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致可逆性肝硬化1例

戊型病毒性肝炎致可逆性肝硬化1例

戊型病毒性肝炎致可逆性肝硬化1例

发表时间:2017-03-14T11:30:10.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作者:薄怀来范治东[导读]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戊型病毒性肝炎致可逆性肝硬化患者1例,故作报道。

(1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山东莒南 276600)

(2莒南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山东莒南 276600)

【摘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戊型病毒性肝炎致可逆性肝硬化患者1例,故作报道。

【关键词】戊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141-02 E viral hepatitis reversible liver cirrhosis in 1 case

BO Huai-lai,FAN Zhi-dong

Jun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Junan,?Shandong 276600

【Abstract】The author found that 1 patients with reversible liver cirrhosis caused by hepatitis E in clinical work, pretending to be reported.

【Key words】Viral hepatitis E;Cirrhosis of the liver

我国属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E,HEV)的地方性流行地区,临床型患者多见[1]。HEV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传播途径、症状体征与甲肝相似,一般急性起病,不转为慢性,但临床表现较甲型肝炎严重,常常出现肝内胆汁淤积,使病程延长,恢复较慢[2]。有分病例起病凶险,可发展为重型肝炎,有报道认为HEV重型肝炎的发生率为 5%~10%,其死亡率也比甲肝高[3]。

我院今年初收治一危重型HEV,具体治疗经过见如下临床资料:

孙某,男,60岁,农民,因乏力、食欲差、皮肤及尿黄1月余于2016年2月3日入住我院感染科,入院查体:基本生命体征尚平稳,全身皮肤粘膜及巩膜重度黄染,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02月03日肝功能:ALT 130U/L,AST 71U/L,GGT51U/L,TBIL306umol/L,DBIL163umol/L,ALB34g/L,CHE1461U/L;血常规:WBC9.4×109/L,N77%,HGB147g/L,PLT128×109/L;乙肝五项:均阴性;肝胆CT平扫示:胆囊结石、胆囊炎。入院后相关检查示:凝血酶原活动度34.0%,甲胎蛋白190ng/ml,丙肝抗体及自身免疫性肝炎抗体均阴性;抗HEV-IgM阳性。结合临床及相关辅助检查,该患者初诊为:重型急性黄疸型戊型病毒型肝炎,患者年龄大,入院治疗前在当地拖延时间较长,肝功显示转氨酶及白蛋白轻度异常,但胆红素重度升高,且CHE较低,呈现胆酶分离的特征,凝血及合成功能较差,说明肝脏损伤较重,病情较重。入院后给予保肝降酶退黄,血浆、抗感染等综合治疗,至2月13日复查示:白蛋白21g/L,总胆红素380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30%;甲胎蛋白51ng/ml;血常规示:白细胞5.4×109/L,N67%,血小板67×109/L。肝功能较前恶化,患者面色黝黑,病情进一步加重,唯感染倾向得到控制,但血小板较前下降,出现脾功能亢进迹象,继续治疗至2月19日复查示:白蛋白20g/L,总胆红素337umol/L;血小板79×109/L;凝血酶原活动度32%。2月23日查腹部彩超示:肝脏弥漫性改变、门脉高压(门脉内径14mm)、脾大(厚41mm)、腹腔积液(108mm),患者总胆红素下降,病情开始好转;但彩超示肝脏出现明显纤维化,呈现早期肝硬化迹象。但继续治疗至3月7日患者出现呕血1次,量约200ml,治疗上加用止血等药物,出血逐渐停止。治疗至3月18日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61%;白蛋白21.6g/L,总胆红素214.7umol/L;血红蛋白103.0g/L,血小板96×109/L。胆红素较前明显下降,血小板上升,病情已开始好转。但治疗至4月1日复查彩超示:腹腔积液(11cm),加用利尿剂,因白蛋白较低,除予血浆外间断予白蛋白。至4月6日白蛋白22g/L,总胆红素138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71.10%,胆红素较前再次下降,凝血功能亦恢复较好。治疗4月28日复查彩超显示腹水已消失,至5月10日总胆红素降至45umol/L,患者于5月12日住院98天后康复出院。出院后于8月21日复查示总胆红素32umol/L,彩超示:肝脏体积增大明显、门脉高压(门脉内径13mm)、脾大(厚36mm)、未见腹腔积液,其门脉内径及脾大均较前小,且患者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

