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对猪肉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猪肉产品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猪肉产品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猪肉品质,是畜牧兽医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就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生猪是泰安市畜牧支柱产业,2005年,泰安市肉产量达到42.1万吨,与实施“十五”规划前的2000年相比,肉产量增长66.7%。到“十一五”末,2010年全市猪存栏达到210.9万头,出栏达到423.5万头,肉产量达到52.7万吨。泰安市生猪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涌现出银宝和八戒两个猪肉加工龙头企业,成为猪肉产品的领军人物,但因卫生、添加剂、药物及有害重金属残留等问题影响,猪肉出口量相对较低。

质量安全问题既制约着泰安市猪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又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解决目前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优质猪肉供应链中,猪肉加工企业处于核心地位的作用,其质量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水平上,还是在精神追求上,都开始进入了一种追求更高层次的状态,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消费安全食品的意识增强。由于发展安全畜产品可以减少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生产消费者常吃的安全猪肉就显得更为重要。

安全猪肉是指猪肉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及标准,从种猪培育到商品猪饲养管理、饲料生产、疫病防治、屠宰加工、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而严格的管理控制,使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尤其是安全卫生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及国际质量标准的猪肉。

研究表明猪肉质量安全受到猪的品种、饲料安全、兽药安全、饲养规模、猪

的疫病、运输工具消毒情况、生猪检疫方法和结果、猪肉检验方法和结果、屠宰水质检测方法和结果、猪肉冷却温度、屠宰工人的健康状况和兽医的资格、销售人员健康状况、猪肉存储卫生条件、以及猪肉分割点的卫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典型企业的做法介绍和生产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的分析,发现影响,并对影响其因素进行以下系统的归纳和分析。

一、遗传因素

(一)品种

品种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品种,肉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我国地方猪肌肉颜色鲜红,系水力强,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肌内脂肪含量高。食用口感“柔嫩多汁,肉香味美”,但也存在生长速度慢、脂肪多、皮厚、瘦肉率低等缺点。引进猪种虽然具有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等和酮体瘦肉率优点,但肉质普遍不及我国地方猪种。杂交猪种,我国杂交猪种多以外来猪种做父本,地方猪种做母本,所生产的后代杂种猪具有高瘦肉率,快速生长等优良性状,但肉质与地方猪相比都有劣化现象。实际调查表明本地猪种的肉质好于杂交猪,而杂交猪又好于引进品种。

(二)基因

大多数肉质性状属于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并存在主基因效应。目前,基本明确的影响猪肉品质的主效基因包括: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

氟烷基因也称作猪应激综合症(PPS)基因,Christian(1972)认定氟烷基因与种畜有关是在观察到猪由于应激而受到损伤时存在一个单基因变量,Eikelenboom(1974)发现氟烷气体能引发PPS。以后,做了许多有关应激阴性和阳性肉品质的比较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现肉品质的主要差别为pH、颜色和系水性。两个基因型的这些差别直接与PSE发生率的显著差异有关,这可由不同肌肉代谢方面来解释。事实上,在应激阳性猪肉中,肌纤维的面积较大,而毛细血管张力降低(Karlstorm等,1992)。Pommier等发现PSE并不是氟烷基因作用的直接结果,但氟烷基因常常加剧PSE。

对于育种组织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确保被屠宰猪的母本为氟烷基因阴性,而父本的氟烷状态能适合特定的胴体需要。

酸肉(RN)基因的概念是由Naveau提出来的。其表达结果产生"酸性猪肉",随后在两种具有不同品系的法国猪中进行的种群分离分析实验中得到证实,是一个显性遗传基因。这个基因的名字来源于Rendement Naploe(RN),RN测试是一种预测化产出的实验方法。通过降低内中蛋白质含量和降低最终的pH值,这个显性等位基因导致技术品质的下降。最终pH的降低是白色纤维中糖原含量增加的结果。如低磷火腿热化加工过程中,RN基因携带者的产量要相对低3%~5%,而且这些火腿肉可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切片损失。

二、饲养管理因素

(一)饲养方案

报道指出,饲喂适量青饲料有降低猪肉滴水损失和提高肉品风味的作用,背最长肌中次黄嘌呤核苷含量提高6%~8%;生长期补充酵母铬,有改善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的趋势,对其他屠宰性能指标和肉质参数无影响;肥育期添加维生素E,对肉色、pH值及滴水损失等肉质指标无影响;肥育期适当降低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提高瘦肉率和降低背膘厚有一定的作用。

饲养水平。自由采食有利于提高猪肉的嫩度和多汁性,增加脂肪硬度;而限制饲养可以提高瘦肉率,增加不饱和脂肪比例。

(二)饲养环境

饲养环境对猪的肉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低温饲养对肉质指数有影响。相对于适温条件,冷应激(12℃)生产的猪的红肌(半棘肌)的脂肪含量上升了22.3%。张树敏等将育成肥育猪分成舍饲和放牧2种形式,结果表明:肌内脂肪含量放牧组为4.92%,舍饲组为3.60%,差异显著(P<0.05)。

三、营养因素

(一)能量、蛋白质水平

营养学研究表明,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对胴体成分有着显著影响。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与猪的需要量相适应才能获得最大的蛋白质沉积量。若与能量相比,蛋白质供应不足,瘦肉生长则会受到限制,而多余的能量便会沉积为脂肪。另一方面,如果蛋白质供应过量,多余的蛋白质则会作能量来源,从而导致胴体的脂肪增加,降低了猪肉品质。增加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能使 28~104kg 猪的胴体背膘厚

度降低,瘦肉率增加,但肌肉大理石花纹减少,嫩度下降。

(二)氨基酸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考虑,补充合成氨基酸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改善饲料转化率,减少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的排出,缓解养猪业排泄对环境的压力。据报道,通过补充合成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4%,猪的生产性能最佳,但胴体瘦肉率降低。补充合成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可使猪的背膘厚增加,苏氨酸是维持猪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它在玉米中为第三限制性氨基酸;在高粱、大麦、小麦和其他谷物饲料中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当低蛋白日粮中有合成赖氨酸添加时,苏氨酸则可能成为猪日粮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日粮中添加某些氨基酸会影响屠宰后肌肉组织的理化特性和肉质。补充赖氨酸对肌肉纤维类型没有影响,但能增中某些肌肉面积和肌纤维的直径,增加背长肌面积,降低肌肉的多汁性和嫩度。henryh 和 seve(1995)研究表明:添加色氨酸可有效降低与屠宰前应激有关的 pse 肉的发生。

1.脂肪

猪肉中脂肪的品质与其脂肪酸密切相关。如果胴体中饱和脂肪酸比例越高,脂肪硬度就越大,加工越容易成型且耐储存。反之,如果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越高,胴体中软脂比例就越大,产品越不容易成型,而且脂肪易发生氧化,产生异味。研究表明,猪能完整地吸收脂肪酸并沉积于脂肪中,猪肉脂肪中的脂肪酸组成与日粮中的脂肪酸密切相关。猪饲粮中添加1%或3%鱼油,显著增加体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脂肪异味增大,且随鱼油的用量增加益趋明显。改变口粮中脂肪的组分和含量,会影响肌肉中的脂肪酸类型和水平,从而改善肉的风味和嫩度。日粮中加入饱和油脂或氢化油脂,可以减少脂肪酸的沉积,有利于改善肉质。在口粮中添加鱼油,会因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易酸败产生异味,从而影响肉的脂肪酸组成和风味。

