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血压分级分期

最新高血压分级分期
最新高血压分级分期

最新高血压分级分期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类征候群,长期控制不良的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可产生严重损害。对高血压进行合理的分类,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掌握该症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有效的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大量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危害性一方面与患者的血压水平正相关,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同时具有的其它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在过去沿用的高血压分类标准中,忽略了血压升高水平的重要性,仅仅依据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分期。这不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还常常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为此,国内外新指南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对高血压的分类方法做了全面修改。

一、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一)高血压的定义:

在未服药情况下,成年人(年龄大于18岁)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

临床上,执行此标准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五点:1、由于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人体血压几乎总是在不断波动,有时变化幅度可以很大。所以诊断高血压时特别强调"不同日反复测量",以避免将某些生理性的血压波动(如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后的一过性血压升高)误判为高血压;2、使用标准的血压测量工具。虽然目前有多种测量血压的工具(如机械式血压表、电子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仪等),但目前仍将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作为最基本、最可靠的测量工具;3、注意血压测量方法的规范性。测量血压前应让患者至少静坐休息5分钟,且30分钟前禁止吸烟、饮用茶和咖啡等兴奋性食品饮料。气囊袖带规格一般为宽13-15厘米、长30-35厘米,上肢过粗或过细时须适当调整袖带规格。测量时患者取坐位,其肘关节应与心脏位于同一水平。测量舒张压时以柯氏第五相音为准。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如果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5mmHg,则相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4、门诊偶测血压仍被视为最基本的指标。虽然患者自测血压与动态血压监测被认为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每日24小时内患者血压的连续变化情况,并有助于区别"白衣性高血压",但由于患者自测血压在测量技术上难以规范,而动态血压监测则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实其价值,所以这两种方法只能作为门诊偶测血压的补充;5、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现在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者,即便血压正常亦应诊断高血压。(二)高血压的分类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统一的WHO/ISH分类方法,根据非药物状态下患者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水平,将之分为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等(见表1)。

表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WHO/ISH)

类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轻度")亚组:临界高血压2级高血压("中度")3级高血压("重度")单纯收缩性高血压亚组: 临界高血压<120<130130-139140-159140-149160-179≥180≥140140-149

<80<8585-8990-9990-94100-109≥110<90<90

这一分类方法对人体动脉血压水平做了更为详细的分类,有助于临床医生更为精确的掌握患者血压水平。

对于上述分类标准,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群中血压的分布呈连续性,血压水平越高对人体所造成的损害也就越大。例如,舒张压每升高5-6mmHg,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5%-40%,冠心病事件危险性增25%-30%。此分类方法中判断血压正常与

否的标准是根据流行病学人群研究结果、经统计学评估而制定出的。换言之,人体血压是否正常或分级如何都是相对的,许多血压"正常"的人也可以发生常见于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而"高血压"者未必都会出现相关的并发症。研究发现,多数心脑血管病发生在血压水平属于正常高值或1级高血压的人群中。虽然这一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低于其他高血压人群,但由于其数量较大,故由此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的绝对人数显著增多。新的分类法中明显降低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这样可以把许多以前认为血压"正常"或"偏高"的人群纳入高血压的监测与防治范围内,以期最大程度减少该人群中心脑肾损害的发生率;2、新标准更加强调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3140mmHg,舒张压<90mmHg)的危害性,并将之单独分类。研究发现,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对靶器官所造成的损害更大。3、当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

二、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除取决于血压水平外,还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情况、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情况如糖尿病、心、脑、肾血管病。这就意味着只有全面考虑到上述各方面情况,才能够较准确的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等级。为了便于将危险性分层,WHO/ISH指南委员会根据"弗明汉心脏研究"的结果,将影响高血压预后的危险因素概括如下(表2)。

表2 影响预后的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受损情况并存的临床情况

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1~3 级)男性>55 岁女性>65 岁吸烟总胆固醇>5.72mmol/L(220mg/dl )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65岁)加重预后的其他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糖尿病伴微白蛋白尿葡萄糖耐量减低肥胖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X线)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160-177μ mol/L(1.2-2.0 mg/dl)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粥样斑块(颈、髂、股或主动脉)视网膜普遍或灶性动脉狭窄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血肌酐浓度>177μ mol/L或2.0 mg/dl)血管疾病夹层动脉瘤症状性动脉疾病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

当高血压患者合并存在上述情况时,其危险性则相应增加。为便于临床实际应用,《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和我国的新指南中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及合并的器官受损情况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危险性进行了量化,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危险组。

低危组:高血压1级,不伴有上列危险因素;

