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的研究现状

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的研究现状
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的研究现状

马雅琳:女,1982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功能化高分子材料 胡国胜:联系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E mail:hug uosheng @https://www.360docs.net/doc/979575715.html,

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的研究现状

马雅琳,王标兵,胡国胜

(中北大学高分子与生物工程研究所,太原030051)

摘要 近来关于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综述了卤系、磷系、氮系、铝镁系、粘土类和膨胀石墨阻燃剂在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机理及其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增加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的成炭倾向是今后聚合物阻燃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 阻燃剂 阻燃机理 现状 展望

The Current Study on Flame Retardants and Their Flame Retardant Mechanism

M A Yalin,WANG Biaobing,HU Guosheng

(I nstitute o f M acromo lecules &Bioengineer ing o f No rth U niv er sity of China,T aiyuan 030051)

Abstract T he inv est igat ions on the f lame retar dants and their flame retar dant mechanism hav e be dr awn in

cr easing attentions recent ly.T he flame r etardant mechanisms of halog enate flame r etardant ,pho sphor ous f lame retar d ant,nitro gen flame r et ardant,A l(OH )3and M g (OH )2flame retar dant,cla y flame retar dant and ex pandable g raphite flame r et ardant used in polymer s and their current study are review ed in detail.Finally ,a nov el idea for the design of flame r et ardant,that is to say ,to incr ease the charring tendency dur ing the burn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flame retar dant,f lame retar dant mechanism,char ring tendency ,r eview

0 前言

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中,高层建筑、室内装潢、电器、汽车以及煤矿井下的传送带等所涉之处皆有高分子材料的存在。但是,大多数高分子材料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在高温下易分解、燃烧。它们的氧指数大多都小于21,而空气中的氧含量为21%,所以,只要遇到火源,大多数高分子材料都会在空气中被点燃[1],继而燃烧,其熔融滴落物还可以引燃其他可燃物。另外,高分子材料燃烧时受热分解所放出的毒气、黑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更是造成巨大的威胁与伤害。因而,高分子材料的阻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政府部门对火灾安全的重视,在过去的40年中,积极开发和研究新的高分子阻燃材料及其阻燃机理成为广大学者的重点工作之一。按阻燃剂在塑料中是否参加聚合反应,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两类[2],目前使用量最多的是添加型阻燃剂,据报道每年添加到商品化阻燃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剂用量就达90多万吨[3],其中主要有卤系、磷系、氮系、铝镁系、粘土类、膨胀石墨型、硼系、锡系、膨胀型等阻燃剂,本文只综述了前6种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及其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一种制备阻燃材料的新思路。

1 卤系阻燃剂

聚合物点燃后,能否继续燃烧以及燃烧的速度如何取决于聚合物的热分解产物燃烧时发生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而热效应

又取决于聚合物热分解产物以多种反应途径产生高能自由基HO 的数目。高能自由基HO 可以立即与其他聚合物的热分解产物反应,如H O 与CO 反应生成CO 2和H ,此反应的

放热效应高达359.48kJ/mo l;而H 又能与O 2反应生成HO 和O 。由此可以看出H O 能够反应生成H ,而H 又可使HO 再生,H O 越多,燃烧过程中生成的反应热就越高。在高分子材料中加入含卤阻燃剂,在受热发生分解反应时生成卤素离子,卤素离子与树脂基体反应生成卤化氢,卤化氢能与高活性自由基HO 和H 等反应,生成活性较低的Br 。由于H O 和H 等高活性自由基的减少,降低了燃烧释放出的反应热,因而可使燃烧减缓或终止。如果反应中生成的卤化氢较多,则卤化氢气体可以进一步稀释可燃气体,并覆盖在材料表面,阻隔可燃气体扩散进入燃烧空间,同时也阻止氧气扩散到可燃气体中,从而使塑料燃烧速度降低或自熄。

卤系阻燃剂一般与Sb 2O 3共同使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在燃烧时可生成SbX 3,SbX 3能够更有效地捕获燃烧时产生的高能自由基,达到十分有效的阻燃效果[1,2,4]。

2 无卤阻燃剂

虽然卤系阻燃剂的阻燃效果好,且添加量少,但是它的燃烧产物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释放出有毒性和腐蚀性的卤化氢气体等。而无卤阻燃剂具有安全、抑烟、无毒、价廉等优点,因而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2.1 纳米级层状粘土在高分子材料中的阻燃作用

不论是插层型还是剥离型层状粘土纳米复合材料之所以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首先在于它们具有高的热稳定性。P reston C M L 等[5]发现在有氧环境中,纳米粘土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峰值温度有明显的提高,在L DP E 、LDP E/P E g M A H 、EM A 、EV A 18中各加入5份纳米粘土,制得各种复合材料的热分解

峰值温度比相应的纯基体提高了75 、60 、90 、40 。Chig w ada C等[6]也发现在PS中加入3%的粘土,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热失重为50%)比纯PS的提高了50 。层状粘土提高高分子材料的热稳定性的原因可能是复合材料的分子被夹在粘土片层之间,使其链段的热运动受到限制。另外,层状粘土使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提高了,可显著阻止分解产物的逸出[2,7]。

Chig w ada C等[7,8]的研究结果表明,层状粘土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总的放热量和平均质量损失速率都有明显的降低,但是,发烟量却增多了。从表1[6,8]中可以看出,复合材料的点燃时间相对于纯基体来说都缩短了,这可能是由于粘土的有机改性剂在较低的温度分解产生可燃气体,缩短了点燃时间。也有学者认为[5]如果粘土片层被有效撑开后,复合材料的点燃时间会就缩短;如果没有撑开,其点燃时间就会大大推迟。

表1 纳米级层状粘土高分子材料阻燃性能的比较

Sample t ig n

s

PH RR kW/m2

%redu ction

T H R

M J/m2

AM LR

g/s tm2

ASEA

m2/kg

M W LR

%/s

t1

s

M GT

t2

s

PS621419109.7171097----PS+3%Clay57610(56)85.5141695----

PS+15%TC P591122(20)63.4141560----PS+3%Clay+30%T CP43378(74)49.5142401----PS+5%Clay+30%T CP53342(76)45.8142310----PS+30%RDP77499(64)41.0141852----PS+5%Clay+30%RDP55110(92)43.1142322----PVE82119780271015----PVE+6%Clay53823(31)74161033----PVE+6%Clay+30%TCP29299(75)38131350----PVE+6%Clay+30%RDP81535(55)47161238----EVA/(Mg4Al2(CO3)(OH)12 3H2O)0.5150----0.54319115341 EV A/M g(OH)2162----0.70260131277 EV A/A l(OH)392----0.93215135231

t ign:点燃时间,P HR R:释热速率峰值,T H R:释热总量,A M L R:平均质量损失速率,A SEA:平均发烟量,M WL R:最大质量损失速率, t1:达到最大质量损失速率所需时间,M GT:最大气体释放量温度,t2:达到最大气体释放量温度所需时间。

T akashi K等[9]在观察尼龙6/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燃烧过程时发现,在样品表面聚集了一层含粘土颗粒的絮状保护层,其中有80w t%的粘土颗粒,有20w t%的炭质结构。此絮状保护层有显著的缓解热释放速率的作用,能有效阻止外部火焰的热辐射反馈到内部未燃烧的尼龙6基体上。在此研究基础上, T akashi K等认为含有粘土颗粒保护层的形成及其在材料表面的覆盖面积是决定阻燃效果的重要因素。这种保护层的形成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一种是在高温下,粘土颗粒的表面修饰剂热分解、气化,使其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变差,聚合物熔体流走,只剩下与聚合物相容性差的亲水性粘土颗粒,这样粘土颗粒就会脱离聚合物熔体,聚集堆积在一起,形成保护层;另一种可能是在聚合物熔体中的气泡逐渐上浮,形成对流运动,推动着粘土颗粒从熔体内部迁移到表面,其中扩散活动和表面张力所起到的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大量上浮的气泡对粘土颗粒还有另一种推动作用,即气泡在熔体表面破裂时会推动粘土颗粒向旁边移动,这样所形成的絮状保护层就不是连续的结构了,这就要求聚合物在高温时的黏度要大,熔体黏度越大,就越能抑制气泡的破裂从而形成连续的网状保护层。要提高聚合熔体的熔体黏度,可以选择分子量大的聚合物,比表面积大的填充物或增大填充物的填充量。

