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重点大学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考察

我国地方重点大学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考察
我国地方重点大学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考察

我国地方重点大学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考

作者:张庆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郑州,450001

刊名:

江苏高教

英文刊名: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年,卷(期):2014(1)

参考文献(8条)

1.North,D.C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2.Page,S.E" Path Dependence" 2006(1)

3.别教荣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与战略——基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实践探索[期刊论文]-{H}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1)

4.阿什比;滕大春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 1983

5.奥尔特加·加塞特;徐小洲;陈军大学的使命 2001

6.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 2004

7.罗伯·高菲;盖瑞士·琼斯;林洙如公司精神——决定成败的四种企业文化 2003

8.伯顿·克拉克;王承绪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 1994

引用本文格式:张庆辉我国地方重点大学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路径依赖视角的考察[期刊论文]-江苏高教 2014(1)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皖江城市带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深入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皖江城市带出现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将借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保护较好的苏南城市群经验,试图找出一条适合皖江城市带的绿色发展路径。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绿色发展指数,以此来找出差异,寻找对策建议。 标签:皖江城市带;资源;环境;绿色发展指数;绿色发展路径 1 绿色发展的概念及文献综述 1.1 绿色发展概念 绿色发展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复合型,涵盖了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人居环境、绿色城市以及绿色文化等诸多方面。绿色发展模式极大的改变了以往的环境与经济不能协同发展的观念,它不但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提出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资本与动力当中,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具体来说,绿色发展的表现形式如下:(1)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2)保护环境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3)环境与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力与竞争力的体现。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最先提出“绿色发展”的是英国学者Pearce,他在《绿色经济蓝皮书》(1989)中提到只有通过绿色经济才能获得经济、人文、环境的全面发展。此后,各国学者对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方式逐步重视起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研究:其一是如何实现绿色新政及其具体方案;其二是如何发展绿色产业及其实施效果评价。其中Worforce Information Council of USA(2009)对美国绿色产业的就业效果加以评价时创造性的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Andrew Joavis(2011)在前人的基础之上,预测了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就业潜力。总之,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在西方国家颇受关注。 我国学者近些年来也对绿色发展相关议题加以重视,尤其注重研究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例如马林(2004)、刘国涛(2005)等学者归纳总结了绿色产业的概念和特点;姜明生(2008)、李忠(2011)等学者提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路和建議;曾健民(2002)、王克西(2008)、赵路(2009)等学者以我国具体区域的绿色产业发展为例,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估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例如席广亮(2008)研究出了一套针对江苏省绿色发展适宜性的评估方案,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2010)研究出了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这成为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研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文献。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路径依赖问题。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了路径依赖的历史、概念、作用机制、在制度变迁研究中的拓展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成果。我发现,路径依赖的概念分歧与共识并存,学者们同时讨论了路径依赖的作用机制。部分学者研究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拓展了它的研究领域。此外,路径依赖同样能被应用至经济实践当中去。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路径依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另外,此综述力争完整回顾前任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研究的理论空白,以期对该领域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路径依赖;演化经济;技术变迁;制度变迁 一、引言 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自然科学,后来被一些经济学家引入到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分析中,使得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最先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经济学用于分析技术变迁的是David和Arthur,而North将其用于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国内学术界对路径依赖理论是争

论和共识同时存在的。因此,摆在学者面前的就是对路径依赖理论的系统的梳理。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认知,更能很好的利用该理论指导实践。但是,经济学家运用新古典主义范式去分析经济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时是低效的。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它的假设时间是可逆的而制度是无效的,这与现实情况截然不同。他们单纯地从价格体系的变动来分析经济变迁过程,对于经济变迁中的报酬递增性、正反馈性、多重均衡性的把握是不准确的,经济变迁过程的复杂特性产生了这些特征。这就希望我们能用一个动态的眼光看待路径依赖。 在本文中,我们将遵循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这一逻辑批判性地综述路径依赖相关理论,其中在理论产生后对路径依赖的基本问题定义和作用机制进行简要整理评述,目的是回顾学者们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理论现有的不足之处,尽可能的对路径依赖的研究做出贡献。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解决产业结构改革的路径依赖问题。 二、路径依赖的概念 Arthur(1989)认为路径依赖是动态经济过程的一种非遍历性,他指出:如果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秩序无法以100%的概率实现同一种结果,那么这个经济系统就是路径依赖的,通俗的讲就是不能每次重复同一过程都导致同一结果。这是路径依赖最早的严格形

