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所以说语言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语言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

和发展的进程,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真正进入了传播时代。

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类的有限记忆力;

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传播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也就随之产生。原始社会中,人类尚不具备完善的语言能力,更没有文字帮助记载,传播属于最初萌芽阶段。后来,随着人类语言器官的日趋完善,加之文字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被打破,曾经发生的事件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无论过去多少年,只要文字在,传播的过程就永远不会中断。

文字产生后,人类传播有了一种崭新的方式,但文字的记录

也自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最初人们将文字刻在兽甲和龟壳上,后来有发明了类如笺竹这样的物品记录文字,随后蔡伦发明造纸术,人类文字传播逐渐过渡到以纸为凭借的阶段。纸张轻便,易于携带,而且造价比较低,这种方式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

然而,手抄毕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而且由于手抄借助人力,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缺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先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印刷术的发明并且完善使得人类传播精确快捷,它的对外传播更使全世界受益匪浅。

我国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国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现代印刷术的主流。对中国古代活字版印刷术,有突出改进和重大发展的是德国人谷登堡,他创造的铅合金活字版印刷术,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直到现在,仍为当代印刷方法之一。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印刷技术也迅速的改变着面貌。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人类的传播方面,印刷术产生之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更为方便,更为准确的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印刷术可以为文字提供诸多复本,这些复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世界上每个角落,由此,世界各地的人可以通

过文字联系在一起,全球化的传播也依赖印刷术逐步得以实现。

现代传媒的出现和兴起更是让人类的传播轻而易举的得以实现,我们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教学方法: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

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 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 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利用粘土烧制的陶器。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开创了冶金技术。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钢的制造技术。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以及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结构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功能材料的进步。20世纪初,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50年代,制备出锗单晶,后又制备出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使电子技术领域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或几种材料为增强体,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不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在现代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应用。 环保节能高性能低成本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经过了人与猿同类论、猿变人论、人与猿同祖论这三个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下面是本站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 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

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成就与现实 王家瑞 【作者简介】王家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世界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半世纪以来,它由西欧一隅的工人运动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面貌的澎湃潮流,由一种抽象的思想理论变成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回顾和思考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一 从理论形态上讲,社会主义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算起,至今有488年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则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标志,至今有156年的历史。从社会运动上讲,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天已近170 年。从社会制度上讲,1871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至今有 133年历史。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至今不过87年而已。这样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撰写了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这个伟大历史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此后,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它各种社会主义派别,成为工人阶级公认的指导思想,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已基本结束,东方尚未觉醒,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先后形成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两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状况,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得不进行调整。 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19世纪末期,第二国际中的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泛滥成灾。围绕革命还是改良的争论扩大到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过程中,各国左派加强了联系,并逐步形成了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核心的左派集团。他们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斗争。1917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社会主义运动进入高潮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共产党先后在六大洲成立起来。在方兴未艾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影响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11个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亦于60年代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至此,世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规模和影响都明显扩大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为“凯歌行进”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进入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时期。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联成一体,地域上横跨欧亚,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亚非拉10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独立,其中有40—5 0个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苏联模式被推广到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 人类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 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 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 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 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 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 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 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 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 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 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赫胥黎从达尔文的启示中得到启发,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说明从猿到人的武器。他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了古猿到人类的桥梁。他曾指出了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早期胚胎的相似性是它们共同祖先的证明。这 就从胚胎学上揭示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他的结论是: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祖先 分支而来”。人与猿同祖理论首次被赫胥黎提出来了,这比拉马克的猿变人论又前进了

