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

2.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
2.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

细菌的耐药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是国内常见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趋势;第三是耐药的控制。

一、相关的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本的知识。第一我们来看一下微生物,微生物它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小的生物,它在微观的世界里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它会导致人类的感染,所以我们会称之为病原。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四类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这四大类微生物都出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耐药,只不过它们的严重程度不一致而已。下面一个概念我们来看一下感染性疾病,它指的是微生物导致的有临床证据的这样一个疾病,这个临床证据包括症状、体征、免疫学反应和微生物学证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各个病种当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应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得过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很多时候还会表现为中、重度一个临床表现。这个时候是必须治疗的,因为不治疗预后不良,甚至会出现死亡。感染性疾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传播性,病原可以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性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历史进程、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这个是感染性疾病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病种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刚才提到感染性疾病需要治疗,我们治疗用的特异性的药物就是抗微生物药物,它指的就是特异性的抑制、杀灭微生物的这样一些药物,在细菌领域里主要就是抗生素。目前抗微生物药物效力下降的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耐药,有些时候这个效力会完全消失。因此临床上治疗无效的时候,耐药是很主要的一个原因。

另外耐药涉及到的概念也比较多,比如说生物学耐药和临床耐药,环境介导的耐药和微生物介导的耐药,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里面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一对概念比较重要,给大家展开说一下。天然耐药指的是这个菌种在鉴定到种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的耐药,也就是说一个菌种内所有的菌株都具有的耐药的特点。这一类耐药特点,一般是人类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是纯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耐药的特点。而获得性耐药,指的是

这个基因在菌种的层面是不能够确定是否存在的,只有到具体的菌株的层面,同一个菌种内不同的菌株它的耐药性可能不同,有的菌株有这个耐药性,有的菌株没有这个耐药性。这一类耐药性基本上都是人类应用抗生素之后,在人类的抗生素使用的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耐药。此外还有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表型耐药和基因型耐药,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低水平耐药和高水平耐药,异质耐药性等等这些概念。

我们看一下耐药性的产品和播散。这个和后面我们提到的控制密切相关。产生包括一是天然耐药,也就是说跟人类无关的自然存在的这一类耐药。还有一个就是基因突变,或者是直接获得了耐药性的一个基因,这些原因的背后都是选择性的压力,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类使用抗生素导致的一个选择性压力。播散,播散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随基因进行播散,这个在基础医学领域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transfer。另外还可以随着菌株播散,这个我们叫克隆播散。这两种播散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人类使用抗生素的一个选择性的压力,另外就是和人的行为密切相关。

细菌的耐药机制我们简单提一下。包括细菌产生酶,这样就可以钝化或者是灭活抗生素。第二的话是靶位改变,就是抗生素和它结合的位点的结合能力下降了,比如说我们一会儿会提到的MR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就是由于它的细胞壁的蛋白青霉素结合蛋白2a和β- 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在内的抗生素的结合能力大幅度下降,导致这些药物无效。第三是摄入减少或者是增加外排,这个主要是细菌体内的药物浓度要么吸收的少了,要么即使是吸收进来,也被细菌很快的排除出去,起不到一个应有的一个作用。第四是代谢途径改变,相对影响要小一些。主要是前三类是主要的机制。

耐药性用什么来检查?这个对应的一个试验叫药物敏感试验,它英文叫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缩写是AST。做了这个试验,我们就可以判断耐药性,就可以为临床的治疗提供辅助性的证据。一方面,药敏试验是靶向治疗的前提。另一方面,它是经验治疗的流行病学的依据。是临床微生物学不同于临床实验室医学其他分支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所以这个特点值得我们大家重视。具体的方法包括:稀释法、琼脂扩散法、E-test试验、

联合药敏试验、简化稀释法、直接药敏试验等等,这个方法种类很多。稀释法是参考方法,常规的时候一般不做,常规主要的方法是琼脂扩散法和简化的稀释法手工或者是仪器的一个稀释法。这些方法它的执行标准,目前我们执行的是美国CLSI文件,这个文件规定试验的药物、折点、解释标准等等。

我们用图式来看主要的两种方法:第一个叫肉汤稀释法broth dilution test。我们看画面上是一排试管,试管当中有相同体积的肉汤,相同浓度的细菌悬液,汤中数的浓度不一样,是一个倍比稀释,这样经过孵育过夜之后,低浓度抗生素的试管当中有细菌生长,高浓度的试管当中没有细菌生长。我们把没有细菌生长的一排试管当中,浓度最低的这一管所对应的浓度叫最低抑菌浓度。

第二个方法叫琼脂扩散法,也就是我们的常规方法,叫disk agar diffusion test。这个我们把细菌的纯菌落形成菌悬液,然后把这个菌悬液均匀的涂在药敏专用培养基上,再贴上纸片,孵育过夜。第二天我们用游标卡尺来量这个抑菌环的直径,这个抑菌环的直径越大表示这个药物越敏感。

它的结果的解释,我们来看一下最低抑菌浓度,叫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缩写是MIC。它指的是抑制特定微生物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它是我们临床微生物学的试验结果,是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师工作的起点,所以它是我们和临床药师和临床医生合作的一个基础,所以这个概念是我们这个药敏试验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此外我们还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包括敏感、中介、耐药。敏感是susceptible,缩写是S。指测试菌株可以被测试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感染部位达到的药物浓度所抑制。这个简单的说,就是治疗可能是有效的。它对应的概念是耐药叫resistant,缩写是R。表示测试菌株不能够被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临床治疗无效,或者是测试菌株有特殊耐药机制,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这个简单的说就是治疗可能是无效的,特殊耐药机制我们后面会提。此外还有一个概念叫中介,叫intermediate,缩写是I。表示测试菌株的MIC,就是最低抑菌浓度,接近了通常达到的血药浓度或者是体液药物浓度,治疗的反应率低。这

个时候我们怎么来做?要么我们可以主动的提高药物的剂量,或者我们看一下感染的部位是不是这个药物的生理浓集区,在生理浓集区治疗效果可能是比较理想。

(ppt11)刚才提到的特殊耐药机制、特殊耐药性,这个目前实际可以检测的特殊耐药机制非常多,这里给大家列出来ESBL、MRSA、VRSA、PRSP、VRE、pan-resistant Acinetobacter and Pseudomonas,或者CRE,D现象。第一叫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的菌株。第二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个下面会给大家简单的介绍。VRSA是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PRSP是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VRE是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下一个是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CRE是碳氢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D-zone,D现象,就是右下角这个图当中,它指的是一种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一种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ESBL,英文是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它指的是超广谱β- 内酰胺酶产生ESBL的菌株,就是产生超广谱β- 内酰胺酶的菌株。表型试验很简单。它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如果产生了这个酶,就意味着对青霉素组、头孢菌素组或者是单环类这样一些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能是耐药的。治疗国际上推荐首选是碳氢霉烯类。

第二个是MRSA,它是methicillin 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缩写,中文名称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型试验也非常简单。它的含义是什么?指的是对β- 内酰胺类(β-lactam )这一类药物都耐药,包括碳氢霉烯类都是耐药的。治疗国际上首选是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这些药物。

实际工作当中我们测试耐药性药敏试验,刚才说的特殊耐药性,它的临床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花精力来做这件事情?就是因为在微生物耐药之后,使用这个已经耐药的这个药物来治疗的话,要么会导致治疗失败,要是治疗疗程会延长。它的不良的后果表现为病死率升高,患者迁延不愈,不良反应增加,住院日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所以正因为耐药会导致这么多不好的后果,我们实际工作当中才要测试耐药,给医生提供耐药的这些证据,让医

