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现状与突出问题

产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因地区和产业类型而异。以下是一些通用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

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加,许多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数量、产值、就业人数等都有所增加。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

产业链不断完善: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完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产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突出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效益低下。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一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产业集中度低:一些产业的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政策支持不足:一些产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存在不足,缺乏财政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的支持,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突出问题,具体问题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产业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2.09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2.37%,总人数由17.5万人上升到 38.44万人。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1%,比全省34.3%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比全国39.1%平均水平更低了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比重由21.36%下降到4.84%;第二产业比重与原来的63.78%基本持平,仍达64.1%,由建市初的“二、一、三”进入了“二、三、一”发展阶段。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值的主要构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九十年代初,全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60%,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1%,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发达国家平均约65%。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达到43%。虽然城区2015年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8.6%,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市本级的GDP也包含在城区的经济总量中,尚不及全市的20%,且有着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就全市来讲,第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还偏低。 2.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效益不高,新兴经营方式尚待开拓。建市以来,我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和社会商业点迅速增长,2015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3和18.1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86%。二是消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在国家连续多年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我市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7.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9%提高到22.1%。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由上年的消费低于投资16.6个百分点缩小为9个百分点。三是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等经济点并存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搞活了商品流通和销售。2015年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同比增长35.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8.44%,比2015年占比提高了7.78个百分点。四是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超级市场经营、连锁经营等经营方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过多年的经济

湖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湖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2016年3月,在鄂的大宗淡水鱼体系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及其团队成员,围绕十三五湖北大宗淡水鱼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对主产区开展调研。通过走访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养殖户、合作社等,并与湖北省水产局的领导进行了座谈,对湖北的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梳理。 一、湖北养殖基本概况 湖北淡水产量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已经成为基础产业和渔民 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1.养殖产量稳步提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期间,湖北大宗淡水鱼发展迅速。2010年,湖北省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鲂的产量为244.98万吨,占全国大宗淡水鱼总产量的20.43%。2015年,大宗淡水鱼产量为307.42万吨,比2010年增加25.49%,占全省淡水产品总量的67.43%;其中,青鱼产量11.64万吨、增加37.62%,草鱼产量94.74万吨、增加2 2.72%,鲢产量69.81万吨、增加16.68%,鳙产量44.49 万吨、增加26.14%,鲤产量19.12万吨、增加20.07%,鲫产量47.87万吨、增加37.7%,鳊鲂产量19.74万吨、增加 45.93%。从单个产品产量在全国的排名来看,青鱼、草鱼、 鲢、鳙4个品种居全国第一,鲫鱼和鳊鲂居全国第二,鲤鱼居全国第五。

2.苗种繁育量快速增长,成为我国中部苗种供给中心。2010年,湖北省繁育淡水鱼苗750亿尾,淡水鱼种82.03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79%和26.58%。2015年,繁育淡水鱼苗1159亿尾,比2010年增加54.53%。现有大宗淡水鱼苗种繁育基地285家,其中长江四大家鱼监利老江河原种场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4家、黄冈市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1家。同时,规模化投产了“中科3号”“长丰鲢”等优良品种,每年约50%的鱼苗销往周边省份,为周边地区开展大宗淡水鱼养殖发挥了重要的苗种供给作用。 3.加工工艺不断创新,生产规模稳居全国第一。2015年,全省共有大宗淡水鱼加工企业18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开发了青鱼、草鱼、鲢、鳙、鲫、鳊、鲂等大宗淡水产品加工,产品涵盖从冷冻产品、干腌制品等初级产品到休闲食品、鱼糜制品、保健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等10大系列50多个产品。加工工艺由传统“三去”向预制调理、生物酶解等精深加工发展,开发出利用鱼加工副产物制取鱼胶原蛋白肽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清洁联产工艺。年加工能力129万吨,年产加工品82.61万吨,居全国淡水加工品总量第一,其中鱼糜制品25.71万吨、干腌制品21.22万吨、冷冻品13.37万吨、冷冻加工品19.13万吨、罐制品3.18万吨。拥有“洪湖渔家”“鄂州武昌鱼”等中国驰名商标3个,“老巴王”“汈汊湖”等省级著名商标21个,“海子湖青鱼”“长湖鳙鱼”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

