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建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计算传热学程序设计》

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龚波

学号:08123217

专业班级:热能与动力工程08-2班

指导教师:黄善波

2011年 7 月 5 日

1 设计题目

在工程实际中,往往需要增加(对流)传热量,应用比较广泛的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增加换热面积,即采用肋片—在材料消耗量增加较少的条件下能较多地增大换热面积。在一些换热设备中,肋片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如制冷装置的冷凝器、散热器、空气加热器等等。

1.1 设计题目

某等截面圆柱形直肋,设肋端是绝热的。试分析在一定的金属消耗量下,为使肋片的散热量达到最大时所需要的肋片尺寸,并分析肋片的材料、表面传热系数对该尺寸的影响。

1.2 已知参数

为了求得数值结果和利用结果进行分析,现给定题目相关已知量,包括肋片材料导热系数λ=λοk(T)=400(1+0.0035T),肋基温度T w=95℃,肋表度黑度ε=0.80,周围空气温度T f=20℃,环境辐射温度T s=15℃,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 c=8W/(m2?℃)。

2 物理与数学模型

2.1 物理模型

发生在肋片的导热过程严格地说是多维的。如图1所示,暴露于恒温流体的圆柱肋片(肋高为L,直径为D)。由于圆柱直肋各处受热均匀,再加上肋片通常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热系数比较大,可以想象肋片内温度将仅沿肋高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再直径方向上变化相比很小。因此,假设该圆柱直肋在同一截面上温度相同,则该问题可转化为等截面直肋一维稳态导热问题。

t/d x=0

图1 圆柱肋片物理模型图

2.2 数学模型

以肋基为坐标原点,圆柱肋片厚度方向为坐标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物理模型,则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可描述如下: ()()44

0c f b s d dT A

U h T T T T dx dx λεσ????--+-= ?????

(1-a )

左右两侧相应的边界条件分别是第一类边界条件和第二类边界条件,分别描述如下:

左边界

w x T

T == (1-b )

右边界

0x L

dT dx

== (1-c

图2 圆柱肋片数学模型图

3 数值处理与程序设计

3.1数学模型无量纲化

为了使数值计算结果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将上述数学模型无量纲化。为此定义

x x L

=

f w f

T T T T θ-=- (2)

控制方程无量纲化后,方程整理为

()

4

4

2

2

2

3

2

10f s

c b w f w f w

f T T

d dk d U L h T T k d A T T T T

d x d x

θθθεσθθλ?

????????

?

????+-?+-+

-= ? ??? ? ? ?--???????

???

???

?

(3)

定义 1d dk k k d θ

=

,L x U L S A

=

,c c h L

Bi ο

λ=

()

3

b w f

R T T

L

N ο

εσλ-=

f f w f

T T T θ=-,

s s w f

T T T θ=- (4)

将上述定义带入式(3)中,整理得:

()

{

}

2

2

4

4

20Lx d c R f

s S d d k Bi N k d x d x θ

θθθθθ??

??+-++-= ?????

?? (5-a ) 左边界

1x θ

== (5-b)

右边界

1

0x d d x

θ==

(5-c )

3.2 试射法的形式

1y θ=,

12dy d y d x

d x

θ== (6)

则有试射法形式模型

12dy y d x

= (7-a )

()

{

}

4

2

4

2211Lx d c R f

s S dy k y Bi y N y k

d x

θθ??=-+

++-???

?

(7-b)

左边界

1112

1P y Q y W += (7-c )

其中,P 1=1,Q 1=0,W 1=1

右边界

2122

2P y Q y W += (7-d )

其中,P 2=0,Q 2=1,W 2=0

3.3 程序编写

圆柱直肋一维稳态导热数学模型是二阶常微分两点边值问题,可以采用试射法求解。其基本思想是将边值问题转换为初值问题求解。

3.3.1 设计特点

在主程序外设置全局变量,为使在调用各子程序时,不会因实参与形参的作用范围而无法编译、运行程序。

在主程序头部,对参数赋值,对体积和肋高赋值应注意范围和两者的关联性。此处赋值V=0.00002m3,L=0.5m,保证程序结果为最大传热量,而且保证了足够的计算空间又不至于过分浪费系统资源。

利用循环实现计算最大传热量的过程,首先调用肋高函数得到按线性规律递减的肋高,再调用shoot函数计算相应肋高时的肋基温度梯度,调用热量函数求解热量Q[g],输出各个肋高下的肋基温度梯度和热量,为了便于了解热量随肋高的变化关系。比较各肋高下的热量值,将最大热量值对应下标保留。然后,输出最大热量Q[max]和相应的肋高LG[max],再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圆柱肋片的面积A,半径r和此时的最佳长径比CJB (肋高与半径的比值)。再次调用shoot函数,求解最大传热量时圆柱肋片的温度分布和温度梯度。

求出最大传热量使用后,对程序进行验证,用户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对热量函数RL,用户子程序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不需要对验证程序进行操作,即可对程序结果进行验证。本程序在无辐射和导热率为定值时,即λ=C(常数),N R=0时,验证程序自动执行。

本程序采用的试射法考虑了物性的变化,辐射的影响,且对模型进行了无量纲化,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3.3.2 程序流程

先给程序中相关参数赋值,给定材料体积,利用试射法计算各个肋高是的肋基温度和温度梯度,根据温度梯度求肋片相应肋高的传热量,比较各个传热量值确定最大传热量,最后输出最大传热量对应结果,如果初参数满足验证程序的条件,执行验证程序并输出验证程序的结果,程序结束。程序流程图如下。

图3 程序流程图

4 模型与程序的验证

4.1 模型验证

为了方便利用解析解验证程序,将本题简化为常物性、无辐射等截面直肋一维稳态导热模型。已知肋片材料导热系数λ=100 W/(m ?℃),肋基温度T w =95℃,周围空气温度T f =20℃,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 c =8W/(m 2?℃)。建立坐标系,列出其控制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2

2

2d m dx

θθ= (8-a)

00,;θθ===-w f x t t ,

0θ==d x H dx

(8-b)

其中过余温度f t t θ=-,

m =

式(8-a )是一个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由两边界条件可求出精确解为

()()

ch m x h ch m h θθ-????= (9)

4.2 程序验证

将式(9)中参数换算成无量纲形式,然后编程,计算出每个节点温度的解析解(验证程序见附录)和数值解(验证源程序见附录),进行比较,如表格1。

表1 λ=100、无辐射圆柱直肋无量纲温度值数值解和分析解

x 数值解 理论解 百分误差/%

0 1 1 0 0.05

0.966899 0.966899 0

0.1 0.935906 0.935905 0.00010685

0.15 0.906951 0.906951 0 0.2 0.879973 0.879973 0 0.25 0.854913 0.854912 0.00011697

