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静载试验讲解

桩静载试验讲解
桩静载试验讲解

桩基静载试验是一项方法成立,理论上无可争议的桩基检测技术。在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它是目前最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判定某种动载检验方法是否成熟,均以静载试验成果的对比误差大小为依据。因此,每种地基基础设计处理规范都把单桩静载试验列入首要位置。一般情况下,桩基静载试验的成果数据,如单桩承载力、沉降量等均认为是准确、可靠的,这已为无数的工程实例证明。

桩基静载试验 - 我国静载试验的发展

桩基静载测试技术是随着桩基础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国内基本上没有桩基静载测试技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桩基静载测试技术才逐步发展起来,就拿西南边陲省份云南来讲,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就有了在预制桩上进行的静载试验,单因为桩基础的使用量很少,故试验的数量也少。进入到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本建设规模的逐年加大,特别是灌注桩在工程上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桩基静载测试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测试理论的发展

桩基测试技术理论的发展本身促进了桩土荷载传递机理理论的研究,而这一直是国内外岩土工程界研究的热点,在这方面我国的学者也通过试验研究发表了许多自己的理论方法。我国的沈保汉分析了大量的为测试位移和应力数据而埋有实测元件的试桩资料,结果表明:

(1)S—㏒Q法的极限荷载是桩侧摩阻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荷载,相应于极限荷载时的极限桩顶下沉量Su(即桩土间相对位移量)与桩的类型、桩径和施工方法等有关;对于同一施工类型的桩,一般说来,按摩擦桩、端承摩擦桩和摩擦端承桩的顺序排列,Su依次增大;

(2)大直径钻孔桩的Su值比小直径钻孔桩的Su值大;

(3)打入式预制桩和钻孔灌注桩的Su也有较大差别

(4)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对钻孔桩的极限荷载Qu和极限桩顶下沉量Su有较大影响。

在桩的破坏模式研究方面,赵明华认为应分为三种模式,即:屈曲破坏、整体剪切破坏、刺入破坏;沈保汉认为应分为四种模式,即:端承摩擦桩的整体剪切破坏、摩擦桩的整体剪切破坏、摩擦端承桩的刺入剪切破坏、端承桩的屈曲破坏。在依靠桩的下沉量确定桩的极限承载力方面,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规定:当Q-s曲线无明显的拐点时,可取桩顶总沉降量为40㎜时相应的荷载值为单桩极限承载力;《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对于缓变型Q~s曲线一般可取s=40~60mm对应的荷载,对大直径桩可取s=0.03~0.06D(D为桩端直径,大桩径取低值,小桩径取高值)所对应的荷载值;

对于细长桩(l/d>80)可取s=60~80mm对应的荷载。沈保汉建议,对直径为

0.3m~0.5m的打套管成孔灌注桩可采用桩顶下沉量为桩径的10%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对于钻孔扩底灌注桩可取桩顶下沉量为扩大头直径7%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

在判定桩的屈服荷载方面我国的牛冬生和沈保汉建议按试验数据的数学特征来确定Q—s曲线上的屈服荷载,其解法如下:

A.求某级荷载Q 下的Q—s曲线斜率K

B.求K 的二阶导数

C.绘制折线连接图,在此图上,每级荷载的数学特征极为明显,如图1所示,B的荷载接近S—lgQ曲线的极限荷载Qu,而峰值A的荷载相应于Q—S曲线上的屈服荷载Qy。

在极限承载力的预估计算方面我国陈宗岳在1978年按最小曲率半径导得的Qu

式为:

赵明华更提出了调整双曲线法预估计算极限承载力,公式为:

随着各种预测理论的研究,我国有学者提出了灰色预测理论预估极限承载力。灰色预测理论是近二十年才发展起来一种新理论。目前,它己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最近几年,已有不少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岩土工程,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载荷试验的部分己知数据对不同沉降时相应的桩身荷载值进行预测。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一组完全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Q—s曲线为基础,取该曲线的前几级荷载下沉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Q—s曲线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考虑到一般静载荷试验做到破坏时的加荷级数为10—15级。故一般取前10级建立相应的

GM(1,1)模型进行预测。预测所选用的级数少,经济效益越明显:预测时所选用的级数多,预测精度会有所提高,但当级数过多时,就失去了预测的意义。灰色预测方法对于以沉降控制来确定承载力的大直径桩、超长桩和嵌岩桩效果明显。以第k级荷载下的沉降量△S(k)为一个数据,可以得到一组数据序列△S,△S (△S(1),△S(2),…,△S(k))。将S进行累加生成可得到另外一组数据,S=(S(1),S(2),…,S(k))。其中,其中S(k)为第k级荷载作用下的累加沉降量。

对于等量加荷试验,可对S(k)建立如下的GM(1,1)预测模型:式中、u—待定系数;

由最小二乘法,可有下式得到待定系数、u:

式中则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不同荷载下响应的沉降量,进而就可以确定对应沉降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值。

桩基静载试验 - 测试实践的发展

在桩基静载测试技术的起步阶段,由于设计单桩的承载力较低,所以现场用来试验的设备也相对简单。在早期的试验过程中,提供反力的配重并不是一下子全部预先加上的,而是根据试验的进度,将配重逐渐加上。随着现场测试技术的发展,配重物由石块、水箱发展到了砂袋、砼预制块等;反力装置也由堆重平台装置发

展到了锚桩反力装置、堆重锚桩联合装置等;加载设备也由直接将配重物堆放在试桩桩头上,发展为使用千斤顶提供反作用力,加压泵由手动发展为了电动;观测用的量测表也由机械式百分表发展为大量程、高精度的电子位移计。

在测试方法上,我国大部分的检测规范(规定)都制定的是“慢速维持荷载法”,具体作法是按一定要求将荷载分级加到桩上,在桩下沉未达到某一规定的相对稳定标准前,该级荷载维持不变;当达到稳定标准时,继续加下一级荷载;当达到规定的终止试验条件时终止加载;然后在分级卸载到零。试验周期一般为3~7天。《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都提供了该试桩方法。但有关试桩入土后的间隔时间、分级标准、测读下沉量间隔时间、试验终止条件以及卸载规定等项目,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不尽相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的1/10~1/15,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每级加载后间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计入试验记录表。每一小时的沉降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一级荷载。

在上海市等地区和某些港口工程等也有使用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此方法国外用的较为广泛,它主要是对每一级荷载进行重复加载卸载循环。《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提到“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冶金工业部部标准YBJ236-91中也写入了此种加载方法—“多次循环回零加载法”。

快速维持荷载法在加载试验的过程中,不要求观测桩顶下沉的相对稳定,而以等时间间隔连续加载,所测得的下沉仅为桩周土的瞬时下沉。与慢速维持荷载法相比,测得的下沉不受时间影响,整个试验持续时间只需几个小时。有关试验加载分级数、测读下沉量间隔时间、试验终止条件以及卸载等规定,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不尽相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认为,“当考虑缩短试验时间,对于工程桩的检验性试验,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一个小时加一级荷载。” 冶金工业部部标准YBJ236-91中对快速试桩法的描述为“每级加载维持一小时,保持荷载稳定,每级加载的桩顶沉降测读时间与慢速加载法第一小时测读时间相同”,在《建筑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000)中明确提了出来,对于施工后的工程桩验收检测,当有成熟的地区经验时,可采取快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步骤为:

A、每级荷载加载后维持1h,按5、10、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即可施加下一级荷载;对于最后一级荷载,加载后沉降测读方法及稳定标准按慢速荷载法执行;

