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5.5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5.1 概述

(1)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及测定意义

(2)蛋白质系数

(3)蛋白质测定方法

5.2 凯氏定氮法

5.3氨基酸氮的测定

自学引导题

1、蛋白质系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2、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国家标准是哪一种方法?

3、为什么说用凯氏定氮法测出的是粗蛋白的含量?

蛋白质的测定意义

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对于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合理开发利用食品资源、提高产品质量、优化食品配方、指导经济核算及生产过程控制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蛋白质是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所含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H、O、N,在某些蛋白质中还含有微量的P、Cu、Fe、I等元素,但含氮则是蛋白质区别其他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标志。

蛋白质系数

不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构成比例及方式不同,故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含氮量也不同,一般蛋白质含氮量为16%,即一份氮素相当于6.25份蛋白质,此数值(6.25)称为蛋白质系数。

不同种类食品的蛋白质系数有所不同,如玉米,荞麦,青豆,鸡蛋等为6.25,花生为5.46,大米为5.95,大豆及其制品为5.71,小麦粉为5.70,牛乳及其制品为6.38。

蛋白质含量测定最常用的方法

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样品中的总含氮量再乘以相应的蛋白质系数而求出蛋白质的含量,由于样品中含有少量非蛋白质用凯氏定氮法通过测总氮量来确定蛋白质含量,包含了核酸、生物碱、含氮类脂、卟啉、以及含氮色素等非氮蛋白质含氮化合物,所以这样的测定结果称为粗蛋白。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总有机氮量较为准确、操作较为简单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所有动、植物食品的分析及各种加工食品的分析,可同时测定多个样品,故国内外应用较为普遍,是个经典分析方法,至今仍被作为标准检验方法。

此法可应用于各类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凯氏定氮法:常量法、微量法及经改进后的改良凯氏定氮法

微量凯氏定氮法样品质量及试剂用量较少,且有一套微量凯氏定氮器。

目前通用以硫酸铜作催化剂的常量、半微量、微量凯氏定氮法。

在凯氏法改良中主要的问题是,氮化合物中氮的完全氨化问题及缩短时间、

简化操作的问题,即分解试样所用的催化剂。

常量改良凯氏定氮法在催化剂中增加了二氧化钛。

凯氏定氮法

(1) 原理

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碳和氢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逸出,而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然后加碱蒸馏,使氨蒸出,用硼酸吸收后再以标准盐酸或硫酸溶液滴定。根据标准酸消耗量可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消化反应方程式如下:

2NH2(CH)2COOH +13H2SO4 =(NH4)2SO4 +6CO2 +12SO2 +16H2O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有机物脱水后被炭化为碳、氢、氮。

浓硫酸又具有氧化性,将有机物炭化后的碳化为二氧化碳,硫酸则被还原成二氧化硫

2H2SO4 +C =2SO2+2H2O +CO2

二氧化硫使氮还原为氨,本身则被氧化为三氧化硫,氨随之与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铵留在酸性溶液中。

H2SO4+2NH3 =(NH4)2SO4

②蒸馏

在消化完全的样品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使呈碱性,加热蒸馏,即可释放出氨气,反应方程式如下:

2NaOH+(NH4)2SO4=2NH3+Na2SO4 +2H2O

③吸收与滴定

加热蒸馏所放出的氨,可用硼酸溶液进行吸收,待吸收完全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因硼酸呈微弱酸性(k=5.8×10-10),用酸滴定不影响指示剂的变色反应,但它有吸收氨的作用,吸收及滴定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2NH3 + 4H3BO3=(NH4)2B4O7+5H2O

(NH4)2B4O7+2HCl+5H2O=2NH4Cl+4H3BO3

(2)测定方法

①样品消化

:样品消化步骤同常量法。将消化完全的消化液冷却后,完全转入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

观察与思考:

1、样品中加入浓硫酸后,溶液的颜色立即发生什么变化?

2、消化过程中是否有大量的泡冲到瓶颈,原因是什么?

3、瓶颈有什么颜色的有毒烟产生?

4、如何判断消化的终点?

②蒸馏

按图安装好微量定氮蒸馏装置。于水蒸气发生瓶内装水至2/3容积处,加甲基橙指示剂数滴及硫酸数毫升,以保持水呈酸性,加入数粒玻璃珠,加热煮沸水蒸气发生瓶内的水。

在接受瓶中加入10ml 40g/L 硼酸及2滴混合指示剂,将冷凝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

③ 滴定

取下接受瓶,以0.01000mol/L 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

(3) 结果计算

式中W —蛋白质的质量分数,%;

V0—滴定空白蒸馏液消耗盐酸标准液体积,mL ;

V1—滴定样品蒸馏液消耗盐酸标准液体积,mL ;

V2—蒸馏时吸取样品稀释液体积,mL ;

C —盐酸标准液的浓度,mol/L ;

0.014—氮的毫摩尔质量,g/mmol ;

F —蛋白质系数;

m —样品质量,g 。

(4)样品的分解条件

(1)K2SO4或Na2SO4 :提高溶液的沸点

(2)催化剂 :CuSO4

氧化汞和汞 良好的催化剂,但剧毒;

硒粉

(3)氧化剂 过氧化氢

硫酸钾的作用

加入硫酸钾可以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它与硫酸钾作用生成硫酸氢钾可提高反应温度其反应式如下:

K2SO4+H2SO4=2KHSO4

2KHSO4=K2SO4+H2O ↑+SO3

一般纯硫酸的沸点在340摄氏度左右,而添加硫酸钾后,可使温度提高到4000C 以上,原因主要在于随着消化过程中硫酸不断地被分解,水分不断逸出而使硫酸钾浓度增大 ,故沸点升高。

但硫酸钾加入量不能太大,否则消化体系温度过高,又会引起已生成的铵盐发生热分解而造成损失:

(NH4)2SO4=NH3↑+(NH4)HSO4

2(NH4)HSO4=2NH3↑+2SO3↑+2H2O

硫酸铜的作用

① 催化剂 2CuSO4=CuSO4+SO2↑+O2

C+2CuSO4=Cu2SO4+SO2↑+O2↑

Cu2SO4+2H2SO4=2CuSO4+2H2O+SO2↑

此反应不断进行,待有机物被消化完后,不再有硫酸亚铜(褐色)生成,溶液呈现清澈的蓝绿色。

② 可以指示消化终点的到达

%100100014.0)(201?????-=V m F c V V W

③下一步蒸馏时作为碱性反应的指示剂。

注意事项

(1)所用试剂应用无氨蒸馏水配制。加指示剂数滴及硫酸数毫升,以保持水呈酸性。

(2)若样品含脂肪或糖较多时,应注意发生的大量泡沫应加入少量辛醇或液体石蜡,或硅消泡剂,防止其溢出瓶外,并注意适当控制热源强度。

(3)若样品消化液不易澄清透明,可加入300g/L2~3ml 过氧化氢后再加热。

(5)硫酸铜起到催化作用,加速氧化分解。硫酸铜也是蒸馏时样品液碱化的指示剂,若所加碱量不足,分解液呈蓝色不生成氢氧化铜沉淀,需再增加氢氧化钠用量。

(6)若取样量较大,如干试样超过5g,可按每克试样5ml的比例增加硫酸用量。

(7)消化时间一般约4小时左右即可,消化时间过长会引起氨的损失。一般消化至透明后继续30分钟即可.

(8)蒸馏完毕,先将蒸馏出口离开液面,继续蒸馏1min,将附着在尖端的吸收液完全洗入吸收瓶内,再将吸收瓶移开,最后关闭电源,绝不能先关闭电源,否则吸收液将发生倒吸。

(9)硼酸吸收液的温度不应超过40°C,否则氨吸收减弱,造成损失,可置于冷水浴中。

(10)混合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兰绿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灰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

氨基酸的一般定量测定

(一)甲醛滴定法

1.原理:氨基酸本身有碱性—NH2基,又有酸性—COOH 基,成中性内盐,加入甲醛溶液后,与—NH2结合,碱性消失,再用强碱来滴定—COOH 基。

2.特点:适用于发酵工业,如发酵液中含氮量,其发酵过程中氮量减少情况等。(适于食品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双指示剂:

①36%中性甲醛溶液:以百里酚酞作指示剂,用氢氧化钠将40%甲醛中和至蓝色。

②0.1%百里酚酞乙醇溶液,

③0.1%中性红50%乙醇溶液,

④0.1 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4.操作:同时取两份样:

①+ 中性红指示剂,用氢氧化钠直接滴,中和

样液中其它酸性物质。

②+ 百里酚酞+ 中性甲醛+ NaOH 滴,中和了

样液中氨基酸的羧基与其它酸性物质的总

和。二者之差可计算氨基酸含量

(二)电位滴定法

(三)茚三酮的比色法

原理:α-氨基酸与水合茚三酮共热,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与脯氨酸、羟脯氨酸反应为黄色),并释放CO2,其颜色的深浅及释放出CO2多少,均可用于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四)紫外吸收

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 nm 附近。

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三种氨基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氨基酸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

一.薄层色谱法(薄层层析法(TLC 法)

简介: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而快速的层析方法,它把吸附剂或支持剂均匀的铺在玻璃板上成一薄层,把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合适的溶剂展开,从而达到分离、鉴定和定量的目的。因为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所以称为薄层层析。它的应用范围比纸上层析更广泛,常用来分析氨基酸、农药残留量、黄曲霉毒素等。

(一)原理:

取一定量经水解的样品溶液,滴在制好的薄层板上,在溶剂系统中进行双向上行法展开,样品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经过多次的被吸附、解吸、交换等作用,同一物质具有相同的Rf值,不同成分则有不同的Rf值,因而各种混合物可达到彼此被分离的目的。然后用茚三酮显色,与标准氨基酸进行对比,鉴别各种氨基酸种类,从显色斑点颜色的深浅可以大致确定其含量。

(二)优点:

①展开时间短,一般在20—30分钟,展开距离通常只需10 cm,且分离效果好。

②层析后得到的斑点小而清晰。

③能够使用多种显色剂。

④点样量少,灵敏度高。(比纸层析高10—100倍)精确到0.01ug。

⑤也可用于大量分离>500 mg,作为样品制备层析。

?缺点:Rf值重现性比纸上层析差。

?分类:按层析的原理可分为:吸附、分配、离子交换、凝胶等。

(三)操作方法:

①薄层板制备

②样品液制备

③点样:距薄板底端2cm处,用针画一标记作为

原点。再以点样距扳子宽窄可点几个点同时

展开,点与点之间间隔1~2cm。

a.可用毛细玻璃管、微量吸管或微量注射器。注意要等一个点干了再点另一个点。

④展开:点样完了,放入密闭容器中(展开槽),倾斜一定角度10~30°,下

端浸入展开剂1cm,千万别让溶剂浸过了样点。到离顶端一部分,取出样板、晾干、显色。

a.展开剂的有关情况:主要是低沸点的2~3种有机溶剂组成的溶剂系统,分离效果主要决定于展开剂的选择,因为吸附剂在一定情况下是恒定的,吸附剂的选择余地远远小于展开剂的选择。

b.展开剂的选择方法:

Ⅰ.微量圆环法。

Ⅱ.用小载波片试验,微量展开剂展开5cm。

Ⅲ.图解法:

样品极性小,选吸附剂活性高,展开剂极性低的。

样品极性大,选吸附剂活性低,展开剂极性高。

?有机溶剂极性由小到大为:

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烷、甲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正丙醇、乙醇、甲醇、水、吡啶、有机酸类等。

c.展开的方式:

上行法、下行法、双向展开、单向多次展开、双向多次展开。

⑤显色:

a.喷适当的溶液,使斑点显色,即喷雾显色。

b.喷有荧光反应的物质,在紫外光下观察斑点。

c.将涂有荧光指示剂的薄层板放在紫外灯下观察。

(涂板时把荧光指示剂加入到固体吸附剂中)

