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文学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既有娇柔贤淑的女子,也有坚毅独立的女性,或者是身世坎坷的女子。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作者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古代中国社会,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巨大。

根据儒家思想,女性应该遵从三从四德,即女子应该顺从父、顺从夫、顺从子;并且要持节守贞、谦让和温柔。

这种思想使得女性在社会中被限制在狭窄的角色中,成为男性的附庸。

因此,在古代文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女性形象扮演着忍耐、婉约的形象,难以展现出自身真实的情感和欲望。

第二部分:娇柔贤淑的女性形象尽管女性受限于儒家思想中的束缚,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发现一些娇柔贤淑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经常被描绘成温顺、娇弱、柔情似水的形象。

她们通常具备良好的教养、家庭美德和尊重传统伦理观念的行为准则。

这些女性形象可以代表古代社会中一种审美标准和女性培养目标,同时也是男性在文学中所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第三部分:坚毅独立的女性形象除了娇柔贤淑的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中也存在一些坚毅独立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通常具有勇敢、聪明和独立的个性,与传统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更加追求自由和平等。

她们经常扮演着战士、女将军、行商等角色,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勇气暴露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公平待遇。

这些女性形象在文学中成为一种抵抗和反思,呼吁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重新认识。

第四部分:身世坎坷的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身世坎坷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通常有着困苦的童年、成长过程中的艰辛遭遇,如家庭变故、贫病交加等。

尽管这些女性身世坎坷,但她们通常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活态度,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战胜了困境,最终获得了成功和幸福。

这些女性形象给予读者鼓励和启示,呼吁人们要坚持不懈、顽强向前。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女性地位的演变和性别观念的变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以及这些形象背后所反映出的对女性的社会期望和性别意识。

一、古代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丰富多样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儿女恩爱的母亲、女性的聪明睿智、以及女性的美丽温柔等各种形象。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熙凤,她们分别代表了慈爱的母亲和聪明机智的女性。

这些形象不仅仅是作品中的角色,更是对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和性别角色的一种表达。

二、女性形象背后的性别意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性别意识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受到封建社会中男权思想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中,男性被认为是家族延续的重要人物,而女性则被期望以嫁娶、生育为主要职责。

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例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古代文学中也存在一些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形象。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符合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期望。

林黛玉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女性形象,她对自己的情感有着极高的要求,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这展现了作者对女性独立性的探索和呼吁。

三、女性形象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些形象不仅仅是文学家们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更是对后世女性地位争取和性别平等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对女性权益的呼喊,以及对女性自主性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的女性地位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性别观念,对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和呼吁。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意识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研究课题。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之审美文化研究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之审美文化研究

02
丰富文学题材与表现手法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具有创新性,对后世的文学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
03
拓展文学审美视野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从女性独特的视角抒发情感,使文学作品的审美
视野更加宽广,为我国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的重要性
文化价值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体现了当时社 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情趣。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意义
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它们不仅表现了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观。这些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挖掘与整理
当代学者对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的挖掘与整理工作日益 重视,相关的学术研究与出版物逐渐丰富,为传承和发 展这一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跨学科研究
当代学者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对魏晋 南北朝女性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了跨学科的交流与 融合,深化了人们对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理解。
传承与创新
当代女性文学在传承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的精神和艺术 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体验进行创新,使 这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等多种文学形式,为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文本资料。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拓宽研究领域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不仅关注女性作家和作品本身,
还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女性读者、女性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从而更全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女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遗产。

近年来,女书文化研究备受关注,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女书文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可以梳理出研究的脉络,总结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女书文化的概念与历史渊源女书是中国古代女性用来书写的一种文字,它源于汉代,兴盛于宋元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一种标志性产物。

女书的书写形式多样,有楷书、行书、草书等,其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诗、文、书信等多种形式。

女书文化的产生和兴盛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教育、文化认知、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制度有关。

女书的兴盛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繁荣,形成了女性作家的群体,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品。