0.3 0.831715 0.831715 0 0.35 0.81033 0.810329 0.00012341 0.4 0.79071 0.79071 0 0.45 0.772814 0.772813 0.0001294 0.5 0.756602 0.756601 0.00013217 0.55 0.742038 0.742037 0.00013476 0.6 0.729091 0.72909 0.00013716 0.65 0.717733 0.717732 0.00013933 0.7 0.707939 0.707938 0.00014126 0.75 0.699687 0.699686 0.00014292 0.8 0.69296 0.692959 0.00014431 0.85 0.687744 0.687742 0.00029081 0.9 0.684026 0.684024 0.00029239 0.95 0.681798 0.681797 0.00014667 1

0.681056

0.681055

0.00014683

00.20.40.60.81

1.20

0.3

0.60.9

1.2

无量纲位置

无量纲温度

图4 圆柱直肋无量纲温度分布曲线

由上述图表可知圆柱肋片分析解和数值解相差不大,二者吻合较好,可以说明所编

制的数值解法的程序是正确的。

5 计算结果与分析

5.1 肋高与热量的关系

材料的导热率λ=400(1+0.0035T),肋基温度T w=95℃,肋表度黑度ε=0.80,周围空气温度T f=20℃,环境辐射温度T s=15℃,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 c=8W/(m2?℃)时,圆柱肋片肋基无量纲温度梯度和传热量见表2。

表2 不同长度下肋片的传热量

任意长度L/m 肋基温度梯度热量Φ/W

0.5 10 -54.9246

0.49 10 -57.1893

0.48 -1.98619 11.8371

0.47 -1.92857 11.988

0.46 -1.87095 12.141

0.45 -1.81331 12.2957

0.4 -1.52509 13.0883

0.39 -1.46747 13.2479

0.36 -1.29491 13.7196

0.35 -1.23757 13.8721

0.34 -1.18038 14.0208

0.33 -1.12339 14.1647

0.32 -1.06663 14.3028

0.27 -0.78888 14.859

0.26 -0.73514 14.9324

0.25 -0.68225 14.9889

0.24 -0.63034 15.0266

0.23 -0.57955 15.0432

0.22 -0.53001 15.0366

0.21 -0.48189 15.0044

0.2 -0.43533 14.9441

0.19 -0.39049 14.8529

0.18 -0.34756 14.7295

0.17 -0.30666 14.5704

0.1 -0.08934 12.2674

0.07 -0.03744 10.4921

0.06 -0.0256 9.7631

0.05 -0.01629 8.9465

0.04 -0.00935 8.0207

0.03 -0.00456 6.9549

0.02 -0.00166 5.6963

0.01 -0.00029 3.9285

从表中结果易看出在肋高为0.50m和0.49m的时候,肋基温度梯度为正值,传热量为负值,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因为肋高增加,一定的耗材下,肋片直径变小,对流换热量处理成广义热源已不合适,即不能作为一维稳态导热模型看待。此时,增大肋片体积、增加导热率或减小对流换热系数,又能满足模型使用调节。忽略表中前两行的数据绘图见图5。

图5 不同长度下肋片传热量曲线

由图可知传热量随着肋高先增后减,传热量最大在肋高L=0.23m取得。因为Φ=-λAy0[1],在肋基,温度始终为t w,即导热系数不变,肋基温度梯度y0[1]为负且和圆柱截面积A随肋高增加而变小,所以存在最佳肋高使传热量最大。

5.2 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材料的导热率λ=400(1+0.0035T),肋表度黑度ε=0.80,圆柱肋片在不同表面换热系数h时,为使传热量最大,相应最佳肋高LG[max]和最佳长径比CJB(肋高与半径的比值)见表3。

表3 不同表面传热量下的LG[max]和CJB

由表易知,随着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最佳肋高是逐渐减小的。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传热量增加,由Φ=-λAy0 [1]知,需要增大肋基导热面积,所以最佳肋高减小。5.3 材料导热率的影响

无辐射,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 c=8W/(m2?℃)时,不同导热系数λ时,为使传热量最大,相应最佳肋高LG[max]和最佳长径比CJB(肋高与半径的比值)见表4。

表4 不同传热系数下的LG[max]和CJB

由表易知,随着导热系数的增加,最佳肋高是逐渐增大的。因为导热系数变大,传热量增加,由Φ=h c A(t-t f )知,需增加圆柱侧面积以加强换热,所以最佳肋高增加。

6 结论

在肋基,温度始终维持不变,即导热系数不变,肋基温度梯度为负且和圆柱截面积A 随肋高增加而变小,由傅里叶公式可知存在最佳肋高使肋片传热量最大,在题目已知条件下,当肋高

L=0.23m 时取得最大散热量Φ=15.0432W ;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传热量增加,由傅里叶公式知,需要增大肋基导热面积,所以最佳肋高减小;导热系数变大,传热量增加,由对流换热公式知,需增加圆柱侧面积以加强换热,所以最佳肋高增加。

参考文献

[1] 黄善波,刘中良.计算传热学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热能与动力工程系,2009 [2]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附录1 主要程序

表5 程序列表

已知参数赋值

//输入圆柱肋体积V 、任意给定肋高L 及肋高变化步长bc V=0.00002; L=0.5;

bc=0.01;

void fct(int N,double x,double y[],double f[]) //函数子程序,用户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double Kd,Slx,Bic;

Kd=0.2625/(2.026025+0.2625*y[0]);

Slx=2*LGZ*sqrt(3.14*LGZ/V);

Bic=0.08*LGZ/4.0;

Nr=0.000191*LGZ/4.0;

f[0]=y[1]; //f[0]=dy1/dx

f[1]=-Kd*y[1]*y[1]+Slx*(Bic*y[0]+Nr*(pow((y[0]+3.908667),4)-pow(3.868 667,4)));

return;

}

void pqw1(double Y,double *P,double *Q,double *W)

//左边界处的第三类边界条件(x=xa)

//P1*y1+Q1*y2=W1-用户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P=1.0;

*Q=0.0;

*W=1;

}

void pqw2(double Y,double *P,double *Q,double *W)

//右边界处的第三类边界条件(x=xb)

//P2*y1+Q2*y2=W2-用户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P=0;

*Q=1;

*W=0;

return;

}

求最大传热量

//调用各个函数求最大传热量

for(g=0;L-g*bc>0;g++)

{

//用肋高函数求肋高

LG[k]=LeiGao(L,bc,k);