生物化学--蛋白质部分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蛋白质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蛋白质分子的元素组成特点是 A.含大量的碳B.含大量的糖C.含少量的硫D.含少量的铜E.含氮量约16% 2.一血清标本的含氮量为5g/L,则该标本的蛋白质浓度是 A.15g/L B.20g/L C.31/L D.45g/L E.55g/L 3.下列哪种氨基酸是碱性氨基酸? A.亮氨酸B.赖氨酸C.甘氨酸D.谷氨酸E.脯氨酸 4.下列哪种氨基酸是酸性氨基酸? A.天冬氨酸B.丙氨酸C.脯氨酸D.精氨酸E.甘氨酸 5.含有两个羧基的氨基酸是 A.丝氨酸B.苏氨酸C.酪氨酸D.谷氨酸E.赖氨酸 6.在pH6.0的缓冲液中电泳,哪种氨基酸基本不移动? A.丙氨酸B.精氨酸C.谷氨酸D.赖氨酸E.天冬氨酸 7.在pH7.0时,哪种氨基酸带正电荷? A.精氨酸B.亮氨酸C.谷氨酸D.赖氨酸

E.苏氨酸 8.蛋氨酸是 A.支链氨基酸B.酸性氨基酸 C.碱性氨基酸D.芳香族氨酸 E.含硫氨基酸 9.构成蛋白质的标准氨基酸有多少种? A.8种B.15种 C.20种D.25种 E.30种 10.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 A.除甘氨酸外,氨基酸的α碳原子均非手性碳原子 B.除甘氨酸外,均为L-构型C.只含α羧基和α氨基D.均为极性侧链E.有些没有遗传密码11.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是 A.瓜氨酸B.蛋氨酸 C.丝氨酸D.半胱氨酸 E.丙氨酸 12.在中性条件下大部分氨基酸以什么形式存在? A.疏水分子B.非极性分子 C.负离子D.正离子 E.兼性离子 13.所有氨基酸共有的显色反应是 A.双缩脲反应B.茚三酮反应 C.酚试剂反应D.米伦反应 E.考马斯亮蓝反应 14.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 A.氨基酸的各种氨基和各种羧基均可形成肽键 B.某一氨基酸的γ-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形成 C.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形成 D.肽键无双键性质

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氨基酸和蛋白质)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习题(氨基酸和蛋白质) 一、名词解释: 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他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环境pH,用符号pI表示。 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按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三级结构: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四级结构: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盐析:在蛋白质分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铵),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 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蛋白质的复性: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回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回复生物活性的现象同源蛋白质: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 别构效应:某些不涉及蛋白质活性的物质,结合于蛋白质活性部位以外的其它部位(别构部位),引起蛋白质的构象变化,而导致蛋白质活性改变的现象。 肽单位:又称肽基,是肽链主链上的重复结构。由参与肽键合成的N原子、C原子和它们的四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胺氢原子和两个相邻的α-C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 二、填空题: 1、天然氨基酸中,甘氨酸(Gly)不含不对称碳原子,故无旋光性。 2、常用于检测氨基酸的颜色反应是茚三酮。 3、通常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这是因为蛋白质分子中的 Phe 、 Tyr和Trp (三字符表示)三种氨基酸残基有紫外吸收能力。 4、写出四种沉淀蛋白质的方法:盐析、有机溶剂、重金属盐和加热变性。 (生物碱试剂、某些酸类沉淀法)

蛋白质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 1、必须氨基酸 2、等电点 3、蛋白质的变性 4、胶凝 5、持水力 二、填空题(每空5分) 1.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之间是通过连接的。 2.在pH大于氨基酸的等电点时,该氨基酸净带电荷。 3.在pH小于氨基酸的等电点时,该氨基酸净带电荷。 4.在pH等于氨基酸的等电点时,该氨基酸。 5.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主要有、、 和。 6.蛋白质溶解度主要取决于、和。 7.蛋白质的变性只涉及到结构的改变,而不变。 三、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氨基酸中不属于必需氨基酸是( )。 A.蛋氨酸 B.半胱氨酸 C.缬氨酸 D.苯丙氨酸 E.苏氨酸 2.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为( )。 A.肽键 B.二硫键 C.氢键 D.疏水键 E.碱基堆积力 3. 蛋白质变性后( )。 A.溶解度下降 B.粘度下降 C.失去结晶能力 D.消化率提高 E.分子量减小 4、蛋白质与风味物结合的相互作用可以是()。 A、范徳华力 B、氢键 C、静电相互作用 D、疏水相互作用 5、作为有效的起泡剂,PRO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为() A、能快速地吸附在汽-水界面B、易于在界面上展开和重排 C、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形成粘合性膜 D、能与低分子量的表面活性剂共同作用 四、判断题(每题2分) 1.蛋白质的水合性好,则其溶解性也好。() 2.通常蛋白质的起泡能力好,则稳定泡沫的能力也好。() 3.溶解度越大,蛋白质的乳化性能也越好,溶解度非常低的蛋白质,乳化性能差。 () 4.盐溶降低风味结合,而盐析类型的盐提高风味结合。() 5.氨基酸侧链的疏水值越大,该氨基酸的疏水性越大。() 五、简答题(每题5分) 1.影响蛋白质发泡及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2.对食品进行热加工的目的是什么热加工会对蛋白质有何不利影响 六、论述题(10分)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

蛋白质习题(有答案和解析)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满分100分,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1.已知苯丙氨酸的分子式是C9H11NO2,那么该氨基酸的R基是( ) A.—C7H7O B.—C7H7 C.—C7H7N D.—C7H5NO 2.同为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的产生,取决于( ) A.两者R基团组成的不同 B.两者的结构完全不同C.酪氨酸的氨基多 D.精氨酸的羧基多 3.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后,2010年在甘肃、青海、吉林竟然再现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三聚氰胺的化学式:C3H6N6,其结构如右图,俗称密胺、蛋白精,正是因为它含有氮元素,才让唯利是图的人拿它来冒充蛋白质。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 B.高温使蛋白质变性,肽键断裂,变性后的蛋白质易消化 C.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方式都为脱水缩合 D.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而三聚氰胺不能 4下面是三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以上这三种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H、—CH3、—CH2OH B.将这三种氨基酸(足量)置于适宜条件下,经脱水缩合可形成三肽化合物最多有27种 C.甲是最简单的氨基酸 D.从上式可看出,只要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化合物就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5.甘氨酸( C2H5O2N)和X氨基酸反应生成二肽的分子式为C7H12O5N2,则X氨基酸是( ) 6.下图是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肯定含有P元素 B.①过程有水生成 C.多肽中b的数目等于c的数目 D.d表示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 7.下列依次为丙氨酸、丝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结构式:

《羧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第一课时》导学案2

《羧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定位]1.熟知羧酸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化学性质。 2.会比较羧基、羰基与羟 基的性质差异。 1.乙酸的组成与结构 乙酸的分子式C2H4Q,结构式为,结构简式为CHCOOH官能团是一COOH 2 ?乙酸的性质 ⑴ 乙酸俗名为醋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_____________ (2)乙酸是一种弱酸,其酸性比碳酸的强,具有酸的通性。 在水中可以电离出H,电离方程式为CHlllIjH CH3COO + H。 (3)与酸碱指示剂作用,能使石蕊试液变红。_ ⑷ 与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 2CHCOOH^ (CHsCOO)”叶H2 f。 ⑸ 与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 2CHCOOZ (CH3COO2Ca+ H2O。 ⑹与C 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 2CHCOOH^(CH3COO)Cu+ 2H2O ⑺ 与Net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32CO + 2CHCOO—T2CHCOON住COf+ HQ 探究点一羧酸的概念 1.分类:观察下列几种酸的结构简式填空: ①乙酸:CHCOOH②硬脂酸:C7H35COOH ③亚油酸:C7H31COOH④苯甲酸:CHCOOH ⑤乙二酸:HOO—COOH (1)从上述酸的结构可以看出,羧酸可以看作是由羧基和烃基(或氢原子)相连而构成的化合 物。其通式可表示为R-COOH官能团为—COOH (2)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羧酸进行分类: 若按羧酸分子中烃基的结构分类,上述物质中的①②③⑤属于脂肪酸,④属于芳香酸。若按羧酸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类,上述物质中的①②③④属于一元酸, ⑤属于二元酸。按烃基的饱和程度分①②⑤属于饱和酸, ③④属于不饱和酸。 2.物理性质 (1)水溶性:分子中碳原子数在4个以下的羧酸能与水互溶。随碳链增长,羧酸在水中的溶解 度迅速减小。 ⑵熔、沸点:比相同碳原子数的醇的沸点高,原因是羧酸分子之间更容易形成氢_______________ 3?常见的羧酸

蛋白质生理需求量的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氨基酸示踪测定法

蛋白质生理需求量的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氨基酸示踪测定法 齐孟文 中国农业大学 1.背景 蛋白质的生理需求是指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需蛋白营养量的临界值,是制定合理饮食和蛋白质营养摄入推荐的基础数据,因此对其准确的测定在营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氮素平衡方法,由于难以准确测定各种途径的氮损失,所得到结果不够精确,而标记氨基酸代谢与蛋白质关系提供了一种量精确测定蛋白质理需求量的示踪方法。 2.原理 2.1示踪研究模型 氨基酸 蛋白质 I C S E 图.氨基酸代谢两库模型 注:I 是食物摄入率;C 是蛋白质分解率;E 是排泄率,通过转变为代谢产物( E) 而排泄, 如脱氨、氧化, 最后生成尿素、氨等物质;S 是合成而结合到蛋白质的结合率。 当机体内的代谢处于平衡状态时,单位时间内进入氨基酸库的量与离开的量相等: Q = I+C = S + E, 如果单位时间内进出游离氨基酸代谢库的量以(Q ) 表示, 同时再测定E 和I 的值, 便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合成速率( S ) 和分解速率(C ) 。该模型成立的基本假设为: 1 ) 在实验期间代谢库大小是恒定的;2 ) 实验期间示踪原子的再利用可忽略不计;3) 游离氨基酸代谢库的其它消除途径, 除C 和E 外可忽略或校正。 测定蛋白质的需求量是的基本假设是,当机体的蛋白质量未达到基本生理代谢需求时,氨基酸主要用来合成机体的蛋白质, 一旦蛋白质达到并且超过了生理需要量, 那么摄入的氨基酸将会被机体所氧化, 从而导致该氨基酸的氧化率迅速升高, 在氨基酸氧化率对应氨基酸摄入量水平的量效曲线的拐点处所对应的饮食蛋白质量即为基酸的生理需要量。根据检测过程不同,具体分为两种方法。 2.2氨基酸直接氧化法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值,用符号pI表示。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选修五2.4羧酸氨基酸和蛋白质(一)学案(鲁科版)

课 题 第4节 羧酸 氨基酸和蛋白质(一) 教具 学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教法 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 重点 难点 羧酸的结构特点及化学性质 教学情景设计 内 容 总结补充创 新 【自主学习】 一、羧酸的概述 1.概念:由________和________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2.通式:________,官能团________。 3.分类: (1)按分子中烃基分 ①脂肪酸? ?? 低级脂肪酸:如乙酸: 高级脂肪酸????? 硬脂酸: 软脂酸: 油酸: ②芳香酸:如苯甲酸:________________,俗名________________。 (2)按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 ①一元羧酸:如甲酸________,俗名________。 ②二元羧酸:如乙二酸________________,俗名________。 ③多元羧酸。 4.命名: (1)选主链:选取含有 的最长碳链为主链,命名为某酸。 (2)编号位:从 开始给主链碳原子编号。 (3)写名称:在某酸的前面加上取代基的 和

