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

(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

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

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同学默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思考以下问题:

问1:本文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

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师板书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三、布臵作业

1、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

2、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总体思路和“线索”

二、具体分析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三部分)

(一)分析第一第二部分(听音频朗读)

提问回答上节课作业:“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提示原因: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问1: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臵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

深切、真切。

问2:分别提到了哪两种人?

真的猛士:“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勇敢直面残酷的现实,自觉承受人间的“哀痛”,主动选择生命的沉重,英勇清醒、永不回避。

庸人: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不奋起反抗、斗争,客观上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

问3: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

问4:“哀痛者”“幸福者”的含义?

哀痛者:为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

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地斗争,为人民谋福利为最大幸福。

问5:找出文中的三处“必要”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三处必要的含义?

三个“必要”(写作缘起):

1纪念死者。

2要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

3为了使庸人勿忘,要人们牢记教训。

问6.课文从第三部分才正式进入记念部分,那么一、二两部分可否去掉?

不可去掉,因为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这样的内容:

(1)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哪三种人?

(2)说明两周以来三种不同的人的动态:

(3)表明自己悲愤的感情。

(二)分析第三部分:回忆认识过程

1、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师板书:

2.为何反复强调“微笑、温和”?

反衬敌人的凶残,流言家的卑劣

三、布臵作业

思考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第三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以此导入这节课的内容

(一)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二)齐读第四节进行分析:抒写惊愕、义愤

1.作者为什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作者写“始终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请愿,却无端在执政府前中弹、喋血、死掉,表现出作者对此毫无准备,反衬反动势力的凶残出人意料。

2、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就是“默无声息”。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

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

不一样。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

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四)分析第五部分:叙述遇难过程

1.设臵四个的问题,给学生5分钟自读。

①为何详写?②断句的作用?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④微笑共提到几次?有什么作用?

生答,师逐一落实。

①为何详写?

——突出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无耻(根本不是“暴徒”)

②断句的作用?

——悲愤。将内心的悲愤感情在文字形式上很好地表达出来。

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

——为国为民,自觉参加

④微笑共提到几次?作用?

——反衬出段政府的凶残

2.理解句子

①“当三个女子……抹杀了”

先歌颂女子的伟大。

再用反语,辛辣的讽刺,着重强调这一次暴行的残暴无耻远远超过了以前。不管如何掩饰,“几缕血痕”使他们的暴行昭然于天下!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如何理解。

白描手法:细致逼真,惊心动魄。刻画出反动派丑恶、猖狂的嘴脸。

(五)分析第六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意义

1.提到了哪两种人?有什么含义?

生答,师小结,出示:

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与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谈资。

有恶意的闲人:反动文人,为了掩盖统治者的罪行竟无耻地制造流言。

2、怎样理解“有限的几个生命……不算什么的”含义?

一是说在反动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说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一是说唤不醒庸人们的觉悟。——此句渗透着惋惜、哀伤和激愤的感情

(六)分析第七部分:热情讴歌赞颂

1.“中国人”?是指什么人?

2.区别“竟会”“竟至”竟能”

同:强调出乎意料

异:竟会:不赞成

竟至:不赞成(谴责更深)

竟能:赞扬

1.区别“苟活者”、“真的猛士”。

苟活者: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有走向斗争的可能。

真的猛士——3〃18惨案中的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巨大的鼓舞力量

3.“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七)、总结全文

1、课文结构:

前两节:犹如序曲

当中三节:纪念主体

后两节:犹如尾声(回应开头)

2、线索:强烈的悲愤之情,一以贯之。

补充许广平:“真是一字一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

哭。”——许广平

[教师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狠揭烂疮喜笑怒骂

(八)布臵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四节。

2.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

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1,从文学样式和文章体裁上看,高中语文必修的五本教科书中,新课程仅安排了两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一是必修一的第三单元的写人记事散文,一是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的写景状物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所接触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2,从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角度,五本必修教材中,民国时期进步人士特别是左联成员的作品入选较多,除了鲁迅自己的另外两篇《祝福》和《拿来主义》,还有必修一中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夏衍的《包身工》,必修二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必修四中的曹禺《雷雨》。这些名家都心怀国家和民族,这些经典创作都和《记念刘和珍君》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也有着相似的时代语言。 3,本篇课文的教学是高中现当代散文的起始课,为以后的散文教学和鉴赏散文具有领路作用。同时又能为学生在后面的语文学习的许多地方做好情感和时代背景知识方面的铺垫,作用巨大。 4,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个人人格以及堪称经典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本身对现在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大的。这篇课文反映出鲁迅爱憎分明、拷问国人的特点。 学情分析 1,高中生学习这篇课文是有较大难度的。其一,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苦难,更没有在混乱充满斗争流血的社会里生活过;也还没有过真正对人生与社 会,人生与国家关系的思考。其二,特殊背景下的纪念文章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像这篇既有沉痛悼念,又有悲愤揭露和驳斥,还有对意义的深刻思考的纪念文章, 在以前的课本中还没有过。 2,高中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鲁迅并不陌生,曾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风筝》《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多篇文章,对鲁迅其 人内心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成熟高超的写作手法都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因 此,高中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据学情,根据高中语文必修课标阅读与鉴赏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散文---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学生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本七个部分的内容,感知七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进一步理清思路,学生能用二到三个词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情感,进而能找到文章的一以贯之的线索。 3,学习本文中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和技巧。 4,局部探讨,解读重要语句的深刻涵义。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1、概括各段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步骤: 一、课前独学 (一)背景链接 1、“三·一八”惨案:详见课本27页注释①。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 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字音 ①完成《创新设计》48页“基础积累”第一题字音辨识、第二题字形辨认的练习。 2、概括每一节的大意(可以通过找中心句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见课件第26、27、28、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二、合作互学、释疑解难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记念刘和珍君》,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知识积累 1.谁能介绍一下鲁迅 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和诗歌,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写作背景明确:注释1 三、信息筛选 1.自读课文,注意文中字词读音和释义。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纪念内容(板书) 3.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起。纪念目的(板书) 4.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纪念意义(板书) 5.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 明确: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⑤刘和珍遇害经过。⑥“三·一八惨案”教训。⑦惨案的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合作探究 (一)试讲第一部分,阅读课文第一、二节: 问题设计: 1.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 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 2.《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也”针对什么而言“正”又怎么理解 明确: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调显而易见是悲痛。“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这样的世上”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

