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基因工程》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9060281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时:56(理论32,实验24)

学分: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因工程是获取、整理、破译、编辑和表达生物体遗传信息(基因)的一种操作平台与技术,它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基因的分离克隆、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诠释、基因编码产物的产业化、生物遗传性状的改良乃至基因治疗等方面正日益显示出愈来愈高的实用价值。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基因工程概论、分子克隆单元操作、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真菌基因工程、昆虫基因工程、高等动物基因工程、高等植物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将DNA重组技术归纳为切、接、转、增、检五大基本操作单元,进而按照受体细胞的生物学分类,逐一展开各系统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重点讲述基因工程技术应用的策略和思路,并力求以图解的方式取代繁琐的描述。本课程全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

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本门课程旨在为学生讲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单元操作与应用策略,学生学好本门课程可为从事生物、农业、环保、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任务是:

(一)熟悉和掌握基因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典型设备。

(二)学会根据生产、科研要求和技术选择分子操作的技术和设备。

(三)了解基因工程在各领域的应用、新的知识与技术,了解其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状态。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基因工程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基因工程的含义和主要内容以及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突破。了解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和安全性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基因工程的含义;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突破。

2.教学难点: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突破。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内容

1.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2. 基因工程的的发展简史

3. 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DNA重组克隆的单元操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载体的基本结构和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的特点、构建原理;掌握限II型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原理和部分常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位点与切割末端。掌握常用的DNA聚合酶的特性和用途。了解DNA连接酶和其它修饰酶在基因操作中的用途。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方法、受体细胞的选择,重组DNA分子向宿主细胞的转化方法及转化细胞的扩增。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目的基因的克隆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载体的基本结构、载体的基本要求和特性;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的特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逆转录酶的基本特性。质粒DNA 的制备、DNA片段的体外重组、受体细胞的选择、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目的基因的克隆方法。

2.教学难点:载体的基本要求和特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特性、DNA连接酶和其它修饰酶在基因操作中的用途、切割反应与连接反应、重组率及其影响因素、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方法、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目的基因的克隆方法。(三)课时安排12课时

(四)教学内容

(一)DNA重组的载体

1. 载体的基本要求和特性

2. 质粒载体

3. λ噬菌体载体

4. M13噬菌体载体

5. 粘粒载体(柯斯质粒载体)

6. 酵母人工染色体(自学)

7. 细菌人工染色体(自学)

8. 哺乳动物细胞的载体(自学)

(二)DNA的体外重组(切与接)

1.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其它修饰酶在基因操作中的用途

3.DNA切接反应

4.DNA分子重组的方法

(三)重组DNA分子的转化与扩增

1.受体细胞的选择

2.转化方法

3.转化率及其影响因素

4.转化细胞扩增

(四)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转化子的筛选与重组子的鉴定方法

(五)目的基因的克隆方法。

鸟枪法、cDNA法、PCR法、化学合成法、基因文库构建。

第三章大肠杆菌基因工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原理,了解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策略,了解包涵体的溶解与变性的方法原理,异源蛋白的复性与重折叠的方法原理,掌握基因工程菌的遗传不稳定性及其对策,了解利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医用蛋白或多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原理,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策略,包涵体的溶解与变性的方法原理,异源蛋白的复性与重折叠的方法原理,基因工程菌的遗传不稳定性及其对策,利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医用蛋白或多肽。

2.教学难点: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原理,启动子最佳作用距离的探测、启动子的筛选与构建、启动子的可控性,包含体型、分泌型异源蛋白的表达,包涵体的溶解与变性的方法原理,异源蛋白的复性与重折叠的方法原理,基因工程菌的遗传不稳定性及其对策。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内容

(一)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原理:

1.启动子最佳作用距离的探测

2.启动子的筛选与构建

3.启动子的可控性

(二)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策略

1.包含体型、分泌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2.融合型、寡聚型、整合型蛋白的表达

3.蛋白酶抗性或缺陷型表达系统的构建

(三)重组异源蛋白的体外复性活化

1.包涵体的溶解与变性的方法原理

2.异源蛋白的复性与重折叠的方法原理

(四)基因工程菌的遗传不稳定性及其对策

1. 基因工程菌的遗传不稳定性表现及机制

2. 改善基因工程菌的遗传不稳定性的对策

(五)利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医用蛋白或多肽

1.人胰岛素的生产方法

2.产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策略

第四章酵母基因工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外源基因在酵母菌中表达的优势,掌握四种不同类型的酵母突变宿主系统,了解酵母载体系统中的各种质粒载体及其它载体的构建,掌握酵母转化程序、及转化子筛选的标记,掌握酵母启动子的可调控表达原理,了解酵母菌的蛋白修饰分泌系统,了解重组酵母生产乙肝疫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外源基因在酵母菌中表达的优势,四种不同类型的酵母突变宿主系统,酵母载体系统中的各种质粒载体及其它载体的构建,酵母转化程序、及转化子筛选的标记,酵母启动子的可调控表达原理,

2.教学难点:四种不同类型的酵母突变宿主系统,酵母载体系统中的各种质粒载体及其它载体的构建,酵母转化程序、及转化子筛选的标记,酵母启动子的可调控表达系统。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内容

(一)酵母的宿主系统

(二)酵母的载体系统

(三)酵母转化系统酵母的转化程序,转化质粒命运、转化子筛选标记。

(四)酵母的表达系统

1.酵母启动子的特征和选择

2. 酵母启动子的可调控表达系统

3. 酵母表达系统的选择

(五)酵母的蛋白修饰分泌系统蛋白质的分泌运输机制、加工。

(六)利用重组酵母生产乙肝疫苗乙肝病毒的结构,产乙肝表面抗原的酵母重组菌的构建。

第五章高等动物基因工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动物转基因的结构、表达特异性,掌握转基因导入动物体内的方法,了解利用动

物转基因技术研究基因的表达与功能,掌握基因治疗的概念、内容、方法、分子机制,了解肿瘤的基因治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动物转基因的结构、表达特异性,转基因导入动物体内的方法,基因治疗的概念、内容、方法、分子机制。

2.教学难点:转基因导入动物体内的基本方法,掌握基因治疗的概念、内容、方法、分子机制。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内容

(一)动物转基因技术基本概念;

1. 动物转基因的结构

2. 动物转基因表达特异性

(二)转基因导入动物体内的基本方法;

1.用于转化实验的显性筛选标记

2.转基因导入动物体内的方法

(三)利用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基因的表达与功能

1. 利用报告基因探测动物基因组的调控序列(自学)

2.利用反义基因抑制细胞基因表达

3. 利用干扰RNA阻断特定基因表达

(四)利用转基因动物或细胞生产生物的分子(自学)

(五)转基因技术在动物遗传性状改良中的应用

1.转基因鼠

2.转基因兔、猪、羊、牛(自学)

3.转基因鸡、鱼(自学)

(六)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概念与策略、基本程序、分子机制,肿瘤的基因治疗。

第六章高等植物基因工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高等植物的遗传特性、掌握植物转基因的三大类方法,掌握Ti质粒介导的共整合转化程序、掌握Ti质粒介导的二元整合转化程序,了解植物病毒介导的转染系统,了解植物细胞的直接转化方法,掌握高等植物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标准程序,了解外源基因的四环素、乙醇、类固醇诱导的表达系统、地塞米松诱导和四环素抑制的表达系统。掌握利用报告基因展示高等植物基因表达与调控,了解植物转基因技术在植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高等植物的遗传特性、掌握植物转基因的三大类方法,Ti质粒介导的共整合转化程序、Ti质粒介导的二元整合转化程序,植物细胞的直接转化方法、高等植物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标准程序,外源基因的四环素、乙醇、类固醇诱导系统,利用报告基因展示高等植物基因表达与调控。

2.教学难点:Ti质粒介导的二元整合转化程序,植物细胞的直接转化方法、高等植物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标准程序,利用报告基因展示高等植物基因表达与调控。(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内容

(一)高等植物的遗传特性;