B、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5min,测读时间为第5、15min,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稳定的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2h,测读时间为5、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快速维持荷载法的基本依据是快速加载下得到的极限荷载乘以某各修正系数后,可转换成慢速加载时的极限荷载;在设计荷载下,慢速维持荷载法和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桩顶下沉量相差不大,有文章认为在5%以内。大量试桩资料分析表明:快速维持荷载法所得的单桩承载力比慢速维持荷载法高。在上海地区,快速维持荷载法所得的单桩承载力比慢速维持荷载法高一级加荷增量左右,而下沉量要偏小百分之十几。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时间较长,且不易予估;快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时间较短,且易予估。

随着高层建筑以及桥梁工程建设的增多,大承载力的混凝土灌注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而引起的试验手段上的困难所造成的承载力试验无法准确完成的事实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桩基大承载力的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研究上,国内外都是近几年刚刚起步。美国在80年代中期开展了桩承载力自平衡试验方法的研究,国内近几年也开展了此方法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东南大学土木学院于1996年将该方法用于现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桩承载力自平衡试验方法是在桩端附近安装荷载箱,荷载箱由活塞、顶盖、底盖及箱盖等组成,在上下顶盖布置位移测量装置,然后沿垂直方向加载,即可同时测得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以及上下顶盖的位移值,从而得到试验结果数据与曲线。该方法有以下特点:

i. 试验装置简单;

ii. 可直接测得端阻和侧阻;

iii. 经过处理后,试桩仍可用做工程桩;

桩基静载试验 - 测试

桩基测试技术理论的发展本身促进了桩土荷载传递机理理论的研究,而这一直是国内外岩土工程界研究的热点,在这方面我国的学者也通过试验研究发表了许多自己的理论方法。我国的沈保汉分析了大量的为测试位移和应力数据而埋有实测元件的试桩资料,结果表明:

实验结果

(1)S—㏒Q法的极限荷载是桩侧摩阻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荷载,相应于极限荷载时的极限桩顶下沉量Su(即桩土间相对位移量)与桩的类型、桩径和施工方法等有关;对于同一施工类型的桩,一般说来,按摩擦桩、端承摩擦桩和摩擦端承桩的顺序排列,Su依次增大;

(2)大直径钻孔桩的Su值比小直径钻孔桩的Su值大;

(3)打入式预制桩和钻孔灌注桩的Su也有较大差别

(4)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对钻孔桩的极限荷载Qu和极限桩顶下沉量Su有较大影响。

在桩的破坏模式研究方面,赵明华认为应分为三种模式,即:屈曲破坏、整体剪切破坏、刺入破坏;沈保汉认为应分为四种模式,即:端承摩擦桩的整体剪切破坏、摩擦桩的整体剪切破坏、摩擦端承桩的刺入剪切破坏、端承桩的屈曲破坏。在依靠桩的下沉量确定桩的极限承载力方面,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规定:当Q-s曲线无明显的拐点时,可取桩顶总沉降量为40㎜时相应的荷载值为单桩极限承载力;《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对于缓变型Q~s曲线一般可取s=40~60mm对应的荷载,对大直径桩可取

s=0.03~0.06D(D为桩端直径,大桩径取低值,小桩径取高值)所对应的荷载值;对于细长桩(l/d>80)可取s=60~80mm对应的荷载。沈保汉建议,对直径为0.3m~

0.5m的打套管成孔灌注桩可采用桩顶下沉量为桩径的10%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对于钻孔扩底灌注桩可取桩顶下沉量为扩大头直径7%所对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

数学解法

在判定桩的屈服荷载方面我国的牛冬生和沈保汉建议按试验数据的数学特征来确定Q—s曲线上的屈服荷载,其解法如下:

A.求某级荷载Q 下的Q—s曲线斜率K

B.求K 的二阶导数

C.绘制折线连接图,在此图上,每级荷载的数学特征极为明显,如图1所示,B的荷载接近S—lgQ曲线的极限荷载Qu,而峰值A的荷载相应于Q—S曲线上的屈服荷载Qy。

在极限承载力的预估计算方面我国陈宗岳在1978年按最小曲率半径导得的Qu

式为:

赵明华更提出了调整双曲线法预估计算极限承载力,公式为:

随着各种预测理论的研究,我国有学者提出了灰色预测理论预估极限承载力。灰色预测理论是近二十年才发展起来一种新理论。它己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最近几年,已有不少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岩土工程,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载荷试验的部分己知数据对不同沉降时相应的桩身荷载值进行预测。

基本原理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一组完全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Q—s曲线为基础,取该曲线的前几级荷载下沉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Q—s曲线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考虑到一般静载荷试验做到破坏时的加荷级数为10—15级。故一般取前10级建立相应的GM(1,1)模型进行预测。预测所选用的级数少,经济效益越明显:预测时所选用的级数多,预测精度会有所提高,但当级数过多时,就失去了预测的意义。灰色预测方法对于以沉降控制来确定承载力的大直径桩、超长桩和嵌岩桩效果明显。

以第k级荷载下的沉降量△S(k)为一个数据,可以得到一组数据序列△S,△S (△S(1),△S(2),…,△S(k))。将S进行累加生成可得到另外一组数据,S=(S(1),S(2),…,S(k))。其中,其中S(k)为第k级荷载作用下的累加沉降量。

对于等量加荷试验,可对S(k)建立如下的GM(1,1)预测模型:式中、u—待定系数;

由最小二乘法,可有下式得到待定系数、u:

式中则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不同荷载下响应的沉降量,进而就可以确定对应沉降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值。

桩基静载试验 - 实践

简介

在桩基静载测试技术的起步阶段,由于设计单桩的承载力较低,所以现场用来试验的设备也相对简单。在早期的试验过程中,提供反力的配重并不是一下子全部预先加上的,而是根据试验的进度,将配重逐渐加上。随着现场测试技术的发展,配重物由石块、水箱发展到了砂袋、砼预制块等;反力装置也由堆重平台装置发展到了锚桩反力装置、堆重锚桩联合装置等;加载设备也由直接将配重物堆放在试桩桩头上,发展为使用千斤顶提供反作用力,加压泵由手动发展为了电动;观测用的量测表也由机械式百分表发展为大量程、高精度的电子位移计。

在测试方法上,我国大部分的检测规范(规定)都制定的是“慢速维持荷载法”,具体作法是按一定要求将荷载分级加到桩上,在桩下沉未达到某一规定的相对稳定标准前,该级荷载维持不变;当达到稳定标准时,继续加下一级荷载;当达到规定的终止试验条件时终止加载;然后在分级卸载到零。试验周期一般为3~7天。《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都提供了该试桩方法。但有关试桩入土后的间隔时间、分级标准、测读下沉量间隔时间、试验终止条件以及卸载规定等项目,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不尽相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规定: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的1/10~1/15,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每级加载后间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每次测读值计入试验记录表。每一小时的沉降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由1.5h内连续三次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一级荷载。

在上海市等地区和某些港口工程等也有使用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此方法国外用的较为广泛,它主要是对每一级荷载进行重复加载卸载循环。《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提到“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冶金工业部部标准YBJ236-91中也写入了此种加载方法—“多次循环回零加载法”。

快速维持荷载法在加载试验的过程中,不要求观测桩顶下沉的相对稳定,而以等时间间隔连续加载,所测得的下沉仅为桩周土的瞬时下沉。与慢速维持荷载法相比,测得的下沉不受时间影响,整个试验持续时间只需几个小时。有关试验加载分级数、测读下沉量间隔时间、试验终止条件以及卸载等规定,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不尽相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认为,“当考虑缩短试验时间,对于工程桩的检验性试验,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即一般每隔一个小时加一级荷载。” 冶金工业部部标准YBJ236-91中对快速试桩法的描述为“每级加载维持一小时,保持荷载稳定,每级加载的桩顶沉降测读时间与慢速加载法第一小时测读时间相同”,在《建筑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000)中明确提了出来,对于施工后的工程桩验收检测,当有成熟的地区经验时,可采取快速维持荷载法。