浅析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4122504.html, 浅析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作者:夏盛 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12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不利于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开发可行的绿色发展路径,是保障工业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的有效措施。基于此,本文在概述工业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烟台开发区”)的发展实际为例,尝试探索出一条工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工业绿色发展内涵困境路径 一、工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困境 (一)工业绿色发展的价值 工业绿色化的基本要义在于在既有工业经济空间格局下,使工业发展重心向清洁、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等新兴经济形态转变,追求环境友好、技术领先、产业融合、统筹布局、绿色先行,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对传统工业经济结构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路径。当前,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对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发展贡献大,但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已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烟台开发区,始终将工业作为立区之本。工业绿色发展,要坚持统筹当前和长远、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理念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广泛共识,并正付诸实践。 (二)工业绿色发展的困境 结合烟台开发区的发展实际,对当前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概括如下:一是工业绿色发展理念扎根不牢,一些传统工业行业落后的生产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由于观念影响、资金约束、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不少传统工业企业并不热衷于绿色发展,而有的企业即使认可绿色发展理念,也由于缺乏指导而迟迟找不到切入点进行转型升级;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庞大,但真正拥有领先于国内外同行的核心前沿技术的企业并不多,部分行业甚至盲目跟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力度亟待加强;三是工业园区建设导向不准,有的工业园区仍然以能否推动当地经济利益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从而误导产业重返强调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老路,阻碍工业绿色发展。 二、工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

量刑建议的实践困境与解决路径

量刑建议的实践困境与解决路径 关键词: 量刑建议/实践困境/路径 内容提要: 由一些基层检察院试行的量刑建议制度,虽经十余年的探索与尝试,仍未能全面推广开来。当检察院与法院在量刑问题上有争议时,出现了难以协调好法官自由裁量权和检察院求刑权的局面是该项制度面临的实践困境之一。检察机关引入量刑建议制度的初衷是通过自身合理参与刑罚裁量的行为来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摆脱困境的路径之一是对量刑建议权重新认识。量刑建议权并非专属于检察机关。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是诉讼请求而非法律监督。终极选择应是建立单独的量刑程序。 近年来,量刑规范化成了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基层检察院开始尝试在法庭上发表“量刑建议”,法院尝试“量刑答辩”,出台《规范量刑指导意见》、《量刑指导规则》,一些地区的法院在审判中实行电脑量刑,这些都是司法实务界在量刑规范化问题上的探索成果。许霆案中,前后两次量刑的巨大差异,①引起了社会民众对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实现罪刑均衡问题的关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如何在量刑规范化的司法改革进程中,积极参与刑罚裁量,有效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一、量刑建议的实践困境 我国现行法律对量刑建议并未作出明确规定。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随着庭审制度改革的深入,部分基层检察院开始尝试量刑建议

改革。1999年8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率先试行“公诉人当庭发表量刑建议”,并在2000年初确定为公诉改革的课题之一。在试行中,公诉人主要在发表公诉意见时提出量刑建议,并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就量刑意见展开辩论。此后,全国各地的检察机关陆续开展了量刑建议改革试点。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完善了公诉权、扩展了辩护权、制约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可以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②但是,这场由实务界率先发起的改革尝试,始终没有上升为法律规范或者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统一规定。导致量刑建议制度虽经较长时间的试点仍未能全面推广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截至目前,我国未制定出全国统一的量刑规范或量刑指南,检察机关提出的量刑建议都是一些事实清楚、情节简单、刑罚容易确定的案件,而大量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却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刑建议。限于客观现状,检察机关本身无法在所有的公诉案件中履行量刑建议的职能,导致了量刑建议未能常态化。二是在拿来西方“量刑建议”这一概念后,检察机关就直接在既有诉讼模式中添加上这一环节,当法院与检察院在量刑问题上有争议时,出现了难以协调好法官自由裁量权和检察院求刑权关系的局面。如果庭审中量刑的依据和证据发生变化,或者量刑建议不被法官采纳,公诉人就会觉得很“丢面子”,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院容易陷入尴尬境地;部分法官认为量刑建议有越俎代庖之嫌,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既是诉讼请求,又是量刑监督,无形之中干涉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制定统一的量刑规范或量刑指南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多年的实践

