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学方法论

数量经济学方法论
数量经济学方法论

DUFE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学号:2013100340

专业:数量经济学

姓名:杨俊颖

摘要

摘要

对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几个哲学基础问题的讨论,有以下结论。广义的或者说完整的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只能检验,不能发现”,而是一个能够作出科学发现的研究全过程。数量经济学模型设定阶段的演绎与模型检验阶段的归纳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辩证的数量经济学模型的认识论。在方法论上,数量经济学既不是完全的证伪主义,也不是完全的实证主义,而是两者的综合。在数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模型设定中必须坚持“从复杂到简单”的思想路线和技术路线,在模型检验中确保样本数据的质量并对数据作出必要的检验和技术处理。要正确理解数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相对性并合理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

关键词: 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归纳与演绎,证伪与证实,一般与特殊

ABSTRACT

ABSTRACT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ve Economics model several issues discussed philosophical ba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Generalized or complete quantitative economics model approach is not generally considered a "test only, can not find," but to make a stud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model testing stage set number of stages of economic models combined to form a complete, quantitative economics dialectical epistemological model. In the methodology, quantitative economics is neither completely Falsificationism is not entirely empirical doctrine, but both comprehensive. In the overall model set quantitative economics applied research must adhere to the "from complex to simple," the ideological and technical route,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data and sample data in model checking to make the necessary inspection and technical processing. To properly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 model approach.

Keywords: Quantitative Economics model,inductive and deductive,falsification and confirmed,the general and special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目录.................................................. III

1 绪论 (1)

2 数量经济学方法论 (2)

2.1预备知识 (2)

2.1.1 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 (2)

2.1.2狭义和广义数量经济学 (2)

2.2数量经济学方法论 (3)

2.2.1数量经济学方法综述 (3)

2.2.2 数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框架 (3)

2.2.3数量经济学方法的归纳与演绎 (4)

2.2.4数量经济学方法的证伪与证实 (5)

2.2.5数量经济学方法的一般与特殊 (5)

2.2.6数量经济学方法的相对与绝对 (6)

3 数量经济学方法的实证分析 (8)

3.1建立初步回归模型 (8)

3.1.1初步回归模型建立 (8)

3.1.2初步回归模型检验 (9)

3.1.3初步回归模型分析 (10)

3.2修正回归模型 (11)

3.2.1回归模型的修正 (11)

3.2.2修正回归模型的检验 (11)

3.2.3修正回归模型分析 (13)

3.3所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意义 (13)

4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1 绪论

数量经济学旧称经济数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以质的分析为基础,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一个新分支。数量经济学是根据经济理论在质的分析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性的经济学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数量经济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赢得了我国经济学界、政府与企业决策部门的重视,它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显现。

数量经济学包含目前西方经济学中的数理经济学、经济计量学、投入产出经济学等一系列系统使用数学方法的经济学科,是我国经济学与国外经济学接轨最为密切的一门经济学科。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可以从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两个方面来考察。从数量上看。应用研究成果明显多于基础研究成果,表现出数量经济学有很强的实用性。从研究领域看,数量经济学的应用研究涉及了企业、地区、国民经济各层次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成果最多和影响最大的是关于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该学科研究人员运用 CGE 模型进行政策模拟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中国动态 CGE模型第一版,模拟和分析了中国自主进行的贸易自由化和 APEC 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宏观经济、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影响。应用中国动态 CGE 模型第二版,评估了中国为加入 WTO 而作出的市场准入协议,特别是关税减让对中国宏观经济、产业和地区经济的静态和动态增长的潜在影响。在“加入 WTO 对国际收支影响的模型分析”中,结合我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国际收支计量模型,全面评估了我国为加入 WTO 而作出的市场准入协议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应用其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和分析了加入 WTO 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应用 CGE 模型进行了贸易自由化的环境影响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也为学科建设发挥了作用。

由此可见,数量经济学理论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规范数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逐步形成系统的学科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几个哲学基础问题展开讨论,为人们正确理解数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相对性并合理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提供借鉴。

2 数量经济学方法论

2.1预备知识

2.1.1 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

经济学可以分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和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考虑社会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学承认价值判断,理论来自于价值判断,政策以价值判断为依据,试图回答“应该是什么”。实证经济学排斥价值判断,着眼于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各个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规律,试图回答“是什么”。实证经济学起源于“萨伊定律”,形成于“边际分析”,盛行于“凯恩斯主义”。在实证经济学中又分为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现代西方宏观、微观经济学属于理论实证(Theoretical),而数量经济学则是经验实证(Empirical)。目前国内的许多文献中将“实证”等同于“经验”,凡是采用数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都被称为“实证研究“,其实是不准确的,但已是约定俗成。

近十多年来,以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为代表的经验实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际经济分析的主流方法。

2.1.2狭义和广义数量经济学

狭义的数量经济学,翻开任何一本教科书都可以看到,它以模型估计和模型检验为核心内容,说到底,就是回归分析。那么它显然处于对假说进行检验的位置。回归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针对已经设定的总体回归模型,按照随机抽样理论抽取样本观测值,采用适当的模型估计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并进行严格的检验,得到样本回归函数,从而完成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统计分析给出的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济行为中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一定能够通过表征经济行为的数据的统计分析而得到检验。数量经济学模型只能检验理论而不能发现理论。尽管狭义的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功能是有局限的,只能检验,不能发现,但它仍然是任何科学的经济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首先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寻找规律。任何经济学理论,如果不能经

受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检验,肯定是不能成立的。经济研究以至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实验室,不可能通过实验室的实验来检验理论假设,那么回归分析就成为不可替代的检验方法。