九年级政治: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教材 政治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 / 九年级政治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指导思想,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政治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 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 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 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 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 教学方法: 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 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 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 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过渡: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二)没有剥削: 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汇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中外史实为例,谈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第三、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 第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一.动物传播 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 2.发光。(萤火虫求偶) 3.超声波。(蝙蝠) 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 5.声音。(鸟语) 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二.人类语言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语言的起源:“汪汪”理论,“感叹”理论,“唱歌”理论,“吆——嗨——嗬”理论。 劳动的发展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人类语言的特性: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纵向和横向的结合) 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土地公有集体耕种没有剥削。部落联盟三皇五帝尧舜禹;希腊罗马人的氏族) ——氏族封建贵族制带有奴隶制和农奴制倾向(前8、9世纪开始土地公有定期分配集体个体耕种并存出现温和的剥削并且逐渐奴役化向领主封建制过渡。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希腊罗马的贵族元老院制血缘官制时期) 大变革的时代(纯粹的公有生产血缘统治被地区划分国家和东方的封建地主生产与西方的奴隶制取代)前8到前2世纪 ——西方希腊农奴化进程被商品经济打破氏族封建制公有回流;东方氏族封建制被打破形成领主封建制农奴劳动,只有齐国开始分田保护小农。产生逐渐地主封建化(个体耕种对内剥削逐渐减轻。希腊罗马物产匮乏粮食需要进口——前6到前2世纪海上外贸发达——平民富人阶层兴起需要权力和债务奴役制血缘官职制矛盾平贵矛盾升级——平贵斗争导致民主化改革民主制产生财产划分取代了血缘划分公有残余在保护小生产和对外扩张中得到巩固同时开始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部落聚族而居,奴隶封建化血缘部落的统治被血缘贵族和工商业富人的统治取代,后两者在侵略中演变成奴隶主;西周后期陷入诸侯混战。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物产丰富自给自足,铁骑牛耕兴起——新兴地主需要权力富国强兵和世卿世禄制井田制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矛盾激化开始了变法斗争专制化改革——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公有残余被打破军功与贵族的统治开始打破了血缘的统治,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按照部落划分人口的分封制,农业文明下职能重农抑商获取财富以征伐 原始社会的早期阶级化 (奴隶制—领主劳役地租封建和地主封建) 前8—前2世纪阶级社会的出现。(农耕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氏族社会阶级化,奴隶制和贵族农奴制倾向同时出现,横向联系以战争和和平交往为主,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海上外贸经历了农奴化和氏族民主化倾向后逐渐奴隶化;随着铁骑牛耕农业生产东方个体耕作形成脱离了集体耕作的井田制东方社会农奴化并最终确立地主封建制专制集权制下农业生产力起步铁器牛耕) 前2世纪——后5世纪阶级社会的扩展。农耕地区进一步农奴化,游牧地区开始农奴化(在民族迁移中推动了游牧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氏族社会阶级化,横向联系以战争为主民族迁移促进了纵向联系,西方奴隶制在打过达到顶峰后瓦解农奴化,东方受到侵略农奴化后改革地主封建化,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并扩展到游牧地区) 5世纪——10世纪早期阶级社会的成熟化 (生产力的量变发展农耕工具成熟通车曲原犁,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弱化租庸调制和查理大帝代役租取代了劳役地租。东方分裂走向统一专制集权完善化中央和地方地主矛盾,西方统一法兰克王国走向分裂专制衰落化教权开始与王权矛盾。横向联系东方和平为主西方以战争为主,造纸术传入西方促进了纵向联系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0—13世纪蒙古人侵略—15世纪 (早起阶级社会的繁荣化并且为了对抗诸侯混战下的经济掠夺开始有了新因素市民经济行会手工业,汉萨同盟。) 西方市民经济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前身没有收到蒙古侵略从而进一步发展,王权开始和市民即早起资产者站在一起反对教权。东方南宋市民经济收到蒙古压制而倒退化没有掀起波浪。横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