二、女书文化研究的现状随着中国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研究的持续深入,女书文化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现阶段,女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女书文化的历史考证与研究:这是女书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旨在通过考证女书的历史渊源、使用情况和地域分布等,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证据。

2. 女书文化与女性身份认知的关系:这是对女书文化与女性社会地位、角色认知、性别意识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揭示女书文化对于中国古代女性的意义和影响。

4. 女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这是对女书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进行研究,包括女书的保护与传承、女书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

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领域广泛,研究视角多元,学者们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都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女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女书文化研究的过程中,一些热点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1. 女书的传承与保护:女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承与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形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这些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与表达,以及对性别关系的认知和反思。

本文将以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在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部分:女性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尤其在诗歌和词曲中,女性形象常用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思考与表达,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和抱负。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作者将女性形象与孤独、思乡的情感相结合,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具有普遍的共鸣。

第二部分: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一方面,女性形象往往以细腻、柔弱为主要特点,表现出女性的温柔、善良、聪慧等品质。

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具有独立自主、聪明伶俐的特点,而贾宝玉的形象则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限制。

另一方面,女性形象在文学中也以坚强、勇敢为表现形式,展现出女性的坚韧与毅力。

比如,在《史记》中,罗敷被塑造成一个勇敢无畏、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她为了爱情甘愿牺牲自己,成为后世女性英雄的代表之一。

第三部分:女性形象的社会意义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衬托,她们所传递的信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与限制,以及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些观察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也对当代女性的解放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部分:女性形象的演变与现代阐释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出现了明显的演变。

古代女性形象中的柔弱、依赖的特质逐渐被强调,女性的地位和形象也逐渐有所改变。

然而,女性在古代文学中仍然受到男性视角的限制与偏见,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和描写仍然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1. 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塑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对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不同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2. 文学作品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过描述贾府家族子弟间复杂纷争,展现出了多个鲜明的女性形象。

其中,林黛玉、贾元春等人物塑造了缤纷多样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示了自主、聪慧、坚韧、婉容等特质。

然而,《红楼梦》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造成的束缚与压抑。

3. 文学作品二:《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融合神话传说和佛教思想于一体的奇幻小说,其中唐僧师徒四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

在这个故事中,女儿村的小龙女、玉帝的女儿和妲己等形象展示了勇敢、聪明以及善良等美好品质。

她们不仅是主角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助手,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包容女性的思想。

4. 文学作品三:《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江为首的英雄史诗,其中亦有几位重要的女性形象。

穆桂英、李瓶儿等人物以她们的聪明智慧和无畏勇气来支撑起整个故事。

她们在男性主导社会中出类拔萃,展示出了坚强、独立和反抗等特质。

5. 文学作品四:《孽海花》《孽海花》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现代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富商家庭世代积累的罪恶与报应来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小说刻画了两位至关重要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罗柔和白湘琴。

两位女性形象寄托着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展现出了追求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6. 比较与总结通过对以上几部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在不同作品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她们有时是封建礼教下的受压迫者,有时是勇敢、聪明的冒险者,有时则是意志坚定、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卓越人物。

这些形象鲜活地刻画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命运与挣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女性角色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7. 结论通过比较研究《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孽海花》等古代文学名著中女性形象之间的异同,我们深入了解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刻画的方式和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特殊性质,女性在古代文学中的形象往往表示着整个社会的意志和价值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以探讨古代女性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女性形象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当时的女性形象比较简单,主要是传统的美德女性。

这些女性形象往往是虔诚、勤劳、善良、谦恭和家庭为重的家庭主妇形象。

在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女性成为了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形象。

在唐朝时期,女性扮演的角色已经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一些女性武士和女性诗人。

在这个时期,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不再被限制在家庭角色上。

在宋朝时期,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宋朝时期,女性形象涉及到了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文化、政治和宗教等。

在这个时期,女性形象扮演了更加重要和积极的角色,如在家庭中扮演着领导地位的女性,以及在社会政治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女性。

第二部分:女性形象的主要特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有许多特征。

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

积极的特征包括女性的美丽外表和聪明才智。

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的美貌和聪明才智往往是她们优雅、自信和理性的象征。

这些形象也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但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是消极的。