(二)高等植物的基因转移系统

1.Ti质粒介导的整合转化系统

2.植物病毒介导的转染系统

3.植物细胞的直接转化方法

4. 植物原生质体再生

(三)高等植物的基因表达系统

1.外源基因的四环素诱导系统

2. 外源基因的乙醇(自学)

3. 外源基因的类固醇诱导系统(自学)

4.地塞米松诱导和四环素抑制的表达系统(自学)

(四)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基因表达与调控

1.利用报告基因展示高等植物基因表达与调控。

2.利用病毒载体探查植物基因重排(自学)

3.利用转座元件克隆植物基因(自学)

4.利用T-DNA构建植物遗传突变株(自学)

(五)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生产重组异源蛋白和工业原料。(自学)

(六)植物转基因技术在植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1.抗虫害转基因植物

2. 抗病原体转基因植物

3. 改变花型花色的转基因植物

4. 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

5. 抗非生物胁迫转基因植物

6.控制果实成熟的转基因植物

(七)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

第七章第二代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理;理解基因定向突变和定点突变的方法;

了解蛋白质工程的设计与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原理;了解蛋白质工程的设计与应用。

2.教学难点:基因定向突变和定点突变的原理和方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内容

1.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

2. 蛋白质工程的设计原理

3. 引物介导的位点特异性定向突变

4. 利用PCR产生定点突变

5. 基因片段取代突变(自学)

6. 基因的体外分子进化(自学)

7. 蛋白质工程的设计与应用

第八章第三代基因工程-途径工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蛋途径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过程;理解在现存途径中提高目标产物代谢流,在现存途径中改变物质流的性质;掌握乙醇、辅酶Q生产菌的途径操作;了解聚酮合成机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途径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过程;在现存途径中提高目标产物代谢流,

在现存途径中改变物质流的性质;乙醇、辅酶Q生产菌的途径操作。

2.教学难点:途径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过程;乙醇、辅酶Q生产菌的途径操作。(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内容

(一)途径工程的基本概念

1.途径工程基本概念

2. 途径工程基本过程

(二)途径工程的研究战略

1.在现存途径中提高目标产物代谢流

2.在现存途径中改变物质流的性质

3.已有途径构建新的代谢旁路(自学)

(三)初级的途径工程

1.乙醇生产菌的途径操作

2.辅酶Q生产菌的途径操作

(四)次级代谢的途径工程。

1.聚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自学)

2.聚酮合酶各组成模件的操作战略

3.聚酮生物合成基因的异源表达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主要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习方法以及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本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要布置适当的课后习题,以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措施。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自己最为有效的方法。

(一)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组织教学形式。

(二)《基因工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教学方法是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辅导、讨论、练习等形式。讨论课将分小组进行,然后集中发言。

(三)应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尽量借用多媒体的声像图示,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四)《基因工程》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严格结合实验进行教学。

(五)、做好教学反馈工作,认真批改作业,上好习题课。

四、考核方式和方法

多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分原则:总成绩=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注: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作业成绩、实验评分。

(一)课堂学习情况(做笔记情况、提出问题、回答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参与表达)和作业评分;

(二)实验评分(包括预习、操作、实验报告);

(三)阶段与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及分析题等。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基因工程》(第2版),张惠展贾林芝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二)主要参考书目:

1.《基因工程》,邱泽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基因工程原理》(上下册),吴乃虎,科学出版社,2001

3.《植物基因工程》,王关林,方宏筠,科学出版社,1999

4.《基因工程学原理》,马建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5.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III), 美国冷泉港, 科学出版社, 2002.

6. 基因工程, 楼示林编著,科学出版社, 2002年.

