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心肌损伤+缺血证据才诊断心梗

与第三版相比,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内容明显更为充实,毕竟页数从原先的17页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了33页。但是从定义本身来讲,新一版的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并没有有太大的改动,可以算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反过来讲,这也是一件好事,定义的稳定也反映了目前对心梗的认识是相对全面和准确的。

新一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依然延续了上一版的“1+1”诊断策略,仍然将肌钙蛋白(cTn)的动态变化,且至少有一次超过99%参考上限作为急性心梗(1型和2型)诊断中那不可缺少的“1”,并将这种cTn的变化明确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即急性心肌损伤(acute myocardial injury)。

ESC2018上,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发布。《2018年心肌梗死通用定义》较2014年版共识提出了5个新概念,更新了14个概念,增加了6个临床相关内容。

区分心肌梗死与心肌损伤:是否存在缺血是关键

心肌损伤:当心肌肌钙蛋白(cTn)升高,超过了正常值,就是心肌损伤。

慢性和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值存在升高和或下降过程,是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持续升高,就是慢性心肌损伤。

图1 急性心肌损伤(实线)和慢性心肌损伤(虚线)

在那些就诊较早的急性心梗患者,只要症状和心电图典型,并不一定需要等到cTn升高才能确诊急性心梗,才能按照心梗进行血运重建,所以在急诊有时并不需要死扣诊断标准。

其次,对于那些就诊较晚的心梗患者,初次cTn已经超过99%参考上限了,可是连续的2次cTn检查结果有可能刚好落在曲线的左侧和右侧相对称的点,此时两次cTn可以并没有动态改变,但是不能因此而排除心梗的诊断,此时需综合其他临床情况,适当延长检测时间。

还有对于那些就诊更晚的患者,初次cTn就已经处于曲线下降支,然而曲线下降支较为平缓,此时连续两次检测的cTn有可能变化不明显,达不到20%,但是依然不能据此而排除诊断。

所以,心梗定义可能最适合的就是处于曲线上升支这一较窄时间窗的心梗患者,但是我们在处理其他时间窗的心梗患者,此时有可能cTn小于99%参考上限或无动态变化,此时仍不可以排除急性心梗,应综合患者情况,作出合理的诊疗方案。

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损伤且存在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心肌缺血证据包括:1心肌缺血症状;

2新发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3出现病理性Q波;

4新发存活心肌丢失或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与缺血性病因;

5通过血管造影或尸检确定冠状动脉血栓。

尸检证明梗塞心肌动脉中存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符合I型MI标准。

若有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无关的心肌氧供需不平衡的证据,符合II型MI标准。心脏病死亡患者,在cTn之前值变为可用或异常前有症状提示心肌缺血或假定发生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符合III型MI标准。

冠状动脉手术相关MI分类(IV,V型MI)

IVa型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

V型M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MII。

对于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基线值正常患者,手术后48小时cTn值升高> 5倍定义为IVa型MI,> 10倍定义为V型MI。对于术前cTn值升高或降低(变化≦20%),必须符合以下a> 5或> 10倍增加并且表现出从基线值> 20%的变化。此外,出现至少一项下列症状:

?发生缺血性心电图改变(该标准仅与IVa型MI有关);

?病理性Q波;

?影像示新的存活心肌丢失,并且与缺血性病因一致;

?血管造影结果与手术限流并发症一致,如冠状动脉夹层,心外膜动脉闭塞,侧支血管闭塞,侧支血流损坏或远端栓塞。

如果cTn值升高但低于PCI和CABG预定阈值,出现孤立性病理性Q波发展符合IVa型MI或V型MI标准,可进行血运重建术。

其他类型的IV型M如IVb型MI支架血栓和IVc型MI再狭窄,两者均符合I型MI标准。如果与支架相关,验尸证明符合IVa型或IVb型MI标准。

早期,隐性/无症状MI分类:

以下症状符合早期,隐性/无症状MI分类

?无非缺血性原因出现Q波异常,有/无MI症状。

?影像示存活心肌丢失,与缺血性病因一致。

?早期MI病理解剖证据。

心肌损伤的类型

除心肌梗死之外,还有很多疾病状态可引起心肌损伤,比如贫血、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等,见下图。

心肌梗死的类型:详述2型心梗

1型心肌梗死:斑块破裂或斑块侵蚀引起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为1型心肌梗死标准。

2型心肌梗死:心肌供氧和需求失衡所致,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无关。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心肌供氧和需求失衡、冠状动脉痉挛或微血管功能异常、非动脉粥样硬化型冠状动脉夹层都属于2型心肌梗死。

