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第2课时

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第2课时
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用图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A~E共表示四种元素;②表示原子

的粒子是(填序号,下同);③表示阴

离子的粒于是;④表示阳离子的粒子

练习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离子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离子 一、判断正误 1.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荷的微粒。() 2.相对稳定结构是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的结构。() 3.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 4.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内质子数。() 5.原子变成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 6.最外层是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二、选择题 1.下列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A. 电子 B. 分子 C. 原子 D. 离子 2.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核外电子数 B. 最外层电子数 C. 核内质子数 D. 核内中子数 3.有关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4. 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7 B. 该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 D. 属于金属元素 5. 下列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6. 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B、C、D、 A、 三、填空题 1.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表示离子的是(填序号,下同); (2)表示阴离子的是; (3)表示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粒子是; (4)表示同一种元素的粒子是; (5)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易得电子的粒子是。 2.按要求用正确的化学符号或汉字表示: (1)2个氮原子____________ (2)铵根离子____________ (3)硫酸根离子_________ (4)硝酸根离子____________ (5)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__ (6)3个铝离子____________ (7)2S2-____________ (8)O2-____________ 3.元素Z的核电荷数为a,它的阳离子Z m+与元素Y的阴离子Y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元素Y的核电荷数是_________。

第八单元课题2第二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课前预习 1.写出下列反应的产物类型,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金属的化学性质:(以铁为例完成下列反应)。 (1)与氧气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 )。 (2)与酸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 )。 ②与硫酸铜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 )。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铁丝表面有红色金属铜生成 B.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C.溶液质量增加 D.铁丝中铁的质量逐渐减少 3.下列物质可以用铁制容器盛放的是( ) A.稀硫酸 B.稀盐酸 C.浓盐酸 D.浓硫酸 4.识记课本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__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哪些金属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2、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是置换反应?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 一、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那锌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呢?…有什么规律?

高中化学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和溴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和溴、碘的提取 1.你认为加碘盐指在食盐(NaCl)中添加适量的( ) A .碘单质(I 2) B .碘化钠(NaI) C .碘酸钾(KIO 3) D .次碘酸钾(KIO) 解析 加碘盐中添加的是碘酸钾。 答案 C 2.在下列变化中,需要加入合适的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HCl→H 2 B .CO 2→CO C .Fe 2O 3→Fe D .Br - →Br 2 解析 A 项,HCl→H 2氢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活泼金属单质等;B 项,CO 2→CO,碳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碳单质等;C 项,Fe 2O 3→Fe,铁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碳单质等;D 项,Br -→Br 2,溴元素化合价升高,需要加入氧化剂,如Cl 2等。 答案 D 3.过氧化氢在下列三个反应中:①H 2O 2+H 2S===2H 2O +S↓、②2H 2O 2=====MnO 22H 2O +O 2↑、③H 2O 2 +Cl 2===2HCl +O 2,所起的作用是( ) A .起相同作用 B .起不同作用 C .只起氧化剂的作用 D .只起还原剂的作用 解析 过氧化氢在反应①中作氧化剂,在反应②中作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反应③中作还原剂。 答案 B 4.用ClO 2为自为水消毒,更加安全、高效。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 2:KClO 3+H 2C 2O 4 +H 2SO 4――→△ClO 2↑+K 2SO 4+CO 2↑+H 2O(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ClO 3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B .ClO 2是氧化产物 C .H 2C 2O 4在反应中被氧化