7.《基因工程原理》(第一版),阮红杨岐生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 《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

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表2-1《三大构成》各模块应培养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 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构成设计的概念、分类及形式美法则; 2.了解色彩的成因,并懂得用色彩进行色彩设计; 3.了解立体构成中的形状包括哪些要素、立体构成中材料的种类,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法。 (三)素质目标

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格式

附件一: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课程标准写作指南 适用专业修读学期第×学期制订时间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课程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类别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确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逻辑关系及相互作用;依据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要,阐述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预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 如:本课程是XXX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方式,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能力、……能力、……能力。 建议该部分用一段整体性的文字描述,也可以附以结构图或表格的方式加以直观展现。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描述中应体现最新的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以及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特别是本课程的创新点要突出表述,如: “本课程根据……需要,在广泛调研和……的基础上,采用……课程开发模式(如: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或工作过程系统化),遵循……的职业教育理念,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和……,在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培养学生……。本课程的创新点在于……”。 (这里的语言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不要重复,尽可能采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课程学习目标 完成本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经验及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围绕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能运用…,完成…”,且这些能力是可测量和可展示的。具体应从下述3个方面展开表述:

谈谈如何落实好新课程标准

谈谈如何落实好新课程标准 连续两年教师继续教育都是围绕新课程“备好课”和“上好课”的主题和内容展开的。经过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一定的体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同时,也要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 一、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有人说:以前不会写字的人是文盲,现在不会利用信息技术的人是文盲。作为我们教师,更应学会利用该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说,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状况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技术。我们知道,现在学生要学得知识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仅仅利用传统的方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授课的话,那么是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就要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多媒体教学有诸多特点:信息量大、直观性强。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求知欲都有一定的好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技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我发现: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状况,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如七年级思想品德“走近青春”,这里教师可以通过自编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青春是美好的,以一种乐观的态度认识青春。 二、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学会与学生互动。用互动来走近与学生的距离。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习的主导。学生学习的效果怎样与教师有一定的联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多让学生来讲,讲出自己的道理,讲出自己的认识,这样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好处。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教师也能与学生互动,而且互动的此时过多,结果堂堂哄堂。学生是参与了,但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些教师也与学生互动,但互动次数太少了,学生参与太少了,教师设疑的太少了。这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可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效果会好些。 三、会预设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们知道,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比较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应多作一些思考。通常预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疑问,预设课堂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冲突,甚至要预设学生没有问题时,怎样让学生产生对问题的疑问。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预设一些问题时,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其实用性。问题不要设置太难,也不要太容易。如,有的问题几岁的小孩都知道回答,有的问题就是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回答,那么这样的预设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也失去自身的意义。因此,了解学生的实际,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是“预设问题”的重要基础。 总之,全面落实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本方案适用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思想政治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学分。 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总 学 时 学 分 开课学期 及周学时备注 ⅠⅡⅢⅣ 学位基础课英语 学分政治理论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专业必修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 方法 学分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 论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教 材分析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 计与案例分析 班主任工作 教育测量与评价 专业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至 少 选 修 学 分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前 沿问题研究 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 学术论文写作与规范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中外教育简史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学 实践 * * 关于实践教学(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第二学期最后周在校内进行教师岗位培训,使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写好教案、能够辅导和答疑学生,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为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学期到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五、教学方式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三大构成》这门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内容,是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基本知识和方法,应具备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将来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 《三大构成》的先修课程为《设计概论》,该课程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空间想象和设计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动画速写》、《Photoshop》、《原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可为这些课程中的排版、色彩搭配、空间及立体形态创造等内容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定位和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平面和立体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并通过技能培养并重的方法(例如案例实训、教师示范、学生

实践),培养学生平面、色彩、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把课程分为3个模块,并制定每模块应培养的能力(见表2-1)和评价方法。围绕三个模块中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模块都包含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设计课题,每一项设计课题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依据学生对每一项设计课题的完成情况。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法则,色彩的搭配关系,空间及立体形态的构成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课题要求进行创新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1.能按照设计课题的要求,对设计课题进行从二维平面形象到三维空间形态的全面创新设计; 2.能对设计项目进行版式设计,并进行符合设计主题的色彩设计; 3.具备完成具体设计项目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构成设计的概念、分类及形式美法则; 2.了解色彩的成因,并懂得用色彩进行色彩设计; 3.了解立体构成中的形状包括哪些要素、立体构成中材料的种类,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法。 (三)素质目标 1.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

