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临床指南和常规诊疗

【概述】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与空肠移行部Treitz韧带以下的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直肠疾患引起的肠道出血。分为慢性隐性出血、慢性少量显性出血和急性大出血三种类型,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相对缓慢,或呈间歇型,约80%的出血能自行停止。在治疗上除了止血、补充血容量以外,寻找下消化道出血部位、疾病性质进行原发病病因治疗最为重要。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显性出血表现:肉眼血便,呈鲜红或暗红色的血以及果酱样大便。

(2)黑便:如果病变位于小肠或者右半结肠,当出血量比较少出血速度比较慢,停留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所出血的红细胞破坏形成的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出现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程度轻重与出血量及速度有关。少量出血可因机体的自我代偿而不出现临床症状。中等量以上的出血常表现为头昏、心悸、冷汗、恶心、口渴;体检可发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大量出血可出现黑朦、晕厥,甚至休克。

(4)隐性出血:无血便或黑便,但是大便潜血阳性或出现缺铁性贫血。

(5)原发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原发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是各种特异性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下消化道憩室、息肉、肿瘤、痔、肛裂等,出血性疾病、结核病、系统红斑狼疮等各种特殊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2.出血量估计

(1)每日出血量>5ml时,粪隐血试验可呈阳性。

(2)每日出血量达50~70ml以上,可出现黑便。

(3)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一般无全身症状。

(4)出血量超过500ml时有头晕、心悸、乏力等循环障碍表现。

(5)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休克症状。

3.活动性出血临床表现

(1)便血次数增加,颜色呈鲜红或暗红,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治疗后无改善。

(2)肠鸣音亢进。

(3)血红蛋白持续降低,治疗后不改善。

(4)血BUN升高,2~3天仍不恢复。

4.鉴别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

(1)下消化道出血病史中多伴有下腹疼或腹部有包块,排便异常伴便血史,出血前常有中下腹不适、下坠或便意。

(2)大便常为鲜红、暗红、果酱样,少数为黑便,无呕血。

(3)下消化道出血时胃管内无咖啡色的液体和暗红色的血液被抽出。

(4)来自高位小肠的出血可能有血BUN升高,而结肠出血的时候常不升高;上消化道出血时BUN升高;较下消化道明显。

(5)结直肠出血,常表现为鲜血便或是暗红的血便,血与大便相混,可有便后滴血亦可表现为脓血便。

(6)小肠出血常为暗红果酱样便,亦可为黑便,偶有血水样便。

(7)大肠出血常伴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而小肠出血常表现为脐周疼痛。

【诊断要点】

1.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2.了解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1)痔疮等肛门疾患出血率最高。

(2)各种炎症性的病变,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特异性炎症如痢疾、结核;非特异性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3)恶性肿瘤,如癌、淋巴瘤、肉瘤等。

(4)各种类型息肉。

(5)各类血管疾病。

(6)小肠的出血病因中占前五位的依次为恶性肿瘤、血管疾病、各种炎症、小肠憩室、良性肿瘤。

3.可选择的辅助检查

(1)结肠镜检查。

(2)血管造影:一般在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阳性率比较高。

(3)核素扫描:在有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检查才有意义。

(4)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阳性率50%~80%;对血管疾病无法做出明确诊断。

(5)推进式的小肠镜:技术难度较大,患者较痛苦,费用较高,一般难以接受。

(6)胶囊内镜:有一定的盲区,不能取活检。

(7)剖腹探查,术中肠镜检查。

【治疗方案及原则】

1.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

2.止血药物作用不太强,目前常用的主要是巴曲酶和生长抑素。

3.内镜介入治疗镜下注射止血剂、血管收缩剂或硬化剂,还可以电凝或激光止血。4.血管介入治疗发现病变时采取栓塞或注射止血剂达到止血的目的。

5.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有些疾病必须手术治疗时。

【处置】

1.对少量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急诊处理后无再出血可带药回家,随后门诊。

2.对出血量较大的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经积极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住院治疗。