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该患者治疗初肝脏CT影像无肝硬化征象,治疗过程中多次复查彩超显示早期肝硬化迹象,但3月后患者返院复查彩超显示肝硬化较前减轻,综合临床及辅助检查显示患者的早期肝硬化情况出现了好转,说明重型HEV导致的早期肝硬化是可逆的。究其原因HEV无慢性化持续感染,患者痊愈后病因HEV完全清除,故HEV导致的早期肝硬化是可逆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光辩.临床肝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06-411.

[2]马亦林.传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13-315.

[3]韦勇宁,车财妍.重型戊型肝炎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21-22.

2016病毒性肝炎试题

2. 1 病毒性肝炎章节练习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关于肝炎病毒哪项是正确的: ( ) A.HDV是一种RNA病毒 B.HBV正链有四个开放读码区 C.HCV传播方式与HEV相似 D.HEV含双股RNA E.HAV-IgM型抗体可长期存在2、关于HBsAg和抗-HBs,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A.感染HBV后最早1-2周,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B.急性感染时HBsAg多持续1-6周,最长可达20周。C.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HBsAg可持续多年。 D.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出现于HBcAg阴转后。 E.除血液外,HBsAg还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液中(唾液、尿液、精液)。3、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 )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鼓肠、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E.发热4、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 )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丙型肝炎C.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D.慢性乙型肝炎 E.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5、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甲型肝炎少见为慢性病程 B.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C.丁型肝炎少见慢性病程 D.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E.戊型肝炎多呈急性过程6、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7、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IgM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B.HBsAg和HDAg均呈阳性, 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C.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单项抗-HBs高浓度阳性时, 可排除乙肝 E.抗-HA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甲肝病毒感染8、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9、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并发肝肾综合征者应尽早行血液透析治疗 B.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C.肝移植后不会出现病毒性肝炎复发 D.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持久 3. 4. 2 E.胆系感染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0、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 ) A. 小球形颗粒 B.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C. 丝状颗粒 D. 管状颗粒E. 核状颗粒11、下列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B.抗HAV-IgG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C.抗HBs是保护性抗体D.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E.HBsAg和HDAg均呈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和乙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12、下列指标表示复制, 但除外: ( ) A.HBV-DNA B.HBeAg C.DNA-P D.HBsAg E.e抗原13、下列试验中, 哪项不是反应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是: ( ) A.ALT B.胆红素 C.白蛋白 D.谷草转氨酶E.凝血酶原活动度14、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A.临床符合急性肝炎。 B.有肝掌、蜘蛛痣、腹水、脾大。 C.血清HCV RNA阳性。 D.肝内HCV RNA阳性。 E.或抗-HCV阳性。15、HBV在机体内复制指标阳性的是: ( ) A.抗PreS2 B.HBsAg C.HBeAg D.抗HBe E.抗HBc-IgG 16、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 ) A.胆红素> 171μmol/L B.凝血酶原活动度<40% C.血清白蛋白<32g/L D.丙氨酸转氨酶>500u/L E.胆碱酯酶<2500u/L 17、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 ) A.明显低钾低钠血症 B.低蛋白饮食 C.消化道大出血 D.合并感染 E.大量放腹水18、Dane颗粒核心部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 A.HBV-DNA B.DNA-P C. HBV-DNA+ DNA-P D.抗HBc E.HBsAg 19、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 ( )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20、乙型肝炎患者以下哪项是正确: ( ) A.重叠感染HDV等其他肝炎病毒可顿挫病情 B.重型肝炎时凝血酶原活动度应>40% C.急性淤胆肝炎易转化为胆汁性肝硬化D.慢性肝炎无肝外器官的损害 E.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21、下面哪一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

