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生物实验总结

浙科版生物实验总结
浙科版生物实验总结

生物实验总结高三13班谢达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二、必修一,10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一)实验目的

1.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2.制作徒手切片并进行染色。

3.练习使用高倍镜。

(二)实验原理

1.对于生物组织和细胞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可以使用指示剂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

行检查。

2.!

3.脂质中的油脂是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种子中含量较高。

4.苏丹III染液可以使细胞中的油脂呈橙黄色。

5.主要的生物组织材料必须制成薄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材料

(四)用水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蚕豆种子、菜豆种子,苏丹III染液,50%乙醇溶液,水,双面刀片,毛笔,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

(五)实验步骤

1.制片:

2.将子叶切成1~2mm宽的薄片;将切好的薄片置于培养皿的水中,挑选最薄的切片,

用毛笔将它放在载玻片中央。

3.染色:

4.用滴管将苏丹III染液滴在切片上,静置2~3min,使切片染色;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乙醇溶液,洗去多余染料。

6.制片:

7.用吸水纸吸取乙醇,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8.>

9.观察

10.用低倍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移动装片使切片最薄的部分位于显微镜视野中心。

11.调整镜头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口。观察被染为橙黄色的脂肪。

(六)实验现象与结论

1.观察到脂肪细胞中有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橙黄色的颗粒。

2.说明种子的子叶中含有油脂。

(七)习题回答

1.解释观察到细胞间的油滴?

2.可能是由于切片时,细胞膜有破损,用乙醇溶液未完全洗去而造成的。

3.把显微镜从低倍镜换至高倍镜时,为什么视野会变暗?

4.因为视野相对变小了,光强度下降。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和糖类

四、必修一,14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一)$

(二)实验目的

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

(三)实验原理

1.碘-碘化钾溶液与淀粉显蓝色。

2.带白纸在碱性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B(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形成紫色化合物。

3.本尼迪特试剂在热水浴中与还原糖生成砖红色沉淀。

4.本尼迪特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比较

(四)实验材料

(五)供老师用的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供学生用的梨和白萝卜匀浆,水,双缩脲试剂A,双缩脲试剂B,本尼迪特试剂,碘-碘化钾溶液,试管若干只,10ml的量筒,研钵,漏斗,滤汁,热水浴箱。

(六)实验步骤

1.·

2.观察老师使用指示剂分别检测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的显色结果。

3.将需要匀浆的生物组织材料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清水研磨。将研磨液过滤

或静置使其中的固形物沉淀。

4.预测试验结果并进行检测(均取2ml样本)

1)淀粉:加入5滴碘-碘化钾溶液;

2)蛋白质:先加入2ml双缩脲A试剂,再加入5滴双缩脲B试剂;

3)还原糖:加入2ml本尼迪特试剂,振荡试管以混合均匀,将试管置于80~100

摄氏度热水浴箱中加热2~3min。

(七)实验现象与结论

1.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

2.结论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淀粉;白梨果实中含有还原糖;蛋清中含有蛋白质。

(八),

(九)习题回答

1.哪种食物可以作为人体蛋白质的来源?

2.鸡蛋可以作为人体蛋白质的来源。

3.生物材料的原有颜色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解决思路是什么?

4.可能会。尽量选用无色生物材料,或先将生物原有颜色除去。

5.

五、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六、必修一,16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一)实验目的

1.尝试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2.制作涂片并进行染色。

3.练习使用显微镜的高倍物镜。

(二)^

(三)实验原理

1.生物的组织材料必须制成薄片才能用于显微镜下的观察。

2.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部位不同。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

细胞质中。

3.甲基绿可是细胞中的DNA着色,即使细胞核呈蓝绿色。派洛宁可使细胞中的RNA

着色,即使细胞质呈红色。

(四)实验材料

(五)新鲜动物(蛙)肝脏,1mol/L的盐酸,甲基绿-派洛宁染液,水,恒温水

浴,100ml的烧杯,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六)实验步骤

1.涂片

2.取新鲜的动物肝脏切开,将其断面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涂抹数下,晾干。

3.水浴

4.将盛有60ml、1mol/L的盐酸溶液的小烧杯,置于30℃的恒温水浴中。将晾

干的载玻片倾斜着浸没于30℃的盐酸溶液中水解10min(温度始终在29℃~31℃)。

5.%

6.漂洗

7.用镊子取出涂血的载玻片,用滴管向稍微倾斜的载玻片上加水,让水从一端

缓慢流过血膜,这样反复冲洗2~3次。

8.染色

9.用吸水纸洗去血膜周围的水分,再将载玻片放入盛有60ml的甲基绿-派洛宁

染液的烧杯中,在30摄氏度水浴条件下染色10min。

10.观察

11.先用低倍物镜选择载玻片上色泽稍浅的区域观察细胞结构,然后用高倍物

镜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在显微镜下,含RNA的区域被染成红色,而含

DNA的区域被染成蓝绿色或淡绿色。

(七)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细胞质部分被染为红色;细胞核部分被染为蓝绿色。

2.结论: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八)习题回答

1.本实验为什么选用肝脏的血液作为实验材料?

2.因为肝脏细胞再生能力很强,其细胞核大,DNA丰富,提取DNA效率相对更高。

七、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八、必修一,23页,第二章第一节《细胞概述》

(一)实验目的

1.收集、分析实验数据,认识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2.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实验原理

1.细胞体积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减小,利于通过其表面与外界进行物

质交换、信息传递,利于各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2.可以通过宏观模型的方法来模拟探究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3.·

4.

利用琼脂块中所含的酚酞与扩散进入的氢氧化钠反应呈红色的现象,反映出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三) 实验材料

(四) 边长为3cm 、3cm 、6cm 的含酚酞的琼脂块,%的氢氧化钠溶液,纸巾,塑

料勺,250ml 的烧杯。 (五) 实验步骤

1. 计算下表中的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2. {

3.