3.对严重性出血患者或因脏器低灌注而引起相应并发症患者积极抗休克,尽快补充血容量是最主要的措施,应尽快收入ICU病房行加强监护治疗。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要点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处理要点 消化道出血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大部分人听到它,还会出现恐慌和担忧,其实消化道出血并不是单纯的疾病,而是属于消化道疾病的症状。人体的消化道指的是从食管到肛门这一全部通道,不论是哪个部位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多了解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在面对消化道出血时能够正确应对。 1. 什么是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具体指的是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发生了出血,其主要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两种类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位于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发生了出血,包括胃、十二指肠、食管、胆管以及胰管等部位的病变出血,还有为空肠吻合术引发的出血,若根据病因可以将分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和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而下消化道出血则指的是屈氏韧带以下的出血,其中至回盲部的出血称之为小肠出血,回盲部以远为结直肠出血。近年来随着对小肠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小肠出血已经逐渐从下消化道出血中独立出来了。 1.

对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对于消化道出血会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和出血速度将其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慢 性隐性出血、慢性现行出血和急性出血,短时间内患者的消化道大量出血,会导 致急性周围循环障碍,严重时身子会导致患者休克死亡。对于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数显需要排除凶险性出血,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对于这类 情况导致的消化道出血需要迅速采取干预措施,以免患者在短期内出现失血性休克,这也是临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临床在处理消化道 出血时需要对患者的出血的轻重缓解程度进行精准的判断,然后再进行对症处理。 1. 病因的判断 不同部位发生消化道出血后,其处理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消化道 出血患者出血部位的快速判断十分重要,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治疗情况。在判 断患者出血部位时,除了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还需要结合辅助检查 结果,进行综合的判断,若时间比较紧迫,医生可能来不及作出判断时,需要先 排除常见的凶险性出血,然后在逐个排查病因。 1. 了解病史 如果患者的病情不是十分凶险,需要在短期内快速采集好患者病史信息,特 别是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患有肝脏疾病不或者是否有门脉高压疾病史,是否有胃部

上下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上下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鉴别诊断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胰腺、胆道、十二指肠及小肠上段等部位的病变出血,因为位置较高,若出血后立即呕,血液呈鲜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再呕出,则呈咖啡渣样的棕褐色,而排黑色呈柏油样黑便,除非出血量极大才可能排便呈暗红色。 而下消化道出血是肠道病变引起,出血部位如较高则便血的颜色越暗;出血部位较低则便血的颜色越鲜红甚至为鲜血,但要注意与大量的上消化道出血及痔疮出血相鉴别,应认真询问病史。而头晕、眼花、神疲乏力、腹痛腹泻、心跳过速、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是共同表现。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观察神色和肢体皮肤是冷湿或温暖,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与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能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多数病人在出血后常有发热,一般毋需使用抗生素。二、补充血容量 当血红蛋白低于9g/dl,收缩血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立即输入足够量的全血。对肝硬化站静脉高压的患者要提防因输血而增加门静脉压力激发再出血的可能性。要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或诱发再次出血。 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止血处理 1、胃内降温:通过胃管以10~14℃冰水反复灌洗胃腔而使胃降温。从而可使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并可使胃分泌和消化受到抑制。出血部位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减弱,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2、口服止血剂:消化性溃疡的出血是粘膜病变出血,采用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8mg 加于冰盐水150ml分次口服,可使出血的小动脉强烈收缩而止血。此法不主张在老年人使用。 3、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因抑制胃酸提高胃内pH的作用,从而减少H+反弥散,促进止血,对应激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的防治有良好作用。近年来作用于质子泵的制酸剂奥美拉唑,是一种H+、K+ATP酶的阻滞剂,大量出血时可静脉注射,一次40mg。 4、内镜直视下止血:局部喷洒5%Monsell液(碱式硫酸铁溶液),其止血机制在于可使局部胃壁痉挛,出血周围血管发生收缩,并有促使血液凝固的作用,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内镜直视下高频电灼血管止血适用于持续性出血者。由于电凝止血不易精确凝固出血点,对出血面直接接触可引起暂时性出血。近年已广泛开展内镜下激光治疗,使组织蛋白凝固,小血管收缩闭合,立即直到机械性血管闭塞或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5、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非外科手术治疗: (1)气囊压迫:是一种有效的,但仅是暂时控制出血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半个世纪以来,此方法一直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首选方法,近期止血率90%。三腔管压迫止血的并发症有: ①呼吸道阻塞和窒息, ②食管壁缺血、坏死、破裂, ③吸入性肺炎。最近几年,对气囊进行了改良,在管腔中央的孔道内,可以通过一根细径的纤维内镜,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静脉曲张出血及压迫止血的情况。 (2)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治疗:使出血处血流量减少,为凝血过程提供了条件,从而达到止