附件1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XXXX》课程标准 (黑体,三号,居中,1.5倍行距) 一、课程概述(黑体,四号,加粗, 1.5倍行距。下同) (一)制定依据(宋体,小四号,加粗,首行缩进2个字符,1.5倍行距 下同) 本标准依据《x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xxx》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正文:宋体,小四,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间距20磅。下同)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课程是XX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XXX专业必修课 (选修课),是校企(院)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 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 可以结合专业提出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例如:针对行业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医院”、“课堂与车间合一”等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等)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分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要求,从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三方面入手。要深化对职业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 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 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内蒙区颁课程方案。认真落实新课 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高度重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 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的开设,并纳入学生学 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二、统一规范周课时。小学每天安排 6 节课,每周课时 30 节。根据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教体艺 [2004]10号)文件要求,一、二年级增加 1 节体育课,也就是每周安排 4 节体育课,同时在没有体育课的一天下午 的最后一节安排 1 节体育活动。还可以在一、二年级安排1节课外阅读(含经典诵读)和 1 节活动课(有教师辅导,含根据兴趣爱好开设的教学班活动)。中小学不得擅自增减课 程和课时。 三、统一规范学年教学时间。各校要严格按照上述教学 时间安排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行事历,规范开学、放假时 间,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和放假时间。各学校要严格执行 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提前安排期末考试,更 不得提前放假。学生寒暑假期间,教师应推迟3~ 5 天放假,做好学期结束工作,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新学年开学教师要

提前一周到校,各学校要组织业务学习和教师备一周超前 课。 四、统一规范作息时间。义务教育阶段一律取消走读生 统一到学校上早读和晚自习的规定。走读生每天在校教育教 学活动的时间,小学不超过 6 小时,初中不超过7 小时。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有 1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学校开 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住校生可以上早自习和 晚自习,早读时间不超过45 分钟,晚自习时间不得超过2 小时。住校生上早读和晚自习时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但不 得利用这些时间集体上课。要保证初中生、小学生睡眠时间 不少于 9 小时。中小学安排走读生上早读和晚自习引发安全 事故的,将从重处理学校有关责任人。 五、重视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开设安全教育、文明礼仪 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课外阅读(含经典诵读)、 体育活动、手工劳作、器乐训练、英语活动课等,加强写字教育。提倡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设置时间开设不同的活动课,学生 可根据兴趣跨班级选择活动。 六、课程开设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的一项重要内 容,也是必查内容之一。 2017 年秋,小学一二年级增设不少于 一课时的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可以统筹安排地地方与学校课程中 确保课时不变。同时将“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制”。各学校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抓好落实。

课程标准的内涵

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浅析课程标准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材与课程改革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李元鹏(老师) 研究生姓名:刘小淋 学号: 4201320000068 年级: 2013级 专业:学科教学(历史) 学院(部、所)历史与政治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年月日

浅析课程标准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已经初步形成,将制定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与框架。课程标准框架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具体体现,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课程管理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书教育改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究和实验,在基础教育理念、目标、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更新和变革。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教育部于2003年4月再次颁布了《不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这是一份纲领性文件,也是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指出“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编写历史教科书;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性,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持续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课程标准提出对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个方向跟准则,也对历史教材编写提供更多空间,使得我们更好的审视历史教材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究和实验,在基础教育理念、目标、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更新和变革,力求使基础教育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教科书是科学之本,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材料和依据。它集中、具体地体现着教育目标,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因而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历史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历史学科知识的有效载体,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可以说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它只提出教学内容和的框架,而不再是具体的知识点的规定,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的罗列学生

ps课程标准模板(电商专业)