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3块边长分别为3cm

,2cm ,1cm 的正方体。

4. 将三块切好的琼脂块放在烧杯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琼脂块淹没。用塑料勺不时地翻动琼脂块。

5. 10min 后,用塑料勺将琼脂块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来,放在纸巾上,用纸巾吸干琼脂块表面的氢氧化钠溶液。

6. 带琼脂块表面没有液体后,用塑料刀把琼脂块切成两半。仔细观察琼脂块切面的颜色变化。用纸尺测量每个琼脂块上氢氧化钠的深度,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六) 实验现象与结论

1. 现象:边长越小,氢氧化钠溶液扩散速率越快。

2. 结论:比表面积越大,物质扩散速率越大,利于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发生信息交流。

3. 推出:细胞的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相对变大,越有利于外界物质的扩散进入,即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七) 实验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模型法 (八)

(九)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只改变琼脂块边长)

(十)自变量与因变量

1.自变量:比表面积;

2.因变量: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时,物质扩散速率。

(十一)习题回答

1.如何判断氢氧化钠是否扩散进了琼脂块?

2.可用酚酞作指示剂,显示的粉色的扩散速率,即代表氢氧化钠的扩散速率。

3.模型法探究的益处?

4.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

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

九、¥

十、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十一、必修一,28页,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实验目的

观察种子种胚的染色特点,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二)实验原理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允许红墨水分子通过;死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分子可以通过。

(三)实验材料

玉米籽粒,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

(四)实验步骤

1.%

2.玉米籽粒20~25摄氏度水中浸泡36h。

3.取4粒已泡涨的籽粒,其中2粒沸水煮5m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4.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用稀释20倍的红墨

水染色2min。水洗数次至冲洗液无色。

5.观察胚的颜色。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未煮过的玉米籽粒的胚未被染色,煮过的玉米籽粒的胚被染色。

2.高温煮沸后,玉米籽粒的胚失去活性,其细胞的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墨水进

入细胞,使之染色。未煮过的细胞,细胞膜仍具有选择透过性,墨水无法进入。(六)应用的实验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变量为是否煮过),对照性原则(空白对照)。

十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十三、必修一,55页,第三章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技能。

2.观察、描述植物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检验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否经渗透作用失水和吸水。

(二)实验原理

1.|

2.成熟植物细胞的特点:有明显的大液泡。

3.渗透的原理: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

4.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呈紫色,内表皮无色。外表皮呈紫色的原因是液泡内含

有花青素。所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可以方便地被观察到。(三)实验材料

紫色洋葱,水,质量浓度为ml的蔗糖溶液,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

玻片,吸水纸,培养皿,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

2.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3.·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和原生质体。

4.·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重复几次后,观察细胞

的变化。

5.·画图记录

6.。

7.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

8.观察到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

水纸吸水,重复几次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及分析:

2.当细胞处于ml的蔗糖溶液中时,细胞液浓度低与蔗糖溶液的浓度,细胞吸

水,液泡体积减小。此时细胞膜以内的部分伸缩性较大,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所以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3.当细胞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外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液泡体积增大,发生质

壁分离复原现象。

4.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或吸水。

(六)应用的实验原则

对照性原则。自身前后对照。

(七)习题回答

1.外界溶液浓度如何影响洋葱表皮细胞水分的得失?

2.溶液浓度高于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溶

液液浓度低于环境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十四、探究酶的专一性

十五、必修一,64页,第三章第三节《酶》(一)实验目的

比较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这就是酶的专一性。(三)实验材料

稀释200倍的新鲜唾液,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溶液,溶于质量分数为%氯化钠溶液中的淀粉溶液(其中淀粉含量为1%),本尼迪特试剂,蔗糖酶溶液,试管,试管架。

(四):

(五)实验步骤

按照实验记录表格加料,按从上到下顺序实验

(六)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如上表)

2.结论:

3.唾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不能水解蔗糖;蔗糖酶只能水解蔗糖,不能水解淀粉。

4.酶具有单一性。

(七)实验自变量、因变量

1.自变量:酶的种类、底物的种类。

2.因变量:是否水解。

(八)~

(九)应用的实验原则

1.单因子变量原则:(3,4),(5,6),(3,5),(4,6)对比得出结论时,分别保证只有一

个不同量。

2.对照性原则

3.·空白对照:试管1,2,证明淀粉和蔗糖溶液不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

4.·相互对照:试管组合(3,4),(5,6),(3,5),(4,6)分别相互对照。

(十)习题回答

1.为什么试管3,4,5,6要在37度温水浴中保温

保证酶促水解反应的进行,使底物被催化水解为还原糖。

2.如果5号试管内呈现轻度阳性反应,如何解释如何设计实验检验?

3.这是由于蔗糖酶溶液本身含有少量还原性杂质的缘故。

4.再取l支试管,加入蔗糖酶1毫升和蒸馏水3毫升,混匀,加入本尼迪特试

剂2毫升,摇匀,在沸水浴中煮2~3分钟,检测是否仍出现轻度阳性反应。

十六、】

十七、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十八、必修一,66页,第三章第三节《酶》(一)实验目的

通过试验了解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浓度很高。

2.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快速地分解成氧气和水,通过比较不同pH

条件下同样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体积的大小,可确定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托盘,鲜肝匀浆(过氧化氢酶溶液),3%过氧化氢,缓冲液(pH分别为,,,),