2.维生素 e、维生素 c、β一胡萝

维生素 e、维生素 c 和β一胡萝卜素均为断链抗氧化剂,能阻断脂肪氧化的链式反应,抑制动物体内氧化反应的发生。能提高猪肉的抗氧化特性,有效降低猪肉脂肪和胆固醇的氧化,改善肌肉颜色和提高系水力。monahan 等(1994)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高水平 v 有利于保持猪肉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滴水损失,bllrk 等(1998)实验表明:每只猪每天补饲500~1000mgv,饲养对天,可

增强贮存过程中猪肉的氧化稳定性,延长猪肉的货架期。可显著提高贮存过程中新鲜鸡肉或加工鸡肉的氧化稳定性。morrissey 等(1997)发现:在肉鸡日粮中添加 200mg/pgv,饲养 4~5 周,效果较好。,可显著提高牛肉中α一生育酚的含量,缓解牛肉脂质的氧化,减少牛肉的滴水损失。westcott 等(1997)研究表明:每头牛每天喂饲添加 500iuv,饲养 100 多天,可明显改善牛肉颜色,提高牛肉的氧化稳定性,延长牛肉的货架期。mourot(1992)发现在日粮中添加250mg/kg 的 vc 可改善猪肉的 ph 值和颜色,并减少 pse 肉的发生。在猪日粮中添加 15mg/kg β一胡萝卜素,可以改善猪肉品质。

维生素 e、维生素已β一胡萝卜素均具有抗氧化特性,能够有效降低肌肉中脂肪和胆固醇的氧化程度,从而改善肌肉的颜色提高肌肉的系水力。一般来说,猪日粮中添加 200mg/kg 的维生素 e。250mg/kg 的维生素 c 和 15mg/kg 的β一胡萝卜素,饲养 64 天,对肉质的改善效果明显。对鸡和牛而言,分别添加 100kg/kg 和 500iu 的维生素 e,饲养 4~5周和 100 天以上,效果较好。

生物素影响着动物体内脂肪的合成,缺乏生物素,饱和脂肪酸会转化为不饱和脂肪酸,使肉中积蓄过量的亚油酸和亚麻油酸,从而产生质地柔软的油性背膘,同时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氧化而产生异味,不利于加工和贮藏。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生物素能够提高猪肉脂肪的饱和度和硬度。可以减少猪肉的滴水损失,改善肉色。

3.微量元素

铬:可作为一种抗应激物来减少动物应激而提高肉质。通过补铬可以降低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和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使动物更安定。铬的补充增加了肉的嫩度,提高背最长肌中的肌眼面积和肌间脂肪的含量。铬还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和蛋白质的合成,降低脂肪总量和脂肪率。在动物屠宰前,铬的补充可以降低肌肉糖原的消耗,从而减少乳酸的生成,最终缓释屠宰前应激,防止 pse 肉的发生。

镁:是多种酶系统的辅助因子,它能降低由钙产生的神经肌肉刺激和减少神经冲动引起的乙酸胆碱分泌,也能降低神经末梢和肾上腺儿茶酚胺的释放,它通过抑制屠宰前应激所导致的糖原分解反应来改善肉质。

sachaefer 等(1993)认为:添加镁是改善肉质的有效手段。d’souze 1998)的研究发现,屠宰前 5 天在猪的日粮中添加无冬氨酸镁,降低了血浆内去甲肾

上腺素的浓度及肌肉中的乳酸浓度,提高了 ph 值,降低了肌肉的失水率,减少了 pse 肉的发生。

硒: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作为谷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组成成分起着抗氧化作用,通过防止脂质过氧化的发生来提高肉质。eden 等(1996)报道:添加 0.lmg/kg 有机硒能显著降低鸡肉的滴水损失。munoz 等(1997)发现:有机硒能防止 pse 肉的形成,它与 v 等共同作用,能显著降低猪背最长肌的滴水损失。

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必要组成组分,对保持正常肉色具有重要的作用。铁缺乏时会导致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使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清除发生障碍,过氧化氢作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巯基,影响膜的完整性。但过量的铁会导致自由基增加,加剧了脂质过氧化,使肉质下降。如日粮中添加 209~420mg/kg 铁时,猪肉中的非血红素铁和脂类过氧化反应产物含量显著增加,而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能加速氧化反应,导致脂质过氧化,使猪肉产生异味。因此,应尽量避免在日粮中添加高铁。

铜、锰、锌:作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成分,参与机体的抗氧化体系。锌还可在特定化学系统中通过保护流基抗氧化和抑制活性产生而发挥抗氧化作用。但高铜日粮(125~250mg/kg)会使体脂显著变软,从而增加脂类氧化程度,这可能与高铜提高了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有关。因此,应严格控制日粮中铜的含量。

锌、锰作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成分,参与动物机体的抗氧化体系,抑制活性氧的产生,防止肌肉脂肪的氧化,合理添加锌和锰能有效改善肉质。铜和过量的铁,会使自由基增加,提高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加剧脂质过氧化,从而导致肌肉产生异味,因此,应严格控制日粮中铜、铁的量。此外,高铜对体脂变软的影响,可通过添加 0.l~0.5mg/kg 的生物素来消除。

四、运输及屠宰加工因素

生猪宰前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猪的应激状态,从而影响肌肉代谢和肉质。在猪运输前减少喂食,可减少猪在运输途中的活动性,增加猪肉的极值PH,从而降低白肌肉(PSE肉)的发生率。运输前的驱赶以及运输装载密度和运输时间长短对猪来说都是一个很强的应激,这一点对降低由于应激而造成的劣质猪肉十分重

要,特别是高温高湿的天气,对猪肉品质的PH质及系水力影响大。现在许多屠宰场实行快收、快调、快宰,生猪经过长途运输,未得到充分休息,对各种不利因素产生应激,虽然有利于减少掉瞟和传染病的发生,但导致肉的PH值,肉色、系水力等指标下降。通常将猪打昏是用电击。正确的电刺激对猪肉品质影响较小,但是如果使用方法不当,如电击次数多、时间长和部位不正确都会有影响,与使用头部电击相比,头尾电击更容易将猪打昏和引起心跳停止。刺杀放血时,常用倒挂垂直姿势放血较好,刺刀部位应从颈部第一对肋骨下4cm左右各一刀,如刺刀部位偏离,引起颈胸部呛血红染,静脉血回流不畅,肉质变暗红。烫猪去毛是最常用的去毛技术,但却常影响猪肉品质。烫毛提高了猪肉温度,加速了猪肉糖元的无氧酵解,引起PH的迅速下降,在较高温度下,PH的迅速下降又引起蛋白的变性,使猪肉变白。