广义的数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数量经济学教科书。按照数量经济学创始人弗里希(R. Frisch)为计量经济学所下的定义:“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数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

2.2数量经济学方法论

2.2.1数量经济学方法综述

数量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经济数学模型方法,包括经济系统分析、经济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费用效益分析、最优规划分析(见最优分析)、电子计算机模拟等等。在研究和使用这些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时,应遵守一系列原理和原则,如量的分析要以质的分析为前提,生产技术联系要与社会经济联系相统一,对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的作用要有正确的评价等等。唯物辩证法是数量经济学的方法论最一般的基础,对完善和发展数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现代数学等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科学方法论,也是数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依据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数量经济学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论,即经济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原理的总和。经济模型与数量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模型不但是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框架描述,而且也是数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2.2.2 数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框架

数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即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即理论假说)→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我们不妨称之为“广义的数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与方法”。大量有价值的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的实证经济研究成果,并不是“没有理论的检验”,都是首先提出理论假说,然后进行检验。对于这样的实证研究,

就不是“只能检验,不能发现”,而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发现的研究。当然不可否认在我们目前的经济类刊物上发表的数量经济学应用研究论文,相当数量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其中,一部分缺少科学性的理论假设检验,我们称之为“自欺欺人”。一部分是对人所共知的理论假设进行精确的、复杂的检验,我们称之为“自娱自乐”。这些正是目前阶段我国数量经济学发展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问题。

2.2.3数量经济学方法的归纳与演绎

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在认识论范畴上,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归纳的。诸如,数量经济分析根本上属于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经验归纳法,数量经济分析说到底是回归分析,而回归分析是归纳等说法频繁地出现在数量经济学教科书中。诚然,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合理性,因为相对于理论经济学而言,数量经济学的确更偏重于经验归纳。但是,如果缺乏对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全面了解,以及对二者在数量经济学中的真正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清晰认识,片面断言或强调数量经济学的归纳性质,不仅容易产生误解,而且会导致经济学经验实证研究中出现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演绎和归纳的结合。探寻经济规律的“整个方法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必须确定何为运行中之主要力量及与其运行相一致的规律。接下来进入纯粹的演绎阶段,在这个阶段,从给定条件下这些力量运行产生的后果中推断出结果。最后,通过将已推断出的结果与直接观察出现的结果相比较,从而有机会测试前两个步骤的准确性和实际的适当性,并提出必要的限定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第三步--经验检验,其目标仍然不是判定理论的真伪,而是“有助于逐步建立起从简单到越来越复杂的假设,直到最后假设与事实完全一致”。

抽象演绎法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主干,完全脱离抽象演绎法的纯粹经验归纳法在主流经济学中从来不曾存在过。数量经济学作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如此。只是数量经济学对经济系统中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采取了一种更加经验主义的态度。在理论经济学中,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者被视为单一的因果关系链条,或者被视为彼此交织、但可以用方程组精确表达出来的函数关系。而在数量经济学中,经济系统被视为服从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过程,一般性的因果关系固然存在,但受到各种不可控的偶然因素的干扰。数量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应用各种计量方法来尽量“控制住”各种偶然因素,以

便在概率论基础上检验实际经济数据是否体现了一般性的经济规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数量经济学比理论经济学更偏重于经验归纳。但是,数量经济学研究什么问题,以怎样的视角去研究,以及怎样采集和处理数据,都是由抽象演绎法预先确定的。

2.2.4数量经济学方法的证伪与证实

在方法论的范畴上,现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数量经济学遵循证伪主义,而不是实证主义。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了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5经济学方法论6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正是由于证伪主义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这种影响特别集中地体现在数量经济学中,故而有经济学家称,我同意数量经济学是证伪而不是证实的观点。不可否认,数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在形式上的确符合证伪主义的要求:首先要提出一项具备可证伪性的理论假说,然后用经验数据来检验这一假说,最后根据检验结果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该假说。然而在实质上,数量经济学是否是证伪主义的,对此并不能只根据其外在形式而贸然下结论。

按照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任何含有经验内容的命题都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其根本原因在于经验归纳法的天然局限--休谟曾对此作出深入讨论。波普尔进而提出,应以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进步应当通过对理论的不断证伪和修正而实现。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对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数量经济学的兴起并塑造了它的形式。但是究其实质,计量经济学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地遵循证伪主义。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数量经济学应用研究还是沿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进行的。

2.2.5数量经济学方法的一般与特殊

任何科学研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试图回答:如何从经历到的过去、特殊和局部,推论到没有经历到的未来、一般和整体。它们都遵循以下过程:首先是对偶然、个别、特殊的现象的观察;其次是对观察结果进行抽象,提出关于必然、一般、普遍现象的理论假说;然后对假说进行检验,检验方法一

般包括实验的方法、预测的方法和回归的方法;最后是发现,即关于必然、一般、普遍的规律的发现。经济学研究也是这样。不能因为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异性而否定这一共同的范式。如何观察,如何抽象,如何检验,如何发现。在这一科学研究过程中,经验实证处于什么位置,发挥什么作用?具体讲,在这一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处于什么位置,发挥什么作用?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和定义数量经济学。

