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1833293.html,

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作者:代月明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6期

摘要:为了使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健康成长,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对中学生的攀比心理应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试从家长、学校、社会、学生自我四个方面,寻找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41-02

中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面对社会中大量好的和不好的信息,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思维能力欠缺,往往缺少正确的判断能力,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就会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攀比心理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过分攀比不仅会造成心理负担,耽误中学生的学习,同时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形成个人的不良品格,甚至使人铤而走险,违法犯罪。中学生攀比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克服中学生的攀比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我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

(一)家长以身作则,严格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通过日常生活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将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如果父母的审美情趣不高雅,穿着求新求奇,生活奢侈浪费,那么孩子便会进行模仿。因此,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便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不盲目与同学进行攀比。同时,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溺爱,无限度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甚至是无理要求,即使家长勒紧裤腰带,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的孩子差,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这样助长了孩子的攀比风气。父母应该对子女严格要求。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该是一味满足,而是让孩子了解劳动成果的得来不易。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要敢于说“不”。

(二)转移中学生的攀比焦点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攀比时,不该对孩子进行一味的责备,而是要抓住时机,使孩子将攀比内容向积极方面进行转移。家长要及时将孩子的不良攀比心理转化为动力,转化为竞争意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质。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孩子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兴趣。

中学生攀比心理分析案例

正确看待中学生攀比心理 【案例再现】 阿宏和母亲之间的战争又开始了,还是因为一双 鞋。 母亲从鞋柜里掏出一双又一双的高帮篮球鞋,先 是拎到阿宏的鼻子下面,随后恶狠狠地扔到地上, “这些不都还新着,还要买?” 阿宏不想和母亲讨论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有些 话就是说了,面前这个人依然不会明白,“你让一 个满脑装的都是学习成绩排第几,小提琴拉得好 不好这些正经问题的人,去理解什么是杜七(鞋 子款式),什么是杜六,可能吗?” 他摔门而出,试着躲掉母亲的“轰炸”。 阿宏今年15岁,前不久他的球友朋友圈里,大部分人都买了新装备(即鞋)。所以,他也很想也一起更新新装备。在衣服上做文章的权利被”剥夺”后,鞋子、手机链、眼镜等成了他们青春里余下的”主权领地”。 【案例分析】 心理学认为: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个别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同时又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据报道,记者来到某市区部分中学进行调查。在随机抽取的不同年级的100名学生中,记者发现,近半数的学生脚穿名牌运动鞋。其中,有些学生还穿着不同类型的国外时尚名牌鞋。随后,记者又随机挑选了高二某班做了具体调查。全班63个学生中有35名学生穿着价格不菲的名牌运动鞋。“我生日老爸送了一双2000多元的‘全球限量版’运动鞋,穿着上体育课,很多人都羡慕死了。”高二年级的一名男生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的中学生对鞋子的品牌相当了解,一些外国品牌更是张口就来,而对于国产的一些品牌,则是一脸不屑。很多女生表示穿国产品牌的鞋不如去网上买双国外款式新潮的杂牌鞋。为什么国产鞋这么不受欢迎?同学们的回答总结起来就是没面子、掉价。不少学生直言,穿名牌鞋就是为了面子。我们班有个同学的亲戚在香港,给他带回来一双港版的,当时我看了心里真有点羡慕嫉妒恨。因为大家都在穿,所以即使穿不起真的,也要穿高仿的。某中学高三的一名女生表示,虽然也觉得名牌鞋价格不菲,可为了不在同学面前“掉价”,哪怕是高仿的也要穿。 【心理调适】 首先是不要盲目攀比。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也要正确地看待别人,不要受表面现象影响。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知己知彼后,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保持平常心。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虽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够成功。以平常心对待一切,还自己一片宁静。从实际出发。要培养自己的务实精神,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准则,考虑问题从现实出发,不要跟着感觉走,目标要实际,做一个真正务实的人。学会思考,遇到事情首先要仔细思考,不要盲目地跟着感觉走或者随大流。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二是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念,使自己的形象更加

中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一)、厌学问题 1、厌学的表现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并且,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 2、厌学产生的原因 (1)、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

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目前,许多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 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双休日及节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4)、学生自身的因素 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