LGZ=LG[k];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求热量

Q[k]=RL(V, y0);

LG[g]=LeiGao(L,bc,g);

LGZ=LG[g];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Q[g]=RL(V, y0);

//输出任意长度及所对应的热量

printf("%f ",LG[g]); //输出长度

fprintf(fp,"%f ",LG[g]);

printf("%f ",y0[1]); //输出肋基出温度梯度 fprintf(fp,"%f ",y0[1]);

printf("%6.4f \n",Q[g]); //输出对应传热量

fprintf(fp,"%6.4f \n",Q[g]);

//保存最大传热量

if(Q[k]

}

//输出最大传热量,并输出对应圆肋的尺寸

max=k;

LG[max]=LeiGao(L,bc,max);

LGZ=LG[max];

A=V/LG[max];

r=sqrt(A/3.14);

CJB=LG[max]/r;

printf("最佳肋高LG[max]=%f\n",LGZ);

fprintf(fp,"最佳肋高LG[max]=%f\n",LGZ);

printf("最佳面积A=%f\n",A);

fprintf(fp,"最佳面积A=%f\n",A);

printf("最佳半径r=%f\n",r);

fprintf(fp,"最佳半径r=%f\n",r);

printf("最佳长径比CJB=%f\n",CJB);

fprintf(fp,"最佳长径比CJB=%f\n",CJB);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Q[max]=RL(V, y0);//求最大传热量

printf("最大热量Q[max]=%6.4f ",Q[max]);

fprintf(fp,"最大热量Q[max]=%6.4f ",Q[max]);

printf("\n\n\n");

fprintf(fp,"\n\n\n");

//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分布

printf("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布\n");//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布\n");//保存到文件中

//输出表头

printf(" x y1 y2\n");//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 x y1 y2 \n");//保存到文件中 //输出x=a时的结果

printf("%6.4f ",xa);

fprintf(fp,"%6.4f ",xa);

for(i=0;i

{

printf("%10.6f ",y0[i]);

fprintf(fp,"%10.6f ",y0[i]);

}

printf("\n");

fprintf(fp,"\n");

x=xa;

//调用R-K方法计算并输出后续各点的值

for(i=0;i

y[i]=y0[i];

for(j=0;j

{

rungek(N,&x,h,y); //根据求出的m解决问题

printf("%6.4f ",x);

fprintf(fp,"%6.4f ",x);

for(i=0;i

{

printf("%9.6f ",y[i]);

fprintf(fp,"%9.6f ",y[i]);

}

printf("\n");

fprintf(fp,"\n");

}

验证程序

//令lmd=常数,无辐射,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if(kd==0.0&&Nr==0.0)

{

printf("\n\n令lmd=100,无辐射,验证程序理论温度\n");

fprintf(fp,"\n\n令lmd=100,无辐射,验证程序理论温度\n");

MM=sqrt(0.16/r);

MMH=MM*LGZ;

printf(" x y1 y2\n");//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 x y1 y2 \n");//保存到文件中 x=0.0000;

for(i=0;h*i<=1.0;i++) { x=h*i;

printf("%6.4f ",x); fprintf(fp,"%6.4f ",x);

LLWD=(exp(MMH*(x-1))+exp(MMH*(1-x)))/(exp(MMH)+exp(-1.0*MMH));//温度分布

printf("%9.6f ",LLWD); fprintf(fp,"%9.6f ",LLWD); printf("\n"); fprintf(fp,"\n"); }

}

附录2 数学模型的无量纲化过程推导

针对式(1)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此定义

x x L

=

f w f

T T T T θ-=- (10)

其中Tf 、Tw 均为常数,假定λ=λοk(T),则无量纲化过程如下。

2

2d dT d T d dT A A A dx dx dx dx dx λλλ??=+ ??? 2

2

2

d T d dT A A dx dx dx λλ??

=+ ???

(11)

()()

w f

f

w f d T T

T

T T dT d dx

L

d x

d xL

θθ??-+-?

?

=

=

(12-a )

2

2

22

2

w f T T d T d dT d dx

dx dx L d x

θ-??== ??? (12-b)

()()w f w f f d k d dk

dx

T T d d T T T οο

λλλθ

θ=

=

-??-+??

(12-c )

()

2

2

2

2

2

2

w f

w f w f T T T T A d dk d A L

T T d L

d x d x

ο

λθθλ

θ

--??

+

?-??

()(){}

4

4

0c w f b w f f s U h T T T T T T θεσθ??--+-+-=??

(13)

整理

()

4

4

2

2

2

3

2

10f

s

c b w f w f w

f T T

d dk d U L h T T k d A T T T T

d x d x θθθεσθθλ?

????????

?

????+-?+-+

-= ? ??? ? ? ?--???????

???

???

?

(14) 定义 1d dk k k d θ

=

,L x U L S A

=

,c c h L

Bi ο

λ=

()

3

b w f

R T T

L

N ο

εσλ-=

,f f w f

T T T θ=

-,s s w f

T T T θ=

- (15)

将上述定义带入式(3)中,整理得:

()

{

}

2

2

4

4

20Lx d c R f

s S d d k Bi N k d x d x θ

θθθθθ??

??+-++-= ?????

?? (16-a) 左边界

1x θ

== (16-b)

右边界

1

0x d d x

θ== (16c)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计算传热学程序设计》成绩考核表

教师签字:——此页单独占一页!

web课程设计的个人总结

web课程设计的个人总结 web课程设计的个人总结一----在线测试系统 这次课程设计我做的是章节自测系统,主要是服务于学生进行阶段性自测和练习。系统分为练习和测试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各分若干专题。系统中采用的技术主要有:JDBC 数据库连接技术、和MVC三层架构利用My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虽然系统的基本功能都已实现,但还是存在系统不稳定等多个问题尚待解决。这个系统主要是我自己开发的,但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很大帮助。我正在做系统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有的是知识存储不足,有的是考虑不够周全,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基本功功能,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大力相助。事实证明,只靠自己是不能顺利完成一套功能完整的系统的,必须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 开发一套系统,最重要的是细心,并不是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但也要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和现实意义,不管什么系统,只用运用到实际应用中,才具 有先现实意义。所以在准备工作中要正确分析社会需求了解现实应用,画出流程图,把大体框架做好,然后再逐一细化。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做到步步扎实,作为一个程序编程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现实为依据,让自己的每一行代码都能实现自己的意义。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课程上的知识得到实际应用,还有编程的基本习惯和开发系统时应注意的流程。 主要功能及规格分析 登录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 欢迎页面 系统安全登录 管理员或普通用户功能选择 在线考试系统的主要实现功能要求 用户修改登录密码 让用户选择考试科目 从试题库中随机出题给用户 根据随机出的题做出用户的考试页面保存用户的答案给用户的试卷评分 查询用户成绩 在线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 浏览整个系统中的各种用户 添加管理员和普通用户 浏览并添加考试科目 浏览并添加题库 管理员修改登录密码 在线阅卷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