试验步骤

A、每级荷载加载后维持1h,按5、10、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即可施加下一级荷载;对于最后一级荷载,加载后沉降测读方法及稳定标准按慢速荷载法执行;

B、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5min,测读时间为第5、15min,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稳定的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2h,测读时间为5、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快速维持荷载法的基本依据是快速加载下得到的极限荷载乘以某各修正系数后,可转换成慢速加载时的极限荷载;在设计荷载下,慢速维持荷载法和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桩顶下沉量相差不大,有文章认为在5%以内。大量试桩资料分析表明:快速维持荷载法所得的单桩承载力比慢速维持荷载法高。在上海地区,快速维持荷载法所得的单桩承载力比慢速维持荷载法高一级加荷增量左右,而下沉量要偏小百分之十几。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时间较长,且不易予估;快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时间较短,且易予估。

方法特点

随着高层建筑以及桥梁工程建设的增多,大承载力的混凝土灌注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而引起的试验手段上的困难所造成的承载力试验无法准确完成的事实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桩基大承载力的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研究上,国内外都是近几年刚刚起步。美国在80年代中期开展了桩承载力自平衡试验方法的研究,国内近几年也开展了此方法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东南大学土木学院于1996年将该方法用于现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桩承载力自平衡试验方法是在桩端附近安装荷载箱,荷载箱由活塞、顶盖、底盖及箱盖等组成,在上下顶盖布置位移测量装置,然后沿垂直方向加载,即可同时测得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以及上下顶盖的位移值,从而得到试验结果数据与曲线。该方法有以下特点:

i. 试验装置简单;

ii. 可直接测得端阻和侧阻;

iii. 经过处理后,试桩仍可用做工程桩;

桩基静载试验 - 桩基静载试验测试仪器的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桩基静载测试技术也向着自动化测试方向不断发展。在早期阶段,还只是使用“点动”装置,实现了加压的电动泵控制。到了80年代,天津建筑科学研究院率先研制出了具有当时较高水平的“自动化”静载测试仪,可惜的是并没有形成商品化,只是在内部使用;随后,江苏省徐州建筑科学研究所研制成功并商品化了在当时技术含量较高的自动化静载测试仪,虽然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毕竟代表着在桩基静载荷测试仪的研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进入90年代以后,又有许多单位从事此项仪器的开发工作,1996年,武汉岩海公司研制成功了具有当时较高水平的自动化静载测试仪,进入21世纪以后,在自动化静载测试仪的研制开发方面,武汉建科科技有限公司异军突起,将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应用到了自动化静载测试仪的研制开

发上面,先后推出了ST1000型静载测试仪和ST2000型静载测试仪,实现了在一种型号仪器内多种测试方法并存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测试仪器只能做单一的桩基检测的弊端,可以提供给用户多种测试模式,涉及到了桩基、地基、基岩、锚杆等需要同时采集位移和压力的测试场合,并且利用武汉建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透明数据接口,具有科研实力的研究机构也可以自己编写符合本单位实际需要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真正实现了人性化设计、理性化产品。目前,武汉建科科技有限公司仍然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现场测试的要求不断改进现有产品,现在可以说武汉建科科技有限公司的ST2000型静载测试仪已走在了全国同类产品的前列。

桩基静载试验 - 我国静载试验现存的问题

1、检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单位的检测人员是刚进城的民工,从而造成对标准规范执行的偏差,记录不符合要求,现场操作马虎,有些检测单位甚至是三无单位:无检测资质、无检测人员、无检测设备;

2、现场准备工作不认真,测试仪表不符合要求,特别是现场基准梁的架设以及锚桩、基准桩、试桩间的布置间距不符合规范的规定,在加载设备方面,受现有设备的限制,采用大千斤顶量测小吨位桩,这就如同大称称轻物,其精度不可能满足测试要求;

3、不认真执行规范制定的试验步骤,提前加压或记录,卸载时不进行回弹观测;

4、检测报告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无工程概况及土层分布情况。

5、桩基静载试验中的任何试验数据都必须从经过定期计量标定的测量器具上获得,这样的数据才能是真实的数据,但在我国有一定数量的桩基检测单位,其所使用的千斤顶、油压表、百分表、自动化测试仪有的几年不标一次,有的甚至没有计量器具许可证。

桩基静载试验 - 我国静载试验的展望

传统的桩基静载试验的慢速维持荷载法费时、费力,已远不能适应当前桩基检测工作的发展,在快速荷载试验法的技术上,我们有许多试验单位都作了大量的现场试验对比工作。从国外的发展情况来看,快速荷载试验法将是一个试验手段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有些地方规范已明确规定了快速荷载试验法的试验步骤,在国家规范方面,《建筑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2001)中已明确提出了试验方法步骤。

桩承载力自平衡试验方法是大承载力桩基静载试验的一种发展方向,但这种技术方法还刚刚兴起,其理论研究还在进行当中,该试验所得到的各种图表数据与传统的试验结果图表还有许多需要对比研究的地方。在现场设备安装时,荷载箱的放置位置会影响到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国外荷载箱一般放在桩端,这是因为国外试桩桩端一般都位于坚硬的持力层中,而我国各地的情况就有所不同,所以在设备安装前要事先进行计算,将荷载箱安装在合适的部位。该方法测出的上段桩的摩阻力方向是向下的,与常规方法测出的摩阻力方向相反,这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现场对比试验。

作为桩基工程的使用量和检测量的大国,相信随着测试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国际交流的不断广泛开展,我国的桩基静载试验将越来越走向成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桩基静载试验 - 两种常见反力装置

静载试验中,作用于桩上的荷载一般由反力装置提供。反力装置的易用程度直接影响着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常用的有堆载反力装置和锚桩反力装置。

(1)堆载反力装置就是在桩项使用钢梁设置一承重平台,上堆重物,依靠放在桩头上的千斤顶将平台逐步项起,从而将力施加到桩身。反力装置的主梁可以选用型钢,也可用自行加工的箱梁,平台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方型或矩形,堆载用的重物可以选用砂袋、混凝土预制块等。

(2)锚桩反力装置在具体的应用中又可根据反力锚的不同分为两种:将反力架与锚桩连接在一起提供反力的,俗称锚桩反力装置。

锚桩反力装置就是将被测桩周围对称的几根锚桩用锚筋与反力架连接起来,依靠桩顶的千斤顶将反力架顶起,由被连接的锚桩提供反力,提供反力的大小由锚桩数量,反力架强度和被连接锚桩的抗拔力决定。锚桩反力装置一般不会受现场条件和加载吨位数的限制,当条件允许,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是最经济的,但在试验过程中需要观测锚桩的上拔量,以免拔断,造成工程损失。

锚杆反力装置是将几只螺旋钻钻入地下或在岩基中植入锚杆,使用地锚提供反力,俗称锚杆反力装置。小吨位基桩、复合地基以及岩基载荷板试验,小巧易用的地锚就显示出了工程上的便捷性。地锚根据螺旋钻受力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斜拉式(也即伞式)和竖直式,斜拉式中的螺旋钻受土的竖向阻力和水平阻力的影响,竖直式中的螺旋钻只受土的竖向阻力的影响,而在基岩中植入锚杆主要受基岩自身的强度及植入深度的影响。