消化道出血疾病

消化道出血疾病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峻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 消化道出血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 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因素引起,也可因邻近器官的病变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溃疡、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症、器械检查或异物引起损伤、放射性损伤、强酸和强碱引起化学性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包括药物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残胃炎、残胃溃疡或癌。还有淋巴瘤、平滑肌瘤、息肉、肉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膈疝、胃扭转、憩室炎、钩虫病等。 3.胃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溃疡和吻合口溃疡。 4.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线裂开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肝硬化、门静脉炎或血栓形成的门静脉堵塞、肝静脉堵塞(Budd-

Chiari综合征)。 5.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病、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病变裂开。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脓肿、胰腺炎、胰腺癌等。 (3)胸或腹主动脉瘤破入消化道。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6.全身性疾病在胃肠道表现出血 (1)血液病: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友病等。 (2)尿毒症。 (3)结缔组织病:血管炎。 (4)应激性溃疡:严峻感染、手术、创伤、休克、肾上腺糖皮质激 素治疗及某些疾病引起的应激状态,如脑血管意外,肺源性心脏病、重症心力衰竭等。 (5)急性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 (二)下消化道出血病因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 2.直肠疾病直肠的损伤、非特异性直肠炎、结核性直肠炎、直肠 肿瘤、直肠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 3.结肠疾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憩室、息肉、癌肿和血管畸形。 4.小肠疾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隆病、空肠憩室

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临床指南和常规诊疗 【概述】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与空肠移行部Treitz韧带以下的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直肠疾患引起的肠道出血。分为慢性隐性出血、慢性少量显性出血和急性大出血三种类型,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相对缓慢,或呈间歇型,约80%的出血能自行停止。在治疗上除了止血、补充血容量以外,寻找下消化道出血部位、疾病性质进行原发病病因治疗最为重要。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显性出血表现:肉眼血便,呈鲜红或暗红色的血以及果酱样大便。 (2)黑便:如果病变位于小肠或者右半结肠,当出血量比较少出血速度比较慢,停留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所出血的红细胞破坏形成的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出现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程度轻重与出血量及速度有关。少量出血可因机体的自我代偿而不出现临床症状。中等量以上的出血常表现为头昏、心悸、冷汗、恶心、口渴;体检可发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大量出血可出现黑朦、晕厥,甚至休克。 (4)隐性出血:无血便或黑便,但是大便潜血阳性或出现缺铁性贫血。 (5)原发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原发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是各种特异性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下消化道憩室、息肉、肿瘤、痔、肛裂等,出血性疾病、结核病、系统红斑狼疮等各种特殊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2.出血量估计 (1)每日出血量>5ml时,粪隐血试验可呈阳性。 (2)每日出血量达50~70ml以上,可出现黑便。 (3)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一般无全身症状。 (4)出血量超过500ml时有头晕、心悸、乏力等循环障碍表现。 (5)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休克症状。 3.活动性出血临床表现 (1)便血次数增加,颜色呈鲜红或暗红,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治疗后无改善。 (2)肠鸣音亢进。 (3)血红蛋白持续降低,治疗后不改善。 (4)血BUN升高,2~3天仍不恢复。 4.鉴别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 (1)下消化道出血病史中多伴有下腹疼或腹部有包块,排便异常伴便血史,出血前常有中下腹不适、下坠或便意。 (2)大便常为鲜红、暗红、果酱样,少数为黑便,无呕血。 (3)下消化道出血时胃管内无咖啡色的液体和暗红色的血液被抽出。 (4)来自高位小肠的出血可能有血BUN升高,而结肠出血的时候常不升高;上消化道出血时BUN升高;较下消化道明显。 (5)结直肠出血,常表现为鲜血便或是暗红的血便,血与大便相混,可有便后滴血亦可表现为脓血便。 (6)小肠出血常为暗红果酱样便,亦可为黑便,偶有血水样便。 (7)大肠出血常伴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而小肠出血常表现为脐周疼痛。