《Photoshop》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由企业电商课程组开发制定。 《Photoshop》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以遵循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启发性为原则,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为指导,以通过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培养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内容”来组织课程内容为着眼点,以淘宝网店为教学活动载体,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中做、做中学”。 一、学习领域定位 (一)本学习领域课程对应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本课程对应的职业或岗位工作任 务领域) 1、Photoshop 基础知识 ①Photoshop的工作界面:菜单栏、工具箱、工具属性栏、控制面板、图像窗口、状态栏的组成和功能。 ②图像与色彩:图像的基本概念、图像的色彩模式、常用图像文件格式。 ③图像文件的基本操作: 文件的基本操作、图像显示与控制、图像与画布的调整、颜色的选取。 ④重点:Photoshop的工作界面;色彩模式的概念;常用图像文件格式的概念及转换;图像与画布的调整。 2、图像的编辑 ①选择区域: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创建选择区域;选区的修正、变换、存储和调出;选区的移动、复制、增加、减少等操作技巧。 ②绘画工具:建新笔刷、编辑修改笔刷、定义笔刷、装载笔刷等操作技巧。 ③图像的填充与描边:描边命令、填充命令、油漆桶工具、渐变工具的应用。 ④编辑工具:历史记录控制面板的应用、橡皮擦、图章工具、修复工具、模糊、锐化和涂抹工具、减淡、加深和海绵组工具的应用。 ⑤重点:选区的建立与编辑;各种编辑工具的属性设置、命令面板的设置与应用。 3、图层 ①图层的基本操作: 图层控制面板的应用;新图层的建立;图层的编辑;图层蒙版的应用。 ②图层样式: 图层混合选项的应用;图层效果的应用;图层样式的应用。 ③图层中蒙板的使用;图层的效果控制与编辑;文本层的概念及操作。 ④重点: 图层的编辑与图层蒙板的应用;图层效果的应用。 4、路径 ①路径的基本操作: 路径工具的应用;创建路径的方法;编辑路径的方法。 ②路径控制面板: 创建路径;复制路径;显示和隐藏路径;删除路径;路径与选区互换; 路径的填充与描边。 ③形状工具组: 几何图形工具;直线工具;自定义形状工具。 ④重点:路径的编辑、路径与选区互换;路径的填充与描边。 5、文字的编辑

落实《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城北办邵火庙小学2016年度 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地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支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地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 5.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带面。 2.抓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

三年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三年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向接轨试点工作 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临床医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南京大学医学院启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向接轨改革试点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改革项目,提高攻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以下简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结合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专业方面,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掌握扎实医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独立承担本学科常见疾病诊治工作的高层次临床医师。 二、研究方向 01内科学02儿科学03神经病学04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05影像医学与核医学06临床检验诊断学07外科学08妇产科学09眼科学10耳鼻咽喉科学11肿瘤学12麻醉学13急诊医学14皮肤病与性病学15临床病理学16全科医学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1、课程学习:入学后一学期内利用平时或晚间及周末在学校完成 学位课程学习。 2、临床技能训练: 按国家卫计委要求进行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3、结合临床工作,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工作。 四、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学时 公共基础课(A类) 英语 4 7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 学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三选 一) 1 18 专业基础课(B类)医学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科研伦理简介 2 36 重大疾病的研究进展 2 36 专业实践课(C类) 临床技能培训 6 108 循证医学 1 8 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 1 8 医学法学 1 8 重点传染病防治 1 8 学术讲座 2 36 公共选修课(D类) 炎症与疾病 2 36 生物医学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36 生物信息学与医疗大数据 2 36 生物医学仪器分析 2 36 生物医学科学史 2 36 疾病研究的生物学方法 2 36 实用医学实验动物学 2 36 公共卫生与重大传染病预防 2 36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课 基准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电脑艺术与设计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本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立体构成》是艺术专业中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国际上称为“构成学”。因此,这门课程既可作为设计基础课,又可直接支持学生进行毕业创作设计。它的作用有: 1、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及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2、通过逻辑分析,使学生加强造型构思的抽象能力,从而促进专业的设计水平。 3、通过系统的作业练习,使学生能抓住形态的本质特征,把握造型的体量及各种材料加工的表现技巧。 4、掌握三维设计的构成知识和方法,提高艺术的感受力,判断力与理性的逻辑能力,最终将体积、空间、结构等知识以最佳方式应用到建筑与环境、产品造型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设计应用领域。 (二)课程基本理念 面对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课程组致力于对基础教学的探索与设计方法的研究,要重视全面系统的设计实践教育,强调“基础教学”可以从实践入手,“起始于实践,立足于实用”。在实践中入门,在实践中提高。通过设计方法及案例教学使学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理念。在设计实践中,要根据学生自我感受和自身的基础能力,就每个设计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体验为基础,在学生灵活、全面的掌握三维形态的构成法则的同时, 通过对不同材质、不同造型要素的构成练习,强化学生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和理性认知能力。“大(小)组作业”模式与岗位模式相结合,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小组进行主题的选择、构思、选材和形态制作。