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主讲:邓皓 关于青少年心理,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他们怎么了?”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材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中学生,一般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阶段总的可成为青春发育期,或青少年期。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成熟时期。如果这是其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这种不良影响极可能伴随他一生。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有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调查研究。有关调查表明,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 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应该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些只是偶尔存在心理问题,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消失了,真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是为数不多的。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集中反应。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适应问题 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适应不良即对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能力差,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是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和高一年级,尤其是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生活上,进入中学后大多数学生才开始住校生活,脱离

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攀比心理,在中学生群体中最为明显。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中学生的价值导向发生偏离,价值判断存在偏颇,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因此,做好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正确引导成为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中学生攀比心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实现对中学生的正确价值引导。 关键词:中学生;攀比心理;成因研究;对策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科技的突飞猛进,中学生面对的诱惑已经从社会层面扩展到虚拟网络层面,此外中学阶段学生心智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逐渐使其成为攀比心理的高发群体。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偏离正常轨道,攀比心理不断滋生的背后是令人担忧的中学教育与民族发展。当攀比心理膨胀到一定程度,往往会激发中学生的犯罪欲,在危害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做好中学生攀比心理成因分析并制订可行的解决策略成为中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分析 1.不良的社会环境扭曲中学生的消费观 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攀比心理的助长往往是直接而深刻的,一方面中学生狂热的追星热潮使得其过度效仿明星,不断膨胀的物欲需求使得中学生陷入消费误区;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风气带动中学生不良的跟风热潮,不健康信息及场所的客观存在加剧了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滋生。不良社会环境使得中学生很难有效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造成消费观念的扭曲畸变。 2.学校正确教育引导的缺失助长攀比性 学校在学生攀比心理纠正引导中的失职主要表现为教育引导的不到位。中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其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需要学校做好心理的辅导与教育。学校从本质上说承担着比家庭更为重要的引导责任,但是我国大部分学校在学生攀比心理引导纠正方面努力不够,使得学生的攀比心理更趋严重。学校对学生消费心理引导方面的不足也使得学生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刺激下滋生攀比心理。 3.家长榜样示范不足强化既定攀比心理 计划生育的开展使得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大幅提升,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对孩子的任何需求家长都最大限度满足,其中不乏孩子的无理需求。此外,部分家长错误的消费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中学生受家长消费观念的影响养成了追求物质享受,过度挥霍金钱的消费趋向。 二、中学生攀比心理的解决策略分析 1.努力净化既有社会环境,以文明校园建设消除攀比心理 要想真正实现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消除,必须从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的净化开始。一方面加强社会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不良消费心理的危害性,在全社会形成文明消费、理性消费的消费风气与趋向。以大环境的优化消除中学生的攀比心理,从而引导其科学理性消费,自觉规范消费行为。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环境的净化,通过开展健康积极的校园活动,尤其是开展消费方面的知识讲座、消费案例的真实模拟等,让中学生认识到攀比心理的危害,从而自觉与攀比心理作斗争。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中学生攀比心理的关注 我国大部分中学校园对学生攀比心理的忽视、消费心理教育的缺失助长了中学生的攀比心理。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注意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引导作用,鼓励教师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学生对攀比心理危害性的认识,使其在教师的引导启示下做出正确的消费判断。另一方面要开设心理教育专项课程,对以攀比心理为代表的一系列错误心理进行教育引导,制订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doc

中学生常见的12 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 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 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 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 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增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 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 岁到 18 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 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 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 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 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 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 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 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 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 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认识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 2、思考分析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原因。 3、对照反省,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健康状况。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几个方面。下面具体列举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1、过分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

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过分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可能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已强时(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方面自以为是,逞强好胜,一方面又不愿积极努力,就可能嫉妒打击他人。 4、耽于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希望和挫折交替,就可能走向幻想。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耽于幻想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

中学生常见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答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答 健康是21世纪人们最大追求之一,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健康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是每个人所渴求的。没有健康,一切都将失去意义。中学生更应该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对此,心理专家给社会提出六条忠告:一、成人比成功更重要;二、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三、经历比名次更重要;四、付出比索取更重要;五、对话比对抗更重要;六、激励比指责更重要。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心理小问题,我们归纳整理后做以下回答: 一.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心理上的概念: 1、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也就是说,仅仅具备没有残疾、没有疾患和身体结实这样的条件还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因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长陈学诗先生说:“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应从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综合考虑”,“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2、什么是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问答 1、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1)健康的情绪;(2)良好的意志和品质;(3)和谐的人际关系 2、青春期有哪些心理特点? 主要有:(1)产生成人感;(2)独立性和依赖性;(3)自我评价能力提高;(4) 自

