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宁老庄镇总体规划(2013—2030)》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浅谈小城镇总体规划

浅谈小城镇总体规划

浅谈小城镇总体规划摘要: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研究当前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合理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引导小城镇空间利用布局,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城镇;总体规划;城镇特色一、阜阳市概况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大平原上,北邻齐鲁、西连豫鄂,境内平畴沃野、河网密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其众多人口散布在市域的小城镇中。

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认识小城镇的概念界定:(1) 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集镇——分属城和乡, 有时还加上中等城市统称为“中小城镇”, 并且认为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部分。

按国务院颁布的《集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从发展的观点来说, 这些非建制镇宜称为“未建制镇”。

(2) 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仅指城市范畴中规模较小, 人口少于20万的两类。

(3) 小城镇=建制镇——属于城市的范畴, 是建制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同义词。

(4) 小城镇=建镇镇+集镇——包括县城镇、县城以外建制镇和集镇。

[1]上述各种观点中, 第4种观点表明了动态地观察城市化的进程, 分析了城乡居民点的层次, 建设小城镇既包括了现在属于城市范畴的建制镇,也应考虑发展前景将成为建制镇的集镇。

阜阳市作为农业型城市,在城市发展中并没有把小城镇的发展列为主要内容,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研究没有特别重视。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

由于小城镇与广大村庄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联系较为密切, 小城镇必然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容纳地点。

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合理规划引导小城镇发展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问题(1) 政策限制城市的快速发展,大大压缩了小城镇的发展空间。

阜阳市小城镇普遍发展水平不高,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对小城镇发展的支持政策。

银川市产城一体化规划(2013—2030)

银川市产城一体化规划(2013—2030)

银川市产城一体化规划(2013—2030)
佚名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7(0)2
【摘要】规划基于银川市总体经济发展需求。

构建产城一体化发展目标及发展模式.并制定方案实施策略与相关配套政策。

规划提出“产城持续健康发展、产城创新发展、产城协调互促发展、产城集约高效发展、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完善”的产城一体化发展目标。

建立“全域的产业、城镇体系布局、城镇设施等多因素综合统筹。

分区产城平衡即重点发展分区内实现产城一体化”的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一体化规划;银川市;城镇体系布局;一体化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
配套政策;社会公平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3
【相关文献】
1.产城一体化规划应用探究 [J], 郑纲
2.基于产城一体化理念的小城镇规划探讨 [J], 陈天宇
3.产城一体化理念下西部偏远地区工贸型小城镇规划思考 [J], 孙建强
4.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提出:以科学规划引领产城良性互动 [J], ;
5.《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和《南京市东山副城总体规划(2010~2030)》通过专家评审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阜阳市颍东区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

《阜阳市颍东区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

《阜阳市颍东区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主要内容一、规划总则1、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皖发〔2012〕18号)精神,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同时为颍东区范围内的美好乡村的建设提出指导意义的行动纲领,为行政村调整撤并、农村人口转移及示范村整治改造提供规划依据。

在全区范围内,有重点的加强村庄环境整治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投入,引导村庄集聚,逐步消除农村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低水平现象,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

2、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下一步美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3、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分为近远期:近期:2012年-2016年远期:2017年-2020年4、规划范围颍东区行政辖区674.0平方公里之内,城市、镇规划建设用地之外的范围内的村庄。

二、村庄体系规划1、乡村人口规模2016年乡村居住人口为39.7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32.7万人,两栖人口7万人;2020年乡村居住人口为30.2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万25.7人,两栖人口4.5万人。

2、功能等级体系构建中心村、自然村两级美好乡村体系。

3、公共服务体系——中心村“11+4”11项基本公共服务: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农村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所、农资站、便民超市、农贸市场、公共服务中心;4项基本基础设施:公交车站、邮电点、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点。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2)第三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2)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 (14)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6)第六章中心城区布局结构规划 (17)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18)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0)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水系与景观系统规划 (23)第十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4)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6)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9)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29)第十四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 (30)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分期建设引导 (30)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31)第十七章附则 (3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促进延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特制定《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5)《延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6)《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1-2030)》;(8)国家、陕西省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公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按照省城乡规划改革试点工作要求,对《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进行局部修改。

为增强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促进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监督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进行公示。

一、规划公示时间年月日—月日二、意见和建议反馈方式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年修改)方案简介一、修改背景《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年)》自年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以来,已经实施了年时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相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

我市正在加快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南京、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创新城市管理的新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策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亟需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二、修改原则(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融城,以城乡生态网络为本底,优化用地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二)坚持局部修改、动态维护的原则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