资源依赖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分析

摘要: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效率,比较高、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的差异。在区分投资型与收费型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资源依赖度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高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低于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视角下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整体上,我国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强度;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08 中图分类号:f062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35-04 近年来,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不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生态效率逐渐成为测量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概念和工具。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规制效果的衡量不仅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政策并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的生态效率,是环境规制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1研究综述 生态效率最初由schaltegger和sturm提出,指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经济价值与增加的生态环境负荷的比值[1]。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一个区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环境损害为代价实现经济产出最大化的潜力”[2]。生态效率综合考虑了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3],反映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绿色发展的核心要求,因此可以从效率层面反映绿色发展。 资源依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自“资源诅咒”命题提出以来,学者们围绕资源与经济增长展开了诸多的理论与实证探索,观点丰富,但尚未形成共识[4,5]。国内有学者对资源依赖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资源丰裕地区过于依赖资源禀赋,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忽视了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丰裕、生态脆弱、区域贫困的恶性循环容易引发“资源诅咒”现象[6]。也有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源诅咒现象进行检验,认为中国的资源诅咒现象对人力资本的挤出及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影响了生态效率[7]。 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环境规制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影响生态效率。经济效益存在“遵循成本”和“创新补偿”两种观点。“遵循成本”说认为企业满足政府环境规制的同时,会增加其额外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会损失生产效率[8]。“创新补偿”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9]。另外,关于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关系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有学者认为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效率间存在正相关 [10]。也有学者发现各省市环境规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逐底竞争”特征,环境规制短时间内对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负效应[11,12]。根据以上观点,将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间的关系整理如下(见图1)。图1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的逻辑关系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资源诅咒”问题,多以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作为检验变量,对资源依赖、生态效率等指标关注较少;②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及其他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传统研究大都是在区域同质性的假设条件下,考察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鲜有文献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加以区分。事实上,区域在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响应是不同的。 鉴于此,本文将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并试图从以下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拓展:①在资源依赖和生态效率的全新视角下检验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②从区域资源依赖度入手考察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实施效果;③将环境规制加以区分,反映环境规制效果的区域差异,为制定差异化的环境政策、提高区域生态效率提供参考。

路径依赖研究综述

路径依赖研究综述 对路径依赖问题的研究尚属国外的前沿领域。目前,有关路径依赖的研究涉及到多学科、多层次。学者们从技术创新、制度演化、社会历史、区域发展等许多不同学科视角对路径依赖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而,纷繁的视角仍没有揭开路径依赖的真面目,学者们依然困扰路径依赖的复杂多面性。本文尝试对以往的路径依赖研究做一梳理,以图对路径依赖有个比较全面的阐释,便于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有关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 由于路径依赖概念的抽象性以及这个概念在各个领域 的泛化应用,它被更多地从直观意义上赋予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就如David(2005)所评论的,“不需要严格的经济学和统计模型,从直观意义上我们就可以把握路径依赖的根本思想”。也正由于此,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路径 依赖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对路径依赖概念理解上的不严格,使得后来学者在运用该概念的时候产生了更多的混乱和误解,这也造成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接受的路径依赖的概念及相应理论体系的发展不足。表1列出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研究的文献,以便对路径依赖的复杂性加深理解。 由于强调路径依赖概念对历史的作用,一些研究者把路径依赖简单地概括为“历史总在发挥着作用