中危组: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

高危组: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包括糖尿病)。详细情况如表3所列。

表3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

血压(mmHg)

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1级SBP140-159或DBP 90-99 2级SBP160-179或DBP100-109 3级SBP≥180或DBP≥110

I无其他危险因素II1-2个危险因素III≥3个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IV并存临床情况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中危中危高危很高危高危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

与以往各种分类或分级方案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这一分层方案中将糖尿病视为"另入册"

的危险因素,认为高血压伴发糖尿病时的临床意义与靶器官损害同等重要。这是近年来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所得出的结论,充分重视并积极治疗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对改善该人群的治疗现状、防治其他靶器官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不仅有利于临床医生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的危险等级,还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疗时不仅要考虑降压,还要考虑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和逆转。同时,该方案还有助于临床医生量化地评价降压治疗效果。

三、高血压的治疗

积极应用非药物疗法和(或)药物疗法治疗高血压并将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的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已经出现靶器官损害的,有助于延缓甚至避免心、脑、肾病变的恶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

(一)降压治疗的基本原则:

高血压的治疗应紧密结合前述的分级与危险分层方案,全面考虑患者的血压升高水平、并存的危险因素、临床情况、以及靶器官损害,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依据新指南精神,对不同危险等级的高血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具体如下:

低危患者: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6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中危患者:首先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同时观察患者的血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分期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分期 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按Scheie分级方法分为4级: 分别反映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 1级小动脉光反射增宽,有轻度或无动静脉交叉压迫征。 2级小动脉光反射增宽,动静脉交叉压迫较显著。 3级小动脉铜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明显。 4级动脉银丝状,动静脉交叉压迫征更严重。 高血压眼底检查分为三期: 1、视网膜动脉痉挛期: 见于高血压的初期,视网膜动脉普遍性或局限性狭窄弯曲,动静脉(A:V)比例失常;由正常的2∶3变为1∶2或1∶3,动脉变直,动静脉交叉后之小静脉曲张。。 2、视网膜动脉硬化期: 主要表现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及交叉压迫征。正常动脉反光的宽度约为该动脉管经的1/4~1/3。当动脉硬化时,因有血管壁增厚和玻璃体变性,故反光增强而加宽,外观呈铜丝样。 当进一步硬化时,由于管壁密度增加,几乎看不到血柱反光,则形成银丝状。 3、视网膜病变期 主要表现为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静脉怒张,动脉显著变细等。预防措施

因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中老年朋友,除了积极有效地控制全身疾病,包括合理的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和适当的体能锻炼,还需每隔3~6个月检查眼底,争取早发现问题,早采取针对性治疗,这是减少或减轻眼底动脉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2治疗措施编辑 一般不用服用任何药物,也不用辅助以其他治疗手段。患者需要做的就是,平时饮食中注意尽量少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勿暴饮暴食;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运动等。一般认为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老年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如果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可加快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所以,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病人要积极治疗,以免引起严重的眼部病变而失明。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典型“信号”,患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人,全身动脉血管多有硬化。但是,反过来身体部分大动脉血管硬化的患者,不一定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因此,前者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查明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情况。

高血压诊断

高血压诊断 目录 高血压与高血压病的区别 自测血压时应注意什么? 高血压的常规检查 高血压的辅助检查 高血压诊断原则 高血压的诊断 高血压诊断与鉴别诊断 高血压临床分类的探讨 高血压患者定期查什么 高血压患者应半年查一次尿蛋白 高血压与高血压病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常把高血压和高血压病混同起来,认为只要发现高血压就是高血压病,或者把高血压病简称为高血压,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高血压只是一个症状,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许多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柯兴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都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但由于这种高血压是继发于上述疾病之后,通常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但随着病情加重,常常使心、脑、肾等脏器受累,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脑出血等并发症。 由于病因病理不同,治疗原则也不相同。原发性高血压只有积极治疗高血压,才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而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是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展,仅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是很难见效的,所以,临床上遇到高血压病人,必须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高血压,才能诊断为高血压病。 页首 自测血压时应注意什么?