国内外炼化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炼化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全文 信息来源:石化缘科技咨询 作者:雷兵,夏峰|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炼油化工研究院 一、国内外炼化产业发展现状 1、炼油产能严重过剩,民营炼厂扩张速度加快 随着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石油消费量稳步提升,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于2015年发布的《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预测,中国石油消费量在2027年左右将增长至6.7亿t左右,其中2017年至2027年间年均增长率约为1.31%,且未来这十年间的消费量将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目前我国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经从2010年的5.8亿t增加至2018年的8.15亿t,平均开工率也增长到70% 以上。在国家原油“两权”对民营炼油企业逐步开放的政策下,国内相继投产了盛宏石化、舟山石化等数个2 000Mt 级以上的炼厂,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炼油能力过剩约1.5亿t/a。国内炼油产能具有较强的集团与区域性分布,其中华北、东北、华南和华东地区是我国原油加工的集中分布地。从炼油行业地域布局分析,山东、辽宁、广东是我国炼油能力最大的三个省份,加工总量达到了3.52t/a,占全国总量的45.6%。 2、成品油需求减缓,替代性燃料发展迅猛 当前,中国交通燃料替代正在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电力、甲醇、生物质燃料以及煤制油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随着国家发展新

能源政策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大,替代性燃料的经济性优势不断显现,且其技术与市场发展迅速,使传统成品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目前新能源消费量已从2000年的不足1%上升至2018年的6%以上,预计“十四五”期间将继续上升至10% 以上,传统炼油行业与各类新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3、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进入21纪以来,炼化一体化技术不断向各个细分产品领域发展,化工行业特别是各类化纤、化工、纺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化工原料的需求也逐年上升,且随着我国国六燃油标准的实施,轻烃中的部分芳烃、烯烃和某些轻石脑油馏份,其作为化工原料可用来生产一些重要的化学中间体和化工产品,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当作燃料。 国六燃料规范要求汽油蒸汽压不高于80kPa、芳烃含量不高于35×10﹣6、烯烃含量不高于15×10﹣6,柴油则要求硫含量不大于10×10﹣6,汽柴油国标的严格将使市场上轻烃(C2、C3和C4饱和烃以及不饱和烃)、芳烃和轻石脑油供应能力过剩,导致这些产品的价值得不到真实的体现,但作为化工原材料,并转化为化工产品则可提高其附加值。 二、炼油行业转型技术方案 2019年,中国炼油行业自身正在进行转型升级并加速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加工规模与工艺技术水平,推进装置规模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基地化建设,努力淘汰一批产品质量不高、耗能高、资源利用不合理、环保未能达标的落后产能,推进建设千 Mt 级项目。 二是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推进化工产业链延伸、促进石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油品加快升级至国六汽、柴油标准;各地炼厂不断加大绿色、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投入,推进化工产业链向高端转移,促进原油资源高品质利用,加快石化环保治理设备的升级和改造。 三是炼油行业升级不断深入,加快“两化”融合,助推炼油工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

村级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村级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村级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引言 乡村是一个国家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村级产业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将分析村级产业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村级产业的现状 1.产业结构单一 目前,许多村级产业仍然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农业收入过于依赖于天气、市场价格等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农民的收入也十分不稳定。 2.技术水平低下 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许多村级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农民的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统经验,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 3.市场渠道不畅 由于村级产业生产规模较小,缺乏统一的市场渠道,导致产品

销售难、利润低。许多农产品只能在村附近销售,无法进入城市市场,销售范围有限。 二、村级产业发展的问题 1.农产品缺乏品牌 许多农产品未进行品牌建设,缺乏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的质量和外观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买家无法区分不同的农产品,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2.农民缺乏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经验的影响,许多农民没有创新意识,对新技术、新产品持怀疑态度。这导致了农民对新产品的接受度较低,无法创造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3.缺乏农村基础设施 许多地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支持。这限制了村级产业的发展,导致农产品的进出困难,增加了生产成本。 4.农产品加工链不完整 由于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滞后,许多农产品只能卖原料,无法进行深加工,限制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的加工链不完整,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