2型心肌梗死的具体原因可见下图。

2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情况和病理分类

3型心肌梗死标准:有心肌缺血症状,且有新出现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或室颤但尚未得到cTn检测结果前患者已死亡,是猝死性心肌梗死。

4型心肌梗死:4a型为PCI术后再梗死,要求cTn值升高> 5倍;4b型由支架内血栓导致;4c型为再狭窄所致;

5型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手术相关心肌梗死,要求cTn值升高>10倍。

区别心肌梗死和心肌损伤

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

2012年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2013-07-08 05:58:24| 分类:冠心病 | 标签: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 ESC/ACC/HAH/WHF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工作组 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胡世红教授译自: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 33, 2551–2567 内容表 缩略语和词头语 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既往心肌梗死的定义 引言 心肌缺血和梗死的病理特征 心肌损伤伴坏死的生物标志物的检出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自发性心肌梗死(1型心肌梗死) 继发于氧供需不平衡的心肌梗死(2型心肌梗死) 由于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脏死亡(3型心肌梗死) 与血运重建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检出 既往心肌梗死 无症状性心肌梗死 与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相混淆的情况 成像技术 超声心动图 放射性核素成像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像 应用于心肌梗死晚期表现的成像 伴随PCI的心肌梗死诊断的诊断标准(4型心肌梗死) 伴随CABG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5型心肌梗死) 对拟行其它心脏手术患者心肌梗死的评估 与非心脏手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心脏梗死

再发心肌梗死 与心力衰竭相关的心肌损伤或心肌梗死 在临床试验中心肌梗死的应用和质量保证 方案 调整心肌梗死定义的公共政策意义 心肌梗死定义的全球看法 利益冲突 致谢 参考文献 缩略语和词头语 ACCF 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 AHA 美国心脏病协会 CAD 冠心病 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KMB 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Tn 心肌肌钙蛋白 CT 计算机体层摄影 CV 变异系数 ECG 心电图 FDG 氟脱氧葡萄糖 HF 心力衰竭 LBBB 左束支传导阻滞 LV 左心室 LVH 左心室肥厚 MI 心肌梗死 mIBG 间碘苯甲胍 MONICA 心血管病趋势和决定因素的多国监测MPS 心肌灌注闪烁扫描术 MRI 磁共振成像 mV 毫伏 Non-Q MI 无Q波型心肌梗死 NSTEMI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 Q wave MI Q波型心肌梗死 RBBB 右束支传导阻滞 SPE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解读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2018)

解读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2018)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在2000年首次使用生物化学和临床方法对心肌梗死做出了统一定义。随后进行不断地更新改进,2018年8月ECS年会上,公布了《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以下简称《新定义》)。其以大量循证医学新证据为基础,尽管整体内容较前没有太大变化,对心肌梗死的定义没有大的改变,更多是进行局部的更新,其中包括有3项重大变化,提出了5个新概念,更新了14个老概念,同时增加了6个部分的临床相关内容,其核心是将心肌损伤与心肌梗死区分。 在新定义中明确区分了心肌损伤与心肌梗死的概念。尽管心肌损伤是心肌梗死诊断的先决条件,但其本身也是一个完整概念。同时本次新定义特别制定了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的鉴别流程。在心脏和非心脏手术后,作为与心肌梗死相区分,强调了围术期的心肌损伤。在新定义中强调了cTn,特别是高敏cTn的重要价值。对于cTn动态变化的仔细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确诊和排除,以及与慢性心肌损伤相鉴别。对于心肌梗死的分型,仍延续第3版的5种分型方法,但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了局部的调整更新。新定义明确了1型心肌梗死的机制是冠脉脂质沉积、斑块破裂继而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血流导致心肌缺血缺氧。2型心肌梗死的将自发冠状动脉夹层(伴或不伴有壁内血肿)纳入其范畴,并且将以往的“内皮功能紊乱”扩展为“微血管功能紊乱”。扩充了2型心肌梗死部分的内容。强调心肌损伤与2型心肌梗死的区别,国际疾病分类(ICD)也将于明年增加心肌损伤的代码。同时明确了3型心肌梗死的概念,有助于与心脏性猝死进行区分。对于4型和5型心肌梗死,与第3次定义无明显变化。 本次新定义认为心脏记忆是一种电重塑现象,强调在异常心室激动时如出现复极异常,应考虑电重塑的可能性(心脏记忆),此时不能仅将心电图变化作为心肌缺血的诊断依据,而应进一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来确诊。新定义首次增加了两种与前降支闭塞相关的心电现象。同时强调了aVR导联的意义,可能与30d死亡率相关。在影像学方面,新定义强调了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和钆延迟增强CMR(LGE-CMR)在鉴别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损伤和慢性心肌损伤中的重要价值。新定义还提出冠脉CT可以作为cTn正常患者的诊断方法之一。 最后新定义还对Takotsubo综合征、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肌梗死(MINOCA)和无症状/未识别的心肌梗死等概念进行了单独章节的描述,首次对慢性肾病和房颤等相关疾病进行了论述,并对临床研究中心中心肌梗死的标准界定进行了说明。 制订通用定义的目的应当是为更好地方便临床工作,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一个科学实用的工具。当前新定义对于临床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心肌梗死的相关问题,较上一版共识更加科学完善,在临床实用性和可读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仍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完善。