品质异常处理规定

品质异常处理规定

1.目的 制定本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使发现的制程品质异常能够立即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映,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分析和处理。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拉线生产过程中品质异常的处理。 3.定义 无 4.职责 4.1 品质部: 4.1.1品质异常的发现与报告(必要时,其他部门也可提出); 4.1.2异常原因分析部门(必要时,技术部协助予以分析); 4.1.3主导现场小组讨论解决制程异常问题,并做全程跟踪; 4.1.4改善成效之追踪及稽核。 4.2生产部: 4.2.1 改善措施的填写与实际改善工作的执行。 4.2.2 协助现场小组解决制程异常问题; 4.2.3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方案(纠正预防改善措施)的提出及标准化确定。 4.3 技术部: 4.3.1 相关品质异常原因的分析; 4.3.2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方案(纠正预防改善措施)的提出及标准化确定。 4.4 设备组: 4.4.1 相关品质异常原因的分析; 4.4.2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方案(纠正预防改善措施)的提出及标准化确定。 4.5 采购部: 4.5.1 相关来料品质异常原因的分析; 4.5.2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方案(纠正预防改善措施)的提出及标准化确定。 4.6 PMC部: 4.6.1 相关品质异常原因的分析; 4.6.2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方案(纠正预防改善措施)的提出及标准化确定。 5. 规定内容 5.1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流程见附件。 5.2 制程品质异常的发现与报告: 5.2.1在制程中出现下述品质不良问题,应开出《品质异常纠正预防措施通知单》。 5.2.1.1来料不良(物料缺陷); 5.2.1.2制程中发生混料;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模板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 (公开文件,共4页) 一、目的: 规范品质异常处理流程,提高品质异常处理的时效性,确保来料质量及生产的正常运转,同时满足顾客的质量要求。 二、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来料、制程、出货品质异常的处理。 三、定义: 3.1 来料品质异常: a、不符合相关检验标准要求,且不良率超过质量目标时; b、合格物料制程中发现重点物料不合格时; c、有经过改善且有效果确认,但又重复发生品质异常时。 3.2 制程品质异常: a、使用不合格的原料或材料; b、同一缺陷连续发生; c、不遵守作业标准或不遵守工艺要求; d、机械发生故障或精度磨损; e、其他情形影响到产品质量时。 3.3 出货品质异常: a、客户投诉或抱怨; 四、职责 4.1 来料品质异常: 品质:a.负责填写《品质异常联络单》“异常描述”部分; b.负责将《来料检验报告》、《品质异常联络单》发送于采购,抄送工程、生产; c负责品质异常改善结果确认。 采购:负责将《来料检验报告》、《品质异常联络单》发送给供应商并及时与供应商联系跟踪供应商及时回复“原因分析”“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将结果回复品质部. 4.2 制程品质异常: 品质部: a,负责品质异常之最终判定; b,负责确认品质异常责任部门; c,负责主导品质异常案例的处理过程; d,负责对责任单位的改善结果进行追踪确认

异常责任单位: a负责品质异常的原因分析,提出临时措施及长期改善对策并执行。 生产部: a负责品质异常的改善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验证改善措施的有效性; 其它相关单位: a在需要时进行异常改善的配合 4.3 出货品质异常: 品质部: a负责将品质异常通知各部门及确定责任部门; b负责异常改善后的跟踪确认; c负责处理客户抱怨 异常责任单位: a负责品质异常的原因分析,提出临时措施及长期改善对策并执行。 生产部: a负责品质异常的改善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验证改善措施的有效性; 营业部: a负责将客户抱怨反馈给相关部门。 其它相关单位: a在需要时进行异常改善的配合 五、工作程序: 5.1 进料品质异常: 5.1.1 依相关检验标准判定不合格,针对不合格物料标示“不合格”,并立即移至不良品区域。 5.1.2 异常成立4小时内开立《品质异常联络单》通知采购。 5.1.3 采购接《品质异常联络单》后4小时内转责任供应商。 5.1.4 供应商需于1个工作日内针对异常物料提出临时对策,如对异常内容有疑问,需在4 小时与品质相关人员确认清楚。 5.1.5 供应商必须在《品质异常联络单》要求的期限前(如无明确要求,默认为《品质异常联络单》发出后2个工作日内)回复完整的改善方案。 5.1.6 品质部对供应商回复内容进行确认,针对改善措施不合格部分予以退件,要求供应商重新回复。改善措施合格,则报告予以归档,跟踪后续进料品质状况,依5.1.7执行。 5.1.7 针对供应商改善后产品加严检验,连续追踪3批无异常予以结案,转正常检验;连续追踪3批中途发现不良现象仍存在,则重复5.1.2-5.1.7。 5.1.8 如供应商改善措施回复后连续2个月无进料,则强制结案,后续进料依正常检验执行。 5.1.9

提高猪肉品质的途径

?提高猪肉品质的途径 ?日期:2007-08-15编辑:本站编辑评论:0条 ?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饲料营养角度出发,给出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学措施。 1、蛋白质水平 降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添加合成氨基酸可以降低猪肉背膘厚度,增加眼肌面积和瘦肉率。 另外,饲料中不同的原料将会影响猪体内粪臭素的含量从而影响猪肉风味,如饲喂高剂量花生饼将使背膘中粪臭素含量从0.09mg/kg提高到0.12mg/kg。而饲喂酪蛋白则能降低它的含量。此外在饲料中添加易消化纤维或非淀粉类多糖,尽量减少未降解蛋白在大肠中的发酵,也可以改善猪肉的风味; 2、肌肽 肌肽是大量存在于动物肌肉中的一种天然二肽,它可在体外抑制被铁、血红蛋白、脂质氧化酶和单态氧催化的脂质氧化作用。日粮中添加0.9g/kg肌肽,可改善肉色和提高骨骼肌的氧化稳定性,并与维生素E具有协同作用。也有人曾把它作为贮存熟肉的一种酸败抑制剂。 3、饲粮脂肪 猪能完整吸收脂肪酸并沉积于脂肪中.因此,可以通过改变饲粮中的组分和含量来改变猪肉的脂肪酸类型和水平。从理论上讲,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越好,因为这样的脂肪对人体的健康有利。但在生产实际中,这类猪肉不耐贮存.脂肪容易氧化腐败产生异味,对肉品深加工很不利。因此,日粮中脂肪的添加量要适当。 4、矿物元素 (1)铜通过静脉注射铜复合物,可增加猪肌肉的相对重。 (2)铁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重要组分,对保持正常肉色具有重要作用。铁缺乏时会 导致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使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清除发生障碍,过氧化氢作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巯基影响膜的完整性。但过量的铁会导致自由基增加,加剧了脂质过氧化,使肉质下降。因此,应该尽量避免在猪日粮中使用高铁。 (3)铬铬能促进脂肪分解和蛋白质合成,从而改善胴体品质。通过补铬可以降低血清中皮 质醇的含量和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使动物更安定,据报道,给生长育肥猪补铬不但可增力口猪肉产量和瘦肉率,而且可降低猪的屠宰应激。在饲粮中添加200ug/kg铬可提高育肥猪的瘦肉率4.83%,而且在肥育猪60kg时添加效果更好,铬还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和蛋白质的合成,降低脂肪总量和脂肪率。 (4)硒硒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SH-Px)的组成成分起着抗 氧化作用,CSH-Px广泛存在于机体的所有组织中,可以防止细胞膜的脂质结构遭到破坏,维持膜的完整性。通过防止脂质过氧化的发生来提高肉质。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添加有机硒的试验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 1.品质异常处理原则 1.1 异常的判定严格依据检验标准签样执行,超规格产品不可私自放行。 1.2 异常必须及时处理,必要时逐级上报处理。 1.3 异常物料须及时标示,隔离并追溯。 1.4 及时追踪异常结果,依据PDCA和特裁单等方案执行 1.5 非特殊异常处理以不影响生产线生产和出货时间为原则。 2.异常处理的一般流程 2.1 异常确认: 2.1.1不良资讯和样品的收集(不良总数、不良比例、发现不良的时间/位置、 产品料号/生产日期、批次)。 2.1.2 依据检验标准和签样,结合实配结果判定不良是否属实。 2.1.3 不良品及嫌疑品的追溯标示和隔离。 2.1.4 依据不良比例和不良类别决定是否开单处理。 2.2 原因分析及对策拟定: 2.2.1 异常属实则需分析异常产出和流出原因。 2.2.2 判定异常责任单位(本制程,前制程,供应商,工程单位,客户) 2.2.3 责任单位提出临时及长期改善对策(包括所有不良嫌疑品处理,不良改善 对策) 2.3 异常物料处理: 2.3.1 依据会议决议,异常单,主管认可的其他处理意见对不良品级嫌疑品进行 特裁重工或报废处理。 2.3.2 异常品处理监督执行。 2.4 改善对策执行及确认: 2.4.1 确认责任单位改善对策是否予以严格执行并标准化。 2.4.2 确认改善对策执行后异常改善效果。 2.4.3 效果OK则结案,效果不佳则需责任单位重新分析原因提出改善对策。 3.异常处理过程QC工作要项 3.1 发现异常:

3.1.1 异常主要分为产品异常和制程异常 产品异常常指产品各特性(外观,尺寸等)超出管控标准(IS签样) 制程异常主要是制程要素不符合管控要求(人,机,料,法,环) 3.1.2 日常产品检验和制程稽核过程中发现以上异常状况须将异常详细信息予 以记录,包含但不限于发现时间,地点,生产日期,批次,数量,比例)。 3.2 确认异常: 3.2.1 异常确认前必须详细了解产品的判定标准和签样要求。 3.2.2 有必要重新测量和送检的予以重新检测。 3.2.3 异常判定可参观现场相关人员描述和个人经验常识。 3.2.4 对超规产品的嫌疑批次予以扣留隔离。 4.反馈异常 4.1 个人可以判定的异常及时确认并知会责任部门改善跟进处理对策和结果,异 常信息当班次下班反馈给领班知悉。 4.2 个人无法确认和处理的异常须立即反馈领班和责任单位QE协商,QC关注异 常处理进展并给必要帮助。 5.跟进异常处理 5.1 跟进异常处理人员(生产,工程,QE)尽快分析并给出合理处理方案,(需 经主管签核)即可。 5.2 依据处理方案对不良品进行重检处理。 5.3 责任单位改善措施和改善效果确认并反馈给领班。 6异常结案 6.1 针对发生异常的项目需列入重点关注并加严检验。 6.2 连续追踪查核异常改善并无再次发生则予以结案。 6.3 效果不佳则需责任单位重新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方案及对策。

影响猪肉品质的遗传因素

影响猪肉品质的遗传因素 养殖户都知道的一个道理就是,猪肉品质好,猪价才能卖的好价钱,那么影响猪肉品质的又有哪些因素呢?我想这肯定是养殖户比较关心的问题,因此小编特此整理了影响猪肉品质的几大因素如下: 1、主要的肉品质性状对肉品质的评价有许多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影响肉品质的客观因素有: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许多专家、学者对猪的遗传基础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起决定作用的是遗传因素。 2、品种 早期肉质的遗传研究集中于品种的差异,但是许多特定的品种对肉质的影响是由于单基因的作用。这提示我们要揭示单基因的作用而不是品种。 3、猪肉用性状的基因标记 3.1 主基因 3.1.1 猪氟烷基因 猪应激综合症(porcinestresssyndrome,PSS)是导致PSE肉的原因。灰白水样肉(pale,soft,exudative,PSE)是猪肉的一种重要质量缺陷。特点是肌肉呈灰色,质地软,具有渗出性和水性。食用质量一般低于正常质量。研究发现影响PSE肉的单个主效基因——氟烷基因(HAL)是位于猪6q1.1-1.2的RYR1基因。其作用机理在于当RYR1基因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时,显性正常基因(HalN)突变为隐性基因(Haln)时,引起猪应激时骨骼肌钙离子的非正常释放。如果猪携带有两个隐性突变基因。基因型为Halnn时会产生PSS和PSE肉。应用PCR技术可鉴定这三种基因型。因而可以控制畜群朝理想的方向发展。 3.1.2 猪酸肉基因(Renderment,Napole,RN) RN基因又叫酸肉基因(acidmeatgene),RN位点是影响猪肉质加工性状RTN(“Napole”technologicalyield)的主效位点。法国Milan等,瑞典Mariani等均将RN基因定位于15号染色体,一种商用、有效的RN位点的DNA标记鉴定技术已被提出,将为RN-从群体中清除提供条件。 主基因的发现为我们提高肉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按照选择的要求对群体施加影响,从而减少变异,加速新基因的固定。另一方面,主基因可以使我们为特定的市场培育不同的品系。此外,可以利用主基因培育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品种。我们只有明确了肉品改良的目标,才能正确应用主基因,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3.2 影响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fat,IMF)的基因

猪肉品质主要评价指标

猪肉品质主要评价指标 猪肉品质主要评价指标 【发稿时间:2011-8-9 9:32:06】【作者:昆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主题词:】 【责任编辑:昆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稿件来源:昆明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审核发布:昆明农业信息审核员(市场信息)】 肉质是一个综合性状,包括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普遍认为,肉质的评价应考虑感官性状、营养价值、技术因素、卫生安全等几个方面。 (一)肉色 颜色本身不会对肉的口感、滋味、营养成分产生影响,但肉色是肌肉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变化的外部表现,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用视角加以鉴别,从而由表及里地判断肉质,尤其是我国习惯用“色、香、味”来判断肉质,多数消费者会把肉色作为选择的标准之一。 (二)PH值 PH值是反映屠宰后猪机体糖原解速率的重要指标,屠宰后40~60分钟测量的pH 值(pH1)是公认的区分生理正常和异常肉质(PSE肉)的重要指标。猪被屠宰后,机体的自动平衡功能终止,而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仍在进行。由有氧代谢转变为无氧代谢(糖酵解),其最终产物是乳酸,乳酸的积累使肌肉pH 值降低,肌肉pH值下降的速度和强度,对肉质性状有着较大影响。 (三)系水率 猪肉系水率又叫保水率,是指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时(如加压、切碎、加热、冷冻、融冻、贮存、加工等),肌肉保持其原有水分的能力。“滴水损失”也是衡量肌肉系水率的一个指标,是指不施加任何外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蛋白质系统的液体损失量。肌肉的保水率不仅直接影响食肉的滋味、香气、多汁性、养分损失、嫩度、颜色等食用品质,而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四)肌肉脂肪含量 肌肉脂肪是指肌肉组织内所含的脂肪,是用化学分析方法提取的脂肪量,不是通常肉眼可见的肌肉脂肪。肌肉脂肪是合成风味物质的前体物质,因此在主观品味