生使用药物的时候避开已经耐药的这样一些药物。

从实际的临床治疗的角度我们怎么来看待耐药和耐药率?首先我们看临床治疗分成经验治疗和靶向治疗。当然看微生物药物治疗还有其他的方式,但是经验治疗和靶向治疗无疑是最主要的两种方式。首先我们来看具体分离株对具体药物是敏感还是耐药?这个主要影响是靶向治疗。这个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患者实际上已经启动了经验治疗,因此我们要结合经验治疗效果,结合药敏试验是敏感还是耐药这样一个结果进行综合的判断。这块儿我们不展开了。还有一个就是对一类,比如说一个菌属,或者是一个菌种的很多菌株的分离株,做一些药物的一个耐药的情况,会形成一个耐药率。比如说100株大肠埃希菌有70%对于三代头孢菌素是耐药的,这个70%就是这个耐药率,它主要影响什么?主要影响经验治疗。这里面有一个阈值,大约是10-25左右,这个国际上没有统一。也就是说耐药率低于10%的时候,经验治疗是可以选用这种药物的,这意味着你治疗失败的可能性低,可以接受。高的时候我们要尽量避开/避免这个药物,因为这意味着你经验治疗的失败率升高了,尽量选择其他低于10%的药物。同时这个阈值也为我们观察耐药率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因为现在耐药这件事情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国家的、地区的、医院的,甚至病房的各个层面的耐药监测可以说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么大量的数据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可以简单的用这样一个阈值来判断。比如说耐药率在50%和80%,从临床的角度有没有区别?没有区别,因为它们都超过了25%。我们在经验治疗的时候应该尽量不选择这样一些药物。实际当中从耐药的严重性的角度讲,50%和80%还是有区别的,80%肯定是严重性更加严重的,但是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没有区别。

二、国内常见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趋势

这里面常见细菌指的就是这样一些链球菌、肠球菌、金葡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等这些细菌。我们按社区或者是医院耐药率低、中、高,按菌种做一下简单的分类,依次我们来看一下。

首先是低,也就是说耐药率小于10%,耐药率小于10%意味着耐药率低,意味着耐药的形势还可以。它包括什么?比如说像社区的或者是医院里的化脓链球菌,化脓链球菌对青霉素基本都是敏感的,很少遇到耐药或者是几乎没有耐药。第二个是社区里面的黄色葡萄球菌和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就是刚才提到的MRSA的比例,MRSA的比例在社区获得性的黄色葡萄球菌当中比例非常低。第三个就是不管是社区还是医院里的黄色葡萄球菌和万古霉素,万古霉素在美国或者是在一些伊斯兰世界或者是印度会有少量的耐药,但是这个在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黄色葡萄球菌,所以这个耐药率是0,比较好。还有就是社区或者是医院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碳氢霉烯类,社区当中的或者是医院当中的大肠埃希菌对碳氢霉烯类基本都是敏感的。还有就是医院当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或者是鲍曼不动杆菌和粘菌素。我们知道,现在临床一线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或者是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株很头疼,因为它已经泛耐药了。国际上推荐的药物首选就是多粘菌素,而国内没有多粘菌素这个药,因为没有在实际当中应用,所以这两个菌对粘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还非常低。

第二个就是高,耐药率超过了25%,这里面甚至最高的可以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这意味着这个耐药的形势非常严峻,要么完全没有缓解的趋势,要么很难有缓解的趋势,只是有轻度的、小幅度的下降或者是变化,这个比较多。比如说社区当中的肺炎链球菌和青霉素,中国的耐药率很高。社区的肺炎链球菌和大环内酯类,中国的耐药率很高,这一点我们和北美地区不同,北美地区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基本还都是敏感的,耐药率并不高。医院里面黄色葡萄球菌和β- 内酰胺类,这个表现为MRSA的比例超过了25%。医院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为ESBL超过25%。社区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氟喹诺酮类,这是中国的特点,我们社区当中的大肠埃希菌对于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就很高了,这点也不同于北美地区。医院当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和三代头孢菌素,这个和大肠埃希菌一样,表现为ESBL 的比例超过25%。还有医院当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和碳氢霉烯类,或者是氨基糖苷类当中的阿米卡星,这个耐药率比较高。医院当中的鲍曼不动杆菌和碳氢霉烯、舒巴坦制剂、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这些的耐药率也很高,这都是很令我们头疼的一些问题,有一些时候会使临床

的治疗束手无措。

除了刚才的低和高之外,我们来看一下中,中其实就是剩下的这些部分。要么耐药率在10-25%,要么增高的趋势很明显,要么我们完全不知道,估计比较低,因为高的话,大家可能就会主动去监测。比如说医院当中的屎肠球菌和万古霉素,这也就是说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它的一个比例,部分医院超过10%,我们医院就是这样,部分医院低于10%,这是一个情况。再比如说医院当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和碳氢霉烯类,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耐碳氢霉烯类的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个别医院甚至会高达10%以上,绝大多数医院不到10%,但是增高的趋势很明显。再比如说阴沟肠杆菌和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耐药率在10-25%。粪肠球菌和青霉素耐药率在10-25%。这些是多少知道一些,还有就是不知道的,比如说社区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三代头孢菌素,主要比如说ESBL的比例,这个我们不知道。这个国内有相应的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结果不是太可信,真实的数值应该说还是不知道。

下面我们看一下按菌种分的一个耐药率,这个主要是看一下我所在的医院。比如说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对红霉素耐药率很高。MRSA,我们医院平均已经达到了60%这样一个比例,VRSA目前中国没有,我们医院也没有,我们的VRE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10%以上,这个比北京市其他的三甲医院要高一些。大肠埃希菌产生ESBL的菌株,我们已经高达了60%。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菌株高达40%。耐碳氢霉烯类的肠杆菌科细菌,2011年我们个例,2012年我们现在逐月在增加。碳氢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超过半数,碳氢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超过了三成以上。

我们来看一下变化的趋势。院内的MRSA,这个大约是在90年代就出现了拐点,拐点指的是由少变成多于25%以上。当时我们的监测体系还很不完善,只是个别的医院,做的很好的一些医院,像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了监测。所以当时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事情的严重性的时候,这个事情就已经发生了。目前大型医院,包括我们医院ICU内的分离株的比例甚至会高达80%,也就是说几乎各个都是,我们已经完全丧失了控制它的计划。

还有就是社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我看到部分文献显示是在2003年、2002年左右出现了拐点。还有就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它的一个变化的一个趋势,大约是2005年左右,大肠埃希菌要早一些,肺炎克雷伯菌要晚一些。鲍曼不动杆菌对于碳氢霉烯类,我们医院是在2007年、2008年左右由少到多。目前我们医院正在面临着碳氢霉烯类肠杆菌科的细菌的一个增加,如果控制不力,在2013年或者2014年可能会出现拐点。同时我们医院的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也比较多,如果控制不力也会增加,甚至可能出现聚集性事件。

三、耐药的控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前提,前提就是基本的检测要完备,比如说人员、方法等等这些信息要比较完备,这样给我们提供充分的数据、充分的信息。为什么要做这个很简单?就是知己知彼才能够有取胜的可能,如果我们连基本的信息都完全不知道的话,我们该怎么做肯定是不知道。第二个话,就应该是对控制产生和控制播散要双管齐下,不能只顾其一,只顾其一的话效果是不可能好的。第三的话,一会儿我们提到,涉及到的手段比较多,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单一手段能够奏效的情况,都得使用综合手段,就是多种手段同时进行。要靠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坚持,才有取得耐药的控制胜利的这样一种可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检测和监测。这个我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实际当中还有很多漏洞,我们具体来看一下。首先就是人力配置普遍不够,这个不管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还是感染控制部门、感控部门配置的人力普遍都是不够,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第二的话就是从业者的素质,部分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我们部分临床微生物学人员、部分感控人员,或者说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还不知道CLSI文件,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CLSI文件是我们所有这些工作,包括监测和控制的一个基础,不知道这样一个文件,你就意味着我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第三就是检测的技术条件。我们要求有快速准确的一些方法,但是现实当中要么没有,要么有的方法或者不够快、或者不够准,这个比较遗憾,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方式我们还是有一些距离的。第四,就是统计的方法、软件、信息系统的支持这些,这个我们现实当中也还会有一些不足,甚至缺如,比如说统计方法,

