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毕玉芹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文就怎样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读书,在学生粗读课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后,着重抓好“读通课文”的训练,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

1.阅读教学“读”为本。古人曾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须突出一个“读”字,读的面要广,读的人数要多,读的时间要长,要读得落地有声。“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

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逐句玩味”、“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

2.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阅读,离不开创造。而创造性地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在自读中领悟,在自读中发现,在自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去领悟和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与课文、同学、教师对话,探究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达到以读代讲,加深理解的教学目的,还能够诱发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课本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预习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

4.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交流方式。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创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创新,教师要发挥好指挥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有效地参与,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师生之间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

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教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后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学生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所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要使一篇文章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先要求学生反复默读,认真比较狐狸和乌鸦,然后再交流。在交流中,有学生说:“ 狐狸真狡猾,用奉承话骗取乌鸦的信任。”也有学生问:“为什么乌鸦相信狐狸的话?”这些说明学生在动脑筋思考,同时介入课文。我还邀请学生上台表演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以文促演,认真体会。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问大家“什么样的动物最容易摔倒”,学生争着举手回答,这当中也有平时相对后进的学生。当最终有学生回答是“狐狸”时,全体学生都笑起来了,在笑声中,他们不知不觉地理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