尊心增强;(5)片面性和表面性;(6)隐秘性心理表现;(7)性心理的产生、发展和表现。 3、青春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1)对性发育的困感不解;(2)独立意向发展很快;(3)伙伴关系密切;(4)认识社会的能力不够高;(5)学习压力重;(6)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 4、如何促使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要发扬思想敏捷,对新生事物敏感、勇敢、热情、有朝气、积极向上等优点;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身心健康成长。 5、怎样与异性交往? (1)男女交往做到互尊互爱,既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同性,又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异性;(2)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轻易表达对异性的好感,更不要随便给异性同学写信;(3)举止端庄,以礼待人;(4)坚持集体交往,不要与异性单独接触;不单独给异性赠送礼物;也不要单独接受异性的馈赠;(5)明辩是非,增强抵制不良习气的能力。 6、青春期性道德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青春期性道德的基本要求有:(1)男女平等、尊重女性;(2)自尊自爱,约束自己; (3)男女交往,互尊互爱,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三、常见心理问题解答 【问题一:为什么我感到这么孤独?】 解答:青少年常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其实常常是你们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因为你们正在经历很多的身体和情感的变化。你们觉得其他青少年不会经历同样的情感和同样的变化,不知道如何与其他人交流一些比较私密的问题,从心理上感觉很孤独。但是实际上你们大多数人在经历同样的问题!和你的朋友谈谈,问

论嫉妒_初中生

论嫉妒 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嫉妒,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讲,嫉妒是人类身心健康的大敌。 嫉妒是一种低级趣味。西方谚语有云:“嫉妒是纷扰的源泉。”心怀嫉妒的人常常自寻烦恼,既損人又害己。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可供借鉴。庞涓和孙膑在军亊上都很有才能,可是,庞涓在任魏惠王将军后,嫉妒孙膑的才能,把孙膑诓到魏国,处以膑刑;李斯和韩非是同窗好友,只因李斯嫉妒韩非的才能,便寻找借口,把他投入大狱;19世纪英国化学界的权威戴维,发现自己的学生法拉第在学识和才能上超过了自己,当英国皇家学会准备吸收法拉第作会员时,作为这个学会会长的戴维坚决反对,投了唯一的一张反对票。庞涓、李斯、戴维本是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科学家,可是,因为嫉妒别人,结果弄得自己声名狼藉,受到历史的嘲笑。 嫉妒,对人对己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害。荣获第五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的美国传记彩片《莫扎特》,塑造了—个奥地利宫廷乐师对“乐圣”莫扎特由羨慕到嫉妒,直至从精神上和身体上进行残酷折磨,致使音乐天才莫扎特在甶嫉妒和陷害编织的罗网中,穷困潦倒,悲慘死亡。本世纪20年代,维也纳有一位动物学家在进化论研究方面很有成就。一些持不同观点的人非常嫉妒他。为了败坏他的名声,反对者偷偷地在他的实验标本上作了假,导致这位科学家根据假象提出了错误的论点,伪造标本一事后来被揭露并受到谴责,但这位科

学家有口难辨,羞愧不已,被迫自杀。当然,像这样由嫉妒发展为卑劣的陷害而酿成悲剧,是罕見的。值得注意的是,嫉贤妒能这个怪物从来就没有绝种,在不同时代,多方变换着面孔和姿态坑害善良,到处留下恶名。 嫉妒者认为,同亊、同学或朋反的成功,必然会貶低自己,于是他便竭尽全力貶低他人或他人的成就來“安慰”自己。他们嫉妒的目标,不仅是他人的学习、工作成绩或才能,他人的职务、收入、容貌,甚至他人新添置的高档家具、漂亮衣服,都可能导致他们大为不快。嫉妒,可能以多种形式出现,如对他人工作进行诋毁或背后中伤,千方百计给人家设置困难和障碍。在极端嫉妒者眼里,别人的幸福是他的痛苦,别人的灾难是他的快乐,别人的才能是他的在喉之鲠,别人的成功是他的心头之恨。这是什么?实质上是一种自我为中心的病态心理,正如诗人艾青所说:嫉妒心灵上的肿瘤。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过:“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人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心理学研究表明,善嫉妒的人不仅在生活上是苦涩的,精神上也备受折磨,而且还給自己生理達成危害,加速衰老的出现。研究结果表明,嫉妒能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肠胃功能失调,经常腰背痛和胃痛,经常夜不成眠,易患神经衰弱症,脾气暴躁古怪,性格多疑,于是便更加嫉妒,仇視他人……形成一个恶性循坏,以致生理上、心理上深陷苦海,不能自拔。目前,联邦德国已正式把“嫉妒”列为一种病态,患者可以接受免费治疗。