2.2 含磷阻燃剂

磷系阻燃剂可分为无机磷系阻燃剂和有机磷系阻燃剂,前者主要包括红磷和多种磷酸盐,后者主要有磷酸三甲酚酯(T CP)、磷酸间苯二酚酯(RD P)、亚磷酸酯、膦酸酯等。无机磷系阻燃剂在燃烧时生成磷酸、偏磷酸、聚偏磷酸等,它们能使聚合物炭化形成炭膜,聚偏磷酸则呈黏稠状液态覆盖于未燃材料的表面,这种固态或液态膜既能阻止自由基逸出,又能隔绝氧气,起到阻燃作用。有机磷系阻燃剂在燃烧时与聚合物基体或其分解产物反应生成P O C键,形成含磷的炭化保护层,或发生交联反应生成热稳定性好的多芳结构的网状化合物,从而起到阻燃作用[10~13]。Balabanovich A I等[10]研究了聚砜二苯撑苯基磷酸酯(PSP PP)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中的阻燃作用,发现PSP PP能改变PBT的分解过程,使PBT分解产生热稳定性好的多芳基化合物和酚基化合物,P SPPP中热稳定性差的P O Ph键与P Ph键与酚基化合物反应形成含磷的炭质保护层,在固相中起到阻燃作用。

含磷阻燃剂还可以与其它阻燃剂发挥协同阻燃的作用。Chig wada C等[6,8]用T CP、RD P等和纳米级粘土一起作为阻燃剂来改性乙烯基酯(PV E)和聚苯乙烯(PS),当基体中添加这两种阻燃剂时,其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的放热量值都比基体中添加1种阻燃剂或纯基体时低,但是发烟量却增大了,PS/Claty/ T CP(RD P)体系的发烟量几乎是纯PS的2倍。

2.3 氮系阻燃剂

含氮阻燃剂的阻燃机理详细报道的比较少,它受热放出CO2、N O2、N2、N H3、H2O等不燃气体,可以冲淡可燃气体,覆盖、环绕在聚合物周围,隔断聚合物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同时氮气能捕捉高能自由基,抑制聚合物的持续燃烧,从而达到阻燃目的[14]。

常用的氮系阻燃剂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氰尿酸(M CA)等。在许多研究中[15],M CA的阻燃机理是物理方面的:三聚氰

胺升华吸热为960J/g,氰尿酸的分解吸热为15.5kJ/g,因此可以降低燃烧热而起到阻燃作用,同时M CA产生的惰性气体稀释了可燃气体,而且还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流动性,增加滴落现象,使燃料缺乏,也起到了阻燃作用。G ijsman P等[15]从化学方面解释了M CA的阻燃机理,发现M CA在PA6和PA66中阻燃效果不同,要达到U L94 V 0级阻燃要求,PA6中需要加入8%~15%(wt)的M CA,而P A66中只需加入5%~10%(wt) M CA。这是因为PA6和PA66的分解产物不同,而M CA与它们的分解产物的作用也不同。在350~450 时,P A6的分解产物中含有己内酰胺,它与M CA反应生成具有各种端基的齐聚物[16];PA66的分解产物中含有环戊烷,它与三聚氰胺的分解产物N H3、HN=C=N H和氰尿酸的分解产物N H3、H N=C=O 反应生成环戊酮的自缩聚物及其衍生物,这些反应能增加交联生成的不易熔不易燃的高分子产物,从而起到阻燃作用。

李振中等[17]研究了M CA和氢氧化镁在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EV A)中的协效阻燃作用,发现M CA可明显延缓材料的点燃时间,降低热释放速率,有效地改善材料的熔体滴落性能,增强火焰的自熄能力,还可延缓EV A树脂的热氧降解并能促进类石墨结构炭层的生成。

2.4 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

用于阻燃剂的金属氢氧化物主要是M g(O H)2和A l (O H)3,它们在燃烧时分解,M g(OH)2的分解温度为340~ 490 ,A l(O H)3的分解温度为200~300 ,分解后发生脱水反应,大量吸收高分子材料表面的热量,降低了燃烧材料的表面温度;脱水产生的大量水蒸气可以稀释可燃气体和氧气的浓度;分解残余物M g O和A l2O3为致密的氧化物,它们沉积于塑料表面起到隔热隔氧的作用,也达到了抑烟的效果;其中M g(OH)2可以促进塑料表面炭化,而Al(O H)3无此作用。两种材料复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效果要好,M g(O H)2在更高的温度下脱水起阻燃作用;A l(O H)3吸热量大,在抑制温度上升方面非常有效,两者复合,可扬长避短,起到有效的协同作用[14]。Cam ino G 等[18]用水滑石(M g4A l2(CO3)(O H)12 3H2O)0.5作为阻燃剂改性EV A起到了以上两种材料复合使用的效果。水滑石由两层含有八面体结构的M g(O H)2和A l(OH)3组成,主层中含有M g2+和Al3+离子,层间含有阴离子和水,这些阴离子可以被其它阴离子替换。在分解时除了在291 和416 有2个明显的脱水吸热峰外,在207 还有1个明显的吸热峰,这是层间水释放吸热所致,在500 和850 有M g O和M g Al2O4物质生成,这两种物质有利于生成阻燃保护层。从表1可以看出,EV A/水滑石体系的最大质量损失速率峰值比EVA/M g(OH)2和EVA/Al(O H)3体系的小,出现的时间也晚,前者的点燃时间为150s,达到最大分解气化量的温度比后两者低,时间也比后两者晚,这可能是水滑石因失去结晶水而吸收燃烧热的温度范围宽(200~500 )的缘故。另外,从外部观察EV A/水滑石体系的燃烧产物发现体系能发泡生成致密的炭质保护层。

2.5 可膨胀石墨体系

可膨胀石墨(EG)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无卤阻燃剂,它由天然石墨经化学处理而成。其阻燃机理为:在瞬间受到200 以上高温时,由于吸留在层型点阵中的化合物分解,石墨会沿着结构的轴线呈现数百倍的膨胀,并在1100 时达到最大体积,体积最大可扩大280倍;利用这一特性,在火灾发生时通过体积瞬间扩大将火焰熄灭[3]。

M o desti M等[19]用可膨胀石墨来改善聚异氰尿酸酯 聚亚胺酯(PIR PU R)泡沫塑料的阻燃性能。用锥形量热仪测试的结果为,在EG含量为25%时,复合材料的平均质量损失速率为纯基体时的1/2;热释放速率峰值下降了60%,平均热释放速率值下降了80%;有效燃烧热峰值下降了70%,平均有效燃烧热下降了80%。唯一的缺点是CO/CO2的值几乎是纯基体的2倍,这可能是因为膨胀后的炭层阻隔了氧气与可燃物的接触,导致燃烧不完全所致。在160 以上,EG就能在材料表面发泡形成致密的炭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发现EG发泡还形成了一种形似蠕虫状的致密炭层。这种似蠕虫结构的炭层可以使火焰自息,而一般的炭层只可以隔热和阻止可燃气体向热源的传递。在200 以上,发泡作用可以使材料的体积扩大100倍左右。有些学者认为,插在石墨中间的H2SO4与石墨发生反应,即C+2H2SO4 CO2 +2H2O+2SO2 ,生成的气体促使石墨发泡。

3 聚合物阻燃的新思路

现在使用的无卤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大部分是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含各种元素的炭质保护层,炭质保护层是在消耗掉一部分可燃气体后形成的,它覆盖于未燃材料表面起到隔热和氧的作用,从而阻止材料的进一步分解、氧化、燃烧。因此,需要增加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的成炭倾向,据此可以考虑:(1)阻燃剂参与成炭。(2)聚合物基体参与成炭,如有机粘土改性EV A 体系中,有机粘土热分解产生的质子化硅酸盐促使EV A进行脱酰作用,使其主链上的不饱和键增多,不饱和键与层状硅酸盐反应,生成炭质保护层。(3)使用高分子添加剂[20]。一类是含芳香结构的高分子添加剂,其在高温时可以形成炭质结构,或起到交联剂的作用,与阻燃剂、基体反应形成保护层;另一类是在加热或催化等情况下能脱去小分子的高分子添加剂,如EV A、聚乙烯醇(PV A)等。P VA在200 时脱氢生成挥发性的水和不饱和的碳链结构,这些不饱和的碳链结构可以进行分子间的交联或与阻燃剂、基体反应生成炭质保护层。(4)在聚合物分子中导入一些能够在受热或受热催化下脱去小分子的链段,这样在高温下聚合物大分子之间就可以相互交联生成具有网状结构的物质,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成炭性。

4 结语

目前,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剂正向高效、低烟、低毒的方向发展,因而各种无卤阻燃剂的应用及其阻燃机理的研究将成为阻燃高分子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我国生产的阻燃剂多为低水平、低效能和有毒的产品,需参考国外阻燃剂分子结构,根据阻燃机理设计出一些性能优良的阻燃剂。增加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的成炭倾向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可设法使聚合物基体参与成炭,使用含有芳香结构或能脱去小分子的高分子添加剂,还可以在聚合物分子中导入一些能够脱去小分子的链段。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以现有成熟的一些阻燃机理为指导,根据基体、阻燃剂本身特有的性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各种阻燃剂之间的相互协同效应来设计和制备新型的阻燃复合材料,还需要利用这些新型的阻燃复合材料来探索更多、更深的未知的阻燃机理。

参考文献

1葛世成.塑料阻燃实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2

2王文广,田雁晨.塑料配方设计.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45

3Jurs J L,T o ur J M.N ovel flame retar dant po lya rylethers: sy nthesis and testing.Po ly mer,2003,44(13):3709

4王经武.塑料改性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75 5P reston C M L,A marasing he G,H opew ell J L,et al.