滤纸片,托盘,25ml量筒,记号笔,反应小室,吸管,镊子,试管架。

(一)《

(二)实验步骤

1.将托盘中的水加至快满为止。

2.测量缓冲液下过氧化氢在酶催化下产生的气体量。

1)制取含过氧化氢的滤纸片

2)将大小相同的8片滤纸片放在培养皿里的新鲜匀浆中,浸泡1min,然后用镊子

夹起滤纸片,靠在培养皿壁上,使多余的匀浆流尽。

3)准备反应小室中的酶和pH缓冲液

4)将2片有酶的滤纸片小心放入反应小室的一侧内壁上,使滤纸片粘在内壁

上。注意滤纸片不要碰到反应小室的瓶口。

5)让贴有滤纸片的反应小室侧壁在上面,小心加入pH为的缓冲液2ml,然后

加入2ml 3%过氧化氢溶液,切勿使上述混合液接触贴在内壁上的滤纸,将小室塞紧。

6)将反应小室与收集气体的装置相连

7)将25ml量筒横放于盘中使之灌满水。若有气泡,将其轻轻倾斜,小心赶

出气泡。将量筒倒立,使筒口一直处于水中。

8)小心将反应小室平放在盘中的水里,将量筒移至反应小室口上伸出的玻璃

管上方。实验过程中要保证量筒的位置不动。

9)进行反应,收集气体并记录结果。

10)将反应小室小心旋转180度,使过氧化氢溶液接触滤纸片。同时开始计

时,分别在和1min时,读取量筒中水平面的刻度并做好记录。

3.测量在,缓冲液,缓冲液下过氧化氢在酶催化下产生的气体量。

4.反复冲洗小室后,再用相应缓冲液冲洗一遍,测量在,缓冲液,缓冲液下过

氧化氢在酶催化下产生的气体量,记录结果。

(三),

(四)实验现象与结论

1.

2.结论:在本实验所研究的pH范围内,为最适pH。

(五)实验自变量、因变量

1.自变量:pH值

2.因变量: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气体量。

(六)<

(七)应用的实验原则

1.科学原则。充分保证在开始反映前,酶与底物不接触,保证了收集到得气体体积

量的准确。

2.单因子变量原则。实验中仅有pH值一个自变量。

3.对照原则。相互对照。

(八)习题回答

1.误差分析

1)反应小室中的酶量不同。(吸附在滤纸上的酶的数量不同)

2)摇晃反应小室时用力不一致。

3)、

4)读数时水面晃动,视线未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5)pH值梯度相差较大,所得最适pH不准确。

2.如果想得出不同的pH与酶活性的关系变化曲线,如何设计实验?

3.应减小pH梯度间隔。多测几组数据后绘制曲线。

4.设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

5.

十九、乙醇发酵演示实验

二十、必修一,78页,第三章第四节《细胞呼吸》

(一)演示步骤

1.取葡萄糖溶液与广口瓶中,置于35度水浴中预热。

2.取干酵母3g,用30度水化开后,立即倒入预热过的广口瓶中,充分振荡,使葡

萄糖与酵母混匀,混合液应占广口瓶容积的1/3左右。

3.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塞住广口瓶,让

玻璃导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广口瓶置于30度水浴中。

(二)实验现象与结论

1.:

2.广口瓶内产生大量气泡,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

3.打开广口瓶塞后,闻道浓烈酒香。

4.结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

(三)习题回答

1.为什么要加入葡萄糖溶液并置于35℃水浴中加热?

2.葡萄糖可作为呼吸底物;提供环境温度,利于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

3.为什么在广口瓶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

4.隔绝空气,使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

二十一、光合色素的分离与提取

二十二、必修一,87页,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

(一)实验目的

1.~

2.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方法。

3.分离叶绿体的4种色素,观察色素的颜色。

(二)实验原理

1.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所以可以用乙醇(或丙酮)

来提取这些色素。

2.分离原理:层析液是由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而成的,是脂溶性很

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

在滤纸上扩散得很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以

后,叶绿体的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散开来。

3.药品使用作用

1)二氧化硅:有利于充分研磨叶片;

2)碳酸钙:细胞破坏后,细胞液溢出,其内的有机酸对叶绿体中的色素具有一定

的破坏作用。加入少许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4.;

5.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

6.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片),干燥的定性滤纸,95%的乙醇,层析液,二氧化

硅,碳酸钙,研钵,小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试管、胶塞,药匙,

量筒,天平。

1.提取叶绿体色素

1)将5g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5 ml乙醇,

迅速而充分地研磨成匀浆。

2)把小漏斗基部垫一层尼龙布,将滤液匀浆用小漏斗过滤,得到浓绿色的提取液。

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2.制备滤纸条

3.用一张预先干燥过的定性滤纸剪成长10 cm,宽1cm的纸条,剪去两角,

在距滤纸条一端1cm处用铅笔划一条细的横线。

4.{

5.点样

6.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画的横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而直的滤液细

线。待干燥后再重复3~4次(可以使更多的色素沉积在细线位置。色深、细而齐的滤液细线可保证色素均匀地沿滤纸扩散,使不同色素带清晰、整齐)。

7.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备好盛有少许层析液的烧杯或大试管。

2)将滤纸纸条尖端朝下,插入层析液内(色素线一定要高于层析液),随后盖好

盖(或塞)。

3)层析液虽滤纸上升。伴随着层析液的上升,色素向上扩散,并逐渐分离。

4)滤纸条干燥后,观察滤纸条上的色素带。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按扩散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在滤纸条上分离形成的色素带颜色依次是橙黄色、

黄色、蓝绿、黄绿。(由上到下)

2.【

3.结论: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它们分别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六)习题回答

1.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2.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丙酮易挥发

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减少挥发、速度要快;

3.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

度。叶绿素容易被酸破坏,需要保护,因此加入碳酸钙,中和溶液中的酸。

4.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十一、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十二、必修一,106页,第四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1.识别处于不同时期的动植物细胞。

2.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

4.熟练掌握高倍镜的使用,掌握生物绘图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有丝分裂理论知识(略)。

(三)实验材料

光学显微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永久装片,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永久装片。(四)实验步骤