《理财规划》课程标准修订(模板)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理财规划》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理财规划 课程编码:0831010 适用对象: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开课学时:36 理论学时:28 实验/训学时:8 学分:2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拓展课 团队名称: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学团队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计理念 一、课程性质 《理财规划》是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国际金融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在系统介绍理财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理财实务也做了全面介绍,所以本课程既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应用类课程,同时也是银行从业资格考证、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证的必考课程。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一)教学组织的实施、课程内容结构、培养方法和目标以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设计课程标准,以学生金融机构投资分析和理财咨询、规划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二)本课程教学内容与银行从业资格证、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注重学生理财实务操作能力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财素质和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财思维,掌握正确的理财理念,了解理财策划的基本原理和实务知识,熟悉各种理财产品和工具,引导学生将理财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和生活,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具备从事理财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能力目标 (一)初步培养学生的理财思维; (二)了解理财策划的基本原理和实务知识,熟悉各种理财产品和工具; (三)引导学生将理财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和生活,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具备从事理财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知识目标 (一)能在前期接洽客户,独立与客户沟通、客户营销; (二)能在中期针对客户实况撰写个人财务报告; (三)能在后期撰写个人理财建议与策划,并进行理财产品推介; (四) 能够具备银行从业职业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职业资格 三、素质目标 (一)具备与人沟通、与人交流、与人协作的能力; (二)具备自我营销、客户营销的能力; (三)具备搜寻信息、分析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标准

严格落实新课程标准

严格落实《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课程体现着国家意志,开齐开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我校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强化课程设置的刚性管理。 一是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 二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修订了《胜利乡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五环节”做了具体要求,坚持周前备课、检查签字制度。备课时注重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创新与指导,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尝试法”教学,努力营造“主动、探究、合作” 的学习氛围。要求教师本着“省、精、准”原则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规范、准确地批改,采用鼓励性评语,用等级代替分数评价。学校每学期分期中抽查和期末两次对全体教师的备课及作业批改进行全面的检查考核、量化打分。将是否体现教改精神,有无教法创新做为备课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内容,量化打分,归档记载,纳入教师年度综合考核。 三是继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乐学、会学,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生高质量的主动学习。 四是质量立校,认真“减负”。学校领导牢固树立“没有高质量的学校就不是一所好学校”的理念,以教学为中心,始终把主要精力

放在教学上。不仅深入一线代课,而且经常下班听课,和教师一道探索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积极主持和指导各类教学活动,参与评课和交流。要求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向40分钟要质量,不得以课内损失课外补,切实将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切实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五是实施师生阳光体育工程,设立两个大课活动,保证师生每天有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 六是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改革评价制度,立足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让社会人员、家长及学生参与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形成了科学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体系。 胜利乡中心小学 2013.5.6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

课程标准模板模板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级、三年制) 专业教研室主任: 系主任: 教务处处长签印: 批准日期: 经济贸易学院 二○一四年二月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一、教学对象 国际市场营销课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 同时也是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具体介绍国际市场营销业务流程的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商务类课程, 能够让学生掌握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 二、学分与学时 34学时2学分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 专业课、素质拓展课 课程属性: 必修课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国际市场营销课是一门具体介绍国际市场营销业务流程的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商务类课程, 能够让学生掌握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 经过学习和实践, 学生应了解国际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 学会识别和分析各国、各地区重要的, 具有环境独特性的方法和原则; 提高学生对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差异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掌握解决和处理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拓展学生的视野, 活化学生的思维, 提