Ev aluation o f po lar ethy lene co po ly mer s as fire reta rdant nanocomposite matr ices.Po ly mer Deg radatio n and Stabili ty,2004,84(3):533

6Chig wada C,Wilkie C A.Synerg y between co nv entional phospho rus fire tetardant s and o rg anically mo dif ied clays can lead to fir e retar dancy of sty renics.Po ly mer Deg rada tio n and Stabilit y,2003,80(3):551

7刘波,曾幸荣.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能和阻燃性能.塑料科技,2005,168(4):54

8Chig wada C,Jash P,Jiang D D,et al.Fire retar dancy of v inyl est er nanocom posites:Sy ner g y with phospho rus based fire retar dants.Polymer Deg radat ion and Stability,2005, 89(1):85

9K ashiwag i T,Ha rr is Jr R H,Zhang X,et al.Flame r e tar dant mechanism of polyamide6 clay nano composites.

P olymer,2004,45(3):881

10Balabano vich A I,Eng elmann J.Fire retardant and charr ing effect o f poly(sulfo nyldipheny lene phenylpho sphonate)in poly(butylenes ter ephthalate).P olymer Degr adat ion and Stability,2003,79(1):85

11Bourbig ot S,Bras L,Delobel R.Carbonizatio n mechanisms r esulting association w ith an ethylene ter po lymer and the

ammonium polypho sphate pentaer ythritol fire r etardant sy s tem.Carbon,1995,33(3):283

12Jeng R,Shau S,L in J,et al.F lame r etardant epo x y poly mers based on all phosphorus containing com ponents.Eur Po ly m J,2002,38(4):683

13Ban D,Wang Y,Y ang B,et al.A no vel no n dr ipping o li go meric flame retar dant for polyethylene terepha late.Eur Po ly m J,2004,40(8):1909

14赵丽芬,陈占勋,陈林书.阻燃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研究进展.弹性体,2003,13(5):56

15Gijsman P,Steenbakkers R,F rst C,et al.Differences in the flame retardant mechanism of melamine cyanur ate in polyamide6and po ly amide66.P oly mer Deg 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2,78(2):219

16欧育湘.无卤阻燃PA最新研究进展.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1(13):1

17李振中,王喜刚,谭英杰,等.氰尿酸三聚氰胺与氢氧化镁协效阻燃EV A的研究.灭火剂与阻燃材料,2005,24(3):320 18Camino G,M affezzoli A,Brag lia M,et al.Effect of hydro xy ca rbonate structure on fir e r etardant effectiveness and mechanical pro per ties in ethylene viny l acetate copoly mer.Polym Deg radatio n and Stability,2004,74(3):457 19M odesti M,L o renzetti A.Improv ement on fire behaviour of w at er blo wn P IR P U R fo ams:use of an halogen fr ee flame retar dant.Eur Po lym J,2003,39(2):263

20Zaikov G E,Lo makin S M.N ew aspects of ecolo gica lly fr iendly polym flame retar dant systems.Po ly mer Degr ada tion and Stability,1996,54(2 3):223

(上接第391页)

7N onato R V,M antelatto P E,Ro ssell C E V.Integr ated pro ductio n o f biodegr adable plastic,sug ar and ethanol[J].

A ppl M icr obio l Biotechno l,2001,(57):1

8K im D Y,R hee Y H.Biodeg r adatio n of micro bial and syn thetic polyesters by fung i[J].A ppl M icro biol Bio technol, 2003,(61):300

9T akao M asuda,T atsuhiko K ushino,T o shihiro M atsuda,et al.Chemical recycling of mix ture of waste plastics using a new r eacto r system w ith st ir red heat medium particles in steam atmosphere[J].Chem Eng J,2001,(82):173

10T oshiro T suji K oji,Haseg aw a T akao M asuda.T her mal cracking of oils fr om w aste plast ics[J].J M ater Cycles W ast e M anag,2003,(5):102

11K iy oshi Saito H ideo N ar ita.Studies on the dechlor inatio n and o il pr oduction technolog y o f waste plast ics[J].J M ater Cycles W aste M anag,2001,(3):93

12T akato shi Shoji K enjir o Shindoh,H ironor i Ozaki A tsushi Sodeyama.W ast e plast ics recycling by an entrained flo w

g asifier[J].J M ater Cycles W aste M anag,2001,(3):75

13K enji K ato Seiji N omura Hiro shi U ematsu.Waste plas tics recy cling process using coke o vens[J].J M ater Cycles W ast e M anag,2003,(5):98

14K aramani A G,Akr ida D emer tzi K,Demert zis P G.Studies o n the usability of recycled P ET for fo od packaging applica tio ns[J].Eur F oo d Res T echn,2002,(215):243

15Shinya H ayashi K N,T suto mu Okusaw a O Y,Y ukio Ishi

gaki,H ito shi Ishimar u.F easibilit y inv est igat ion o n a dua l w aste plastics r ecy cling system co ncept[J].J M ater Cycles Waste M anag,2000,(2):57

16张妍,孟令辉,黄玉东.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塑料分解回收中的应用[J].河南化工,2002,(9):1

17马晓茜,李飞,李敏,等.电视机生产及其塑料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L CA分析[J].中国塑料,2003,(17):75

18吴自强,张旭东.废聚丙烯塑料的回收利用技术[J].化工环保,2004,24(3):202

19王颖.废旧塑料的分离方法和回收利用[J].塑料,2002,31

(4):29

20张桂兰,金恩斯.利用废旧泡沫塑料制取涂料[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15(4):61

21王娟.利用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取涂料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48

22丁明洁,陈新华,席国喜,等.我国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4,(6):36

23胡爱武,傅志红.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途径[J].包装工程,2002,23(3):94

24杨婷,杨福馨.塑料包装原料型回收利用技术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2,(6):20

25易长海,陈强,刘莺.废旧塑料处理和回收利用技术国内研究进展[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2): 86

26廖正品.中国废弃塑料基本现状与回收处置原则初探[J].