1.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2.观察马蛔虫受精卵的有丝分裂。

(五)…

(六)实验现象与结论

1.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能连续观察一个细胞的分裂过程):

1)伸长区:长方形纵向排列,无分裂细胞。

2)分生区:正方形紧密排列,又分裂细胞。

3)根冠:细胞排列不规则,基本无分裂细胞。

2.马蛔虫受精卵略

(七)习题回答

1.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分裂前期染色质变粗变短、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在末期染色体伸展,重

新成染色质状态。

3.<

4.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是: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有中心体。分裂

后期,中心体分别分布于细胞两极,通过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两极运动。

十三、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

十四、必修一,110页,第四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实验目的

1.识别处于不同时期的植物细胞。

2.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练习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技术。

4.熟练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二),

(三)实验原理

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分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四步。

1)解离就是用解离液处理植物根尖,使根尖细胞彼此容易分离开。(盐酸使植物

细胞之间的果胶质层松散。)

2)漂洗的目的在于使细胞内的解离液充分扩散出来,以免影响对细胞的染色。

3)染色选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主要目的是把细胞中的染色体/

染色质染成深色。

4)制片的目的是通过按压使细胞彼此分散开不互相重叠,便于观察。

(四)实验材料

光学显微镜,洋葱,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质量浓度为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2个。

(五)【

(六)实验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2.洋葱根培养至1~5cm时便可以使用。此时根尖生长健壮,细胞分裂旺盛。

3.根尖分生区的长度一般为~2mm,肉眼观察,此区域颜色较浅。

4.制作临时装片

1)解离

2)切取根尖2~3mm,放入解离液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之后用镊子轻轻

夹一下根尖,感觉根尖变得酥软。

3)漂洗

4)将解离后的根尖清水漂洗约10min。

5)染色

6)用镊子取出漂洗后的洋葱根尖,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轻轻压扁后,滴一

滴ml的龙胆紫溶液,染色1~2min。

7)制片

8)冲洗掉根尖多余的染料后,加一滴清水,然后盖上盖玻片。

9)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压载玻片,以分散细胞为目的。若

分散效果不好,就再覆盖上滤纸,用橡皮或笔端轻轻敲击载玻片几下。

(七)实验现象与结论

:

视野中能观察到分生区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

(八)习题回答

1.制作的临时装片和永久装片有何不同可能原因是什么?

2.临时装片是在做实验的时候当场制作,或近期制作,为了目前或最近要做的

实验准备的。永久装片一般是在厂家里面制作的,装片上会有一些密封物质把载玻片和盖玻片封起来,一般是长期反复使用,用做样板。

3.要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必须观察活细胞的动态变化过程。这种

说法争取吗为什么?

4.不正确。观察的根尖含有很多细胞,各个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的不同时刻,

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细胞来识别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同时解离后,细胞失活,显微镜下是无法观察或细胞的动态变化过程的。

十一、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

十二、必修二,41页,第二章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一)实验者:摩尔根。

(二)实验材料:果蝇若干只。

(三)·材料优点:体小、繁殖快、饲养容易、性状区分明显。

(四)《

(五)实验现象:

1. P:红眼(雌)×白眼(雄)

2.↓

3.F1:红眼(雌、雄)

4. F1:红眼(雌、雄)

5.↓○×(自由交配)

6. F2:3

4红眼(雌、雄),1

4

白眼(雄)

(六)理论解释

摩尔根假定,白眼基因是隐性基因,它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雌果蝇为XX型,必须在两条X染色体上都带有白眼基因才表现为白眼;而雄果蝇为XY型,只要这一X染色体上带有白眼基因既可表现为白眼。

根据这个假定,摩尔根成功地解释了子二代中雌、雄果蝇的性状表现。(七)实验结论:果蝇白眼基因遗传是伴性遗传。

(八)书后习题

1.;

2.子二代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数目比例是3:1,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符合。

3.设计一个测交实验验证摩尔根的假定,并预期结果。

4.将白眼雌果蝇(X b X b)与红眼雄果蝇(X B Y)作为亲本杂交(即测交),预

计子一代中雄蝇全为白眼,雌蝇全部为红眼。

十三、分析细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十四、必修二,49页,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十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十六、必修二,50页,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实验原理

(二)体内转化实验

(三)体外转化实验

(四)实验注意点

1.-

2. S型细菌体内的DNA不受加热影响,在细菌失活时未变性。

3.转化作用的本质是外源DNA与受体细胞DNA之间的重组,使受体细胞获得了

新的遗传信息。

4.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关系:体内转化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转

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十六、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十七、必修二,51页,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一)实验原理、目的

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其基本成分是蛋白质和RNA,体内无RNA。设计其感染和重建实验,用以了解清楚RNA的遗传机制。

(二)实验过程

1.:

2.感染实验

3.重建实验

完整版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整理归纳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1. 生物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如果要进行生命活动, 前提条件是保证细 胞的完整性。病毒无细胞结构,但也要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活性。 2. C 、H 、O N 在生物体内含量达 96.3%,其中C 是生物体核心元素, 0是活细胞中含 量最多的元素。 3.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4. 无机盐对维持血浆正常浓度、 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非常重要。 哺乳动物血液 中CaT 含量过低会导致抽搐。Mg + 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卩£+ 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a.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b.动物细胞储能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则是淀粉 c.直接能源物质:ATP e.最终能源物质:光能 7. 植物细胞特有糖类:果糖、纤维素、麦芽糖、淀粉 动物细胞特有糖类:乳糖、糖元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的糖类: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 8. 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9.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 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 和一个羧基,并且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 。R 基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0. 两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形成肽键,见下图: H I H^—(f —COOH

