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新课标要求.docx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新课标要求.docx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新课标要求.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新课标要求

xx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凭借内容丰富多彩、情境有趣生动、形式活

泼多样等诸多特点,在实践中显现出它的价值和生命力。本套教材以数学活动

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框架,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载体,以探索合作为主要学

习方式,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义务教育学段的划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 1~3 年级)、第二学段( 4~6 年级)、第三学段( 7~9 年级)。

二年级属于第一学段,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

与态度四个不同的维度对本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知识与技能这一xx

1.主要是使学生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 1 米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理米 )。

4.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会用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在数学思考这一xx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2、在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过程中,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过程中,建立长度观念,在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同时,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在探索排列和组合的过程中,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情感与态度这一xx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安排了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两部分。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

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

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安排了量一量、比一比数学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

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中 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是本册数的教学重点,100 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是教学难点。

本册具体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米=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

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

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熟记全部乘法口诀 ,熟练地口

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 1 时=60 分, 1

分=60 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 ,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培养

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

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

10、通过实践活动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在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小东是个“小书迷”,昨天去逛新华书店,看中了三本书,回家向妈妈要钱买书。妈妈给了他100元,小东拿到钱后犹豫不决,因为他忘记三本书的具体价格,只记得其中两本三十几元,一本十几元,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买。 1、设问:同学们觉得100元够买这三本书吗? 2、追问:每本书具体价格多少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就能作出判断呀? 3、小结:感谢大家帮助小东解决了困惑。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不用精确计算,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4、最后:判断购物钱数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上舍入”或“下舍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比较简便。 我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了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有意识地“绕开”具体数据,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标准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标准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数据收集整理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数与代数: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图形的运动 1、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2、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量的计量: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 千克=1000 克。 数学广角——推理 1、简单的推理 2、列的变化规律 二、课程内容: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摘要 随着各项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崭新的变化。新《课标》的确立,使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位教师也投入到研究新《课标》,使用新型教学方法授课的新阶段。本文以一个师范生的视角,浅谈如何结合新《课标》有效地使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授课。本文将紧密联系新《课标》,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吸取其中的精华来谈谈如何更好、更有效的使用新型教学方法。 引言 一、新《课标》的提出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以崭新的速度加快改革。为了使现今的数学教育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更加适应时代的进步要求,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国教育部制定了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并于2006年通过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稿)》。此次新《课标》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总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将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教育放在首位,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崭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新《课标》中将原先的“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到“四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同时,新《课标》根据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强调了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组织教学。因此,自主、探究、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只有这样,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真正的交给学生,将学生的角色变化为主体,摆脱传统的制约。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概念的界定,我选取了以下几个作为研究: (一)、是指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1]。 (二)、|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 (三)、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育学的方法等[3]。 从中不难看出,教学方法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协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体,如果处理好其中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得以实现。正如马云鹏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写道:“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同一个班级,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得到大不相同的教学效果。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规律,并将其自觉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去,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小学生众生 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手段[3]。”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迈向成功教育教学的关键点。 三、在新《课标》下产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发现法等等。在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现在的课堂中,不能再按照从前的“老一套”来教学,要摆脱单一的以讲课和练习为主的课堂,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数学的时间,培养学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8月28日,我参加了三亚市教研室举办的“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专题培训。从市教研员陈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7分) 3+9=5+9=4+7=4+2= 6+9=12-10=8+8= 18-3= 5+7=2+8=4+3=0+10= 14-4-3=4+0+6=8+9-3= 16-10+4=3+9+5= 二、填空(32分) 1、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这个数在()和()的中间。 2、2个十是(),10里面有()个一。 3、一个数的个位上是0,十位是2,这个数是(),它在()的后面。 4、按规律填数:()8()()11()() 15 5、 大约是()时(:)大约是()时()时 6、在○里填上“<”、“>”或“=”. 9- 3 911+4 1514+4 11+2 7 6+36-6 123+9 5+7 7、写出两道得数是10的算式□○□=□□○□=□ 8、在里填上“+”或“-”. 14 4=10 16 4=20 8 7<912>6 5 9、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11()-()=57+4=()+() 5+6=()+3=()+() 三、数一数,涂一涂,圈一圈。(16分) ()个()个()个()个

2、☆☆☆☆★☆☆☆☆☆☆☆☆☆☆☆☆☆ (1)一共有()个五角星。 (2)将左起的第8个☆涂上红色。 (3)★在左起第()个。 (4)第8个☆的右边有()个☆ 3、把不同类的用“〇”圈起来。 苹果梨香蕉萝卜 四、按要求做一做。(6分) 1)一共有()个物体,其中有()个。 2)从左边数排第(),从右数排()。 3)把从左数的第6个圈起来,把从右数的第3个物体涂成红色。 五、试试你的眼力如何!(5分) 1、比一比,把最长的铅笔涂上红色。 2、数一数,填一填。 六、看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4分) ???????????????????? □○□=□ □○□=□ □○□=□ □○□=□ 七、解决问题(20分) 1、?支 2、 15支 □○□=□(本)□○□=□(本)