”(history matters),将路径依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因素的影响。对此,Araujo & Harrison(2002)区分了与路径依赖相关的一个概念:过去依赖(past dependence)。 相对过去依赖,路径依赖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路径依赖是一个事件的顺序,在其中,特定的经济过程不能从它的过去状态或行动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其二,路径依赖的过程结合了系统性的及独特的、不可预测的过程,将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到同一个事件顺序中。 Mahoney(2000)总结了不同学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认为他们所提的路径依赖有三个特点:一是路径依赖是对因果过程的研究,这种过程对早期历史阶段非常灵敏;二是按照路径依赖的观点,早期的历史事件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性是不能被先前的事件或“初始状态”解释的;三是一旦随机性历史事件发生,路径依赖就具有相关的确定性的因果模式或者可以称作“惰性”。 通过前述理论综述以及对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于路径依赖概念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也有一些共识。主要表现为: (1)路径依赖强调了系统变迁中的时间因素,强调历史的“滞后”作用。这种“滞后”作用既有可能是历史事件的结果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本身内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 内容速览] :当前我国衍生品市场存在规模大而品种少、需求大而本土市场浅化、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等困境,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以确保衍生品市场的稳健发展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及主流发展模式的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提出在模式选择上应该采用一种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以诱发性制度变迁为辅的混合模式;在发展路径方面,应该遵循“市场制度安排决定发展路径”的一般性思路;而在监管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点。我国经济发展对衍生工具的巨大需求,以及国际衍生品市场高度繁荣造成的严峻态势,使得发展模式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核心命题,确立一种适宜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突围”的关键。因此,关于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从市场的发展成熟度来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是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市场规模也比较大。因此国内学者关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外汇衍生产品上,利率和债券衍 生品的相关 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权益类衍生品的相关研究则非常少。 关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基础条件,Fratzscher (2006)

指出,一国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那么,标的资产的市场流动性, 稳健的会计、税收及监管标准,以及成熟的市场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指标。韩立岩、王允贵(2009)对Fratzscher 所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表示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条件仍然不成熟,大多处于尚未开始或者是正在建设的过程中。张维、王平、熊熊(2007)从制 度经济学的角度总结了海外股指期货和利率衍生品的发展条件,认为主要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完善的市场交易与风险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方面。 陈晗(2008 )指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演进模式:强制性演进模式和诱致性演进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衍生品的出现完全是自发的,政府从未有意识地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甚至法律常常成为衍生品发展的障碍。发达市场更倾向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以美、英为代表,而新兴市场更偏向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为代表。强制性变迁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印度都是较为明显的失败案例,韩国和新加坡金融衍生品 市场则因为政府的介入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韩立岩、王允贵(2009)则将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模式归 结为三类:一是自然演进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外汇衍生品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外汇避险保值需求自然产生的;二是被动发展模式,如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的外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代以来悄然发展起来的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文章首先上溯了理论的源头,阐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凡勃伦在阐述“缘由累积”时所隐含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萌芽;接着文章介绍了理论的正式提出者诺斯等人的论点;继而,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坎贝尔和瑞哲罗的观点,从而描述了1990年代中期路径依赖理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到的深入发展;最后,文章介绍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成果。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文献综述 一、理论的萌芽:凡勃伦 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 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1。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必然牵涉到变异(V ariation)机制、承袭(Inheritance)机制和选择(Selection)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当一个“复制体”(Replicating Entity)未能成功完全复制其自身时,达尔文进化(Darwinian Evolution)发生了。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进化主体总是受承袭机制影响,其发展演变是以对自身的承袭为基础和立足点的;(2)受初始条件区别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变异不可避免;(3)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换言之,不同方向的变异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存活的几率并不一样。这一作用过程适用于任何开放的演进系统。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探讨了将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可能性。贝奇霍(Bagehot, 1872)探讨了承袭和自然选择机制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及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效应;亚利山大和基德(Alexander & Kidd, 1892)探讨了伦理原则的自然选择效应;瑞奇(Ritchie, 1896)则将思想、习俗和制度的自然选择效应同个人和种群的自然选择效应做了区分2。而在经济学疆域内引入达尔文思想,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整体演进范式,并成为路径依赖理论先驱的,则是凡勃伦。 凡勃伦接受了达尔文的缘由解释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不仅是生物学的准则,而且是哲学准则。凡勃伦(1919)指出,“任何演化科学都是……自足的理论,是过程的、关于缘由累积持续进程的理论。……这些非个人的缘由累积和效应将因其累积性特征而在惬当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大行其道”。“现代科学将(因达尔文缘由解释方法的引进而)成为一门关于持续演化的学问,呈现出自我持续、 1参见A. Wolfe, “Functional Economics”,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s, edited by R. Tugwell, PP443-PP482,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24。缘由解释方法并不等同于决定论(Determinism),其间的区别参见Hodgson (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转引自Hodgson (2003),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_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_朱仁显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 朱仁显 李 凯 卢碧珍 [收稿日期]2011 04 05 [作者简介] 朱仁显,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 李凯,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与当代中国政治; 卢碧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自强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国家 的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平等。但是由于报酬递增以及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自我强化机制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路径依赖,专制主义制度被 锁定 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戊戌变法由于无法打破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制度均衡,无力实现制度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戊戌变法 [中图分类号]K 256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0633(2011)04 132 05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殖民者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一直以来以 天朝上国 自居的封建帝国沦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到了19世纪90年代,西方殖民者更是变本加厉地侵略中国,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存亡危在旦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们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以图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宣扬资产阶级思想、鼓吹民权的启蒙运动。不过令人痛惜的是,这一变法运动最终却以流血政变而失败告终。对于这一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不胜枚举。但大都归结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多种因素。这些解释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这些解释大都着眼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内外部影响原因,缺乏从制 度本身属性特点进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毕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制度主义取向。而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 诺斯在解释经济史时发现由于制度存在着路径依赖,即使经济制度是低效的的,国家也会维护这种无效率的制度。路径依赖的发现无疑为我们解释、探究具有制度主义取向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中的制度变迁,发掘制度发生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所以,本文就尝试着用路径依赖理论来探讨具有强烈制度主义取向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从1973年的 西方世界的兴起 到1981年的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作为西方学术界新经济史学派领军人物的道格拉斯 诺斯教授一直在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解释和研究西方的经济 132