下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演练

下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演练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出血发生在食道、胃、十二指肠等胃肠道的下部,是一种常见紧急情况。下消化道出血的急救非常重要,及早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能够减轻病情,并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以下是一份关于下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演练参考内容。 1. 急救人员应迅速与患者建立联系,并保持冷静。向患者询问病情,询问是否有过去的消化道出血病史、正在服用的药物或有无明显外伤等信息。同时,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如面色苍白、出汗、意识清醒与否等。 2. 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如果患者还能自行活动,应让患者尽量保持安静,并保持卧位。可以给患者保暖,以防止低体温的出现。 3. 如患者处于晕厥状态,急救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低体温也可能导致晕厥,因此应及时给予保暖。 4. 在急救人员到达后,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急救措施。急救人员应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给予患者各项需求的处理。 5. 急救人员应配备好相应的急救设备,并保持其完好可用。例如,急救包内应装备止血药品、血压计、心电监护仪等。 6. 进一步调查伤情,包括进一步的身体检查、血常规检查、心电图、胃镜检查等,以便查明出血部位和病因。

7. 急救人员应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尽快给予患者输血、输液等治疗。在输血前,应确保患者良好的静脉通畅。 8. 急救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关注下消化道出血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并按照其指示调整急救措施。 9. 急救人员应督促患者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同时,告知患者家属第一时间将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10. 急救人员应了解下消化道出血的急性并发症,如感染、休 克等,并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进行相应的处理。 11. 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要保持持续的沟通。与患者、家属 以及其他医护人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信息准确传达,促进合理分工。 12. 急救人员在急救过程中要保持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尊重 患者的隐私权、尽力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尊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安慰。 总结来说,下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措施是一项严肃而复杂的工作。急救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并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急救护理。

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 什么是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指的是十二指肠屈氏韧带(Treitz 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主要指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出血,不包括痔疮、肛裂等引起的出血。下消化道出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其中 90% 以上的下消化道出血来源于结直肠的出血,小肠的出血发病率较低,诊断也较为困难。 屈氏韧带位于什么位置? 屈氏韧带指的是肌肉组织形成的韧带将小肠固定在腹后壁的韧带,解剖位置大约在第二腰椎左侧,被认为是空肠的起始,是区分上、下消化道的标志。消化道上起口腔,下至肛门,上下消化道不仅是位置上的划分,作用也是不同的,上消化道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对食物主要起运送、碾磨和部分消化作用,下消化主要担任消化和吸收,以及形成粪便并排出的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下消化道出血? 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可分为肠道原发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出血。 由肠道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肿瘤和息肉、肠道特异性或者非特异性的炎症性改变、肠道血管畸形、憩室、痔疮等。 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白血病、出血性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病,当腹腔内的恶性肿瘤侵犯肠腔也会引起下消化道的出血。 国内的统计资料显示,最常见的原因为大肠癌及息肉,炎症性改变次之。 为什么风湿性疾病也会导致下消化道出血? 风湿性疾病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而血小板的减少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出血风险的增加不光体现在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也可能累及胃肠道,出现下消化道的出血。因此,风湿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下消化道出血。 哪些人容易出现下消化道出血?