第4单元课题三同步优化训练

高中化学选修6同步训练 1.下列实验中没有涉及气体压强原理的是() 解析:选D。苯和水不相溶是产生分层的原因,与压强无关。 2. 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选A。选项A中NaHCO3与CO2不反应,烧瓶内的压强不变,不能形成喷泉;选项B中NH3易溶于水,形成NH3·H2O,NH3·H2+4+OH-,溶液呈碱性,能形成红色喷泉;选项C中H2S+CuSO4===H2SO4+CuS↓,CuS为黑色沉淀,能形成黑色喷泉;选项D中HCl+AgNO3===HNO3+AgCl↓,AgCl为白色沉淀,能形成白色喷泉。 3.下列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双选)() A.实验Ⅰ: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Ⅱ: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Ⅲ:微热稀HNO3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Ⅳ: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解析:选BD。A项苯层中的溴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而褪色;B项中浓硫酸使蔗糖炭化,浓硫酸被还原生成二氧化硫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褪色;C 项中的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在广口瓶中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D项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332是否变质。选项B,不能用硫酸酸化,因为SO2-4也能与Ag+反应生成白色的Ag2SO4沉淀,应选用HNO3酸化。选项C,HNO3也能将I-氧化为I2,对实验产生干扰。选项D,利用KNO3与NaCl的溶解度差异,采用结晶的方法可将KNO3除去。 5.某校进行化学实验考查时,教师给了同学们一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炭粉或者是这两种的混合物,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某同学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假设: 假设1:黑色粉末是炭粉; 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 他对实验做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并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则实 (3) (4)拓展:为了进一步探究炭粉和氧化铜的性质,他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如下实验,将此黑色粉末隔绝空气加热(若炭完全反应),待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请完成下列各题: ①烧杯中________(填“有”或“无”)不溶物; ②若静置后溶液呈无色,则该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 ③若静置后溶液呈蓝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炭粉不溶于稀硫酸,氧化铜溶于稀硫酸,发生反应CuO+H2SO4===CuSO4+H2O,根据不同的现象可确定黑色粉末的可能组成。炭粉在隔绝空气和氧化铜反应后的固体物质可能是Cu或Cu和CuO的混合物。 答案:(1)黑色粉末是氧化铜黑色粉末是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2)①无变化②溶液变蓝色,黑色粉末完全溶解③溶液变蓝色,仍有部分黑色不溶物 (4)①有②H2SO4③CuO+H2SO4===CuSO4+H2O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 3课时练习 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C 2 .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 CH = CH — CH = CH — CH = CH —…)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 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 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 ) A .聚乙烯 B .聚丁二烯 C .聚苯乙烯 D .聚乙炔 [参考答案]D 3. 1,3-丁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 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 例1.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H s 兔 T cl c ICHO - C ,它是制作软质隐 尽一 c — c I CBO H 55n T cl c I CHO - 请写 [参考答案](1) CH 2 = CH 2 , CH=CH H [针对训练] 1 ?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X : 二;■■二 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 2= CH — CH = CH

) [参考答案]A 、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①卡 CH 2一 CH ? — CH — CH 2臨 ② 4 CH 2— CH 2— CH 2— CH ] —n I I CH 3 CH 3 ③-[CH 2— CH = CH — CH — CH 2— CHzb ④—[CH ?— CH = CH — CH ?— CH — CH2H I I CH 3 CH 3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参考答案]C 5 ?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 。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丙烯制聚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3 一丁二烯制顺丁橡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题目要求写出结构简式 (1) 氯乙烯与丙烯按 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 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CH 3CH 3 I I (2) CH 3 — CH = CH 2与CH 3C = C — CH 3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3) 高分子化合物+CH 2CH(CH 3)CH 2CH 2卜n 的单体分别是 : A . B . 氯仿 二氟一氯甲烷 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A B C D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教学重点: 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

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4-3第四单元课题3离子胡景基

惠东县初中教案及单元检测题编写评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教案离子 作者:惠东县稔山中学胡景基

学校:稔山中学

[过渡]那么,电子究竟是怎样分层排布的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教材P78图4-9,介绍电子层的概念。 [挂出小黑板]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挂出小黑板]核电荷数从1——18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仔细观察: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 1、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2、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3、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4、元素的种类取决于。 5、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哪些是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 们的最外层电子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元素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倾向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相对稳定稳定金属元素一般 4个易最外层电子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一般个易电子不稳定 小结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电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8(氦为2),不易得到也不易失 去电子。 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为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如:稀有气体。 [过渡] 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失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板书] 二、离子的形成 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 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 (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提高学生参 与的热情,让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 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积极设计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 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 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 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 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 拨引导,对于方案①,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 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 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 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 成化合物NaCl。(通过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 笔)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 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 (1)离子: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Cl-、OH-、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可省略不写) 如:Na+、Mg2+、Al3+;Cl-、S2-、O2-…… [挂出小黑板]原子、离子的比较