论从众心理对学生消费的影响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引言. (1) 1、大学生消费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消费方式超前化、网络化、电子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消费行为多元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人情消费”大众化 (1) 2、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产生的原因 (3) 2.1消费心理的需要 (3) 2.2消费心理的行为个性 (4) 2.3受所处群体的影响 (4) 2.4缺乏主见和自信 (5) 3、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刺激大学生过度消费 (5) 3.2引诱大学生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 (5) 3.3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催化剂 (6) 4、大学生从众消费心理矫正策略 (6) 4.1鼓励个性发展,避免盲从 (6) 4.2提高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7) 4.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7) 4.4学校相关部门应重视和配合,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 (7) 4.5在学生中开展消费道德教育 (8) 5、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论从众心理对学生消费的影响 摘要 “从众”是现代社会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人们基本上会具有“从众”心理。当代大学生在所处群体影响下的从众行为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消费等各个方面。研究大学生从众消费的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大学生从众消费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从众心理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的分析,就大学生从众消费的表现、从众消费的原因以及影响进行分析,为大学生行为提供正确消费取向,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关键词:从众心理;大学生消费;消费观念

中学生消费行为及观念状况的调查报告

中学生消费行为及观念状况的调查报告 课题组长:指导教师: 课题组成员: 一、问题提出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家长们对自己子女过度宠爱,所给零用钱也比较多。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呢?这些消费开支合理吗?高中生应建立怎么样的理财观念?现在我们决定对中学生 的消费情况做一些调查,进行一些研究。 二、研究目标 预设目标:希望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大体了解现代中学生消费情况,能够找出其特点,并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达到目标:了解现在中学生消费状况,分析中学生的消费状况合理的一面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写论文,实现预设目标。 三、研究过程 我们的课题调查,采用的是调查分析法。回收的有效问卷36份(男生18份,女生18份)。调查问题全部为客观选择题,然后对答卷进行统计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根据结论,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 准备阶段:在众多课题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我们都感兴趣的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

询资料后,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讨论并制成了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阶段:把调查问卷派到同学们的手中。调查对象是高一的男女生。 统计整理:采用人工统计法,组员利用课余时间对回收的36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 报告撰写:首先对统计的数据作认真彻底的分析,另外还参考查询到的资料,确定报告格式、讨论目的、分析对象,撰写成文。 四、调查研究的结论 (一) 中学生消费状况的合理性 1、合理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消费可以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种,每个中学生都是消费者,进行的消费主要是生活消费。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观念有着重要意义。据第二题的调查结果表明,约64%的中学生每月花费比较合理,只有小部分中学生的花销较大。 同时,据第十一题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消费时,注重质量的占61.1%,这说明过度追求名牌的消费观念将成为过去,理性消费渐渐成为主流。据第十二题调查表明,50%的中学生有为自己做过“财政计划”,消费的有序进行也是中学生消费观念合理性的表现之一。 2、消费内容的合理性 据第三题的调查结果表明:

最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我的烦恼一个字——慢 我的烦恼就是一个字——慢。它不仅是我的烦恼,也“顺便”给妈妈、老师带来了烦恼。 从上幼儿园时起,老师和妈妈就发现我很慢。从那时起到现在,每天早晨一睁开眼睛,就听见“快起床”;穿衣服时,就听见“快穿”;刷牙时,就听见“快刷”;吃早饭时,就听见“快吃”……这一早晨的“快声”还是没让我快起来。到了学校里,没有了妈妈的“快声”,我做得更慢了。放学回家路上,妈妈叫我“快走”;回家后,写作业时,又听见“快写”;吃晚饭时,又听见“快吃”;睡觉时又听见“快睡”。就这样,我的每一天在快声中开始,在快声中结束。就这样,我还是没有快多少。 以下是《我好累》的原文,希望这稚嫩的呼声能引起智者的思虑: 高中生活使我感到每走一步都好累,许多迎面而来的困难都还没有解决,希望没有了,应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哪来的失望? 每天有无数的“白版”等着我去把它们变成“花版”,“之乎者也”还未念完,English 已“从天而降”,送走了“Hello Hello”又迎来了“念经”。未来得及出去“放风”,代数的Mr.L已经开始“攻击”:一个字“做!”,四个字“没得商量”,又得埋头进入xy中…… 一天就匆匆过去了。 当天边还未泛起“鱼肚白”,当忙碌的早晨还未到来,我已经起床了,就这样进入匆匆的一天。负担一天比一天重,人一天比一天累,换来家长的“关心”却是:“你苦了这几年,可以幸福一辈子”,就为了这个“信念”与天地万物匆匆而过。 “我好累!”我发自内心地喊了出来,但代表的却是所有的同龄人。 很累,很烦,为什么?学习累,学习烦。 再请各位老师看一下关于中学生的一些新闻报道。实例一:某地一学生不堪忍受考试压力,寝食难安,得了抑郁症。实例二:高考过后,一考生因没有及时收到成绩,怀疑自己落榜,竟要自寻短见。实例三:相当数量的考生因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变得消极颓废,浑浑噩噩度过剩余的中学时光。实例四:一考生因考后成绩不理想,决定加倍努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去学习,结果得了自闭症。实例五:一高中生整天埋头做题,直到有一天,他空闲下来后,他就问自己,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学习,以后泛化开来,做任何事都问为什么,连上厕所也怀疑。医生诊断明显的强迫症。还是学习,成绩惹的祸。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是带领学生冲锋陷阵,跨过一座又一座的成绩高山,还要不妨静下来,看看学生是否因为踩死路边的小草而感伤,也要带领他们跨过座座心灵的高山。不过有时想想这也难怪,请大家回忆一下平时和同事是怎么打招呼的?你们肯定会问:“最近怎样啊?”“身体怎样?”要么就是,怎么样,在哪发财啊?而很少会问心理怎样啊?遇见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如果现在正走过来你班上的一位学生,你会怎么和他打招呼?见到你的学生你会问作业做了没有啊?今天上课听懂吗?最近成绩怎么样?却很少有老师问学生今天开心吗?心情怎样啊?更少人会问及今天在学校玩得怎样? 现在的家长也一样,整天想着自己孩子的补学习补身体,补钙、补脑,补铁……,什么脑白金,脑轻松,巨人一号,生命一号。。。。等等。当许多家庭和老师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学习和身体上时,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学生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他们的心理素质怎样?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青少年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低龄化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