11. 氨基:-NH2;羧基:-COOH 肽键:-CO-NH- 12. 不同的蛋白质差别在于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3. 假设有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条链,则: 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m-n ; ②至少有n个氨基,n个羧基游离; ③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平均分子量x总数-18 x(m-n) 14.核酸分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单体为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单 体)以及核糖核苷酸(RNA勺单体)。 第二章:细胞概述 1. 胡克第一次看到了细胞,但他看到的只是死细胞的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 2. 生物体的增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为 什么那么小的原因在于:a.细胞核能够控制的范围有限; b.细胞体积越小,则表 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较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3. 根据细胞核有无核膜包被,可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主要是细菌,如 蓝细菌(蓝藻)、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等。真核细胞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霉菌、食用 菌、酵母菌)等。 4. 质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性。 5. 质膜最基本的结构是脂双层,也称为单位膜,主要是磷脂分子。质膜中还有膜蛋白, 也具有流动性。细胞识别、免疫等功能主要由糖蛋白完成。 6. 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物质可以随意进出细胞壁。 7. 叶绿体:双层膜,含少量DNA。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只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细胞中,如洋葱根细胞中一般没有叶绿体。 &线粒体:需氧呼吸主要场所;含少量DNA。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9.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来源于核仁。 10. 中心体:无膜,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11. 液泡:单层膜。含有色素,使植物的花和果实有颜色。液泡中的细胞液含有无机盐类、糖类、氨基酸

高中生物新课标浙科版课堂探究(实验9腐乳的制作)

课堂探究 核心解读HEXINJIEDU 1.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好像豆腐长毛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层“皮”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对人有害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这层“皮”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 “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皮”对人体无害。 2.豆腐与腐乳的营养成分谁高呢? 豆腐及腐乳的营养成分比较 (1)豆腐由大豆直接加工而成,其成分与大豆成分相同。 ①富含蛋白质,其含量高达36%~40%,可有效补充食物中的蛋白质。 ②含脂肪约8%,同时还含有硫胺素、尼克酸、维生素A以及钙、磷、铁等矿质元素,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2)腐乳是豆腐在毛霉的发酵下形成的。由于毛霉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所以其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 3.任何豆腐都能做腐乳吗? 腐乳是毛霉将豆腐发酵而成的。而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则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所以用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而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还不易成形。 4.制作腐乳时,为什么要撒盐?为什么要加酒? 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抑制微生物生长。如果过少,达不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浓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口味。 5.制作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腐乳品质? 影响腐乳品质的主要因素有:①菌种和杂菌。菌种是生产发酵制品的关键,如果菌种退化则表现出生化功能的变化,如水解速率、代谢产物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品质。如果有杂菌污染,则直接影响产品的色、香、味,会有发霉味和口味不纯等现象。②温度。温度影响菌丝的生长和代谢,如温度低,则菌丝生长缓慢,不能进入豆腐块的深层;温度高,菌丝易老化和死亡,也影响品质。温度还影响生化反应的速度。③发酵时间: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前期发酵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毛霉在豆腐上的生长。前期发酵的作用,一是使豆腐表面有一层菌膜包住,形成腐乳的“体”;二是毛霉分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大全书本知识浙科版,推荐文档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归纳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1.微生物是指结构简单、形体微小的单细胞、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 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某些真菌。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环状DMA 分子 (拟核)。以分裂(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 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再脱色处理,细菌仍保留染色液的颜色)和 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区别在细胞壁的成分不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 壁薄,有荚膜)、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2.细菌的分离方法有两种: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 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划线分离就是用接种环 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的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细 菌也逐渐减少,。划线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将接种后的固体培养基培 养10~20小时后,一个细菌细胞就会繁殖成许多细菌细胞,形成菌落,不会重叠。 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有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用于基因工程的 大肠杆菌的工程菌,可以用划线分离法获得产物表达能力高的菌株。由于工程菌 的质粒中通常有抗性基因(如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氨 苄青霉素,由于非工程菌的其他杂菌都没有抗性基因,所以在划线后只有存在抗 性基因的工程菌能生存下来。 涂布分离时,需要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10-5~10-7倍之间,然后取 0.1mL 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放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 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每个培养 基里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为最合适。 优点:划线分离法,方法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 。 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其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各 种培养基也必须是无菌的,转移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平板划线、平板稀释涂 布等操作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到无菌(防止杂菌污染)。进行恒温培养时,要将培养 皿倒置,是因为培养基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倒放培养皿会使水蒸气 凝结成水滴后,落入培养基的表面并且扩散,菌落中的细菌也会随水扩散,菌落相 互影响,很难再分成单菌落,达不到分离的目的。 4.细菌扩大培养要用LB 液体培养基(通用培养基、常用于做生理学研究和 发酵工业),划线分离要用LB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 种保存)。我们在利用微生物时,常常要求所利用的微生物不被其他微生物污染。 因此,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的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如各种大小的培养皿、试管、 三角瓶、取样器的头(或称“枪头”、“tip”)、移液管、三角刮刀、接种环、 镊子等等。这些用具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前各种用品均需用牛皮纸或报纸包 好。培养皿可几个包在一起;试管加棉花塞或塑料盖后也是几个包在一起;三角 瓶可用封口膜(市售产品,既通气又不使菌进入)或6层纱布封口,再用牛皮纸或 报纸封口;移液管上端用镊子放入少量棉花,再用牛皮纸包上(现在多不用移液管 而用取样器);取样器的“枪头”放在可灭菌的专用塑料盒中,也可放在上口用牛 皮纸包好的烧杯中……在121℃(1kg/cm 2压力)下灭菌15min 。值得注意的是,实 验中所需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因脱脂棉易吸水,吸水后容易引起污染。灭菌后,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课后知能检测-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3