【新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公式概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公式概念 1、统计数据的时候;可以用举手、画“正”字、画“√”和画圆圈等方法。 2、分物体的时候;可以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多个多个地分。 3、分物体;如果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被除数÷除数=商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5、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几的口诀求商。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 6、“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为一份来分;求能分成几份”都用除法来解答;最后结果还要写上单位名称。 7、“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属于等分除[总数÷份数=每份数] “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为一份来分;求能分成几份”属于包含除;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8、对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抓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9、把图形对折时;可以是左右对折、上下对折、还可以是对角对折;要根据图形的特点采用合适的对折方式。 10、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变;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 11、平移的物征:平移是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移动;移动过程中本身的方向、大小、形状都不发生变化。 12、旋转:物体或图形绕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13、表内除法求商的方法: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只要想除数乘几得被 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就能计算出商。 14、被除数相同;交换除数和商的位置;可以用同一名乘口诀来求商。 15、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先找出已知条件;再根据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用乘法 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求几个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是平均分就用除法。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文化的培养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文化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教和学的方式方法的转变怎样来贯彻实施,因为,作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无法由简单教和学的方式方法获得。此时,数学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就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一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有何作用? 美国学者怀特认为,“文化的特征是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个人意识,个人通过学习其他个群体的习俗、信仰和技术来获得文化。”因此,首要的,数学对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它的抽象性决定数学就是一种文化。 作为人类抽象产物的数学,在最初的应用需要中,由数学语言系统演绎、逻辑系统推理,从而成为由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著作、数学工具等构成的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其语言、逻辑系统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对行为的影响,最终促进了数学理性精神的形成。 可见,数学从它的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课程的数学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辉。 美国著名数学史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的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的最深刻的核心最完美的内涵。而这正是数学的教育价值。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创新意识。 二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开发 结合数学定义和数学文化的分析,在实施作为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 1.数学的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文明、特别是西

一年级上册数学学案1.1 数一数_人教新课标

1.1 数一数学案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学习目标】 1、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 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 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 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 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 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 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 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 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通过数数,学会数数的方法。 2、“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 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

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 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 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 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 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 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 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 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 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培养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体验小组合作交流的快乐。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学生通过数数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难点:掌握数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课本的主题图你有什么发现吗? 2、尝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数字表示出第2、3页的物体分别是多少。 3、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数数的方法进行数数。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 (I)

2019-2020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

小学数学新课标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新课标现状分析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一方面,培养小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新课标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针对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不够令人满意之处,还需要广大数学教师队伍不同努力,共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确保新课标教学要求可以顺利实现。 一、小学数学新课标实施现状 1.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此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无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并

且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是非常的深刻,只是出于表面形式的理解,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无法做到熟练运用,也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充分释放了学生的个性,有效的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习,更加主动学习,体会到数学学科的乐趣所在。 2.更加注重知识的建构 从实施新课标以来,教师逐渐由建构主义代替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知识,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而小组学习模式,是最好的落实构建主义理论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有多种优势:第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答问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第二、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累积程度也不同,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一比单元目标: 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单元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单元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课时安排:3课时比一比(长短高矮)教学内容: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5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教学重点: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教具:实物、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1、明确比较的要求。(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 比XX矮、XX和XX同样高。)4、练习P4。(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5、小结。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 四、巩固练习。1、课本P5想想做做。(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二年级数学上册新课标要求

二年级数学上册新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标准(20201001204218)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数据收集整理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数与代数: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图形的运动 1、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2、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 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量的计量: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千克=1000克. 数学广角一一推理 1、简单的推理 2、列的变化规律 二、课程内容: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课程实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本册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 数学教学要反对传统,更新形式,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其中情景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一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可以优化情境,在新知中发挥主体作用;可以依靠情境,在反馈中加强联系实际。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谈谈。 标签:新课改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小学数学 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实践也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较脆弱,缺乏学习动机,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只有当所设置的情境具备新异、变化的特点,才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只给了猪八戒1个,给了唐僧8个,沙僧5个,自己留下了6個。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样多,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至此课堂静了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帮猪八戒很快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2 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平均分给他们

一年级上册数学新课标辅导作业

辅导作业(一)姓名1.○○○○○ 把左边的4个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个涂上颜色。 2.☆◇○□△ (l)从左面数,○排在第()个. (2)从右面数,△排在第()个. (3)□左面有()个图形. (4)○右面有()个图形. (5)从○开始往右数,数到第()个是△. (6)☆和△相隔()个图形. 辅导作业(二)姓名 1.在少的下面画√。 2.在多的后面画√。 3、比一比,画一画 (1)画★比○多一个(2)画△与○同样多 ○○○○○○○○○ 4.思考题★★★ 晚上,小明的妈妈为全家人每人准备了同样多的葡萄。看完电视,每个人的盘子里都剩一些,小明剩5颗,爸爸剩1颗,妈妈剩3颗。猜猜谁吃的最多,谁吃的最少。 --

辅导作业(三)姓名 1.看图列算式,并计算。 2.算一算。 2+1= 3+1= 2+2= 3-1= 5-3= 4-2= 0+5= 3-3= 4-0= 5-1= 4-1= 0-0= 3.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 4○3 5-2○2 3-3○1 2+1○3 辅导作业(四)姓名 1.算一算,连线。 2.看图,填空。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 ()-2=3 ()-4=1 4-()=1 3-()=2 5-()=3 ()-( )=2 2+( )=5 --

辅导作业(五)姓名 3 1 4 2 3 三、我会从大到小排一排。(10分) ()>( )>( )>( )>( ) 辅导作业(六)姓名 一、我会选。(20分) 1、在里填“>、<或=”。(8分) 3 3 2 5 2+”或“—”。(12分) 2=2 1=2 2=0 1=2 二、我会看图填空。(6分) (1)图中一共有()个图形。 (2)从右往左数,是第()个。 (3排第()。 --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标准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 数据收集整理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与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与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数与代数: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与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图形的运动 1、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2、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与欣赏数学美的意

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量的计量: 1、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 1 克与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 千克=1000 克。 数学广角——推理 1、简单的推理 2、列的变化规律 二、课程内容: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课程实施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观。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出示6÷3=(),学生回答“等于2”。教者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书本上的参考方法是:要想()三得六,括号里是几,就商几。一位学生回答:“因为3乘2得6,所以商2”。教者冷冷地说:“是吗?” 另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二)三得六,所以商2”。教者欣喜地说:“好!这才对吗。”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死板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