原创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有人说高中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而我今天选择了迎难而上,说课的课题是周树人即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我将从教材简介及处理,教法学法及依据、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悼念性散文。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训练学生鉴赏散文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感情充沛,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必修二必修一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词的词语的含义 ②.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①.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篇一:《记念刘和珍君》优秀 教案 篇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 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有一天会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是形容谁的吗? 生(齐):老师 师:是呀。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今天我们就共同领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老师的风采。 (PPT) 梁实秋(1903——1987) :号均默,原名梁冶华、梁秋实,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师: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 1 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板书)。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抓住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二、检查预习 (一)扫清字音障碍。 准确读出下列划线字的音节。 屠戮()寥落()长歌当哭() 菲薄()踌躇()桀骜() 租赁()黯然()噩耗() 不惮()喋血()尸骸() 干练()攒射()浸渍() 立仆()惩创()殒身不恤() (二)回顾作者 1.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4.小说集:《》《》《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5.散文集:《》 6.散文诗集:《》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三)解题 题目为“记念”,说明刘和珍已经——去世。作者又称之为“君”,这表达对她的——尊敬。那么,刘和珍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能获得鲁迅先生的尊重呢? 三、品读人物:刘和珍的生与死 (一)小组合作探究: 1. 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在原文划出句子。 2. 结合文中的句、词,说说你从中看到的刘和珍的形象。 (二)成果分享 预设: (A) 生1: 在文章的第1节第2段,记叙了刘和珍预定《莽原》的事。 师:《莽原》是关于什么的刊物? 生1: 课本注释里说是鲁迅先生编辑的进步刊物,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又多是与革命有关。这说明刘和珍是个向往革命和真理,渴求进步的人。 师: 刘和珍是在什么情形下预定的?从文中找出词句。这说明什么? 生1:“销行寥落”、“毅然”,说明了她渴求真理和进步的坚定之心。 教师小结:(幻灯片展示) 刘和珍:预定《莽原》“毅然”——渴求真理和进步 (B) 集中叙述刘和珍的事情的是——第3节,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生2:刘和珍能担任“学生自治会职员”,说明她是有组织能力,且在学生中有威信的人。 生3:“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说明她勇于反抗和斗争。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2

