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 作业

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 作业
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 作业

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

摘要:宋代文学在苏轼主持文坛下发展达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达到了顶峰,但由于苏轼直率的性格和作风使得众多青年文人远而却步,此时讲究作诗法度、平淡温润的黄庭坚便成了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他提倡对前人知识积累并模仿,特别是以杜甫为祖体现着宋代的时代精神。到了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江西诗歌派,其提出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两大命题为青年诗人学诗提供了一条捷径,但后人不善学习而使得这两命题逐渐僵化。不过总体来看,黄庭坚的诗论主张对之后南宋诗坛仍有着重大影响。

关键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杜甫

“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百体、昆体、晚唐体”(方回《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北宋初期的诗歌基本沿袭了晚唐五代浮靡的文风,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体诗文流行一时,几乎同时,一批出身中下层地主阶级,通过科举参加政权的文人,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企图纠正晚唐五代以来文艺上的颓风,努力把诗文引向现实主义的道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诸家在提倡古文的同时,诗歌上也接受了韩愈及其同派作家的影响,在内容上要求以诗歌“叙人情,状物态”,反对西昆诗人的无病呻吟;艺术上要求以清丽平淡的风格纠正西昆诗人的浮艳作风,这才开始表现了宋诗的独特面目,此后经过王安石到苏轼,此时宋文、宋诗和宋文都在苏轼手中达到了高峰,特别是宋诗,毫无疑问,苏轼是当时成就最大的诗人,但是因为苏轼写诗的方式多变而凭才情随意挥洒,难以追仿,特别在因为文字狱和新旧党争中对苏轼的直率而敢怒敢骂的性格和作风更加敬而远之,而此时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因为其作诗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书斋生活成为了青年诗人成了学习的典范。

宋代诗论的主流在于探索是个的内在审美特征,但在北宋后期政治黑暗,使人们难以直面残酷的社会现实,因此,诗人追求技巧,讲究句律便成为当时的风尚。黄庭坚诗论中关于诗法技巧、句律的论述,初学者有迹可循,比较容易掌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而产生重要影响。

一、黄庭坚的诗论的发展

在初期,黄庭坚的诗还是较为关注社会现实的,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尖锐地抨击时弊。但在遭受新旧党之争,特别由于写《神宗实录》而引起文字狱屡遭贬产生政治上的挫折后产生额保身远祸的人生态度,之后作诗开始减少,并且内容转向抒写人生感慨为主。由于思想上受儒释的影响,书法上的极大成就,都使他的诗充满了文人气和书卷气,体现着高雅的文化底蕴和

高洁的志趣。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求新求变,“随人作计终随人后,自成一家使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黄庭坚在诗在惯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在声律上具有奇峭劲挺的特点,并且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题落星寺》),但是如果以唐诗为参照,可以发现黄诗过于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在中晚年后,诗歌有逃避现实的倾向,诗风逐步克服了上述缺点,重在抒发个人情怀,因而把生命视角转向了对于诗歌审美特征及其创作规律的探索,重在练字、造句、格律、布置等内部规律的研究。他的诗论,包含了消极和积极的矛盾方面。

二、诗歌的宗旨、功用

早期黄庭坚喜在理论上制定青年诗人,赞成“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胡宗元诗集序》,《豫章黄先生文集》)即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重视诗歌思想内容和社会功用,如说杜甫“《北征》不可无”,杜诗“书一代之事”,可“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范温《潜溪诗眼》称引),还认为,“文章功用不经世,何义丝窠缀露珠”(《戏呈孔毅父》)。他也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但他更加强调诗歌应该抒写性情,以道德修养为根本:“孝友忠信是此物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与洪甥驹父》,《山谷老人刀笔》卷一)。