这些形象往往是受到压迫或不公正待遇的女性,或者是由于其性格上的弱点而产生的消极形象。

这些形象通过对女性社会地位的描述或者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都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第三部分:女性形象对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文化和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有限和依赖的存在。

这种固有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反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

但是,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文学和文化带来了新的维度。

两汉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汉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汉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两汉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对于女性文学作品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成果极为丰富的时期,其中涌现了不少优
秀的女性作家和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和女性文学的成型都有
着重要的贡献。

因此,对于这一时期女性文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
文学史的发展,更能从性别角度出发更好地探讨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存状况、思想状态
以及文学创作价值。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
1. 选取代表性作品分析:选择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品进行
分析,包括《吕洞宾本传》、《女史箴图》、《女诫》、《晋书》中女人传记等。

2. 研究女性文学的特点:通过对女性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独特
特点,如女性文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妇女文学的题材特点、女性创作手法等。

3. 性别角度解读女性作品:从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女性文学作品对于古代女性文化、
文化地位和文化认同的影响,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作家的心理和意识形态等。

研究意义和展望:
通过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文学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该时期中国古代
文学的发展,更有助于从性别角度剖析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

同时,该研究也
为后续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未来,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古
代女性文学的演变、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对于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女性“幸福说”之我见
姓名:杨雨鑫学号:200902140934
摘要: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间里,女性均处于失语状态。

这种结果与女性在社会中的经济生活状况、政治生活状况、受教育状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

处于弱势的女性,幸福对于她们来说实属不易。

漫长男权社会下,女性不幸远远大于其幸。

本文试将从两性分工、女性婚姻等方面浅析中国古代女性之幸福状况以及其当代意义。

关键词:古代女性幸福婚姻附属品
何谓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幸福的: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幸福;家人团聚是幸福;身体健康是幸福;太平盛世是幸福。

雨果说:“女人要有幸福才有诗意,正如穿扮整齐才显得漂亮。

”女性一生幸福的要件有两个:一是有一个和睦恩爱的家庭;二是子女孝顺出息。

在古代,得到这些必须三从四德,遭受残酷的制约。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代女性的幸或不幸。

■我国古代两性社会分工
根据生物学与社会学对性别的不同阐释,可以得到对两性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生物学上的性别关心的是人类体质上的差异。

社会学上的性别关心是社会赋予男人和女人的行为模式。

分析两性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中的分化是进一步了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生存状态等一系列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首先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两性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生产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都要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

两性分工则是与这两种生产关系联系最密切的。

虽然世界各地的性别分工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男性劳动主要围绕生活资料的生产进行,这种劳动需要人与人的联合,具有社会性质;女性劳动则主要围绕人的生产进行,属于家庭劳动。

这种生产实际划分了人类生产的两个领域:社会与家庭。

两性分工的意义不在于依据性别分配工作,而是确定了生活资料生产者和人的生产者的社会角色。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资料的生产则被视为最根本的生产,而人的生产虽也具有深远影响却往往视忽视。

这与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女性自身生理特点和两性社会分工关系密切。

男性在生活资料生产中建立起了服务于自己的规则。

公共权利来自男人群体的社会公共领域,而绝非家庭领域。

女性无权制定规则,而成为规则的实施对象。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靠“礼”来建立和维护两性秩序。

性别观念的哲学抽象体现在《周易》的阴阳之分中。

以《周易》的二元对立为哲学基础的“女祸论”是具有权威性的正统观念。

男尊女卑的文化现象产生的跟本原因在于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分化中男人建立和掌握了
强大的凌架于家庭领域之上的公共权力。

人类学家乔治默克对200对个社会群体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所有文化都存在两性劳动分工,女性多专注于家务和家庭责任,而男性在外工作,这是现实的也是最便利的。