塑料工业,2005,33(5):1

氮系阻燃剂MCA阻燃尼龙6的机理研究

V o l.14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N o.4 1998年7月PO LYM ER M A T ER I A LS SC I EN CE AND ENG I N EERI NG Ju l.1998氮系阻燃剂MCA阻燃尼龙6的机理研究 彭治汉 邓向阳* (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研究院,岳阳,414014) 摘要 采用热失重(T G)、差热分析(D T A)等热分析方法和红外光谱热示踪法研究了氮系阻燃剂M CA对尼龙6热氧降解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本质。结果表明M CA改变了尼龙6热氧降解的历程,促进尼龙6直接碳化分解而达到阻燃目的。这一研究结果否定了藤野文雄建立的“升华吸热”的物理阻燃机制,提出了M CA凝聚相催化碳化膨胀的阻燃机理,为该M CA的深度应用和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氮系阻燃剂M CA,阻燃尼龙6,膨胀,阻燃机理 氮系阻燃剂M CA(以下简称M CA)是一种新型高效的聚酰胺用添加型阻燃剂,由于其本身及分解产物的低毒性,迎合了当今阻燃剂向高效低毒方向发展的潮流,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关于其阻燃机理,藤野文雄认为是“升华吸热”的物理阻燃方式,即通过M CA的“升华吸热”降低聚合物材料的表面温度并隔绝空气而达到阻燃的目的[1],这种观点已时常被认可[2]。 从阻燃剂对聚合物材料阻燃作用机制是制约或延缓聚合物热氧降解行为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我们采用热分析方法研究了M CA对尼龙6树脂的阻燃机理。研究结果表明,M CA对尼龙6的阻燃作用在于它改变了尼龙6热氧降解的历程,即两者相互作用使表面形成碳化膨胀层。由此提出了M CA阻燃尼龙6的阻燃作用是凝聚相催化碳化膨胀和气相稀释阻燃的作用机理。 1 实验部分 1.1 试验材料 尼龙6树脂:工业Ⅱ型,相对粘度≥3.0,上海塑料制品十八厂产品。M CA: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研究院试制。 1.2 挤出造粒 尼龙6树脂在110℃真空干燥8h后,与M CA 及少量分散助剂按一定配方混料,在ZSK-30双螺杆挤出机上于240~260℃挤出造粒,再干燥注塑制成样条,按U L-94测试标准检测阻燃性能达到V-0级。 1.3 热重分析 取样条切片,用DU PONG1090热分析天平测试。气氛为80m L/m in的空气,以10℃/m in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至600℃。 1.4 热氧降解红外光谱 将样条切片置于小瓷舟,在已恒定温度的马弗炉中热处理2~5m i n,观察样品变化并用PE973型红外光谱仪测试处理过的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1.5 差热分析 取样条切片用DT-39B型差热分析仪测试,气氛为80m L/m i n的空气,以5℃/m in速率从室温升至600℃。 2 结果与讨论 M CA的热失重和差热分析结果如F ig.1。 TG F ig.1 T G and DT A curves o fMCA 收稿日期:1996-02-28 *参加本项工作的还有冯美平、伍仟新、程茵、龚军、肖玉莲、张西华等同志 联系人及第一作者:彭治汉,男,35岁,博士生,高级工程师.

阻燃剂的研究发展现状

第1期18纤维复合材料No.1 2012年3月FIBER COMPOSITES Mar.,2012 阻燃剂的研究发展现状 陈浩然,李晓丹 (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150036) 摘要本文分别介绍了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和氮系阻燃剂,从机理上分析各类阻燃剂的阻燃效果、应用效果,并指出无卤高效环保型阻燃剂的研究是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阻燃剂;阻燃机理;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无卤环保型阻燃剂 The Recent Progress of Flame-retardants CHEN Haoran,LI Xiaodan (Harbin FRP Institute,Harbin15003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halogen flame-retardants,phosphorous flame-retardants,siliceous flame-retardants and nitrogenous flame-retardants.Retardant effect and application effect are analyzed from retardant mechanism.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esearch of halogen-free,high efficient,environmental flame-retardants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lame-retardants. KEYWORDS flame-retardant;retardant mechanism;halogen flame-retardants;phosphorous flame-retardants;sili-ceous flame-retardants;nitrogenous flame-retardants;halogen-free environmental flame-retardants 1引言 由于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良好的加工性能,近几十年来,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品得到蓬勃发展,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大多数聚合物材料属于易燃、可燃材料,在燃烧时具有燃烧速度快、发热量高、产烟量大以及释放毒性气体等特点。统计表明,在火灾中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不是火,而是在燃烧中放出的这些烟雾和毒气,严重危害了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从而可看出,聚合物材料抑烟和阻燃的研究是同等重要的。为此如何提高合成高聚物及天然高聚物材料的阻燃性和抑制硝烟生成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1]。 2阻燃机理分析 在研究阻燃机理之前,要先了解高聚物受热后发生热分解并燃烧的过程[2]。高聚物受热后,温度逐渐升高,一些热稳定性最差的键先开始断裂,当材料达到热分解温度时,高聚物中大多数键发生断裂,高聚物本身开始分解。高聚物最终生成的产物可能有以下几种:可燃性气体(甲烷、乙烷、乙烯等)、不燃气体或低燃烧值气体(N2、SO2、卤化氢等)、液体(熔融聚合物、预聚体及焦油)、固体(炭化物)、烟。热裂解后的可燃性产物与氧气接触发生燃烧,燃烧是按自由基链式反应进行的,包括以下四步: 链引发:RH→R·+H· 链增长:R·+O2→ROO· ROO·+RH→ROOH+R·链的支化:ROOH→RO·+OH· 2ROOH→ROO·+RO·+H 2 O 链的终止:2R·→R—R R·+OH·→ROH 2RO·→ROOR 2ROO·→ROOR+O 2 从聚合物燃烧的过程可以看出,燃烧中释放的能量会加剧这一过程。 因此,材料的阻燃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一是抑制在燃烧反应中起链增长作用的自由基,隔绝氧气;二是在固相中阻止聚合物的热分解和阻止聚合物释放出可燃气体,如接枝和交联改性或催化成炭;三是减缓生热和传热,如冷却阻燃。

常见阻燃剂

十溴二苯乙烷TDE 英文名称:2,2',3,3',4,4',5,5',6,6'-Decabromobibenzyl [1] 英文别名:DBDPE;1,2-Bis(2,3,4,5,6-pentabromophenyl)ethane CAS号:84852-53-9 分子式:C14H4Br10 分子量:971.22 熔点:~345℃. 沸点:~676.2℃. 新型溴系添加型阻燃剂(改性塑料行业必须用到的) 密封阴凉干燥保存 十溴二苯乙烷是一种使用范围广泛的广谱添加型阻燃剂,其溴含量高,热稳定性好,抗紫外线性能佳,较其他溴系阻燃剂的渗出性低;特别适用于生产电脑、传真机、电话机、复印机、家电等的高档材料的阻燃。 十溴二苯乙烷热裂解或燃烧时不产生有毒的多溴代二苯并二恶烷 (DBDO )及多溴代二苯并呋湳(DBDF ),用它阻燃的材料完全符合欧洲关于二恶英条例的要求,对环境不造成危害。二恶英(Dioxin),又称二氧杂芑(qǐ),是一种无色无味、毒性严重的脂溶性物质,二恶英实际上是二恶英类(Dioxins)一个简称,它指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物质,而是结构和性质都很相似的包含众多同类物或异构体的两大类有机化合物。二恶英包括210种化合物,这类物质非常稳定,熔点较高,极难溶于水,可以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是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所以非常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危害严重。 十溴二苯乙烷无任何毒性,也不会对生物产生任何致畸性,对水生物如鱼等无副作用,可以说符合环保的要求。 十溴二苯乙烷在使用的体系中相当稳定,用它阻燃的热塑性塑料可以循环使用。 十溴二苯乙烷对阻燃材料性能的不利影响较传统阻燃剂十溴二苯醚小,且耐光性能好,渗出性低。 项目规格项目规格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研究进展_徐会志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研究进展 徐会志,王胜鹏,包杰界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杭州 311231) 摘 要有机磷阻燃剂研究在国内外得到极大的关注。综述了磷酸酯类阻燃剂、膦酸酯类阻燃剂和磷杂环类阻燃剂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有机磷阻燃剂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有机磷,阻燃剂,磷酸酯,膦酸酯,磷杂环 1 引言 有机磷酸酯阻燃剂是一种阻燃性能较好的阻燃剂,它品种多,用途广泛。卤系阻燃剂存在很多缺点,如抗紫外线稳定性差,燃烧时生成较多的烟、腐蚀性气体和有毒气体。特别是自1986年起,发现多溴二苯醚及其阻燃的高聚物的热裂解和燃烧产物中含有致癌物四溴代双苯并二恶烷及四溴代苯并呋喃后,卤系阻燃剂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使得非卤阻燃剂特别是有机磷阻燃剂的研究和开发变得更加重要。虽然有机磷化合物都会有一定的毒性,但它们的致畸性却不高,其分解产物及其阻燃的高聚物的热裂解和燃烧产物中腐蚀性、有毒物也很少。有机磷阻燃剂之所以成为阻燃剂研究中的热点,除了上面的因素外,还因为有机磷阻燃剂除了具有阻燃性能之外,很多品种还同时具有增塑、热稳定等作用,对提高高分子材料的综合性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有机磷阻燃剂的研究、开发方兴未艾,每年报道很多。有机磷阻燃剂根据化学活性的不同,可以分为使用方便的反应型和阻燃性持久的添加型两类,下面就这些阻燃剂种类、合成和应用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论述[1,2]。 2 磷酸酯阻燃剂 用作阻燃剂的磷酸酯很多,主要可用于聚苯乙烯(PS),聚氨酯(PU)泡沫塑料,聚酯(PET),聚碳酸酯(PC)和液晶等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包括只含磷的磷酸酯阻燃剂、含氮磷酸酯阻燃剂和含卤磷酸酯阻燃剂等几类。 (1)只含磷的磷酸酯阻燃剂 只含磷的磷酸酯阻燃剂大多数为酚类的磷酸酯,也有少量的烷基磷酸酯。Bright Danielle A报道,结构式如下的化合物可用于高抗冲聚苯乙烯的阻燃处理: 1,4-(ArO)2P(O)OCH2C6H4CH2OP(O)(ArO)2 式中Ar=(未)取代的芳基。 当在高抗冲聚苯乙烯中加入5.6份该化合物时极限氧指数(LOI)从18变为20.5。相近结构的