2.2.6数量经济学方法的相对与绝对

相对与绝对,在不同的领域存在不同的含义。在哲学范畴上,它们用以反映事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重属性。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相对与绝对也存在于经济学实证研究之中,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和合理运用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20世纪90年代关于数量经济学是否存在的讨论,实际上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科学哲学界兴起的关于实在论的争论在经济学领域的继续。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状态和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微观观察不到的客体也是真实的;认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理论对象只要在认识上有效,它便是实在的;科学理论是似真的、趋近于真理的过程。K. D. Hoover等认为,数量经济学与科学实在论是兼容的,而且科学实在论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量经济学扮演的角色和所获得的成功;T. Lawson等先验实在论者反对数量经济学的理由是形而上学的--他们认为自己为经济世界提供了一个精确的先验的实在论,而数量经济学与先验的实在论不兼容。即是说,先验实在论只承认绝对真理,而且是主观的绝对真理;科学实在论既承认绝对真理,也承认相对真理,相对真理是趋近绝对真理的过程。数量经济学实证研究以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基础,具有客观性;同时它以概率论为数学工具,所追求的是相对真理,它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

认识数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相对性,对于我们认识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在功能上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数量经济学模型作为一类经济数学模型,是从用于经济预测、特别是短期预测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功的实例,成为经济预测的一种主要模型方法。但是,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就是从“事”中寻“理”的方法、从“活动”中寻“规律”的方法。而且又如K. D. Hoover强调的,“数量经济学并不企图发现覆盖性的法

则,只是试图寻找不明显的规律”。将这些“规律”用于对未来尚未发生事件的预测,其前提与结论之间有某种必然性的联系--结论不能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可见,数量经济学模型揭示的是蕴涵于样本中的不明显的规律,而将该规律用于样本外的预测,显然受到严重的局限。所以,经济预测不应该成为数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应用领域,对于低概率事件的预测,数量经济学模型更是无能为力的。

认识数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相对性,对于我们正确解读数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结论,也是十分重要的。应用数量经济学模型只能得到相对的结论,相对于模型赖以建立的、表征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样本、样本观测值以及选择这些样本的抽样方法,相对于关于模型统计性质的假定,也相对于关于规律的理论抽象,最后集中表现于带有置信水平和置信区间的强调随机性的结论陈述。

数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相对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模型变量的内生(或随机)与外生(或确定)的性质也是相对的。在一个数量经济学模型或者模型系统中,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不得不将一些变量设定为内生或者外生的、随机或者确定的,于是很多错误便产生了。内生或者外生、随机或者确定,并不是变量本身所固有的绝对属性,而是相对于模型的研究对象、模型系统甚至模型中的参数而言的。如果一定要给出经济变量的固有属性,只能说它们都是内生的和随机的,因为它们都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互相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因此,关于变量设定相对性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同一个经济变量,相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可能有不同的设定。

3 数量经济学方法的实证分析

模型不但是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框架描述,而且也是数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下面以数量经济学的核心模型--回归模型为例,说明用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具体步骤。

3.1建立初步回归模型

3.1.1初步回归模型建立

1993-2007年相关经济数据如表1所示。经过对这15年的经济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设定国内生产总值为1x ,地产投资总额为2x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为3x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屋竣工面积为4x ,作为自变量,全国房屋销售均价设为Y ,作为因变量。根据所选的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房地产投资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屋竣工面积(图表中简称为固投房屋竣工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四项指标,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0b +1b 1x +2b 2x +3b 3x +4b 4x +u 其中 Y ——全国房屋销售均价 Y=b 0+i i i x b ∑=4

1

1x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 2x ——房地产投资总额

3x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屋竣工面积

4x ——国内生产总值

0b ,1b ,2b ,3b ,4b ——未知参数

u 是剩余残差,且E(u)=0,与三个自变量无关。

表3-1 (1993-2007)年的相关经济数据

数据来源:中经专网(教育版)

3.1.2初步回归模型检验

用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如下分析检验结果。 1、拟合优度检验

由表2可看出,其相关系数R 为0. 986,测定系数R'为0. 972,说明其拟合优度较好。

表3-2 Model Summary a Predictors: (Constant),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房地产投资额(亿元),固投房屋竣工面积(万m 2

)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元)。

2.方程显著性检验(F 检验)

如表3所示,F (4, 10)0.001=5.99<86.111,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

表3-3 ANOVA(b)

a Predictors: (Constant),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房地产投资额(亿元),固投房屋竣工面积(万m 2

)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元)。b Dependent Variable:房屋销售均价(元/m 2

)。

3.变量显著性检验(t 检验)

如表4所示,t (15) 0.3=1.074<1.087,能够通过检验。

表3-4 Coefficients (a)

a Dependent Variable:房屋销售均价(元/m 2

)

3.1.3初步回归模型分析

但是,从表4中可以分析出,国内生产总值、房地产投资额与全国房屋销售均价皆负相关。在经济意义上存在不合理性,进一步分析,从SPSS 输出的数据(表5)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很高,这就存在多重共线性,需要对初步回归方程进行修正。

表3-5 Correlations

3.2修正回归模型

3.2.1回归模型的修正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额,其计算公式是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总额与报告期年平均人数的比值,考虑到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计算的,并且与房屋购置有更直接的经济关系,在修正模型时,保留居民消费水平,去掉国民生产总值,采用SPSS分析结果如表3-6、表3-7、表3-8所示。

3.2.2修正回归模型的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从表3-6可以看出,其相关系数R为0.986,测定系数R2= 0.972,说明其拟和优度较好。

表3-6 Model Summary

a Predictors: (Constant),房地产投资额(亿元),固投房屋竣工面积(万m2)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元)

2.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

如表7所示, F(4, 10)

=5.99<126.024,更好的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

0.001

表3-7 ANOVA(b)

a Predictors: (Constant),房地产投资额(亿元),固投房屋竣工面积(万m2) ,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元)

b Dependent Variable:房屋销售均价(元/m2)

3、变量显著性检验(t检验)

=1.074 < 1.166,仍能够通过检验.