保持规划期限不改变、城市发展方向不改变、城市性质不改变、城市生态绿地不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维护城市总体规划的延续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修改主要内容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涉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三个层次。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完善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局部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规划修改重点主要是优化用地布局规划等内容。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修改.深化市域铁路交通规划依据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衔接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及相关专项规划,增补合青高铁、滁宁快轨、三洋铁路。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古田县大甲镇总体规划(2013―2030)的批复-宁政文[2014]217号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古田县大甲镇总体规划(2013―2030)的批复-宁政文[2014]217号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古田县大甲镇总体规划(2013―2030)的批复正文:----------------------------------------------------------------------------------------------------------------------------------------------------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古田县大甲镇总体规划(2013-2030)的批复(宁政文〔2014〕217号)古田县人民政府:你县《关于要求审批古田县大甲镇总体规划(2013~2030)的请示》(古政文〔2014〕102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古田县大甲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规划区范围包括大甲、小甲2个行政村及邹洋、际下行政村的部分用地,规划控制区用地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成区用地面积约4.87平方公里。

二、大甲镇的城市性质。

城镇性质为依托工业集中区、服务工业集中区,提升城镇发展动力,建设成为古田东部工业强镇、宁德中心市区卫星镇、宁德港后工业区。

镇区按照“东延北拓”的发展用地方向,“一心一廊”的两区城镇空间结构,立足古田大东发展特色和优势,强化大甲与杉洋、鹤塘联动发展,努力形成“一轴三区、三镇同城”的同城化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古田东部产业新城。

三、大甲镇的城市发展规模。

近期镇区人口规模(2015年)1.0万人,镇区建设用地规模2.19平方公里;中期镇区人口规模(2020年)2.4万人,镇区建设用地规模3.41平方公里;远期镇区人口规模(2030年)3.2万人,镇区建设用地规模4.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8.28平方米。

四、坚持科学发展。

研究和提升古田大东发展规划,根据大东区生态系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对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区域的保护,加强对水源保护区内人口规模和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保证镇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寿县城镇总规划出炉,带你看看2030年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名城!

寿县城镇总规划出炉,带你看看2030年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名城!

寿县城镇总规划出炉,带你看看2030年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将《寿县总体规划(2013-2030年)》及《寿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予以批前公示,征求市民意见。

公示时间:2016年7月8日-2016年8月18日(一)《寿县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为贯彻落实中央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探索以城乡规划为基础的“多规合一”工作方法;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集约节约空间资源,加强城乡空间管控,提高行政效能,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14年10月,寿县人民政府委托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寿县总体规划(2013-2030年)》。

2015年10月15日,规划成果通过省级专家评审,编制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对设计成果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依法进行了公示。

2016年5月,《规划》通过县政府常务会议及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现报市规划委员会审议,规划主要内容如下:1.规划期限近期:2013—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2.规划层次与范围(1)县域寿县行政辖区范围,共包括22个镇、3个乡及寿西湖农场、正阳关农场;辖区总面积为294834.46公顷。

(2)集中建设区包括寿县城区(寿春古城、寿县工业园区和城南新区)的现状建成区以及规划建设用地拓展的主要区域,是寿县县城集中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区域,总面积约为8370.64公顷。

3.发展目标和定位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结合国土、环保等多部门规划要求,统一总体发展目标、分项目标、指标体系及发展战略。

至2030年,县域户籍人口150万人、常住人口120万人、城镇人口6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约为56%。

规划寿县发展定位是:全国重要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合肥航空港经济实验区核心区、“宜游、宜业、宜居”的淮上明珠。

4.县域主体功能寿县整体上属于限制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类型为国家农产品主产区。

主要文本内容

主要文本内容

《濉芜现代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15-2030年)》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编制。

按照有关规定,现对规划主要内容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后报安徽省人民政府审批。

主要文本内容:一、规划目的为了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对于加强产业园区南北合作共建、推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决策、以及深入开展“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科学引领园区发展的要求,特编制《濉芜现代产业园区总体规划(2015-2030年)》。

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5年—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15年-2020 年,中期为2021年-2025年,远期为2026年-2030 年。

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北至老巴河,西南至南沱河,西至濉岳路,东至徐楼中心学校东--徐楼铁矿北--濉芜新城东一线,规划面积为14.97平方公里。

四、园区建设用地规模依据《皖北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规划至远期2030 年,园区内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3.48平方公里,人口为9万人。

五、发展目标四化协调的先行区、集约绿色的创新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经济发展目标:至2030 年,园区生产总产值达到500 亿元。

社会发展目标:至2030年,将园区建设成为人口就业充分、产业创新发展、社会保障健全的现代产业园区。

生态发展目标:至2030年,将园区建设成为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园区。

通过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六、功能定位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现代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新城区。

七、产业选择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四大产业,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4+1”现代产业体系。

八、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核、二心、三轴、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核:即园区的公共服务及景观核心。