钻孔桩桩基静载试验要求

钻孔桩桩基静载试验要求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7-5-16 18:54:46 点击:653 钻孔桩桩基静载试验要求 C1 桩基静载试验一般规定 C1.1 灌注桩基静载试验目的在于确定桩的承载力,取得桩基设计参数,检验成桩工艺的合理性,以便经济合理地确定桩径、桩长、改进桩的设计,改进和完善成桩工艺和机具。 C1.2 载荷试验分鉴定性试验和破坏性试验。鉴定性试验一般在工程桩上进行,检验工程桩的承载能力和成桩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破坏性试验在专供破坏试验的桩上进行,主要是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C1.3 桩基载荷试验分垂直静载试验和水平静载试验两种。水平静载试验可利用垂直静载后(未破坏)的桩进行,不得用工程桩作水平静载试验。 C2 试验设备和观测器材 C2.1试验设备与观测器材应具备良好的重复操作与指示性能,在恒压下稳定性好,符合所测量的物理量的分级和量程要求。 试验设备和观测器材应妥善维护保养、防止损坏、受潮。使用前应对各部件进行检查、调试校正,严禁违章拆卸精密贵重仪器。C2.2 试验主要加载设备为液压千斤顶及油泵。根据实际加载的

需要选择适当吨位的千斤顶。一般千斤顶的工作吨位宜为桩的最大加载量或破坏荷载的1.2~1.5倍,千斤顶的有效顶升高度不得小于150mm。 油泵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不得有漏油而造成泄压现象。应尽量选配刻度划分较细,换算方便,指针指示平衡,精度为0.4级左右,压力误差在±5%以内的压力表。油压表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满足千斤顶工作吨位所需压力和最小分级荷载的压力测读与吨位换算。油泵可选用手动或电动油泵。 液压油一般为10号、20号机油,锭子油或刹车油等,可根据试验时的气温及加载时的工作油温选用。 使用前千斤顶、油泵、油压表,百分表均须送到当地标准计量部门进行标定。 C2.3 垂直试验加载方式有:锚桩反力梁加载、堆重加载或锚桩反力梁与推重联合加载。 C2.3.1 锚桩一般采用钢杆锚桩或钢筋混凝土锚桩,反力梁采用常备式钢梁、工字钢叠合梁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梁。选择时,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5,强度和刚度在最大承重时不发生屈服变形破坏。常备式钢筋表面应涂防锈油漆,防止雨、污水锈蚀,并用醒目标记指标起重吊装位置。 C2.3.2 堆重平台由承重梁、平台和堆重物组成。可用于 200~4000KN(20~400t)静载方案。平台可用18~25号工字钢平铺而成。堆重物一般为钢锭、特厚钢板、矩形钢块,也可用砂袋或

桩基静载试验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 1.1.工程简介......................................................................................... 1.2编制依据......................................................................................... 1.3主要工程项目和数量..................................................................... 二、施工总体安排 ...................................................................................... 2.1试验人员与仪器设备配置 .......................................................... 2.2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三、主要施工方法 ...................................................................................... 3.1施工流程程序................................................................................. 3.2试验操作和过程控制 (3) 3.3试验报告内容及资料整理.......................................................... 3.4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分析确定............................................. 四、质量保证措施 (4) 五、安全保证措施 ......................................................................................

基桩桩头处理方案

基桩桩头处理方案 一、挖土堆载法检测示意图片 荷载采用伞形架堆载,详见图1、2。 图1 伞形架 图2 堆载法加载装置 二、静载抗压桩头的具体处理方法 1、试桩桩头接桩要求:桩头尺寸、配筋按设计要求。接桩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中轴线应重合,顶面平整。试桩桩头顶在自然地平以下60 cm,其余要求见示意图3。

自然地面 图3试桩桩头配筋示意图 (1)抗压试桩要求灌至自然地面(钢筋笼也通到自然地平以下60 cm),扩大头可在成桩10天后按要求制作。 (2)试桩处理桩头扩大直径1.2~1.4倍(一般直径增大300~500㎜)、扩大头高度宜为1.5倍桩径。接桩桩头中轴线与原桩身中轴线应重合,顶面制造平整。 2、混凝土桩应先凿掉桩顶部的破碎层和软弱松散混凝土。 3、桩头处理用主筋和箍筋的规格与原桩身钢筋规格相同,箍筋间距桩头试压顶面以下三道@50、其它为@100;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之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上;桩顶下应设置钢筋网片2-3层,间距50mm。 4、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2个等级,且不得低于C35;建议采用C40以上掺早强剂类的商品混凝土。 5、试桩的桩头处理部位混凝土龄期应满足14天以上(按照本方案处理)。 三、平板反压抗拔法检测示意图片 抗拔设备安装详图见图4、5。

图4 抗拔试验试验装置 (剖面示意图) 图5 锚桩法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装置示意图 二、平板反压抗拔法检测桩头的具体处理方法 试桩桩头主筋的要求:桩头配筋按设计要求的规格数量接接至自然地坪以上 1500㎜,钢筋接头中轴线与桩身中轴线应重合(本工作可在检测前进行准备)。

管桩桩基静载试验要求

管桩桩基静载试验要求 PHC管桩具有抗裂性好、制作速度快、经济性好等优点,在地下车库、防空地下室等场合作为抗拔桩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广泛。单桩竖向抗拔静荷载试验是检测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最直观、最可靠的方法。 建设部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5.3.1条明文规定,静载试验前应对试桩进行强度验算。但是条文说明中的验算方法略显笼统,对于指导实践仍不充分。现将实践中管桩抗拔静载试验应注意的问题总结如下。 工程桩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桩一般在地表进行,同时随着地下车库、防空地下室等开挖深度越来越大,限于基坑开挖、基础工程施工不便及施工工期等方面因素,很多时候验收性静载试验也是在地表进行。因此,试桩静载试验的预计最大加载量应考虑地面至地下室承台底深度范围内的桩侧摩阻力。试桩接长段一般与工程桩相同,但是要注意验算试桩接长段的结构承载力是否满足预计最大加载量要求。试桩的接长段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抄照搬工程桩的设计,仍然采用同型管桩,可视试桩与工程桩加载量差异的大小,选择更改试桩桩型,如AB型管桩替换为B型管桩或工厂定制生产(如增加预应力筋或非预应力筋、加厚端板等)。 (1)在设计抗拔试桩时,除验算桩身结构强度外,抗裂验算同样不能缺少。当静载试验加载量大于试桩的开裂荷载时,试桩桩身混凝土开裂,出现一条或多条环形裂缝,实测的桩顶上拔量实际上已不单是桩

顶的上拔量,还包括桩身裂缝宽度在内。同时,桩顶上拔量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突变。上拔量数据失真,必定造成试验结果失真,不能真正反映客观情况。 (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5.3.1条明文规定,对有接头的管桩应进行接头强度验算。在实际的工程中发现,管桩接头焊缝处发生质量事故的几率很大,因此管桩用于抗拔桩时应验算连接焊缝,尤其是对于静载试验在地表进行的情况,试桩接长段与下段工程桩的焊接接头更需进行强度验算。为确保试桩的接头不提前破坏,建议加载量较大时应在试桩接长段与下段工程桩的焊接处另外增加焊接钢板。 (3)抗拔静荷载试验一般采用在管桩内混凝土填芯的同时,内插钢筋的做法传递上拔力,同时要对填芯混凝土与管桩内壁的黏结力进行验算,因黏结力不足,造成填芯与内壁之间的黏结破坏,会导致试验失败。为提高黏结力,可采取适当缩小端板内径、灌芯混凝土掺入适量微膨胀剂等措施。 (4)内插主筋的强度满足规范要求,但是锚固长度不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构造要求,同样会造成试验提前终止。主筋传递上拔力是依靠主筋与填芯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力来实现的,锚固长度不足造成黏结提前破坏,主筋强度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应注意内插主筋的锚固构造要求。 (5)端板上预应力钢棒锚固孔台阶易产生冲切破坏,另外,端板上焊