课后知能检测10 一、选择题 1.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解析】在生态农业中,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因此投入少,污染少,同时产出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答案】B 2.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关于该农 业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维持,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该生态系统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C.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析】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C 3.世博会伦敦馆又名“零碳馆”。它除了利用太阳能、风能之外,还将剩饭菜中的生物质能用于发电。另外,水源也是位于房顶的花盆接收并过滤的雨水,供生活用水。“零碳馆”的设计与哪种生态工程更相似( ) A.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C.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工程D.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解析】“零碳馆”强调零排放,因此应属于能源方面的生态工程。 答案】D 4.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 网) “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 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解析】A 项提高了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减少了环境污染;B项使残渣中的能量流向 生物,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C 项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其中的能量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且能量也不能循环再生,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在田里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而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D项这种农田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的管理, 人的作用占主导。 【答案】C 5.某生物小组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 ) ;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 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解析】焚烧稻秆虽然可以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浪费了大量能量,从而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拔草、治虫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搁田时排出的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无机盐,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但土壤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呼吸,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答案】D 6.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损耗 C.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D.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解析】设计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能力,防治

高中生物选修3(浙科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1、基因工程的概念: (1)广义的遗传工程:泛指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这种遗传物质所带的遗传信息在受体细胞中表达。(2)基因工程: 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产生我们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让它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3)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定。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②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能切割(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例如: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的序列是GAATTC,能在G和A之间切割DNA,如下图所示。 黏性末端 黏性末端 ③结果:能将DNA分子切割成许多不同的片段。 备注:不同DNA分子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都相同;同一个DNA分子用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一般不相同。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①作用: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缝合磷酸二酯键)形成的D NA分子称为重组DNA分子。 因此,DNA连接酶具有缝合DNA片段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 (3)“分子运输车”——载体——质粒

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推荐文档)

(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和离子第二节无机物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第三节细胞质 第四节细胞核第五节原核细胞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细胞与能量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第三节酶第四节细胞呼吸第五节光合作用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二节细胞的分化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必修二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第四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四章生物的变异 第一节生物变异的来源 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第三节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六章遗传与人类健康 第一节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遗传咨询与优生 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节基因治疗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第四节遗传病与人类未来 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激素第二节环境信号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第四章种群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第五章群落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五节群落演替 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复习提纲共9页

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Y_R_)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Y_rr)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yyR_)yyRr 2/16 3/16 绿圆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 ..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人工去雄步骤 (1)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就去掉(2)套袋,防止外来花粉(3)等母本雌蕊成熟后接受父本的花粉(4)套袋 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 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 中Ⅰ: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浙科版生物选1实验2听写

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1、有一些细菌含有,它们可以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产物有,这类细菌可从 中分离出来。 2、在该实验中,尿素固体培养基成分包括葡萄糖、NaCl、K2HP04、、和水。 3、取土样;制备好细菌悬液时,各种浓度做个培养皿;取样时,尽量。 4、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保证获得菌落数在范围,便于计数。 5、取的土壤稀释液各O.1mL,分别加到有LB培养基和尿素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再将保存在中的玻璃刮刀放在…在打开培养皿,将菌液涂布到整个平面上。 6、有脲酶的细菌菌落周围为什么有着色的环带出现? 7、与全营养培养基上的菌落数比较,为什么尿素培养基上只有少数菌落? 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1、有一些细菌含有,它们可以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产物有,这类细菌可从 中分离出来。 2、在该实验中,尿素固体培养基成分包括葡萄糖、NaCl、K2HP04、、和水。 3、取土样;制备好细菌悬液时,各种浓度做个培养皿;取样时,尽量。 4、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保证获得菌落数在范围,便于计数。 5、取的土壤稀释液各O.1mL,分别加到有LB培养基和尿素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再将保存在中的玻璃刮刀放在…在打开培养皿,将菌液涂布到整个平面上。 6、有脲酶的细菌菌落周围为什么有着色的环带出现? 7、与全营养培养基上的菌落数比较,为什么尿素培养基上只有少数菌落? 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 1、有一些细菌含有,它们可以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产物有,这类细菌可从 中分离出来。 2、在该实验中,尿素固体培养基成分包括葡萄糖、NaCl、K2HP04、、和水。 3、取土样;制备好细菌悬液时,各种浓度做个培养皿;取样时,尽量。 4、选用一定稀释范围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保证获得菌落数在范围,便于计数。 5、取的土壤稀释液各O.1mL,分别加到有LB培养基和尿素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再将保存在中的玻璃刮刀放在…在打开培养皿,将菌液涂布到整个平面上。 6、有脲酶的细菌菌落周围为什么有着色的环带出现? 7、与全营养培养基上的菌落数比较,为什么尿素培养基上只有少数菌落?

浙科版生物必修二学考知识点汇总

浙科版必修二学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 1、概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分离假设的验证。 2、举例说明有关的遗传学术语。 3、辨别显性的相对性。 4、运用分离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5、使用简洁的符号清晰地表示遗传图解。 6、分析孟德尔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 维方式,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使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实验数据,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习惯。 知识点概括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 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4、性状分离:在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 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0、纯合子: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AA和aa。可稳定遗传。 11、杂合子: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如:Aa。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2、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3、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4、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亲本♀一母本♂—父本×—杂交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F1—杂种第一代F2—杂种第二代。 15、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 16、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试验现象:P:高茎(DD)×矮茎(dd)→F1:高茎(Dd显性性状)→F2:高茎∶矮茎(DD 2Dd dd)=3∶1(性状分离)。 17、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18、纯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aa。杂合子杂交子代不一定都是杂合子。 19、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 1、概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自由组合现象的的验证。

浙科版(2019)生物必修1:2.2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教案

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细胞膜的选择透性、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和细胞壁三部分。这是在学习了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功能与结构有关,建构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识细胞壁的组成和功能,也是后面学习《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神经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和《植物细胞工程》等内容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内容展示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知识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 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 核心素养: 1.运用对照方法于课堂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分析磷脂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排列方式,提高运用和处理信息能力。