我国无机阻燃剂的现状与发展综述

我国无机阻燃剂的发展与应用 一、引言 阻燃剂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助剂之一,添加阻燃剂对高分子材料进行阻燃处理,可以阻止材料燃烧或者延缓火势的蔓延,使合成材料具有难燃性、自熄性和消烟性。随着石油化工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中,如建筑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运输业、电子电器业、航天业,阻燃剂在防火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愈加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材料的阻燃性能要求也愈来愈高,我国自80年代以来,阻燃剂的研制、生产及推广应用得以迅速发展,阻燃剂的品种日趋增多、产量急剧上升。目前,据粗略估计,全球阻燃剂的65%~70%用于阻燃塑料,20%用于橡胶,5%用于纺织品,3%用于涂料,2%用于纸张及木材。近年来,随着防火安全标准的日益提高和塑料产量的快速增长,我国阻燃剂的用量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阻燃剂按照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阻燃剂和有机阻燃剂,其中,无机阻燃剂除了有阻燃效果外,还具有低发烟率和可抑制氯化氢产生等作用,使得被添加材料具有无毒性、无腐蚀性和低成本等优点。从全球看来,无机阻燃剂消费量远远高于有机阻燃剂,如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无机阻燃剂的消费占总消费量约60%,而我国不到10%,因此我国发展无机阻燃剂非常紧迫,而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目前无机阻燃剂主要品种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无机磷、硼酸盐、氧化锑等。

二、研究进展 1、氢氧化铝 氢氧化铝是问世最早的无机阻燃剂之一,也是国际上阻燃剂中用量最大的一种。目前氢氧化铝占全球无机阻燃剂消费量的80%以上,广泛应用于各种塑料、涂料、聚氨酯、弹性体和橡胶制品中,具有阻燃、消烟、填充三大功能,不产生二次污染,能与多种物质产生协同作用、不挥发、无毒、无腐蚀性、价格低廉。 阻燃剂用氢氧化铝一般是以工业氢氧化铝为原料,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精制和表面处理而制得,这样制成的氢氧化铝,其粒径小于5μm,适合于作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剂。亦可采用尿素水解中和法和铝酸钠法直接制备阻燃剂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粒度和用量对材料阻燃性能和材料物理性能影响较大,当颗粒过粗和填充量过大时,会降低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能,为了改进这些不足,人们对氢氧化铝主要进行以下改性与处理。一是表面改性,氢氧化铝具有较强的极性和亲水性,同极性聚合物材料相容性差,人们通常采用硅烷和酞酸酯类偶联剂对氢氧化铝阻燃剂进行表面处理,改善其与聚合物的粘接力与界面亲合性。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氢氧化铝,其阻燃性能和被阻燃基材的抗拉强度、伸长率等与处理前相比均有大幅提高。二是超细化和纳米化处理,为改善无机阻燃剂与树脂的亲和性,提高阻燃成分在树脂中的分散度和均一度,必须采用纳米技术对阻燃剂进行超细化处理。由于纳米化以后的氢氧化铝比表面积增大,表面活性大大增强,抵消了由于其与树脂极性不同而引起树脂机械性能下降的影响,并对刚性粒

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收稿日期:75 2011-03-01 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Research Status on Non-halogen Flame Retardants of Polymers Wpm/4:!Op/7!)Tvn/341* Kvof!!!3122 黄 辉,曹家胜 Huang Hui, Cao Jiasheng -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 200032 - Shanghai Fire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摘 要 : 综述了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剂的种类和阻燃机理,重点介绍了无机物阻燃剂、无卤膨胀型阻燃剂、有机硅阻燃剂等无卤阻燃剂的开发和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对无卤阻燃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Abstract : Types and mechanisms of polymer non-halogen flame retardants were reviewed. R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s of non-halogen flame retardants in polymers, such as inorganic flame retardants, non-halogen intumescent flame retardants and organic silicon flame retardants, were introduced mainly. In addition, development trends of non-halogen flame retardants were prospected. 关键词 : 无卤阻燃剂;阻燃机理;研究现状 Key words : Non-halogen flame retardant; Flame retardant mechanism; Research status 文章编号:1005-3360(2011)06-0075-05 高分子材料品种越来越多,而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基本上都是易燃的,因此阻燃技术受到全球性的关注,日益严格的防火安全标准和塑料产量的快速增长,使近年来全球阻燃剂的用量及销售市场一直呈增长的趋势。 目前,含卤阻燃剂(特别是溴系阻燃剂)被广泛用于高分子阻燃材料,并起到了较好的阻燃作用。然而人们对火灾现场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虽然含卤阻燃剂的阻燃效果好,且添加量少,但是采用含卤阻燃剂的高分子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且具有腐蚀性的气体和烟雾,使人窒息而死,其危害性比大火本身更为严重。无卤阻燃剂具有环保、安全、抑烟、无毒和价廉等优点,因此,无卤阻燃剂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阻燃剂研究领域的热点[1-3]。在现有工业技术的条件下, 无卤阻燃剂主要以无机阻燃剂、无卤膨胀型阻燃剂和有机硅阻燃剂为主。这3类阻燃剂燃烧时不发烟,不产生腐蚀性气体,被称为“绿色”阻燃剂。 1 无机阻燃剂 无机阻燃剂具有稳定性好,低毒或无毒,贮存 过程中不挥发、不析出,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兼具阻燃、填充双重功能,并对环境非常友好,是一类很有前途的阻燃剂,目前受到高度重视和普遍应用,成为阻燃市场的主流。无机阻燃剂主要包括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无机磷系等。 1.1 金属水合物 在高分子材料阻燃的长期研究中,人们发现适合作为无卤阻燃剂的金属水合物以氢氧化铝(A1(OH)3) 和氢氧化镁(Mg(OH)2)为主,这是因为A1(OH)3和Mg(OH)2具有填充、 阻燃及抑制发烟三重功能。当其受热分解释放出结晶水,吸收大量的热量,产生的水蒸气降低了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并使材料与空气隔绝;同时生成的耐热金属氧化物(三氧化二铝和氧化镁)还会催化聚合物的热氧交联反应,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炭化膜,其会减弱材料燃烧时的传热、传质效应,从而不仅起到阻止燃烧的作用,还起到了消烟的作用。A1(OH)3分解温度范围为235~350℃,吸热量为968 J/g ,由于其分解温度较低,因此作为阻燃剂通常只适用于加工温度较低的高分子材料。与A1(OH)3相比,Mg(OH)2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更高的促进基材成炭和更好 助剂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 TQ314.24

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阻燃剂的分类,阐述各类阻燃剂的阻燃原理及优缺点,目前阻燃剂的市场情况及阻燃剂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阻燃剂阻燃机理市场研究进展 一、引言 据公安局消防局统计,2011年,全国共接报火灾125402起,死亡1106人,受伤572人,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由此可以看出火灾引起的损失非常巨大,因此,阻燃剂是有机材料的重点研究方向。粗略估计,全球65%-70%的阻燃剂用于塑料,20%用于橡胶,5%用于纺织品,3%用于涂料,2%用于纸张及木材。由此可以看出,阻燃剂大部分应用于塑料行业。 二、阻燃剂的介绍 2.1 无机阻燃剂 无机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主要有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两类。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氢氧化铝的阻燃性能,对其进行了一些处理,如表面活性化、超细化、大分子键合处理以及复合化等。其反应机理如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使体系的温度下降,水在此温度下变成水蒸气,又可冷却和稀释受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和氧化剂,而氧化铝的残渣又是优良的导热体,可增加燃烧区热量的排出。经过表面改性处理的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其阻燃性能和被阻燃基材的抗拉强度、伸长率等与处理前相比有大幅提高。 无机磷系:包括聚磷酸铵、磷酸、红磷等,其阻燃机理既有气相机理,又有凝聚相机理,但以凝聚相机理为主。在燃烧时发生以下变化:磷化合物-磷酸-偏磷酸-聚偏磷酸,聚偏磷酸玻璃体不仅覆盖于燃烧体表面,形成保护膜,能隔绝氧气、起阻燃作用。 膨胀型石墨阻燃剂:膨胀型石墨(EG)是一种近期发展起来的无卤无机膨胀型阻燃剂,其作用机理为:EG膨胀时吸收大量的环境热量,一方面通过膨胀窒息、覆盖形成隔离膜中断链反应,达到热量缓释的效果;另一方面本身不燃,并能够吸收环境热量,EG是多种阻燃机理集于一身的优良的阻燃剂。 其它一些无机阻燃剂或消烟剂:硼类阻燃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多功能阻燃剂。主要有五硼酸铵、偏硼酸钠、氟硼酸铵、偏硼酸钡和硼酸锌等;锑系阻燃剂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增效剂。可单独使用亦可复合使用,尤其是与卤系阻燃剂并用时可大大提高卤系阻燃剂的效能,是卤系阻燃剂中不可缺少的协同剂;钼类化合物是人们发现最好的抑烟剂,使钼类化合物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目前阻燃剂领域的新热点。