改善猪肉品质的技术措施

改善猪肉品质的技术措施 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而目前猪肉品质已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要从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入手,采取综合措施改善猪肉品质。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品种、饲养管理、环境控制。 (一)饲养优良品种品种是影响猪肉品质的最主要遗传措施。我国地方品种猪肉品质优于外来品种。地方猪肉品质的特点是肉色鲜红,系水率强,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脂肪含量高,肌肉纤维直径小,肌束内纤维束多,在外来猪种中,杜洛克猪不仅生长快,而且具有较高的肌肉脂肪含量。此外,杜洛克猪产生PSE等劣质肉的比率很低。这也可能是杜洛克猪肉口感较好的原因之一。杜洛克猪为抗应激品种,大约克夏猪、汉普夏猪的发生率较低,长白猪的多数品系发生率较高,而皮特兰猪发生率最高。 我国地方品种资源丰富,尽管生长缓慢,但是肉质较好,风味独特,有些猪场根据市场需要,饲养地方品种或者地方品种的杂交猪,并打出肉质品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通过营养调控改善猪肉品质日粮中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对猪肉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影响胴体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猪日粮中提高理想蛋白质水平可显著提高眼肌面积和瘦肉率,背膘厚度趋于下降,胴体脂肪含量也显著下降。日粮蛋白质的含量要与猪的蛋白质需要量相适应才能获得最大瘦肉生长和较好的猪肉品质。如果蛋白质相对于能量来说供应不足,瘦肉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就会有多余能量沉积为脂肪,另一方面,如果蛋白质供应过量,过量的蛋白质就会被用作能量源,从而导致胴体瘦肉率降低。日粮中添加维生素能明显改善猪肉品质。 有些矿物质添加剂使用也可能对改善肉质有帮助。适当提高口粮中硒水平,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可有效保护贮存过程中肉品质量。日粮中含砒啶铬200微克/千克可显著降低PSE猪肉的发生率,减轻运输和屠宰过程中的应激。 (三)去势同窝、同一饲养条件的公猪、阉猪及母猪相比较,公猪的瘦肉率最高,其次为母猪与阉猪。但公猪的肉质比阉猪及母猪差,公猪肉的异味比母猪高。因此,商品猪场的小公猪应及时去势,以改善肉质。 (四)改善环境注意饲料、饮水、空气的卫生,关注动物福利,尽可能给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做不仅猪生病少、生长快,而且对肉质的改善也是明显的。

品质提升计划及改进措施

企业首席质量官论述题 品质提升计划及改进措施 企业名称: 河南华北起重吊钩有限公司 . 学员姓名: 陈长江(魏征东编写) . 提交日期: 2014年2月10日 .

品质提升计划及改进措施 目录 一、公司简介 (3) 二、公司现状及问题 (3) 1、品质检验记录利用价值未能体现 (3) 2、员工质量意识有待提高 (4) 3、品质部检验员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4、标准化需要不断的完善 (4) 5、员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5) 6、品质制度还需完善 (5) 7、外协件质量保证能力有待提高 (5) 8、零部件批量(或小批量)生产后才发现尺寸不良 (6) 9、装配车间产品质量控制 (6) 10、客户投诉的处理和退货的分析 (6) 11、产品质量履历的建立 (7) 12、产品质量异常的处理 (7) 三、品质提升计划及改进措施 (7) 1.短期计划及措施:1-3个月内完成 (7) 2.中期计划及措施:3-6个月完成 (9) 3.长期计划及措施:6个月-1年完成 (10) 结论 (11)

一、公司简介 河南华北起重吊钩有限公司是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锻造协会会员单位,位于河南省长垣县起重工业园区。始建于1990年,现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 53280平方米,资产总额2.8亿元,年销售3.6亿元,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以及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主导产品华起牌3.2t~2000t起重吊钩和吊钩组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国家起重运输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质量认证,模锻吊钩P级、T级250#以下产品,居全国首位;2013年完成的年产2万吨起重机车轮建设项目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模锻起重机车轮一(火)次成型技术属国内首创。2011年和“郑州机械研究所”达成合作共同研发成功的模锻齿轮技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高铁、动车及轮船等行业,2013年再次进行大型模锻齿轮的共同研发。 公司拥有1t、3t、5t电液锤、800t快锻机、5t联动操作机、60t联动操作机、6000t油压机、数控龙门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等大批先进的生产设备,还装备有国内同行业之最的10000吨油压机。2009年建立了吊钩检测中心,配备有2000t拉力实验机。 公司多次被评为省、市级新科技进步企业、全国质量管理达标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1998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相继通过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公司华起啇标荣获河南省著名商标; 2010年公司产品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并在2012年正式通过欧盟CE认证,2010年与三一重工合作并被评为三一优秀供应商。 二、公司现状及问题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基石,一个企业没有过硬的品质,没有良好的品质控制体系,没有发动全员参与质量控制,是无法达到一流的品质。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只有做好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才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目前,公司的产品质量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不管是客户反馈,还是内部质量稽核,都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完全是我们可以避免的,而为什么现实和预期的会有出落呢?通过《企业首席质量官》的培训学习,我发现有以下几点: 1、品质检验记录利用价值未能体现 质量记录形成书面载体的好处是,便于追溯、便于分析原因、便于持续改进、便于查找责任人。可目前,我们公司现场虽然有各种的记录,但是记录在追溯性方面和真实性方面并不是做的非常好,还有未能有效的从这些数据中去分析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将数据进行过滤和汇总,对于后期指导生产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猪肉品质的测定

猪肉品质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猪肉品质测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要求掌握肌肉纤维细度的测定方法和意义。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 实验材料:猪的背最长肌及臀部肌肉各一块, 20%的HNO3溶液,pH试 纸,甘油,肉色评分标准图,大理石评分标准图等。 实验设备:显微镜,镊子,手术刀,探针,酸度计,色值仪,分析天平, 肉质压缩仪,水浴炉及水浴锅、肉样剪切仪、冰箱等。 三、实验方法和手段 实验采用演示、讲解及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肉质测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学会对肌肉纤维的细度检测步骤和方法。 四、实验内容 (一)肉质评分 猪的肉质优劣,对养猪生产和猪肉销售和食用的口感和风味影响很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猪的产肉性能,而忽视了猪的内在机能,加之高集约化的饲养管理,导致在提高瘦肉率的同时,伴随着肉质变劣的发生,目前人们对此已引起极大的关注,评判肉质的优劣主要依赖于肉质指标。常用的肉质指标PH值、色值、系水力、肌肉脂肪、大理石纹、嫩度、滴水损失、品尝评定和风味等,此外还有许多活体早期评定肉质优劣的方法,如酯型、酶活性、氟烷测定、氟烷基因型PCR测定等。氟烷阳性猪的劣质肉发生率为60-70%。劣质肉主要表现形式有PSE肉和DFD肉两种。PSE肉是指肌肉灰白(pale)、肌块质地松软(soft)、肌块切面汁液外渗(exudative);DFD肉是指肌肉暗黑(dark)、肌块质地坚硬(firm)、肌块切面干燥(dry);在研究肉质和比较肉质性状的差异时,必须考虑到品种特性、评定方法、判定标准、宰前处理和屠宰条件等因素。 1、肉色(meat color) 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是构成肉色的主要物质,起主要作用的是Mb,它与氧的结合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肉色,且与肌肉的PH值有关,其遗传力约为0.30。肉色的评定方法很多,目前使用的主要有两大类: 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主观评定是依据标准的图板进行5分制的比色评定:在猪宰后1-2小时,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放在4℃左右的冰箱里存放24小时,1分为灰白色(PSE肉色),2分为轻度灰白色(倾向PSE肉色),3分为鲜红色(正常肉色),4 分为灰白色(正常肉色倾向DFD肉色),5分为按褐色(DFD肉色)。客观评定是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测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色值测定、色素测定和总色素测定等,评定时间和部位与主观评定一致,将肉样切成约1cm厚的肉片,放置在仪器的测定台上,按读数键即可读出响应的色值。一般认为色值越高,肌肉的颜色越苍白;色值越底,肌肉的颜色越暗,正常的色值一般在15-25,色值与评分的关系是:2分:25-35,3分:15-24, 4分:10-16。 2、系水力(Weter hoiding capacity)研究表明肌肉中水分约占70%,其遗传力为0.65,测定方法如下: 重量加压法:在宰后2小时内,取第一、二腰椎处背最长肌,切成1cm厚的薄片,用天平称压前肉样重,然后把肉样放在加压器上加压去水,并保持5分钟,撤除压力后立即称量压后肉样重。结果计算: 失水率=(压前肉样重—压后肉样重)÷压前肉样重×100 系水力=1-(失水率÷该肉样水分含量)