第八单元课题3(1)

育英学校中学部导学案 执笔:马桂芝 学科:化学教师:化学备课组第周第节总课时: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的金属如铁、铝、铜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学习重点】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学习难点】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课前预习 一、知识回顾 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铁在氧气中燃烧 (2)铁生锈 (3)铝与氧气反应 (4)镁、铝、锌、铁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2、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来制取铝,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Al2O3========4Al + 3O2↑现有 102吨氧化铝,请问最多能生产出多少吨铝?(请用两种方法来解答)自主学习 1、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少数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如、等,其余多数以 形式存在。 2、写出下列金属矿石的主要成分 3、炼铁用到的原料有、、,原理是, 设备是。 合作学习 一、铁的冶炼 A B C 问题与讨论: (1)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2)A处的实验现象是反应方程式:。(3)B处的实验现象是,作用是,反应方程式:。 (4)C处的实验现象是,作用是,反应方程式:。 通电

(5)实验中还应注意什么问题?(反应时先通一氧化碳还是先点燃酒精灯?结束时先停止通一氧化碳还是先停止加热?为什么?尾气还可以如何处理?) 二、有关生产实际中含杂质问题的计算 例题:用10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总结解答此题的关键) 交流讨论:(利用其它方法解答本题) 【课堂检测】 1、常见的铁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磁铁矿(主要成份Fe3O4)、菱铁矿(主要成分为FeC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请你选出一种不适合用来炼铁的矿石(填序号),理由是。 2、某钢厂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是焦炭、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空气等,主要反应过程如下所示: 焦炭过量空气,高温 [ ] ,高温 焦炭[ ] ,高温 赤铁矿 铁 (1)请在上面方括号中写出反应后生成物的化学式。 (2)写出②、③两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③。 3、用500t含氧化铁质量分数为70%的赤铁矿,可以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 4、要炼出2000吨含杂质3%的生铁,需要含四氧化三铁90%的磁铁矿石的质量是多少?【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课题3 离子的形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离子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5、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 学法指导: 1、通过对运动由宏观到微观的对比归纳出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 2、通过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稀有气体原子及其它原子的对照与 猜想归纳最外层电子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利用上面的延伸及离子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初步认识离子化合物。 知识链接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 2.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核外电子的排布 【合作学习】: ⑴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⑵什么叫电子层。 ⑶核外所有电子是否都经常出现在同一区域? ⑷什么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多少层,最多的有多少层?它们能量关系如何?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阅读教材】:P78第三段及表4-4。以氧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师点拨】:1-20号元素。画出He, Ne, Ar , Al的结构示意图。 【合作交流】: ⑴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最多排多少个电子? ⑵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多少个电子?

⑶尝试画出13和16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合作学习】: ⑴稀有气体化学性质表现如何? ⑵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⑶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⑷元素的性质与什么关系最密切? ⑸什么叫相对稳定结构? 2、离子的形成 【合作交流】: ⑴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的结构是否稳定? ⑵ 【 【教师点拨】: 【阅读教材】:79页“离子的形成”。 ⑴什么叫离子?什么叫阳离子和阴离子? ⑵离子可否构成物质?如何构成? 【小组讨论】:如何表示离子? ⑴离子符号的书写。 ⑵2Mg2+中数字“2”表示何意义? 【小结】: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的关系。 【课后拓展】: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高中化学 专题第一单元第3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学案 苏教版必修2

