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

第一节 总论
一、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
二、内脏的一般结构:
1、中空性内脏器官的管道壁分三至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织膜、外膜。
2、实质性内脏器官外有被囊(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向内深入器官的实质,把实质分为许多小叶。
第二节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一、消化管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有牙、舌(有味蕾,感受味觉)。
2、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路。
3、食管上部是横纹肌,下部是平滑肌。
4、胃:(1)、位于左上腹部;(2)、结构:入口叫贲门(连接食管),出口叫幽门,连接十二指肠,胃的粘膜上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凹,是胃腺的开口。3)、主要功能:容纳食团;分泌胃液,初步消化食物成食糜。
5、肠:包括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与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小肠: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1)、小肠粘膜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吸收糖和蛋白质为主)和毛细淋巴管(吸收脂肪)。2)、在十二指肠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肝分泌的胆汁由胆总管、胰腺分泌的胰液由胰管进入十二指肠,胰液能消化蛋白质、脂肪、淀粉,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二、消化腺:
(一)、唾液腺: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
(二)、肝脏:
1、肝的位置与外形: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2、结构:;被结缔组织分成许多肝小叶,肝小叶是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肝的血液循环:门静脉是肝的功能血管,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
4、功能:分泌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防御、胚胎时期是主要造血器官;成人肝有贮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
(三)、胰:位于十二指肠与脾之间;结构与功能分为:1)、内分泌部(叫胰岛,分泌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调节血糖);2)、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第三节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呼吸部)
一、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
1、鼻:鼻腔的粘膜上方为嗅区。
2、咽:见消化系统。
3、喉:上接咽,下连气管,由一些软骨和喉肌构成,内表面粘膜有两对皱襞,一对叫声皱襞,又称声带,两声带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运动中“憋气”时是先深吸气,后关闭声门裂;“屏息”是不先深吸气,即关闭声门裂。
4、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
二、呼吸部:
即左右肺,位于胸腔。其结构为:支气管入肺后,不断分支成各级小支气管,形成支气管树,最

后形成肺泡;肺泡壁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肺内有两套血管:一套是供肺组织本身营养的;另一套是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它们形成毛细血管网缠绕在肺泡表面,使毛细血管与肺泡内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进入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至少要经过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这四层结构。这四层结构称之为气血屏障。
第四节 泌尿系统
一、泌尿系统由泌尿器官(肾)和输尿管道(左右各一条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构成。
二、肾:
(一)、位置: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右肾略低于左肾。
(二)、结构:
1、大体结构:外形似蚕豆;内侧缘中间向内凹陷,称为肾门;肾的中央称髓质,周围称皮质。
2、微细结构:分为两部分:泌尿部和排泄部。
(1)泌尿部由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与肾小管构成。
(2)排泄部包括集合管和乳头管。
(3)尿的生成和排泄:1)、血液流经肾小球,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进肾小囊。2)、原尿从肾小囊流经肾小管,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使原尿中的葡萄糖、水和盐类重新吸收到毛细血管中,剩余部分流到集合管,成为尿。3)、尿流经肾乳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到体外。

第四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总论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心脏:自动有节律收缩。
2、动脉(A):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
3、静脉(V):把全身各处的血液运回到心脏。
4、毛细血管:位于静脉和动脉之间的微细血管。
(二)血液循环:
1、体循环:心脏与全身各器官(肺除外)之间的血液循环:
含氧气多的动脉血
心脏 全身各器官
含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
2、肺循环:心脏与肺之间的血液循环:
含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
心脏 肺
含氧气多的动脉血
3、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循环。
二、心脏(中空肌性器官)
(一)位置和外形:位于胸腔的纵隔内,形似倒置的圆锥,大小稍大于本人的拳头。
(二)心脏各腔的形态和结构:
1、右心房: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一个出口(右房室口,周缘有三尖瓣,防止血液倒流)
2、右心室:一个入口(右房室口),一个出口(肺动脉口,周缘有肺动脉瓣)。
3、左心房:四个入口(