浙大高等传热学复习题部分答案

高等传热学复习题 1.简述求解导热问题的各种方法和傅立叶定律的适用条件。 不论如何,求解导热微分方程主要依靠三大方法: 理论法、试验法、综合理论和试验法 理论法:借助数学、逻辑等手段,根据物理规律,找出答案。它又分: 分析法;以数学分析为基础,通过符号和数值运算,得到结果。方法有:分离变量法,积分变换法(Laplace变换,Fourier变换),热源函数法,Green函数法,变分法,积分方程法等等,数理方程中有介绍。 近似分析法:积分方程法,相似分析法,变分法等。 分析法的优点是理论严谨,结论可靠,省钱省力,结论通用性好,便于分析和应用。缺点是可求解的对象不多,大部分要求几何形状规则,边界条件简单,线性问题。有的解结构复杂,应用有难度,对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 数值法:是当前发展的主流,发展了大量的商业软件。方法有: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直接模拟法,离散化法,蒙特卡罗法,格子气法等,大大扩展了导热微分方程的实用范围,不受形状等限制,省钱省力,在依靠计算机条件下,计算速度和计算质量、范围不断提高,有无穷的发展潜力,能求解部分非线性问题。缺点是结果可靠性差,对使用人员要求高,有的结果不直观,所求结果通用性差。 比拟法:有热电模拟,光模拟等 试验法:在许多情况下,理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或不能完美解决问题,必须通过试验。试验的可靠性高,结果直观,问题的针对性强,可以发掘理论没有涉及的新规律。可以起到检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结果的作用。理论越是高度发展,试验法的作用就越强。理论永远代替不了试验。但试验耗时费力,绝大多数要求较高的财力和投入,在理论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方,应尽量用理论方法。试验法也有各种类型:如探索性试验,验证性试验,比拟性试验等等。 综合法:用理论指导试验,以试验促进理论,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浙大提出计算机辅助试验法(CA T)就是其中之一。 傅里叶定律向量形式说明,热流密度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它可适用于稳态、非稳态,变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多维空间,连续光滑介质,气、液、固三相的导热问题。 2.定性地分析固体导热系数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3.什么是直肋的最佳形状与已知形状后的最佳尺寸? Schmidt假定:如要得到在给定传热量下要求具有最小体积或最小质量的肋的形状和尺寸,肋片任一导热截面的热流密度都应相等。 1928年,Schmidt等提出了一维肋片换热优化理论:设导热系数为常数,沿肋高的温度分布应为一条直线。Duffin应用变分法证明了Schmidt假定。Wikins[3]指出只有在导热系数和换热系数为常数时,肋片的温度分布才是线性的。Liu和Wikins[4]等人还得到了有内热源及辐射换热时优化解。长期以来肋片的优化问题受到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重视。 对称直肋最优型线和尺寸的无量纲表达式分析: 假定一维肋片,导热系数和换热系数为常数,我们有对称直肋微分方程(忽略曲 线弧度): yd2θ/dx2+(dy/dx)dθ/dx-θh/λ=0 由Schmidt假定,对任意截面x: dθ/dx=-q/λ=const

传热系数计算方法

第四章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传热计算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中的传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热系数的计算精度直接影响了受热面设计时的布置数量,从而影响锅炉的实际出力、蒸汽参数和燃烧温度。正确计算燃烧室受热面传热系数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的关键之一,也是区别于煤粉炉的重要方面。 随着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日益成熟,有关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传热计算思想和方法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许多著名的循环流化床制造公司和研究部门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已经形成商业化产品使用的设计导则。 但由于技术保密的原因,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公开的可以用于工程使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传热计算方法,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清华大学对CFB锅炉炉膛传热作了深入的研究,长江动力公司、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也对CFB锅炉炉膛中的传热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报导,考虑工程上的方便和可行,本章根椐清华大学提出的方法,进一步分析整理,作为我们研究的基础。为了了解CFB锅炉传热计算发展过程,也参看了巴苏的传热理论和计算方法,浙江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的传热计算与巴苏的相近似。 4.1 清华的传热理论及计算方法 4.1.1 循环流化床传热分析 CFB锅炉与煤粉锅炉的显著不同是CFB锅炉中的物料(包括煤灰、脱硫添加剂等)浓度C p 大大高于煤粉炉,而且炉内各处的浓度也不一样,它对炉内传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首先需要计算出炉膛出口处的物料浓度C p,此处浓度可由外循环倍率求出。而炉膛不同高度的物料浓度则由内循环流率决定,它沿炉膛高度是逐渐变化的,底部高、上部低。近壁区贴壁下降流的温度比中心区温度低的趋势,使边壁下降流减少了辐射换热系数;水平截面方向上的横向搅混形成良好的近壁区物料与中心区物料的质交换,同时近壁区与中心区的对流和辐射的热交换使截面方向的温度趋于一致,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壁区物料向壁面的辐射加强,总辐射换热系数明显提高。在计算水冷壁、双面水冷壁、屏式过热器和屏式再热器时需采用不同的计算式。物料浓度C p对辐射传热和对流传热都有显著影响。燃烧室的平均温度是床对受热面换热系数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床温的升高增加了烟气辐射换热并提高烟气的导热系数。虽然粒径的减小会提高颗粒对受热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在循环流化床锅炉条件下,燃烧室内部的物料颗粒粒径变化较小,在较小范围内的粒径变化时换热系数的变化不大,在进行满负荷传热计算时可以忽略,但在低负荷传热计算时,应该考虑小的颗粒有提高传热系数的能力。 炉内受热面的结构尺寸,如鳍片的净宽度、厚度等,对平均换热系数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鳍片宽度对物料颗粒的团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宽度与扩展受热面的利用系数有关。根