桩基静载试验检测方案样本

基桩检测方案 工程名称: 委托单位: 合同编号: 某某有限公司 邮编:215300地址:电话: 二〇一七年三月一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抽样方式及检测数量 三、基桩检测主要设备 四、静载荷试验原理、方法 五、低应变动力检测原理、方法 六、试桩的桩头处理 七、现场试验用电及道路、 八、试验流程及预估工期 九、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十、注意事项 试验人员项目负责人批准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委托单位: 3、工程地点: 4、试验内容:①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②低应变动力检测确定桩身结构完整性 5、试验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6、勘查单位: 7、设计单位: 8、施工单位: 9、监理单位: 10、设计桩型、桩径及桩长: 11、桩身砼强度: 12、极限承载力值: 13、桩总数: 二、抽样方式及检测数量 1、抽样方式:建设单位会同设计、监理、质监部门确定 2、静载抽检桩数及桩号:详见选桩表 3、动测抽检桩数及桩号:详见选桩表 三、基桩检测主要设备 1、试验加载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用砼试块做配重;○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用黄砂做配重;○锚 桩反力装置; 2、主要设备

四、静载荷试验原理、方法 1、试验加载方式: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到试 桩符合终止加载条件,然后分级卸载到零。 2、加载和卸载分级: ①试验用油压千斤顶必须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②荷载分级:加载至预估极限荷载共分10级,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载,具体分级如下: 3、慢速维持荷载法沉降观测:每级加载后隔5、10、15min各测读一次试桩沉降量,以后每隔15min测读 一次,累计一小时后,每隔半小时读一次,但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进行下一级加载。 卸载时每级卸载值为加载值的2倍,每卸一级荷载,隔15、15、30min各测读一次回弹量,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小时再测读一次。 4、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 始,按1.5h连续3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5、终止加荷条件: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即可终止加载 ①、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 ②、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 准。 ③、已达到设计要求最大加载量。 ④、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允许值。 ⑤、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 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 注:当试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加载,不可卸载,且应及时通知现场负责人到现场查看,研究后再作处理。

桩基检测试验(静载)方案

桩基检测 试 验 方 案

桩基检测试验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的桩基测试内容包括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测试、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测试、低应变动测、高应变动测、声波透射法及桩身桩底位移检测、桩身轴力、桩侧侧摩阻力检测等: 二、检测方案编制说明: 1、检测数量、方法: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公共活动中心工程》及本工程的桩基施工说明、桩位平面图及抗压桩抗拔桩详图。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GJ08-11-1999 ) 三、现场要求: (1)一般要求:现场场地平整,道路通畅,便于吊、卡车进出场及

起吊设备;提供220V和380V交流电用以照明和设备用电。临时用房一间 (2)试桩期间,试桩静载设备2倍桩长范围内不得有重型机械或将产生振动设备的作业,确保检测数据的正确和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3)低应变检测前须将每工程桩全部开挖且将桩顶处理后进行。(4)工程桩高应变检测应将需检测的试桩按本方案的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四、检测时间: 抗压静载检测速度为4天/ 组(包括设备安装及检测); 抗拔检测检测速度为2天 /组(包括设备安装及检测) 低应变动测、高应变动测、成孔检测、声波透射检测待测试条件具备。检测时间由委托单位提前一天通知。一般在一天即可完成现场检测工作。桩身、桩底位移检测及桩身轴力、测摩阻力检测在静载试验进行时同时检测。 五、测试成果及期限 1、静载确定实测单桩竖向抗压(拔)极限承载力。提供单桩竖 向抗压(拔)静载荷试验的Q—s曲线和s—lgt曲线以及成 果汇总表。 2、低应变所测桩桩身完整性曲线和判断及缺陷描述。 3、试成孔检测提供连续12小时的孔径、、孔深、垂直度、及沉 渣厚度的检测数据以判定孔壁稳定性能,评价施工机械和工 艺是否满足灌注桩成桩的质量要求。 4、成孔检测提供孔径、、孔深、垂直度、及沉渣厚度的检测数 据。 5、高应变检测提供抗压桩的实测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 6、声波透射法检测提供桩身完整性并判定桩身缺陷程度并确 定其位置。

建筑基桩检测方案静载试验方法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宝润 香林里A区1#楼 2.工程地址:虎林市 3. 施工单位: 4. 监理单位: 3.设计单位:大连天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4.建设单位:黑龙江宝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5.检测单位:黑龙江兴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设计要求 桩型:超流态灌注桩 桩径:400mm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500kN 总桩数量:370根 设计桩长:17m 桩砼强度:C30 三、试桩数量要求: 1、静载试验: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要求,检测数量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且不宜少于总数的1%;当工程桩总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本工程共检测4组。 2、动测试验: 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要求,低应变动力

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20%且不得少于10根;柱下三桩或三桩以下的承台抽检数不得少于1根(每个柱承台下不得少于1根),本工程共检测74根。 四、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五、试验目的: 1、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六、静载试验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抗压静载采用锚桩横梁反力法 1、试验加载装置: 试验加载装置采用四锚一横梁反力装置,液压千斤顶配置高压 油泵加载,在试桩的直径方向对称安装4只百分表、位移传感器,沉降测定平面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测定牢固地固定桩身。通过百分表观测位移沉降量,压力表、静载仪压力传感器观测油压,测定加荷荷载。 2、加荷方法: 本次试验是对工程桩的承载力进行抽检检验和评价,故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严格执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加载量为设计要求特征值的2.0倍。 (1)加载分级,共分10级,每级加载为极限承载力的1/10,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载。

钻孔桩桩基静载试验要求

钻孔桩桩基静载试验要求 C1 桩基静载试验一般规定 C1.1 灌注桩基静载试验目的在于确定桩的承载力,取得桩基设计参数,检验成桩工艺的合理性,以便经济合理地确定桩径、桩长、改进桩的设计,改进和完善成桩工艺和机具。 C1.2 载荷试验分鉴定性试验和破坏性试验。鉴定性试验一般在工程桩上进行,检验工程桩的承载能力和成桩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破坏性试验在专供破坏试验的桩上进行,主要是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C1.3 桩基载荷试验分垂直静载试验和水平静载试验两种。水平静载试验可利用垂直静载后(未破坏)的桩进行,不得用工程桩作水平静载试验。 C2 试验设备和观测器材 C2.1试验设备与观测器材应具备良好的重复操作与指示性能,在恒压下稳定性好,符合所测量的物理量的分级和量程要求。 试验设备和观测器材应妥善维护保养、防止损坏、受潮。使用前应对各部件进行检查、调试校正,严禁违章拆卸精密贵重仪器。 C2.2 试验主要加载设备为液压千斤顶及油泵。根据实际加载的需要选择适当吨位的千斤顶。一般千斤顶的工作吨位宜为桩的最大加载量或破坏荷载的1.2~1.5倍,千斤顶的有效顶升高度不得小于150mm。 油泵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不得有漏油而造成泄压现象。应尽量选配刻度划分较细,换算方便,指针指示平衡,精度为0.4级左右,压力误差在±5%以内的压力表。油压表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满足千斤顶工作吨位所需压力和最小分级荷载的压力测读与吨位换算。油泵可选用手动或电动油泵。 液压油一般为10号、20号机油,锭子油或刹车油等,可根据试验时的气温及加载时的工作油温选用。 使用前千斤顶、油泵、油压表,百分表均须送到当地标准计量部门进行标定。 C2.3 垂直试验加载方式有:锚桩反力梁加载、堆重加载或锚桩反力梁与推重联合加载。 C2.3.1 锚桩一般采用钢杆锚桩或钢筋混凝土锚桩,反力梁采用常备式钢梁、工字钢叠合梁或现浇钢筋混凝土梁。选择时,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5,强度和刚度在最大承重时不发生屈服变形破坏。常备式钢筋表面应涂防锈油漆,防止雨、污水锈蚀,并用醒目标记指标起重吊装位置。 C2.3.2 堆重平台由承重梁、平台和堆重物组成。可用于200~4000KN(20~400t)静载方案。平台可用18~25号工字钢平铺而成。堆重物一般为钢锭、特厚钢板、矩形钢块,也可用砂袋或装水水箱作为堆重物。承重梁和平台的强度及刚度在最大承重下不得发生变形破坏。 C2.4 桩的变形位移观测仪器、仪表,主要有百分表、精密水准仪、挠度计和位移计、测斜仪和倾角仪等。观测仪器、仪表使用前均须对测量精度进行校正标定,并检查工作灵敏度。指针迟滞、卡位和桧的不得使用。位移计应备用夹具、表架,并同基准梁连接、夹具和表架不得有挠曲变形。 C2.5 各种试验设备、观测仪器、仪表和测量元件的调试、校正和标定都应作原始记录或绘制有关的曲线图表,以供试验核对时使用。 C3 试验桩的施工 C3.1 试验桩的成桩工艺的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试桩施工应编写施工设计、内容应包括试桩的目的要求,荷载试验方案,锚桩施工方案等,并附试验桩及锚桩桩身设计图纸。 C3.2 试桩施工前,应组织全体施工操作人员学习挖掘试桩施工设计和其他有关试桩操作规定,并认真执行。 C3.3 为使荷载试验取得预期成果,应对试验桩头采取加固保护措施。