我们对于SPSS的软件,对于耐药专用的统计是不是很熟悉,应用是不是很流畅。再比如说我们的信息系统,各个医院都有医师信息工作站,或者是实验室信息工作系统,这些系统能不能够和我们的耐药监测的系统直接对接上。实际当中我看到的不乐观,很多系统不能直接对接,对接的系统提取出来的信息效果也不好,有时候会有信息的丢失。再有一个,就是配套的这些选项不够完善,我们不能够很准确、很精炼的提炼出一个数据,所以这个不理想。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的一个时代,这方面的不足或者是缺如的话,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前进的步伐。最后就是总的来讲这个监测的体系,我们要建立完善一些监测体系。这个比较乐观的,这个监测体系我们多少还是有一些国家层面的、地区层面的,面向三级医院的,面向二级医院的,这些体系现在基本有了。但是这个体系里面的人力、素质、技术、软件信息还不好,还有很多的漏洞,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改进这样一些地方。目前面临的这样一个现实,导致我们国内的数据缺如或者是质量差。像刚才我们提到我们社区获得性的大肠埃希菌对于三代头孢菌素,比如说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这些它的耐药率究竟有多少不知道,不知道的话,我们就很难从这个角度得出一些结论,进而采取一些控制的措施。其实我们对于病原学本身,很多数据我们也不知道。比如说我们分离出来的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培养的分离株,在菌血症当中它真正的致病的比例是多少?国际上说80%是污染,10%是感染。国内有的文献说30%是污染,国内这些文献不是特别可信,这个数据我们不知道。再比如说VAP,VAP是呼吸机相关肺炎它的病原谱,这个病原谱我们也不知道,国内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献,结论不是特别可信。有人说你不是今天谈耐药吗,这个和病原谱有什么关系?其实病原谱和耐药性息息相关,因为病原谱涉及到我们经验治疗的药物选择,病原谱不知道你的选择就不可能很准,必然有一些药物选择是不合适的,不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的一个长期后果,就会导致耐药。

从产生和播散的角度,我们看产生,比如说基因、选择压力、基因的播散、菌株的播散这些,我们看我们的对策有哪些?首先就是对耐药和天然耐药这件事情,临床医生一定要知道,这个不光是感染科医生,因为所有的临床医生都会遇到感染的病人,都要使用抗生素,所以几乎所有的临床医生都要知道耐药和天然耐药,以及它们的影响。对于耐药或者是天然

耐药的药物不能够再使用它们进行治疗。实际工作当中我们会不断地遇到临床医生要么咨询、要么坚持使用已经天然耐药的一个药物,这个很遗憾,因为这个是不会有治疗效果的。第二的话,就是面对这样一些抗生素的选择的压力。我们知道抗生素要么是在医疗领域里,要么是在非医疗领域里,在医疗领域里我们强调的是合理用药,在非医疗领域里我们强调的是减少甚至完全停止它的一个使用。还有一个就是播散,这主要是控制人的行为,比如说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三条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是感控领域里非常经典的或者是流行病学领域里非常经典的三条原则,我们一会儿会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从耐药率的角度控制,比如说高和不高这两种情况,高的话也就意味着这个局面已经相当严峻了,我们想完全消灭它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只能通过控制来逐步的减少,而且大幅度减少也很难做到。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它控制局限在一个范围之内,不让它播散。这个是目前我们的关键,是把它限制一个范围之内,不让它播散。也就是说不让它播散到耐药率还低的这样一些地区,这个是关键。不高这样一种情况,也就意味着我们减少药物的选择压力是关键。我们停止一些药物、合理使用药物的时候,表示我们还有机会进行控制。这个提醒大家,我们不要错失良机,不论是临床还是我们实验室感染控制专职人员,都要给予足够的一个重视,因为错失了机会,就再也等不到这个机会了。

我们具体来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非医疗领域里的一个应用。非医疗领域指的就是农林牧渔,农业、畜牧业,尤其是养殖渔业,渔业当中的一个大量的一个应用。这个里面抗生素除了一部分是治疗之外,主要是作为促生长激。也就是说,使用了这样的抗生素之后,这里面比如说鱼它的这个产量,它的这个体重会增加。使得渔民的收入会有相应的一个提高。实际上,经过统计我们发现非医疗领域里的用量远大于医疗领域。我看到的最极端的数据是非医疗领域里使用了那个地区生产的抗生素的90%的一个比例,也就是医疗领域里仅仅用到10%。这是最极端的。平均的情况,非医疗领域里也超过了50%,医疗领域不到50%。所以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个原因就导致这样一个现象,也就是说耐药这个难题它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医疗领域里,表现在临床患者的感染治疗无效。但它的主要的原因却在医疗领域之外。所以根据这样一个分析,我个人认为非医疗领域里的有效的控制才是控制耐药这件事情的关

键。非医疗领域里的有效控制是关键。非医疗领域里涉及到的东西就太多了,我们只能是通过一个社会整体的系统工程来进行控制,这个我们很难在短期内奏效,要坚持长期的这些系统工程,把它坚持下去。这个比如说在国际层面需要多个国家统一采取行动,这个很好理解,比如说邻国两个国家,这个A国它在坚持使用抗生素,在农林牧渔里大量使用抗生素,B

国说我禁止,那你觉得B国的禁止有效果吗?应该说要么没有效果,要么效果非常有限,因为邻国的大量使用,会自然而然的把这个抗生素和耐药菌播散到邻国当中。每一个国家内部要通过立法,这个一定要高到法律这个层面,通过立法来减少、来禁止使用抗生素。政府需要做的,在没有立法的时候推动立法,有立法的时候一定执法到位、管理到位。企业要遵守这样一些法律,要奉公守法,对环境、对人类、对自己的子孙后代负责。同时要积极地研制和使用替代的这样一些促生长剂,我相信,如果替代的促生长剂它的效果非常良好的话,抗生素在非医疗领域里的应用就会大幅度减少,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然后就是我们每一个社会里面的公民,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和素质要提高,我们要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它的危害性,我们要主动抵制随意使用抗生素,比如说个人生病,不能随意使用抗生素,要遵从医嘱。我们所在的工作岗位如果随意使用抗生素,我们要加以控制或拒绝。包括这些抗生素催生起来的这样一些食物,我们如果能够主动地抵制。所以在这个非医疗领域里非常重要。

医疗领域里我们看一下管理的层面,比如说针对药物,我们可以采取限制使用、授权使用、轮转使用,甚至停用一些。这方面国际上已经经过了很多的尝试,积累了很多经验,切实就需要国内的医院,采取切实可行的一些步骤来限制、授权、轮转使用。授权使用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授予不同级别医生他的这这个使用的权限。然后把药物也进行分类,这种特殊使用级,这个限制级这种药物进行一下分类。这个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卫生部从2009年开始就在不断地推动这件事情的一个实现。针对人,包括处方点评、宣传、培训等等不同的方式。处方点评,现在实际的大型医院和二级医院已经在开始展开了。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把全部,当然这在大型医院里全部不太容易做到,或者是抽查一部分处方,应该说抽查的量要多一些,抽查一部分处方进行点评,你用的药合理不合理,该不该

用,该用的情况下你用的剂量、方式合适不合适,我们要一张一张处方进行点评。这个点评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把点评的结果反馈给这个人本身,让他来意识到他这张处方的问题,然后在后续的治疗当中进行调节、进行改进,这种方式长期坚持下去是一定会有效果。如果要是配套还能够有一些轻度的或者是重度的惩罚措施。对于屡教不改这样一些医生有一些反馈的处罚的措施,这个更好。宣传这和培训这主要是针对众人的,所以效果不如处方点评针对个人的这种方式好。但是对于新工作的一个职工培训和宣传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要把正确的知识、观念、行为灌输给他,这个非常重要。

