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咬文嚼字》说课稿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说课稿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说课稿

《咬文嚼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凭其深厚的人文素养、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和纤细的文字敏感,选用一些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比较分析,得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论断,将在阅读与写作中对文字应有严谨求实的精神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A、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内容,朗读和识记妙词佳句。B、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B、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二、说教法

1、诵读感悟法

语文教学贵在多读,《咬文嚼字》是文艺评论中的经典,所以作为老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文艺评论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当然还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二)作者生平

指名学生介绍作者,可以结合《导与练》回答,老师适当补充。

(三)研习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释“咬文嚼字”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

“李广射虎”改写

玩索“推敲”

4.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式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有时也表假定语气,有讥讽的意味;“你这”式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5.全班同学齐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

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

6.找学生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冷寂场合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热闹场合

(2)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四)课堂小结

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五)合作探究

(高考考点)拓展语句

请根据特定的情境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来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拓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的欢快的心情。

(2)要求拓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的苦闷伤感的心情。

五、说板书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分钟) 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分钟) 新课学习:

六年级语文《伯牙鼓琴》 说课稿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说课稿 上良中心小学杨小敏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学生特点分析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 五、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关于友情的诗句。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

高二语文《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药》中的“看客”与“茶客”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是鲁迅笔下以观看杀人为乐趣的看客,无聊、空虚、麻木,在人头落地的一刹那,他们心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管它挨刀的是谁的儿子! “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这是茶馆里对革命者夏瑜怎么看也看不明白的茶客们,愚昧、落后,忽而愤怒忽而幸灾乐祸——谁让夏家的小东西是个造反的乱党! 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是鲁讯先生的毕生追求。《药》中的看客与茶客(以及老栓夫妇等)无疑是先生系列解剖手术中极为重要的病人。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写到看客围观杀人,他对国民的“看客”心理深恶痛绝。他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过:“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看别人被砍头——不管被砍头的年老年少,是善是恶——居然没有半点儿的恐惧感与丝毫的同情心,且欣欣然犹如在欣赏舞台上的表演,咀嚼着,品味着,兴奋着,在片片鲜红中陶醉了,获得了极大的满足。面对血腥如此“坦然”,这样的人胸腔内流淌着该是怎样的液体呢?除了冷漠,除了麻木,我再也找不到恰当的词语。 相形之下,倒是那些茶客们似乎“爱憎鲜明”。对夏瑜的造反,“现出很气愤模样”,对夏瑜的被打,“忽然高兴起来”,认为夏瑜的革命宣传“不是人话”,把夏瑜的革命行动说成是“发了疯了”。他们的生活是贫苦的,社会地位低下,受尽剥削,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是非颠倒,善恶不辨,满足于做稳奴隶。你夏瑜不安分守己,杀了头是咎由自取。于是咒骂,于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围观,在“嚓――嚓――”声中如阿Q般血流加快,瞳孔放大,充满莫名而无尽的快感。留给革命者的只有弥漫周身驱散不得的深深的悲凉。鲁迅先生以沉重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个个愚昧落后的灵魂。“怒其不争”,国人们啊,什么时候你才能从昏睡中醒来? 《药》这篇小说为我们描画了一群“铁屋子”中“熟睡的人们”,在我们心头投下一抹浓浓的沉重。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愚民政策造成了国民的愚昧落后,而国民的冷漠麻木,正是造成我们的国家步履蹒跚、千疮百孔的根源之一。破毁“铁屋子”是先生的毕生使命,他渴望能以他那如椽大笔“改变人们的精神”;让先生差可欣慰的是,我们的生活中看客和茶客的身影已经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 看客和茶客该是到了断子绝孙的时候了!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 高中各科目的学习对同学们提高综合成绩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希望同学们学业有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的所在位置及教学目的 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前两课讲读课文《劝学》和《师说》都是论证学习的,是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课内自读课文。《问说》和《师说》的体裁都是说。学习这几篇课文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勤学好问有积极的意义。在写作方法上这几课都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掌握正反论证、比喻论证,掌握若干活用词。这一篇古文虽说写于晚清,但是桐城派古文章多艰深,篇幅长,生字多。因此,要求学生加强预习,在课前掌握生字生词。 二、说教法 既然是自读课文,可以从知识迁移方面考虑,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教师在指导时,仍要重视诵读,使学生读出语感,和《劝学》、《师说》加以比较,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朗读法――粗知课文了解内容。 讨论法――深入理解掌握意义 比较法――区分异同认识特点 练习法――实践归纳掌握字词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这一课,遇到的典故多,对此通读,知其大意即可应结合实际理解问与学的关系,重在诵读,归纳比较。配以练习,突破难点。除了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还应对常用字文言实词进行归纳整理。 四、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粗知课文大意。划分段落层次,找出论点论据。 2、导入新课,由《师说》从师而问引入《问说》由劝学即劝问引入《问说》,并指明《师说》《问说》同属说,一种议论文体裁。 3、引导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第一段的内容要点是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是推论。第二段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破其疑求一得资切磋这三个作用概括出好问则裕。第三段古人虚中不断完善三代以下有学无问第四段今人不好问的原因表现和危害,为害于心术者大。第五段今人不善问的表现。第六段从反面论证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第七段总括全文。 4、引导学生比较《师说》《问说》的相同处。 题目都有说,《师说》《问说》 都劝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都反复运用对比的方法。 都是内容质朴,多排偶句,整散结合。 比较不同点 《师说》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学必有师,《问说》强调问的重要性,学必好问。《师说》对比对象繁多,参比内容单一。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与师。《问说》对比对象单一但对比内容繁多。 5、归纳词的活用。 6、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7、总结学习要勤学好问,要掌握正反对比论证. xx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说课稿之《问说》就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同类热门:: 高二语文说课稿: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高二语文说课稿:蜀道难说课稿