(1)下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群主要是老年人、有慢性肠道基础疾病和全身疾病的患者。老年人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肠道感染,且常常合并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发生癌肿的几率也较大,因此是下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群。 (2)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恶性肿瘤以及小肠血管畸形的患者因为肠壁容易受到破坏,也容易出现下消化道出血。 (3)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引起凝血障碍,引发下消化道的出血甚至其他部位的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主要有什么表现? (1)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表现,一般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不表现为呕血。 (2)长期慢性出血(每日出血量超过400 ml)的患者一般会有贫血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眩晕、口渴、直立性低血压等,血常规检查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为小细胞性贫血。 (3)急性大量出血(短时间内出血超过 1000 ml)后除了会导致明显出血,还会引起头昏、心悸、肢体冷感、低血压甚至晕厥、休克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4)有些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还会有发热、肠梗阻、腹痛等伴随症状。 下消化道出血的伴随症状对诊断疾病有什么帮助? 下消化道出血的伴随症状对于病因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出血伴发热多见于肠道的炎症性疾病; (2)白血病、淋巴瘤以及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疾病也有可能会伴有发热; (3)克罗恩病、肠结核、大肠癌可伴有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和腹痛,而息肉、未引起梗阻的肿瘤、憩室一般不发生腹痛。 下消化道出血时的大便可能有什么改变?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的颜色和性状在鉴别病因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血液覆盖于粪便的表面,颜色呈鲜红色多为肛门、直肠、乙

消化道出血知识科普(全文)

消化道出血知识科普(全文)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 【概述】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消化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称急性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血便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为临床常见急症。另有一类消化道出血称隐眭消化道出血,临床上肉眼不能观察到粪便异常,仅有粪便潜血试验阳性结果及(或)存在缺铁性贫血,容易被忽视,应予注意。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管和胆管、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病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糜烂性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胃癌等。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以下的肠段出血,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习惯上不包括痔、肛裂引起的出血。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是结肠、直肠癌、肠道息肉、炎症性病变及憩室等。 【诊断要点】 1.根据呕血、黑便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便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下降及血尿素氮水平升高的实验室证据,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但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呕血和黑便首先应与由于鼻出血、拔牙或扁桃体切除而咽下血液所致者加以区别。也需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