品质异常处理管理办法

品质异常处理管理办法 1.目的:为提升公司产品品质,健全公司品质异常处理流程,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适用范围:适应于本公司原物料进料品质异常、制程品质异常、成品品质异常以及客户投诉等异常作业。 3.职责 3.1采购部负责原物料的采购作业 3.2品管部负责品质异常的发现、反馈、追踪、确认、结案 3.3生产车间负责本车间产品品质异常分析、改进、预防 3.4工程部负责品质异常的分析、对策拟定、工艺改进等 4. 内容 4.1进料品质异常:品管部IQC根据进料检验标准判定不合格时,开立[进料不良品质改 善报告],呈部门主管核准后,做出“退货、特采、返工后使用”等处理方式。仓库 接到退货处理通知后,必须两天内办理退货手续。生产制程中发现原物料不合格时,由品管开立[品质异常通知单],经部门主管核准后,知会IQC和仓库做相应处理;IQC 第一时间把[进料不良品质改善报告]和[品质异常通知单]反馈给供应商,要求改善并 七日内书面回复。 4.24.3半成品铁壳和冲制扁针端子作业:由车间主任或助理把经品管确认合格并在绿色合 格标签加盖PASS章的物料,统一开立[合品入库单]提交仓库入帐,对制程移转(未经仓库直接在冲制车间领料)的物料必须开立[合格品入库单]在当日内提交仓库入帐; 4.4外协电镀品出入库作业:对需外协电镀的扁针端子类物料,由仓库开立[出库单]出库; 电镀好后仓库按供应商提交的[送货单]予以清点暂收(核对与出库时的数量是否一致),并通知IQC检验,合格后在检验标签上加盖IQC PASS章入库做帐,经检验不合格则按[《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5成品出入库作业:由车间主任把经品管检验合格的产品开立[合格品入库单]提交仓库 入库,对直接从车间出货的产品需在当日开立[合格品入库单]交仓库入库作帐;对出货产品,仓库需在当天开立[出库单]并及时作好出库帐,同时于次日交主管核准后交一份给财务作账; 4.6对生产型原物料和非生产型物料如备件品、半成品、外协电镀品等出库作业,均需由 使用部门开立[领料单]经主管核准后,凭单到仓库领料,仓库根据[领料单]做出库作业; 4.7客退品的入库作业:对客退品由仓库根据清单确认后暂收,同时通知品管进行确认, 如为合格品则由直接入库,如不合格则开立[不合格品评审表]依[《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5.相关程序 《不合格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相关表单 《合格品入库单》 《领料单》 《出库单》 核准:制定:

生猪肉品品质检验人员考试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正确答案序号前选择) 1: 我国动物传染病防疫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 ?)。 【1分】? ?A:检疫为主? ?B:预防为主? ?C:治疗为主? ?D:扑杀为主 2: 国家对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从事肉品品质检验的人员必须具备什么学历以上或同等学力水平并考核合格上岗( ? ??)?? 【1分】? ?A:初中? ?B:高中? ?C:中专? ?D:大专 3: 肉品检验以(??)检验为主,必要时辅以细菌学、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和理化学等化验室检测。 【1分】? ?A:肉眼?

?C:理化? ?D:感官 4: 检疫申报应当在屠宰前几小时向驻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 ? ???)。【1分】? ?A:1天? ?B:3小时? ?C:6小时? ?D:12小时 5: 目前,国家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 ?? ?)。 【1分】? ?A:集中检疫? ?B:分散检疫? ?C:随机抽检? ?D:宰后检疫 6: 进入屠宰厂(场、点)的动物,应当附有( ? ??),并佩戴有农业部规定的畜禽标识。 【1分】? ?A:车辆运输消毒证? ?B:《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C:非疫区证明? 7: 屠宰车间墙裙高度不应低于( ?? ?) 【1分】? ?A:2米? ?B:米? ?C:3米? ?D:米 9:生猪屠宰过程一般不得超过多长时间(????) 【1分】? ?A:30分钟? ?B:4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10:从宰杀放血到猪屠体浸烫(或剥皮),放血时间不少于(??) ?A:2分钟? ?B:3分钟? ?C:4分钟? ?D:5分钟 8:进入车间的个人卫生程序(?????)