8《咬文嚼字》说课稿

《咬文嚼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设计。 一、说教材 1.说地位:《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2.说联系:通过前两个单元小说和散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感悟等能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逐步使学生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学生以后学习,乃至高考备考将大有益处。 3.说内容:《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说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随笔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明白“咬文嚼字”含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明白写作思路和咬文嚼字的方法,同时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 3.品味妙语佳句,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实例所反映出的道理。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难点) 4.在阅读中养成自觉思考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从以上四个目标来看,其中目标2应定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应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说学情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是对于文化内蕴很深厚的文艺评论的解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咬文嚼字》说课稿(正)

《咬文嚼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磐石一中的潘桂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咬文嚼字》。 一、说教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这——就是文化随笔的魅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部分,第三单元就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而《咬文嚼字》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向我们讲述“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斟酌字句,锤炼语言”的一篇文化随笔,认真学好它,对学生了解文化随笔的特点,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2、变文艺随笔的枯燥性为趣味性,以实例让学生体会“咬文嚼字”。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方法。 2、学习并借鉴本文的论证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教学重点: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三、说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五、说学法 1.学生现状:高二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打算用四个步骤来完成:激趣导入——文本解读——拓展延伸——课堂总结(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要在导入上,下一番功夫,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大屏幕展示“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三句话的含义,然后顺势带出课题,今天我们也要像朱光潜先生一样,咬一回文,嚼一回字。

高二语文《药》教学设计

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的揭示病态社会、引起疗救注意的主旨。 2.学习小说用双线索组织材料、深化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拯救国民愚昧麻木灵魂的勇气。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赏析作品主题。 2.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2.领悟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乌鸦的深刻含义。 3.领会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如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研究性学习法。如对小说的主题及“花环”“乌鸦”的深刻含义的理解,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研讨,自己只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及播放格调悲哀低沉的相关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3.探讨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然而我们想想,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 二、解题 出示投影:背景介绍 《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5号上。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从1906年江西萍乡县和湖南浏阳县一带的矿工、农民起义,到1911年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秋瑾烈士的被害,鲁迅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鲁迅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了《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全文。 2.提问:小说主要写了哪两个家庭的事?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小说主要写了华、夏两家的事,主要刻画华老栓、华大妈、夏瑜、夏四奶奶、康大叔、驼背五少爷等人物形象。 3.提问:围绕华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学生思考后指定一学生简述。明确:围绕华家,小说主要写了如下几个情节: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4.提问:围绕夏家,情节又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围绕夏家,小说安排了如下情节: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通用定)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单元第课。本单元均属(文体)。本 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次接触单元,侧重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是在进一步落实必 修阶段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与高考的衔接。)相比于本单元的其它两篇文章分别侧重 于和,本文侧重于。 本文主要叙述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文章(特色)。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及前面必修阶段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积累并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欣赏、鉴别、评价语言和文学作品。加之学生生活体验少,与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时代隔膜,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考虑,结合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及作品。 2.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层次。(文艺评论: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所引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4.背诵文中优美句段。 5.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掌握鉴赏 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自身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或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小说主题。 或: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或: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掌握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基于教材……的要求) 难点:深入理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基于学情的考虑)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节课将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采用诵读法、合作交流法、启发法、点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咬文嚼字说课稿