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

重症病毒性肝炎62 例临床分析

重症病毒性肝炎62 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05T09:54:58.98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戴淑敏 [导读] 探讨重症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并发症、死亡原因,积累诊治经验。 戴淑敏(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 848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并发症、死亡原因,积累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 年至2006 年间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肝炎62 例诊治情况。结果重症病毒性肝炎病情复杂,同一病例存在多种并发症及多种死亡原因,经基础加支持等综合治疗,好转率21%,死亡率68%。结论重症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为乙型肝炎,遏制其发展须对所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及乙型肝炎病人进及时有效的抗乙肝病毒治疗,减轻肝细胞损伤,并积极防治各类并发症,对易感人群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降低乙肝的感染率,对患有乙肝病人推荐接种甲肝疫苗,以避免叠加甲肝感染加重乙肝病情等可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重症病毒性肝炎;并发症;死亡原因 重症病毒性肝炎是机体在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肝脏在短期内大量坏死所致的肝功能衰竭的综合症。临床表现复杂,病势凶猛,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现将我院收治的62 例重症肝炎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 例重症肝炎病人均为我院1998 年至2006 年间收治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1 例,女性11 例,年龄5~61 岁,平均年龄36.98岁,诊断标准按照2000 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学术会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重症肝炎5 例,亚急性重症肝炎27 例,慢性重症肝炎23例。 1.2 发病诱因及就诊时间 本组62 例患者中51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诱因,11 例无明显诱因,其中29 例有明显的劳累诱因,16 例有饮酒诱因,6 例为孕妇。发病后10天内就诊者12 例,20 天就诊者43 例,30 天内就诊者7 例,其中26 例发病后曾到其他医院就诊后转至我院。 1.3 临床症状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嗳气,乏力、纳差,腹胀,皮下出血等症状,有些病人还有腹水,下肢浮肿或上感样症状。并发肝性脑病40 例,脑水肿11 例,上消化道出血或出血性休克29 例,肝肾综合征28 例,DIC4 例,激发感染40 例,急性肺水肿2 例,电解质紊乱22 例,其中合并两种并发症有21 例,三种以上并发症11 例,详见表1。 1.4 本组病例激发感染40 例,其中肺部感染5例,原发性腹膜炎17 例,败血症6 例,胆道感染10 例,泌尿系感染2 例 2 实验室检查 2.1 肝功测定62 例重症肝炎均有黄疸出现,血清胆红素均>170 mmol/L,其中有41 例血清总胆红素>341 mmol/L,其中18 例死亡,谷丙转氨酶>400 U/L,或伴有谷草转氨酶的升高,有部分病例后期转氨酶下降,出现胆酶分离现象,凝血酶原活动度均<40%,有11 例<30%,其中13 例<20%均死亡。 2.2 病原性检查 单纯甲型肝炎19 例,单纯乙型肝炎31 例,甲乙重叠感染8 例,乙丙重叠感染3 例,乙戊重叠感染2 例。 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给予基础加支持的综合治疗,同时应用防止肝胞坏死,进肝细胞再生药物,积极治疗并发症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高度腹胀的病人进行导泻和促进肠道蠕动药加速内毒素排泄等治疗。结果经综合治疗好转13 例,好转率21%,死亡42例,死亡率68%。其中死亡原因详见表2。 4 讨论 4.1 本组病例以男性为主,占82%,由于社会压力大,不注意生活规律,未充分休息,过度饮酒等是诱发和加重的主要诱因。本组病人虽然都有典型的消化道症状临床极易诊断,但有些病人患有肝病时未予重视,随便开些药物服用或经非专业医院不正规的治疗使病情加重,延误治疗时机。期就诊仅占26%,晚期就诊高达74%。 4.2 本组病例,亚急性重症肝炎27 例,占44%,慢性重症肝炎23 例,占37%。且有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情复杂的临床特点。从表1 可看出,同一病例存在多种并发症,主要以肝性脑病和激发感染为首位。其中出血(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和脑水肿等,而继发细菌感染是重症肝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可加重原发肝病,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或加重。本组病例继发感染40 例,其中肺部感染5 例,原发性腹膜炎17 例,败血症6 例,胆道感染10 例,泌尿系感染2 例。是由于人体免疫功能异常,防御机制障碍时,正常细菌转变为外源性菌群,成为致病性强而又耐药的菌群[1]。当他们入侵至血液和腹腔后