方案 桩基静载检测方案

*******************项目 桩基静载试验 检 测 方 案

一、工程概况 *********工程使用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砂岩或泥岩层,桩径1250mm,扩底至1800mm,工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0620kN,加载按照业主及设计方最终意见,单桩最大加载值为1.6倍,是16992kN。根据设计和规范该工程桩基检测需做静载试验检测。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桩数为3根。 二、人员及设备配置 (一)人员配置 我公司拟派有丰富经验的检测工程师1名,检测员及技工若干名进驻现场。 (二)仪器配置 三.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1、.试验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抽检数量为单体工程同一类型同一持力层按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2、试验目的

采用接近于通过竖向抗压桩的实际工作的试验方法,比较准确的反映单桩的受力状况和变形特征,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作为设计依据,或对工程桩的承载力进行抽样检验和评价。 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基本原理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一种原位测试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竖向荷载均匀的传至建筑物基桩上,通过实测单桩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桩顶沉降,得到静载试验的Q—s 曲线及s—lg t等辅助曲线,然后根据曲线推求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等参数。 4、仪器设备 (1)、加载设备:4台油压千斤顶(500T),高压油泵站。 (2)、荷载与沉降量测仪表:荷载量测使用100Mpa压力表,试验点的沉降量由安装在离桩顶平面的4个百分表量测。荷载与沉降量测仪表均经过国家指定的计量标定单位进行计量标定 5、试验准备工作 (1)、收集原始资料,了解试桩场地工程地质情况,试桩的基本情况(如桩长、桩径、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日期、施工工艺等),以及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值。 (2)、制定出比较详细的试验方案(包括桩头处理、加载装置等)。 ******工程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采用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采用4根锚桩,并监测锚桩上拔量,根据设计方提供信息,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每根锚桩提供上拔力暂定为250吨,四根合计1000吨,配重采用混凝土砌块,堆载不少于1040吨;反力横梁由主梁和副梁组成,均采用H型钢梁。堆载平台尺寸约8m×8m,混凝土块堆载高度约7m。 采用混凝土块层层交错搭接堆载,确保安全。试验桩周围拉警戒带,非试验人员禁止靠近。 整个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2所示。

桩头爆裂后抱箍处理方案

1)、工程名称:无锡市XDG-2014-36号二毛纺地块 2)、建设单位:无锡锦昊置业有限公司 3)、设计单位:无锡市石田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施工单位:锦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5)、监理单位:江苏建协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6)、勘察单位:无锡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7)、本工程位于无锡市中山路,建筑高度59.5米,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基础形式为桩基筏板(桩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抗震等级为三、四级。 8)、3#29/1/H轴处99#工程检测桩静载试验过程中,由于出现桩头爆裂,造成检测数据有误,静载检测不得不终止。其原因是,在静载试验时,对切割过的桩头未进行处理,静荷载直接作用在桩头钢筋上,造成钢筋屈服弯曲,桩头破碎。 现采取措施:采用抱箍装置对PHC管桩的桩顶部位进行加固。 (1)抱箍装置由箍板、翼板、拉结筋板、螺栓及内衬垫构成。 (2)抱箍装置的制作-箍板、翼板、拉结筋板均选用Q235钢板,钢板厚度10~12mm,箍板按照尺寸冷弯成两个半圆构造,翼板与箍板连接的一侧使用洗床切割成45°坡口,翼与箍板端部垂直直立,在坡口处焊接连接,翼板中央用机床均布螺栓孔3~5个,孔径1.2~1.5cm,拉结筋板4~5片均布在螺栓之间,将箍板与翼板满焊连结牢固。螺栓直径为1.0~1.3cm。 (3)抱箍的安装方法:抱箍装置在安装时需将两块箍板对称的

套在桩顶部位,对准螺栓孔,均匀的将螺栓拧紧,使其均匀受力;抱箍装置安装在PHC管桩的桩顶部位,平于桩顶或在桩顶之下0~1.0cm;抱箍装置要与PHC管桩的桩身紧密的全面吻合。 9)、现场将桩头加固处理完成后再重新进行静载试验检测,处理过程由建设、监理、施工三方现场监督。

【方案】桩基静载检测方案

v1.0 可编辑可修改*******************项目 桩基静载试验 检 测 方 案

一、工程概况 *********工程使用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砂岩或泥岩层,桩径1250mm,扩底至1800mm,工程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0620kN,加载按照业主及设计方最终意见,单桩最大加载值为倍,是16992kN。根据设计和规范该工程桩基检测需做静载试验检测。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检测桩数为3根。 二、人员及设备配置 (一)人员配置 我公司拟派有丰富经验的检测工程师1名,检测员及技工若干名进驻现场。 (二)仪器配置 三.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1、.试验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抽检数量为单体工程同一类型同一持力层按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2、试验目的 采用接近于通过竖向抗压桩的实际工作的试验方法,比较准确的反映单桩的受力状况和变形特征,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作为设计依据,或对工程桩的承载力进行抽样检验和评价。 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基本原理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一种原位测试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竖向荷载均匀的传至建筑物基桩上,通过实测单桩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桩顶沉降,得到静载试验的Q—s 曲线及s—lg t等辅助曲线,然后根据曲线推求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等参数。 4、仪器设备 (1)、加载设备:4台油压千斤顶(500T),高压油泵站。 (2)、荷载与沉降量测仪表:荷载量测使用100Mpa压力表,试验点的沉降量由安装在离桩顶平面的4个百分表量测。荷载与沉降量测仪表均经过国家指定的计量标定单位进行计量标定 5、试验准备工作 (1)、收集原始资料,了解试桩场地工程地质情况,试桩的基本情况(如桩长、桩径、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日期、施工工艺等),以及桩的设计极限承载力值。 (2)、制定出比较详细的试验方案(包括桩头处理、加载装置等)。 ******工程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采用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采用4根锚桩,并监测锚桩上拔量,根据设计方提供信息,并结合现场实际情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实施细则 1. 试验目的 1.1确定极限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1.2判定抗压竖向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3实测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对研究性试验)。 2. 试验范围 混凝土预制桩、各种混凝土钻孔灌注桩、钢桩 3. 试验依据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 4. 工作程序 4.1仪器设备 4.1.1 RS-JYB/C静载试验设备 4.1.2超高压油泵和油压千斤顶及与二者相连的高压油管 4.1.3荷载和沉降量测仪表:柱式力传感器或压力变送器量测荷载;白分表、调频式位移传感器量测沉降。荷载和沉降量测仪表均应经过计量标定。 4.2试验的准备工作 4.2.1收集资料,了解试桩场地工程地质情况,试桩的基本情况(如桩长、桩径、碌强度等级、施工日期、施工工艺等),以及桩的预估极限承载力值。 4.2.2在充分征求设计人员及建设单位对试桩的试验要求和进度要求后,制定出