中国史前的两次性别分工也是可以看出女性在生产中处于边缘化地带。

第一次性别分工是男子狩猎女子采集。

《周礼大司马》记载:“四时田猎之名,曰春茏、夏苗、秋獬、冬狩。

”《诗经国风》对女子采集的描写:“于以采蒴,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笛。

”第二次性别分工是男耕女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使男子不织而衣,女子不耕而食,男女贸功,相资为业。

《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

”这种经济结构可以说是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男耕女织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经济分工,还在于它构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结构即自然经济,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大致来说,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分工是与两性的生理特征,妇女的生育功能及人类长期集体意识有直接关系的。

■女性婚姻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女性长期处于被统治地位,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而存在。

经济上她们没有独立权,未嫁从父,出则从夫。

女主内,男主外。

政治上,一切政治权力都掌握在在男性手中。

大多数女性是为作一位贤妻良母而奋斗终身的。

在受教育上,古代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

他们接受的是妇德教育,无法享受男性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社会化教育。

她们在社会中被定格为家庭主妇,种种限制让她们没有更广的活动空间。

狭隘的生活空间把女性的视野限制于婚姻家庭中,因而婚姻的幸与不幸便成为女性人生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有没有幸福的婚姻往往决定了古代女性能否有幸福的人生。

然而,古代大多数女性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没有爱情的婚姻很难想象会是幸福的。

她们也只好奢求丈夫对自己好一点,哪怕没有爱情也算庆幸了。

但往往又是嫁人不淑,女人成了男人的玩物。

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必须从一而终。

不仅要和别的女人分享一个男人受尽精神上的折磨,还要忍受并学着宽宏大量做一个所谓的贤妻。

在婚姻中,女性抱着美好的愿望,期待逢着一个好夫君。

然而,悲剧往往多于喜剧,唐婉、杜十娘、林黛玉……一个个绝代佳人,皆因婚姻的不幸香消玉殒。

读过李碧华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小说试图为潘金莲这一“千古淫妇”翻案,受到不少学者关注。

且不谈她的罪名是否成立,就其整个一生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她与张大户、武大郎、武松、西门庆四个男人的关系无一不是婚姻带来的悲剧。

因出身卑微,嫁作张大户小妾,命运还不在她的掌控之下,被卖给相貌、身材、出身都不匹配的武大郎,一个青春美貌的年轻女子的幸福婚姻丧失了。

她的理想其实很朴素,就是找个好人,能给她爱给她性的男人。

由于西门庆的勾引,她步入了歧途,终背负千古骂名。

不幸的婚姻是她一生悲剧的源头。

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下,古代女性长期处于失语状态,伦理道德无情的压制着她们。

三从四德、七出之条等成了她们言行的准则。

德、容、言、工,要求她们正身立本,相貌端庄,说话注意分寸,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

生活在礼教下的妇女无所谓爱情自由婚姻幸福。

她们的人生往往是被安排的人生。

到了明清时代,女性为幸福而抗争的声音渐响。

但其结果却往往以悲剧收尾。

“三言”、“二拍”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许多英勇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们为争取幸福生活与封建势力殊死斗争。

当发现自己看错了人后,杜十娘毅然决然地把百宝箱投入河中随之投河自尽。

她用生命来表示对社会的坚决反抗。

■当代意义
五四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为我们反思古代女性的历史提供了契机。

马克思主义把经济独立作为妇女解放的关键环节,因此,社会主义革命把妇女走出家门参加有酬劳动获得经济独立作为妇女解放的主要手段。

古代女性之所以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很大程度正是因为经济上的依附性。

所以,要想过得全面的独立,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主导权,首先必须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当代社会分工中,男性的优势地位仍继续存在,做出牺牲的女性虽然赢得了家庭中的权利和丈夫的尊重,但也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即使有婚姻法的保护,女性仍未有强大的支撑。

通过对中国古代女性“幸福”的探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女性不幸远远超过其幸。

当代女性要想获得幸福,首先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收入,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其次要有自己的种种追求,有自我,不依附。

另外,加强对幸福的感悟,在当今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中走出女性惬意的步调。









文学院2009级9班杨雨鑫
学号:2009021409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