. . . . . . .. . . . . . . . . . “ ( 第 7 课 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较长,难理解的语句很多,需要掌握的词语也很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 考的准备。 课堂导学案”除了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查找资料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外,还要引导学 生运用“钩玄提要” 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钩玄,探求精深的道理;提要,从全书或全文提出要 点)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部分内容,找出疑难语句并探究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观 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有所领悟。 1.掌握基础知识,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3.探究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2 课时 课前活动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徘徊( ) 大抵( ) 踌躇( ) 寥落( ) 绯红( ) 攒射( ) 桀骜( )( ) 赁屋( ) 噩耗( ) 不惮( ) 尸骸( ) 虐杀( ) 屠戮( ) 浸渍( ) 转辗( ) 殒身不恤( ) 2.根据注音组词。 悼(dào ) 辑(jí) 诧(chà) 斐(fěi) 绰(chuò) 缉(jī) 淖(nào) 揖(yī) 棹(zhào) 葺(qì) 咤(zhà) 蜚(fēi) 溢(yì) 喋(dié) 殒(yǔn) 黯(àn) 缢(yì) 谍(dié) 陨(yǔn) 谙(ān) 谥(shì) 牒(dié) 勋(xūn) 喑(yīn) 碟(dié) 蔼(ǎi) 挽(wǎn) 霭(ǎi) 冕(miǎn) 3.词语填空。 (1)向来·从来 ①人们无从知道他们增添了多少价值,也不知道他们的管理和战略职能是否像我们 听到的 那样关键。 ②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 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2)寥寥·了了 ①这道数学题很难,会做的人 无几。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课文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 2.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分享】 1、解题 文题中的“记”相当于“___”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刘和珍(1904~1926): 2、知人论世 (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 )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其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__________》、《伪自由书》、《花边文学》、《___________》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创作背景 “_________”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识记 徘徊 ..()()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 攒.射()屠戮.()浸渍 ..()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 (2)重要词语解释 长歌当哭: 广有羽翼: 惊心动魄: 殒身不恤: 桀骜不驯: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思路分析: 1、读课文,回答问题: (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幻灯片)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 这是鲁迅逝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 《呐喊》和《彷徨》。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呢?有《少年润土》、《三味书屋》、《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等等。比较出名的还有《孔已己》、《阿Q》等(我想大家已经对鲁迅相当的了解了,)关于鲁迅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可以看三维设计的相关介绍。(拿三维设计和同学一起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一起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呢?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打在幻灯片上的。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默读的时候带着这样两个问题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 2、注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 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àng)哭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尸骸(hái)立仆(pū)惮(dàn ) 惩创(chuāng)殒(yǔn)身不恤(xù)浸渍(zì)攒射(cuán)洗涤(dí)赁屋(lìn)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记念”现在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大家注意一下即可。(因为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之后我们统一写做“纪念”) 背景: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造成了中国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家翻开课本27页看注释第一条。(请位同学齐读)1926年,奉系军阀和国民军作战。18日,段祺瑞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屠杀了前来请愿的爱国民众,制造了“三。一八”掺案。刘和珍当时也是在遇害之列,本文是鲁迅写于惨案发生后的两个星期,也就是四月一号。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备课教师:王春风备课组长:王春风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知识链接: 一. 关于作者: 1.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 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君:是对人的尊称。 3关于写作目的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4有关时代背景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

高中语文 3.7《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课标版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学习设想】 对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阅读本课文难点多。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记念文章的写法,为什么要这样?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 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 上述种种,涉及深层阅读问题,或者说,涉及阅读教学中的精读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培养学生精读课文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作必要的点拨、提示,为他们理解课文搭桥,以优化他们的思维流程,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要轻易奉送结论。 此外,怎么寻找一个既触及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又能直达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机制? 【学习过程】 (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 【自主学习】 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 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 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优秀说课稿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优秀说 课稿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igh school Chinese compulsory "Commemorating Liu Hezhenjun" excellent lecture tex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语文必修《纪念刘和珍君》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

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⑴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⑴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解析

7、纪念刘和珍君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学习难点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作者“悲”“愤”交加的感情。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1、背景知识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2、人物介绍——刘和珍烈士小传 刘和珍女士,江西南昌县人,毕业于江西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十二年秋,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性情温厚;学业优良,学业优良,为师友所赞许,被举为学生自治会长;去岁章杨摧残女师大,女士奋力反抗,然仍不废学;至十二月复校,方期安心学业,乃国是日非,八国通牒事起,北京各界发起国民大会,赴执政府请愿,女士偕往,被府卫队枪击,弹从背入,斜穿心肺,当场遇害,时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下午二时也,年二十二岁。 ——《女师大周刊》123期,1926年3月24日《说明》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教学参考 1130 1441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目标难点: 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讨论法 知识链接: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

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提示:悲、愤!)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君:对人的尊称。 三.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本文“悲愤”的感情基调,注意生字词。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给文章的七个小节分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有一天会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是形容谁的吗? 生(齐):老师 师:是呀。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今天我们就共同领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老师的风采。 (PPT) 梁实秋(1903——1987) :号均默,原名梁冶华、梁秋实,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师: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

1 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板书)。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 (PPT) 1.给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 有棱有角椭圆形狞笑 油渍瓢淘汰 鼾声敷衍鼻涕 荪琅琅上口胡诌

【原创】《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新)(整理精校版)

【原创】《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新) 必修教案 1015 19:58 ::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新) 【教与学目标】 1.理清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卑鄙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与学重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文句的理解。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的表达技巧,重点品味的思想情感。 【教与学时间】3课时 课程标准模块一 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常识 一、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家、家、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答: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 二、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作品 (一)1918年5月,首次用“”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答:鲁迅《狂人日记》

(二)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这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的不朽的艺术形象。 答:《阿Q正传》阿Q 三、作品集 1.小说集:①《呐喊》②《彷徨》③《》(历史小说) 2.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 3.散文诗集:《》 4.杂文集(十六部,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界,分前后两期) ①前期杂文(四部)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 1926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这部集子)。 ②后期杂文(十二部) 《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1934——1946) 答:《故事新编》又名《旧事重提》《野草》《热风》《坟》 鲁迅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三课时(人教版高一 必修一) : 学习重点: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 (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 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二、感悟总结: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作者的笔触及到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全文七个部分, 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 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 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课文第二部分写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 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 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 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 路的。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 有帮助作用。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 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 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 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学习目标 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 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 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 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站引导学生关注父母对自己的爱,告诉学生应该 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努力跨越代沟。 (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