分清病毒性肝炎的急、慢、重型症状

分清病毒性肝炎的急、慢、重型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急性、慢性、和重型之分,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表现也不同。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病理上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为特点,而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率高,我们一定要对病毒性肝炎提高警惕。 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 (1)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或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便泌或腹泻;少数病例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或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化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明显升高。本期一般持续5(3~7)天。 (2)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黄出现后发热很快消退,而胃肠道症状及全身乏力则见增重,但至黄疸即将减轻前即迅速改善。在黄疸明显时可出现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心动过缓等症状。儿童患者黄疸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本期肝肿大达肋缘下1~3cm,有明显触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且有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改变明显。本期持续约2~6周。 (3)恢复期:黄疸消退,精神及食欲好转。肿大的肝脏逐渐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约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临床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痛和腹胀,溏便等症状,多无发热,亦不出现黄疸。肝常肿大伴触痛及叩击痛;少数有脾肿大。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不少病例并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时被发现。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部分乙型及丙型肝炎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病情延迁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 3、C4可降低。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病毒性肝炎护理及教育答案

本组考试由题库随机抽取10道题目,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 1、氨中毒的防治说法错误的是() A、高蛋白饮食 B、乳果糖通便 C、口服氟哌酸 D、静滴乙酰谷酰胺 2、HBsAg携带率不属于高度流行区的是() A、非洲 B、北美 C、东南亚 D、中国 3、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大约会()发展成慢性肝病 A、1/2 B、1/3 C、1/4

D、1/5 4、门冬氨酸转氨酶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A、肾 B、心 C、肌肉 D、肝 5、Ⅳ度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是() A、嗜睡 B、扑翼震颤 C、浅昏迷 D、深昏迷 6、()肝炎经消化道传播 A、乙型、丙型 B、丁型 C、甲型和戊型

D、甲型和乙型 7、重症肝炎四大并发症不正确的是() A、肝性脑病 B、下消化道出血 C、肝肾综合征 D、感染 8、下列经消化道传播的肝炎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9、丙氨酸转氨酶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A、肾 B、心 C、肌肉

D、肝 10、在急性肝炎早期最重要的是要求患者() A、抗病毒治疗 B、口服氟哌酸 C、补充凝血成分 D、卧床休息 本组考试由题库随机抽取10道题目,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 1、戊肝的临床特点,正确的是() A、HEV体外抵抗力及传染性较HAV高 B、临床症状及肝损害程度较甲肝轻 C、急性黄疸型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甲肝 D、HEV发病多为家庭集聚现象 2、甲肝可以经受污染的食品传播,主要是() A、水产品类 B、禽类