而后遭到文字狱迫害,黄庭坚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中说道:“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遭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歌,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他虽然认为诗歌是表现“人之惰性”的,但是政治失败的教训使他收缩情性的范围,从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慷慨缩小为个人情怀的闲适,他认为“怒邻骂坐”、“讪谤侵凌”的诗歌,只能招来“承戈”之祸,是“失诗之旨”,因而不主张诗歌表现政治色彩和浓厚的斗争性强的内容。他要求诗人“抱道而居”,对现实“不察”“不闻”,即便是“与时乖逢”,“情之所不能堪”,也只能“发呻吟调笑之声”,而不可以诗表现怨愤和抗争。这充分反映了北宋后期文人士大夫趋于内敛和畏祸心理,具有明显的消极倾向。不过,以讪谤怒骂和直截了当的政治说教为诗,必然缺乏含蓄深长的韵味。

三、诗歌创作的本源(题材)

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并没有显著的特点,流传下来的诗中约有三分之二是思亲怀友、感

事抒怀、描摹山水和题咏书画的,与王安石和苏轼基本相同,他强调多读前人作品,尤其是用典,他在《论作诗文》中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作文字须摹古人,百工之技,亦无有不法而成者也。”在《与王立之帖》中亦云:“若欲作楚词,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词,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后,然后下笔。”黄庭坚把熟读古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看你做诗歌创作的关键,“其未至者,探经术未深,读老杜、李白、韩退之之诗未耳熟”(《与徐师川书第一书》),学习古人遗产和技巧确实重要,但是若只把书本学问看做创作源泉,从而忽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则是片面之论。

在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共识,黄庭坚也极其推崇杜甫,在于其学识渊博,“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答洪驹父书》),倡导学杜的重点在于借鉴其艺术经验;但是杜甫的诗歌之所以伟大,根本原因不在于“其无一字无来处”,而是其干预直面社会现实,善于从生活中寻去材料,从中获取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黄庭坚未能看见杜诗最为重要的一面,而只是从书本学问和诗法技巧的角度去看杜诗。因此,后来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对黄庭坚作了十分中肯的批判:“鲁直学子美,但得其格律耳”,“未可谓之的髓矣”。“诗文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王直方诗话》)“大率作诗,因时记事,不专为小物役思乃佳耳”(《与人》),黄庭坚偶尔能意识到现实生活对诗歌创作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论述并不多,而且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概括,他的诗论多是告诫学诗者多多读书,而忽视生活寻去诗材的歧途,陆游、杨万里等人的创作开始师从江西派,后来同江西派分手自觉从生活中寻找诗材,说明黄庭坚强调的以学问为诗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四、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这是黄的诗论中一对重要的命题。他主张学诗要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积累佳句善字,熟练掌握练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以备创作时候使用,并称此为“作诗之器”;第二部再力求新变,打破技巧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题意可诗后》,《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他在《答曹荀龙》之四中说:“作赋要读左氏,前汉精密,其佳句善字皆当空经心,略知某处可用,则笔下时源源而来矣。”黄把这种取用前人语言、翻新前人诗意进行创作的方法看做“百战百胜”的“孙吴兵法”,由此提出了“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诗论观点。

“点铁成金”出于《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在这里,他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不能说只是剽窃。所谓“点铁成金”,就是要求取古人“陈言”要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为我所用。“夺胎换骨”出于惠洪的

《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黄庭坚给那些初学者提出来如何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语言的一条捷径,并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化“夺胎换骨”为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后来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从整体看,黄庭坚的诗论主要在于艺术内部审美规律的探索,特别是形式激发的研究和形式批评艺术论的提出,成为后来宋诗创作发展的重要依据,因而执掌南宋诗坛牛耳,产生重大影响。

书论|两宋时期——黄庭坚《论书》

书论|两宋时期——黄庭坚《论书》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出苏轼门下,与苏齐名,世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书法擅行草书,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风韵妍媚自成一格,为著名的“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留世。《论书》是从《山谷文集》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黄庭坚的书法思想与苏轼主张差不多。他主张学书不要模仿古人,要表现人的性情等。“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即是他的艺术观点。他讲求书法创作上要进行禅宗功夫的修炼,尤其是对草书的创作,要潜心冥会,先除去俗气,然后上逼魏晋人书法所具有的逸气,达到超俗绝尘的境地。《论书》上篇原文:《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