传热学课程设计题目

1、煤油冷凝器的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煤油冷却器的设计 工程背景: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将各种石油产最(如汽抽、煤油、柴油等)进行冷却,本设计以某炼油厂冷却煤油产品为例,让学生熟悉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过程。 设计的目的:通过对煤油产品冷却的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达到让学生了解该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并能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类型,同时还能根据传热的基本原理,选择流程,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尺寸,计算传热面积以及计算流体阻力。 2、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l)处理能力: (x)×104t/a煤油 (2)设备型式 列管式换热器。 (3)操作条件 ①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②冷却介质:自来水,人口温度:30℃,出口温度:50℃。 ③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5Pa。 ④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h连续运行。 (4)设计项目 ①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换热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 ②换热器的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③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④主要辅助设备选型。 ⑤绘制换热器总装配图。 3、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①目录; ②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③论述换热器总体结构(换热器型式、主要结构)的选择; ④换热器加热过程有关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传热面积、换热管型号、壳体直径等); ⑤设计结果概要(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 ⑥主体设备设计计算及说明; ⑦主要零件的强度计算(选做); ⑧附属设备的选择(选做); ⑨参考文献; ⑩后记及其他。 4、设计图纸要求 附工艺流程图及冷凝器装配图一张。

2 乙醇一水精馏塔项产品冷凝器的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 乙醇一水精馏塔顶产品全凝器的设计。 设计一冷凝器,冷凝乙醇一水系统精馏塔顶部的馏出产品。产品中乙醇的浓度为95%,处理量为(x)×104t/a,要求全部冷凝。冷凝器操作压力为常压,冷却介质为水,其压力为0. 3MPa,进口温度为30℃,出口温度为40℃。 工程背景:采用薯类与谷类原料进行发酵。发酵法制乙醇是一个很复杂的生化过程,发酵在密封的发酵罐中进行产生的CO2的纯度达99%-99.5%以上,其余为气态杂质,组分(以C O2质量为基准)为:乙醇0.4%-0.8%,脂类:0.03%-04%,酸类:8. 08%-0.09%。成熟发酵醪中的乙醇必须经过初馏、精馏和除杂才能得到合格的乙醉。本课程设计即为粗乙醇(初馏塔出来的乙醇一水溶液),在进行精馏获得合格产品的过程中,精馏塔顶冷凝器的设计。发酵法制乙醇的工艺也可以参考有关书籍或文献资料。 设计的目的:通过对乙醇一水系统精馏塔顶产品全凝器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设备设计的步骤、方法及基本技能,熟悉文献资料及物性参数的查阅和收集方法,懂得如何论证优化设计方案,合理科学地应用公式及数据。在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①处理量:(x) ×104t/a ②产品浓度:含乙醇95%; ③冷却介质:P为0.3 MPa,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 ④操作压力:常压; ⑤允许压降:不大于l05 Pa; ⑥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h连续运行。 ⑦设计项目: a.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换热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 b.换热器的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c.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d.主要辅助设备选型。 e.绘制换热器总装配图。 3、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①目录; ②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③论述换热器总体结构(换热器型式、主要结构)的选择; ④换热器加热过程有关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传热面积、换热管型号、壳体直径等); ⑤设计结果概要(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 ⑥主体设备设计计算及说明; ⑦主要零件的强度计算(选做);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MIS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本学期为期一周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已经结束了,虽说这次课程设计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感觉自己收获颇丰,不仅回顾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而且还将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中,使知识结构更加体系化,真真实实地知道了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以及这门科学是怎样服务我们的生活的,也体会到了做一些小型的创造性劳动的趣味。下面就来详细写一下我关于此次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 此次的课程设计我们小组一个有六个人,在第一天老师给我们仔细地讲了任务要求和一些规范及注意事项后,我们小组就聚在一起开始讨论了。我们根据之前选定的课题“酒吧点单管理系统”先就该系统的目的,大概的几个模块及运行流程,过程中涉及的对象进行了初步讨论,使每个人都对小组的课题任务有个宏观的了解。由于老师已经相当清楚地讲解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具体过程并且提供了一些模板让同学们参考,所以我们的初步讨论在组长韩松的带领下进行的有条不紊,每个小组成员也都积极地思考讨论,并且说了自己的观点,果然集体的力量就是大,说的是初步讨论,组员们经过一番热烈的研讨居然补充了不少新问题和新想法,使得大家对开发一个相对较完善的“酒吧点单管理系统”充满了信心。 此后,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我的任务是协助另一名组员一起完成系统分析的工作。系统分析在整个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系统分析的任务是详细调查企业所以业务情况,进行分析弄清问题所在,然后提出新的逻辑方案。简而言之,我和我的队友要解决系统“能做什么”的问题,最后以系统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 首先,我们对周边现有酒吧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收集这些酒吧的资料并且做了问卷调查以了解顾客的想法,当然这是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小组成员集体出力,为我们的分析工作收集了很充足的参考资料。然后我和队友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现行系统的成功点以及处理不完善的地方,并且根据问卷调查更了解了顾客的需求。比如顾客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经常点了菜单上的酒水但事后又被通知没有库存而只能重新选单的状况。在知道系统存在这些问题后,我们就意识到要在开发的系统中充分考虑一些诸如“信息对称性”的问题而避免给顾客带来不便。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亮点和不足,这有利于让我们自己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时关于这一块考虑要既能高效率地完成业务流程,又避免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看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获得教训,后来人参考之前的失败案例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当然做了这么多前期工作都是为了服务于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开发。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当然就是数据流程图的绘制。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一些实际案例中的数据流程图,一层一层,复杂而庞大,但静心细想,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还是不难理解的。但是现在要针对自己的系统绘制这张网络,一开始还是难倒我了,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然后我就又把上课时的案例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又想到老师教我们的一些绘制技巧比如“先抓整体再处理细节”这点就很重要,经过和

计算传热学

1、已知:一块厚度为0.1mm 的无限大平板,具有均匀内热源,q =50×103W/m 3,,导热系数K =10W/m.℃,一侧边界给定温度为75℃,另一侧对流换热,T f =25℃,,h=50W/m 2.℃,求解稳态分布。(边界条件用差分代替微分和能量平衡法),画图。(内,外节点) 2、试以下述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为模型,编写求解一维非稳态扩散型问题的通用程序: 00 00000()()()() L L f x x x x L fL L x x x x T T k s c x x T k h T T W x T k h T T W x T T x τρτ =====???+=????=-+??-=-+?= 其中,x 是空间坐标变量,τ是时间坐标变量,T 是温度(分布),k 是材料的导热系数,s 是内热源强度,ρ是材料的密度,c 是材料的比热,h 0和h L 分别是x 0和x L 处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换热系数,而T f0和T fL 分别是固体壁两侧流体的温度,W 0和W L 是x 0和x L 处(非对流换热)热流密度,T 0(x )是固体壁内初始温度分布。注意k 、ρ、c 、s 、h 0 、h L 、W 0和W L 均可以是温度T 和/或空间坐标x 的函数。 具体要求: 1) 将数学模型无量纲化; 2) 考虑各种可能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组合 3) 提供完整的程序设计说明,包括数学推导过程和程序使用说明 3、对于有源项的一维稳态方程, s dx d T dx d u dx d +=)()(φφρ 已知 x=0,φ=0,x=1, φ=1.源项S=0.5-X 利用迎风格式、混合格式、乘方格式求解φ的分布.