2018年浙科版生物选修1 第1部分-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实验 1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一、大肠杆菌 1.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2.在肠道中,大肠杆菌一般对人无害,但也有一些菌株可以侵袭肠黏膜并产生毒素,任何大肠杆菌如果进入人的泌尿系统,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3.大肠杆菌是基因工程技术中被广泛采用的工具。 二、实验内容 1.本实验的内容是将大肠杆菌扩大培养和划线分离。分离后,一个菌体便会形成一个菌落,这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 2.本实验用LB 液体培养基(通用的细菌培养基)扩大培养大肠杆菌。培养后再在LB 固体平面培养基上划线进行分离,随后培养基上便会形成一个个单独的菌落。

三、细菌的培养和分离 1.细菌以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约20分钟分裂一次。人们在培养细菌时,一般用接种环转移带菌的培养物。接种时,先将接种环在明火上烧红后冷却,再操作。 2.细菌的分离 (1)划线分离法:在液体培养基中,只要接种后培养8 h,每毫升培养基中就有几亿个细菌。可用接种环蘸菌液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过程中接种环上的菌液逐渐减少,因此,划线到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在固体培养基培养10~20 h后,可由一个细菌产生单菌落,菌落不会重叠。如果再将每个菌落分别接种至含有固体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由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这种方法也可用于分离细菌,将污染的杂菌除去。 接种环在取菌种前和划线前都要灼烧、而后都要冷却、操作完毕后又要灼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取菌种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除第一次划线外,其余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残留菌种;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菌种;最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 (2)涂布分离法: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10-5~10-7倍,然后取0.1 mL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加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通常每个培养皿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适合。将每个菌落分别接种在斜面上扩增培养后,再做功能性实验。 细菌的两种分离法各有优点,都可采用。划线分离法,方法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些。 四、灭菌操作 1.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实验用具用牛皮纸或报纸包好,所有容器都先封口,然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1 kg/cm2压力、121 ℃、15 min)处理,并在超净台上使用。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概要

生物必修一第一、二、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二节无机物 1、无机化合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干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3、细胞或生物体的含水量越高代谢越旺盛。 4、水的生理功能:①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②良好的溶剂;③调节体温;④参与生化反应过程 5、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维持血浆正常浓度、酸碱平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如血液中缺钙会发生抽搐现象 ②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2+是血红蛋白主要成分,Ca2+是动物和人体骨骼及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 C、H、O 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单元是单糖,是主要能源物质。 (2)种类: A按照能否水解分成: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元 B 存在位置: ①只存在于动物中的糖类:糖原、乳糖、半乳糖 ②只存在于植物中的糖类: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 ③动植物都有的糖类: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C.还原糖有三个(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其他都是非还原糖 D.水解产物 蔗糖水解为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 淀粉可以先水解为麦芽糖,再水解为葡萄糖; 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2、脂质 C、H、O构成,磷脂还含有N、P。 (2)分类 ①油脂(CHO):储能、维持体温

②磷脂(CHONP):构成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④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3、蛋白质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因为有20种R基 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S等元素 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4)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表示为—CO—NH—。 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①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分子水,形成n-1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 各1个 2 ②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脱掉n-m分子水,形成n-m个肽链,至少有-COOH 各m个 和-NH 2 ③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②中形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为100n-18(n-m)。 4)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CHON(S)等元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5)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及相应作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 ②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如:绝大多数的酶。 ③具有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 ④具有调节功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⑤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①鉴定所用的试剂及相应的颜色反应 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本尼迪特试剂→生成红黄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染成橙黄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②实验选材:

浙科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浙科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3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合作”。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化反应必须在水中进行 B.水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C.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D.一个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多肽,水解需要m-2个水分子 解析:选D环状肽中所含肽键数=氨基酸数,因此一个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多肽,水解需要m 个水分子。 2.在探索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始终把寻找水作为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水在生命中的意义表现为() A.是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在生物体内可以流动 C.能与蛋白质结合 D.生化反应要在水中进行 解析:选D在生物体内任何生化反应都要在水中进行,这是水的最重要功能。 3.“××”乳酸亚铁口服液可以有效地治疗人类缺铁性贫血症,这是因为其中的Fe2+进入人体后能() A.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 B.调节血液的渗透压 C.构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D.促进更多红细胞的产生 解析:选C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元素,缺铁就会使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导致贫血。 4.广告语“聪明的妈妈会用心(锌)”道出了锌的重要性,研究发现生物体内有七十多种酶的活性与Zn2+有关,这说明无机盐() A.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B.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对调节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解析:选C新陈代谢需要酶的催化,有七十多种酶的活性与Zn2+有关,所以说明无机盐有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5.科学工作者研究了钙和硼对某种植物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结