如表3-8所示,t (15)

0.3

表3-8 Coefficients (a)

3.2.3修正回归模型分析

全国房屋销售均价与房地产投资额、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正相关,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房屋竣工负相关,较好地体现了实际的经济意义,并且较好地通过了相关的检验。可见,本文所修正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各个方面表现良好,即最终建立的三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 =734.809+0.4891X +0.0072X -0.0023X

3.3所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意义

综上所述,该方程可以用来分析我国房屋销售均价的变动趋势。在给出未来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房屋竣工面积、房地产投资额、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估计数据的基础上,依据该公式计算:房地产价格的预测值,可大体观测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部门、房地产相关管理部门、房地产从业人士以及有房地产消费需求的居民提供分析依据。有利于各方主体进行理性决策、采取有效措施,以规避风险、提高收益、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改革和规范化进程,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4 结论

本文就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几个哲学基础问题进行了讨论,结论如下:

(一)一般认为的“只能检验,不能发现”,对于狭义的数量经济模型方法,即模型检验而言是成立的,但广义的或者说完整的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包括模型设定和模型检验两个阶段,是一个能够作出科学发现的研究过程。

(二)简单地把数量经济学视为经验归纳法,是对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片面理解,导致的结果是对模型设定的忽视。演绎与归纳的结合,即模型设定阶段的演绎与模型检验阶段的归纳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辩证的数量经济学模型的认识论。

(三) 在数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正确认识和处理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十分重要。按照从“事”中寻“理”、从“活动”中寻“规律”的逻辑,在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模型设定中,必须坚持“从复杂到简单”的思想路线和技术路线。此外,要从“特殊”的样本数据中推出关于总体的“一般”结论,必须在模型检验中确保样本数据的质量并对数据作出必要的检验和技术处理。

(五)数量经济学的传统定义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从本文研究的意义上,我们不妨将之扩展为“哲学、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传统的数量经济学教科书将模型估计和检验作为其核心内容,是“从一个数量经济模型开始的,而没有考虑模型构造的细节”,这是导致对数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的片面理解和模型方法的错误应用的重要根源。改造数量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将模型设定作为核心内容之一,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任何数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只有正确设定了总体回归模型,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是本文研究得出的最重要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宏宇.建设数量经济学理论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7-06-19.

[2] 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2).

[3] 张屹山,金成晓.数量经济学的特定内涵与学科定位[J].数量经济技术

经济研究,2002,(11).

[4] 王文博.当代数量经济学的模型方法论[J].当代经济科学,1997(2).