绿色发展内涵及其路径选择的调研和思考

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绿色发展涵及其路径选择的调研和思考 作者:宏伟《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8日10版) 一、绿色发展提出的背景及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 究竟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绿色发展,当前制约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怎样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绿色发展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这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

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出,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转型期。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恩格斯曾经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一系列灿烂文明消亡的过程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围的生态危机。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峻形势。要遏制这一趋势,必须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绿色发展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是跨越式发展,我们在三十多年里就取得了发达两百多年的成就,这是一种“时空压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把发达二三百年时间中分阶段产生的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社会失稳、结构失衡、环境失序等问题集中到30多年的时空中,这也是一种时空压缩。 在这个阶段,我国面临日益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从资源状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油6%、铁矿50%、铜25%。2010年,我国油、铁矿、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目前我国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

模式与路径区别

目录 词语释义 设计模式简介 框架 原则 要素 模式 商业模式简介 历史 管理模式简介 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温情化管理模式 随机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管理模式 词语释义 设计模式简介 框架 原则 要素 模式 商业模式简介 历史 管理模式简介 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温情化管理模式 随机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管理模式 展开编辑本段词语释义 词目:模式拼音:móshì基本解释[pattern;design;mode] 事物的标准样式发展模式详细解释事物的标准样式。《魏书·源子恭传》:“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锲洨滨遗书序》:“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 编辑本段设计模式 简介 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它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似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设计模式 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经过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