在抗生素的具体使用方面,它的原则就是两点:第一是该不该用;第二是用得对不对。该不该用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适应症和病原,推测的或者是确定的病原。用得对不对就比较多,十几个角度,包括种类、强弱、穿透力、剂量、方式、疗程、途径、安全性等等这些。总的来讲这个话题很复杂,我们今天限于时间不展开了,我们就把它归纳成一句话。概括地讲,指的就是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获得的微生物学证据和医生掌握的循证医学证据,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由医生启动持续进行治疗,并且及时、动态的、规律的、实事求是的来评价治疗的效果,当停的时候适当的就是停止,当调整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我们要区分经验治疗和靶向治疗。所以这个话题比较大,今天我们限于时间不能一一展开,我们只能把原则性的、概括性的告诉大家。这个更主要的应该是由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就很多细节进行深入探讨,把抗生素的使用逐步合理优化,做到最优,然后来减少耐药性的一个产生。我自己看到的国内面临的问题,比如说医生可能不能准确的把握适应证,不该用的时候用了。然后有一些药物用得偏强,使用的时间偏长,当停不停,还有就是随意联合应用。这个我们看到的可能要触目惊心一些。在国际上欧美国家三联用药其实就很谨慎了,我们实际工作当中三联用药其实就很多,甚至会有五联用药、六联用药这样一些情况。这个可以说做的要过分一些。还有就是不送检微生物学的标本,这个就导致这个患者的治疗永远是经验治疗,不能转为靶向治疗,我们知道靶向治疗就可以做得比较精细,用得就会恰到好处。经验治疗往往会大而无大。不送检微生物学标本,我们就丧失了从经验治疗向靶向治疗转换的这样一些宝贵的机会。还有就是有一些医生不太会判断治疗效果。还有就是分不清经验治疗和靶向治疗。

此外我们要知道,不要只关注抗生素,我们一定要超越抗生素,叫beyond antibiotics。为什么?就是很多患者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它一定是一个综合性的措施。比如说患者为什么会得这个感染性疾病?正是因为患者有很多时候会有基础性的疾病。基础性疾病的治疗、改善和治愈非常重要。再比如这个患者有没有感染灶,比如说血管内的插管、假体关节,体内的一些脓肿、脓灶这些控制非常重要,这个时候要适当的有一些外科的一个介入。比如说脓腔是不是把它切除,把它切开引流。再比如说像免疫调节、像益生菌的使用,像疫苗的使用,这些都非常重要。只有当我们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手段,综合的来控制一个感染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不单单依靠抗生素的时候,抗生素的使用强度就会下降,耐药的现象也就会随之进行改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传播。传播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三大块。我们具体来展开一下,看看在耐药方面我们能够做什么。首先是控制传染源,传染源我们分析一下,首先这个传染源如果是环境,是一些物品,也就是非人的一些情况的话,我们最好的方式是把它消灭掉。比如说一个物品能用酸炮就用酸泡,能去高压消毒、高压灭菌,我们就去高压灭菌。把它作为传染源完全消灭掉,我们就不用再担心它的影响。传染源如果是人,我们就可以分析一下,如果是已经感染的这样一些患者,我们就可以把他隔离,同时对他的感染进行治疗,只有这个患者隔离了,他的感染性疾病治疗好了,他作为一个传染源的一个影响就会很小,甚至是完全不存在了。如果是定植的人,这可能要复杂一点,因为这个面对的对象群体要大一些,我们能不能筛查,筛查之后能不能隔离,能不能采取适当的去定植的一个手段,把这样一些人携带的这样一些病原消灭掉,这个就很重。这个作为原则,这些说起来可能很好说,但是现实当中执行起来还是有很多的难题。比如说像患者的隔离,这就要考虑很多具体的一些条件了,比如说你有没有隔离的空间,我ICU病房就这么几张床,我怎么隔离。还有隔离之后配套的人员能不能跟得上,是不是有专门的配套人员、医生、护士跟上。然后这些人的行为能不能跟上?就是说虽然隔离了,但是这些人的行为如果还能够导致菌株随意的播散的话那和不隔离又没有不同。所以这些配套人员的数量、素质要有一个相应的提高。然后定植的人就更难一些,比如说某一个岗位的医生或者护士,他定植了一

类我们需要传播的、需要控制的这样一个耐药菌株的话,能不能让他暂时脱离这样一些临床的岗位,这个就很难。

第二就是切断传播途径。感染性疾病或者是一些传染病病原的传播途径,比如说呼吸道、接触、粪口。对于我们今天来说的常见的耐药细菌来讲,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一个传播方式。比如说医护人员的手、听诊器、衣服、环境等这些都会导致它的一个传播的一个可能,我们能不能对他进行一个有效的控制。这个国际上已经积累出一些经验,比如说手卫生,这种国际上都有指南。还有接触预防的一些方式,这都可以采取。这也看一个医院的感控部门的宣传力度,这个医院对于感控的认识,看看能够把这些事情做到位。国际上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想要做到位的话,还是有很多方式可以采取。

最后一个就是保护易感人群。常见的细菌多数都是条件致病菌,导致免疫受损患者的一个感染。所以我们识别、保护了这些免疫受损的患者,就可以减少感染。最好的方式是隔离,这一些患者的感染少了,感染源就随之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自然就减少,形成正性循环,也就可以达到我们控制耐药的一个目的。

国际上对于防止住院患者耐药菌感染提出了12条要素,比如说疫苗,拔除插管,对于感染患者进行靶向治疗,专家会诊,我们要控制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比如说轮转、限制、授权。监测数据的完善,我们治疗的是感染而不是污染,也不是定植。我们知道何时拒绝使用万古霉素,这里当然是指以万古霉素为代表的这样一些强效的、限制使用级的这样一些抗生素。能不能够及时停止抗微生物药物的一个使用,患者能不能隔离,能不能切断传播途径。这个概括性很强,每个就是这么几句话,但是每一条都值得我们深思,背后也还有很多手段我们可以采取。

还有就是控制的效果。手段毕竟是有限的,还没有单一的手段能够直接起到一个控制的效果,我们必须要采取多种手段,通过一个系统工程长期的坚持才有可能奏效。这里对于控制的效果判断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因为我们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些过于乐观的一个判断。这里面可以告诉大家,短期的、局部的、通过单个药物进行的一个判断,很多时候得到的是一些假象,因为这些药物彼此之间是有交叉的,会有交叉耐药的。这有一个专有名词叫附加损害。

这方面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这里面比如说,在这里面会有一个“气球现象”,比如说我们控制了甲抗生素,我们通过甲抗生素进行分析,哦,我对甲抗生素的耐药减少了,我们以为我们就达到了目的,但其实则不然,因为我们不用甲抗生素,我们很可能会用乙、会用丙这些其他的抗生素,针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实际增加,这个叫“气球现象”。还有一种就是“POST-HOC错误”这种,就是我们把时间的先后关系错误的认为是因果关系。实际上,可能我们的手段并没有起到效果,但是因为时间的先后关系,暂时有一个波动,我们就误以为起到了效果。

我们看一下在2011年的4月7号是世界卫生日,World Health Day。当天提到的主题叫No action today,no cure tomorrow!其实指的就是细菌耐药。就是我们今天不采取行动,我们明天就无药可用了,我们就不可能治愈了。所以这里也是呼吁全世界所有的公民都要采取行动,来共同参与到控制抗生素耐药这样一个洪流当中。

小结:介绍了关于耐药的基本知识,国内常见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趋势,耐药的控制的方式等等。虽然说我们面临很多的问题,我们的形势很严峻,不容我们乐观,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预期,如果我们采取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长期坚持下去的话,未来还是可以奏效的,耐药的这样一些不良趋势还是可以逆转。