经济学方法论 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 的under,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希望大家权当经验交流,小生谢过了。 为了不使我的上一个帖子成为太监,我还是首先继续介绍我读过的一些经济学教材,希望对大家的经济学学习能够有一定益处。在版上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几本教科书之间的优劣,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之间的版本问题,抑或是询问该读原版还是翻译版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指导自然好,但是事实上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的,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要不停的过遍数,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在大学里感受深刻,因为我学的很多课程没有什么参考书供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本教科书,书后有一些习题,那么就只有一遍一遍的看了。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在我上面指出的后两类的问题上过分纠结,比如平狄克的教材,人大就出过至少两版,都摆在那里,其实读哪一本都好,只要读完了,就一定有收获,如果硬要在读之前就希望给这些不同的版本分出个高下,个人认为过于功利了,不适合经济学学习, 好,言归正传,在介绍完初级教材之后,继续介绍中级教材,其实这才是我一开始写作的初衷,但是如果单写中级有限的有些单薄,所以另开了帖子写初级。 1.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光华和ccer的考研参考书,同时也是不少院校财经专业的参考书,在群众中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这个从其兴盛不衰的D版就可以看出来,光我自己就买过两种D版,一种纸比较光滑,书整体比较薄;另一种是今年见到的,仿轻质纸做的,书比较厚,但拿到手里比较轻,前一种印刷错误比较多,不太推荐,后一种还没细看,不好评价。这本书是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皮经济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因为读过的人太多,所以我不想用太多笔墨,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就是——必读。至于其特点,你只要认真读过一遍,就绝对能明白。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它的配套参考书,官方有两本,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黄皮,一本蓝皮,我看过,差不太多,有些题很有意思,比较注重考查经济学思维,值得一做。 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这书的名气可能比现代观点稍差一些,主要是它的数理推导比较严密,一开篇就是数学基础,而且提了很多中级教材忽略的加边海赛阵等内容,足见作者治学之严谨。这本书习题很好,很规范,考研的同学可以做一做。这本书有个版本问题,第六版是比较厚的那本,土黄色封面,第九版是红色封面,第六版是朱宝宪老师译的,新版是他儿子译的,我推荐英语一般的同学看第六版,好一些的直接看北大出的9ed的影印版。 3.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一个是MIT斯隆的教授,一个是Berkeley哈斯的教授,出的书一定不差,这本书我是大二上看得,看的是第四版,人大出的,个人认为无论从作者的文笔,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算一流,这个教材行文非常流畅,看着很舒服,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化的例题及习题比较少,不适合应试,所以如果单纯应试,不推荐看这本书,但如果为加强经济学功底,很值得一读。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书早年好像是ccer的参考书,后来为了避嫌就去掉了,但是很明显有偏数理的倾向,整体内容不错,个人认为尤以第十六讲为最佳,我看过很多中级教材介绍GE的内容,但是平老师写的最好。遗憾的是这本书关于博弈论虽有三讲,但内容还是有些单薄,有很多同学说十三讲之后看不明白,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踏下心来看,总想着会不会考,会不会考,如果抱着这个心理,我觉得是无益于经济学学习的,中心做微观的老师很多,这两年题目明显有倾向于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那么十三到十五讲都是值得一看的。 再次康桑阿米达……music……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以及长期与短期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以及长期与短期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提纲】 小序 一、科学研究的逻辑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三、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四、归纳、演绎与溯因 五、长期与短期 六、结论 “经济学方法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非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在国内,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出版了许多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注:这方面的专门译著,如马克·布劳格著:《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经济学方法论译丛》。中国学者的专著,如韩永进:《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另外,在许多著作中也有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专门章节,如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章;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章.)。“经济学方法论”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人分为两个层次,也有人分为三个层次(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两层次的划分见石土钧为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中译本所写的“译者前言”,见《经济学方法论》,第13页;经济学方法论的三层次划分见黄少安(1995),第8页.)。这两种不同分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把具有哲学意味的一般方法论看作是最高层次,这首先涉及科学是什么或科学研究的逻辑问题。本文主要对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长期与短期等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五方面,是由其重要性决定的:科学研究的逻辑属于科学哲学问题,回答的是“经济学如何才能够成为科学,或者从何种意义上经济学才是科学”的问题;规范与实证涉及到经济学研究的性质,是单纯的解释、描述,还是涉及价值伦理;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涉及到认识问题的视角;溯因、归纳与演绎涉及到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内容;长期与短期会影响人之行为,在经济学研究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研究的逻辑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前言”中对“知识”作了区分。他指出,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人们对这种分类只能加以补充,而很难再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全部的理性知识可以分为质料的和形式的。形式的知识,只涉及知性的形式,涉及理性自身,涉及思维的普遍规律,而不涉及对象的差别,这种形式哲学被称为逻辑学;而质料哲学按照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所服从的规律,又可以分为两种:物理学和伦理学,物理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问,而伦理学则是关于自由规律的学问。(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围绕“经济解释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也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吸引我们的问题。全书大致分为四大板块:望而却步的科学哲学、从波普到新的异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剖析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观点以及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关系。文风简洁大气,逻辑思路非常严明。 作为一名研究生,广泛的深入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研究及创新非常重要。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观点、方法,同时也对我的研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我想着重谈两点关于本书的见解:一是关于证伪主义的思考;二是关于本书的结论以及对我研究写作的启示。 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主义方法论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主义标准,只会保护理论免于受证伪,采取防卫性的方法调整理论的假设或使用范围。现代经济学家把波普主义描述为难以吞咽的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的应用到经济学论证当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将无法存活,最后的结果就是防卫性保护。波普尔给予经济学家在众多理论中提出建议:选择那些最可证伪的命题,并试图去证伪它,如果该命题没有通过检验,就抛弃它。显然波普尔本人也在逃避这一点。 3、证伪主义方法论过于武断,即一次证伪成功便将该理论抛弃。如果将一种理论引入到时间序列当中,我们无法轻易地因为一次证伪而将它全盘抛弃,因为当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这篇对话不管是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的学生来说,都受益良多,同时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体、二常、三归纳、四个把握”。 一体指的是“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不以这个出发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就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反过来,如果以理性为出发点来观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所观察、解释的现象和金钱和物资利益无关,也是经济学的理论。但是这个理性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是“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总是会做出他认为的最佳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有界的。但是在构建模型时,如果无界理性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预测现象、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引入有界理性、从而保证模型的简单明了。 “二常”指的是“常有”和“常无”。我们现在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做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多看理论文献、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林老师所说的“豁然贯通”。所谓常有就是我们心中要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就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能把理论当作真理本身。虽然“理性”作为经济学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选择的限制确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切忌用现有的理论来套用所要分析的现象。 而“三归纳”指的是林老师提出的“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一分析是指“本质特征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的目标、目标的特性,他所处的环境的特性等等。而想要找到这些目标和特性,就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包括当代横向的归纳,历史纵向的归纳和多现象综合归纳,即“三归纳”。反复交替进行分析和归纳我们才能建立逻辑的自洽,推论与现象相符的理论。 “四个把握”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原则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对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经济学家。首先,我们要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差别,在推动社会进步是,要从改变决定内生变量的外生变量入手才能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否则不仅事与愿违更有可能令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强调产权和治理结构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不可能根本改变国企软约束的情况。其次,在外生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作者李雷 学院投资工程管理学院 专业国民经济学(投资经济)年级2016 学号2016100046

摘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所主要关注的问题。因此经济学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发展经济学就必须完善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先是完全排除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到重新开始认识和学习并接受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到现在我们逐渐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接轨并展开对话。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经济学方法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当前的基础上,我们应继续努力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理论,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方法论理论框架,更好地指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发展 I

目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 1.1经济学简介 (1) 1.2经济学方法论 (1) 1.3中国经济及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现状 (2) 2.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3) 2.1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3) 2.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 (3) 3.对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4) 3.1加强经济学理论学习的意识 (4) 3.2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在中国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4) 3.3客观合理地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5) 4.中国经济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意义 (5) 4.1理论意义 (5) 4.2现实意义 (5) 5.总结 (6) 主要参考文献 (6)