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框架 一、设计模式和框架现在,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现在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应用程序工具箱和框架(Framework),我们平时开发的具体软件都是应用程序;Java的API属于工具箱;而框架是构成一类特定软件可复用设计的一组相互协作的类。EJB (EnterpriseJavaBeans)是Java应用于企业计算的框架. 框架通常定义了应用体系的整体结构类和对象的关系等等设计参数,以便于具体应用实现者能集中精力于应用本身的特定细节。框架主要记录软件应用中共同的设计决策,框架强调设计复用,因此框架设计中必然要使用设计模式. 模式 另外,设计模式有助于对框架结构的理解,成熟的框架通常使用了多种设计模式,如果你熟悉这些设计模式,毫无疑问,你将迅速掌握框架的结构,我们一般开发者如果突然接触EJBJ2EE等框架,会觉得特别难学,难掌握,那么转而先掌握设计模式,无疑是给了你剖析EJB或J2EE系统的一把利器。 原则 1、"开-闭"原则 2、里氏代换原则 3、合成复用原则 4 依赖倒转原则5 接口隔离原则 6 抽象类7 迪米特法则 要素 设计模式使人们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将已证实的技术表述成设计模式也会使新系统开发者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模式名称(pattern name)一个助记名,它用一两个词来描述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效果。命名一个新的模式增加了我们的设计词汇。设计模式允许我们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进行设计。基于一个模式词汇表,我们自己以及同事之间就可以讨论模式并在编写文档时使用它们。模式名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便于我们与其他人交流设计思想及设计结果。找到恰当的模式名也是我们设计模式编目工作的难点之一。问题(problem) 描述了应该在何时使用模式。它解释了设计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前因后果,它可能描述了特定的设计问题,如怎样用对象表示算法等。也可能描述了导致不灵活设计的类或对象结构。有时候,问题部分会包括使用模式必须满足的一系列先决条件。解决方案(solution) 描述了设计的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责和协作方式。因为模式就像一个模板,可应用于多种不同场合,所以解决方案并不描述一个特定而具体的设计或实现,而是提供设计问题的抽象描述和怎样用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元素组合(类或对象组合)来解决这个问题。效果(consequences) 描述了模式应用的效果及使用模式应权衡的问题。尽管我们描述设计决策时,并不总提到模式效果,但它们对于评价设计选择和理解使用模式的代价及好处具有重要意义。软件效果大多关注对时间和空间的衡量,它们也表述了语言和实现问题。因为复用是面向对象设计的要素之一,所以模式效果包括它对系统的灵活性、扩充性或可移植性的影响,显式地列出这些效果对理解和评价这些模式很有帮助。 模式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After Reading the Paper—“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 by Amy J. Hillman, Michael C. Withers and Brian J. Collins 课堂的时间曾经有同学讲过几篇关于资源依赖理论的文章,老师给的这篇文章“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被作为选读资料,而了解某一领域最好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其相关文献综述,所以,借此机会,我好好读一下这篇文章,在回忆同学们讲解的另外三篇文章的同时,这篇文献的阅读也必将加深对其他文章的理解。由于是文献综述,可能在此所做的笔记主要是知识的梳理,然后在整个过程中穿插自己的理解,最后总体表达一下自己的浅见。 这篇文章题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由Amy J. Hillman, Michael C. Withers and Brian J. Collins三位作者合作完成,2009年11月发表在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上。 资源依赖理论源于Pfeffer and Salancik’s (1978)发表的一篇文章“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组织的外部控制: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这开启了资源依赖理论在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行为有赖于其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这就给组织管理者带来了一个挑战,因为外部环境往往是不确定、不可控制的,如何提高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以及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就是战略管理的主题。 这篇文章发表之时,也就是2009年,刚刚是资源依赖理论提出30周年的后一年,作者认为30周年是一个全面回顾与展望资源依赖理论的大好机会,写此综述并不是简单的对这一领域的文献回顾,而是聚焦于其逻辑,关注具体应用这一理论的文献以及相关研究如何扩展资源依赖理论这一视角。 我的读书笔记也按照作者的文章结构进行梳理归纳,具体如后文所示。文章中按照资源依赖理论的英文全称“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将其缩写为RDT,不再赘述。 一、RDT and Mergers(资源依赖理论和企业并购) 对于企业并购,最主要的就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而RDT可能是仅次于该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 Pfeffer (1976)对于企业为什么并购作出了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通过并购一个竞争企业以降低竞争;二是通过合并上下游组织来管理其相互依赖性;三是扩大业务范围从而减少对目前有交换关系的组织的依赖。很多经验研究基本上都支持了这三种解释,这些研究包括Pfeffer (1972a),Galbraith and Stiles(1984),Pfeffer and Salancik’s (1978),Burt (1980),Walter and Barney (1990) 等,这些研究的核心观点是环境的相互依赖可以有效的预测企业并购。然而,另外一些经验研究却显示相互依赖并非是企业并购的唯一预测因子,其他原因还包括公司的历史环境(Finkelstein, 1997),产业环境(Hitt & Tyler, 1991),环境慷慨度和活力度(Heeley, King, & Covin, 2006),普遍的制度规范(Palmer & Barber, 2001)和组织的内部考虑(Campling & Michelson, 1998)。所以,后续研究,如交易成本、资源基础理论等将更好的说明完全用RDT来解释企业并购是不合适的。 