临床应掌握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临床应掌握的常见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一、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MRSA通常对其它耐酶半合成青霉素也耐药,因此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用来代替检测MRSA。苯唑西林在贮存过程 中药效不易降低,且对不均一耐药性检测效果更好,所以国内多数实验室都采用苯唑西林(我院也是)。 1.MRSA的治疗 MRSA感染的治疗是临床十分棘手的难题之一,关键是其对许多抗生素有多重耐药。因其耐药机制是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性质的改变,因此,MRSA几乎对所有的耐药,且在同时,还可能对、等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耐药性。目前最常用,也是疗效最肯定的抗生素为、、等。其次,对于以上药物有禁忌症,或是不可耐受的患者,也可使用其他的抗菌药物,如。而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可使用、、、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2.MRSA预防 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MRSA的流行起了一定 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MRSA菌株,如对大手术后预 防深部葡萄球菌感染,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为好(如头孢唑啉、头孢呋肟等),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控制对策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 1 概述 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御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此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加之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本研究旨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细菌耐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细菌耐药研究的全面性,并预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探索潜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优先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2 细菌的耐药性现状 随着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及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应用,细菌性血流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率及细菌的耐药性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2%~100%[1]。喹诺酮抗菌药物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达60%~70%。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综述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一、选择题 A型题 1.细菌因基因突变发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 A.不是随机发生的 B.突变频率很高 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 D.不稳定 E.不发生回复突变 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 A.单一耐药性 B.稳定 C.发生任何细菌 D.可经接合转移 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 3.来源于质粒的β-内酰胺酶有 A.头孢菌素酶 B.非金属碳青霉烯酶 C.金属酶 D.头孢菌素类 E.羧苄青霉素酶 4.细菌对磺胺耐药是改变体内的哪种酶 A.二氢叶酸合成酶 B. DNA旋转酶 C.拓扑异构酶 D .转肽酶 E. 转糖基酶 5.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性最常见的细菌是 A.肺炎链球菌 B.淋病奈瑟菌 C.葡萄球菌 D.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E.脑膜炎奈瑟菌 6.耐药株30S亚基S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 A.链霉素 B.红霉素 C.利福平 D.青霉素 E.喹诺酮类药 7.耐药株50S亚基的L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 A.链霉素 B.红霉素 C.利福平 D.青霉素 E.磺胺药 8.当RNA聚合酶的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 药性 A.利福平 B.红霉素 C.链霉素 D.青霉素 E.磺胺药 X型题 1.R质粒导致耐药性传递其特点是 A.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 B.以多重耐药性常见 C.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株 D.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 2.丁胺卡那霉素具有的钝化酶是 A..乙酰化酶 B.磷酸转移酶 C.腺苷转移酶 D..青霉素酶 3.细菌获得耐药性可以通过 A.产生钝化酶 B.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 C.改变细胞壁的屏障功能 D.主动外排机制 4.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药物是 A.四环素 B.青霉素类 C.喹诺酮类 D.头孢菌素类 5.某些革兰阴性菌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实现非特异性低水平耐药性的抗菌药物有

2012-至2014年主要细菌耐药监测趋势图

我院2012年至2014年主要细菌耐药趋势图(样图) 制图:检验科李继刚 图1.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细菌培养送检率和阳性率 图2.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革兰阴性致病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 图3.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革兰阴性致病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

图4.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革兰阴性致病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 图5.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革兰阴性致病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 图6.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

图7.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棒酸的耐药率 图8.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格兰阴性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 图9.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格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

图10.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格兰阴性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 图11.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格兰阴性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 图12.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格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

图13.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格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 图14.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格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 图15.我院2012年第一季度至2014年第三季度主要格兰阴性菌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

2017年1季度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太和县人民医院 2013年三季度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一.标本送检及细菌检出情况 本季度细菌培养送检率为35.24%。微生物室共收到标本2068份,分离出病原菌496株,阳性率23.9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12株、占83.06%,革兰氏阳性菌54株,占10.89%,白假丝酵母菌5株,占1.01%。科室分布前六位的是:重症医学科422例,儿科422例,肝胆外科112例,神经外科103例,呼吸内科80例,普外科62例,内分泌科59例。送检标本类型较多的依次是:痰581份、大便114份、尿液111份、渗出液111份、脓液75份、血液57份,阳性率最高的为血液,其它依次为:脓液、渗出液、痰液、尿液、大便。 标本中检出的常见菌如下: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其次是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 共筛选出多重耐药菌20株,占总菌数的4.03%,其构成为:大肠埃希菌1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5%,鲍曼不动杆菌3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15%,肺炎克雷伯菌2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10%,铜绿假单胞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阴沟肠杆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产气肠杆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嗜麦芽寡食单胞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

二.常见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情况与分析 1.革兰氏阳性菌 本次分离的革兰氏阳性菌较少,不具代表性,无法具体分析。 2.革兰氏阴性菌 本次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耐药率高,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复合磺胺、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50-75%之间,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择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为中敏,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头孢西丁、阿米卡星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亚胺培南敏感性高。 本次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高,根据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使用;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合磺胺耐药率在50-75%之间,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曲南、庆大霉素耐药率在40-50%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头孢西丁、左氧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均敏感,是肺炎克雷伯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的产气肠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复合磺胺耐药率在50-75%之间,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在40-50%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氨曲南均敏感,是产气肠杆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根据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使用,避免耐药范围的扩大;对头孢西丁、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大于50%,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庆大霉素耐药率在40-50%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头孢吡肟、复合磺胺耐药率在30-40%之间,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呋辛、左氧沙星、氨曲南均敏感,是阴沟肠杆菌的治疗用药。

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天然耐药表

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天然耐药表 微生物氨 苄 西 林 氨 苄 西 林/ 舒 巴 坦 阿 莫 西 林/ 克 拉 维 酸 替 卡 西 林 替 卡 西 林/ 克 拉 维 酸 哌 拉 西 林 哌 拉 西 林/ 他 唑 巴 坦 头 孢 唑 林 、 头 孢 噻 吩 头 孢 噻 肟、 头 孢 曲 松 氨 曲 南 头 孢 他 啶 头 孢 西 丁、 头 孢 替 坦 头 孢 呋 辛 厄 他 培 南 亚 胺 培 南 美 洛 培 南 环 丙 沙 星 氨 基 糖 苷 类 四 环 素 类 替 加 环 素 氯 霉 素 多 粘 菌 素 B/ 粘 菌 素 呋 喃 妥 因 复 方 新 诺 明 磷 霉 素 所有肠杆菌科细菌对青霉素G、糖肽类、夫西地酸、大环内酯类(除了某些种类)、林可酰胺类、链阳霉素类、利福平、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天然耐药 柯氏枸橼酸杆菌R R R 弗氏枸橼酸菌属R R R R R R 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R R R R R R 赫氏埃希菌R R 蜂房哈夫尼亚菌R R R R R 肺炎克雷伯菌R R 摩根菌属R R R R R R R 奇异变形杆菌R R R 普通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R R R R R R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罗威登 斯菌 R R R R R R R 粘质沙雷菌R R R R R R R R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R R R R 假结核耶尔森菌R 所有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天然耐药同肠杆菌科细菌,还对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天然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鲍曼/醋钙不动杆菌复合群R R R R R R R R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R R R R R R 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人苍白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修订稿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 控制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宁永忠 细菌的耐药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是国内常见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趋势;第三是耐药的控制。 一、相关的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本的知识。第一我们来看一下微生物,微生物它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小的生物,它在微观的世界里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它会导致人类的感染,所以我们会称之为病原。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四类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这四大类微生物都出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耐药,只不过它们的严重程度不一致而已。下面一个概念我们来看一下感染性疾病,它指的是微生物导致的有临床证据的这样一个疾病,这个临床证据包括症状、体征、免疫学反应和微生物学证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各个病种当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应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得过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很多时候还会表现为中、重度一个临床表现。这个时候是必须治疗的,因为不治疗预后不良,甚至会出现死亡。感染性疾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传播性,病原可以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性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历史进程、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这个是感染性疾病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病种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刚才提到感染性疾病需要治疗,我们治疗用的特异性的药物就是抗微生物药物,它指的就是特异性的抑制、杀灭微生物的这样一些药物,在细菌领域里主要就是抗生素。目前抗微生物药物效力下降的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耐药,有些时候这个效力会完全消失。因此临床上治疗无效的时候,耐药是很主要的一个原因。 另外耐药涉及到的概念也比较多,比如说生物学耐药和临床耐药,环境介导的耐药和微生物介导的耐药,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里面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一对概念比较重要,给大家展开说一下。天然耐药指的是这个菌种在鉴定到种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的耐药,也就是说一个菌种内所有的菌株都具有的耐药的特点。这一类耐药特点,一般是人类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是纯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耐药的特点。而获得性耐药,指的是这个基因在菌种的层面是不能够确定是否存在的,只有到具体的菌株的层面,同一个菌种内不同的菌株它的耐药性可能不同,有的菌株有这个耐药性,有的菌株没有这个耐药性。这一类耐药性基本上都是人类应用抗生素之后,在人类的抗生素使用的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耐药。此外还有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表型耐药和基因型耐药,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低水平耐药和高水平耐药,异质耐药性等等这些概念。

