【单选题】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正确答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单选题】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原习题

第一章 一、判断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唯心主义是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 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 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绝对精神”。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旧唯物主义理解的物质统一性是统一于“绝对精神”。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4、客观真理是( )。 A、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 B、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 C、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 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5、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实用主义者把实践( )。 A、看成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B、看成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C、看成是人的纯主观、纯精神的活动 D、看成是卑污的犹太人的经商活动 E、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 A、群众路线的核心 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 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E、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4、唯心主义认识论(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5、“实事求是”体现了( )。 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正确错误 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正确错误 3、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错误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马哲期末题库 考试重点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含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 姓名学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9学年上学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试题于2019年4月25日公布,2019年4月26日至2019年5月12日在线上传大作业答卷(最多上传10张图片); 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均按零分计; 3、答案须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综合大作业答题纸》手写完成,要求字迹工整、卷面干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 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 A. 吾心便是宇宙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心外无物 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 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 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 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4.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5.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说法错误在于割裂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C.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6. 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其中一种是循环论,另一种是C

A. 激变论 B. 庸俗进化论 C. 直线论 D. 庸俗唯物论 7. 下列选项中属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的是C A. 认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B. 认识来源于绝对精神 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折衷主义观点 9.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 A. 杰出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 运动变化性 B. 客观实在性 C. 可知性 D. 广延性 1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2. 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B A. 属于上层建筑 B. 不属于上层建筑 C. 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 其中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 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 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 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相对真理是指D A. 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 B. 相对谬论 C. 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论的成分 D. 正确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D A.它是人类有用的活动 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 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16.“肯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中包含否定”,这是B A. 折衷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17.人的本质A A.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 是人的自我保存 C. 在于人有思想有意识 D. 是自私自利 18.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 A.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 新事物区别于旧事物 D. 新旧事物融合为一体 1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A.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B.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智慧树知到《智慧的秘密》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智慧的秘密》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非对象性世界不是由意识人类所设定的 答案:错 2、现象世界包括了 答案: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主观世界、未知物质世界、未知精神世界 3、以下哪些理论带有西方二元论的特征 答案:经典科学中的波动与粒子 4、缘起空与当下空都是典型的非对象性思维模式 答案:对 5、对象性世界可以被分为 答案:现象世界、本体世界 6、西方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都属于二元论 答案:对 7、现象世界指的是已进入意识人类感官视野的世界 答案:错 8、二元论属于对象性思维方式、不二论属于整合性思维方式 答案:错 9、本体世界不可能被意识人类感知,但可以被直觉或证悟,被指称和形上学描述言说 答案:对 10、马克思强调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惠能的“本来无一物”都指的是非对象性世界 答案:对

第2章单元测试 1、印度哲学中“梵”“自我”都是一种形上学层面的智慧 答案:对 2、轴心时代之后,印度哲学坚持理性精神,而希腊哲学回归到宗教信仰 答案:错 3、奥义书把印度上古的吠陀神话上升到超形而上的高度来论述,因此它被称为印度哲学开端 答案:错 4、雅斯贝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 答案:对 5、除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是 答案:文化自信 第3章单元测试 1、阴阳图和太极图是被赋予了意义的对象性存在,而无极图则是对于意识人类没有任何现实意义或对象性意义的非对象性存在 答案:对 2、阴阳图、太极图、无极图在本质上是一个图 答案:对 3、五行思想是《易传》哲理体系的基本内核,是《易传》的总原则 答案:错 4、《易经》的“不易”思想体现了形下学智慧,而《易经》的“变易”思想体现了形上学智慧 答案:错 5、既济卦象征事物已经成功,未济卦则象征着事情的开始

《生活与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 )皮浪(前365——前275)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 、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这是由于外界事物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 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是() A、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观点和看 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要看法和认识 C、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看法 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 A、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使自然和社会既联系又区别的基础是() A、社会意识 B、社会劳动 C、人的作用 D、生产资料 5、在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是() A、血缘关系 B、思想关系 C、法律关系 D、生产关系 6、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全部和局部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7、地理环境是指() A、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 B、一地的气候条件 C、一地的动植物分布状况 D、一地的矿产资源状况 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根本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B、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C、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作用 D、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的自然历史前提 9、人口因素是指()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密度 D、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 10、人口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B、完全否认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C、重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 D、主张对人口数量和质量进行积极调控 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客观规律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1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为了()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减轻国家负担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3、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完整版)《哲学与生活》基本原理与易混易错点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与易混易错点 第一单元哲学基本理论 易混易错点 1.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正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错误: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 错误: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错误: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正确: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错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错误: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正确: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正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错误: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正确: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错误: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正确: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错误: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正确: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分歧 由于主体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才构成了哲学史上的长期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和冲突.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主要分歧 第一,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所争论的“知识的来源”问题,主要是有无“天赋观念”的问题。一般地说,经验论者都主张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否认“天赋观念”,与此相反,唯理论者则否认正确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天赋观念”。 经验论者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霍布斯:《论物体》,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0页)“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洛克:《人类理解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66页)在经验论者看来,一切观念都是思维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全部观念都可以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凡在理性中的东西,都存在于感官经验的感性内容中;凡是在感性内容中找不到的东西,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超出人的理性之外的;思维的理解作用,只能是基于感觉的观念去表现对象。(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与经验主义相反,唯理主义者则以不同的形式肯定“天赋观念”。笛卡儿提出,观念的来源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天赋的”数学、逻辑、宗教、伦理中的一般的抽象的观念和原则,其二是从“外面”得来的,如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其三是“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观念如飞马、美人鱼之类。对于这三种情况,笛卡儿认为,“外面”得来的观念与“臆造的”观念一样,都是没有真理性的,而只有“从我自己的本性得来的”一般观念才具有真理性。这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是“天赋的”。莱布尼兹进一步提出,感觉经验只能感知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揭示真理的“普遍必然性”。他还尖刻地把经验论者说成是像牲畜一样“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而,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存在。“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503页)在唯理主义者看来,思维本身具有超越感官经验的先天认识原则,对象只有在先天认识原则的把握下才能被人所认识;认识不能还原为感觉和感觉的不同结合形式,它有多于这种内容的作为认识原则的天赋观念;思维的理解作用是以它自己固有的天赋原则去理解对象。(参见邹化政:《〈人类理解论〉研究》,第60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关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经验论和唯理论各存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对经验论来说,认识是否单纯是感觉的变形,是否只起源于感性,而不同时起源于理性呢?”“对唯理论来说,思维的能动理解作用是否是天赋观念,是否认识只起源于理性,而不同时起源于感性呢?”(同上,第61页)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人们通常总是从“经验”出发去看待认识的来源问题,因而往往简单化地断言经验论是对的而唯理论是错的,并没有去反思感性与理性的复杂关系。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对于这个“前提”,作为经验论的18世纪的唯物主义,“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的内容都应当起源于感性的经验,而且又提出了下面这个命题:凡是感觉中未尝有过的东西,即不存在于理智中。只有现代唯心主义的而同时也是辩证的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还从形式方面去研究了这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