2018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中文翻译版)

2018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 Kristian Thygesen* (丹麦), Joseph S. Alpert* (美国), Allan S. Jaffe (美国),Bernard R. Chaitman (美国), Jeroen J. Bax (荷兰), David A. Morrow(美国), Harvey D.White* (新西兰): 代表ESC/ACC/AHA/WHFMI通用定义联合工作组的执行小组。 作者/工作组成员/主席:Kristian Thygesen* (丹麦), Joseph S. Alpert* (美国), Allan S. Jaffe (美国), Bernard R. Chaitman (美国), Jeroen J. Bax(荷兰), David A. Morrow (美国), Harvey D.White* (新西兰),Hans Mickley (丹麦), Filippo Crea (意大利), Frans Van deWerf (比利时), Chiara Bucciarelli-Ducci (英国), Hugo A. Katus (德国), Fausto J. Pinto (葡萄牙), Elliott M. Antman (美国), ChristianW. Hamm (德国), Raffaele De Caterina (意大利), James L. Januzzi Jr (美国), Fred S. Apple (美国), Maria Angeles Alonso Garcia (西班牙), S. Richard Underwood (英国), John M. Canty Jr (美国), Alexander R. Lyon (英国), P. J. Devereaux (加拿大), Jose Luis Zamorano (西班牙), Bertil Lindahl (瑞典),William S.Weintraub (美国), L. Kristin Newby (美国), Renu Virmani (美国), Pascal Vranckx (比利时), Don Cutlip (美国), Raymond J. Gibbons (美国),Sidney C. Smith (美国), Dan Atar (挪威), Russell V. Luepker (美国), Rose Marie Robertson (美国), Robert O. Bonow (美国), P. Gabriel Steg (法国), Patrick T. O’Gara (美国), Keith A. A. Fox (英国) 文件审查员: David Hasdai (临床实践指南审查协调员) (以色列), Victor Aboyans (法国),Stephan Achenbach (德国), Stefan Agewall (挪威), Thomas Alexander (印度), Alvaro Avezum (巴西), Emanuele Barbato (意大利), Jean-Pierre Bassand (法国), Eric Bates (美国), John A. Bittl (美国),Gu ¨ enter Breithardt (德国), He ′ ctor Bueno (西班牙), Raffaele Bugiardini (意大利), Mauricio G. Cohen(美国), George Dangas (美国), James A. de Lemos (美国), Victoria Delgado (荷兰), Gerasimos Filippatos (希腊), Edward Fry (美国), Christopher B. Granger (美国), Sigrun Halvorsen (挪威), Mark A. Hlatky (美国), Borja Ibanez (西班牙), Stefan James (瑞典), Adnan Kastrati (德国), Christophe Leclercq (法国), KennethW. Mahaffey (美国), Laxmi Mehta (美国), Christian Mu ¨ ller (瑞士),Carlo Patrono (意大利), Massimo Francesco Piepoli (意大利), Daniel Pi~ neiro (阿根廷), Marco Rof? (瑞士), Andrea Rubboli (意大利), Samin Sharma (美国), Iain A. Simpson (英国), Michael Tendera (波兰), Marco Valgimigli (瑞士), Allard C. van derWal (荷兰), StephanWindecker (瑞士) 关键词:专家共识文件?MI ? 1型MI ? 2型MI? 3型MI ? 4a型MI ? 4b型MI ?4c型MI ?5型MI ?心肌肌钙蛋白?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心肌损伤?既往MI ?无症状性MI ?复发性MI ?再梗死?心脏手术心肌损伤?应激性心肌病?冠脉非阻塞性MI(MINOCA)