第3课时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理解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其应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用书 P7] 1.编排依据:元素周期律。 2 .排列原则 (1)横行:电子层数相同,每个横行称为周期。 (2)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每个纵行称为族。 3.组成结构 (1)周期 周期序数 1 2 3 4 5 6 7 元素种类 2 8 8 18 18 32 26(未填满) 分类短周期长周期,其中第7周期又称不完全周期 族主族0族副族Ⅷ族 构成周期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仅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所含纵行1,2,13~17 18 3~7,11,12 8,9,10 族序数ⅠA,ⅡA, ⅢA~ ⅦA ⅢB~ⅦB,ⅠB,Ⅱ B Ⅷ 1.判断正误 (1)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都是ⅡA族元素。( ) (2)氧元素为第ⅥA族元素,故其最高正价为+6价。( ) (3)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4)若第7周期填满,会包含32种元素。( ) (5)Fe元素位于周期表的ⅧB族。( ) (6)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都占据同一格,它们是同位素。( ) 答案:(1)×(2)×(3)√(4)√(5)×(6)×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常用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C.元素周期表有16个纵行 D.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新的变化了 答案:B 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x+2 B.x+4 C.x+8 D.x+18 解析:选B。据元素周期表中各周期元素的种类及各主族中元素相对位置可知,相邻周期的同主族元素之间原子序数之差有如下几种情况:2(如H和Li之间),8(如Li和Na之间),18(如K和Rb之间),32(如Cs和Fr之间)。显然,A、C、D都是可能的,只有B项x+4是不可能的。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主七副七周期,0族Ⅷ族镧锕系。 2.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 (1)原子结构示意图法 (2)稀有气体原子序数(2、10、18、36、54、86)定位法 ①比大小定周期 比较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找出与其相邻近的0族元素,那么该元素就和序数大的0族元素处于同一周期。 ②求差值定族数 a.若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多1或2,则该元素应处在该0族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个周期的ⅠA族或ⅡA 族。 b.若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少5~1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ⅢA~ⅦA族。 c.若原子序数与相应的0族元素相差其他数,则由相应差找出相应的族。 (3)实例 ①53号元素 由于36<53<54,则53号元素位于第5周期,54-53=1,所以53号元素位于54号元素左侧第一格,即ⅦA族,故53号元素位于第5周期ⅦA族。 ②88号元素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3离子》学案2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3离子》学案2 人教新课标版 二、离子的形成 1.概念:因 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离子的形成和分类。 原子 (带 电荷的离子) 原子 (带 电荷的离子)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可省略不写) 如:钠离子 ;氯离子 ;镁离子 ;硫离子 ;硫酸根离子 。 4.离子符号及其意义(数字“2”的意义)。 [练习]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意义:Ca 2+ 2H + 3Cl - 5.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以NaCl 为例。) - [小结]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讨论] 有如右所示的粒子结构示意图: ⑴当它为原子时,X= ,原子符号为 ; ⑵当它为阳离子时,X 可能为 ,离子符号为 ; ⑶当它为阴离子时,X 可能为 ,离子符号为 。 [反馈练习] 1、下列离子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 A.Na 1+ B.OH -1 C.Al 2+ D.SO 42- 2、某粒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该粒子 ( ) A .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B .一定是阳离子 C .一定是阴离子 D .无法确定 3.对于Fe 、Fe 2+、Fe 3+ 三种粒子的判断: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同③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④质量几乎相等⑤质子数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全部 4.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5.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B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 C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D .分子、原子都能保持所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 [提高题] 6.已知R 2- 核外有x 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 ,则这种元素原子中含有的中子数为 ( ) A .M-x-2 B .M-2 C .x-2 D .M-x+2 7.下述微粒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____ __,属于非金属 元素的是______,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 。 下述微粒达到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其中原子是_______,阳离子是______,阴离子是_______。

第四单元课题3、4

第四单元课题3、4练习卷 班级姓名座号 一、选择题 1、对于K和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同一种元素B.属于同一种粒子 C.核外电子数相同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3、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都正确的是() A.碳酸钠NaCO3B.硫酸H2SO4C.氧化铁O3Fe2 D.氢氧化钾K(OH)2 4、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铜B.氯化钠C.氧气D.金刚石 5、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在最外层得到电子后,不发生变化的是() (1) 元素种类 (2)化学性质 (3)相对原子质量 (4)原子的电性 (5)原子核 (6)电子层数 (7)最外层电子数 A.(1)(3)(5) B.(2)(4)(6)(8) C.(2)(5) D.(1)(5) 6、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O B.Zn C.N2 D.CO 7、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元素是() A. B. C. D. 8、环境监测部门常采用五氧化二碘(化学式为I2O5来测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 五氧化二碘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A.-5 B.+2 C.+3 D.+5 9、分析HCl 、X、HClO 、KClO3、KClO4的排列顺序规律,可知X代表的是() A.NaCl B.Ca(ClO)2 C.Cl2 D.Cl2O3 10、已知化合物中铝元素为+3,氧元素为-2,由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 能为() A.AlO B.Al2O3 C.Al3O2 D.O2Al2