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

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措施 【发稿时间:2006-12-13 8:22:00】【作者:】【主题词:】 【责任编辑:】【稿件来源:】【审核发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猪肉不仅要求营养丰富、卫生安全,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风味。因而改善猪肉品质成为当今动物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包括品种、年龄、性别、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其中饲料营养是影响猪肉品质最直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通过营养调控改善猪肉品质,主要措施有: 1、控制好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适宜的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除对动物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屠率和提高饲料利用率起关键作用外,还对肉品的嫩度、多汁性、风味等品质特性产生影响。用高蛋白饲料饲喂瘦肉型猪,可提高瘦肉率,降低肌肉含脂水平,但肉的嫩度下降。随饲粮蛋白质水平增加,28—104kg 猪胴体背膘下降,瘦肉率增加,而肌肉大理石纹减少,肉嫩度下降。有人总结认为,屠宰率随营养水平的降低而降低;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限制日采食量可明显地降低背膘厚;适当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可提高胴体瘦肉率。猪肉的瘦肉率、嫩度、多汁性和风味等品质都与脂肪组织有关。猪肉的风味产生于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和水溶性物质在烹调过程中的水解反应,控制猪肉的适宜肥度,是提高猪肉品质营养调控的重点。通常认为肌肉含脂量控制在2.5%—3.5%范围内比较理想。补充合成氨基酸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改善饲料转化率,减少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的排出,缓解养猪业排泄对环境的压力,并降低猪肉背膘厚度,增加眼肌面积和瘦肉率。但也有报道补充合成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对猪胴体品质有不良影响。通过补充合成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4%,猪的生产性能最佳,但胴体瘦肉率降低。补充赖氨酸对肌肉纤维类型没有影响,但能增加某些肌肉体积和肌纤维的直径,增加背最长肌面积,降低肌肉的多汁性和嫩度。控制好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是改善猪肉品质的基础。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的饲料原料的利用率、不同的季节科学和消费者喜好等因素确定日粮中的能蛋水平。 2、适时补饲部分维生素。①维生素E(V E):脂类是肉的重要成分,可增加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等,但脂质氧化是使肉质变坏的一个主要原因。V E的作用之一就是抑制组织细胞膜的氧化。因而添加适量的 V E可减少脂类氧化速度和维持屠宰后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改善猪肉品质,使肉可比较持久地保持新鲜外观和颜色,减少滴水造成的损失。在猪日粮中添加α-生育酚酸酯,可明显防止鲜猪肉及经烹调猪肉在4℃储藏条件下发生脂质氧化达8天,而且能保膜脂部分免受正铁肌红蛋白/过氧化氢引发的氧化,提高肌肉的系水力,并可明显地降低Ca2+的释放量,降低糖酵解速度,抑制线粒体中磷脂酶A2的活性,从而防止PSE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及方法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及方法 摘要:品质人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要及时发现反馈生产中的品质异常状况,并督促现场执行改善措施、追踪其改善效果,保证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转入下一道工序,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品质人员的工作职责 1、熟悉所控制范围的工艺流程 2、来料确认 3、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进行检验(首检、巡检) 4、作相关的质量记录 5、及时发现反馈生产中的品质异常状况,并督促现场执行改善措施、追踪其改善效果 6、特殊产品的跟踪及质量记录 7、及时提醒现场对各物料及成品明显标识,以免混淆 8、及时纠正作业员的违规操作,督促其按作业指导书作业 9、对转下工序的产品进行质量及标识进行确认 品质异常可能发生的原因 生产现场的品质异常主要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来料、自制件批量不合格或有批量不合格的趋势。品质异常的原因通常有: A. 来料不合格包括上工序、车间的来料不合格 B. 员工操作不规范,不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新员工未经培训或未达到要求就上岗 C. 工装夹具定位不准 D. 设备故障 E. 由于标识不清造成混料 F. 图纸、工艺技术文件错误。 品质异常一般处理流程 1、判断异常的严重程度(要用数据说话) 2、及时反馈品质组长及生产拉长并一起分析异常原因(不良率高时应立即开出停线通知单) 3、查出异常原因后将异常反馈给相关的部门 (1)来料原因反馈上工序改善 (2)人为操作因素反馈生产部改善 (3)机器原因反馈设备部 (4)工艺原因反馈工程部 (5)测量误差反馈计量工程师 (6)原因不明的反馈工程部 4、各相关部门提出改善措施,IPQC督促执行 5、跟踪其改善效果,改善OK,此异常则结案,改善没有效果则继续反馈 怎样做才能尽可能的预防品质异常 SPC是一款专门分析品质异常的工具,它主要是应用统计分析技术对项目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区分出过程中

过程质量提升计划及改进措施的方案

过程质量提升计划 一、制造部过程质量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过程质量管理科检验记录利用价值未能完全体现; 2、员工质量意识有待提高; 3、员工自身素质需要提升; 4、过程质量管理制度仍然需要完善; 5、标准化作业需要不断跟新; 6、焊装车间过程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7、涂装车间过程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二、过程质量提升计划及改进措施 1、短期遏制计划1-3个月内执行; 2、中期维持计划3-6个月内执行; 3、长期提升计划7-12个月内执行; 一、制造部过程质量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只有做好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才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 目前,制造部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如:人员技能不足、对产品质量意识淡薄、现场作业没有标准化、人员培训缺失、对售后抱怨反馈不及时以及改进措施有效性差等原因影响产品质量,导致质量问题频发。综上所述将制造部过程质量存在问题罗列如下:

1、品质检验记录利用价值未能体现 质量记录形成书面载体的好处是,便于追溯、便于分析原因、便于持续改进、便于查找责 任人。可目前虽然有各种的记录,但是记录不是做的非常好,还有未能有效的从这些数据中去 分析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将数据进行过滤和汇总,对于后期指导生产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此,除了完善记录外,在形成数据记录时,必须确保数据来源真实、可靠、正确、有效;然后针对这些数据要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并要求相关部门、车间进行改善。 2、员工质量意识有待提高 产品质量是靠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检验出来的,目前各工序不良率仍有不稳定上升现象,究其原因:除零部件原因外,绝大部分是由于员工未自检、互检造成的。有些员工未确认产品(零部件)合格与否就进行作业,生产完工后也不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进行质量确认。 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每天晨会车间班组长和现场检验员,将当天所 要生产的产品(以往发生过的质量问题,作业过程中所需要控制点,工艺等)在晨会上进行简 单讲解,通过每天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操作技能、质量意识的灌输,使员工掌握自检、互检方式 和方法,提高质量意识,确保其生产的产品满足要求。除利用晨会外,还可以利用周及月质量 总结会、现场质量会(如发生质量异常,马上停止生产,组织现场操作人员进行现场面对面式 的质量分析会),督导其提高质量意识。 3、员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有部分员工和现场管理人员没有质量意识和产品防护意识,对于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关 心程度不够。只有将质量的重要性贯彻到一线操作员工的身上,才能真正把品质做好,而要做 好这些工作,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人都是具有惰性的,只有不断地通过质量现场会、车间晨会、质量专题会等各种方法,不时的加以培训和灌输,从思想和观念上改变员工的意识,将行为规 范化,使之操作习惯化。 4、标准化需要不断的完善 目前,制造部虽然每个工序有作业指导书、检验指导书、操作规程,但是有些岗位由于某 些原因,已经有了变动,但是相关的标准并没有及时得到更改,或者没有按照既定的标准去执行。即使有标准作业的各车间、班组、个人能执行到位的也聊聊无几。没有标准化作业流程相 关产品不良率居高不下,各种各样的缺陷屡见不鲜。所以只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操作, 相关的不良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在有了相关操作标准,在以后生产过程中可以更有利于 员工掌握操作技能,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猪肉品质有技巧

提高猪肉品质有技巧 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下列措施可提高猪肉品质,增加养猪的 经济效益。 1、杜仲能使猪肉更加鲜美。日本的研究证明,中药杜仲能促进肌 肉纤维的发育及提高肌肉中的胶原蛋白质的含量。因此。将杜仲磨成细颗粒状或粉状,在育肥猪的日粮中添加0.2%~0.3%,能使猪肉变得更加鲜美,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商品等级高,而对肉猪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 2、维生素c能使猪肉颜色更鲜艳。法国农科院的研究表明,在育 肥猪的日粮中添加较高水平的维生素c,即100毫克~500毫克/公斤体重,可使猪肉的颜色变得更鲜艳,改善猪肉的品质,尤其能改善容易产生酸性肉和苍白肉品种的猪肉哦i内置。 3、碳水化合物能使猪肉中脂肪洁白坚硬。根据国内资料介绍,饲 料中碳水化合物可使猪肉中的脂肪洁白坚硬而品质高。所以,在肉猪育成后期,适当增加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农村一般养猪则适当增喂精料,是提高猪肉品质行之有效的办法。 4、维生素E能使猪肉货架期延长。法国农科院的研究表明,在 育肥猪的日粮中添加10毫克、20毫克和30毫克的维生素E,存在猪肉组织中的维生素E含量较高,而维生素E可防止猪肉贮藏期间酮体脂肪的亚油酸氧化使肉变质,从而能延长猪肉的货架期。 5、适时屠宰会使猪肉含水量的脂肪含量适 中。黑龙江畜牧研究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体重的猪屠宰后,

肥肉多而瘦肉少,不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商品等级低;体重过小的猪屠宰后,肌肉含水量大,脂肪含量少而肉质差,不受消费者欢迎,商品等级也低,肉猪达90公斤体重时屠宰,不仅瘦肉率高,肉水分含量、脂肪含量适中而肉质好,而且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也最高。

品质改善对策.