四个肺静脉口),一个出口(左房室口,周缘有二尖瓣)。
4、左心室:一个入口(左房室口,周缘有二尖瓣),一个出口(主动脉口,周缘有主动脉瓣)。
(三)心壁的构造: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
(四)心传导系:
1、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周围分支。其中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结合处的心外膜深面,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房室结在异常情况下也能始发节律兴奋。
2、功能:产生和传导冲动,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使心房心室肌收缩保持协调。
(五)心脏的血管和神经:
1、营养心脏的动脉有左右冠状动脉,静脉大部分汇集于冠状窦流入右心房。
2、支配心脏的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使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增加,心跳加强加快。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反
三、 血管
(一)动、静脉血管壁的一般构造分三层:外膜、中膜、内膜。
(二)毛细血管壁最薄,通透性大,管径最小,血流缓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三)体循环的血管:
1、体循环的动脉:
(1)、体循环的动脉主干: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发出三条分支,由右到左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由动脉主干发出血管分支到全身各器官。
(2)、右上肢运动的供血途径:血液从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无名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右腋动脉——右肱动脉——右桡、尺动脉——右掌深、浅动脉弓。
(3)、左上肢运动的供血途径:同(2),去掉无名动脉,将右改为左。
(4)、右下肢运动的供血途径;血液从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右髂总动脉——右髂外动脉——右股动脉——右月国 动脉——右胫前、后动脉——右足背、足底动脉。
(5)、左下肢运动的供血途径:同(4),右改为左 。
(6)、体循环血管壁上的特殊结构:
A、:颈动脉小球: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为一扁椭圆形小体。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B、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特殊的感觉神经末梢,属于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刺激此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2、体循环的静脉:
(1)上腔静脉系
(2)下腔静脉系
(3)心静脉系
四、体育锻炼对心血管形态结构的影响
(一)体育运动对心脏的影响,具有“运动心脏”: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

有更大的收缩力。
(二)体育运动对血管的影响,动脉壁中膜增厚,毛细血管数增加,分支吻合丰富,冠状动脉口径增粗等。

第二节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和淋巴器官)
一、淋巴管:
二、淋巴器官:
1、淋巴结:有过滤和防御作用。
2、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主要由网状组织和血管构成,具有储存血液、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及产生抗体参与体内的免疫反应等作用。
3、扁桃体:

第五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以及与它们相连的周围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是神经组织。
神经系统的功能:脑与脊髓接受、存储和综合分析、发布各种信息,周围神经传递信息和命令。
二、神经系统的划分: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
1、若按位置划分:中枢神经系包括位于颅腔里的脑和位于椎管里的脊髓;周围神经系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2、若按分布的范围和功能划分: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二者均含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其中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运动系统和皮肤;内脏的运动神经纤维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上,称为自主神经。而二者的感觉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区别不大。所以,通常把周围神经系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三部分。
三、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
1、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聚的结构称为灰质。在大脑和小脑表面分布的灰质称为皮质。
2、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聚的结构称为白质。在大脑和小脑内部的白质,又称为髓质。
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合成的团块称为神经核。
神经核元:周围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集合成的团块称为神经核元,又称神经节。
四、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1、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活动中,对于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反射弧:反射活动所经过的神经通路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5个环节:感受器—→感觉(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运动(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
一、脊神经
(一)脊神经的结构:
1、共有31对,以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根属于运动性,后根属于感觉性。
2、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成前支和后支:
(1)、后支支配背部皮肤和肌肉。
(2)、前支:胸神经的前支支配胸腹部的皮肤和肌肉。
颈神经、腰神经、骶神

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相互交织成四个神经丛:
颈丛:主要发出膈神经支配膈肌。
臂丛:主要发出——肌皮神经支配肱二头肌、肱肌。
正中神经支配前臂前群肌。
桡神经支配上肢后群肌。
腋神经支配三角肌。
腰丛:主要发出——股神经支配股四头肌。
闭孔神经支配股内侧肌群。
骶丛:主要发出——臀上神经支配臀中肌、臀小肌。
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
坐骨神经支配股后肌群,发出分支胫神经、腓总神经支配小腿肌。
二、脑神经
(一)由脑发出的神经共有12对,按顺序名称如下: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 6、外展神经
7、面神经 8、位听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 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
记忆方法: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走及副舌下全
(二)各对脑神经的分布、性质和功能:
1、感觉性神经:1嗅神经:分布于鼻腔顶部的嗅粘膜,司嗅觉;2视神经:分布于眼球的视网膜上,司视觉;8位听神经:分布于内耳,司位置觉和听觉。
2、运动性神经: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6、外展神经:分布于眼球外面的肌肉,支配眼球的运动,其中3动眼神经还支配瞳孔括约肌;11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运动;12舌下神经:支配舌肌的运动。
3、混合神经:5三叉神经:支配咀嚼肌运动和头面部的一般感觉;7面神经:支配面部表情肌运动,泪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司舌前2/3的味觉;9舌咽神经:支配咽部肌肉的运动,腮腺的分泌,司咽部、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的感觉及舌后1/3的味觉;10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神经,它的运动纤维分布于内脏的平滑肌、腺体、心肌和咽喉的横纹肌上,支配其运动和分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咽喉粘膜、硬脑膜、耳廓和外耳皮肤。
三、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性神经。根据其结构与功能特点,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一)自主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
躯体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
支配的器官 支配骨骼肌 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与周围器官的联系方式 从中枢直接到达骨骼肌的效应器只需1个神经元 从中枢不直接到达效应器需2个神经元
神经纤维的分布 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 节后纤维先在脏器和血管表面形成神经丛,再发出分支
神经纤维的结构 一般为较粗的有髓神经纤维