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如《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禊事诗叙》。先秦古器,科斗文字,结密而无间,如焦山崩崖《瘗鹤铭》、永州摩崖《中兴颂》、《李斯峄山刻》秦始皇及二世皇帝诏。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徐常侍之小篆。此虽难为俗学者言,要归毕竟如此。如人眩时,五色无主,及其神澄意定,青黄皂白,亦自粲然。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

文言文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题 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 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 一事横于胸中, 故不择笔墨, 遇纸则书, 纸尽则已, 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 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 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 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 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 言中又指“好”、 “精妙”、 “擅长”, 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上文“亦不较工拙” 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 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 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参考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 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1/5

2/5

3/5

4/5

点铁成金功夫,标新立异境界——试论黄庭坚诗歌中的数词

第33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1 2012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12 点铁成金功夫,标新立异境界 ——试论黄庭坚诗歌中的数词 江建高 (湖南科技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作为江西诗派的“首宗”,黄庭坚主张“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以求“点铁成金”、标新立异。山谷诗歌数词的用典,具体体现这一诗学理论。该文主要在其近三百首七律中引出近50例含数词的诗句进行研究,发现大多字字有来历,资书以为诗。它们主要由经史、诗文乃至传奇故事融化而成,也有只用浅显典故或直写客观事物本身的数量性,都大体达到了生新自然的境界,但不乏用典过僻而出现的生涩现象。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数词;典故;生新;自然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1-0036-03 无论具体事物还是抽象概念都有一定的量,都可以而且需要数词将它们“包容”。经史掌故有不少被“量化”。如“两蜗角”、“三折肱”、“四立壁”等。黄庭坚诗歌喜欢融化带数量性的经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研究山谷诗歌数词的用典,是一件有兴味的事情。作为江西诗派的“首宗”,黄在《答冯驹父书》中系统阐述过诗学纲领:“老杜作诗,退之为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笔者在黄庭坚近三百首七律中引出近50例(个别引例为五言体或七绝)含数词的诗句,从中可知其数词多对仗而出,既体现其字字有来历、“点铁成金”的诗学主张,又呈现标新立异的境界。这些诗句中数词,主要由经史或诗文乃至于传奇故事融化而成,也有含浅显掌故或直写客观事物本身的数量性,都大体达到了诗人追求的生新自然的境界,但用典过僻难免有生涩之感。 一化用经史掌故 “浓缩的便是精华。”黄庭坚爱“陶冶”与浓缩经史掌故,尤其是含有数量关系的典故,“灵丹一粒”,“以故为新”,追求诗歌之生新、奇警、自然。刘乃昌称山谷诗“讲究句法、字法,长于点化锻造,下语奇警,引人惊异”;“用语除博采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湘教通[2006]183号)。 作者简介:江建高(1963-),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诗学研究。经史诗赋外,还多取材于禅家、道家和小说”;“有时把含义丰富的典故,凝缩成简短的词语,直接嵌入诗中,如‘百年才一炊’(《留王郎》),‘四壁不治第’(《次韵秦觏过陈无已》)”。[1]16-17这些浓缩与点化首先是化用经史。“田郎杞菊荒三径,文字时追二叟游”(《入穷巷谒李材叟翘叟戏赠兼简田子平》)。“三径”,语出李善注《文选》引《三辅决录》。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因病辞官隐居乡里。院中辟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秦时东陵千户食,何如青门五色瓜。”(《薄薄酒》)“青门种瓜”指隐逸不仕。语出《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家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甜,故世称东陵瓜。”李白《古风》九:“青门种瓜人,旧时东陵侯。”“荒三径”、“五色瓜”,语言简洁、形象而蕴藉。下边各例亦有此种效果。 “家徒四壁书侵坐,马瘦三山叶拥门。”(《次韵宋懋宗僦居甘泉坊雪后书怀》)“家徒四壁”(此语黄多用),见《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后句《六一诗话》引古诗曰:“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又《次韵子瞻送顾子敦河北都运二首》:“能贫安四壁,无愠可三已。”“三已”指不以一再罢官为怀,唐张说《赠赵侍御》“长沙鵩鸟赋,任道可知浅。请从三已心,荣辱两都遣”。又有《次韵吉老寄君庸》“何郎生事四立壁,心地高明百不忧”,再次用《史记》典故。“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九方皋”,山野鄙人,抱朴守拙,不务名于世,知者稀矣。《列子?说符》称其善相马,伯乐尝喟然叹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 36

