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科学性:反思与建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0591481.html,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科学性:反思与建构

作者:刘芳

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7期

摘要:在反思人类学发展背景下,“田野调查的科学性如何可能”成为一个重要命题。问题的解答将围绕田野调查三大要素来展开讨论。包括主体身份即人类学者的专业身份、文化身份与性别身份,调查过程中涉及的调查方式与价值取向,知识生产即民族志。

关键词:人类学;田野调查;田野;科学性;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077-02

田野调查即在实地调查中,集中于某一地点或区域住上一年以上时间,把握当地年度周期中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与当地人形成密切的关系,参与他们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从中了解他们的社会关系、交换活动、地方政治和宗教仪式等[1]。

19世纪中叶,田野调查由马林诺夫斯基倡导运用并奠定了在人类学中的科学地位。田野

调查正是通过对“科学”的膜拜而成为人类学学科自我界定和合法化的核心策略。然而,随着“反思”的引入,使人类学对自身作为“他者”进行审视,甚至将“科学”作为对象加以研究时,“田野调查的科学性如何可能”成为一个重要命题被提出来,并对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田野调查要素环节为切入点,围绕科学性的建构来做些思考,旨在明晰人类学历史脉络,为人类学未来发展寻出些许微光。

一、主体身份:人类学者

(一)专业身份:正规训练与非正规训练

专业系统的训练被主流传统认为是人类学者作为田野调查科学家身份的象征。马林诺夫斯基或博厄斯的田野调查制造了一个教条:即只有在大学取得人类学学位的人才能够真正地获得真实资料的说法[2]29。人类学家常把田野调查喻为“通过礼仪”,即进入成熟职业身份的成丁礼仪[2]20。而在英国进入人类学界的新手,必须到某个地方进行一年以上的田野工作,然后回

到学校撰写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获得学位,才能取得资格认证[3]。人们普遍认为真正的

人类学知识均源自于田野调查,决定某项研究是否属于“人类学”范畴的唯一重要标准实际上就是看研究者做了多少“田野”。

然而,田野调查者必须接受人类学系统专业训练的传统也一直受到挑战。雷德指出:“……因为学术和专业上资深的观察者常常是搜集可靠社会学材料的最差人选。他们的专业训练在他们自己和他们要询问的人们之间竖起了一道藩篱,他们往往缺乏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的经历加高了这道藩篱。”[2]28“观察者的基本条件就是他具有一种天赋,即一种能以谦虚的行为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