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看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使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酒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技术。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离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及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法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及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最高等智慧生物,是充满好奇心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人类。人类想要知道海洋的尽头是什么,五六百年前就创造了远洋航海技术,“全球文明”即由此发端;人类想要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100多年前就发明了飞机,寂寥长空从此成为旅行的驿站;人类想要摆脱地球引力到大气层外的空间看一看,半个世纪间,各式各样的航天器就纷纷射向太空…… ——从自立行走于脚下这片土地到飞出蓝色地球村,人类就是这般孜孜不倦地幻想着,并一步一步地拓展着他们的活动空间。 梦想:脚步开始的地方 无法考证,人类的飞翔之梦,究竟是源自一个沐浴阳光的白天还是默数繁星的夜晚。 在东方的传说中,美貌的嫦娥偷吃了灵药飞天成仙,从此独守寂寞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充斥着飞天神话的人类幼年记忆,代代相传到今天。在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人类自己也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那是人类对太空最初的思考与渴望。 直到500多年前,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用“日心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认知革命,人类才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审视。 就在“日心说”与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艰难斗争的同一时代,中国的明朝官员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却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人类航天始祖”万户勇敢的生命,最后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发轫期的近代自然科学相遇,诞生出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科学,如同孕育在幻想中的胎儿,吮吸着幻想的营养一天天成长。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那一年,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 动观点。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劳动成果、勤奋学习的习惯。 2.通过学习“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当前资本 主义国家一切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讲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4.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勾画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 蓝图,培养学生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并懂得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5.通过分析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原因,要求学生摈弃“高消费”,自觉地向在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6.通过分析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的关系,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做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7.通过讲述如何正确选择成才和就业之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不 同的职业,尊重各行各业的劳 动人民。 这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1)出现特殊过程是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或受到外界的影响。2)" 特殊过程服从一般过程,两者是统 一的,不矛盾。即特殊性以一般规律为前提。3)#特殊过程是暂时的,一般过程是永恒的。4)“由低到高的总趋势不会改变”意味着特殊过程的发展趋势也是由低到高的。 )如果只看一般过 程忽视特殊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成千篇一律、僵死的过程,照搬别国经验,做出不 符合国情的决策,阻碍生产的发展。2)如果只看特殊过程而忽视一般过程,会认不清历 史前进方向,易被暂时的逆流所动摇。 10.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 “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 脚印”是解放前西藏哪个社会的生活写照,民主改革后,西藏直接进入什么社会?" 再回忆有关历史知识,扩展到你知道还有哪些民族和国家是跳跃式向前发展的?(西藏、 大小凉山的彝族、日耳曼民族、美洲等)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系统唯物主义纲要(初稿)》? 人类(历史)观?社会运动3 ? 人类社会形态演变过程 曹曙 为了更好地看清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可以借助于社会形态演变图式。这是一个示意性的图形,这个图形中的所谓纵坐标表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人占有程度,它反映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性质;而所谓横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反映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目前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变过程,普遍地认为是到“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部分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84年版第313页),将来,人类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根据目前这个认识,其社会形态图式(图式一)是这样的:第一,猿的简单活动逐渐发展、变化,质变成人的劳动;以简单活动为基础和特征的猿的“社会”消亡,以劳动为基础和特征的人类社会诞生。第二,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是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其中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社会,即社会成员按需支配(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同时也是劳动者自主支配(占有)自身劳动力的社会。奴隶社会是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即它是由(奴隶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封建社会是(地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不完全占有(农民)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资本社会是(资本家)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并不占有(工人)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公有制社会,即由整个社会共同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第三,共产主义社会以后的人类向何处去?没有答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古代社会 第二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课堂导入〉 提问: 1)第一个人类社会是什么社会?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 2)第二个人类社会是什么社会?人类社会将永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吗?(通过提问让学生重温旧知识,初步了解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讲授新课〉 一、出示教学目标: [识记]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理解]简述奴隶与奴隶主出现的过程,它表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且不是从来就有的。 [运用]分析说明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二、讲解原始社会末期如何过渡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发展历程 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剥削的产生---------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 2、强调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3、练习 1)下列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 A·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国家 B·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阶级 C·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国家—阶级 D·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 2)材料一:私有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材料二:阶级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阶级; 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阶级. 问:⑴材料一中的“一定程度”指的是什么?(1分) ⑵材料二中的"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各指什么?(3分) 三、通过奴隶制国家的产生过程,说明国家的本质 四、通过练习,说明奴隶制的建立,虽然是历史上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它的建立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1、[辨析题]: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制度,因此,它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倒退 答案:错。

人类发展史

人类发展史 中国历史大事记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 奴隶社会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 封建社会 --------------------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 商鞅开始变法 ---------------------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 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 18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 东汉(25年—220年)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年代、代表理论、观点、意义、局限) 强大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重回强大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魔弹论): 1、产生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也被称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等。 2、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eg.希特勒政权对媒介的运用罗斯福炉边谈话“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马拉松”鼓动事件 3、魔弹论的缺陷 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 忽视了客观社会因素 否定了受众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 有限效果论: 1、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为代表的,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媒介效果研究开始采用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 2、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效果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和运行。 (2、有限效果论的研究领域 “传播流”研究说服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也有将之归为适度效果论的) 3、传播流 所谓传播流,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成果有: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卡兹《个人影响》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 4、《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5、两级传播与舆论领袖 拉扎斯费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开展一项有关总统选举的“投票行为研究”时发现受众中有两种人,一种人频繁接触媒介、关心政治、已决定把选票投给谁,还有一种人则相反,于是,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前者叫舆论领袖,后者叫追随者。 由于个人影响、舆论领袖的存在,使媒介的影响不能直接到达一般受者,从而造成“媒介→意见领袖→受者”(而非媒介→受者)的局面,这就是两级传播。 6、舆论领袖的特征 人数不多与被影响者是平等关系不集中在特定群体或阶层,分布均匀有单一型和综合型 同大众媒体关系密切,信息渠道多,社交范围广) 3、对该理论的批评和修正 大部分新闻报道仍然是由大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 舆论领袖和非舆论领袖界限模糊 最初的两级传播论将传播划为两级,但实际的传播过程可能更多或更少。 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实际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化。 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传播在劝服方面更为有效。 8、创新扩散理论 9、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定理 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对受众产生效果的必要的和充分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中介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传播效果一般是强化现状,而非改变它。 传播对人们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他中介不起作用;或其他中介也在促进人们效果改变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及舆论的影响 4、霍夫兰的说服性效果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