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阻燃剂是通过若干机理发挥其阻燃作用的,如吸热作用、覆盖作用、抑制链反应、不燃气体的窒息作用等[2]。多数阻燃剂是通过若干机理共同作用达到阻燃目的。 1.1吸热作用 任何燃烧在较短的时间所放出的热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吸收火源所放出的一部分热量,那么火焰温度就会降低,辐射到燃烧表面和作用于将已经气化的可燃分子裂解成自由基的热量就会减少,燃烧反应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高温条件下,阻燃剂发生了强烈的吸热反应,吸收燃烧放出的部分热量,降低可燃物表面的温度,有效地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阻止燃烧的蔓延。Al(OH)3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就是通过提高聚合物的热容,使其在达到热分解温度前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其阻燃性能。这类阻燃剂充分发挥其结合水蒸汽时大量吸热的特性,提高其自身的阻燃能力。 1.2覆盖作用 在可燃材料中加入阻燃剂后,阻燃剂在高温下能形成玻璃状或稳定泡沫覆盖层,隔绝 O2,具有隔热、隔氧、阻止可燃气体向外逸出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目的。如有机磷类阻燃剂受热时能产生结构更趋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碳化层。碳化层的形成一方面能阻止聚合物进一步热解,另一方面能阻止其内部的热分解产生物进入气相参与燃烧过程。 1.3抑制链反应 根据燃烧的链反应理论,维持燃烧所需的是自由基。阻燃剂可作用于气相燃烧区,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从而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如含卤阻燃剂,它的蒸发温度和聚合物分解温度相同或相近,当聚合物受热分解时,阻燃剂也同时挥发出来。此时含卤阻燃剂与热分解产物同时处于气相燃烧区,卤素便能够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从而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 1.4不燃气体窒息作用 阻燃剂受热时分解出不燃气体,将可燃物分解出来的可燃气体的浓度冲淡到燃烧下限以下。同时也对燃烧区内的氧浓度具有稀释的作用,阻止燃烧的继续进行,达到阻燃的作用。 2无卤阻燃剂 2.1氢氧化铝 氢氧化铝在205~230℃下受热分解放出结晶水,吸收大量的热,产生的水蒸气降低了聚合物表面燃烧速率,稀释了O2与降低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而达到阻燃的目的[3]。新生的耐火金属氧化物(Al2O3)具有较高的活性,它会催化聚合物的热氧交联反应,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碳化膜,碳化膜会减弱燃烧时的传热、传质效应,从而起到阻燃的作用。另外,氧化物还能吸附烟尘颗粒,起到抑烟作用。该阻燃剂还具有阻涎滴,促碳化,不挥发,不渗出,能长期保留在聚合物中等功效[4]。 氢氧化铝广泛应用于PP,PE,EVA等聚烯烃的阻燃改性中,尤其是电线电缆行业被广泛应用。对于对阻燃性能要求高的材料,为了达到阻燃的要求,需在高聚物复合材料中填充大量氢氧化铝(50%~60 %)这将导致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恶化。 考虑到阻燃作用是由化学反应所支配的,而相同量的阻燃剂,其粒径越小,比表面积就越大,阻燃效果就越好。随着氢氧化物粒度的减小,在相同添加量时氧指数迅速上升,材料越难燃烧。超细化、纳米化是一个主要研究开发方向。

阻燃剂的研究及发展概况(通用版)

阻燃剂的研究及发展概况(通 用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822

阻燃剂的研究及发展概况(通用版) 1前言 随着城市建筑的密集化、房屋建筑的高层化和建筑结构的轻型化,合成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但在可燃、易燃物中,容易引起火灾的材料大部分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极大的潜在火灾危险性。由于高分子材料被引燃导致火灾发生的情况越来越频繁,对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合成材料的阻燃性能,减少可燃物的燃烧危险性及燃烧时释放出的有毒气体,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已经成为研究人员研究的课题。研究人员研究发现,通过添加阻燃剂或者通过化学反应在高分子材料中引入阻燃基团,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抗燃性,阻止材料被引燃及抑制火焰的传播。在此基础上,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对阻燃技术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并

研制开发出了一系列阻燃性能良好的阻燃材料。阻燃剂便是这其中一种,适用于合成材料的阻燃,有很好的阻燃效果。现就阻燃剂发展概况进行分析讨论。 2阻燃剂的类型 阻燃科学技术是为了适应社会安全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预防火灾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阻燃剂是阻燃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是一种用于改善可燃易燃材料燃烧性能的特殊的化工助剂,广泛应用于各类装修材料的阻燃加工中。经过阻燃剂加工后的材料,在受到外界火源攻击时,能够有效地阻止、延缓或终止火焰的传播,从而达到阻燃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阻燃剂分为以下几类: 2.1按所含阻燃元素分 按所含阻燃元素可将阻燃剂分为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磷-卤系阻燃剂、磷-氮系阻燃剂等几类。卤系阻燃剂在热解过程中,分解出捕获传递燃烧自由基的X?及HX,HX能稀释可燃物裂解时产生的可燃气体,隔断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接触。磷系阻

皮革阻燃技术研究进展_段宝荣

第6期收稿日期:2008-02-0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4BA320B)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段宝荣(1977-),男,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材料助剂研究。 皮革阻燃技术研究进展 段宝荣1,王全杰1,2,马先宝1,何波1,魏鹏勃3 (1.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皮革与蛋白质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5;2.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山东烟台264003;3.广州三骏佳纺织合成材料厂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445) 摘要:阐述了皮革的阻燃性机理,介绍了国内外皮革阻燃的发展史及现状,阐明了皮革阻燃剂应具备的条件,并列举皮革阻燃性能的检验方法,提出解决皮革阻燃性能的研究途径及发展趋势。关键词:皮革;阻燃;趋势;中图分类号:TS513;TS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08)06-0009-05 TheResearchProgressofLeatherFlameRetardant DUANBao-rong1,WANGQuan-jie1,2,MAXian-bao1,HEBo1,WEIPeng-bo3 (1.LeatherandProteinLaboratory,CollegeofChemistryandBiology,YantaiUniversity,Yantai264005,China; 2.StateResearchandPromotionCenterofLeather-makingTechnology,Yantai264003,China;3.Guangzhou SaniunjiaWeaveSyntheticMaterialManufactoryCo.LTD,Guanzhou510445,China)Abstract:Mechanismofleatherflameretardantwasrecommended.Thedevelopmentandcurrentsituationofleatherflameretardantinabroadandhomewereilluminatedindetail.Thecharacteristicsofleatherflameretardantwereshowed,andthemeasuremethodofflameretardantpropertieswasenumerated.Intheend,theresearchrouteanddevelopmenttrendsofleatherflameretardantwereputforward.Keywords:leather;flameretardant;tendency 1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火灾的发生越来越频繁,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防火也越来越重视。为了避免火灾的发生,降低火灾的可能损失,各种阻燃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革制品以其卓越的透气 性、透水汽性、绝热、耐陈化、耐汗、耐磨及防穿刺等综合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森林防火装备的制造、高层建筑的内装潢以及飞机、汽车内装饰和办公家具的制造等领域。针对皮革的易燃,且燃烧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和烟雾的缺点,国外汽车公司纷纷提出苛刻的内饰革阻燃指标[2],于是阻燃皮革技术上升为国内外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而目前,我国对于皮革阻燃技术以及阻燃材料的研究开发很少,特别是具有高效、无毒、无腐蚀、耐久性好、多功能化的阻燃材料,几乎还是空白。 2阻燃的机理 30卷第6期2008 年6月西部皮革 WESTLEAHTER Vol.30No.4 Jun.2008