我国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目录 一、我国产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产业发展问题 三、政策建议 四、结语 一、我国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和商品出口国,其产业发展取得 了显著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已具备了一 定的国际竞争力,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的制造业拥有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完善的产业链条。从钢铁、汽车、航空航天到电子、通讯等领域,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 产业链,覆盖了原材料开采、加工制造、产品设计研发、市场销售等 各个环节。生产的产品远销国外,产业规模居于世界前列。 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进步。无论是互联网、人工智能还是 大数据、云计算,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都蓬勃发展,拥有众多世界知 名的互联网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我国的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领域 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典范。

再次,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清洁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国。我国在电动车、智能交通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国的产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发展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 挑战。 二、我国产业发展问题 1.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占比较低。制造业过度集 中在低附加值和重污染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2.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的许多企业虽然在规模上很大,但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并不突出。核心技术受限于海外技术垄断,导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3. 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大气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全球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 1. 传统产业发展瓶颈 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尤其是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这些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着技术落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了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 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领域依然存在差距。企业创新意识淡薄,科研投入不足,导致了整体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产业升级。

3. 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配置存在着过度偏向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 情况,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导致了产业发展不均衡,影响了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 环境压力加剧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传统产业的高能耗、高排放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这也成为了 制约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障碍。 三、对策建议 1. 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科研 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企业的创 新热情。 2. 推动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 政府应该引导企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和

布局优化。建立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3. 强化环保政策执行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治理能力,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4.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鼓励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四、总结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以及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使我国的产 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更高的地位和竞争力。希望通过本文对我国产 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 决策提供一些帮助。 五、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蔬菜产业发展及菜篮子工程实施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蔬菜产业发展及菜篮子工程实施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消费者对蔬菜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蔬菜产业也逐渐向绿色、有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蔬菜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包括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 二、菜篮子工程实施情况 菜篮子工程是我国政府为保障居民菜篮子供应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等措施,我国菜篮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蔬菜生产基地,保障了居民的蔬菜供应。 三、蔬菜产销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产量与品质不匹配:目前,我国蔬菜产量虽然很高,但品质参差不齐,一些地区的蔬菜品种单一,缺乏多样性。 2. 流通环节不畅:我国蔬菜流通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如流通效率低、损耗大、成本高等,制约了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 质量安全问题:部分地区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给消费者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四、提高蔬菜产量的对策建议 1. 加强科研投入,提高蔬菜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增加产量。 2. 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和排水能力,保障蔬菜生长的水分需求。 五、提升蔬菜品质的对策建议 1.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蔬菜品质安全。 2. 推广有机、绿色、无公害等高品质蔬菜生产技术,提高蔬菜品质。 3. 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消费者权益。 六、完善蔬菜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能力,降低流通成本。 2. 推广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提高流通效率,减少损耗。 3. 建立完善的蔬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市场透明度。 七、加强蔬菜产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 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科研水平。 3.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国蔬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但通过加强科研投入、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流通体系和加强科技创新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蔬菜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我国蛋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蛋鸡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2010年03月25日来源:农博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鸡蛋总产量不断攀升,蛋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产业优势布局逐步形成,产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蛋鸡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我国蛋鸡产业发展现状与成就的基础上,重点对蛋鸡生产、相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推进我国蛋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蛋鸡产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1蛋鸡产业稳步发展 (1)鸡蛋产量不断攀升,产值不断增加 建国以来,我国鸡蛋总产量不断攀升,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鸡蛋生产国。2008年鸡蛋总产量达到2 296.87万吨(约占全球40%),分别是1949、1978年鸡蛋总产量的84.65倍和8.70倍。随着鸡蛋产量的增加,蛋鸡产业产值也不断增加,200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后,目前已经形成种鸡、蛋鸡、鸡蛋零售、饲料、兽药疫苗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3 500亿元的庞大产业链。 (2)蛋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随着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蛋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结构得到了优化,产业结构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 ①禽蛋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近年来,在我国禽蛋产品中,鸡蛋产量占禽蛋总产量的比例稳定在85%,其他禽蛋产量稳定在15%(其中鸭蛋为12%,鹅蛋和鹌鹑蛋等其他禽蛋产量比例稳定在3%)。新品种的开发与引进,促进了禽蛋结构进一步优化,加速了禽蛋生产由传统的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过渡。