11、元素R 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 2O 3,若R 的化合价不变,则下列化学式错误的是( ) A. R(SO 4)2 B. R 2S 3 C. R 2Cl 2 D. R(OH)3 12、下列化学符号正确的是( ) A .1个—氧化碳分子:Co B .2个碳酸根离子:2CO 32- C .3个亚铁离子:3Fe 3+ D .4个氢原子:2H 2 13、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C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 D .CO 2和CO 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14、右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镁原子结构图中X=8 B .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 C .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 D .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 15、饮用水用Cl 2消毒会促使一些致癌物质生成,为消除隐患,现在已经采用高效 安全的ClO 2消毒杀菌。下列对ClO 2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lO 2是一种氧化物 B.ClO 2是由氯元素、氧元素组成 C.ClO 2中含有氧气 D.一个ClO 2由一个氯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16、目前世界上已证明”达菲”(分子式为C 16H 31N 2PO 8)是治疗禽流感的唯一良方,其生产原材料是作为中国传统香料和中药的八角中所含的一种重要成分莽草酸(化学式为C 7H 10O 5),据统计,全球90%有八角产于中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4 B.一个“达菲”分子中含有58个原子 C.莽草酸分子中C 、H 、O 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7:10:5 D.莽草酸和“达菲”分子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之比为5:8 17、下列方框中符合2H 2意义的示意图是( ) 18、科学家研究发现,以Y 2O 3,BaCO 3和CuO 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后可以合成一种高温超导物质,其化学式可写成Y 2Ba 4Cu 6O 13,且在合成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则( ) A .此合成过程的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Y 的化合价为+2 Mg 12镁2X 2+12Cl 17氯782+17

苏教版(2019)高一必修第一册专题2第一单元课时3物质的检验

苏教版(2019)高一必修第一册专题2第一单元课时3物质 的检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4NH +,你认为下列试纸或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 ①蒸馏水 ②NaOH 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盐酸 A .①⑤ B .④⑤ C .①③ D .①④⑤ 2.下列检验Cl -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 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有Cl - B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盐酸,再滴加AgNO 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 - C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说明溶液中有Cl - D .向某溶液中滴加用HNO 3酸化的AgNO 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某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32Ba NO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一定含有 2 4SO - B .向某溶液中滴加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有23CO - C .向某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一定有4NH + D .向某溶液中滴加3AgNO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该溶液中一定有Cl - 4.在未知液中加入3AgNO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未知液中含有 ( ) A .Cl -、24SO - B .Cl -、3NO - C .Cl -、23CO - D .Cl -、OH - 5.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 2CO 3、KNO 3、KCl 、BaCl 2和CuSO 4,按下列步骤做实验。①将该固体溶于水得无色溶液。②向溶液中加入AgNO 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再加稀HNO 3,