天然耐药表

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天然耐药 微生物氨 苄 西 林氨 苄 西 林/ 舒 巴 坦 阿 莫 西 林/ 克 拉 维 酸 替 卡 西 林 替 卡 西 林/ 克 拉 维 酸 哌 拉 西 林 哌 拉 西 林/ 他 唑 巴 坦 头 孢 唑 林 头 孢 噻 肟 头 孢 曲 松 头 孢 他 啶 头 孢 西 丁 头 孢 呋 辛 厄 他 培 南 亚 胺 培 南 美 罗 培 南 环 丙 沙 星 氨 基 糖 苷 类 四 环 素 类/ 替 加 环 素 氯 霉 素 多 粘 菌 素 B/ 粘 菌 素 呋 喃 妥 因 甲 氧 苄 啶 磷 霉 素 所有肠杆菌科细菌对青霉素G、糖肽类、夫西地酸、大环内酯类(除了某些种类)、林可酰胺类、链阳霉素类、利福平、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天然耐药柯氏枸橼酸杆菌R R R R R 弗氏枸橼酸杆菌属R R R R R R 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R R R R R R? 赫氏埃希菌R R R? 蜂房哈夫尼亚菌R R R R R 克雷伯菌属R R 摩根菌属R R R R R R R 奇异变形杆菌R R R 普通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R R R R R1 R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 罗威登斯菌 R R R R2R2 R R 粘质沙雷菌R R R R R R R R3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R R R R? R R 假结核耶尔森菌R 所有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天然耐药同肠杆菌科细菌,还对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天然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R R R R R R R R R R4 R R4 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R R R R R R R 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人苍白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1变形杆菌属对多粘菌素B/粘菌素耐药。2 普罗威登斯菌属对除了阿米卡星和链霉素外的所有氨基糖苷类耐药,对四环素耐药。 3 沙雷菌属对呋喃妥因耐药。 4 铜绿假单胞菌还对卡那霉素、新霉素、复方新诺明天然耐药。

第9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九章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第一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耐药性的程度以该药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一、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前者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故也称天然耐药性。后者是指细菌DNA改变而获得了耐药性。 (一)固有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固有耐药性是始终如一的,由细菌的种属特性所决定的。抗菌药物对细菌能够起作用首先的条件是细菌必须具有药物的靶位。 (二)获得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是指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染色体突变;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3、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一)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 有抗生素敏感基因经过基因突变变成耐药性基因,以单一耐药性为主,一般是稳定的,很少自然丢失。 (二)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决定细菌耐药性的质粒叫R质粒,通过细菌间接合导致耐药性传递。其特点是:①可以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②以多重耐药性常见;③容易因质粒丢失称为敏感株;④耐药性可经接合传递。 第二节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一、钝化酶的产生 耐药菌株通过合成某种钝化酶作用于抗菌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重要的钝化酶有以下几种: 1、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内要的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可以特异性地打开药物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是耐药菌株产生磷酸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羧基磷酸化,而将抗菌药物钝化失活。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该酶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抗菌活性。、 4、甲基化酶。 二、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变化 1、链霉素:其结合部位是细菌核糖体30S亚基上的S12蛋白。 2、红霉素:靶部位是细菌核糖体上的50S亚基的L4或L12蛋白。 3、利福平: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亚基。 4、青霉素:靶部位是细菌细胞膜上的特异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5、喹诺酮类药物:靶部位是DNA旋转酶。 三、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 耐药菌株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和主动外排机制而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细菌的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也称为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菌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近年来,耐药细菌越来越多,耐药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高,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世界抗感染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日益增多,而因不合理使用出现的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等问题也日趋严重,使抗感染治疗失败,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及医疗费用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控制细菌耐药性已是刻不容缓。 一、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要达到合理有效地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首先必须要分析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从现状来分析,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1、细菌耐药性是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一种自然反应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后伴随而来的都是细菌的耐药。这种耐药可能与细菌的固有特性有关,也可能出现在正常敏感菌种内,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获得。细菌自身繁殖能力极强,它们不但能将自身耐药基因传递给其子代菌株,也能将其传递给其它细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对每一种新药的耐药现象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可以说,每一种抗菌药物耐药迟早都会出现,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细菌的自身因素即是指细菌自身的遗传特性。细菌可通过突变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性,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3、医疗过程的影响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医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如静脉导管、人工瓣膜、介入治疗等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为一些机会致病菌提供了进入人体的通道,这些机会致病菌比有毒力的致病菌更易产生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1、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提高对感染病患者病原微生物的诊断水平,通过药敏试验为临床选用正确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首先要建立标准的药敏试验方法以及对耐药菌和感染耐药菌的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感染,制止耐药基因扩散;其次是分期分批循环使用抗菌药物,延长抗菌药物使用周期;第三要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药制度,防止滥用抗菌药物,能不用抗生素的尽量不用,能少用的尽量少用。再有应减少抗生素在食用动物中的滥用和误用。 2、加强药政管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生产和销售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条例,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打击生产、销售伪劣抗菌药物行为,抗菌药物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加强兽药管理,严厉打击假药和劣质产品。兽药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GMP标准,兽药经营企业应取得

2016年细菌耐药趋势图

2016年细菌耐药趋势图 一、2016年我院标本送检的总情况,具体见下表 表1.2016度标本总量与阳性标本率 1季度2季度3季度4季度总计收到的标本数602 628 816 930 2976 阳性标本数153 207 224 296 880 阳性率25% 33% 27.45% 31.83% 29.57% 图1.标本数量与阳性标本数量趋势图 二、2016度送检标本阳性分布情况: 送检阳性标本构成表(单位:例) 种类1季度2季度3季度4季度总计

2016度全院革兰氏阴性菌(含多耐菌)检出排名情况 2016度全院革兰氏阳性菌(含多耐菌)检出排名情况

种类1季度2季度3季度4季度总计 金葡8 11 17 19 55 表葡0 5 16 8 29 肠球菌8 5 3 16 链球菌 1 4 8 13 木糖葡萄球菌 2 1 2 5 溶血葡萄球菌 3 3 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五种类型的细菌长期占据我院细菌检出的前五位,只是每季度的排名有所差异。具体检出数量的趋势,见图: 由图可以看出,目前我院主流细菌的检出呈上升趋势,有所下降的鲍曼不动杆菌,而其他四种菌均呈现上升趋势,细菌呈上升的趋势与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有关,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数有关,一到四季度微生物送检数呈直线上升。阳性率徘徊在25%-33%,无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四、2016度多重耐药菌占总细菌的比例情况