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_陈建兵

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陈建兵 (池州学院化学与食品科学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从燃烧机理和阻燃机理以及主要研究现状方面介绍了阻燃剂,并就未来阻燃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阻燃剂;燃烧;发展 中图分类号:TQ314124+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8)05-0559-02 Development and Situation o f Flame Retardant CHEN Jian-bi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Food Science,Chizhou College,Chizhou 247000,China)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combustion were introduced briefly in the text,and introduced the mechanism of flame and the situation of re -search,predicted the develop ment of flame retarda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flame retardant;combusti on;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08-04-17;修订日期:2008-05-1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编号:KJ 2006B156;KJ2008B177)。 作者简介:陈建兵(1980-),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水性高分子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阻燃剂是合成高分子材料加工的重要助剂之一,其功能是使合成材料具有难燃性、自熄性和消烟性。随着科学进步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不但开发出性能更好的阻燃剂,而且对阻燃剂自身与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阻燃剂的无卤化、低毒化、复合化、抑烟化已经成为21世纪阻燃剂整体发展趋势,因此我国的阻燃剂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 。本文就未来阻燃剂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1 燃烧机理 聚合物燃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热氧化过程,导致燃烧过程进行的基本要素是:热、氧和可燃物。其燃烧可分为5个阶段:受热、热降解、着火、燃烧和扩散,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含有大量的高能自由基HO -,如果空气流通,燃烧就会越来越剧烈,但只要降低HO -自由基的浓度或切断氧的供应,就可以达到阻燃的目的,主要有:1降低着火点,防止聚合物降解出自由基;o隔绝空气;?捕获活性极大的HO -自由基,阻止火焰的蔓延。 2 阻燃机理 卤素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卤素在燃烧时能生成卤化氢,卤化氢是一种自由基的捕捉剂。它能捕捉促进高分子化合物燃烧反应的HO -自由基,从而使火焰减 小,达到阻燃效果。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磷化物不论是固相还是液相都有很好的阻燃效果,这是因为磷化物在火焰中产生这样的反应过程:磷酸)偏磷酸)聚偏磷酸,由于生成的磷酸层不挥发的保护,隔绝了空气,产生了阻燃效果。另一个原因是产生聚偏磷酸,具有强力的脱水作用,使有机物炭化,而炭化膜也起到了隔绝空气的效果。 锑系阻燃剂的相乘效应:单独使用锑的氧化物并没有阻燃效果,但与卤素阻燃剂相配合,就使其效果增大,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相乘效应0,把锑的氧化物称为助阻燃剂,卤素与三氧化二锑的相乘效应,其机理可认为是由于聚合物在固相的脱水作用引起了炭化,捕捉在气象的自由基,使自由基停止连锁反应,即卤素与三氧化锑反应生成卤素化锑;在245)564e ,随着温度的上升,各阶段连续生成的三氯化锑(气态),在气相时能起到自由基捕捉剂的作用。 氧化铝水合物的阻燃剂机理:一般认为氧化铝水合物受热时,失水变成氧化铝的反应是失水,使燃烧温度降低,当周围温度下降到200)300e 时,它完全失水变成无水氧化铝,可稀释聚合物受热分解后放出的可然性气体,同时还可以吸收凝聚炭的极小微粒,即起消烟阻燃作用。3 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自从1908年Engelard G A 等用天然橡胶与氯气反应制得了阻燃氯化橡胶,开创了以化学方法阻燃高聚物的先河以来,特别是近40年高分子工业迅速发展的需求,阻燃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开发出许多高效的、 # 559#资源开发与市场Res 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824(6) #资源与环境#

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校:安阳工学院 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09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姓名:莫墨 学号:200905060087

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绝大多数都是可燃的,且燃烧时可产生大量致命的有毒气体。为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合成材料的抗燃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阻燃剂。为此,以阻燃为目的阻燃剂研究及材料阻燃技术近几年得到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阻燃剂在化学建材,电子电器,交通运输,航天航空,日用家具,室内装饰,衣食住等各个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将阐述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阻燃剂分类机理现状发展趋势 一、概述 阻燃剂,又称难燃剂,耐火剂或防火剂:赋予易燃聚合物难燃性的功能性助剂;依应用方式分为添加型阻燃剂和反应型阻燃剂。根据组成,添加型阻燃剂主要包括无机阻燃剂、卤系阻燃剂(有机氯化物和有机溴化物)、磷系阻燃剂(赤磷、磷酸酯及卤代磷酸酯等)和氮系阻燃剂等。反应型阻燃剂多为含反应性官能团的有机卤和有机磷的单体。此外,具有抑烟作用的钼化合物、锡化合物和铁化合物等亦属阻燃剂的范畴。主要适用于有阻燃需求的塑料,延迟或防止塑料尤其是高分子类塑料的燃烧。使其点燃时间增长,点燃自熄,难以点燃。 1.1阻燃剂的分类 阻燃剂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所含阻燃元素可将阻燃剂分为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磷-卤系阻燃剂、磷-氮系阻燃剂等几类。按组分的不同可分无机盐类阻燃剂、有机阻燃剂和有机、无机混合阻燃剂三种。无机阻燃剂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类阻燃剂,它的主要组分是无机物,应用产品主要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氯化铵、硼酸等。在三大类阻燃剂中,无机阻燃剂具有无毒、无害、无烟、无卤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需求总量占阻燃剂需求总量一半以上,需求增长率有增长趋势。按使用方法的不同可把阻燃剂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添加型阻燃剂主要是通过在可燃物中添加阻燃剂发挥阻燃剂的作用。反应型阻燃剂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在高分子材料中引入阻燃基团,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燃性,起到阻止材料被引燃和抑制火焰的传播的目的。在阻燃剂类型中,添加型阻燃剂占主导地位,使用的范围比较广,约占阻燃剂的85%,反应型阻燃剂仅占15%。 1.2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阻燃剂的作用机理是很复杂的,包括种种因素,但阻燃剂的作用机理不外乎

阻燃剂

阻燃剂:溴系、磷系、三嗪系、硅系、膨胀型、无机填料等。常用于PP、PE、PVC、 PS、HIPS、ABS、聚酰胺、PC、PBT、PET、不饱和聚酯、PU和环氧树脂等热塑性通用塑料、热塑性工程塑料和热固性塑料阻燃。 高聚物(各种塑料包括工程塑料)的阻燃技术,当前主要是以添加型溴系阻燃剂为主,常用的有十溴二苯醚、八溴醚、四溴双酚A、六溴环十二烷等,这中间尤以十溴二苯醚使用量最大。 目前对溴系阻燃剂的偏见会随着科学进一步的发展来证实,它依旧会在面20年内被大量使用,我们对它的评价是:我们讨厌它,但我们离不开它。阻燃剂家族中的其他品种有磷系、三嗪系、硅系、膨胀型、无机填料等[3],这些阻燃剂在各种不同使用领域发挥各自独特的阻燃效果。其中磷系阻燃剂中有机磷系品种大多是油状,在高聚物加工过程中不易添加,一般在聚氨酯泡沫、软PVC、变压器油、纤维素树脂、天然和合成橡胶中使用。而无机磷系中的红磷,由于是纯阻燃元素,所以阻燃效果好,应用面较广,但它色泽鲜艳,因而应用受到部分限制。 红磷的应用要注意微粒化和表面包覆(胶囊化),这样使它在高聚物中分散性好,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好,不易迁移,能保持高聚物的难燃性能长久。另外,聚磷酸铵的聚合度是决定上述两种产品质量的关键,聚合度越高,阻燃防火效果越好,国内已经有聚合度超过100的产品,而国外APP(聚磷酸铵)的聚合度在500以上已是常见。 膨胀型阻燃剂是近年来开发的以磷、氮为主要组成的阻燃剂,含这类阻燃剂受热时,表面能形成一层致密泡沫炭层,起到隔热、隔氧、抑烟,又能防止熔滴,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我国自1992年就开始有研究成功的报告,至今有多个研究单位从事这方面的开发,但仍未见工业规模的生产报道。一直没有达到规模生产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产品中留有尚未反应的无机酸,反映在阻燃制品表面有吸潮现象;另外一个就是N-P膨胀型阻燃剂是一些大分子化合物合成,其最后一步是固相反应,它的传质、传热过程太复杂而至今工业化有一定困难。 最近有些文章谈及无机纳米粒子的阻燃优越性,我们的工作经验认为,这些纳米粒子的添加或许对改善机械强度有好处,但对阻燃性能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无机阻燃剂阻燃机理是通过受热分解释放水蒸气来降低体系温度,同时水蒸气又稀释了可燃性气体来达到阻燃效果,它是以水蒸气的量来决定它的阻燃效果,因此与阻燃剂的量有关,与阻燃剂是否纳米粒子无关,一般来讲无机阻燃剂的粒径分布在2μm5μm之间已足矣。 阻燃聚苯乙烯和高抗冲聚苯乙烯 ①对于挤出PS泡沫来讲,使用普通的六溴环十二烷(HBCD)即可达到阻燃目的。这种处理不必使用阻燃协效剂三氧化二锑,因为起不到协效作用,反而由于它的存在会使体系燃烧时产生熔滴。 ②对于常用的普通聚苯乙烯阻燃,要求使用热稳定性能好的HBCD,PS的加工温度在180℃210℃左右,在此加工温度下,普通的HBCD会产生不稳定,易分解。因此,要求使用耐高温的HBCD(它耐温达230℃240℃)。 ③高抗冲聚苯乙烯阻燃技术更难,由于它要用于电子、电器元件,阻燃级别要求更高,需达到UL94 V-0级。如果使用溴系阻燃剂就可达到这种要求,但要注意材料的耐光性、热变形温度、抗冲强度、阻燃剂有否渗出等各方面因素是否受到影响。常用的溴系阻燃剂有十溴二苯醚、溴化环氧树脂(BER)、耐高温HBCD等。