1.测量血压时,袖带的宽窄要适合,太窄则测得血压值可偏高,反之,则偏低。一般婴幼儿用6~7厘米宽的袖带,学龄期儿童用9~10厘米的袖带,成人用12厘米宽的袖带,不要混用,否则测得的血压不准。 2.缠绕袖带时,注意松紧要适度,缠绕太紧测得血压偏低,太松则偏高。 3.上臂位置放置高于心脏水平,可使测得血压偏低,相反低于心脏水平则测得血压偏高。 4.血压计要定期检查,以保持其准确性,并应放置平稳,切勿倒置或震动。 5.打气不可过猛、使水银柱升得过高,用后驱尽袖带内的空气,卷好,橡皮球须放于盒内固定位置,以防玻璃损坏。 6.如果目的是为了诊断高血压,则测压时间不能固定,应多测几次从早晨到晚间就寝各时间的血压。 7.如果目的是为了判断降压效果,则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测量血压。 8.健康人在家自测血压>140/90毫米汞柱应到医院接受医生指导。 页首 高血压的常规检查 (l)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确定高血压病患者心脏功能状况,并判断是否有心脏肥大,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或合并冠心病等。 (2)眼底检查:了解小动脉病损情况,以便对高血压病患者分级。例如视网膜小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表示小动脉中度受损;视网膜出血或渗血,或发生视乳头水肿,表示血管损伤程度严重。总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能反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及客观反映周身小血管病变的损伤程度,眼底检查对临床诊断、治疗及估计预后都有帮助。 (3)尿常规检查:了解有无早期肾脏损害,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患引起,以及是否伴有糖尿病等。若尿中有大量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则应考虑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若仅有少量尿蛋白、少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的肾损害;若发现尿糖,则需进一步查血糖,以判断是否患糖尿病。为了避免误差,留取尿液标本应使用清洁容器,取清晨第一次尿液并及时送检;女患者应避开月经期并留中段尿做尿液检查。 (4)血液生化检查:包括尿素氮、肌队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尿酸、血粘度等,帮助明确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病引起,判断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高血压分级

高血压的分类、危险分层与治疗原则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类征候群,长期控制不良的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可产生严重损害。对高血压进行合理的分类,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掌握该症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有效的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大量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危害性一方面与患者的血压水平正相关,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同时具有的其它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在过去沿用的高血压分类标准中,忽略了血压升高水平的重要性,仅仅依据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分期。这不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还常常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为此,国内外新指南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对高血压的分类方法做了全面修改。 一、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一)高血压的定义: 在未服药情况下,成年人(年龄大于18岁)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为高血压。 临床上,执行此标准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五点:1、由于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人体血压几乎总是在不断波动,有时变化幅度可以很大。所以诊断高血压时特别强调"不同日反复测量",以避免将某些生理性的血压波动(如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后的一过性血压升高)误判为高血压; 2、使用标准的血压测量工具。虽然目前有多种测量血压的工具(如机械式血压表、电子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仪等),但目前仍将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作为最基本、最可靠的测量工具; 3、注意血压测量方法的规范性。测量血压前应让患者至少静坐休息5分钟,且30分钟前禁止吸烟、饮用茶和咖啡等兴奋性食品饮料。气囊袖带规格一般为宽13-15厘米、长30-35厘米,上肢过粗或过细时须适当调整袖带规格。测量时患者取坐位,其肘关节应与心脏位于同一水平。测量舒张压时以柯氏第五相音为准。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如果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5mmHg,则相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4、门诊偶测血压仍被视为最基本的指标。虽然患者自测血压与动态血压监测被认为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每日24小时内患者血压的连续变化情况,并有助于区别"白衣性高血压",但由于患者自测血压在测量技术上难以规范,而动态血压监测则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实其价值,所以这两种方法只能作为门诊偶测血压的补充; 5、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现在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者,即便血压正常亦应诊断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分类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统一的WHO/ISH分类方法,根据非药物状态下患者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水平,将之分为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等(见表1)。 表1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WHO/ISH) 类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高血压分期标准

高血压分期标准 大家知道,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通常根据血压与受损器官(心、脑、肾等)损害的程度进行分期。我国高血压分期标准将高血压分为三期: (一)第一期的特点是:血压升高,超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是心脏、脑、肾脏等脏器无损害(也就是心脏尚无扩大,肾脏功能正常,也无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无脑血管意外的表现。眼底、心电图、x线均无异常)。换言之,第一期患者,仅仅是血压升高; (二)第二期的特点是:血压升高,超过高血压诊断标准,并伴有下列一项者:1、左心室肥厚(体检心界向左下扩大,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可证实) 2、尿蛋白或血肌酐轻度升高;3、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痉挛、狭窄。 (三)第三期的特点是:血压持续升高,并有下列一项者:1、高血压脑病或脑溢血、脑梗塞;2、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3、肾功能衰竭(尿毒症);4、眼底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如若医生和高血压病患者都能掌握高血压分期,根据不同时期进行针对性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将可取得理想的疗效,从而改善高血压的预后。 高血压的危害极大,因为高血压是动脉血管内的压力异常升高,动脉血管如同流水的管道,心脏如同水泵,管道内的压力异常升高,泵就要用更大的力量将水泵到管道内,久而久之,泵就会因劳累而损害;同理,长期的高血压若不及时有效的降压,心脏就会因过度劳累而代偿性有肥厚扩大,进而出现功能衰竭,这就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同理,管道内压力过高,脆弱硬化部分的管道就容易爆裂,发生在脑血管,就是出血性脑率中;同样,肾脏是极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这种微细的管道在长期高压的影响下发生硬化、狭窄、功能损害,从而使肾毛细血管网排除身体内毒物的功能受损,体内有毒物质贮留于血内,即成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如同上述简化比喻的道理,高血压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心、脑、肾三个重要的生命器官就会受到致命性打击,从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诸如:心: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脑: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梗塞;肾: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而医学界众所调知,这些问题是可以在发现高血压之初进行预防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但当这些问题发生后,对医生或病人及家属来讲,不论是从所花费的精力、财力、体力上都将是徒劳而无益的。因此定期体检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血压病分级分期