所致的咯血相区别。此外,口服禽畜血液、骨炭、铋剂和某些中药也可引起粪便发黑,有时需与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黑便相鉴别。 2.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为血便或暗红色大便,不伴呕血。 3.一些情况下需判断上消化道出血还是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此时如不伴呕血,常难与下消化道出血相鉴别,应在病情稳定后即做急诊胃镜检查(有条件的医院)。高位小肠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时间久亦可表现为黑便,这种情况应先经胃镜检查(有条件的医院)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后,再行下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检查。 【药物治疗】 1.一般及对症支持治疗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期间须禁食,并给予足够的补液支持治疗(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或葡萄糖盐水),立即查血型并配血。出现下列情况需紧急输血: (1)改变体位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和心率增快; (2)失血性休克; (3)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红细胞比容低于25%。 2.用药方案对于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所引起的出血,常规给予抑酸治疗。急性出血期首选奥美拉唑40mg,静脉注射一日1次。也可选用法莫替丁20mg静脉注射(不少于3分钟)或滴注(不少于30分钟),每12小时1次,直至出血止住,后可改为口服给药20mg一日2次;或者雷尼替丁50mg静脉注射(大于10分钟)或滴注(1~2小时),一日2次或者每6~8小时1次,口服为150mg一日2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的肠段出血,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习惯上不包括痔、肛裂引起的出血。结肠、直肠癌约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30%-50%,其次是肠道息肉、炎症性病变和憩室。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1、观察血便的性质:医生必须亲自观察血便的性质,不能单凭病人或家属的诉述。横结肠中段以下部位出血均呈鲜红色,其以上部位出血为暗红色,可做为出血部位的估测依据。然而,血便可在数小时内发生性状的变化,这与出血的速度(量)及在肠管移行的速度有关,因此单凭血便色泽判定出血部位也是靠不住的。作者多次见到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血便呈暗红色,但仔细询问病人首先便血是黑便,继之为暗红色或鲜红色的,还是上消化道出血;有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病例甚至边输血,边从肛门流出新鲜之血便。 2、仔细询问病史:凡在便血前先有呕血史者,即便是暗红色,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是无疑的,因为Trciz韧带以下部位出血,几乎无呕血之可能性。有发热、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的,伴有粘液血便例,可推测为炎症性肠病,出血部位可能在降结肠以下乙状结肠、直肠。与粪便混在的血便,其出血部位均在乙状结肠以上部位;粪便表面有血液附着,大多数病变限于肛门部与直肠;见手纸或内裤上附有血液,病变均在肛门周围或肛门管。询问过去有无便血史、用药史、手术史,胃肠钡餐或内镜检查史,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是有帮助的。间断的少量便血对大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有意义。 3、查体与各种检查:腹部的仔细触诊,压痛与肿块的有无,对判定出血部位是有用的。Marston等认为右下腹部压痛是缺血性结肠炎最常见的体征。作者在回盲部扪及肿块,最后诊断为大肠癌出血有数例之多。 1)肛门指诊:指诊很容易触及肛门直肠病变,尤其对肛门管、直肠癌肿的诊断是早被公认的常规检查,遗憾的是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 2)单纯腹部X线摄片检查:早期诊断价值不大,严重者、肠麻痹或肠管坏死时可见肠管积气或液气平。增强CT对诊断很有价值,可见肠管扩张、积气,肠壁增厚或肠壁出血。它对有肠梗阻部位和出血部位的推测是有益的。 3)多种内镜检查: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对诊断下消化道出血十分简便易行,它们不仅能检视引起出血的病因即:病变大小、形态、部位、活动度,还可以行息肉或早期微小癌灶切除,对可疑病灶取组织进行活检,胶囊内镜目前主要应用于消化道出血而胃镜、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灶的患者。 4)选择性血管造影:约90%的病人可能显示造影剂自血管外溢现象,肿瘤、血管畸形各有其血管造影征象,与核素扫描相比,血管造影定位相对准确,

医院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常规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旳急重症之一,完整旳诊断应包括出血旳部位、出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旳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步伴暗红色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上消化道出血旳常见原因有: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扯破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旳重要病因: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出血量旳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便――200ml ,呕血――250-300ml

2.全身状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 【活动性出血旳判断】 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诊断流程】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旳诊断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步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旳治疗 (1)药物:垂体后叶素0.3-0.4U╱min持续静滴,可同步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0.1-0.2U╱min维持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 静注后250ug╱h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状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要点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要点 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为Trietz韧带以远的肠道出血,包括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下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占全部消化道出血的20%~30%。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对下消化道出血的研究却不及上消化道出血深入,相关指南和共识亦较少。此外,近年来内镜和影像技术快速发展,逐渐发现小肠出血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转归均不同于结直肠出血。 1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1.1 初步临床评估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便血患者就诊后初步临床评估时应详细采集病史;通过采集病史还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合并症,如慢性肝病、慢性肾病及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等。体格检查应该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以及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等全身体格检查,并应进行肛门指诊。还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和肿瘤标志物等。 1.2 出血严重程度与预后判断