咬文嚼字说课稿https://www.360docs.net/doc/931564175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52.《咬文嚼字》说课稿 【说课框架】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全书及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二单元内容分别为小说和散文,第四单元为自然科学小论文,而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分析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 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二、教学方法 (一)故事激趣法(二)讨论点拨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想和意图1.本文教学拟用三课时2.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 3.培养学生阅读抽象难懂的文艺评论文的兴趣及课外诗文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2

【教学要点1.导入课文,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导入.(先述故事,后展示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教师总结导出课题:其实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就代表了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严谨认真,反复推敲.而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将这种反复推敲的精神称之为咬文嚼字.下面请大家看到第八课《咬文嚼字》(二)自学速读全文积累字词读音含义(三)作家作品介绍及文艺评论随笔这类文体简介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学生细读全文2.先请学生谈对本文结构的理解,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五)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内容(1—7段) (1)明确: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文.1—7段作者主要谈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思考:①什么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论点在哪段中提出来了 ②为什么要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 (3)齐读1—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的 (4)齐读6—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的难以确定与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内容(第8段) (1)请一学生读2)本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教学步骤】(一)导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拨) 2.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通过刚才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 3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教案药的教学心得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教案药的教学心得人教版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我已教过多遍了,但每教一遍都有新的体会,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小说创作手法的精妙。下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花白胡子等人 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请看小说第三部分的描写。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 “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作者突出了“花白胡子”这一特征,意在突出其年龄大,是一位老者。在众多的客人当中,只有花白胡子询问华老栓的身体状况,这与其说是花白胡子关心老栓,倒不如说花白胡子善于察言观色。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这一段是很富有戏剧性的。康大叔毫无顾忌的话,引得华大妈有些不高兴,但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只好“搭讪走开”。康大叔是没有觉察,还是佯装不知?但不管怎样,在场的其他人都感到气氛有些尴尬了。谁来解围呢?只有花白胡子能做到这一点。他善于察言观色,更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于是他出来打圆场了: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这几句话立刻冲淡了刚才紧张的气氛,“自然”、“一定”、“全”三个副词连用,充分强调了这药的效用,也是讨好康大叔的绝妙好词。花白胡子这几句话既安慰了华老栓夫妇,又讨好了康大叔,真是一个圆滑世故的老头!

花白胡子的作用还体现在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上。可以说,没有花白胡子,小说情节就无法往下发展。茶馆谈药的核心不在小栓吃人血馒头上,而在茶客们对夏瑜的态度上。怎样才能从谈“药”转到夏瑜上来呢?这就需要花白胡子穿针引线了。如果说花白胡子两面讨好的话是承上,那么接下来的话便是启下: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花白胡子的年纪应该比康大叔大,但他在康大叔面前表现得低三下四,这说明了康大叔此人的霸道是出了名的,大家都十分怕他。另外,花白胡子这种谦恭的态度能达到探听“新闻”的目的。花白胡子不可能像“许多鸭”那样去看杀人的场面,但他是听说了这个消息的,但又不够详细。现在,知情人就在眼前,那可要问个明白。花白胡子的这些问话很自然地把茶客们的话题引到了夏瑜身上来。试想,如果没有花白胡子,这情节该如何推进呢? 当康大叔以炫耀的口吻讲述夏瑜狱中表现的时候,作者又让花白胡子充当了一回重要角色。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花白胡子没有听清康大叔的话,大概他把康大叔说的“还要说可怜可怜哩”听成了“还说要可怜可怜哩”。一个“要说”,一个“说要”,意思截然不同。花白胡子根本想不到夏瑜会说“阿义可怜”,这个概念在花白胡子的头脑中是不存在的。于是,当康大叔说出“还要说可怜可怜哩”后,花白胡子就很自然地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来理解了。正是有了花白胡子的“错听”,所以才有了下面精彩的场面。康大叔在花白胡子错听之后,不得不重新说一遍。这一遍他说得再清楚不过了:“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这一回花白胡子听清楚了。在场的其他人也听清楚了。但听清楚不等于听明白。“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所有的人都无法理解夏瑜所说的“阿义可怜”的含义是什么。在他们看来,阿义怎么会是可怜的呢?夏瑜,一个犯人,死到临头了,怎么还说“阿义可怜”呢?夏瑜所谓“阿义可怜”指的是阿义愚昧,甘心做大清的奴隶,是精神上可怜,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师说》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10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咬文嚼字》说课稿