《2019 AHA科学声明: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当前诊断和管理》要点

《2019 AHA科学声明: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肌梗死患 者的当前诊断和管理》要点 在所有接受冠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肌梗死(MINOCA)约占5%-6%。MINOCA涉及多种疾病,不同的病因所需要的管理也不一样,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正确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治疗非常重要。 3月27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2019 AHA科学声明: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当前诊断和管理》。声明结合新近发布的《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对MINOCA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对诊断、评估和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提供了临床应用框架。 流行病学 研究报道,MINOCA占所有急性心梗病例的5%-6%,范围在5%-15%,具体取决于所纳入的人群。部分MINOCA患者的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但出现ST段抬高的可能性低于伴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CAD)患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的幅度也较低。 MINOCA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与其他AMI患者不同。MINOCA患者通常比AMI-CAD患者更年轻。一项大型系统评价结果

显示,MINOCA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岁,而AMI-CA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岁。MINOCA和AMI-CAD患者中,女性的比例分别为50%和25%。 二者在传统CAD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方面也存在差异。与AMI-CAD 患者相比,MINOCA患者的血脂异常患病率较低;其他如高血压、糖尿病、烟草滥用和心肌梗死家族史的比例也较低,但不同研究的观察结果并不一致。 定义更新 1.定义MINOCA的关键问题 将MINOCA单独定义是基于以下考虑:(1)MINOCA的预后通常优于AMI-CAD;(2)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可引起MINOCA,其病理生理机制具有异质性;(3)与AMI-CAD 不同,目前缺乏专门针对MINOCA的研究,因此缺乏基于证据的治疗方法。标准化的MINOCA定义能够促进对这种病症的临床认知和深入研究。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第一个关于MINOCA的国际立场文件,提出了诊断标准:(1)符合《第三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心肌损伤+缺血证据才诊断心梗 与第三版相比,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内容明显更为充实,毕竟页数从原先的17页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了33页。但是从定义本身来讲,新一版的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并没有有太大的改动,可以算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反过来讲,这也是一件好事,定义的稳定也反映了目前对心梗的认识是相对全面和准确的。 新一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依然延续了上一版的“1+1”诊断策略,仍然将肌钙蛋白(cTn)的动态变化,且至少有一次超过99%参考上限作为急性心梗(1型和2型)诊断中那不可缺少的“1”,并将这种cTn的变化明确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即急性心肌损伤(acute myocardial injury)。 ESC2018上,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发布。《2018年心肌梗死通用定义》较2014年版共识提出了5个新概念,更新了14个概念,增加了6个临床相关内容。 区分心肌梗死与心肌损伤:是否存在缺血是关键 心肌损伤:当心肌肌钙蛋白(cTn)升高,超过了正常值,就是心肌损伤。 慢性和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值存在升高和或下降过程,是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持续升高,就是慢性心肌损伤。 图1 急性心肌损伤(实线)和慢性心肌损伤(虚线) 在那些就诊较早的急性心梗患者,只要症状和心电图典型,并不一定需要等到cTn升高才能确诊急性心梗,才能按照心梗进行血运重建,所以在急诊有时并不需要死扣诊断标准。 其次,对于那些就诊较晚的心梗患者,初次cTn已经超过99%参考上限了,可是连续的2次cTn检查结果有可能刚好落在曲线的左侧和右侧相对称的点,此时两次cTn可以并没有动态改变,但是不能因此而排除心梗的诊断,此时需综合其他临床情况,适当延长检测时间。 还有对于那些就诊更晚的患者,初次cTn就已经处于曲线下降支,然而曲线下降支较为平缓,此时连续两次检测的cTn有可能变化不明显,达不到20%,但是依然不能据此而排除诊断。 所以,心梗定义可能最适合的就是处于曲线上升支这一较窄时间窗的心梗患者,但是我们在处理其他时间窗的心梗患者,此时有可能cTn小于99%参考上限或无动态变化,此时仍不可以排除急性心梗,应综合患者情况,作出合理的诊疗方案。 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损伤且存在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心肌缺血证据包括:1心肌缺血症状; 2新发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3出现病理性Q波;

