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是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的重要考点。在考试中主要有两类题型:一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二是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考查。不论是单选题还是案例分析题,都是考查学生对其中每一条具体理念的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看一看有关新课改教学观的具体内容。

一、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一般都是以“教育者中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一切,掌控课堂,大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际需要、兴趣爱好、主观想法等,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我们应转变理念,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尊重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智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一般都把教师单纯当做知识的传授者,老师的任务就是教授书本知识而已。但是在现今知识体系急速更新的

情况下,要让学生真正提升学习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授书本知识,必须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单纯教会学生知识只能让学生着眼于现在,而教会学生学习能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需获得的结果。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要的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只关注最后的结果,即分数。于是造成了严重的“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过程;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造成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及发展过程,忽视了引导和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因为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四、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基本都是以学科本位的教学理念为主,这样的理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为: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我们应转变理念,以关注人的教学理

念为主,主要表现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以上内容是对新课改教学观的理解,各位学员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践,去理解把握每条理念,这样才能够在面对各种题型时做到游刃有余。同时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识记:“学习过人四转向”。接下来我们用一道练习题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掌握程度:

【单选题】对某一数学题,小李和小红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答案。王老师没有简单判断对错,而是请他们上台陈述自己思路、推理、证明的步骤。这一做法,突出体现了王老师具有( )。

A.关注过程的教学理念

B.关注结果的教学理念

C.关注情感的教学理念

D.关注知识的教学理念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教学观的内容。素质教育强调教师要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题干中王老师面对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的不同解决方案,采取让学生思路、推理、证明与同学交流讨论的形式探讨,说明他在教育教学中不只是片面地关注学生知识习得的结果,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关注过程的教学理念。故正确答案为A。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 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新课程与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2、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3、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 观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一、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无二致,反映了新课改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合理内核的继承;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善于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是传统教学较为忽略的,反映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创新与飞跃;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也是新教学观对传统教学观的重大突破。注重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具有两方面的具体内涵: 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叫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从学科角度看,它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学科知识的被发现和被揭示总是与一定过程和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动态整体,将两者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新教学观主张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的同时,也让他们去体验发

现的过程个,掌握探究的方法。而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对过程和方法的注重也不能无限夸大,应当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关系,否则,过于关注过程与方法,无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会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关系,把握好适当地度,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既是教育科学的要求,也是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和探索的教学艺术。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要求学生的发展必须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并非彼此鼓励,而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首先,新的教学观扩大了对教学内涵的理解。除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外,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在新的教学观众,“情感”不仅指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动机,而且更是指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接触。“态度”也不仅仅限于学习态度和责任感,而是涵括了范围更为广泛地各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 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 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 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 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 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 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 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 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 “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 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 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 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 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 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 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 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 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教师观: 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完整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2024年考教师资格证重点知识点归纳

2024年考教师资格证重点知识点归纳 2024年考教师资格证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教育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二、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是什么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科目有《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合格后,考生可以从语文、英语、社会、数学、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全科、信息技术等这些科目中选择一个面试的科目。 其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综合素质》考试内容为:教师职业理念(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法律法规(法规解读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职业道德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性评价内涵: 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评价趋势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更注重发展过程

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1】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评价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性评价内涵: 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评价趋势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更注重发展过程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的汇总 (一)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口诀:两独一发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因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4—6人为宜。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3、探究学习 当学生在这种问题探究学习中能培养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口诀:教师学生促研究,建设开发搞开放 (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完整获奖版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在教育理念中,教育观相对来说是较为系统、也是容易把握的。此次学习重点在于了解教育观的内涵以及答题方法。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包含内容有: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观。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创新,评价意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动者. 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动者(学生学习水平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协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动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6、更新教育观点,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点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新课改背景下我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我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我的课程观如下: 1、课程是是预计的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合计,是预期的学习目标结果。 2、课程是“知识”体现,为方便大众对知识的获取,以一定的标准制定的,是大众学习的知识。 3、无论的课程内容还是课程的目标,它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判定的。 4、课程就是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的知识及经验。 5、课程是在事件生活的基础上总结完善的,注重人们对知识掌握与理解。 我的教学观: 1、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 2、教学应当注重于实际生活相连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找到立足点。 3、教学应当注重过程,结果仅仅是检测标准的一少部分。 4、教学应当以人为本。 我的评价观: 1、目标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 2、过程评价:评价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实现,在课程中,学生是否动起来,

主动的解决各种学习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开发。 3、探究评价: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生互评:次评价的要求相对较高,也是一节课是否达标的重要标准。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积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二学生对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是否认可,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其在课堂中保持较高的状态。 5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课堂知识,学生的技能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6、职业素养评价:次评价的方面较多,标准也多,主要根据教师任教科目出发,从而引申到社会人文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专业性评价。

新课改新三观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 第一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一、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 征. 其内涵包括: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前进.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倡导##、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简答题 〔一〕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 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二〕对待教学关系上,新工厂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 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此,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我国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特征: ##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热爱学生,关系学生的成长. 3. ##的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 4. 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简述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观

简述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的转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思想成果,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师需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自身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理解“数学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 3、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应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的要求。此外,新的知识内容需要教师通过自学、继续教育学习或培训班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知识。 4、教学方法的转变: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看法,给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探究的时间,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轻松、自由。

5、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或教学过程的“掌控者”,而是秩序维护者、内容引导者、方法建议者、探究合作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逐步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共同体”。总之,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升。同时,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代新教育观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当代新教育观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资料荟萃 2012-10-03 0501 5d56b7b40102e06m 当代新教育观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

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