浅析中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1.经济学与方法论 1.1经济学简介 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学主要指的是西方经济学。这是因为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由西方国家学者推动,是现代经济学的各主要流派的奠基者。西方经济学主要包括:企事业的经营管理办法和经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产生过: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等诸多流派。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当然还要考虑到国情的差别。我国在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问题上可以运用。 1.2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即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①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经济学方法论从学者们对经济学的研究中产生,是对其方法的系统概况,同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现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 现 摘要:归纳主义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比如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演绎主义强调演绎方法是获取知识、建立理论的基本方法。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关键词:归纳主义重商主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德国历史学派演绎主义重农主义李嘉图西尼尔奥地利学派 一.归纳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 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是建立理论陈述的基础。它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强调观察和系统地经验总结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归纳主义主张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等都惟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它要求在观察时摒除头脑中一切先入为主的见解,反对在进行观察、实验之前对观察对象的性质做出任何预先的判断。[1] 归纳主义方法论对经济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起到重要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重商主义理论和归纳主义出现在同样要求摆脱几千年来宗教圣典对人们的思想束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它使科学面向生活,使重商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带上归纳主义色彩。早期的重商主义,主要通过经验总结来提出自身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通过总结商业资本的经营实践,来反映在获取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把人们对经济活动规律认识的来源定位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开始了以实践经验为基本来源建立经济理论的时代。 威廉·配第是最早使用归纳方法的英国经济学家,他第一次系统地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经济现象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方法论方面,他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客观的自然规律,他力图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不仅把研究的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把劳动和土地看作是财富的本源,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而且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在商品的价值、价格、货币以及工资、地租、利息和低价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2]他的经济学著作在论述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主要经济问题时,力求探索经济现象产生的自然基础。他以培根所创始的经验科学的方法(即依据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等方法)为根据,提出“对于人口、土地、资本、产业的真实情况的认识方法”,用计量作比较,用数字作语言,阐明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写出《政治算术》这本名著。配第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是要说明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他要解决的问题比重商主义更深一步。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亚当·斯密继承配第的方法论传统,建立了古典经济学,他的方法表现出二元特征,即科学抽象法和现象描述法并存。斯密研究方法的二重性是同他的二重的研究任务相联系的。“一方面,他试图深入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生理学,另一方面,他试图既要部分地第一次描写这个社会外部表现出来的联系,又要部分地为这些现象寻找术语和相应的理性

经济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业 姓名:李晓坤 专业:金融专业硕士 学号:220130923470

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是对方法的理论探讨,通常可以分为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方法的反思,包括方法的依据以及方法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经济学方法是人们为了研究经济问题所采取的特定活动方式。而经济学方法论是对经济学方法的理论探讨、反思所形成的一门学说。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以人们对客观经济活动的认识方法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们运用怎样的观点考察经济活动,并把认识加工成为系统化的理论结构的方法。表现在经济理论的来源与形成方式、经济理论的结构与发展方式、经济活动的基本认识方法和理论内容结构的安排方法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首先是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提高经济理论水平的基础,其次经济学方法论是正确认识客观经济世界的工具,学习方法论是还全面掌握和发展继承前人经济理论的必要环节。 一、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 科学方法论的领域有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数学方法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任何推理都具有两个部分:前提与结论。推论关系依存于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按照推理的方向性即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从特殊到特殊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分为三段论、关系推理、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等等。 归纳主义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强调观察和系统的经验总结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归纳主义主张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惟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实验、观察是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归纳主义把归纳法作为发现规律、建立公理的最基本的方法。归纳主义认为,观察、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事物的属性,发现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建立经得起客观事实检验的一般性科学理论。但归纳主义并不否认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但认为演绎法只是用来证明已有知识,而不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归纳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在重商主义、威廉·配第(劳动是财富之父,

经济学方法论

DUFE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 学号: 专业: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摘要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学方法论的问题,通过介绍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容以及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得出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以及方法论对经济学未来的影响。 本文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 第二部分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应用这两种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是介绍经济学方法论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本文主要是从哲学、历史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为出发点; 最后一部分是介绍经济学方法论意义以及方法论与经济学的未来,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实证方法规范方法社会学科

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探讨 方法论是一个博大的领域,充满着激烈的竞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时俱进。它包容着批判主义精神,从事方法论研究,自然要富有批判态度,所有问题都可以争鸣,这一点也是所有科学活动的共同特征。 一、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 方法论涉及的是经济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是经济学原理的“平台”。它提供了一个范式,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范式探讨现代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重要论题,诸如,经济学何去何从,经济学的局限性,经济学阐释的可能性,经济学是否呈现多样性,经济学是否正朝着结构主义的方向演变,等等。 二、经济学方法论的内容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家面对经济理论难以消解的现实,视图提出自己的尝试性解释,也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和把握。经济学方法论在发展过程中深受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经济学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主要探讨经济学知识的性质、认识论地位以及获得途径等问题。严格意义上讲,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范畴,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构建提供了方法上的哲学观,即方法论哲学。张五常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应该叫“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方法论在经济方面与其他科学是相同的,所以要笼统的说一说,不应该分门别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而适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均适用于经济学研究。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除了仍然用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外,经济学家还把经济学的研究区分为实证的研究和规范的研究,相应地经济学的方法可以区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 实证方法是在既定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考察经济活动中的一定的因果关系。它所解决的,是“这是什么”或“这不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以经济增长为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在课上学习了一些有关“实证”的知识。实证经济学就是探讨是“什么的经济学”。与之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也就是探讨“应该是什么的经济学”。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 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经济学就是这样。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着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当

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 第二,有关假说。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