2018新步步高学案导学苏教版化学必修二导学案:专题3 第一单元 第3课时石油炼制乙烯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时石油炼制乙烯 一、石油的炼制 1.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2.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蒸馏石油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蒸馏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 答案 由蒸馏实验获取几种沸点不同的馏分时,用温度计控制收集沸点不同的馏分。 ②温度计的位置在哪儿? 答案 温度计的液泡(又称水银球)上缘要恰好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的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能浸入液体中。 ③冷凝管的作用是什么?水流方向是什么? 答案 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蒸气;冷凝水的流向要从低处流向高处,即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④加入碎瓷片(或沸石)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是为了防止蒸馏烧瓶内液体暴沸。 (2)石油分馏得到的馏分是纯净物吗?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答案 不是纯净物是混合物,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 (3)石油的催化裂化与裂解有哪些不同? 答案 催化裂化与裂解的主要不同:①反应条件不同,催化裂化是加热、使用催化剂,而裂解加热的温度更高;②目的不同,催化裂化是提高轻质油的产量和质量,裂解是制得乙烯、丙烯等气态短链烃。 (4)裂化汽油和直馏汽油有何主要不同? 答案 裂化汽油是由重油催化裂化而得到,其中含有液态不饱和烃。如C 16H 34――→催化剂 加热、加压C 8H 18+C 8H 16。 直馏汽油是由石油分馏直接得到,一般不含不饱和烃。 1.石油的分馏是物理过程,而催化裂化和裂解属于化学过程。 2.石油裂解是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油是混合物,汽油是纯净物 B .沸点:汽油<柴油<煤油 C .石油的裂化与裂解都属于化学变化 D .石油的分馏是化学变化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2课时)优秀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难点: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几幅生锈的物品的图片,提问:钢铁制品为什么会生锈呢?生活中有观察到哪些铁制品生锈的现象? [小组讨论] 讨论交流生活中所观察到铁制品生锈的现象,并分享自己对于现象的描述和发生的现象的解释。 [讨论交流] 畅所欲言所观察的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对发生的现象的解释。 (二)讲授新课 (1)铁钉锈蚀条件的研究 [实验探究] 铁钉锈蚀条件的研究 1、观看实验视频。 2、据观看的实验视频,说出实验步骤。 3、学生回答并表格

4、想一想:①试管Ⅱ中为什么要用煮沸过的蒸馏水,且要加入植物油? ②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铝能起到保护里层铝的作用。铁锈是否也能保护里层的铁呢? 5、氧化铁与氧化铝性质比较(学生回答) 6、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①为了使月饼保鲜,月饼包装盒中常常放入一小袋黑色铁粉,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吸收氧气和水分,延长月饼的保质期。 ②比较吐鲁番盆地和海南岛两地,铁生锈相对较慢的地区是?说明理由。 新疆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 ③根据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分析铜生锈的条件又是什么? 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接触 [知识拓展] 教师介绍冬天常用的暖宝宝的发热原理。 [新知应用] 1、展示自行车的图片。学生思考: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 2、展示铁制品的图片,学生回答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铁制品防腐蚀的的原理和方法。 4、教师介绍除铁锈的方法。 (2)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引导] 1、提出问题:对于金属资源除了采取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使金属

部编二上第一单元备课

学期备课 一、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教育、行为方式等因素都不同,因此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针对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的现状,这学期我将有目的地增加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旨在扩大识字量,丰富课外知识,积累好词好句,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支持和帮助。针对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班内有几位同学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正确,早读时间疲于应付,上课走神开小差,这学期更要加强监督和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个专题的涵盖面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专题主要包括 3—4 篇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儿歌等。 三、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 450 个字,会写 270 个字。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第四单元课题三

课题3 离子学案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2、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定义和形成的过程 学习重点:1、核外电子的排布 2、离子的形成过程 【课前延伸】 课前预习: 1、核外电子的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 运动,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层,最多的有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2、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小圈和圈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和,弧线表示,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3、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容易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容易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带电荷的原子叫做。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分层运动 1、电子层是指。 电子层 1 2 3 4 5 6 7 离核远近: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2、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第一层最多个,第二层最多个,最外层最多不超过个。核外电子首先排布在能量的电子层里,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的电子层里。 4、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如Cl原子结构示意图: 指出图中各部分的含义。 金属元素5、元素的分类:依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可把元素分为三类: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4个,在反应中易电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通常为个(氦为个)。通常把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的结构称为。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原子都有使自己变成的趋向。所以,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 合作交流 1、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排布规律是第一层最多个,第二层最多个,最外层最多不超过个。 2、在原子结构中,原子的种类由决定,相对原子质量主要由决定, 元素的种类主要由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决定。 3、元素的分类,一般把元素分为(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精讲点拨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 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余或等于4个 分类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 在原子结构中,原子的种类由决定,元素的种类主要由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决定。 自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