磷系阻燃剂研究进展(图文并茂版)

磷系阻燃剂研究进展 1.磷系阻燃剂 随着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 阻燃剂的消耗量日益增加, 目前已成为塑料助剂中仅次于增塑剂的第二大品种。阻燃剂种类繁多, 其中, 磷系阻燃剂是各类阻燃剂中最复杂, 也是研究较充分的一类[ 1]。磷系阻燃剂大都具有低烟、无毒、低卤、无卤等优点, 符合阻燃剂的发展方向, 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磷系阻燃剂-CEPPA 2.磷及磷化合物阻燃机理 加入含磷阻燃剂的聚合物燃烧时, 磷化合物受热分解, 发生如下变化: 聚偏磷酸是不易挥发的稳定化合物, 覆盖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层, 起到阻燃作用。另外, 由于磷酸和聚偏磷酸具有较强的脱水性, 使聚合物表面形成碳化膜而起到阻燃作用。这是磷系阻燃剂在聚合物的凝聚相中的阻燃机理。 另外, 磷系阻燃剂在阻燃过程中产生的水分,一方面可以降低凝聚相的温度, 另一方面可以稀释气相中可燃物的浓度, 从而更好地起到阻燃作用。 3.磷系阻燃剂研究进展 3.1磷系协同型阻燃剂 所谓协同型阻燃剂就是指利用阻燃剂或阻燃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提高阻燃效果的阻燃剂, 其优点是: 阻燃性能增强, 应用范围扩大, 经济效益提高, 是实现阻燃剂低卤无卤化有效途径之一。 3.1.1磷- 卤系阻燃剂

磷- 卤型阻燃剂是一类含卤较低的阻燃剂, 其协同阻燃作用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燃烧时能产生聚偏磷酸、三卤化磷、三卤氧磷等, 它们相作用, 覆盖于聚合物表面以隔绝空气, 从而发挥了凝聚相和蒸气相阻燃作用。 如:美国的FMC 公司现销售的PB - 460 也是一种溴代磷酸酯, 在聚碳酸酯( PC) /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 以及PC/ ABS 三元共聚物中表现出明显的磷- 溴协同作用, 阻燃 效率远远高于只含磷或只含溴的阻燃剂。 PB-460 磷酸三(溴苯基)酯 3.1.2磷- 氮系阻燃剂 由于磷- 氮之间的协同与增效作用, 使得这类阻燃剂显示出了良好的阻燃性能, 且发烟 量小, 有毒气体生成量少, 被认为是今后阻燃剂发展的方向之一。其主要包括如下三类: a.磷酸盐( 酯) 类如聚磷酸铵( APP ) 、季戊四醇三聚氰胺磷酸酯( 也是优良的大分子 膨胀型阻燃剂) 等。 b.聚磷酰胺类如APO ( 商品名) 。 c.磷腈聚合物如PR- 1000 、PNF 等。[2] 聚磷酸铵(APP)-阻燃剂 3.2多功能阻燃剂 多功能化是阻燃剂的发展趋势之一。多功能化阻燃剂可以减少助剂的用量, 降低成本, 避免对聚合物物性产生大的影响。磷酸酯类化合物大都具有阻燃、增塑等功能。1 - 氧代- 4 - 羟甲基- 2 , 6 , 7 - 三氧杂- 1 - 磷杂双环[ 2, 2 , 2 ] 辛烷引进叠氮基团便成为对体系有能 量贡献, 又有增塑和键合等性能的多功能添加剂。 如:溴代芳基磷酸酯很早就被作为阻燃剂使用, 一般用于工程塑料及透明材料, 经研究发现:BPP ( 即溴代芳基磷酸酯之一) 不仅可以作工程塑料的阻燃剂, 而且还具有极佳的防霉、避鼠的功能, 是应用于塑料的一种多功能助剂。三芳基磷酸酯属于添加型有机无毒阻燃剂, 具有阻燃和增塑的双重功能, 可广泛应用于PVC 软制品中。[3] 3.3红磷 红磷添加量少, 阻燃效果好, 对材料物性影响小,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阻燃剂, 但也

新型阻燃剂的发展现状

江苏雅克、杰尔斯、山东默锐 随着我国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阻燃剂在化学建材、电子电器、交通运输、航天航空、日用家具、室内装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煤田、油田、森林灭火等领域也促进了我国阻燃、灭火剂生产较快的发展。我国阻燃剂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增塑剂的第二大高分子材料改性添加剂,目前的生产能力20万t/a左右,年生产量在15万-17万t之间,年消费量20万t左右。不足部分主要从美国和以色列进口,进口的主要品种为有机溴及卤—磷系阻燃剂。我国阻燃剂生产厂60余家,能够生产50余种产品,主要为溴磷系列,其中溴系阻燃剂是最重要的系列,约占我国有机阻燃剂的30%。、 国内阻燃剂的品种和消费量还是以有机阻燃剂为主,无机阻燃剂生产和消费量还较少,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市场潜力较大。阻燃剂中最常用的卤系阻燃剂虽然具有其他阻燃剂系列无可比拟的高效性,但是它对环境和人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环保问题是助剂开发和应用商关注的焦点,所以国内外一直在调整阻燃剂的产品结构,加大高效环保型阻燃剂的开发。 1.环保型阻燃剂应用和生产现状 随着人们环保、安全、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世界各国开始把环保型阻燃剂作为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重点,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阻燃剂按有效元素分类,可分为磷系、氯系、溴系和锑基、铝基、硼基阻燃剂等。本文根据阻燃有效元素将阻燃剂分为无卤阻燃剂、溴系

阻燃剂、卤—磷协同阻燃剂及其他阻燃剂四个种类,分别介绍其中几种环保且具有应用前景的阻燃剂。 1.1无卤阻燃剂 无卤、低烟、低毒的环保型阻燃剂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全球一些阻燃剂供应和应用商对阻燃无卤化表现出较高热情,对无卤阻燃剂及阻燃材料的开发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据分析,无卤阻燃剂主要品种为磷系阻燃剂及无机水合物。前者主要包括红磷阻燃剂,无机磷系的聚磷酸铵(APP)、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酯等,有机磷系的非卤磷酸酯等。后者主要包括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改性材料如水滑石等。聚磷酸铵、水滑石为该系列环保型且市场前景较好的代表产品,以下就这两种产品展开分析。 1.1.1聚磷酸铵 聚磷酸铵(ammoniumpolyphosphate,简称为APP)是长链状含磷、氮的无机聚合物,其分子通式为:(NH4P03)n。由于其具有化学稳定性好、吸湿性小、分散性优良、比重小、毒性低等优点,近年来广泛用于塑料、橡胶、纤维作阻燃处理剂;还可用于配制膨胀性防火涂料,用于船舶、火车、电缆及高层建筑的防火处理;也用于生产干粉灭火剂,用于煤田、油井、森林大面积灭火;此外,还可作肥料用。聚磷酸铵的聚合度是决定其作为阻燃剂产品质量的关键,聚合度越高,阻燃防火效果越好。国内已经有聚合度超过100的产品,而国外APP(聚磷酸铵)的聚合度在500以上已是常见。国内聚磷酸铵研制始于1978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聚磷酸铵生产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