C、蛋类 D、蔬菜 3、患者在发病前潜伏期末和急性早期传染性最强,发病后()周传染性消失 A、1 B、2 C、3 D、4 4、戊肝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约需()克 A、150~200 B、500~800 C、750~1000 D、250~400 5、孕妇容易患急性戊型肝炎,死亡原因主要是() A、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B、肝肾综合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B18.1)汇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归属于病毒性肝炎 (B15-B19) B18 中慢性病毒性肝炎之B18.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没有丁型肝炎病毒、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又称血清性肝炎,简称乙肝、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台湾又称为B 型肝炎(简称B肝)。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乙肝的发病原因 乙型肝炎是由于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英文为hepatitis B virus,缩写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根据目前所知,乙型肝炎病毒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HBV) 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碱基对。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 区、C区、P区和X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 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①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②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22nm;③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颗粒即病毒颗粒,有实心与空心两种,空心颗粒缺乏核酸。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复制后被释至胞浆中,由胞浆中形成的HBsAg包裹,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后释放入血。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血中的Dane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可以查到其核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HBVDNA聚合酶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内,是一种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其功能与修补及延伸双链DNA的短链有关。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常伴有HBV增殖。在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内,血清ALT升高之前,血清DNA聚合酶活力即已升高,因此,DNA聚合酶活力测定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若HBVDNA聚合酶活力仍持续升高,是肝炎转为慢性的征兆。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HBe) 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其编码基因相互重叠,是HBcAg的亚成分。在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中,其消失则稍早于HBsAg。HBs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通常伴有肝内HBVDNA的复制,血中存在较多Dane颗粒和HBVDNA聚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言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坏死为主的肠道传播性疾病。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死率较高,尤其孕期最后个月的妊娠妇女患病后,病死率可达%~%。戊型病毒性肝炎,首先在印度次大陆发现,中亚、东南亚、非洲、印度次大陆均有较大流行的报道。多数爆发流行为水源性的。食源性的报道亦见诸文献。我国人群戊型肝炎的感染率约%。急性散发性肝炎中戊肝约占%,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和北京地坛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刘崇柏、徐道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依据。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依赖病原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急性戊型肝炎及(黄疸型/无黄疸型)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周内接触过肝炎病人或饮用过被粪便垃圾污染的水或外出就餐,到戊型肝炎高发区或流行区。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周以上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状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 ..血清病原学排除急性甲、乙、丙、庚型肝炎。 ..皮肤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μ/(>/)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病原血清学检测,抗-阳性或抗-由阴转阳,或滴度由低转高,或高转低倍以上者。 临床诊断:..、..加..。 确诊病例:..。 注:有..者为黄疸型,无..者为无黄疸型。 .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符合急性黄疸型戊型肝炎(参照.)。 ..起病后天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指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μ/。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 .亚急性重型戊型病毒性肝炎 ..符合急性肝炎黄疸型(参照.)。 ..起病后天以上出现以下情况者:

病毒性肝炎 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教案 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 教研室:临床医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姓名:岳玉瑛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

讲授内容注解 病毒性肝炎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乙肝防治宣传大使、第13届“国际电影节 荣誉大使、香港救治老年人、儿童护眼光明大使。 天津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 提问: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传 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 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二、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 种。 甲型、戊型肝炎可引起急性感染,多在6月内恢复。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易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 硬化,极少数—重症肝炎。 乙型、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乙肝防治宣传大使----刘 德华、政治明星马英九、 孙中山先的照片及天津 乙肝大学生烧炭自杀的 新闻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①肝病正在狂卷现代 人的健康和生命。 ②肝炎并不可怕。 ③不歧视肝炎患者, 关爱肝炎患者。 简单介绍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仅有急性患者或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 甲型病毒性肝 炎和戊型病毒性 肝炎主要是由粪- 口传播,其中甲型 病毒性肝炎往往 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引起暴发,而戊型病毒性肝炎常由水源污染引起暴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 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 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体液 传播,而生活密切接触、性 传播和母婴传播(垂直传播) 亦在传播中起有重要意义;患肝癌的名人----提醒大家注意肝炎的早期筛查、治疗。 结合图片讲解,加深记忆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时 2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 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 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 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资源: 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总计(时间:90分钟) 【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步骤一】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时间:10 分钟) 教师:1. 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4%,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崔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一)定义: 1、病毒性肝炎:是指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共五型。 2、病原体不同行,但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以疲乏、无力、食欲不正、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乙型和丙型、丁型易转为慢性。 (二)病原学: 1、甲肝(HA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低,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在100℃加热5分钟可使病毒灭活,70%酒精25℃3分钟均可有效灭活HAV。 HAV仅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2、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1)HBsAg:出现时间:在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期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对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HBV 保护力不完全。 2)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消失而出现。 3)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者DANE颗粒核心中,到血液中被降解为HbeAg。 抗-HBc:抗-HBc-lgM:是HBV近期感染或者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l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3、丙肝: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丙肝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4、简述丁戊肝炎的病原学 学生:思考并理解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试题)