黄庭坚草书唐诗

黄庭坚草书唐诗 黄庭坚不仅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那么他的书法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黄庭坚草书特点 1.学古创新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 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 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黄庭 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 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 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 口号加以阐发, 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 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 品。 他曾言: “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 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 主张“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草书唐诗
2.高古自然 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 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 合一,一一自然”。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 “自然”, 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 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 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 ”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 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黄庭坚草书唐诗 草书作品

黄庭坚《题东坡诗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 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释)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 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正色.责之/征于色.,发于声 B.每来见过案.上纸/拍案.而起 C.虽.谑弄皆有义味/虽.我之死 D.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困于心,衡.于虑 4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 概括) 【答案】 43. D 44.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 【解析】 4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色”都是“神色”; B.选项中的“案”都是“桌子”; C.选项中的“虽”都是“即使”; D.选项中的“衡”分别是“平衡”和“通‘横’,阻塞不通”的意思。故选D。 44.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的意思是:客人还没辞别就躺下了睡着了, 鼾声如雷。一会儿醒了之后,落笔如风雨般潇洒。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作答。依据“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 与一字”可以看出,苏轼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依据“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可以看出,苏轼性格豪爽;依据“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可以看出,苏轼书法技艺高超。综合起来看,苏轼是一个为人率真,性情豪爽,书法技艺高超的人。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 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

《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②已③拙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 ____ _ 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译文: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他很想让自己的名声传遍江西,所以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停止,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简介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庭坚笃信佛教,亦慕道教,事亲颇孝,虽居官,却自为亲洗涤便器,亦为二十四孝之一。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 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 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 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 黄庭坚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 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 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 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 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 结束一场争论。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嘉佑八年,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 正在饮酒间,忽然有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内。席 上落第者纷纷散去,而庭坚仍若无其事,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 的神色。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洵 看到他试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不禁拍案叫好。说黄庭坚“不特此诗文理 冠场,他日有诗名满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 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初任余干县主簿,后调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县尉,途中写了一首《冲雪宿新寨不乐》诗:县北县南河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 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故入频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梢云所,归及春 风斩竿竿。”抒发开始走向仕途,对小吏生涯郁郁不乐的心情。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 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当时留守北京的大老 文彦博很器重他的才学,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在北京度过了七年。七年中, 他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元丰元年1078年庭坚作了二首古风, 投书给当时任徐州的太守苏轼,以表示仰慕之意。苏轼读其诗,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

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

篇一: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舅李常过其家过:经过 b.闻者壮之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d.举以自代举:举荐1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黄庭坚传》阅读答案1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 b. c. d.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11.【答案】a【解析】过:造访。12.【答案】d【解析】a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 b项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项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d项两个“以”均为“因为”。13.【答案】b【解析】“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仕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14.【答案】a【解析】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赵挺之的心理,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15.(10分)【答案】(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2)黄庭坚性情至孝,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 黄庭坚的诗歌 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可以研究其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 并着重探讨了 理论中与读书之关系的重要性, 以及其独特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 值和意义。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 成就以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成为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村诗话》有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 讨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 主。”《诗林广记》亦云:“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力放纵,实天下之 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说“一人而已”未免夸张,但足可见世人对黄 庭坚的肯定和推崇。 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主要由其诗歌理论所决定, 他的诗歌 理论主张被视为是江西诗派的主要创作纲领, 虽历代学者评论对其褒贬不一, 但 其影响却不容小觑。 本文仅就其诗歌理论与读书的关系从三面来谈谈其对后世创 作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一、“无一字无来处”与读书的重要性 “无一字无来处”是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之一, 在黄庭坚之前, 宋人孙莘老 对这个问题已有过类似的表述, 说“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说“老杜作诗, 退之 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自然有些夸张,但是,诗人要强调自己的某种主张的时 候,总是要夸张的。不惊骇世俗,就无法引起世人的瞩目,也就难以产生影响; 另外, 如果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也是说的通的。 用列宁的一句话来诠释, 就是只有继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才有可能达到时代的顶点。 黄庭坚强调老杜诗 的“无一字无来处”,其实其深层的意思之一就是多读书。 文学 功底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质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果,但是种 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的,因为它缺乏人工的培养。种子能发芽成树, 开花结果,有一大半要靠人力,尽管它天资如何优良。人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对文学特优的领悟, 如果不下苦功夫修养, 也必定是苗而不 秀,华而不实。比如李白 ,虽然天生资质杰出,可是这位大诗人在学问上也下过苦功夫,李白在人生