②产品结构日趋多样化。总体看,我国居民鸡蛋消费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鲜蛋消费为主,鲜蛋消费量占我国鸡蛋总产量的90%,而鸡蛋加工转换程度仅为0.26%,其余9.74%的产量作为鲜蛋出口或损失掉。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消费者偏好变化,我国蛋鸡产业不断以市场为导向,鸡蛋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且呈现多样性特点。一是鲜蛋产品的功能多样化。消费者在追求基本营养之外,对鲜蛋的功能追求也越来越普遍,从而促使高碘鸡蛋、富硒鸡蛋、高能鸡蛋、低胆固醇鸡蛋等鲜蛋的供给增加。二是鲜蛋的安全性能逐步增强,安全鸡蛋受到高收入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我国部分蛋鸡养殖场已经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鸡蛋的生产认证,较之传统鸡蛋来说,安全鸡蛋的生产比例将越来越高。三是鸡蛋制品多样化。虽然我国鸡蛋加工转换程度较低,但鸡蛋制品加工的潜力却很大。目前我国加工蛋品种类主要有:液蛋制品(液全蛋、液蛋黄和液蛋白等)、冰蛋制品(冰全蛋、冰蛋黄、冰蛋白等)、干燥蛋制品(普通及加糖全蛋、蛋白及蛋黄粉等)以及鸡蛋深加工产品(溶菌酶、卵转铁蛋白、蛋清多肽、卵黄抗体、卵磷脂和卵高磷蛋白等)。 (3)产业优势布局基本形成 随着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和蛋鸡养殖业的竞争加剧、利润趋薄以及消费者对鲜蛋新鲜度等品质的苛求,促使鲜蛋就近生产、就近销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整个蛋鸡产业布局也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并日趋成型。 ①生产区域集中。我国蛋鸡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东北地区等粮食主产区,其中鸡蛋产量排在前6位的省份是河北、河南、山东、辽宁、江苏和四川。在蛋鸡密集饲养区,生产方式落后,养鸡场、饲料加工厂、兽药销售点、鸡蛋经销商相互穿插,按照国家无公害标准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鸡场。近年来,由于密集养殖区鸡蛋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禽流感发病严重、运输费用增加、沿海地区进口饲料便宜、养鸡设施的改善等影响,北方许多原来养蛋鸡多的地方存栏量在迅速减少,

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不科学、产业定位不清晰 我国很大一部分都是奉行着“先试先行、机会主义”而建设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缺乏明确的区分,就好比先有产品,再来谈市场调研。规划布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普遍存在“小而乱”的现象,区域比较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而且前瞻性、指导性、权威性表现不强。产业定位模糊不清晰,无法让管理者和招商部门系统地对外展示的发展前景,推动大项目、大企业进驻,同时导致引进的项目和产业杂乱无章,无法形成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构建,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效率低下。 二、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 目前,“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特色化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部分地域产业的建设受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影响,带有一定程度的跟风性质,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相结合,导致规划不完善、定位不明确,大部分没有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或是在推进产业开发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产业短期产生的经济效益指标,对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产业定位不清晰。企业在选择产业投资项目时也表现出盲目性,以当地政策支持力度、税收减免力度来进行选择,产业项目与功能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 三、产业链不完整,难以实现产业集聚效应

通过分析全国各类产业园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很多产业园的产业类别很多,但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却很少,企业之间没有任何业务或技术上的联系,或只是局限在产业链的局部环节或零星产业上。由于产业园的产业、企业相互之间都缺少关联性,相互隔离,企业上下游的研发、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生产、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等都难以形成资源共享和规模化采购,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品牌难以形成,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和管理复杂性,更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效应。 四、“产业空城”和“产城分离”现象普遍 很多,“新兴产业”仅仅被当作地产招商的概念和噱头,被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所占据,而有的则是因为招商失败,所谓的新兴产业园甚至已变为废弃的“空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以及各类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产业空城”和“产城分离”这两个突出问题。开发区内越来越多的楼房、工厂拔地而起,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空城诞生,更有大量土地荒废,最后地方债务高筑。而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当下,传统产业已经成为过去式,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发展相衔接,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相互促进。然而由于产业建设没有做到配套先行,缺乏产业和生活配套,导致产业和城市融合度很低,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五、重硬件建设,轻软实力打造,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