种类1季度2季度3季度4季度总计阳性标本数153 207 224 296 880 多重耐药菌数 3 8 6 7 24 多重耐药菌率 1.96% 3.86% 2.68% 2.36% 2.72% 五、多重耐药菌分布比例: 多重耐药菌种类数量比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10 41.67% MRSA 6 25%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4 16.67%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3 12.5% VRE 1 4.17%

细菌耐药及应对措施

本课重点介绍临床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给我们带来最大挑战的细菌耐药问题。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耐药细菌出现。这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如果正常、合理使用,耐药就出现的晚、慢;如果滥用抗菌物,细菌受到的压力更大,它出现的耐药能力就越大,出现耐药的机会就越高,耐药的强度也会强。这将导致临床可用药物越来越少,治疗愈加困难。 举例: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被称为MRSA,其我国调查大约为60%;从国外耐药后导致的结果看,在美国,发生耐药菌感染和非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21%和8%;每个患者的治疗费分别为3万4千美元和3万1千5百美元。可见,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导致更多患者死亡及更多医药资源浪费。因此,必须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在用药中,治疗性运用抗菌药物及预防用抗菌药物都要合理。在我国医院,抗菌药的患者使用率达70%多,使用最多的在外科,大约95%患者以上都需使用抗菌药物,其中大部分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所以,做到预防性抗菌药的合理使用,会大幅度减少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比例,它包括内科与儿科预防用药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1.内科与儿科预防用药 2004年卫生部颁布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对于内科和儿科的预防用药,相对比较严格。对于其应用范围具有以下相关规定: (1)预防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外科的预防用药在我国较宽松,需要明确的是,它是预防手术切口的感染以及这个切口深在部位的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并非预防手术以后所有发生的感染。

2018年第二季度细菌耐药检测分析及对策报告-8.22(1)

2018年第二季度细菌耐药分析及对策报告 药学部实验医学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 为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预警工作和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结合药学部、实验医学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科三方联合统计分析的2018年4月—2018年6月分离出的我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进行通报分析,供临床选药时参考,并遵循下列原则。 (一)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三)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一、2018年第二季度临床分离细菌及其分布

本院2018年第二季度各科室共送检2638份标本,包含2594份一般细菌培养和真菌培养、44份支原体培养,各科室送检标本数量及标本类型分布详见表1。从上述标本中分离得到菌株569株,总阳性率21.57%。其中革兰阳性菌126株,占22.14%;革兰阴性菌443株,占77.86%;569株分离菌中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6.01%)、大肠埃希菌(17.75%)、肺炎克雷伯菌(12.83%)、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8.08%)、肠球菌(5.8%)、金黄色葡萄球菌(4.92%)、流感嗜血杆菌(3.69%)、奇异变形杆菌(2.28%)、阴沟肠杆菌(2.1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11%)。各个分离菌数量及比例详见表2。 表1 2018年第二季度临床送检标本分布 标本类型份数比例(%)标本类型份数比例(%) 静脉血808 30.63% 分泌物194 7.35% 尿液444 16.83% 粪便95 3.60% 痰液895 33.93% 其他83 3.15% 咽拭子119 4.51% 表2 2018年第二季度临床标本分离菌株分布 细菌名称数量构成比(%) 铜绿假单胞菌148 26.01 大肠埃希菌101 17.75 肺炎克雷伯菌73 12.83 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46 8.08 肠球菌33 5.80 金黄色葡萄球菌28 4.92

人体细菌的天然耐药表,特别有用!

微生物氨 苄 西 林氨 苄 西 林/ 舒 巴 坦 阿 莫 西 林/ 克 拉 维 酸 替 卡 西 林 替 卡 西 林/ 克 拉 维 酸 哌 拉 西 林 哌 拉 西 林/ 他 唑 巴 坦 头 孢 唑 林 头 孢 噻 肟 头 孢 曲 松 头 孢 他 啶 头 孢 西 丁 头 孢 呋 辛 厄 他 培 南 亚 胺 培 南 美 罗 培 南 环 丙 沙 星 氨 基 糖 苷 类 四 环 素 类/ 替 加 环 素 氯 霉 素 多 粘 菌 素 B/ 粘 菌 素 呋 喃 妥 因 甲 氧 苄 啶 磷 霉 素 所有肠杆菌科细菌对青霉素G、糖肽类、夫西地酸、大环内酯类(除了某些种类)、林可酰胺类、链阳霉素类、利福平、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天然耐药柯氏枸橼酸杆菌R R R R R 弗氏枸橼酸杆菌属R R R R R R 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R R R R R R? 赫氏埃希菌R R R? 蜂房哈夫尼亚菌R R R R R 克雷伯菌属R R 摩根菌属R R R R R R R 奇异变形杆菌R R R 普通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R R R R R1 R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斯氏普 罗威登斯菌 R R R R2R2 R R 粘质沙雷菌R R R R R R R R3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R R R R? R R 假结核耶尔森菌R 所有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天然耐药同肠杆菌科细菌,还对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天然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R R R R R R R R R R4 R R4 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R R R R R R R 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人苍白杆菌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1变形杆菌属对多粘菌素B/粘菌素耐药。2 普罗威登斯菌属对除了阿米卡星和链霉素外的所有氨基糖苷类耐药,对四环素耐药。 3 沙雷菌属对呋喃妥因耐药。 4 铜绿假单胞菌还对卡那霉素、新霉素、复方新诺明天然耐药。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监测重要性及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 魏莲花根据资料编辑整理 20世纪后期。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控制了大多数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明显降低了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率。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使得某些抗菌药物逐渐失去其抗菌活性。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全球化,耐药菌株的传播,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球范围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研究工作。 一、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一)国内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国内大型监测系统包括经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菌药物研 究所汪复教授为代表,有 14家医院参加的CHINET监测网;以北京大学临床药理李家泰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民钧教 授分别代表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和医院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网,是国内跨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网络,分别涵盖全国9个城市13家大型医院和10个城市32家医院;卫生部于2006年组织建立了卫生部细菌耐药监测网,参加单位已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我省于2009年成立了甘肃省细菌耐药监测网,目前有40家医院参加。以上监测网目的就是通过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阐明我国不同层次医院临床细菌分离株耐药性差异。 (二)国际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1994卫生组织总部传染疾病监测控制处理负责指导、协调各国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合作中心主任Thomas O′Brien教授启动了旨在收集全球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的WHONET系统。现国内、外多数监测网使用的分析软件属该系统。此外,约有315个医院和400多个实验室分别参加了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和欧洲耐药性监测网(EARSS)。 二、常见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日趋增多。当前,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检测重点包括:(1)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2)耐万古霉素的多重耐药的肠球菌(VRE);(3)耐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的多重耐药和肺炎链球菌(PRSP);(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S)及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5)非发酵糖菌群的

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的抗性1抗生素耐药性是指一些微生物亚群体能够在暴露于一种或多种抗生素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现象,其主要机制包括:(1)抗生素失活。通过直接对抗生素的降解或取代活性基团,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从而使抗生素丧失原本的功能;(2)细胞外排泵。通过特异或通用的抗生素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胞内抗生素浓度而表现出抗性;(3)药物靶位点修饰。通过对抗生素靶位点的修饰,使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而表现出抗性。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性是自然界固有的,因为抗生素实际上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能够合成抗生素的微生物首先应该具有抗性,否则这些微生物就不能持续生长。这种固有的抗生素耐药性,也称作内在抗性(),是指存在于环境微生物基因组上的抗性基因的原型、准抗性基因或未表达的抗性基因。这些耐药基因起源于环境微生物,并且在近百万年的时间里进化出不同的功能,如控制产生低浓度的抗生素来抑制竞争者的生长,以及控制微生物的解毒机制,微生物之间的信号传递,新陈代谢等,从而帮助微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其实是自然和古老的。科学家在北极的冻土中提取到3万年前的古,从中发现了较高多样性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而且部分抗性蛋白的结构与现代