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人许多道,多思,莫大的空间。以下的是课程设计个人小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课程设计个人小结范文1: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做完了。在这次作业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一遍又一遍的计算,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方案修改这都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刚开始在机构设计时,由于对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掌握得还可以,不到半天就将所有需要使用的程序调试好了。可是我从不同的机架位置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令我非常苦恼。后来在钱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处,将之解决了。 同时我还对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传动系统的设计时,面对功率大,传动比也大的情况,我一时不知道到底该采用何种减速装置。最初我选用带传动和蜗杆齿轮减速器,经过计算,发现蜗轮尺寸过大,所以只能从头再来。这次我吸取了盲目计算的教训,在动笔之前,先征求了钱老师的意见,然后决定采用带传动和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也就是我的最终设计方案。至于画装配图和零件图,由于前期计算比较充分,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周,在此期间,我还得到了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最诚

挚的谢意。整个作业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最痛苦的事是最后的文档。一来自己没有电脑,用起来很不方便;最可恶的是在此期间,一种电脑病毒”Word杀手”四处泛滥,将我辛辛苦苦打了几天的文档全部毁了。那么多的公式,那么多文字就这样在片刻消失了,当时我真是痛苦得要命。 尽管这次作业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不仅仅掌握了四连杆执行机构和带传动以及齿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设计步骤与方法;也不仅仅对制图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Matlab和Auto CAD ,Word这些仅仅是工具软件,熟练掌握也是必需的。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方法和能力。那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像我们这些学生最最缺少的是经验,没有感性的认识,空有理论知识,有些东西很可能与实际脱节。总体来说,我觉得做这种类型的作业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它需要我们将学过的相关知识都系统地联系起来,从中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以待改进。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众人智慧,我相信我们的作品会更完美! 课程设计个人小结范文2:三周半的机械课程设计结束了,说是三周半,实则两周半,第一周因连续有三门课程要考试,因而无暇搞设计,两周半的时间紧迫,于是不得不晚上和周末抽时间来继续搞设计,时间抓的紧也很充实。 作为一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大三的学生,我觉得能

传热学上机C程序源答案之一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

一维稳态导热的数值计算 1.1物理问题 一个等截面直肋,处于温度t ∞=80 的流体中。肋表面与流体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为 h =45W/(m 2?℃),肋基处温度t w =300℃,肋端绝热。肋片由铝合金制成,其导热系数为λ=110W/(m ?℃),肋片厚度为δ=0.01m ,高度为H=0.1m 。试计算肋内的温度分布及肋的总换热量。 1.2数学描述及其解析解 引入无量纲过余温度θ = t?t ∞t w ?t ∞ ,则无量纲温度描述的肋片导热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 22 20d m dx θθ-= x=0,θ=θw =1 x=H, 0x θ?=? 其中m = 上述数学模型的解析解为:[()] ()() w ch m x H t t t t ch mH ∞∞--=-? ()()w hp t t th mH m ∞?= - 1.3数值离散 1.3.1区域离散 计算区域总节点数取N 。 1.3.2微分方程的离散 对任一借点i 有:22 2 0i d m dx θ θ??-= ??? 用θ在节点i 的二阶差分代替θ在节点i 的二阶导数,得:211 2 20i i i i m x θθθθ+--+-= 整理成迭代形式:()1122 1 2i i i m x θθθ+-=++ (i=2,3……,N-1) 1.3.3边界条件离散 补充方程为:11w θθ==

右边界为第二类边界条件,边界节点N 的向后差分得:1 0N N x θθ--= ,将此式整理为 迭代形式,得:N 1N θθ-= 1.3.4最终离散格式 11w θθ== ()1122 1 2i i i m x θθθ+-= ++ (i=2,3……,N-1) N 1N θθ-= 1.3.5代数方程组的求解及其程序 假定一个温度场的初始发布,给出各节点的温度初值:01θ,02θ,….,0 N θ。将这些初值代 入离散格式方程组进行迭代计算,直至收敛。假设第K 步迭代完成,则K+1次迭代计算式为: K 11w θθ+= () 11 11 2212i i K K K i m x θθθ+-++= ++ (i=2,3……,N-1) 1 11N K K N θθ-++=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11 main() { inti; float cha;/*cha 含义下面用到时会提到*/ float t[N],a[N],b[N]; float h,t1,t0,r,D,H,x,m,A,p; /*r 代表λ,x 代表Δx ,D 代表δ*/ printf("\t\t\t 一维稳态导热问题\t\t"); printf("\n\t\t\t\t\t\t----何鹏举\n"); printf("\n 题目:补充材料练习题一\n"); printf("已知:h=45,t1=80, t0=200, r=110, D=0.01, H=0.1 (ISO)\n"); /*下面根据题目赋值*/ h=45.0; t1=80.0; t0=300.0; r=110.0; D=0.01; H=0.1; x=H/N; A=3.1415926*D*D/4; p=3.1415926*D; m=sqrt((h*p)/(r*A)); /*x 代表步长,p 代表周长,A 代表面积*/ printf("\n 请首先假定一个温度场的初始分布,即给出各节点的温度初值:\n");

机械专业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机械专业课程设计个人 总结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三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负责的装配图绘制和V型块夹具设计。通过这次夹具设计,本人在多方面都有所提高。通过这次夹具设计,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一次轴夹具设计工作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了我的独立工作能力,巩固与扩充了课程所学的内容。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