二心:园区的二个社区级服务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阜阳市宁老庄镇总体规划(2013—2030)》主要内容 一、总 则 1.1 规划目的 为指导阜阳市宁老庄镇的建设和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阜阳市宁老庄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1.2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3—2020年。 1.3 规划范围 镇域:宁老庄镇的行政管辖范围,面积约111km2 镇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6.56km2

二、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2.1 镇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1、人口规模预测 近期:9万人 远期:12万人 2、城镇化水平 - 2 -

近期:22% 远期:50% 2.2 镇域镇村体系结构与空间利用规划 1、镇域镇村空间结构规划 全镇呈现“一心、多点”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心”即宁老庄镇镇区,镇域中心;“多点”指各个中心村。 2、镇村体系等级结构 全镇形成镇区——中心村——自然村三级镇村结构体系。 镇区(1个):宁老庄镇区 中心村(16个):其中重点建设4个中心村 自然村(23个) 3、镇村体系规模结构 镇区:6万人 中心村:1500-4000人,其中重点建设中心村:3800-4000人 自然村: 400-2000人 4、镇村体系职能结构 镇区: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阜阳市区的交通和商贸门户,承接阜阳市、颍泉区功能转移的战略要地,阜阳市民生态后花园与农副产品支撑基地。 中心村: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具备一定规模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居民点,是本区域内各居民点的公共活动和管理服务的中心,并为周边居民点提供行政、商贸、金融、文化服务功能,承担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本次规划中心村全部达到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重点建设中心村可高于美好乡村建设标准。 - 3 -

自然村:规划期内保留的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 5、村庄布点规划 到2030年,宁老庄镇由现状的262个自然村合并为16个中心村,23个自然村。中心村一般宜采用改造提升或拆迁新建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采用改造提升、旧村整治或特色保护模式。

2.3 镇域产业空间布局 规划镇域形成“一核、一轴、三园、五片区”的总体产业布局。 “一核”为公共服务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核心。主要包括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旅游服务中心、商业商务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等。 “一轴”为东西向沿105国道形成的产业集聚发展轴,串联起工业园、镇区服务核心与多个产业片区。 “三园”:工业园、商贸园、农民工创业园。 “五片区”:综合服务区、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工业弹性发展区、科技农业弹性发展区、生态旅游弹性发展区。 综合服务区为全镇生活和生产服务中心,生态农业经济区是镇域主要农业生产区。考虑到宁老庄镇未来发展受颍泉区经济开发区、五河风景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影响,有较大不确定性,故在镇域范围内划定3个产业弹性发展区,作为预留空间,部分路网和基础设施进行预先安排布局。 ①科技农业弹性发展区是阜阳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发展区域,作为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田、科技试验田、高产攻关田、农民增收的- 4 -

主平台,主要包括优质良种培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粮食高产示范等功能。根据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本区又分为集约型高产优质粮食示范区、城郊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该片区以发展科技农业为主,根据农业科技示范园实际发展需要,弹性建设大田农业、设施农业,结合村庄建设科研、旅游等配套服务设施。 ②现代工业弹性发展区是颍泉经济开发区的主要发展区域,一方面结合阜阳市、颍泉区的产业优势发展轻工纺织、机械电子、板材家具等,一方面结合本地科技农业特色,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物流和相关电子商务等。本次规划形成主要路网骨架,根据经开区和农业园的实际发展需要,逐步有序地进行工业建设,必要时依法修编镇总体规划。 ③生态旅游弹性发展区是五河风景区的主要发展区域。在五河风景区建设实质性推进之前以用地预留、限制建设为主。应首先积极参与五河风景区的跨区域筹建和规划协调,编制景区策划和规划,根据实际建设发展进程,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必要时依法修编镇总体规划。 2.4 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1)铁路:规划京九/商杭客运专线、西蚌客专从镇区东部经过。 (2)公路网规划: 高速公路:阜淮高速公路。阜淮高速安徽段起于阜阳城区西南侧的柴集镇,途径颍州区、阜南县,淮滨县,终至淮固高速。 一级公路: G105、宁苏路、S256。 G105从镇域北部东西向穿越,是阜阳市北外环组成部分,是宁老庄镇联系阜阳市和太和县的主要道路,现状G105为双向六车道,路况较好。 - 5 -