病毒性肺炎试题 一、单选题 1重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口服广谱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肝炎发展B清除体内病毒 C预防产后出血D防止DIC E预防肝昏迷正确答案E 2病毒性肝炎孕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在妊娠中、晚期预防产后出血的主要措施是 A立即剖宫产B引产终止妊娠 C高蛋白饮食增加营养D用维生素K、C E用对羧基苄胺 正确答案D 3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妊娠早期患肝炎致畸率增加 B妊娠早期患肝炎易发展为急性、亚急性肝炎 C妊娠晚期发病易并发妊高症 D妊娠中晚期发病易诱发DIC E妊娠期发生病毒性肝炎致围生(产)儿死亡率增加 正确答案B 4正常妊娠时肝功能的变化错误的是 A由于血液稀释血清总蛋白降低 BALT和AST多在正常范围

C AKP在妊娠7个月后可达非妊娠时的2倍 D妊娠晚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可增加50% E孕晚期血清总胆红素值﹥171umol/l 正确答案E 5妊娠晚期及分娩期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对产妇威胁最大的是 A易合并妊高症B易发生产后出血、DIC C易发生宫缩乏力产程延长D易发生早产,围产死亡率增加E易发展成重型肝炎,孕产妇死亡率增高 正确答案E 6下述何项不属于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途径 A粪—口传播途径B娩出时接触母亲产道分泌液或血液C母婴垂直传染D乳汁传染E密切生活接触传染正确答案A 7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分娩期的处理哪项是错误的 A配血备血B产前注射维生素K C及时注射宫缩剂减少产后出血 D注意防止发生产后DIC E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为宜正确答案E 8妊娠期合并肝炎对母儿的影响 A发生于妊娠早期时刻加重早孕反应 B孕早期患病毒性肝炎的胎儿畸形发生率约增高2倍 C孕晚期患急性乙型肝炎者,约70%发生胎儿感染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 HAV。嗜肝RNA病毒,有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实心颗粒为完整的HAV,有传染性;空心颗粒为未成熟的不含RNA的颗粒,具有抗原性但无传染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宗颗粒①大球形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又名Dane颗粒,内含HBsAg和环状双股DNA及核心抗原,是病毒复制的主体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型颗粒。后两种颗粒由HBsAg组成,不含核酸无感染性。一般情况下,血清中小球形颗粒最多,Dane颗粒最少。HBV基因组中4个开放阅读框(ORF)均位于长链,分别是S区,C区、P区、X区。S区又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分别编码前S1蛋白,前S2蛋白及HBsAg。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编码HBeAg和HBcAg。P区是最长的读码框,编码多种功能蛋白,参与HBV复制。X基因编码X蛋白,其具有反之激活的作用。HBsAg阳性表示现症感染,阴性表示无HBV感染;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c IgM (6-18month)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急性感染标志物),IgG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HBeAg持续存在预示趋向慢性,其为复制活跃和传染性的标记,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血清转换;抗HBe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乙肝两对半及意义(P25): ①、HBsAg即乙肝表面抗原:感染后最早出现,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②、HBsAb即乙肝表面抗体:表面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③、HBeAg即乙肝e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如果HBeAg 持续存在提示急性HBV感染趋向慢性,在慢性HBV感染时其存在提示患者处于高感染低应答期;④、HBeAb即乙肝e抗体:发生血清转换时出现,提示机体由免疫耐受转为免疫激活,此时常有病变活动的激化。HBeAb转阳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部分病人仍有病毒复制,肝炎活动,称为HBeAg阴性慢性肝炎;⑤、HBcAb即乙肝核心抗体:HBV 感染者都可以检查出HBcAb,HBcAb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注】大三阳指HBsAg(+)HBeAg(+)HBcAb(+),提示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有很强的传染性;小三阳指HBsAg(+)HBeAb(+)HBcAb(+),提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体内病毒复制,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状态,通常由大三阳转变而来,是人体对E抗原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三】丙型肝炎病毒。属RNA病毒,其基因组中5'非编码区最保守,在设计用于诊断HCV 感染的PCR引物时,此区段是首选部位。HCV RNA阳性时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四】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但其核内的RNA无需HBV的辅助能自行复制,大部分情况是在HBV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 【五】戊型肝炎病毒,RNA病毒,抗HEV IgM阳性时近期HEV感染的标志。 【流行病学】一、甲肝无病毒携带状态,吃出来的肝炎,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二、乙肝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等,易感人群为抗HBs阴性者。 