Casciaro and Piskorski’s (2005) 也从RDT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的并购,作为RDT的复兴,同时也批评了其不足,包括:对“能力不均”(power imbalance)和“相互依赖”(mutual dependence)这两个概念缺乏识别力;混淆了规范方法和理论预测;其边界条件模棱两可;很多经验研究只是关注于某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而不是相互依赖。他们的研究透过RDT拓展了对企业并购的探测。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 及其破解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 刘汉民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 510632) [摘要]路径依赖有多种定义且不断进化,导致路径依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受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束缚,中国的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存在着路径依赖。只有改变制度环境,公司治理才可能向着最优的方向趋同。 [关键词]路径依赖;国企改革;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公司治理在我国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的讨论中,而且会计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们也不甘寂寞,纷纷着书立说,畅谈己见。但不同的学科对公司治理研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本文试图从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的角度探讨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第一节概要回顾和总结路径依赖学说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探讨路径依赖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第三节以我国为例分析国有企业治理中的路径依赖;第四节提出破解路径依赖的相关对策。 一、路径依赖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在经济学上,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思想最早产生于对技术变迁的分析。1975年,美国经济史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Paul A.David在《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路径依赖思想,不过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0年后,David与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W.Brian Arthur教授将路径依赖思想系统化,很快使之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发展最快、应用价值最高的学说之一。 David 的路径依赖思想来自于他对打字机史的研究。1936年,美国发明家Dvorak博士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键盘,起名为ASK键盘(美式简化键盘,American Simplified Keyboard,后被称为DSK键盘),声称比打字机发明者、美国人Sholes 1870年设计的、现在通用的QWERTY键盘效率更高。据说,当初 Sholes 在研制打字机时,为了解决打字员打字速度过快造成挤塞的问题,故意打乱了字母排列顺序,而按照直到今天仍通行的QWERTY顺序排列。不过,ASK键盘并没有站住脚,慢慢地销声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 ——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An Analysis o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__ Based on a Review of Path Dependence 曾亿武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自我强化和积累的性质,反过来会影响制度新一轮的变迁。我国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滞后、重速度轻效益的思维定势以及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使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文章最后,根据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 F120.3文献标识码:[A] 一、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简要的文献回顾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且制度变迁的时滞与其路径依赖性是密切相关的。在笔者看来,制度变迁本身就是一个由路径选择到路径依赖、路径突破、路径更替的过程。路径依赖是对路径选择的强化和延续,使得已经存在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刚性,将对其后新的制度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一词最早由生物学家古尔德在对生物进化路径进行描述时提出的。此后,大卫·保罗(A.David Paul)于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对路径依赖进行了最早的经济学讨论,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978年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又提出了“互动性行为”问题,他指出,经济结果严重依赖于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此,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优的结果可能非常流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保罗和阿瑟(W.B.Arthur)将路径依赖引入到技术 *作者简介:曾亿武,男,1988年11月5日出生,现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丁颖实验班,著有作品集《风华正茂》,参与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防灾救灾等课题的研究。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五山公寓3-424,510642。邮箱:zengyiwu1988@https://www.360docs.net/doc/9b14122504.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