如:CH 3CH CH 3CH 2CH 2C OH O 。 5.物理性质 (1)水溶性 碳原子数在____以下的羧酸与水互溶,随着分子中碳链的增长,溶解度逐渐________。 (2)熔、沸点 比相应醇____,其原因是羧酸比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形成________的几率大。 6.常见的羧酸 【对点演练】 1.下列物质中,属于饱和一元脂肪酸的是( ) A .乙二酸 B .苯甲酸 C .硬脂酸 D .石炭酸 2.由—CH 3、—OH 、 、—COOH 四种基团两两组合而成的化合物中,其水溶液能使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有(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自主学习】 二、化学性质(以R —COOH 为例) 1.弱酸性 (1)与碳酸氢钠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氨气或氨水常温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羟基被取代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答案

第十四章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 14.2 写出下列氨基酸分别与过量盐酸或过量氢氧化钠水溶液作用的产物。 a. 脯氨酸 b. 酪氨酸 c. 丝氨酸 d. 天门冬氨酸 答案: 14.3 用简单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各组化合物: b. 苏氨酸丝氨酸 c. 乳酸丙氨酸 答案: 14.4 写出下列各氨基酸在指定的PH介质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a. 缬氨酸在PH为8时 b. 赖氨酸在PH为10时 c. 丝氨酸在PH为1时 d. 谷氨酸在PH为3时 答案: 14.5写出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 答案: 14.6 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3H7O2N,有旋光性,能分别与NaOH或HCl成盐,并能与醇成 酯,与HNO2作用时放出氮气,写出此化合物的结构式。 答案: 14.7 由3-甲基丁酸合成缬氨酸,产物是否有旋光性?为什么? 答案: 如果在无手性条件下,得到的产物无旋光活性,因为在α–氯代酸生成的那一步无立体选择性. 14.8 下面的化合物是二肽、三肽还是四肽?指出其中的肽键、N-端及C-端氨基酸,此 肽可被认为是酸性的、碱性的还是中性的? 答案:三肽,N端亮氨酸,C端甘氨酸. 中性. 14.10 命名下列肽,并给出简写名称。 答案: a 丝氨酸--甘氨酸--亮氨酸,简写为:丝--甘--亮 b 谷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简写为:谷--苯丙--苏 14.11 某多肽以酸水解后,再以碱中和水解液时,有氮气放出。由此可以得出有关此多 肽结构的什么信息? 答案:此多肽含有游离的羧基,且羧基与NH3形成酰胺. 14.12 某三肽完全水解后,得到甘氨酸及丙氨酸。若将此三肽与亚硝酸作用后再水解, 则得乳酸、丙氨酸及甘氨酸。写出此三肽的可能结构式。 答案:丙--甘--丙或丙--丙--甘 14.13 某九肽经部分水解,得到下列一些三肽:丝-脯-苯丙,甘-苯丙-丝,脯-苯丙 -精,精-脯-脯,脯-甘-苯丙,脯-脯-甘及苯丙-丝-脯。以简写方式排出此九肽中氨基酸的顺序。 答案: 精—脯—脯—甘—苯丙—丝—脯—苯丙—精 1

第十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答案)

第十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答案)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 二、填空题 1.样品消化、蒸馏、吸收、滴定 2.硫酸铜、硫酸钾 3.幸醇或液体石蜡 4.蓝绿色澄清透明体 5.蓝褐色 6.绿色、灰色、红色 7.蓝色、微红色 8.豆类、油料、米谷等作物种子及肉类 9.酚酞、游离、活性炭等吸附剂、电位滴定法 10.催化剂 11.提高溶液的沸点 12.先将冷凝管下端提离液面清洗管口 13.H 3BO 3 液、标准HCl溶液 三、问答题 1.简述测定蛋白质的意义。 答:是食品的重要营养指标。 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 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物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是评价食品质量高低的指标,还关系到人体健康。 不同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同,可作为质量检验的一种重要手段。 2.说明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依据和原理,为什么测定结果为粗蛋白? 答: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碳和氢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逸出,而样品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与硫酸结合成硫酸铵。然后加碱蒸馏,使氨蒸出。用H3BO3吸收后再以标准HCl溶液滴定。根据标准酸消耗量可以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3.凯氏定氮法中的“消化”,其作用和原理是什么? 答:在消化反应中,为了加速蛋白质的分解,缩短消化时间, 原理: 硫酸钾:作为增温剂,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快有机物分解。也可以加人硫酸钠、氯化钾等盐类来提高沸点,但效果不如硫酸钾。 硫酸铜CuSO4:作为催化剂,还可指示消化终点的到达(做蒸馏时碱性指示剂)。 加氧化剂:如双氧水、次氯酸钾等加速有机物氧化速度。 4.凯氏定氮法进行蛋白质分析时,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按照操作顺序列出实验步骤,并简述每一步发生的实验现象,说明HCl的ml数能用来间接测定样品的蛋白质含量。 答:步骤:①样品消化→②蒸馏→③吸收与滴定 (1)当有机物全部被消化完后,不再有硫酸亚铜生成,溶液呈现清澈的蓝绿色 (2)加热蒸馏释放出氨气 (3)绿色变成微红色 5.请论述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和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原理:样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碳和氢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

1蛋白质化学(答案)

1 蛋白质化学 一、名词解释 1、氨基酸的等电点(pI):在某一pH 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 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a-螺旋:多肽链沿长轴方向通过氢键向上盘曲所形成的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 3、b-折叠:两段以上折叠成锯齿状的多肽链通过氢键相连而并行成较伸层的片状结构。 4、分子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发生变异,使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减退或丧失,甚至造成生理功能的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5、电泳:蛋白质在溶液中解离成带电颗粒,在电场中可以向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6、变构效应:又称变构效应,是指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7、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可有效地破坏蛋白质颗粒的水化层。同时又中和了蛋白质表面的电荷,从而使蛋白质颗粒集聚而生成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盐析(salting out )。 8、分段盐析:不同蛋白质析出时需要的盐浓度不同,调节盐浓度以使混合蛋白质溶液中的几种蛋白质分段析出,这种方法称为分段盐析。 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二、填空 1、不同蛋白质的含(N )量颇为相近,平均含量为(16)%。 2、在蛋白质分子中,一个氨基酸的α碳原子上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碳原子上的(氨基)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键叫(肽键),它是蛋白质分子中的基本结构键。 3、蛋白质颗粒表面的(水化层)和(电荷)是蛋白质亲水胶体稳定的两个因素。 4、赖氨酸带三个可解离基团,它们Pk 分别为2.18,8.95,10.53,其等电点为(9.74)。 <碱性氨基酸;PI= ()R k p k p '+'22 1> 5、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 6、组成蛋白质分子的碱性氨基酸有(赖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酸性氨基酸有(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7、氨基酸在等电点时,主要以(兼性或偶极)离子形式存在,在pH>pI 的溶液中,大部分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在pH