贵州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贵州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作者:李旭王晓燕 来源:《粮食问题研究》2022年第04期 摘要:粮食产业发展关系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粮食产业连接生产与消费,在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城乡融合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贵州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对策,旨在探索产业发展有效路径,更好推动贵州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产业发展产业链精深加工 近年来,贵州始终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统筹抓好军粮供应保障,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全面加强粮食流通监管,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粮农增收及粮食市场供应稳定,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但粮食安全保障任务仍然艰巨,地方粮食储备能力有待加强,粮食产业发展问题依然存在。 一、发展现状 (一)粮食生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贵州省粮食播种面积4181.55万亩,同比增长1.22%;粮食总产量1094.9万吨,同比增长3.49%;全省夏粮播种面积1326万亩、产量256万吨,产量同比增长1.7%;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秋粮长势好于常年。通过“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建设,培育了15个优质粮油新品种,示范县优质稻、杂粮、油料种植面积累计达100多万亩。 (二)粮食购进 2021年贵州省入统粮食企业商品粮油累计购进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52.6万吨(折合原粮),其中省外购进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11.1万吨,粮食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4.6万吨。饲料用粮和酿酒用粮需求旺盛,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粮食品种需求量大幅增加是粮食外购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购进来源:粳稻(米)主要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购进,籼稻(米)主要从湖北、江西等省购进,小麦(面粉)主要从河南、山东等省购进,玉米主要从东三省、内蒙等省区购进。目前贵州与黑龙江、湖北、河南等14个省区签订了粮食产销合作协议;与中粮集团、贵州磷化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异地生产基地20多万亩,年生产调入粮食8万吨。粮食储备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储备库存数量真实、账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三)粮食加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难点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难点与对策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能有限。由于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和 季节性限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往往存在规模小、产能低等问题,难以 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龙头企业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能力不足。由于农村综合服务水 平相对低下,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相对割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往往 难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第三,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 方面相对滞后,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第四,龙头企业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多数农村龙头企 业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缺乏成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限制 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面对上述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采取如下对策。首先,要积极 扩大规模。通过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提高种植养殖规模,增加产能, 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要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积极主动 与相关产业链环节进行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形成资源优势。 第三,要加强技术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技 术创新和研发成果的转化。

第四,要加强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树立创新、诚信、合作的企业文化,加强人员培训和团队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 最后,政府也应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大的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贷款、补贴和税收优惠,并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管和指导,推动其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企业规模扩大、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的实施,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好地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主导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主题:我国主导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主导产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并 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现状分析 1. 主导产业的种类和规模:我国主导产业包括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农业等多个领域,规模庞大。 2. 主导产业的地位: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对GDP的贡献较大,承担着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责任。 3. 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随着科技进步,我国主导产业在技术创新方 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中存在一些传统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 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均衡。 2. 产业发展不可持续:部分主导产业存在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

重等问题,发展方式不够可持续。 3. 创新能力不足:主导产业在高端技术和自主创新领域还存在一定差距,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足。 4. 产业间协调不够:主导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发展,缺乏横向联合、纵向融合。 三、解决方法 1. 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引导部分传统产业向高端、精细化方向转型升级。 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加投入科技创新,提高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3. 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环保监管,推动主导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4. 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完善的横向联合和纵向融合机制,推动主导产业间的互利合作。 5. 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我国主导产业在国际市

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结:我国主导产业的现状及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从根本上解决,制定合理政策,发挥市场优势,加强创新引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只有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主导产业才能取得长足进步,为国家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1. 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2.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 推动数字化转型:推动主导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升级。 五、优化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 1.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一些传统产业,需要制定政策引导其朝着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的方向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

新时代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新时代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 策 摘要:产业融合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景观的多功能性,实现工农业互促、农业产业链延伸及价值增值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的现实特点是优势与劣势并存,并呈现出优势大于劣势的情况,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何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旨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产业 引言 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逐渐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从早期理论性转向应用评价性研究。 1新时代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新时代,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产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如何研判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就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体来看,当前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优势与劣势并存,并呈现出优势大于劣势的现实情况,这为继续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①国家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创造新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农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国家通过财政、金融和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对各个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的保障。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支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同步带来了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乡村连接城市的重要交通线路开通,造成区域内的整体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为农村产业发展将带来新的契机。尤其是近年来以集镇规