拟建的S256南北向穿越镇域西部,与国道G105衔接,向北联系行流镇,是阜阳市外环组成部分。 宁苏路起点为宁老庄镇,从宁老庄镇区穿越,是阜阳市外环组成部分。 三级公路:X032、X029、X027、红海路、姜新路、勤心路; X032和X027为东西向,X032向西连接S256,向东连接阜阳市区。X027向西连接太和县,向东连接镇区,X029南北向从镇区西部边界穿越,向北连接行流镇,向南连接西湖新区。红海路为东西向,连通S256和镇区。姜新路为南北向,连通宁苏路和西湖新区。勤心路为东西向,连通S256和阜阳市。 四级公路:张坎路、姜马路; 张坎路和姜马路为南北向,姜马路向北联系行流镇,张坎路穿过镇区东部边界与X032连接。 其余道路为等级外公路。 (3)交通设施: 规划新建宁老庄镇区二级客运站,在姜堂中心村设置四级客运站。 2.5 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按照“镇区 – 中心村 – 自然村”三级安排镇域公共设施。 中心村按照“11+4”,自然村按照“2+1”的美好乡村建设要求配套设置公共服务设施。 2.6 镇域公用设施规划 规划将宁老庄镇7处水厂合并为4处水厂,即宁老庄水厂、李长营水厂、虹桥水厂及和盛水厂。 中心村采用小型生态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分散自然村宜采用三格式化粪- 6 -

池、稳定塘处理,镇区周边村庄接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统一处理。 在宁老庄锦湖村北部新建110kV变电站,保留扩建现状35kV姜堂变,保留扩建现状35kV宁老庄变。 规划远期镇区及周边村庄以管道天然气为主要供气方式,气源从颍泉区接入燃气管道;管道可连接各个村庄。以瓶装液化气、沼气燃料为辅。 宁老庄镇位于国家划定的<Ⅶ级地震区内,镇域内重大工程项目按规定以基本烈度7度为抗震设防标准。镇区以基本烈度7度为抗震设防标准,镇区重大公共建筑及工程项目、生命线工程提高到8度抗震设防。 柳河设防标准为20年一遇,泉河改线防洪堤、颍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茨淮新河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镇域内节制闸共2处,一处位于泉河与泉河改线处,另一处位于茨淮新河与泉河交汇处。 2.7 镇域旅游规划 形成“四区五线多点”的镇域旅游空间布局。 四区:包括旅游服务核心区、西湖风景旅游区、五河风景旅游区、规模农业观光区。游旅服务核心区依托镇区建设旅游服务中心,设置游客集散中心,配套星级宾馆和经济型宾馆,各类餐饮、购物、娱乐与休闲设施。规模农业观光区,依托大地景观公路及两旁种植带、 “玉铃铛”枣园等农业体验点形成规模农业观光区。 五线:①区域城镇旅游线路,依托G105,连接阜阳市与太和县的旅游线路,串联宁老庄镇旅游服务中心、特色商贸区、现代农业加工示范园等,也途经县域外缘的福音堂、清真寺等小型景点;②区域滨河生态旅游线路,以泉河为依托的生态休闲观光游线,连接阜阳市与西湖景区,并向西延伸,在宁老庄镇域以和盛- 7 -

村为中心发展生态村落旅游,与西湖景区联动发展;③依托南北向公路,形成2条镇域旅游连接线,强化镇域旅游纵深,连接姜堂村、兴隆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形成镇域旅游环线,另一方面成为环阜阳郊区旅游线路的一部分。¬④大地景观公路。依托现有的乡村道路段,通过对现有道路的打通和改造,方便通车,同时于公路两旁运用不同景观树种及当地适宜种植的花草等,打造公路景观带,满足游客观赏乡间景色的需求。 多点:包括生态农业体验点、生态旅游村落、现代生态工业旅游景点、农业博览旅游景点等四类旅游景点。

三、镇区规划 3.1 城镇性质 阜阳市综合型卫星城镇、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核心区、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服务中心。 3.2 镇区规模 1、镇区人口规模 镇区常住人口近期2020年为2万人,远期2030年为6万人。 2、镇区用地规模 近期:镇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97hm²以内。 远期:镇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660hm²以内。 3.3 镇区用地发展方向 向南、向东和向西发展为主,限制向北发展。 3.4镇区结构形态 - 8 -

镇区整体空间布局结构为:“三区两心、一轴一带”。 三区:老镇区、农业科技新城区、工业园区。 两心:老镇区商业中心、农业科技新城综合服务中心。 一轴:宁坎路综合服务轴。 一带:南部滨河景观带。 3.5 镇区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分为2个居住片区,老镇区居住片区以和新城居住片区。 居住小区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菜市场和居住小区服务中心。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形成镇区级中心——居住小区级中心的两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其中镇区级2处,分别是位于老镇区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农业科技新城公共服务中心。 各居住小区相应建设居住小区级中心。 (1)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2处行政办公用地,其一位于阜安路与G105交叉口西南角,为现状镇政府所在地;其二位于和平路与宁坎路交叉口西南角,远期镇政府将搬迁至此。 (2)文化设施用地 规划形成镇区级——居住小区级的两级文化娱乐体系。 设置1处镇区级文化娱乐中心,集中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位于自强路与德胜路交叉口的东南侧。结合各居住小区中心布置文化站。 (3)教育科研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