升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指学生修读本门课程与专业计划中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即应先修的主要课程, 以及本课程修完后才能继续修读的主要课程。 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分章节) ⒈某一章的内容不多时, 能够以”章”为单元, 提出该章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 见下文中的第一章) 。某一章内容较多时, 能够以”节”为单元, 分节次提出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 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一节) , 单元与单元之间留一空行。 ⒉”目的要求”中对不同教学内容, 规定要求学生掌握的深广度, 应采用体现教学要求层次的关键词。例如: 理论知识部分可用”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 要求对教学内容能够深入透彻, 牢固记忆, 并能灵活运用。 熟悉: 对教材内容清楚地理解, 并记住其中主要内容。 了解: 对教材内容一般了解, 今后需要应用时会进一步查阅有关材料。 ⒊”主要内容”中列出该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内容中分讲授内容、自学内容( 见下文中的第一章) 。如果没有自学内容, 能够不写( 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一节) 。 ⒋当整章或整节为自学内容时, 则在”章( 或节) ”后注明”自

环境艺术设计《三大构成》课程标准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标准 一、课程简介 《三大构成》是按照由简单的二维空间到复杂的三维空间、由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划分为三个学习情境: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平面设计、色彩设计和空间立体形态的设计.每个学习情境下又以具体工作任务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学习单元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靠具体的任务来支撑的,每个学 习单元可能涵盖一个或多个具体工作任务,每个学习单元构成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旨在通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色彩设计、空间及立体形态等单项或综合技能,形成"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专业核心能力,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为学生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课堂的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造形观念,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造形方法及表现方法,以实际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借助每一个构成课题,以自已亲身的体验,实践与思考,启迪造形创作意念,发现构筑新形式的方法,从中提高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让学生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原理和构成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平面设计能力、色彩设计能力和空间立体形态的创造能力;

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课程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构成方法和色彩艺术的创意思维; (2)掌握色彩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美学等科学原理。;(3)掌握构成方法主要解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的基本方法及形式美法则;(4)掌握创意思维对色彩的心理联想和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方法及规律;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徒手装饰作图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项目图纸的能力; (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三大构成知识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2)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3)具有质量责任、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 (4)具有身体健康、有创新创业的能力。

最新课程标准模板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标 准 学院: 教研室: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执笔人: 审核人: 年月日

一、课程性质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类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功能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等内容,用 几句话概括。 参考样板: 该课程是 **** 课程,为专业 **** 的培养目标服务, 在前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 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 **** 方面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如行业分析、 核心能力提炼、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 、课程设计的思路。 参考样板: 该课程是依据“ **** 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 **** 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 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 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设计以 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课程目标 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总体要求,学生 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二段恰当分解该课程所要完成的技能、知识、素质、等目标,并具体说明。 课程标准格式模板 页边距:上: 2cm ,下: 2cm ,左: 2.5cm ,右: 2.0cm 标题: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单倍行距 小标题:小四号,楷体,行距 正文: 23 磅 小四号,宋体,行距 23 磅 课程编号: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教学模式: 后继课程: 计划学时:

落实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

落实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 主讲人:汤贵清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学校实际,现开展“落实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活动。 一、基本思路 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为指导,通过“实践、交流、反思、改进、提高”的校本教研,提高教师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教学的能力。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呈现,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基本要求 树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体现“教师为主导 .... .....,训练为主 .....,学生为主体 线.”的教学原则。课堂上创新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带着问题去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四凡四不”,即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 三、实施策略 (一)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 1.掌握课标 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课标,把握学科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以及教学的实施要求,明确课时教学的具体目标,在备课中准确体现课标要求。 2.吃透教材 教师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编写者的意图;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学习本节知识所蕴含的学科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熟悉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所要巩固的知识、培养的技能、解题的方法;弄清自己该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去。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吃透教材的“十个着眼点”: 一是情趣的激发点;二是内容的重难点;三是落实的知识点;四是培养的技能点;五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