划为龙头,村组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集镇承载力和农村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引水工程、自然村庄绿化工程、生态精品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乡村公路交 通沿线绿化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逐步推进,为农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新时代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土地流转率低 去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从农村土地流 转方式、流转管理、流转合同等多方面对农村土地流转做了详细的规定,为农村 土地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当前农村土地成片流转依旧面临诸多困难:首先,农村土地流转效益低下,农民看不到土地流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参与土地流转 的积极性不足;其次,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受到传统土地依存观念的影响,没有 选择土地流转,而是将闲置的土地视为自己的退路,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此外,在目前已经流转的土地中,很大一部分是个体小农户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亲友,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些邻里关系更为可靠稳定。 2.2产业支撑体系不健全 自脱贫攻坚以来,全国各个地区特别是西部深度贫困地区通过转移支付投入 力度不断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大,但产品拉不出、外商请不来,再加 上资金缺乏,产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应该是从生产、加工到销 售的全周期闭环管理,这不仅是三产之间如何有效衔接和转化的问题,还是产业 体系之间的支撑和互动问题。同时,缺乏产业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针对一般 农户所进行的实操性、实用性技能培训不足,市场体系建设落后,基础设施依然 薄弱,产业发展用地难,这些因素都给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带来了 严重制约。 2.3农村文化创意 产业缺乏模式和思维上的创新当下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是农村各领 域和资源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聘请优质设计企业或开展产学研项目,通过再设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影视产业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市 场规模、创作质量、产业结构、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中国影视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一、市场规模 近年来,中国影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642.8亿元,同比增长5.4%。而且,在疫情 影响下,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复苏,5月单月票房超过50亿,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与规模增长相比,中国影视市场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商业化 倾向过于严重,商业考量成为制作方决策的主要因素,导致大量电视剧和电影内容重复、平淡、缺少创意。其次,产生“票房炒作”现象,大量票房水分误导市场,影响市场规范化运作。此外,还存在版权保护不足、盗版侵权现象等问题。 二、创作质量 虽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影视作品的创作质量却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创 作意识上的问题,制作方过于注重市场反应和商业效益,而忽视了剧本、导演、演员等方面的艺术追求,导致作品缺乏深度和内涵,缺少创新精神。 其次是从业人员素质问题,随着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影视行业,但 是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很多人对基础理论和高质量作品缺乏充分的认知和认定。影视行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鼓励创新人才和新锐创作者。 三、产业结构 中国影视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剧、网络影视三大板块,其中电影市场 份额最大。而且,在2020年,疫情导致电影院停摆,电影产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但是网络影视却迎来了快速发展。当前,网络影视产能快速提升,成为中国影视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中国影视产业结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首先是影视节目类型单一化和雷 同化严重,很多电视剧和电影都是以情感类、古装武侠等为主题,缺乏创新元素。其次是电影票房依赖单一问题,大量制作方对豪华卡司、大规模场景等投入较高,但是对于剧本和故事的创新发挥不足,难以抑制票房衰退。 四、外部环境 影响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市场竞争、产业互联等 要素。首先是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影视产业支持政策的力度,鼓励国内外电视剧和电影在国内广泛制作和播放,促进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是市场竞争,目前国内影视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成千上万的电视剧和电影 争夺市场份额,市场饱和感明显。这就需要影视行业更加突出特色,注重内容创新,不断提升作品质量。 最后是产业互联,随着数字化、互联网和新技术的不断普及,中国影视产业的 发展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和新媒体将成为中国影视产业新的增长点,而电影院、电视剧、电视节目等厂商需要更好地整合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社交网络和其他数字媒体资源,提高用户体验和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中国影视产业面临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讨。未来, 在政府支持、市场规模扩大和产业互联等多方面的推动下,中国影视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种子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工作建议