经济学方法论-张五常

206 经济学方法论 张 五 常 【编者按】 中国的经济理论文章或论著,严格说来大多算不上真正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在中国实在是一门太年轻的学问。我们仅有的那点底子,还是俄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一直得不到经济学的真传。对经济学的无知,使我们置身中国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经济实验室而孕育不出自己的经济学大师,甚至连一支象样的经济学家队伍也排列不齐。张五常的“经济学方法论”令人顿开茅塞,它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学、经济学方法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显然经济学既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也完全不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者笔下的那么潦草、简单。大师道来,非同一般,却又似乎可以亲近。在此我们特别刊出张五常先生这篇演讲,相信它比刊发张先生的经济学专论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进步更加实用。 内容提要 经济学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方法。经济学主要研究“为什么”的问题,解释人的行为或现象。它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精确推测,而不是预测。不能用事实解释事实,以理论解释事实,要有抽象的存在。经济学能够运用的基础理论不多,但是推测能力要强,问题的局限条件清楚,就会有结论。解释现象的理论越简单越好,用复杂的理论解释复杂的世界是行不通的。经济学不能和真实世界脱节。经济学就是在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之间寻找一般性结论。 关键词 科学人 推测 真实世界 简单 张五常 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1935年生于香港。1945年在广东佛山华英中学附小读书;1948年返回香港,先后就读香港湾仔官立书院、皇仁书院。1957年到加拿大留学。 1959年到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学习。1961年在该大学经济研究院读研究生,1967年获博士学位。1969-1982年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1982-2000年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和院长。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博士论文,获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英文,1969),《社会成本的神话》(英文, 1978),《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吗?》(英文,1982),《卖桔者言》(1984),《中国的前途》(1985),《再论中国的前途》(1987)等等。主要论文有:《私人产权与佃农制度》,《交易成本、风险规避及合约安排》,《合约结构与非私有资源理论》,《价格管制理论》,《公司的合约性质》,《交易费用的范式》等等。此外,张五常还是著名摄影家、书法家和散文家。 此文根据张五常先生在吉林大学的即席讲演录音整理而成。

(完整word版)《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这篇文献是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1953年的出版的《经济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很好的,深入浅出,意味深长。开篇从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入题,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实证科学、规范科学及方法技巧这三者的混淆是很普遍的,并成为众多错误的根本原因,对这三者的讨论对确认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特的实证科学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讨论在创建凯恩斯意义上的‘独特的实证科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方法问题。”严格的说就是研究怎么样判定一个假说或理论是否应该纳入到实证科学的范畴,即‘是什么’的系统体系。这种普遍的混淆极大的妨碍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发展进程。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规范经济学的混淆是难以避免的,理论是研究者们的成果,其关注的问题也和他们自身有关,他们的研究来源就是经验之内和力所能及的那么一个圈子了。经济学的争论也是源于此,夹带着自身的主观和不那么完美的客观,那些自诩为专家的意见分歧相当大,很难保证他们的结论是不偏不倚的。这里所说的绝不是完全意见一致就就是好事,从天文学的发展就能看出了,地心说到日心说就是很好的例证。从文章的观点来看,在‘实证分析’中,研究者很倾向于调整相应的实证结论已支持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同事拒绝那些有悖于自身的规范分析的结论。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与任何伦理立场及规范判断的,重点在于是什么,既一种客观的科学,与资源科学并无二致。 但是作者认为哪并不是根本差异。 规范经济学及相关经济学方法不能独立于实证经济学,任何结论都会有基于某种行动产生的预测,这种预测或多或少是根治与实证经济学。另一方面,政策结论与实证结论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文章提到了关于最低工资立法的问题,各方的争论都有其现实意义,就算是普遍接受的最低工资问题上也存在迷糊的差异,我从文中发现,那些争论者过于关注政策所导致的新问题,再加上政治和社会影响,要达成完美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最终立法成功,必会有新问题的产生,我的看法是,只要政策的效果是使立法前的微观个体的状况变好,并没有使某些个体的状况变差,这项立法就是值得的。 西方政策上的分歧大抵都是上述的情况,各自都明白好的坏的哪些方面,尽管不全面,这种争论似乎可以看成是一种实证的过程。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但是一种政策是有时效,可能还存在一种机会成本,即在立法的时间选择问题,今早的立法可能可以解决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瞻前顾后的结果是现状的更加严重性,理论能经受实证的考验,即通过事实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有关正确的经济政策的一致意见将不是取决于规范经济学的发展,而是实证经济学的发展,之所以要建立有别于规范经济学是我实证经济学,正是在于促进政策问题上的一致性。 二、实证经济学 实证的终极目标是提出一种“理论”和“假说”,对尚未发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这种理论一部分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推理方法,其二是具体的假说内容,及从现实中抽象出事物的关键特征。作者在文中提到,理论是没有实质内容的,仅仅是一系列的套套逻辑,对于这点,我表示怀疑,或者说是我不懂,那些列的逻辑不就是某种描述性的、概括性等的内容么?理论的功能则是在于为组织和整理经验材料提供分类依据,从逻辑出发可以揭示理论预言是否完备和前后一致,即从语言的角度看该命题是否是“正确的”。事实证据则可以说明“分类编排系统”即理论的逻辑是否具有有意义的经验对应物。作者引用了供给和需求的案例,这种二分法分别列举了一系列的影响供给和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认识及启示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认识及启示 2009级经济管理2班胡清华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身处中国纷繁芜杂的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光怪陆离、引人入胜。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人们来说如何找出这些复杂经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经济规律,以及是否能借用对已有经济事实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这都成为我们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出发点。 一、经济学方法论内涵及范畴 经济学方法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经济学方法论指论证经济学理论正确的某种原则,广义上则包含着什么是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具体来讲,西方学者研究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围绕对一个核心问题的回答,即如何衡量与选择经济理论。换句话讲,有无一套标准来区别开“科学的”与“非科学的”理论?如果有,用什么标准?或者如何从所有理论中鉴别出哪种是“最好”的。现实意义上,这套标准就成为经济学家在建立与发展理论时必须遵守的方法规则。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家面对经济理论难以消解的现实,试图提出自己的尝试性解释,也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和把握。经济学方法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元学太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主要探讨经济学知识的性质、认识论地位以及获得途径等问题。严格意义上讲,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范畴,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构建提供了方法上的哲学观,即方法论哲学。张五常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应叫“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方法论在经济方面与其他科学是相同的,所