第4节羧酸氨基酸和蛋白质

第4节羧酸氨基酸和蛋白质 第1课时羧酸 [学习目标定位] 1.熟知羧酸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化学性质。2.会比较羧基、羰基与羟基的性质差异。 1.乙酸的组成与结构 乙酸的分子式C2H4O2,结构式为,结构简式为CH3COOH,官能团是—COOH。 2.乙酸的性质 (1)乙酸俗名为醋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2)乙酸是一种弱酸,其酸性比碳酸的强,具有酸的通性。 在水中可以电离出H+,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 (3)与酸碱指示剂作用,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4)与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CH3COOH―→(CH3COO)2Mg+H2↑。 (5)与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2CH3COOH―→(CH3COO)2Ca+H2O。 (6)与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2CH3COOH―→(CH3COO)2Cu+2H2O

(7)与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CH3COOH―→2CH3COONa+CO2↑+H2O。 探究点一羧酸的概念 1.分类:观察下列几种酸的结构简式填空: ①乙酸:CH3COOH②硬脂酸:C17H35COOH ③亚油酸:C17H31COOH④苯甲酸:C6H5COOH ⑤乙二酸:HOOC—COOH (1)从上述酸的结构可以看出,羧酸可以看作是由羧基和烃基(或氢原子)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其通式可表示为R—COOH,官能团为—COOH。 (2)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羧酸进行分类: 若按羧酸分子中烃基的结构分类,上述物质中的①②③⑤属于脂肪酸,④属于芳香酸。若按羧酸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类,上述物质中的①②③④属于一元酸,⑤属于二元酸。按烃基的饱和程度分①②⑤属于饱和酸,③④属于不饱和酸。 2.物理性质 (1)水溶性:分子中碳原子数在4个以下的羧酸能与水互溶。随碳链增长,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减小。 (2)熔、沸点:比相同碳原子数的醇的沸点高,原因是羧酸分子之间更容易形成氢键。3.常见的羧酸 甲酸苯甲酸乙二酸俗名蚁酸安息香酸草酸 结构 HCOOH 简式 色、态、味无色液体白色针状晶体无色透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一、填空题 1.根据R基团对水分子的亲和性,氨基酸可分成和;根据对动物的营养价值,氨基 酸又可分成和。疏水性氨基酸亲水性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2.测定一级结构需要的蛋白质的样品纯度不低于。如果一种蛋白质分子含有二硫键,可使 用电泳法对二硫键进行准确定位。97% 对角线 3.目前已发现的蛋白质氨基酸有种,其中2种罕见的氨基酸是和,它们 分别由和密码子编码。22 硒半胱氨酸吡咯赖氨酸UGA UAG 4.蛋白质紫外吸收是由三种氨基酸造成的,最大吸收峰在nm。蛋白质的pI可使用的 方法测定,pI处蛋白质的溶解度。芳香族280 等电聚焦最小 5.蛋白质的功能主要由其特定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和功能。α- 角蛋白的主要二级结构是,β-角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三维α-螺旋β-折叠6.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其结构被破坏、随之丧失的现象。 高级生物功能 7.氨基酸与的反应可用于Van Slyke定氮,试剂或可用来测定N端氨基酸。 在蛋白质氨基酸中,只有与茚三酮反应产生黄色物质,其余氨基酸生成物质。亚硝酸Sanger 丹磺酰氯脯氨酸蓝紫色 8.蛋白质的结构一般包括个层次的结构,但肌红蛋白的结构层次只有个。一种蛋白 质的全部三维结构一般称为它的构象。二级结构是指,它是由氨基酸残基的氢键决定的。最常见的二级结构由、、和,其中能改变肽链走向的二级结构是。4 3多肽链的主链骨架本身在空间上有规律的折叠和盘绕非侧链基团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β-转角 二、是非题 1.氨基酸可分为亲水氨基酸和疏水氨基酸,其中亲水氨基酸溶于水,疏水氨基酸一般不溶于水。错 2.到目前为止,已在蛋白质分子中发现22种L型氨基酸。错 3.可使用双缩脲反应区分二肽和氨基酸。错 4.一种特定的氨基酸序列通常能决定几种不同的稳定的特定三维结构。错 5.许多明显不相关的氨基酸序列能产生相同的三维蛋白质折叠。正确 6.吡咯赖氨酸和羟赖氨酸都属于蛋白质翻译好后的赖氨酸残基的修饰产物。错 7.二硫键能稳定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但它又属于一级结构的内容。正确 8.胞外蛋白质通常具有二硫键,而胞内酶通常没有。正确 9.肽链上Pro-X之间的肽键可能是顺式,也可能是反式。错 10.存在与疏水环境中,α-螺旋比在亲水环境中的α-螺旋要稳定。正确 11.靠近α-螺旋N端的Arg残基的侧链的存在可稳定螺旋。错误。 12.大多数单核苷酸突变导致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变得不稳定。错 三、选择题 1.六肽K-Q-C-D-E-I在pH7时的静电荷是()。B A.-2 B.-1 C.0 D.+1 E.+2 2.七肽A-S-V-D-E-L-G形成α-螺旋,与A的羰基形成氢键的氨基酸残基是()。D A.S B.V C.D D.E E.L 3.如果一种蛋白质含有一个完全由α-螺旋组成的跨膜结构域,那么最有可能出现在跨膜结构域的氨基酸残基是()。D A.P B.E C.K D.L E.R 4.以下五种氨基酸H、A、D、P、Y和R按照等电点递增的排列顺序是()。D A.DAPYHR B.DPAYHR C.DPYAHR D.DYAPHR E.DPYAHR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复习题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复习题 一、填空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是氨基酸;所有的蛋白质都含氮素;测定蛋白质的含量主要是测定其中的含氮量。 2.凯氏定氮法测定N元素含量时,样品与浓硫酸,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其中碳和氢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N最终转化为硫酸铵。 3.测定蛋白质的主要消化剂是硫酸;消化时,凯氏烧瓶应倾斜45度角;温度控制时应先低温消化,待泡末停止产生后再加高温消化;消化结束时,凯氏烧瓶内的液体应呈透明蓝绿色;蒸馏过程中,接收瓶内的液体是硼酸;蛋白质测定所用的氢氧化钠的浓度是45%左右;所用的指示剂是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将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加入硼酸溶液中,溶液应显暗红色。 4.测氨基酸态氮时,加入甲醛的目的是使氨基的碱性消失;氨基酸态氮含量测定的公式是X= c V×0.014×100/m 。 二、判断: 1.(√)凯氏定蛋法测蛋白质含量时,酸吸收液的温度不应超过40°C 2.(×)凯氏定氮法测氮含量时,消化中采用K2SO4作为催化剂。 3.(√)牛磺酸是一种氨基酸。 4.(√)氨基酸分析仪检测牛磺酸时,因为牛磺酸与强酸性树脂结合力不强,首先被洗脱下来。 三、单项选择题 1、凯氏定氮法只能测粗蛋白的含量是因为样品中常含有 A 、 D 、 E 、以及 F 等非蛋白质的含氮物质,故结果为粗蛋白质含量。 A 核酸、B无机氮、C 尿素、D生物碱、E含氮类脂、F含氮色素 2. (D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蒸馏前,若加碱后消化液呈蓝色,此时应。 A. 不必在意,马上进行蒸馏 B. 增加消化液用量 C. 加入适量的水 D. 增加氢氧化钠的用量 四、简答题 1.粗蛋白 答:粗蛋白是食品中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既包括真蛋白又包括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后者又可能包括游离氨基酸、嘌呤、吡啶、尿素、硝酸盐和氨等。 2.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结果计算为什么要乘以蛋白质的折算数?消化中K2SO4和CuSO4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凯氏定氮法测得的是样品中N元素的含量,而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一般为15~17%,只要乘以相应的折算系数就可以计算粗蛋白的含量,样品不同,折算系数有所差异,要视具体原料不同,选用不同的折算系数。 K2SO4可提高浓H2SO4的沸点,加快反应速度。CuSO4起到催化作用,也可加快反应速度 五、综合题 1、试述蛋白质测定的原理及样品消化过程所必须注意的事项。 答:⑴原理利用硫酸及催化剂与食品试样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其中C、H形成CO2及H2O