比较详细的试验方案(包括锚桩布置,桩头处理、加载装置等)。 4.2.2.1 试验加载装置的选择:试桩所承受的荷载一般由油压千斤顶施加。加载及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取下列三种形式之一 4.2.2.1.1 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图1):锚桩数量、锚桩长度和横梁尺寸均应按1.2?1.4倍预估试桩破坏荷载进行设计,锚桩按抗拔桩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 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得少丁4根,并应对试验过程锚桩上拔量进 行检测。 4.2.2.1.2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压重量不得少丁预估试桩破坏荷载的 1.2倍压重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固放置丁平■台上。 亓厚钢槌通木包闹成— 4.2.2.1.3 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当试桩最大加载重量超过锚桩的抗拔能力时,可在横梁上放置或悬挂一定重物,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受千斤顶加载反力。 4.2.2.2 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表:荷载可用压力传感器测定。试桩沉降采用调频式位移传感器测量。应在桩的2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装4个调频式位移传感器, 小桩径可安装2个或3个调频式位移传感器。沉降测定平面离桩顶距离不应小丁0.5倍桩径,固定和支承调频式位移传感器的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影响而发生竖向变位。 4.2.2.3 试验加载方式选择;试验加载方式一般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至试桩破坏,然后逐级卸载到零)。 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或为缩短试验时间,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和快速维持荷载法(一般采用每一小时加一级荷载) 4.2.2.4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梁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 5.2.4的规定。 4.2.3试桩制作要求

最新版桩基检测试验(静载)方案

最新版 桩基检测 试 验 方 案

桩基检测试验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的桩基测试内容包括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测试、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测试、低应变动测、高应变动测、声波透射法及桩身桩底位移检测、桩身轴力、桩侧侧摩阻力检测等: 二、检测方案编制说明: 1、检测数量、方法: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公共活动中心工程》及本工程的桩基施工说明、桩位平面图及抗压桩抗拔桩详图。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GJ08-11-1999 )

三、现场要求: (1)一般要求:现场场地平整,道路通畅,便于吊、卡车进出场及起吊设备;提供220V和380V交流电用以照明和设备用电。临时用房一间 (2)试桩期间,试桩静载设备2倍桩长范围内不得有重型机械或将产生振动设备的作业,确保检测数据的正确和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3)低应变检测前须将每工程桩全部开挖且将桩顶处理后进行。(4)工程桩高应变检测应将需检测的试桩按本方案的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四、检测时间: 抗压静载检测速度为4天/ 组(包括设备安装及检测); 抗拔检测检测速度为2天 /组(包括设备安装及检测) 低应变动测、高应变动测、成孔检测、声波透射检测待测试条件具备。检测时间由委托单位提前一天通知。一般在一天即可完成现场检测工作。桩身、桩底位移检测及桩身轴力、测摩阻力检测在静载试验进行时同时检测。 五、测试成果及期限 1、静载确定实测单桩竖向抗压(拔)极限承载力。提供单桩竖 向抗压(拔)静载荷试验的Q—s曲线和s—lgt曲线以及成 果汇总表。 2、低应变所测桩桩身完整性曲线和判断及缺陷描述。 3、试成孔检测提供连续12小时的孔径、、孔深、垂直度、及沉 渣厚度的检测数据以判定孔壁稳定性能,评价施工机械和工 艺是否满足灌注桩成桩的质量要求。 4、成孔检测提供孔径、、孔深、垂直度、及沉渣厚度的检测数 据。 5、高应变检测提供抗压桩的实测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

桩基检测方案范本

桩基检测方案

桩基检测方案 工程名称:乐成街道湖上岙村安置留地ycx-22-1地块商住建设项目(西锦园) 检测单位:浙江丰土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时间:二○一五年十二月四日

目录 第一章概述 (2) 第二章检测方案编制依据 (3) 第三章试验方法及设备 (3) 第四章试验前准备工作 (10) 第五章现场检测安排 (12) 第六章检测质量保证 (13) 第七章安全与文明检测 (15) 第八章测试报告的组成 (15) 附图:单桩静载试验示意图 (16)

第一章概述 一、工程概况 乐成街道湖上岙村安置留地ycx-22-1地块商住建设项目(西锦园)位于乐清市西新路。本工程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为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需对该工程其中的6根单桩进行竖向抗压静载试验、5根单桩进行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和部分桩进行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静载试验主要试桩要求见表1。 表1 静载试验主要试桩要求 二、岩土工程概况 根据宁波冶金勘察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于07月提供的《乐成街道湖上岙村安置留地ycx-22-1地块商住建设项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各地层划分及有关参数值见下表2: 表2 地基土划分及有关参数值

三、检测内容 1、低应变检测; 2、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3、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 第二章检测方案编制依据 1、委托方提供的设计图纸及试桩要求; 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3、《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技术规程》 DBJ10-4-98 4、本工程的设计图纸、变更及技术资料等。 第三章试验方法及设备一、低应变检测

桩基检测试验(静载)方案

桩基检测试验(静载)方案 桩基检测 试 验 方 案 桩基检测试验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桩基测试内容包括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测试、单桩竖向抗拔静载测试、低应变动测、高应变动测、声波透射法及桩身桩底位移检测、桩身轴力、桩侧侧摩阻力检测等: 二、检测方案编制说明: 1、检测数量、方法: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公共活动中心工程》及本工程桩基施工说明、桩位平面图及抗压桩抗拔桩详图。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GJ08-11-1999 ) 三、现场要求: (1)一般要求:现场场地平整,道路通畅,便于吊、卡车进出场及起吊设备;提供220V和380V交流电用以照明和设备用电。临时用房一间

(2)试桩期间,试桩静载设备2倍桩长范围内不得有重型机械或将产生振动设备的作业,确保检测数据的正确和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3)低应变检测前须将每工程桩全部开挖且将桩顶处理后进行。(4)工程桩高应变检测应将需检测的试桩按本方案的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四、检测时间: 抗压静载检测速度为4天/ 组(包括设备安装及检测); 抗拔检测检测速度为2天 /组(包括设备安装及检测) 低应变动测、高应变动测、成孔检测、声波透射检测待测试条件具备。检测时间由委托单位提前一天通知。一般在一天即可完成现场检测工作。桩身、桩底位移检测及桩身轴力、测摩阻力检测在静载试验进行时同时检测。 五、测试成果及期限 1、静载确定实测单桩竖向抗压(拔)极限承载力。提供单桩竖 向抗压(拔)静载荷试验的Q—s曲线和s—lgt曲线以及成 果汇总表。 2、低应变所测桩桩身完整性曲线和判断及缺陷描述。 3、试成孔检测提供连续12小时的孔径、、孔深、垂直度、及沉 渣厚度的检测数据以判定孔壁稳定性能,评价施工机械和工 艺是否满足灌注桩成桩的质量要求。 4、成孔检测提供孔径、、孔深、垂直度、及沉渣厚度的检测数 据。 5、高应变检测提供抗压桩的实测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 6、声波透射法检测提供桩身完整性并判定桩身缺陷程度并确 定其位置。 7、沉降杆法可提供在不同荷载作用下桩身各个需检测断面及