浅谈从众心理

浅谈从众现象 xxxxx 摘要:从众现象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是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情景,它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受着它的影响,周围的很多事情也可以用从众现象来说明,可以说从众现象早已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从众心理,为何会从众做出了浅要概括、分析。更好的帮助人们了解从众,并如何做出选择。 关键词:从众成因选择盲从自我意识 所谓从众是在既没有遵从于团体的直接要求,也没有任何改变行为的充分理由的条件下,个体为了适应真实或想象中的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从众行为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和较为一致的行为方式 ,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执行及社会文化的延续。但是不分析实际情况一味地盲从有时会给社会或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人们应当减少盲目从众,遇事要理性思考。从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众行为具有正负效应。从理论上讲,从众现象的产生可以是由于对比参照的需要、能使人产生安全感或忠于集体的容纳等因素引起的。本文中从众现象的产生,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影响:即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从众的成因 (1)环境因素,来源于群体压力,阿希的关于独立性的研究就是一个关于群体压力的的规范性影响的经典从众研究。阿希的实验情境在客观上具有明白确定性, 但实验助手们那种颠倒是非的行为可以造成从众者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模糊 认识, 即在心理上产生对问题的知觉与判断他人确定行为真假的矛盾, 因而从整体看,阿希的实验情境带有明显的、人为造成的、心理上的模糊性。实验中阿希向被试验的学生每次呈现一组卡片,每组卡片共两张,一张卡片有一条线条,称为标准线条;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条,其中有一条很明显的是和标准线条的长度相同。所有正常的人都非常容易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试验开始,实验者此时都能明确自己观念,说出正确答案。第二次情况发生了变化。第一、二、三、四位被试验的错误的答案,导致最后一位被试验的学生做判断时,思想观念出现混乱,没有遵从视觉给出的答案,说出了和其他人一样的错误答案。实验中阿希“助手”的错误答案,明显使得他人产生了从众心理。一个新的团体规范的形成,迫使了每一个个体判断向新团体规范靠近。阿希的实验向我们表明:有些人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的意见相互抵触。群体压力导致了明显的趋同行为,虽然他们可能从未见过面,不认识。 生活中,环境会对人产生巨大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种力量,尤其在当前社会中,环境对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和鼓动力,它能让人们在某种情景下失去理智的思考,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跟随大众一起做出选择。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决不少见。例如在《影响力》一书中,就列举了很多相关的例子。比如一个人在听到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前言 中学阶段,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也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着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 二、常见问题分类 在这个时期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解决方法: 1、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训练。 2、克服学习惰性。 3、动之以情,增加"感情投资"。 4、增强心理相容,心理协调程度。 5、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 6、加强课外辅导。 7、增强鼓励、期望和热情的期待、关心。

8、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遵守纪律,克服困难的意志培训。学生的潜能和其他优势,唤醒他们的自信心,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坚定继续努力的决心,启动他们的学习动力系统,促使其彻底转变。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父母不和或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父母关系不和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解决方法: 1、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对于攻击性学生,家长和教师特别要提供和谐环境,以避免争执、冲突等不协调关系的存在。 2、采用集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矫治等方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如果两个学生打架,就可以让他们用互换角色的方法在小组或全班面前讨论,以了解每个问题争执的两面及其处理技巧,然后集体讨论。 3、锻炼学生对挫折的忍受性。攻击型学生多容易冲动,碰到挫折、遇到不满无法忍耐。增强对挫折的忍受性可减少冲动行为。

高三议论文1000字:攀比心理

高三议论文1000字:攀比心理 当听到周围的人,讨论谁谁月工资几十万,有车有房,看看咱们没房、没车,吃完这顿,下顿还没着落。每每这时我心里很不舒服,人活着,就和人攀比吗? 看看别人,比比自己,往往就这样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闷,失 去了自己本应的一份好心情。 有的人家财万贯,到处显摆,有的人一无所有,生活无落,有的 人大权重握,呼风唤雨,有的人豪宅豪车、妻情众多,有的人夫妻租房、捉襟见肘。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生活,常让人们的心中生出很多 的感概。 如果是和比自己好的人比,能够以对方为榜样,向别人学习,那 自然也是好事。通过比,理解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完善和改正, 这样的比倒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往往是,自己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之后,并不是好好学习和努力,而是持续地埋怨自己,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有时候,看到人家结婚,车如龙,花似海,浩浩荡荡,又体面, 又气派。想想当年自己,几斤水果几斤糖,糊里糊涂就和自己的男人 圆的房,心里就委屈。看到人家暮有进步,朝有提拔,今日茶楼,明 日酒吧,而自己却是滴水穿石,总在原地,窝在家里像冬眠的熊,心 里就发酸。看到人家儿成龙,女成凤,而自家孩子无能没出息,心里 就怨恨。 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事实上,因为自身的性格和心理 上的缺陷,使自己有了自卑心态。其实,有时候退一步想,生活中有 很多事情,原本不需要太在意的,如果太在意的话,除了自我折磨以外,并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结果。要把眼光放低一点,学会府视,多 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会多一份快乐,多一份满足。