有机化学 第十四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

第十四章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性质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参与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变化最重要的组分。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它们是构成人体和动植物的基本材料,肌肉、毛发、皮肤、指甲、血清、血红蛋白、神经、激素、酶等都是由不同蛋白质组成的。蛋白质在有机体中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它们供给肌体营养、输送氧气、防御疾病、控制代谢过程、传递遗传信息、负责机械运动等。核酸分子携带着遗传信息,在生物的个体发育、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验发现:蛋白质被酸、碱或蛋白酶催化水解,最终均产生α-氨基酸。因此,要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我们必须先讨论α-氨基酸。 第一节氨基酸 氨基酸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NH2)取代后的衍生物。目前发现的天然氨基酸约有300种,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30余种,其中常见的有20余种,人们把这些氨基酸称为蛋白氨基酸。其它不参与蛋白质组成的氨基酸称为非蛋白氨基酸。 一、α-氨基酸的构型、分类和命名 构成蛋白质的20余种常见氨基酸中除脯氨酸外,都是α-

氨基酸,其结构可用通式表示: RCHCOOH NH2 这些α-氨基酸中除甘氨酸外,都含有手性碳原子,有旋光性。其构型一般都是L-型(某些细菌代谢中产生极少量D-氨基酸)。 氨基酸的构型也可用R、S标记法表示。 根据α-氨基酸通式中R-基团的碳架结构不同,α-氨基酸可分为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杂环族氨基酸;根据R-基团的极性不同,α-氨基酸又可分为非极性氨基酸和极性氨基酸;根据α-氨基酸分子中氨基(-NH2)和羧基(-COOH)的数目不同,α-氨基酸还可分为中性氨基酸(羧基和氨基数目相等)、酸性氨基酸(羧基数目大于氨基数目)、碱性氨基酸(氨基的数目多于羧基数目)。 氨基酸命名通常根据其来源或性质等采用俗名,例如氨基乙酸因具有甜味称为甘氨酸、丝氨酸最早来源于蚕丝而得名。在使用中为了方便起见,常用英文名称缩写符号(通常为前三个字母)或用中文代号表示。例如甘氨酸可用Gly或

蛋白质习题及答案

蛋白质习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 1、必须氨基酸 2、等电点 3、蛋白质的变性 4、胶凝 5、持水力 二、填空题(每空5分) 1.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之间是通过连接的。 2.在pH大于氨基酸的等电点时,该氨基酸净带电荷。 3.在pH小于氨基酸的等电点时,该氨基酸净带电荷。 4.在pH等于氨基酸的等电点时,该氨基酸。 5.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主要有、、 和。 6.蛋白质溶解度主要取决于、 和。 7.蛋白质的变性只涉及到结构的改变,而不变。 三、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氨基酸中不属于必需氨基酸是( )。 A.蛋氨酸 B.半胱氨酸 C.缬氨酸 D.苯丙氨酸 E.苏氨酸 2.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为( )。 A.肽键 B.二硫键 C.氢键 D.疏水键 E.碱基堆积力 3. 蛋白质变性后( )。 A.溶解度下降 B.粘度下降 C.失去结晶能力 D.消化率提高 E.分子量减小 4、蛋白质与风味物结合的相互作用可以是()。 A、范徳华力 B、氢键 C、静电相互作用 D、疏水相互作用 5、作为有效的起泡剂,PRO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为() A、能快速地吸附在汽-水界面B、易于在界面上展开和重排 C、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形成粘合性膜 D、能与低分子量的表面活性剂共同作用