三、丙型主要通过肠道外传播:输血及血制品、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和血液透析、生活密切接触、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人群对其普遍易感。 四、丁型肝炎,人群普遍易感。 五、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隐形感染多见。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分析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9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恩替卡韦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改善的状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试验组患者的TBIL为(274.3±130.2)μmol/L, ALB为(30.2±18.1)g/L,ALT为(262.7±89.5)U/L,PTA为(46.52±11.03)%;对照组患者的TBIL为(275.1± 143.0)μmol/L,ALB为(30.2±18.5)g/L,ALT 为(263.2±89.3)U/L,PTA为(45.52±11.03)%;两组患者的TBIL、ALB、ALT、PT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TBIL 为(78.2±48.2)μmol/L, ALB为(38.2±16.2)g/L,ALT为(32.1±36.5)U/L,PTA为(70.35±10.92)%;对照组患者的TBIL为(98.1± 49.2)μmol/L,ALB为(31.8±15.1)g/L,ALT为(46.1±32.4)U/L,PTA 为(65.92±10.33)%;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TBIL、ALB、ALT、PTA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9%,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病毒性肝炎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患者相关症状好转明显,治疗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重型病毒性肝炎;恩替卡韦;血浆置换 乙型肝炎(乙肝)一旦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极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即重型病毒性肝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在慢性乙肝不断损害下,肝脏会逐渐向重症病毒性肝炎进行发展,进而引发肝硬化甚至肝癌[1,2]。目前,对于重症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一定要根据其发病机制采取对症治疗,才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5月收治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9例。试验组中女19例,男30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0.2±7.3)岁。对照组中女15例,男34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1.5±7.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运用恩替卡韦实施治疗,0.5 mg/d,1次/d,共6周的治疗周期。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采取IQ血液净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戊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戊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7.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2006.12,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性起病; 2.流行病学:病前在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区,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等,或饮用污染的水; 3.主要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黄疸,少数可伴发热; 4.主要体征:可有皮肤巩膜黄染,肝大,质地软,边缘锐,伴触痛及叩痛; 5.病原学:戊型肝炎病毒(HEV)相关检查阳性,其中血或粪便HEVRNA(+)具有确诊意义,抗HEV-IgM和/或抗HEV-IgG阳性有参考价值; 6.排除其他原因甲型病毒性肝炎、其他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药物等导致的急性肝损伤; 根据上述1-4,6条标准加上抗HEV-IgM(+)可以临床诊断;血或粪便HEV-RNA(+)阳性可以确定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7.201,戊型病毒性肝炎; 2.病情严重程度属轻-中度,未达到急性肝衰竭(ICD10:K72.002)或亚急性肝衰竭(ICD10:K72.051)诊断标准; 3.无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无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病、器官移植等需要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化疗等情况;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2-3周。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粪便常规和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凝血功能; 6)甲胎蛋白(AFP); 7)腹部超声; 8)血清抗HEV-IgM,抗HEV-IgG或/和血清或粪便HEV-RNA。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测试题