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黄庭坚论书法》中考语文阅读答案试题解析理解

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黄庭坚论书法》中考语文阅读答案试 题解析理解 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 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 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②已③拙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_ 译文 20、《黄庭坚论书法》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答案 20、黄庭坚论书法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 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其书法,真、行、草俱佳。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

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明王世贞谓其“大书酷仿《鹤铭》,狂草极拟怀素”,“老骨颠态、种槎出”。 宋黄庭坚《报云夫帖》行书<《云夫帖》亦称《致云夫七弟尺牍》、《报云夫》、《竭力田园帖》纸本32.6×65.4cm,凡18行,242字。无书写时间,从书风判断应是晚年所书,大约书于1100~1105年间。钤有“项叔子”、“安岐之印”等印记。《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

黄庭坚书论

黄庭坚书论 黃庭堅書論,上, 1、《東方曼倩畫贊》,筆圓淨而勁,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長,蓋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輩或隨時用一人筆法耳。 2、《黃庭經》王氏父子書,皆不可複見,小字殘缺者,雲是永禪師書,既刓缺,亦難辨真贗。字差大者,是吳通微書,字形差長,而瘦勁筆圓,勝徐浩書也。 3、《佛遺教經》一卷,不知何世何人書,或曰右軍義之書。黃庭堅曰,“吾常評此書,在楷法中小不及《樂毅論》爾,清勁方重蓋度越蕭子雲數等。頃見京口斷崖中《瘞鶴銘》大字,右軍書,其勝處不可名貌。以此觀之,非良右軍筆劃也。若《瘞鶴銘》斷為右軍書,端使人不疑。在四、五間。 4、章草《千字文》集書家定為漢章帝書,繆矣。章草言可以通章奏耳,乃周興嗣取右軍帖中所有字,作韻語。章帝時那得有之,疑只是蕭子雲之最得意者。 5、歐率更書《化度寺碑》,所謂直木由鐵法也,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 然未能端冕而有德成也。 6、周、秦古器鉻,皆科鬥文字,其文章爾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剝華偽,自見至情。雖戲弄翰墨,不為無補。 7、頃年觀《廟堂碑》摹本,竊怪虞永興名浮於實,及見舊刻,乃知永興得智永筆法為多。又知蔡君謨真、行簡劄,能入永興之室也。 8、張長史書《智雍廳壁記》,楷法妙天下,故作草草如。寺僧懷素草工瘦,而長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勁難得也。 9、《石鼓文》筆法如圭璋特達,非後人所能贗作。熟觀此書,可得正書、行草法。非老夫臆說,蓋王右軍亦雲爾。 10、柳公權《謝紫絲趿鞋帖》,筆勢往來如用鐵絲糾纏,誠得古人用筆意。