种子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J市种业发展特点 J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呈北山、中川、南滩地貌,具有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优越自然条件,属于冬小麦生产繁育适宜区,是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市、中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市和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被誉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在小麦种业界享有“中国种子看H,H种子看J,J种子看温县”的风评。总体而言,J市种业发展集中体现为“强、高、好”三个特点。 (一)种业研发能力强。经过多年优化发展,J市形成了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育种企业和农民育种人“三位一体”的育种体系。截至2021年末,J市累计培育小麦品种72个、玉米品种40个、大豆品种3个(其中国审小麦品种16个、玉米品种16个)。经济作物方面,登记花生品种2个、怀药品种5个、番茄品种6个。其中,小麦种子研发培育成果最为突出,打造了众多小麦种子品牌。在第八、九、十次H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J市培育的“豫麦49”“豫麦49-198”等小麦品种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温县作为全国优质小麦培育基地,自育小麦品种28个,获国家、省科技进步奖5项。拥有院士工作站、温县农科所等众多小麦育种科研平台,并与全国顶尖小麦科研团体和中国农科院、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等20余家科研院校保持常年合作,“温麦系列品种”成为J市乃至H省农业的一张名片。 (二)种业繁育水平高。以小麦种业为例,J市小麦种子繁育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制种率约40%,居全国第一。标准化小麦种子繁育基地示范村65个,标准化小麦种子繁育基地面积60万亩, 1

种子繁育基地占全省良种繁育基地的1/4。繁育品种近100个,优质小麦种子产量达5亿公斤,小麦平均亩产长期居全省第一。其中,2021年J市修武县王屯乡周流村30亩高产示范田小麦平均亩产达898.26公斤,较此前的全国小麦单产最高记录增加41.36公斤,产量位列全国第一(较第二名领先47.21公斤)。小麦种子推广面积3500万亩,辐射H、山东、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山西和河北共8省200多个县,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1/10,J市也因此被命名为H省“整建制建设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核心区”。 (三)产业发展势头好。J市现有小麦种子生产经营许可企业92家,拥有怀川种业、平安种业、联丰良种等一批种子龙头企业,同时引进了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的H丰德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温县、修武县设立分公司,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在生产模式上,建立了“公司+基地(村)+农户”和“公司+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种地大户)+农户”的生产带动模式,由种业公司低于市场价格统一供应繁育材料,全程提供标准化技术指导,并高于市场粮食价格10%回收,以订单联结和合同联结两种利益联结方式,实现订单式生产,带动全市农户年增收1亿多元。 二、J市金融支持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辖内种业企业实际获贷情况,人民银行J市中心支行与J 市农业农村局对部分持证种子企业开展联合调查,摸底种业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支持状况,发现J市种业金融服务存在如下问题。 (一)信贷供需缺口大。通过对38家持证种业企业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发现种业企业整体存在显著的信贷供需缺口。从贷款需求 2

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进展初具规模,回收体系发生很大变化,形成一些区域性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再生资源产业进展成为资源供应的重要补充,有助于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减排目标,供应大量就业机会,带动地方经济进展。但也存在监管不到位,市场秩序混乱,回收环节多,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二次污染问题突出,废物进口配额管理不完善,法规不健全,熟悉不到位等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报废汽车、废旧五金、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橡胶等废旧物资快速增加。其中的一些经过回收和加工处理,可以重复利用或再生利用,这就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进展供应了物质基础。文中在对废旧物资回收、分类、流通和加工利用等活动的系统讨论基础上,总结我国再生资源的产业进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便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1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进展现状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环境与经济进展的冲突长期存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进展的必定选择。修旧利废、物尽其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再生资源产业进展的文化基础。 1.1 再生资源产业进展初具规模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的日臻完善,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区域性集散市场初步形成,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回收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建立了各级物资(包括金属回收)和供销合作社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两大体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根据方案经济体制建立的回收体系,由于回收人员的分流、改行或退休而逐步萎缩;特殊是物资管理部门撤销以后,一些地方物资和供销社系统的回收公司所起的作用在下降。另一方面,进城务工农夫大量进入回收行业,以企业或工业园区为龙头的、利益导向的社会回收体系也逐步进展壮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关讨论表明,全国每年约50万t废铝、40万t 废铜、30万t废铅是由社会回收体系回收起来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的调整和进展,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进展奠定了基础。 形成一些区域性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特殊是城市居民日常用品更新速度的加快,淘汰下来的一些物品还有大半新、甚至是全新的,可以连续利用,从而带动废旧物品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农村的二手货的流通,这可以从不少城市周边分布废物回收、加工、交易市场得到佐证。同时,随着国内资源供应紧急,废料进口成为沿海港口四周地区消失的一种新产业。20世纪90年月以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进口、拆解废金属逐步进展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山东、河北等省也是进口拆解废金属产业进展较快的地区。中部地区的湖南汨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