的变体相似,也证实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是古老的。虽然一些抗生素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很早就存在于自然界,但是抗生素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加速了固有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扩散,极大地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频率。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存在往往与抗生素的使用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由外源进入并残留在环境中的抗生素对环境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选择压力,携带耐药基因的具有抗性的微生物能存活下来并逐渐成为优势微生物,并不断地将其耐药基因传播给其他微生物。众多研究证实抗生素耐药基因具有较高的移动性,主要是通过基因水平转移(,)机制,又称基因横向转移()。即借助基因组中一些可移动遗传因子,如质粒()、整合子()、转座子()和插入序列()等,将耐药基因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甚至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之间相互传播。环境中拥有基因横向转移等内在机制的微生物组成一个巨大的抗性基因储存库,并可能将抗生素耐药性转移到人类共生微生物和病原体中。医学专家很早就指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内源性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而通过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中也发现了高丰度、高多样性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人类活动与耐药性2 已有文献和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是抗生素的生产和消费大国,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

2017年1季度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太和县人民医院2013年三季度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 一.标本送检及细菌检出情况 本季度细菌培养送检率为35.24%。微生物室共收到标本2068份,分离出病原菌496株,阳性率23.98%。其中革兰氏阴性菌412株、占83.06%,革兰氏阳性菌54株,占10.89%,白假丝酵母菌5株,占1.01%。科室分布前六位的是:重症医学科422例,儿科422例,肝胆外科112例,神经外科103例,呼吸内科80例,普外科62例,内分泌科59例。送检标本类型较多的依次是:痰581份、大便114份、尿液111份、渗出液111份、脓液75份、血液57份,阳性率最高的为血液,其它依次为:脓液、渗出液、痰液、尿液、大便。 标本中检出的常见菌如下: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其次是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 共筛选出多重耐药菌20株,占总菌数的4.03%,其构成为:大肠埃希菌1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5% 鲍曼不动杆菌3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15%肺炎克雷伯菌2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10%铜绿假单胞菌1 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阴沟肠杆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 产气肠杆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 嗜麦芽寡食单胞菌1株,占多重耐药菌菌株总数的5% 第三季度主要标本类型分布情况 临床常见前几位病原菌 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菌株类型构成情况(%

二.常见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情况与分析 1.革兰氏阳性菌 本次分离的革兰氏阳性菌较少,不具代表性,无法具体分析。 2.革兰氏阴性菌 本次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抱呋辛、头抱他啶耐药率高,应 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抱吡肟、 复合磺胺、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50-75%之间,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择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为中敏,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头抱西丁、阿米卡星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亚胺培南敏感性高。 本次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抱呋辛的耐药率高,根据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使用;对头抱唑林、头抱曲松、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抱他啶、头抱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合磺胺耐药率在50-75%之间,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曲南、庆大霉素耐药率在40-50% 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 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头抱西丁、左氧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均敏感,是肺炎克雷伯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的产气肠杆菌对哌拉西林、头抱西丁、头抱呋辛、庆大霉素、复合磺胺耐药率在50-75%之间,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在40-50%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在30-40%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阿米卡星、头抱他啶、环丙沙星、头抱吡肟、头抱曲松、亚胺培南、氨曲南均敏感,是产气肠杆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根据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使用,避免耐药范围的扩大;对头抱西丁、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 坦耐药率大于50%提示医务人员参照药敏实验结果用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抱他啶、庆大霉素耐药率在40-50%之间,提示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对头抱吡肟、复合磺胺耐药率在30-40%之间,应及时将抗菌药物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抱呋辛、左氧沙星、氨曲南均敏感,是阴沟肠杆菌的治疗用药。 本次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抱西丁、复合磺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的耐药率大于75%按照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的临床应用;对哌拉西林、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 【摘要】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抗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就是细菌的耐药性。由于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药耐药性。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近期媒体报道: 在印度等南亚国家出现的耐药性“超级细菌”(NDM-1),已经蔓延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国家。目前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其中在英国至少造成5人死亡。NDM-1是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泛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之后的又一超级耐药菌。短短的几十间,耐药细菌的队伍已逐渐壮大,据统计,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已达30%~50%,且以每年5%速度增长[1]。国内有资料表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检出率均高达80%以上,MRSA和MRCNS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2]。 细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完全耐药,至今为止,没有一种药物能完全避免耐药。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to Drug)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重视其合理使用。引起细菌耐药性快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抗菌药物的滥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使用量、销售量排序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菌药物,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国外一般在15%~30%)。WHO的最新资料也显示,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50%,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资料表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许多未做病原微生物检查;无依据调整给药方案,频繁交换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当;预防用药不当;联合应用不当;高起点选用抗菌药物;无指征用药[3]。 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细菌耐药性已迫在眉睫。但是处理抗生素耐药性没有一个单一的方法,需要多学科协助共同应对。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决议敦促各成员国家采取措施正确使用抗生素,制定了遏制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全球发展战略,一般认为下列措施值得注意[4]。 1抗生素耐药性的预防与控制 1.1对使用抗生素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严格执行和区分处方与非处方药。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

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和控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宁永忠 细菌的耐药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相关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是国内常见细菌耐药的现状和趋势;第三是耐药的控制。 一、相关的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本的知识。第一我们来看一下微生物,微生物它就是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小的生物,它在微观的世界里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它会导致人类的感染,所以我们会称之为病原。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四类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这四大类微生物都出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耐药,只不过它们的严重程度不一致而已。下面一个概念我们来看一下感染性疾病,它指的是微生物导致的有临床证据的这样一个疾病,这个临床证据包括症状、体征、免疫学反应和微生物学证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各个病种当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应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得过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很多时候还会表现为中、重度一个临床表现。这个时候是必须治疗的,因为不治疗预后不良,甚至会出现死亡。感染性疾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传播性,病原可以传播,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性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历史进程、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这个是感染性疾病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病种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刚才提到感染性疾病需要治疗,我们治疗用的特异性的药物就是抗微生物药物,它指的就是特异性的抑制、杀灭微生物的这样一些药物,在细菌领域里主要就是抗生素。目前抗微生物药物效力下降的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耐药,有些时候这个效力会完全消失。因此临床上治疗无效的时候,耐药是很主要的一个原因。 另外耐药涉及到的概念也比较多,比如说生物学耐药和临床耐药,环境介导的耐药和微生物介导的耐药,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里面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这一对概念比较重要,给大家展开说一下。天然耐药指的是这个菌种在鉴定到种的时候就可以明确的耐药,也就是说一个菌种内所有的菌株都具有的耐药的特点。这一类耐药特点,一般是人类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是纯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的一个耐药的特点。而获得性耐药,指的是这个基因在菌种的层面是不能够确定是否存在的,只有到具体的菌株的层面,同一个菌种内不同的菌株它的耐药性可能不同,有的菌株有这个耐药性,有的菌株没有这个耐药性。这一类耐药性基本上都是人类应用抗生素之后,在人类的抗生素使用的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耐药。此外还有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表型耐药和基因型耐药,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低水平耐药和高水平耐药,异质耐药性等等这些概念。 我们看一下耐药性的产品和播散。这个和后面我们提到的控制密切相关。产生包括一是天然耐药,也就是说跟人类无关的自然存在的这一类耐药。还有一个就是基因突变,或者是直接获得了耐药性的一个基因,这些原因的背后都是选择性的压力,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类使用抗生素导致的一个选择性压力。播散,播散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随基因进行播散,这个在基础医学领域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transfer。另外还可以随着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