11、《道林嶽麓寺詩》,字勢豪逸,真複奇崛,所恨功巧太深耳。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複生。 12、智果善學書,合處不減古人,然時有僧氣可恨。羊欣書,舉止羞澀。蕭衍老 翁亦善評書也。 13、宋儋筆墨精勁,但文詞蕪穢,不足發其書。自瞻嘗雲其人不解此狡獪,書便 不足觀。 14、王侍中學鐘繇絕近,真、行皆妙,如此書乃可臨學。謝太傅墨蹟,聞都尉李 公照有之,不作姿媚態度,惜不見爾。 15、郗方回書,初不減王氏父子,誠不浪語。 16、鐘太傅表章致佳,世間蓋有數本,肥瘠小大不同,蓋後來善臨拓本耳,要自皆有佳處。兩晉士大夫類能書,右軍父子拔其萃耳。觀魏、晉間人論事,皆語少而意密,大都猶有古人風澤,略可想見。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仿佛。 17、右軍真、行、章草、槁,無不曲當其妙處,往時書家置論,以為右軍真、行 皆入神品,槁書乃入能品,不知憑何便作此語,正如今日 士大夫論禪師,某優某劣,吾了不解。古人言,“坐無孔子,焉別顏回”,真知言者。 18、右軍自言見秦篆及漢《石經》正書,書乃大進,故知局促轅下者,不知輪扁 斫輪有不傳之妙。王氏來,惟顏魯公,楊少師得《蘭亭》用筆意。 19、宋、齊間士人夫翰墨頗工,合處便逼右軍父子,蓋其流風遺俗未遠,師友淵源,與今日俗學不同耳。王、謝承家學,字畫皆佳,要是其人物不凡,各有風味耳。觀王濛書,想見其人秀整,幾所謂毫髮無遺恨者。王荊公嘗自言學濛書。世間有石刻《南澗樓詩》者,似其苗裔,但不解古人所長,乃爾難到。 20、伯英書小紙,意氣極類章書,精神照人,此翰墨妙絕無品者。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 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 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 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 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 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 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 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的基础。 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瘗鹤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 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遂良的步趋惟肖。 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 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的缺点。 《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

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力的深邃。 但他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 馀如《华严疏》、《发愿文》等,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 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 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 反而贬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绩。 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 在《山谷文集》中。 有这样一段记载: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 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 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并引)》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④觳觫:指牛。 1.下列四个选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是黄庭坚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峋特立,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 C.诗中描写的物象彼此间有着精妙的联系,如石与竹之间着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 D.本诗为戏咏,作者是以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然而全诗在构思上却很有曲致,蕴含深意,语言清新明丽。 2.这首诗前、后四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 1.C(3分) 2.(5分)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3分) 感情:对画的喜爱赞美。对画所描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喜爱。对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 3.示例一: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示例二: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景,写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第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第三层,议论,抒发感想,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4.第一问: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第二问:示例: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一)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 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当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 朋友,于广东四会县任职。 【赏析】 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抒写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 情。此处化用了《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 相及也。”说明海天茫茫相距辽远。后句是说通信颇为不易。古人有雁足传书之 说,但又说鸿雁南飞止于衡阳,而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想托鸿雁捎封信去也 被谢绝。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 进一步 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 想当年, 春风拂面, 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 十年来, 漂泊江湖, 每当夜雨潇潇、 漏尽灯残之时, 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 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这两句 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黄庭坚把寻常词入诗,创造出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 强烈的艺术感染。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 四立壁典故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 壁立。 ”“治病”句化用 《左传·定公十三年》 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 “三折肱, 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 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 。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

黄庭坚《山谷论书》

黄庭坚《山谷论书》 黄庭坚《山谷论书》 黄庭坚的书论和书法实践互生互发、相得益彰。《山谷论书》论“书”中美学。 1、《东方曼倩画赞》,笔圆净而劲,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长,盖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辈或随时用一人笔法耳。 2、《黄庭经》王氏父子书,皆不可复见,小字残缺者,云是永禅师书,既刓缺,亦难辨真赝。字差大者,是吴通微书,字形差长,而瘦劲笔圆,胜徐浩书也。 3、《佛遗教经》一卷,不知何世何人书,或曰右军義之书。黄庭坚曰:“吾常评此书,在楷法中小不及《乐毅论》尔,清劲方重盖度越萧子云数等。顷见京口断崖中《瘗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不可名貌。以此观之,非良右军笔画也。若《瘗鹤铭》断为右军书,端使人不疑。在四五间。 4、章草《千字文》集书家定为汉章帝书,缪矣。章