,传导冲动快 节前纤维是教细的有髓神经纤维,节后是无髓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慢
中枢位置 自脑和脊髓的全长均匀地发出 只从脑干和脊髓的胸腰段与骶段发出
与意识的关系 一般受意识控制 一般不受意识的控制
(二)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结构与功能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中枢部位不同 位于脊髓胸腰段 位于脑干和脊髓的骶段
神经节位置不同 位于脊柱两旁和椎体前方,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位于脏器附近和器官壁,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分布范围不同 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各个部位 汗腺、立毛肌、肾上腺髓质和大部分血管中无分布
对同一器官的功能不同 机体为了应付环境的变化,动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上升、呼吸加深加快、瞳孔开大、消化系活动受抑制等,以适应机体代谢活动的需要 在于维持机体安静状态的活动需要,使心跳减缓、血压下降、瞳孔缩小、消化系活动增强等,以保存体能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一)脊髓位于椎管内,在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脊髓分为31节脊髓节段:颈8、胸12、腰5、骶5、尾1。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横切面)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A、感觉:来自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冲动、大部分内脏感觉冲动,通过脊髓传导到大脑。B、运动:发自运动中枢的冲动,通过脊髓和脊神经传向各器官的效应器。
2、反射:脊髓灰质内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中枢,实现非条件反射。
(1)、躯体反射:A、牵张反射;当骨骼肌被牵拉时,肌肉的感受器受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该肌的收缩,称为牵张反射,是深反射。B、屈肌反射:当四肢的皮肤受刺激时,受刺激的肢体的屈肌反射性的收缩,称为屈肌反射,是浅反射。
(2)、内脏反射:脊髓内有调节血管舒缩、排尿、排便等活动的低级中枢。
二、脑
脑位于颅腔内,由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6个部分组成。中脑、脑桥、延髓3部分合称脑干。
(一)脑干:
1、中脑:位于间脑与脑桥之间。重要的结构和机能:背侧有四叠体(上丘是视觉的皮质下中枢,下丘是听觉的皮质下中枢),内部有一些灰质块,主要的有红核和黑质,它们具有调节姿势、协调运动的作用。
2、脑桥:位于中脑和延髓之间。内部含有大量的纵行和横行的神经纤维及一些灰质块,脑桥是联络上位中枢和下位中枢的桥梁。
3、延髓:位于脑桥下方,与脊髓相连。内部有调节呼吸、心跳和血管活动的重要皮质下中枢,故称“生命活动中枢”所在地。
(二)小脑:
1、位于大脑半球后下方。
2、分两半球,表面是皮质,中央是

白质,夹有灰质团块。
3、具有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和调节肌肉张力,调整肌肉的协同运动的功能。
(三)、 间脑:
1、 位于大脑半球和中脑之间。
2、 分为:丘脑——是感觉神经元的交换站和重要的皮质下感觉中枢。
丘脑下部——是内脏活动的皮质下中枢。
(四)端脑(又称大脑):
A、大脑的表面结构:
1、由大脑纵裂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纵裂底是连结两个半球的纤维,称为胼胝体。
2、每个半球分三个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底面,每个面均有沟和回。
3、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被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分成四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4、大脑半球表面的主要沟和回: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距状沟、中央前回、颞横回、楔叶、舌回、边缘叶。
B、大脑的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厚约2~3毫米,有100~200亿个神经元,52个机能中枢,主要的有五个:
(1)、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支配对侧躯体的运动和本体感觉。
(2)、感觉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支配对侧躯体的感觉。
(3)、视觉中枢:位于楔叶、舌回。
(4)、听觉中枢:颞横回。
(5)、内脏活动协调中枢:边缘叶。
2、白质:位于大脑半球深部,由神经纤维构成。
3、基底神经核:是大脑白质中的灰质团块。如纹状体,由尾状核、豆状核构成,具有调节肌肉张力,协调各种精细和复杂运动的作用。
4、侧脑室:左右两半球内狭窄的腔隙,内有脑脊液。