高血压病(分级与分期)

高血压病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 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期血压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 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高血压分期 ?一期无器质性改变的表现 ?二期至少有下列器官损害表现之一: ? 1、左室肥厚(X光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 2、眼底:视网膜动脉普遍或局限性狭窄 ? 3、肾:微量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1.2- 2.0mg/dl) ? 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主动脉、骼动脉和股动脉)的超声和放射学证据 ?三期由于靶器官损害出现症状和体征,包括: ? 心: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 ? 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血压脑病、血管性痴呆 ? 肾:血浆肌酐浓度>2.0mg/dl,肾功能衰竭 ? 眼底:视网膜出血和渗出伴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 血管: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栓塞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类别收缩压 舒张压 ?理想血压<120<80 ?正常血压 <130 <85 ?正常高值130~13985~89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90~94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110 ?单纯收缩性高血压>=140<90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90<90

最新高血压分级分期

最新高血压分级分期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类征候群,长期控制不良的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可产生严重损害。对高血压进行合理的分类,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掌握该症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有效的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大量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危害性一方面与患者的血压水平正相关,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同时具有的其它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在过去沿用的高血压分类标准中,忽略了血压升高水平的重要性,仅仅依据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分期。这不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患者病情,还常常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为此,国内外新指南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对高血压的分类方法做了全面修改。 一、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一)高血压的定义: 在未服药情况下,成年人(年龄大于18岁)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 临床上,执行此标准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五点:1、由于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人体血压几乎总是在不断波动,有时变化幅度可以很大。所以诊断高血压时特别强调"不同日反复测量",以避免将某些生理性的血压波动(如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后的一过性血压升高)误判为高血压;2、使用标准的血压测量工具。虽然目前有多种测量血压的工具(如机械式血压表、电子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测仪等),但目前仍将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作为最基本、最可靠的测量工具;3、注意血压测量方法的规范性。测量血压前应让患者至少静坐休息5分钟,且30分钟前禁止吸烟、饮用茶和咖啡等兴奋性食品饮料。气囊袖带规格一般为宽13-15厘米、长30-35厘米,上肢过粗或过细时须适当调整袖带规格。测量时患者取坐位,其肘关节应与心脏位于同一水平。测量舒张压时以柯氏第五相音为准。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如果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5mmHg,则相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4、门诊偶测血压仍被视为最基本的指标。虽然患者自测血压与动态血压监测被认为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每日24小时内患者血压的连续变化情况,并有助于区别"白衣性高血压",但由于患者自测血压在测量技术上难以规范,而动态血压监测则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实其价值,所以这两种方法只能作为门诊偶测血压的补充;5、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现在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者,即便血压正常亦应诊断高血压。(二)高血压的分类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统一的WHO/ISH分类方法,根据非药物状态下患者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水平,将之分为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等(见表1)。 表1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WHO/ISH) 类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轻度")亚组:临界高血压2级高血压("中度")3级高血压("重度")单纯收缩性高血压亚组: 临界高血压<120<130130-139140-159140-149160-179≥180≥140140-149 <80<8585-8990-9990-94100-109≥110<90<90 这一分类方法对人体动脉血压水平做了更为详细的分类,有助于临床医生更为精确的掌握患者血压水平。 对于上述分类标准,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群中血压的分布呈连续性,血压水平越高对人体所造成的损害也就越大。例如,舒张压每升高5-6mmHg,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5%-40%,冠心病事件危险性增25%-30%。此分类方法中判断血压正常与