病情严重程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 1.3 小肠出血的诊断 小肠出血曾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指经常规内镜(包括胃镜与结肠镜)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 1.3.1 小肠出血的病因 1.3.1.1 常见病因小于40岁: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肿瘤、Meckel 憩室、Dieulafoy病以及息肉综合征等;大于40岁:血管畸形、Dieulafoy 病、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应激性溃疡、肿瘤、小肠憩室以及缺血性肠病等。 1.3.1.2 少见病因 1.3.2 小肠出血诊断方法 1.3. 2.1 临床表现根据出血的部位、速度、出血量及相关病因,可表现为缺铁性贫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黑便、血便、呕血或全身循环衰竭表现如头晕、乏力、心悸、晕厥等。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观察神色和肢体皮肤是冷湿或温暖,记录血压、脉搏、出血量与每小时尿量,保持静脉能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保持病人 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 者可适当进流质。多数病人在出血后常有发热,一般毋需使用抗生素。 二、补充血容量 当血红蛋白低于9g/dl,收缩血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立 即输入足够量的全血。对肝硬化站静脉高压的患者要提防因输血而 增加门静脉压力激发再出血的可能性。要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而 引起急性肺水肿或诱发再次出血。 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止血处理 1、胃内降温:通过胃管以10~14℃冰水反复灌洗胃腔而使胃降温。从而可使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并可使胃分泌和消化受到抑制。出血部位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减弱,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2、口服止血剂:消化性溃疡的出血是粘膜病变出血,采用血管 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8mg加于冰盐水150ml分次口服,可使出血 的小动脉强烈收缩而止血。此法不主张在老年人使用。 3、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因抑 制胃酸提高胃内pH的作用,从而减少H+反弥散,促进止血,对应 激性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出血的防治有良好作用。近年来作用于 质子泵的制酸剂奥美拉唑,是一种H+、K+ATP酶的阻滞剂,大量出 血时可静脉注射,一次40mg。

4、内镜直视下止血:局部喷洒5%Monsell液(碱式硫酸铁溶液),其止血机制在于可使局部胃壁痉挛,出血周围血管发生收缩,并有 促使血液凝固的作用,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内镜直视下高频电灼血 管止血适用于持续性出血者。由于电凝止血不易精确凝固出血点, 对出血面直接接触可引起暂时性出血。近年已广泛开展内镜下激光 治疗,使组织蛋白凝固,小血管收缩闭合,立即直到机械性血管闭 塞或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作用。 5、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非外科手术治疗: (1)气囊压迫:是一种有效的,但仅是暂时控制出血的非手术治 疗方法。半个世纪以来,此方法一直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的 首选方法,近期止血率90%。三腔管压迫止血的并发症有: ①呼吸道阻塞和窒息, ②食管壁缺血、坏死、破裂, ③吸入性肺炎。最近几年,对气囊进行了改良,在管腔中央的孔道内,可以通过一根细径的纤维内镜,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静脉曲 张出血及压迫止血的情况。 (2)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治疗:使出血处血流量减少,为凝血过 程提供了条件,从而达到止血。不仅对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而 且对溃疡、糜烂,粘膜撕裂也同样有效。可选用的药物有血管收缩 剂和血管扩张剂二种: ①血管加压素及其衍生物,以垂体后叶素应用最普遍,剂量为 0.4u/分连续静脉滴注,止血后每12小时减0.1u/分。可降低门脉 压力8.5%,止血成功率50%~70%,但复发出血率高,药物本身可致 严重并发如门静脉系统血管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管收缩等,应 与硝酸甘油联合使用。本品衍生物有八肽加压素、三甘氨酰赖馆酸 加压素。 ②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近年合成了奥曲肽(善得定,Sandostatin),能减少门脉主干血流量25%~35%,降低门脉压 12.5%~16.7%,又可同时使内脏血管收缩及抑制胃泌素及胃酸的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