第六章 感受器
概述感受器分为三种:外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视听器),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血管等处),本体感受器(分布于肌腹、肌腱、关节和内耳位听器等)。

第一节 视器(眼球及附属器)
一、眼球包括眼球壁和折光装置。
二、眼球壁分三层:
(一)、外膜(纤维膜):包括角膜(前1/6,透明,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折光)和巩膜(后5/6,乳白色,起保护内容物的作用)
(二)、中膜(血管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1、虹膜:圆盘状,中央有瞳孔,周围有瞳孔括约肌(环状,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和瞳孔开大肌(放射状,由交感神经支配)。
2、睫状体:1)、睫状突:发出睫状小带连晶状体;2)、睫状肌收缩使睫状小带松弛,增加晶状体的曲度,适应看近物;3)、产生房水。
3、脉络膜:富含血管和黑色素,供给眼球营养和吸收多余的光线。
(三)、内膜(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
1、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及有色光的刺激,主要在白天视物起作用,含视紫兰质,缺少则患色盲。
2、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刺激,主要在夜间起视物作用,含

视紫红质,缺少则患夜盲。
三、折光装置:
1、角膜:
2、房水:位于眼球内,除折光作用外,还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维持眼压的作用。
3、晶状体:无色透明,有弹性双凸面体,位于虹膜后方,有聚光、折光的作用。
4、玻璃体:无色透明胶状物,位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具有折光和支持的作用。
四、眼球附属器:
1、上、下眼睑;2、睑结膜、球结膜;3、泪器;4、眼肌(7条):运动眼球的上、下、内、外四条直肌和上、下两条斜肌,运动眼睑的提上睑肌。
五、光信息在眼球内的传导: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

第二节 位听器
耳包括外耳、中耳(传导声波)及内耳(位觉、听觉感受器)
一、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
二、中耳:包括鼓室(有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咽鼓管(维持鼓室内外气压平衡)
三、内耳:骨迷路(骨性小腔管)
膜迷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小管,含内淋巴液)
(一)、骨迷路:
1、耳蜗:盘绕两圈半的骨性螺旋管,有蜗轴和骨螺旋板。
2、前庭:椭圆形的腔,壁上有8个小孔(前面有一个小孔通耳蜗,后面有五个小孔通骨半规管,外侧壁上有前庭窗和蜗窗)
3、半规管:三个互相垂直的“C”形小管,每个骨半规管的两端为单骨脚和壶腹骨脚。
(二)、膜迷路:有膜蜗管、膜半规管和椭圆囊及球囊。
1、位觉感受器:有三种。
A、椭圆囊斑:在膜前庭内椭圆囊壁上的白色小斑。
B、球囊斑:在膜前庭内球囊壁上的白色小斑。
以上两者有前庭神经末梢能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
C、壶腹嵴:在膜半规管内膜壶腹壁上,有前庭神经末梢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2、听觉感受器称为螺旋器,也称考氏器,位于膜蜗管的基底膜上,内有听神经末梢,能感受声波的刺激。
3、膜蜗管套在耳蜗内形成三个管道。
第三节 皮肤
构造分为三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皮脂腺、汗腺、毛发、指(趾)甲。
第四节 本体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是指位于肌肉、肌腱、关节、韧带内的一些感受器,能感受骨骼肌、肌腱和韧带在运动中由于拉伸而造成的压力、张力变化,并将这些变化的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体感受到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运动的变化等,这对运动中人体精细地感知分析和准确地调节都具有有重要意义。
一、肌梭:
1、概念:是骨骼肌肌腹内的本体感受器。
2、结构:由6—14条较细的梭内肌纤维构成,外包鞘膜,内有两种神经末梢。
3、功能:当肌肉收缩或

被牵拉时,肌肉内的梭内肌也受到牵拉,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二、腱梭:
1、概念:位于肌腹和肌腱相连接处,是骨骼肌肌腱的本体感受器。
2、结构:与肌梭相似,由数根腱束及神经末梢构成,外包鞘膜。
3、功能:感受肌腱受牵张的刺激。

第七章 内分泌腺
一、概述
内分泌腺的结构特点:
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功能:
二、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胸腺、性腺、松果体、垂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