品质改善对策 鉴于目前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第一阶段研发 每个产品必须经过研发试做---工程小批量-----才能转生产正式量产。 鉴于公司目前人员状况,工程小批量可有生产协助研发试做。 研发试做完成需要做以下工作。包括以下信息 1对整个产品所有项目进行评测, 产品功能,生产工艺,测试流程,生产治具,产品外观,及包装,采购状况,成本等信息。(需要多个部门进行评估) 2 根据评估后的测试标准进行实际标准测试。 对于以上评估后的结果必须在小批量前全部改善,否则需要从新打样试做。 此阶段需要提供以下信息 1 完整样机。(三台以上) 2 硬件:BOM ,PCB、原理图资料,GERBER.如PCB和原理图为PDF格式,还需PCB坐标和丝印层 软件:烧录程序,烧录方法,测试报告。 结构:所有结构件规格书。(包括结构,包装,连接线材规格等) 3 工艺要求表。(特殊工艺要求,产品测试标准,产品包装说明 4 特殊元件规格、厂商、或采购信息。 5 磨具,生产治具及测试治具。(可有生产协助制作) 工程小批量试做阶段 1 建议增加可靠性测试。(可选择性的测试,可以抽样) 如以下 1 电气负荷试验 2 绝缘电阻和绝缘耐电压试验 3 高温存储和低温存储试验

4 高温工作和低温工作试验 5 振动及跌落试验 6 EMC试验 7 高低温老化试验等等 2 针对研发试做评估后的结果进行系统测试和检验。(按工艺流程完成)(生产后的产品可多个部门进行测试) 3 对于此阶段生产存在的问题需要系统分析和改善。(改善后必须再次验证) 此阶段主要以工程和生产为主,研发为辅。 对于工程试做后的结果进行评估是否量产。 第二阶段采购 1所有物料的采购必须与小批量试产时保持一致。如需更换厂商或者柜台,需要研发部门对物料 进行认可,并填写物料认可书。确认签字后方可替换。(同一品牌不同柜台也需要注意) 2刚换柜台或者厂商需要提供以下资料。规格书,测试报告,供应商调查表等信息。(以上只针对具有电器性能的元件。无电气性能的除外) 3 所有的采购器件必须符合BOM要求。 4 对于长期合作及批量采购的供应商进行系统调查和考核。 第三阶段:品质 1 仓库收货时需要对产品包装、数量、标识等信息进行检验。对于不良问题需及时提出并要求此批改善或下批开始改善。 2外包装没问题后送研发或生产进行检测。 3 来料存在问题的器件必须要求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分析原因和改善对策,针对结果考虑时候继续采购 4对于生产时出现的问题,生产发出品质异常联络单,供应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策略。否则将停止采购或其他方式处理。 第四阶段:生产 1 所有产品按标准100%测试。 2 所有产品根据要求进行老化。 3 所有产品验收按GB2828.1-2003标准。 4 对所有外包装配件进行全部检验(目前状况这样处理)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及方法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及方法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及方法 摘要:品质人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要及时发现反馈生产中的品质异常状况,并督促现场执行改善措施、追踪其改善效果,保证只有合格的产品才能转入下一道工序,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品质人员的工作职责 1、熟悉所控制范围的工艺流程 2、来料确认 3、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进行检验(首检、巡检) 4、作相关的质量记录 5、及时发现反馈生产中的品质异常状况,并督促现场执行改善措施、追踪其改善效果 6、特殊产品的跟踪及质量记录 7、及时提醒现场对各物料及成品明显标识,以免混淆 8、及时纠正作业员的违规操作,督促其按作业指导书作业 9、对转下工序的产品进行质量及标识进行确认 品质异常可能发生的原因 生产现场的品质异常主要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来料、自制件批量不合格或有批量不合格的趋势。品质异常的原因通常有: A. 来料不合格包括上工序、车间的来料不合格 B. 员工操作不规范,不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新员工未经培训或未达到要求就上岗 C. 工装夹具定位不准 D. 设备故障 E. 由于标识不清造成混料 F. 图纸、工艺技术文件错误。

品质异常一般处理流程 1、判断异常的严重程度(要用数据说话) 2、及时反馈品质组长及生产拉长并一起分析异常原因(不良率高时应立即开出停线通知单) 3、查出异常原因后将异常反馈给相关的部门 (1)来料原因反馈上工序改善 (2)人为操作因素反馈生产部改善 (3)机器原因反馈设备部 (4)工艺原因反馈工程部 (5)测量误差反馈计量工程师 (6)原因不明的反馈工程部 4、各相关部门提出改善措施,IPQC督促执行 5、跟踪其改善效果,改善OK,此异常则结案,改善没有效果则继续反馈 怎样做才能尽可能的预防品质异常 是一款专门分析品质异常的工具,它主要是应用统计分析技术对项目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区分出过程中的随机波动与异常波动,了解每个工序有可能出现的品质异常、了解哪些工位容易出品质异常,从而对过程的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稳定,从而达到稳定过程,提高和控制质量的目的.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1.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猪肉品质,是畜牧兽医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就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2.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 2.1遗传因素 2.1.1品种 品种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品种,肉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我国地方猪肌肉颜色鲜红,系水力强,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肌内脂肪含量高。食用口感“柔嫩多汁,肉香味美”,但也存在生长速度慢、脂肪多、皮厚、瘦肉率低等缺点。引进猪种虽然具有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等和酮体瘦肉率优点,但肉质普遍不及我国地方猪种。杂交猪种,我国杂交猪种多以外来猪种做父本,地方猪种做母本,所生产的后代杂种猪具有高瘦肉率,快速生长等优良性状,但肉质与地方猪相比都有劣化现象。实际调查表明本地猪种的肉质好于杂交猪,而杂交猪又好于引进品种。 2.1.2基因 大多数肉质性状属于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并存在主基因效应。目前,基本明确的影响猪肉品质的主效基因包括: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 氟烷基因也称作猪应激综合症(PPS)基因,Christian(1972)认定氟烷基因与种畜有关是在观察到猪由于应激而受到损伤时存在一个单基因变量,Eikelenboom(1974)发现氟烷气体能引发PPS。以后,做了许多有关应激阴性和阳性肉品质的比较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现肉品质的主要差别为pH、颜色和系水性。两个基因型的这些差别直接与PSE发生率的显著差异有关,这可由不同肌肉代谢方面来解释。事实上,在应激阳性猪肉中,肌纤维的面积较大,而毛细血管张力降低(Karlstorm等,1992)。Pommier等发现PSE并不是氟烷基因作用的直接结果,但氟烷基因常常加剧PSE。 对于育种组织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确保被屠宰猪的母本为氟烷基因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