草言可以通章奏耳,乃周兴嗣取右军帖中所有字,作韵语。章帝时那得有之?疑只是萧子云之最得意者。 5、欧率更书《化度寺碑》,所谓直木由铁法也,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然未能端冕而有德成也。 6、周、秦古器铬,皆科斗文字,其文章尔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剥华伪,自见至情。虽戏弄翰墨,不为无补。 7、顷年观《庙堂碑》摹本,窃怪虞永兴名浮于实,及见旧刻,乃知永兴得智永笔法为多。又知蔡君谟真、行简札,能入永兴之室也。 8、张长史书《智雍厅壁记》,楷法妙天下,故作草草如。寺僧怀素草工瘦,而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9、《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熟观此书,可得正书、行草法。非老夫臆说,盖王右军亦云尔。 10、柳公权《谢紫丝趿鞋帖》,笔势往来如用铁丝纠缠,诚得古人用笔意。 11、《道林岳麓寺诗》,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巧太深耳。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复生。 12、智果善学书,合处不减古人,然时有僧气可恨。羊欣书,举止羞涩。萧衍老翁亦善评书也。 13、宋儋笔墨精劲,但文词芜秽,不足发其书。自瞻尝云其

黄庭坚诗赏析

熔经铸史借景传情 ――黄庭坚《寄黄几复》赏析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大意】: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

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于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曾经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和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他的诗歌曾受到苏轼的赏识,政治观点也与

苏轼相近,仕途生涯因与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哲宗初年高太后执政废新法时,他被召入京,曾参与修史及贡举方面的工作;哲宗亲政驱逐旧党时,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哲宗去世后他曾一度被起用,但很快又被贬到远在今广西境内的宜州,后来死在那里。有《山谷集》传世。他虽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根据作者对这首诗的原注:“乙丑年德平镇作。”乙丑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当时黄庭坚监德州(治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德平镇,其好友黄几复任广东四会县令。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颇为深厚,与他有过不少的诗歌唱和,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这首《寄黄几复》,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对其迟暮难用的处境,深表惋惜。

黄庭坚书法代表作

黄庭坚书法代表作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很高, 所写书法都是精品, 那么他的名作朋友们有看过多 少呢? 黄庭坚《致明致步少府同年尺牍》,亦称《尺牍》、《明叔少府》,行书, 纸本,信札一通。纵 28.8 厘米,横 17.5 厘米。 释文:庭坚顿首。承见谕。早当过此。延伫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胜 否。大轴今送。然勿多示人。或不解此意。亦来索。匠石斫鼻。则坐困矣。庭坚 顿首。明叔少府同年家。 黄庭坚《山预帖》,行书,纸本,31.2×26.8cm,凡 6 行,84 字。书 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四、五月间。钤有明内府稽察司半印、“张应申 印”、“清鉴堂图书印”、“笪重光印”等印记。 《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清鉴堂帖》、《御刻三希堂石渠 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 物院。 黄庭坚《君宜帖》,纸本,行书,纵 26.9 厘米,横 37.7 厘米。 此帖是黄山谷写给友人德舆的便札, 告知其病酒之事。 该帖因系酒后“ 大醉”,一宿“未醒”之时所书,所以笔画与平时有别,颇显 颤抖衰颓,间有残破处,显得精神稍逊,但字间紧凑,行间宽松,欹侧之势,依 然是黄书本色。 鉴藏印记:“洞印”(朱文半印)、“吴廷”(朱文)、 “项子长父鉴定”(朱文)、“吴惇宽粟仲审定考藏”(朱 文)、 “王延世印”(半朱半白文)、 “安仪周家珍藏”(朱 文 ) 、 “ 心赏 ”( 朱文葫芦印 ) 、 “ 石墨书楼 ”( 朱文 ) 、 “江德量鉴藏印”(朱文)等。 历代著录:《墨缘汇观》、《壮陶阁书画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