以要笼统地说一说,不应该分门别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而适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均适用于经济学研究。 二、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阶段划分以及主要思想 针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阶段划分的问题,国内学者并无统一的看法,傅耀按照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实证主义阶段、实证主义阶段、证伪主义阶段和历史主义阶段。元学太则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将经济学方法论划分为两个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方法论研究的兴起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繁荣时期。以下以傅耀的四阶段划分法来了解各时期的主要经济学方法论思想。 1、前实证主义阶段 前实证主义阶段的经济学方法论是一种不定型的、朴素的、自发的阶段,还处于朦胧的状态,但这一阶段的经济学方法论启迪了人们思想的火花。例如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现象描述法和科学抽象法已经初露端倪,而在斯密经济学说中抽象演绎法和现象描述法得到了系统化的体现。斯密之后,抽象演绎法在李嘉图和西斯蒙第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其渐趋精细化。此后,现象描述法又得到了马尔萨斯和萨伊的大力发展。 2 、实证主义阶段 实证主义阶段是经济学方法论史上第一个具有较完整理论表现形态的发展阶段。比如这一时期,西尼尔将李嘉图的抽象法发展到当代意义上的假说演绎法的过程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约翰.穆勒把归纳——演绎方法确立为经济学研究唯一合理的方法,他的方法论可以说是标准实证主义的样板,但他并不排除抽象法的功能。凯恩斯发展了演绎法并承认归纳法和演绎法有互补作用,他将西尼尔的抽象演绎法与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调和起来,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在课上学习了一些有关“实证”的知识。实证经济学就是探讨是“什么的经济学”。与之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也就是探讨“应该是什么的经济学”。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经济学就是这样。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着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 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当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第二,有关假说。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说不能适用。判断假说是否属于这种情况的标准有两个:1,替代理论的精确程度;2,更高精确度所带来的成本(个人认为第二条更适用于社会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总是竭尽所能找到最真实的)结论是只要假说合理,无论假设是否符合现实,我们都可以接受这个假说。理论中的假设是十分重要的:1,它们是对理论的简洁描述或表述方式;2,它们有时促进了通过假说的含义而对假说所进行的间接假设;3,它们有时是明确说明理论可能正确的条件的一种简便方式。对于第一条可以这样理解,假说是可以看成由抽象模型和一系列规则所组成的。在我们判断可观测的现象与模型中的实体之间的一致性时,就用到假设(关键性假设)。它能够简洁的描述出模型,使我们可以判断模型适用性。(第二点不太明白,请老师指教)总体来讲,经济学的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提出假说(模型+规则),其中包括假设和含义。假设是模型的简洁性描述,当判断实际现象是否与模型相对应,是否能用此规则加以推测

马克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阅后感 张宝华21220027 2013-4-9 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主义方法论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主义标准,只会保护理论免于受证伪,采取防卫性的方法调整理论的假设或使用范围。现代经济学家把波普主义描述为难以吞咽的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的应用到经济学论证当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将无法存活,最后的结果就是防卫性保护。波普尔给予经济学家在众多理论中提出建议:选择那些最可证伪的命题,并试图去证伪它,如果该命题没有通过检验,就抛弃它。显然波普尔本人也在逃避这一点。 3、证伪主义方法论过于武断,即一次证伪成功便将该理论抛弃。如果将一种理论引入到时间序列当中,我们无法轻易地因为一次证伪而将它全盘抛弃,因为当时的证伪手段受限于所处时代的思想背景,技术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流思想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原来被证伪的观点拿到现在很可能又是成立的,或者改变一下形势也是成立的。

经济学方法论

题目: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生学号:指导老师:

经济学方法论 摘要: 经济学方法论是指导经济研究工作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学者历来重视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和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学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学方法论的变革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经济学研究方法经历了从拒斥到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方法、从较为单一的分析方法到多元分析方法的发展,逐渐与国际经济学界接轨和开展对话交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仍然要继续解放思想,把继承与创新高度地统一起来,使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在国际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经济学方法论改革开放科学哲学启示

摘要: (1) 引言 (1) 1 经济学方法论概念及范畴 (1) 2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阶段划分以及主要思想 (1) 2.1 前实证主义阶段 (1) 2.2 实证主义阶段 (2) 2.3 证伪主义阶段 (2) 2.4 历史主义阶段 (3) 3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 (3) 总结 (6) 参考文献 (7)

引言 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者在研究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方法体系。或者说,经济学方法论是对经济学方法进行理论探讨而形成的一门学说。它既要研究一般经济学方法的功能和特点,也要研究其在总体上的相互联系。它不仅仅是对经济学方法的概括和总结,还应该对这些方法进行反思。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学派都有其代表人物所创立或论证、概述的方法论。因此,经济学发展史上各学派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根据就在于其方法论之间的联系。没有其方法论上的联系和区别,就没有各学派之间的继承和创新。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的历史阶段,基本上是与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相一致的。可以说,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学理论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1 经济学方法论概念及范畴 经济学方法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它以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识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识方法,并对经济学者构建系统性理论知识时采用思想方法进行梳理。它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人们采用什么样的观点来考察认识各种经济活动,人们又是以什么方法把获得的认识整理加工成为系统化的理论。具体来讲,西方学者研究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围绕对一个核心问题的回答,即如何衡量与选择经济理论。 2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阶段划分以及主要思想 针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阶段划分的问题,国内学者并无统一的看法,傅耀按照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实证主义阶段、实证主义阶段、证伪主义阶段和历史主义阶段。亓学太则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将经济学方法论划分为两个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方法论研究的兴起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繁荣时期。以下以傅耀的四阶段划分法来了解各时期的主要经济学方法论思想。 2.1 前实证主义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