静载试验加载方案

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1、检测原理 通过对单桩复合地基逐级加荷,桩身产生变形沉降,通过放置在桩头对称分布的百分表反映各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确定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检测设备仪器: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设备包括刚性承压板、加卸荷装置、测量荷载及沉降的仪器等。由大梁、堆重物、千斤顶和油泵等组成反力系统,施加荷载至桩顶,对桩顶施加竖向压力。现场检测装置见示意图。 静载荷试验(堆载法)检测装置示意图 3、检测方法: (1)、荷载分级加载阶段:

加载可分8-12级进行,最大加载压力不应小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2)、变形观测 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读记承压板沉降一次,以后每半个小时读记一次。 (3)、沉降相对稳定标准 当一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时,即可加下一级荷载。 (4)、终止加载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①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复合地基)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 ②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过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③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5)、卸载与卸载沉降观测 每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二倍,每级卸载后隔30分钟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小时再读一次。 (6)、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6所对应的压力 4、现场检测: (1)、由委托方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确定检测数量及位置,具体桩号

(2)、加载形式及方法 本试验采用慢(快)速维持荷载法进行,根据场地条件,采用钢梁上配置重物的形式(堆重法)提供试验所需反力,通过油压千斤顶分级施加荷载 (3)、荷载板尺寸 本次试验根据桩间设计参数,采用正方形或圆形荷载板。 (4)、加荷量的确定和荷载的分级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依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的有关规定,试验加荷可分为8-12个等级,总加荷量不应少于设计要求值的2倍。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采用接近于竖向抗拔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其试验目的主要有:为设计提供依据、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验证试验等,静载试验方法主要是慢速维持荷载法。 仪器设备 (1)仪器设备名称 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千斤顶、油泵、油管、百分表(机械式、电感式、容栅式)、压力表(压力传感器)、钢平台、基准梁、表座、垫板、自动数据采集仪等,具体数量和型号规格应根据试验荷载和工程实际情况确定。 (2)仪器设备要求 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百分表(机械式、电感式、容栅式)的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率优于或等于0.01mm;量程宜采用0-30mm或0-50mm。 2)压力测量仪表: ①压力表:压力表准确度等级应优于或等于0.4级(即压力表的示值误差不大于0.4%)。压力表的量程主要有25Mpa、40 Mpa、60 Mpa、100 Mpa,应根据千斤顶的配置和最大试验荷载要求,合理选择油压表,并满足最大试验荷载对应的油压不宜小于压力表量程的1/4,且不宜大于压力表量程的2/3。 3)千斤顶

千斤顶的测量误差不宜大于0.5%FS,最大试验荷载对应的千斤顶出力宜为千斤顶量程的30~80%。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且应并联同步工作。测量围:按千斤顶型号不同分为5000kN、3200kN、2000kN、1000kN、600kN、450kN。活塞行程分为:20cm、22cm。 4)试验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当试验油压较高时,油泵应能满足试验求。 5)自动数据采集仪,其性能指标应满足不改变原测试系统的误差要求。 (3)仪器设备操作要领 1)百分表(机械式、电感式、容栅式) ①使用前检查百分表是否在检定有效期。机械式百分表使用前应压缩测头指针至少转动1/6圈,检查指针转动是否灵活、能否回零。 ②百分表的安装:将百分表底座牢固地安装在基准梁上,再将百分表牢固地安装在百分表底座上,百分表的指针须与桩顶面垂直,百分表指针的底部须垫置小玻璃片,并预留足够的行程,一般不小于量程的90%。 2)压力表(压力传感器) 使用前检查压力表(压力传感器)是否在检定有效期;使用前检查连接丝扣是否完好,压力表指针能否回零。 压力表(压力传感器)的安装,将压力表(压力传感器)垂直的安装在油泵接口上,与油泵连接时不要用力过大,拧紧即可。

桩基试桩检测方案

钢铁渣“零排放”九江项目二期工程试桩检测方案 江西省赣龙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二O一0年八月

钢铁渣“零排放”九江项目二期工程 试桩检测方案 编写人:罗伟 校核人:魏信军 审核:伍群才 检测单位:江西省赣龙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资质证书:赣建检字第360100185 提交时间:二0一0年八月二十四日

目录 一、前言 二、检测方法技术 三、提交成果

一、前言 1、工程概况 拟建的钢铁渣“零排放”九江项目二期工程位于九江湖口金沙湾工业园区,拟建工程包括160万吨/年钢铁复合粉生产线主体厂房(联合储库、粉磨车间(A线)、粉磨车间(B线)、矿渣粉库及汽车散装、复合粉库及汽车散装、卧辊磨机房、钢渣粉库及汽车散装)、办公实验楼和宿舍楼。设计基桩类型及相关参数如下表: 2、目的任务和要求 根据规范和设计的要求,对拟建工程基桩应进行质量检测,静载试验应先进行试桩的检测。 本次试桩静载试验数量为3根,目的是通过试验检测评价工程试桩

的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供设计采用。 3、检测依据: (1)《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2)《桩身自反力平衡静载试验技术规程》(DB 36/J002-2006); (3)关于转发《关于江西省建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方法及取样数量的规定》的通知(赣建质监字[2009]5号文)和《关于江西省建筑基桩及复合地基检测方法及取样数量的规定》(赣力基础[2009]地001号); (4)工程设计图纸。 二、检测方法技术 1、本次试桩的静载试验方法采用反力平衡法。 2、进行静载试验的试桩,其混凝土须达到满足规定要求的强度。 3、仪器设备及安装技术与要求 (1)本次桩身自反力平衡静载试验的仪器设备采用RS-JYB型静载荷自动测试仪、荷载箱、加压泵等。 (2)单个荷载箱极限加载能力(双向加载)按单桩最大试验荷载要求的1.2倍配置。 (3)根据场地桩土(岩)有关参数计算,结合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值的要求和成桩工艺,桩身自平衡静载试验的自平衡点设置在桩的底部。 (4)安放荷载箱在挖孔灌注桩成孔以后、混凝土浇捣前进行。先将荷载箱与钢筋笼焊接在一起,连接方法是将荷载箱顶盖与钢筋笼主筋牢固焊接,并保持荷载箱与钢筋笼垂直,使荷载箱位移方向与桩身轴线夹角小于5°。同时用钢筋将加载时测量荷载箱顶盖和底盖位移的位移杆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实施细则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实施细则 一、术语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在桩顶部逐级施加竖向抗拔力,观测桩顶部随时间产生抗拔位移,以确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二、试验目的和适用范围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适用于桩的抗拔承载能力或对桩抗拔设计承载力的检测。 三、检测设备 试验设备主要有油压千斤顶、压力表、百分表、钢梁、承压板等。 四、执行标准 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 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五、基本规定 1、调查、资料收集的内容 现场的地质资料; 建设单位名称、设计单位名称、施工单位名称、工程地点、工程名称、桩类型、桩总数、建筑类型、层数; 试桩号、桩龄期、桩长、桩径、砼标号、设计承载力。 2、检测方案 在进场检测前应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宜包含以下内容:工程

概况,检测方法及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检测数量,检测时的现场条件,所需的机械设备和人工配合,试验时间与工期,检测报告的内容等。 3、现场检测期间,除应执行相关规范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当现场操作环境不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 六、操作流程 1、试验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反力装置一般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土梁与钢梁平台对称放置,平稳地安放于千斤顶和试桩上。压重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在压重平台上;要求堆载平台的支点应稳固,堆载量时可利用桩作为堆载支点; 2、千斤顶平放于试桩中心,当采用2个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将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使千斤顶的合力通过试桩中心。 3、量测装置:荷载可采用联于千斤顶的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桩沉降一般采用精度为0.01mm的百分表测定。 对于大直径桩应在其2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4个百分表,中等或小直径桩桩径可安置2个或3个百分表。沉降测定平面离桩顶距离不应小于0.5倍桩径,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振动机其他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竖向变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