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

高血压 0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实践,充分应用中国证据,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血压预防干预、诊断评估、分类分层、治疗管理指南。 02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 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众多,基层和社区的管理至关重要。《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的发布对基层高血压诊治的指导意义重大。指南主要包括:高血压的病因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风险分层与转诊、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急诊处置以及疾病管理等。 03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 继2017年《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之后,《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老年人高血压防治的指南,针对老年人血压测量、降压目标、特定人群的治疗、血压波动、多重用药、血压管理等问题做了详细阐述。 04 AHA关于人体血压测量的声明 血压测量作为高血压管理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3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人体血压测量的科学声明,新版声明主要内容涉及诊室血压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特殊血压测量工具、特殊人群血压测量以及血压的变异性等。 05 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

随着高血压诊治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家庭血压监测得到普及,但其质量仍有待提高,家庭血压监测已成为有效提高高血压知晓率与控制率不可或缺的手段。 06 2019 JSH高血压管理指南 8月日本高血压学会(JSH)发布了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年版,对很多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分析与论证,并全面客观的参考了现有研究证据,提供了基于当前标准的高血压管理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07 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β受体阻滞剂目前仍是我国指南推荐的五大类高血压治疗药物之一,可作为初始和维持用药。但随着新证据的不断出现,其在高血压中的应用受到质疑。《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建议》建议的发布对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机制、药理特点、临床研究证据及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相应的临床建议。 冠脉综合征 01 2019 ESC慢性冠脉综合征指南 2019 ESC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管理指南以新的概念、新的视角诠释和解决了既往“稳定性冠心病”的诸多问题,同时“慢性冠脉综合征”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取代了既往稳定性冠心病这一说法,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一起涵盖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范畴,无论是从疾病分类的组织架构还是从病情的动态变化,二者相互辉映补充,必定会使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冠心病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02 ACS急诊快速诊治指南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在2016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内容涉及ACS的诊治流程、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等内容。 03

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_沈卫峰--2015

·述评· 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 和治疗指南解析 沈卫峰 张 奇 张瑞岩 doi:10.3969/j.issn.1673-6583.2015.04.001 作者单位: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 最近,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组织专家对我国2010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作了修订(以下简称《新指南》),并在2015年第5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现对《新指南》作一解析,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1 心肌梗死分型 《新指南》采用2012年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共同制定的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三版,对心肌梗死进行分型。1型: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MI);2型: 继发性心肌缺血性MI;3型:未能检测到生物标志物的心脏性猝死;4a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性MI,定义为心肌肌钙蛋白(cTn) 基线值正常者于术后48 h内cTn水平升高超过正常高值5倍,或基线值已经升高者cTn水平再升高20%以上,且cTn水平保持平稳或下降;4b型:支架内血栓形成相关性MI;5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性MI,定义为cTn基线值正常者于CABG术后48 h内cTn水平升高超过正常高值10倍。2 急救模式 《新指南》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即尽量缩短发病至入院和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当前,从患者出现症状至首次医疗接触(FMI)的时间占总时间延迟的主要部分,因此需强调公众健康意识教育和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倡导早期识别STEMI症状,使患者在发生疑似MI症状(胸痛)后,尽早就医或呼叫120急救中心,避免因自行用药或长时间多次评估症状而延误治疗。在医疗保护下到达医院,有利于改善预后。所有行直接PCI的 医院应尽量将急性STEMI患者从急诊室直接送入心导管室。应在公众中普及心肌再灌注治疗知识,以避免签署手术同意书时因患者犹豫而导致延误。3 快速诊断 《新指南》指出,在诊断STEMI时,应重点采集胸痛和相关症状病史,注意不典型疼痛部位和表现、无痛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女性、老年、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以及既往史(包括心脑血管病、出血性疾病以及应用抗栓和溶栓药物) 。体格检查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有无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颈静脉怒张等。应听诊肺部啰音、心律不齐、心脏杂音和奔马律,注意神经系统体征。采用Killip分级法评估心功能。对疑似 STEMI胸痛患者,在到达急诊室后10 min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下壁心肌梗死时需加做V3R~V5R 和V7~V9。首次心电图不能确诊时,需间隔5~10  min重复测定。T波高尖可出现在STEMI超急性期, 与既往心电图进行比较,有助于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发生MI时, 心电图诊断困难,需结合临床情况仔细判断。建议尽早开始心电监测,以发现恶性心律失常。cTn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血清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对判断心肌坏死的临床特异性较高。二维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然而须指出,不应盲目等待血清学测定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延迟STEMI治疗。 4 再灌注策略 《新指南》重点强调STEMI再灌注治疗策略,特别是直接PCI。4.1 直接PCI相关资质 医院应做到全天候接诊,使患者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时间<90  min。导管室每年至少完成100例PCI,操作者每年至少独立完成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