《咬文嚼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手段、教学程序等方面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设计。 一、首先说教材。 1、说地位:《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及随笔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2、说联系:通过前两个单元小说和散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感悟等能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逐步使学生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学生以后学习,乃至高考备考将大有益处。 3、说课标:在课文的学习中,将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文章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力。养成对语言、文学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说内容:《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咬文嚼字”,现在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即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而作者在文中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文的线索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5、说教材处理: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我重点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接下来我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 2、品味妙语佳句。 3、提炼主要观点。 4、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情况: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随笔的解读,还是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 导读: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1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 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 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咬文嚼字》说课稿

《咬文嚼字》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属于精读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文学评论和随笔”,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品味和鉴赏,要求我们在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之外,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所以除了掌握文章基本观点之外,增强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能力也是重点之一。 《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学习本文,要注意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的论证方法的使用,培养自己“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精神。认真学好它,对学生了解文化随笔的特点,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阅读和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将之转化为自我的文本鉴赏能力,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教师课堂上的恰当引导。据了解,学生平时阅读面不是很广,在写作上流畅表达问题不大,但在语言的推敲锤炼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

培养表达的谨严态度。 据此,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二 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对比、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2、分析课文例证,提高学生语言品味和鉴赏能力,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法和学法: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按照“新课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的步骤实施教学。具体做法如下:新课引入:通过几句诗词导入新课,对作者进行介绍及对标题进行解读;自主学习:学生通读文本,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为接下来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合作探究:找出课文各部分中的例证,对例证进行品味鉴赏,解决重难点。分析归纳:老师解答学生问题或点拨思路,对文章中心和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归纳,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明白全文重难点和确立教法学法后,我以第一学时为例具体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教法、学法以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在新课引入环节,通过杜甫、贾岛等诗人咬文嚼字的故事导入新课,营造“咬文嚼字,字字谨严”的文学氛围,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对文章题目的关注,从而引出《咬文嚼字》一书的作者、基本思想内容及本文的教学目标等。 接下来是自主学习环节。老师让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带着任务默读课文,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咬文嚼字》全文共8个自然段,文章除结语之外,大体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说课稿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答复适时板书。(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领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泼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习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习题目:

问习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习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习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答复:“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领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习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详细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领会司马迁在记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习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别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习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习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的所要求的。

人教版-语文-高二-咬文嚼字 说课稿

52.《咬文嚼字》说课稿 【说课框架】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方法三、教学程序的设想.意图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具体过程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全书及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二单元内容分别为小说和散文,第四单元为自然科学小论文,而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领会咬文嚼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明确咬文嚼字在文章中的含义 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 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 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二、教学方法(一)故事激趣法(二)讨论点拨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想和意图1.本文教学拟用三课时2.激发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意识 3.培养学生阅读抽象难懂的文艺评论文的兴趣及课外诗文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导入课文,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步骤】(一)导入以韩愈为贾岛改诗的故事导入.(先述故事,后展示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教师总结导出课题:其实同学们刚才的讨论就代表了古人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严谨认真,反复推敲.而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将这种反复推敲的精神称之为咬文嚼字.下面请大家看到第八课《咬文嚼字》(二)自学速读全文积累字词读音含义 (三)作家作品介绍及文艺评论随笔这类文体简介 (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1.学生细读全文2.先请学生谈对本文结构的理解,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五)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揣摩体味文中所举例子,体会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分析第一.二部分内容(1—7段) (1)明确: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文.1—7段作者主要谈了两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2)思考:①什么是咬文嚼字?本文的论点在哪段中提出来了? ②为什么要有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 (3)齐读1—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的? (4)齐读6—7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证文字的难以确定与控制的? 2.分析第三部分内容(第8段) (1)请一学生读2)本段论证了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样) (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三)小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拓展迁移运用: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文鉴赏 【教学步骤】(一)导入1.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曰:“在吃中国”。你能体会这三个人所说话的含义吗?(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拨)2.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故事通过刚才两个故事,我们更加懂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咬一咬,嚼一嚼课外的文字。 (二)课外拓展迁移1.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思考:有人说鲁迅文章太罗嗦了,直接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岂不更好?你认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