(完整)浙科版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填空,推荐文档

选修一知识点填空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1、微生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单细胞、多细胞或______________的低等生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绝大多数微生物与传染病________(有关/无关),90%以上的微生物是对人类___________(有利/有害)。 2、大肠杆菌是革兰氏______性菌,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从细胞结构上看,它属于_______生物。在肠道中一般对人体无害,也有少数菌株对人体_____,可以侵袭_______并产生______。但是,任何大肠杆菌如果进入人的___________,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大肠杆菌是_____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的工具。如重组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___________(rhGM-CSF)就是用大肠杆菌工程菌生产的。这种刺激因子是一种________,只要用_____级的量即可提高人的白细胞的数量,目前是放疗和化疗过程中的必用辅助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细胞质中含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控制细菌遗传性状的DNA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此外,细胞质中也有小型的 环状DNA称为____________。 3、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用于__________的染色法。此法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氏阳性菌和_______________。 4、各类生物细胞壁的成分:植物_________________ 细菌_______________ 真菌_______________ 5、细菌通常以_________方式繁殖,________________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群统称为单菌落。菌落是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单菌落的分离是_______________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细菌培养的通用培养基是__________,其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以1升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配制固体培养基则需加入_____________;培养基的分类:按物理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化学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细菌喜________,霉菌喜________;细菌通常要求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生长,霉菌要求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生长。 8、常用的细菌分离方法:划线分离法和__________________,前者的具体操作是:用已经在_____________烧红后冷却的____________蘸取带菌的培养物,在____________(固体/液体)培养基的平板上划线。其中烧红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种环部分深入到菌液中,然后,在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___________划线。注意:接种环只在菌液中蘸菌液____________次。每次划完线,接种环都要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冷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再重新划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在划线的末端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菌已被分离。如果再将单个菌落接种至固体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即在斜面上划线,则斜面上的菌群就是单个细胞产生的后代。制成斜面培养基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斜面密闭效果比平面的好很多,不容易进入杂菌,同时能用来做纯细菌的___________________。但斜面过长就会使棉塞沾上培养基而造成污染,所以使培养基形成的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________________。后者的具体操作是:将培养的菌液稀释成10-5—10-7倍。(举例说明如何稀释10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_________稀释倍数不同的菌液,加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_____________(该器具的灭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涂布在培养基的平面上,然后进行培养。在某个稀释度下,可培养得到不连续的菌落,通常以每个培养皿中有__________个以内的单菌落最为合适。这两种细菌的分离方法的优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消毒和灭菌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科版高中生物回归教材复习

回归教材复习终极篇——判断并改错 1.甲状腺可以选择性地吸收碘,通过碘释放的射线破坏甲状腺细胞,使甲状腺肿大得到缓 解。因此,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2.由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得水具有缓和温度变化的作用。 3.Mg2+是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必需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 4.碳是所有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元素,碳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最多。 5.淀粉、糖元和纤维素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6.1g油脂所含的能量是1g糖类所含能量的2倍以上。 7.一般来说,细胞的大小以纳米计。 8.脂双层的形成是由磷脂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质决定的。在有水的环境中,脂双层会自 发地形成。 9.脂双层中的两层是完全相同的。 10.蛋白质分子也和磷脂分子一样,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蛋自质 分子整个贯穿在膜中,有的一部分插在膜中,一部分露在膜外,还有的整个露在膜表面。 11.膜结构中磷脂的合成与光面内质网有关。 12.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的处理与溶酶体有关。 13.液泡中含有各种色素,这些色素只能用有机溶剂溶解。 14.活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 15.易化扩散过程中被转运的分子会和转运蛋白结合使转运蛋白改变形状。 16.通道蛋白能够在A TP作用下对某些离子进行主动转运。 17.被胞吞或胞吐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18.酶促反应过程中酶结构始终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底物的结构。 19.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的反应。 20.细胞中葡萄糖的能量利用效率大约为30%。 21.厌氧呼吸只能利用葡萄糖中的一小部分能量,而乳酸再转变为葡萄糖又要消耗能量。 22.各种色素分子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它们吸收了某些波长的光而另一些波长的光 则透过或被反射。 23.以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可用百分率表示)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 所得的曲线就是该物质的吸收光谱。

高中人教版、浙科版生物教材分析比较

高中人教版、浙科版生物教材分析比较 发表时间:2019-08-22T15:58:48.3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作者:周润王威 [导读] 在一纲多本的前提下,我国使用的高中生物教材主要有五种版本,目前大多数地区选用了人教版教材。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以高中生物的人教版教材和浙科版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必修1《分子与细胞》比较两种教材的异同,分析两种教材在内容设计、课程容量、图文安排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分析两种教材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培养点。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教版浙科版教材比较 在一纲多本的前提下,我国使用的高中生物教材主要有五种版本,目前大多数地区选用了人教版教材,在江浙教育较发达地区选用了浙科版教材,所以将这两本教材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主要通过必修1《分子与细胞》比较两种教材的异同,以便教育者更好地了解教材,继而能更精准地领悟新教材观的理念实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两版教材的共同特征 1.知识目标。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人教版和浙科版的教学内容相似,都包含“(1)细胞中的有机物、无机物;(2)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细胞的基本结构;(4)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5)细胞中的能量转化;(6)细胞的生命历程”六部分内容。在教材编排上,两种教材都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能更完整地建构知识网络。 2.能力目标。作为一门科学课程,生物学的教材中也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即通过实验获得结论。在这两本教材中都有许多实验操作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在教材编排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核心素养。这种在教材中穿插实验教学的教材编写模式,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向学生传递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两本教材都有注重发展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和核心素养。这些内容不仅是传递生物学相关信息,更是培养科学观、生物观的落脚地,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和核心素养。 二、两版教材的差异之处 1.教材顺序。虽然这两种教材在内容容量上有一致性,但是在内容编排上具有差异性,具体差别可见表1。 两个版本的教材在第一章的编排就存在不同。浙科版教材从“分子”入手,介绍了组成生命的元素、无机物、有机物等;人教版教材从“细胞”入手,主要介绍了细胞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就概念而言,细胞比分子和离子概念更为具体,学生可以通过显微镜亲自观察,这会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第二章中,浙科版将细胞分为一个具体板块,分述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介绍了组成细胞的物质,这样的编排更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不过人教版教材有一明显优于浙科版的是,在每一节的标题中给了一个贴切、明确的总结,例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等。这样的标题十分利于方便教师把握教学重点,也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浙科版的第三章“细胞的代谢”对应的是人教版的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与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不难看出人教版的章节分类更为详细、具体,方便学生以后概念图的建构。 通过两本教科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大致比较,能直观地看出教材在编写思路上的不同。浙教版教科书更重视学科内容上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人教版教材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框架的构建。 2.知识呈现方式的差异。人教版和浙科版教材在一节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以“细胞核”一节内容为例,两套教材的区别可见表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