病毒性肝炎习题一 选择题 A型题(最佳选择题。先列出题干,继以列出5个答案:A、B、C、D、E。按题干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2.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谷丙转氨酶 B·谷草转氨酶 C·白蛋白 D·球蛋白 E·凝血酶原活动度 3.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4.对HBeAg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 A·丙种球蛋白 B·乙肝疫苗 C·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乙肝疫苗十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乙肝疫苗十丙种球蛋白 5.某医务工作者在给一HbeAg阳性患者采血时,不小心刺破手指,下列哪项处理最为重要: A·立即酒精消毒

B·接种乙肝疫苗 C·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 E·定期复查肝功能和HBV-IgM 6.当患者血清中只有抗-HBs、抗-HBc、抗-HBe阳性时应考虑: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重型肝炎 D·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E·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 7.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谷丙转氨酶>10OO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 8.关于HBV-DNA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HBV-DNA是单链环状DNA B·HBV-DNA是双链线状DNA C·游离型HBV-DNA是指血清中除HBV颗粒以外形式存在的游离HBV-DNA D·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的HBV-DNA称整合型HBV-DNA E·和HBsAg一样,HBV-DNA阳性只代表有HBV感染,与病毒的复制无关9.有关HAV感染与基因变异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1.A·HAV可分为4个基因型 2.B·与基因型相对应也有4个血清型 3.C·HAV感染后可刺激抗体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4.D·IgM抗体仅存在于感染后6个月之内是近期感染标志 5.E·IgG抗体可保存多年,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10.下述哪项不是HBV的结构成分: 1.A·HBsAg 2.B·HBcAg 3.C·HBeAg 4.D·HBV-DNA 5.E·HBV-DNAp

病毒性肝炎试卷

病毒性肝炎试卷(1) 姓名:分数: A1型题(每小题2分) 1 . 急性乙型肝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指标是() A HBsAg B 抗HBs C HBeAg D 抗Hbe E 抗HBc 2. 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可测() A. 抗-前S2抗体 B. HBsAg -DNA D. 抗-HBe E. 抗-HBcIgG 3. 下列指标表示复制,但除外() A. HBV-DNA B. PHSA-R C. DNA-P E. 高浓度抗-HBcIgM 4. Dane颗粒核心部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环状双股DNA B. DNA-P C. HBcAg D. HBeAg E. HBsAg 5. 急性乙型肝炎窗口期可检出的血清标记物是() B. 抗HBs C. HBeAg D. 抗HBc E. HBV-DNA 6.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 A. 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 B. 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 C. 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 D. HBsAg(+) HBeAg(+)抗-HBc(+) E. HBsAg(+)抗-HBe(+)抗-HBc(+)

7. 关于乙肝病毒基因组错误的是() A. L链有S。C。P。X 四个开放读码区 B. S区分为前S1,前S2两区 C. C区编码HBcAg及HBeAg D. P区编码DNAP E.前S2区编码PHSA-R 8.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 B. HBV基因组由双股DNA组成 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 D. HDV是缺陷病毒,基因组由单股DNA组成 基因组由单股RNA组成 9.不属嗜肝DNA病毒科中的成员是() A. 鸭乙型肝炎病毒 B. 土拨鼠肝炎病毒 C. 黑线姬鼠肝炎病毒 D.地松鼠肝炎病毒 E. 乙型肝炎病毒 10. 关于肝炎病毒哪项是正确的() -IgM型抗体可长期存在正链有四个开放读码区 传播方式与HEV相似是一种RNA病毒 E. HEV含双股RNA 11.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抗-HEVIgG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和HDAg均呈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C. 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 单项抗-HBs高浓度阳性时,可排除乙肝 E.抗-HA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甲肝病毒感染 12. 下列试验中,哪项不是反应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