医学常用评分分级

医学常用评分分级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常用评分分级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医学,常用,评分,分级,,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首页>医学常用评分/分级 心功能分级屏气试验临床表现 Ⅰ级30秒以上普通体力劳动、负重、快速步行、上下坡,不感到

心慌气喘Ⅰ级20-30秒能胜任正常活动,但不能跑步或作较用力的工作,否则心慌气喘Ⅰ级10-20秒必须静坐或卧床休息,轻度体力活动后即出现心慌气喘Ⅰ级10秒以内不能平卧,端坐呼吸,肺底罗音,任何轻微活动即出现心慌气喘高血压分期 第一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的水平,但无器官损害,临床上无心、脑、肾受损的表现 第二期:高血压并有器官损害,但有功能代偿能力,临床上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见有左心室肥厚;②眼底动脉普通或局部变窄;③蛋白质或和血浆肌酐浓度升高。 第三期:高血压伴有器官损害,并失代偿,临床上有以下表现之一者:①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②左心衰竭;③肾功能衰竭。 心绞痛分级临床表现 无任何体力活动无心绞痛发作 Ⅰ级日常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但快速步行,登楼梯,剧烈活动或长时间快速费力工作或娱乐,出现心绞痛Ⅰ级日常体力活动轻度受限,登楼梯、爬山、餐后散步或登高、寒冷和大风、情绪紧张或睡醒后段时间爱女出现心绞痛Ⅰ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以正常步速,短距离散步或登一段楼梯即出现心绞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Ⅰ级任何体力活动均可诱发心绞痛,静息时也可发作 呼吸困难程度分级 0无呼吸困难症状

Ⅰ能根据需要远行,但是疲劳,不愿步行Ⅰ步行距离有限制,走一或二条街后需停步休息Ⅰ短距离走动即出现呼吸困难Ⅰ静息时也出现呼吸困难 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标准 格拉斯哥评分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病人意识和判断预后的方法。评分3~5分,表示有严重脑损害,文献报道其病死率是6~8分的3倍。动态观察评分有助与了解病情变化方向.注意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改良的gcs评分应记录最好反应/最差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 评分睁眼言语反应运动反应1.不睁眼无反应无反应 2.疼痛刺激时睁眼不理解、无意识发音去脑强直 3.呼唤睁眼不确切、不能交谈去皮质状态 4.自由睁眼可交谈、言语紊乱不上有疼痛躲避反应,但不定向 5.对答切题能推避疼痛刺激 6.听从言语命令运动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分等级54321 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 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 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死亡

高血压的分期那是1999年的标准

高血压的分期那是1999年的标准,根据2010年的标准是分级共分为三级而不是分三期,每级里分出危险等级 高血压的分级 高血压危险分层标准:

用于分层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血胆固醇>5.72mmol/L;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为男性<55,女性<65)。 靶器官损害有:左心室肥厚;蛋白尿和(或)血肌酐轻度升高(106~177μmol/L);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粥样斑块;视网膜动脉局灶或广泛狭窄。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高血压病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的和可改变的两类。前者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可改变危险因素主要由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引起,在高血压的预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体重因素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研究表明,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肥胖者和中度过重的人,减肥可降低他们的血压。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不仅超重的人容易患高血压病,而且身体脂肪的分布特点也与高血压有关。身体的脂肪过多地集中于腹部,形成向心性肥胖(通常以腰围/臀围比例来衡量)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远远高于一般人群。 2.饮食因素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均显示食盐摄入与高血压 的发生密切有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饮食可降低血压。

健康成人的钠盐生理需要量为每天5克,每人每日食盐平均摄入量增加2g,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此外,钾、钙和镁食量过低、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不足,也被认为是使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即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值降低,则认为会使血压升高…… 3.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后会使周围血 管收缩,致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可以引起小动脉持续收缩,时间一久,小动脉的动脉壁上的平滑肌就会变性,损害血管内膜,使小动脉的血管壁增厚,而引起全身小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大量吸烟,则导致心脏病及因心脏病致死的危险性大为增加。 4.饮酒和心血管病的关系,近年来已经受到相当重视。少量地喝一些红葡萄酒,可能有预防冠心病的作用,但长期中度(每天饮酒50毫升)以上的饮酒,肯定对血压有不良影响。长期饮白酒每天50毫升以上,是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5.缺少锻炼运动不仅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约6~ 7mmHg),且对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利。高血压患者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等不同方式。运动频度一般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 6.精神因素紧张是指由内外紧张因子引起,有明显主观紧迫感觉,、相应的紧张行为表现和伴随的生理、心理变化等一系列活动过程。紧张可引起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头部和肌肉血液供应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