四、判断题(每题2分) 1.蛋白质的水合性好,则其溶解性也好。() 2.通常蛋白质的起泡能力好,则稳定泡沫的能力也好。() 3.溶解度越大,蛋白质的乳化性能也越好,溶解度非常低的蛋白质,乳化性能 差。() 4.盐溶降低风味结合,而盐析类型的盐提高风味结合。() 5.氨基酸侧链的疏水值越大,该氨基酸的疏水性越大。() 五、简答题(每题5分) 1.影响蛋白质发泡及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2.对食品进行热加工的目的是什么热加工会对蛋白质有何不利影响 六、论述题(10分) 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一、 1、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2、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所带净电荷为零,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3、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二级结构及其以上的高级结构在酸、碱、盐、热、有机溶剂等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4、胶凝:是指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的过程。 5、持水力:分子构成的基体通过物理方式截留大量水而防止水渗出的能力。 二、 1、肽键 2、负 3、正 4、呈电中性 5、水合性质、溶解度、界面性质、凝胶性质(或乳化、起泡等) 6、pH、盐类、温度、有机溶剂 7、高级(或二级以上或空间)、一级结构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5.5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5.1 概述 (1)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及测定意义 (2)蛋白质系数 (3)蛋白质测定方法 5.2 凯氏定氮法 5.3氨基酸氮的测定 自学引导题 1、蛋白质系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2、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国家标准是哪一种方法? 3、为什么说用凯氏定氮法测出的是粗蛋白的含量? 蛋白质的测定意义 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对于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合理开发利用食品资源、提高产品质量、优化食品配方、指导经济核算及生产过程控制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蛋白质是复杂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所含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H、O、N,在某些蛋白质中还含有微量的P、Cu、Fe、I等元素,但含氮则是蛋白质区别其他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标志。 蛋白质系数 不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构成比例及方式不同,故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其含氮量也不同,一般蛋白质含氮量为16%,即一份氮素相当于6.25份蛋白质,此数值(6.25)称为蛋白质系数。 不同种类食品的蛋白质系数有所不同,如玉米,荞麦,青豆,鸡蛋等为6.25,花生为5.46,大米为5.95,大豆及其制品为5.71,小麦粉为5.70,牛乳及其制品为6.38。 蛋白质含量测定最常用的方法 凯氏定氮法是通过测出样品中的总含氮量再乘以相应的蛋白质系数而求出蛋白质的含量,由于样品中含有少量非蛋白质用凯氏定氮法通过测总氮量来确定蛋白质含量,包含了核酸、生物碱、含氮类脂、卟啉、以及含氮色素等非氮蛋白质含氮化合物,所以这样的测定结果称为粗蛋白。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总有机氮量较为准确、操作较为简单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所有动、植物食品的分析及各种加工食品的分析,可同时测定多个样品,故国内外应用较为普遍,是个经典分析方法,至今仍被作为标准检验方法。 此法可应用于各类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凯氏定氮法:常量法、微量法及经改进后的改良凯氏定氮法 微量凯氏定氮法样品质量及试剂用量较少,且有一套微量凯氏定氮器。 目前通用以硫酸铜作催化剂的常量、半微量、微量凯氏定氮法。 在凯氏法改良中主要的问题是,氮化合物中氮的完全氨化问题及缩短时间、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选修五2.4羧酸氨基酸和蛋白质(三)学案(鲁科版)

课题第四节羧酸氨基酸和蛋白质(三) 教具 学案多媒体 课件 教学目的教法 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重点 难点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教学情景设计 内容 总结补充创 新【自主学习】 一、氨基酸 1.氨基酸概念: 氨基酸可看作是羧酸分子烃基上的__________被________取代后的产物。 2.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氨基酸中含有两种官能团即________和________。 蛋白质水解得到的氨基酸都是_ __________,其通式可写为_____________。 2.常见的氨基酸

3.氨基酸的性质 (1)两性 在氨基酸分子中,______是酸性基团,________是碱性基团。 试写出写出甘氨酸分别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交流研讨】既能和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有哪些? (2)成肽反应 氨基酸分子之间通过一个分子的________和另一个分子的________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含有肽键(____________)的化合物。 【对点演练】1.下列氨基酸中与天然氨基酸结构特点相同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关于氨基酸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氨基酸都是晶体,一般能溶于水 B.氨基酸都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C.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 D.天然蛋白质水解最终可以得到α-氨基酸、β-氨基酸等多种氨基酸 【自主学习】 二、多肽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________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脱去________________所形成的酰胺键________________称为肽键,生成的化合物称为肽。 由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是________,由三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是______,依次类推。三肽以上的称多肽。

食物蛋白质氨基酸评分实验讲义

食物蛋白质氨基酸评分实验(查表计算法) (编写人: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甘露)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食物蛋白质氨基酸评分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对膳食中不同食物的蛋白质进行氨基酸评分,评价膳食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并提出膳食改进建议。 (二)实验原理 1. 氨基酸模式和限制氨基酸 氨基酸模式(ami no acid pattern ):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计算方法为将该种食物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 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优质蛋白质(High Quality Protein):当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 酸模式相近时,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也越高,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相对越高。这种蛋白质也被称为优质蛋白质,如动物性蛋白质中蛋、奶、肉、鱼等以及大豆蛋白,均属于优质蛋白。 参考蛋白(reference protein ):鸡蛋蛋白质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为接近,在实验中常以它作为参考蛋白。 表1 限制氨基酸(limiti ng ami no acid ,LAA):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 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 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为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者以此类推。 2. 氨基酸评分(Ami no Acid Score ,AAS):是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与推荐 的理想模式或参考蛋白的氨基酸模式进行比较,计算出比值,比值最低者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即为该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 3.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不同的食物适当混合,这些食物蛋白质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使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更加接近人体氨基酸需要量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