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高等传热学复习题

高等传热学复习题 1. 太空飞行物伸出的细长散热棒,以辐射方式与外部进行换热,棒长L 、截面积A 、截面周 长U 、导热系数λ、发射率ε、棒根部温度t 0 ,外部空间为绝对黑体,写出该问题的完整 数学描述。 2. 半径为R 的实心球,初时温度为t 0,突然放入t f 冷水中,已知球的物性λ、c 、ρ及表面 传热系数h ,写出球冷却的完整数学描述。 3. 直径为d 、单位长度电阻为R 、发射率为ε的金属棒,初始时与温度为T ∞的环境处于热 平衡状态,后通过电流I ,已知棒与环境的表面传热系数为h 。试导出通电流期间金属棒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写出处于新的热平衡状态的条件。(不用求解) 4. 大平板:δ,Φ 1) 已知两侧为对称第三类边界条件,h ,f t 求t 的分布; 2) 一侧为第三类边界条件,h ,f t 另一侧绝热, 求t 的分布。 3) 一侧为第一类边界条件,另一侧为绝热,,求t 的分布。 4) 两侧为相同的第一类边界条件,求t 的分布。 5) 两侧为不同的第一类边界条件,求t 的分布。 5. 厚为L 、导热系数λ =1.5W/(m K)的浇注混凝土墙,两边保持温度为20℃,由于混凝土的 固化,单位体积释放100W/m 2的化学热能。若要求浇注时墙内任意处每米墙厚的温度梯 度不大于50℃,墙的最大厚度是多少? 6. 敷设肋片就一定能强化传热? 增加散热量满足的条件? 解:敷设肋片时 : ()()0sh()ch()ch()sh() mH h m mH ΦmH h m mH λλ+=+ 不敷设肋片时: 0nf ΦhA θ= ()()00sh()ch() ch()sh()nf mH h m mH A m mH h m mH ΦΦhA λλθλθ++= ()sh()ch()ch()sh() nf mH h m mH Φm Φh mH h m mH λλλ+=+ th()11th()nf m mH Φh h ΦmH m λλ +=+ 1>=< >1 增强换热;=1 不增强不减弱;<1 减弱换热。

计算传热学程序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建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计算传热学程序设计》 设计报告 1引言 有关墙体传热量计算的方法是随着人们对房间负荷计算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发展的.考虑辐射强度和周围空气温度综合作用,当外界温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时,屋顶内部的温度和热流密度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计算题目 有一个用砖墙砌成的长方形截面的冷空气通道,其截面尺寸如图1所示。假设在垂直于纸面方向上冷空气及砖墙的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可近似地予以忽略。试计算稳态时砖墙截面的温度分布及垂直于纸面方向1米长度的冷量损失。设砖墙的导热系数为(m·℃)。内、外壁面均为第三类边界条件,外壁面:t f1=30℃,h1=10W(m2·℃);内壁面:t f2=10℃, h2=4W(m2·℃)。

图1 砖墙截面 已知参数 砖墙的基本尺寸,砖墙的导热系数,外壁面的表面传热系数,对应的流体温度,内壁面的表面传热系数,对应的流体温度。 2 物理与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 由题知垂直于纸面方向上冷空气及砖墙的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可近似予以忽略,墙面为常物性,可以假设: 1)砖墙在垂直于纸面方向上没有导热。 2)由于系统是几何形状与边界条件是对称的,它的中心对称面就是一个绝热边界,这时只需求解1/4个对称区域就可以得到整个区域的解。 数学模型 考虑到对称性,取右下的1/4为研究对象,建立如图2的坐标系。 a 图2 砖墙的稳态导热计算区域 由上述的物理模型与上面的坐标系,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可直接由导热微分方程简化而来,即 22220T T x y ??+=?? (1) 相应的边界条件是:

1.1 0y T y =?=? 1.5 0x T x =?=? (2) 110 ()f x x T h T T x λ ==?-=-? (3) 111.1 1.1 ()f y y T h T T y λ ==?-=-? (4) 22(0.5,00.6)(0.5,00.6) ()f x y x y T h T T x λ =<<=<

传热学课程设计报告

传热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换热器的设计及换热器的效核计算 热能系0901 班 设计者贺江哲 指导教师阴继翔 2011 年9 月16 日

太原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传热学课程设计 一、题目类型 换热器的设计及换热器的效核计算。 二、任务及目的 换热器的热计算:在熟练掌握符合换热器的基础上,对实际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表面式换热器进行设计或校核计算,并对换热计算的两种方法—对数平均温压法(LMDT )以及效能—传热单元数法(ε-NTU 法)进行比较,找出各自在算法上的优缺点以及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掌握工程中常用的试算逼近法,逐步培养分析问题以及综合思维的能力。 三、计原始资料 两种流体不相混合的一次交叉流管翅式换热器—见附图,用于加热流量为3.23 m /s 的 一个大气压的空气,使其温度从18℃升高到26℃。热水进入管道的温度为86℃。已知换热器面积为9.292 m ,传热系数k=227W/(2 m ·K),试计算水的出口温度计传热量。 解:a)传热单元数法 由空气的能量平衡计算传热量 入口处空气的密度 52 322 1.01310==1.212301812kg m 287?K K P N m RT m s ρ?=?(18+273.15) 空气的质量流量为: 322 3.2 1.212301812 3.879365797m q m s kg m kg s =?= 传热量: ()()322 3.879365797kg s 100526=31.1901010110W m q c t J kg K Φ=?=????℃-18℃由题意还不知道22m q c 是水的值还是空气的值,如果是空气,则可直接算出NTU ,并利用10-34水的流量,进而求出水的出口温度。如果水是22m q c ,那么查10-34图时还必须用试凑法,先假设空气是22m q c ,则 22m q c 3.87936579710053898.762626kg s W K W K =?= ()22222279.290.5408972543898.762626m W m k m kA NTU q c W K ??===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我们完成了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在已度过的大学时间里,我们大多数接触的是专业课.我们在课堂上掌握的仅仅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 如何去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如何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呢?我想做类似的课程设计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虽然在大三开学初我对这门课并没有什么兴趣, 觉得那些程序枯燥乏味, 但在这次课程设计后我发现自己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对它的兴趣也在逐步的增加。我们有四位同学一起合作,我们默契的配合使我们组第一个完成了我们的设计,而且设计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这次课程设计对我来说学到的不仅是那些知识,更多的是团队和合作。现在想来,也许学校安排的课程设计有着它更深层的意义吧, 它不仅仅让我们综合那些理论知识来运用到设计和创新中, 还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团队凝聚在一起时所能发挥出的巨大潜能巨大力量!两周来我们一起找资料,选方案,再选方案是大家意见不统一然后我们一起上网进行查阅敲定方案后进行仿真,焊接调试程序,最后我们的篮球电子裁判器设计成功完成。两个星期后的今天我已明白课程设计对我来说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让我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学间的团结,使得我们这次比别的同学节省了时间,。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设计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 在这学期的课程设计中,不仅培养了我们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个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今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在完成这次课程设计后变的更加成熟,能够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吴丽娜

高等传热学考试范围(答案)