人们就会发现,其实终其一生,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公 正的,没有偏袒。人生是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短暂而漫长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和承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一样的、 相等的。这既是自然赋予生命的规律,也是生活赋予人生的规律,只 不过每个人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这不同的方式,便演绎出不同的 人生。于是,有的人先苦后甜,有的人先甜后苦;有的人大喜大悲, 有起有落,有的人安顺平和无惊无险;有的人家庭不和,但官运亨通,有的人夫妻恩爱,可事业受挫,有的人财路兴旺,但人气不盛;有的 人俊美娇艳,却才疏德亏;有的人智慧超群,可相貌不恭。人间没有 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这犹如自然界中梅逊雪白,雪输梅香,长青之树无花,艳丽这花无果。 人不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偶尔感到不愉快、不舒畅,对一些过去的事惋惜和悲伤,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 总的态度都应该是积极的,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从而才能从琐 事的纠缠中超脱出来。攀比,是一件不必太在乎的事情,人们更是没 有必要在攀比面前自卑或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只要认清了这个点,就 会惊讶地发现一个窍门,很多事只要知道就行了,不必把它常常挂在 心上。与其事事攀比、裹足不前,还不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攀比去 吧! 弄清人活着的意义,弄清我们的人生目标,弄清我们想要的生活 状态,我们自己努力的过程,才是最快乐的,全心全意的做事,享受 工作的快乐,才不会总去注意别人,才不会和他们作无谓的攀比。

浅谈幼儿的从众心理

浅谈幼儿的从众心理 所谓从众,就是指个人在别人的影响或社会团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即个人服从于群体的意见。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提问时,如果对前面几位孩子的回答表现出满意的神情,那么很可能全班幼儿都会有相同的答复。记得一位美国的教授在谈对中国孩子的看法时,这样说:“中国的孩子真乖,思想都差不多。”其言下之意,不正是在说,我们的孩子缺少主见吗?在对事物的判断上或做法上,总是以附和、屈从的方式来解决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因此,探究一下儿童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的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的。 儿童从众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权力、权威的敬畏和尊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乏对依从行为给予奖励,对不依从行为给予惩罚的事例。在一般人看来,敬畏权威、循规蹈矩、明哲保身,乃是一条极好的处世原则。这一点也由父母、教师等人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儿童的头脑中去。我们只要看一看每天早晨,父母送孩子时总是忘不了要叮嘱一句:“听老师的话!”傍晚去接孩子也少不了“听老师的话了吗?”之类的话,就可以看到将会对儿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还有意无意地用各种方式向幼儿暗示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对不听话的孩子则常常进行训斥,以至罚站等惩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来自父母、教师方面的评价对他们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得到赞许,说明他在某一方面是个规矩的孩子,为了继续获得赞许免受惩罚,孩子就学会了根据成人的意图做事。如果教师就某活动的规则提出一些建议,并问幼儿的意见,你就很难听到“不好!”“不要这样”之类的回答。 产生儿童从众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团体的影响或压力。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是追求类似性的,希望自已的心理行为与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相一致,这是一种“适合的需要”。当儿童作出不同于同伴们的行为时,常会受到来自小团体的压力,如受到冷落、排挤、嘲讽等。碰了几次“壁”之后,便学会顺从别人的愿望行事了。有个教师给出孩子们讲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因为贪玩,没有给主人捉到偷食物的老鼠,主人大怒,要把小花猫扔到河里去。教师问孩子们“应该扔,还是不应该扔?”除了3个孩子认为猫可怜,主张不扔外,大多数孩子赞成扔掉小花猫,当老师询问了所有儿童的意见后,再特别看了看提倡“不扔”的孩子的表情,他们很注意别人的决定,过了一会,这3个孩子的意见也与团体意见吻合了。可见,儿童更多的是依靠外界信息作为决定行动的依据,一种力图使自己正确的愿望会驱使持有异义的儿童屈从于同伴们的观点。 儿童从众心理的产生,还与儿童的认知水平与个性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国外有关4—6岁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研究表明,幼儿对问题的独立判断和顺从判断的比例分别为35%和65%左右,顺从判断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显然这是与儿童的认知水平的发展程度分不开的,4-6岁儿童虽然能够运用分析、比较等思维形式作出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解决简单的智力问题,如猜谜语,给未完的故事编结尾等等,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况且儿童自身言语的发展才刚刚萌芽,儿童不能自觉地调节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缺少对自身思维的反省意识和反省能力。如提出一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请幼儿回答,他们的回答往往都是较肤浅的,而且智力较弱的孩子总是和别的孩子说的一样。有时候甚至只要一个孩子张口骂人,许多小朋友也都会跟着说起脏话来。可见,儿童的认知水平越低,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对这些孩子来说,从众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