1.强迫流动换热如何受热物性影响? 答:强迫对流换热与Re和Pr有关;加热与对流的粘性系数发生变化。 2.强化传热是否意味着增加换热量?工程上强化传热的收益和代价通常是指什么? 答:不一定,强化传热是指在一定条件(如一定的温差、体积、重量或泵功等)下增加所传递的热量。工程上的收益是减小换热器的体积节省材料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量;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降低换热器的动力消耗等。代价是耗电,并因增大流速而耗功。 3.传热学和热力学中的热平衡概念有何区别? 答:工程热力学是温度相同时,达到热平衡,而传热学微元体获得的能量等于内热源和进出微元体热量之和,内热源散热是有温差的。 4.表面辐射和气体辐射各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对辐射板供冷房间,无需考虑气体辐射的影响,而发动机缸内传 热气体辐射却成了主角? 答:表面辐射具有方向性和选择性。气体辐射的特点:1.气体的辐射和吸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2. 气体的辐射和吸收在整个气体容器中进行,强度逐渐减弱。空气,氢,氧,氮等分子结构称的双原子分子,并无发射和吸收辐射能的能力,可认为是热辐射的透明体。但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氯氟烃和含氯氟烃的三原子、多原子以及不对称的双原子气体(一氧化碳)却具有相当大的辐射本领。房间是自然对流,气体主要是空气。由于燃油,燃煤及然气的燃烧产物中通常包含有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所以发动机缸内要考虑。 5.有人在学完传热学后认为,换热量和热流密度两个概念实质内容并无差别,你的观点是? 答:有差别。热流密度是指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而换热量跟面积有关。 6.管内层流换热强化和湍流换热强化有何实质性差异?为什么? 答:层流边界层是强化管内中间近90%的部分,层流入口段的热边界层比较薄,局部表面传热系数比充分发展段高,且沿着主流方向逐渐降低。如果边界层出现湍流,则因湍流的扰动与混合作用又会使局部表面传热系数有所提高,再逐渐向于一个定值。而湍流是因为其推动力与梯度变化和温差有关,减薄粘性底层,所以强化壁面。 7.以强迫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为例,试谈谈你对传热、流动形态、结构三者之间的关联 答:对流换热按流体流动原因分为强制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一般地说,强制对流的流速较自然对流高,因而对流换热系数也高。例如空气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约为5~25 W/(m2?℃),强制对流换热的结构影响了流体的流态、流速分布和温度分布,从而影响了对流换热的效果。流体在管内强制流动与管外强制流动,由于换热表面不同,流体流动产生的边界层也不同,其换热规律和对流换热系数也不相同。在自然对流中,流体的流动与换热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对流换热的影响较大,平板表面加热空气自然对流时,热面朝上气流扰动比较激烈,换热强度大;热面朝下时流动比较平静,换热强度较小。 8.我们经常用Q=hA·Δt.计算强迫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沸腾和凝结换热,试问在各种情况下换热系数与 温差的关联? 答:强迫对流的换热系数与Re,Pr有关但与温差无关,自然对流与Gr的0.25次方有关联,即与温差有关,凝结换热换热系数是温差的-0.25次方。 9.试简述基尔霍夫定理的基本思想 答:一、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汇于节点的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用公式表示为: ∑I=0 又被称作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二、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沿任意回路环绕一周回到出发点,电动势的代数和等于回路各支路电阻(包括电 源的内阻在内)和支路电流的乘积(即电压的代数和)。用公式表示为: ∑E=∑RI 又被称作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10.简述沸腾换热与汽泡动力学、汽化核心、过热度这些概念的关联 答:沸腾是指在液体内部以产生气泡的形式进行的气化过程,就流体运动的动力而言,沸腾过程又有大容器沸

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计算传热学基础》 对空气在有泡沫金属介质管内流动与传热的研究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10-1班 张皓威10123113 雒飞10123112 陈诚10123115 白代立10123122 指导教师:黄善波巩亮徐会金 2013年7月

目录 题目 (1) 一、问题分析 (3) 二、解题过程 (4) (一)对各个模型的流动和换热进行无量纲化 (4) 1、对各个模型的换热进行无量纲化 (4) 2、对各个模型的流动进行无量纲化 (5) (二)Darcy模型的温度分布 (7) (三)Brinkman模型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 (9) (四)Forchheimer模型的速度和温度分布 (13) (五)Brinkman模型和Forchheimer模型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进行对比。 (17) (六)Brinkman模型和Forchheimer模型的f, fRe, Nu值 (18) (七)总结 (20) 附录 (21) 附录1 计算Darcy模型的温度程序 (21) 附录2 计算Brinkman模型的速度和温度及Nu程序 (23) 附录3 计算Forchheimer模型的速度和温度及Nu程序 (26) 附录4 计算f和fRe的程序 (30) 参考文献 (31)

问题三十三(难度:5.0) 一根完全填充多孔介质管外表面为恒热流边界条件(2500m w q w =),管内径为00.02=r m ,平1=m u m s 的空气在管内流动,其内部层流充分发展 流动模型通常有Darcy 模型、Brinkman 模型和forchheimer 模型,管内填充孔 隙率为0.6ε =的多孔介质,渗透率表示为: () 232 1501εε= -d K 惯性系数表示为: 23 1.75150ε = F C 有效导热系数表示为: (1)εε=+-e f s k k k 充分发展的Darcy 流动模型: μ=-f dp u dz k (1) 充分发展的Brinkman 模型: 2μμ?=- +?f e p u u K (2) 充分发展的forchheimer 模型: 2μμρε?=- + ?-f f f F C p u u u u K K (3) 质量守恒方程: 0=?u 动量方程: ()()2ρμμρεε??=-?---????f f f f F C u u p u u u u J K K (4) 式中,J=u/∣u ∣是沿坐标轴方向的单位速度矢量;ρf 和μf 分别为流体的密度和动力粘度;V 为速度矢量;K ,ε,C F 分别为渗透率、孔隙率和惯性系数。动量方程右边的4项分别为:压力梯度、Brinkman 项、Darcy 项和forchheimer 项。 能量守恒方程: ()[]ρν??=????f F e C T k T (5)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篇一:课程设计个人小结 个人小结 三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这段忙碌而充实的时光。这次的课程设计深刻的反映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真谛。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的课程设计的主题是考试系统的开发设计,首先老师先介绍了这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然后同学们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和集成组组员,各组进行分工安排、制定计划,组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后,互相合作完成工作。我们组在这次课程设计中负责的是面向教师的主观题的开发设计,主要部分是试题的删除、添加、修改,以及试卷生成和评分等。而我自己在组内主要负责需求分析、表单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部分。在明确各自任务后,我们就开始了真

正的系统开发。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许多资料,以及已有的样例等,然后根据资料做了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进行了表单的设计,运用各种部件、菜单、按钮等达到用户体验更真实、流畅的目的。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了自己设计开发系统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学习,更加完善自己,为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足够的基础。 篇二:课程设计个人总结2 课程设计 题目: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学生姓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系别:计算机系 专业:软件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