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1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院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学有两大分支,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重要领域,它在经济类课程中占有显赫的地位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认清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学习者借鉴,参考,择取,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经济学研究与改革创新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会计学,贸易学等经济类课程有关联,在应用上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学习本课程,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求学习者关注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由萨谬尔森编写的《经济学》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萧琛等译:《宏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美]劳伦斯.迈因纳斯,凯思林.南茨著,曹祖平等译:《经济学学习指南》,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阐释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以及如何用它们解释近年来许多非常重要的历史问题和政策问题.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理解微观

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明确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明确为完成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主要的政策工具;了解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策目标间进行权衡的可能性;了解政策工具及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深入了解总供给,总需求以及宏观经济均衡;利用总供求的分析来说明经济政策和外生变量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供给和需求的.

一,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2,由于大萧条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认识到,政府必须更多的参与使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化的活动.当市场经济靠自身的力量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的水平,政府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失业和缩短经济下降周期.

3,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周期的反复无常的变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以减缓经济活动中的这种摆动,并且尽力使GDP保持在或接近于其潜在的水平.

4,劳动力分为两组:正在工作的个体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个体.失业率计量的是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的比率,既不在工作也不在找工作的个体并不列入劳动力之中. 5,稳定的物价是健康经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物价迅速变化会扭曲公司和个人的经济决策.物价总体水平最常用的衡量方法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1,一国的总供给(AS)取决于企业能够收取的价格水平,以及经济的生产能力或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由可以获得的生产性投入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管理与技术效率本身决定的.

2,总需求(AD)是指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愿意对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总额.AD受价格水平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3,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经济的总产出.全国的产出和价格水平按需求者愿意购买企业所愿意销售产品的水平来确定.直接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决定就业,失业和净出口.

第二章经济活动的衡量

本章内容教学任务完成后,学习者应当能够:清楚的解释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以及

精确的衡量一国产出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明确GDP计算的产出法和收入法或成本法的定义;了解GDP计算中间产品和增加值的定义;解释名义GDP与实际GDP 之间的区别;按照生产法分析GDP的构成:消费(C),总国内私人投入(I),政府购买(G)及净出口(X),并解释其原因;了解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解释为什么一国总投资(IT)通常要等于该国总的私人储蓄(PS)加政府购买(GS);区分3种不同的价格指数:CPI,GDP缩水和PPI.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商品和服务的产量的最综合的指标.它由一国在给定年份中的消费(C),总国内私人投入(I),政府购买(G)及净出口(X)等4个部分的货币价值之和构成.

2,通过使用物价指数,能够"紧缩"名义GDP(即用现价计算的GDP)以得到更准确的实际GDP(即用某一个基准年的货币购买力所表示的GDP)指标.使用这样一种物价指数可以照顾到由于价格水平变化所造成的统计尺度的变动.

3,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是两个进一步推算的官方统计项目.可支配收入(DI)是指在扣除税收支付,未分配利润中的公司储蓄以及转移支付之后,人们实际上剩下来的能够用于其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4,根据国民帐户的规则,所计算的储蓄必然等于所计算的投资.在一个假设的只存在家庭的经济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而在一个完备的经济中,私人储蓄加政府盈余等于国内投资加国外净投资.储蓄与投资的恒等意味着:无论经济是处于,景气还是萧条,社会是处于和平还是战争,储蓄与投资的恒等关系都必然是成立的. 5,国内生产总值甚至国内生产净值都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真正的经济福利的指标.近年来,统计学家开始作一些修正,对一些非市场活动(如地下经济)进行衡量. 6,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时,出现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下降时则出现通货紧缩).我们用物价指数来计量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价格概念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它衡量的是消费者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与基期年份的支出之比率.

第三章消费与投资

通过本章内容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决定性;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的定义;将个人消费函数加总得出一个国家的消费函数,它是由可支配收入,财富,永久性收入以及生命周期假说决定的;认识到投资是全部支出的第二大组成部分,要理解经济中投资支出的水平取决于预期收入,成本

和对未来的预期;将消费和投资视为总需求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一,消费与储蓄

1,消费(C)主要是由可支配收入(DI)决定的,因此,消费函数把消费与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储蓄(S)是未用于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储蓄函数是消费函数的镜像反映. 2,边际消费倾向(MPS)是消费变化与可支配收入基本变化之比率.边际储蓄倾向(MPC)是可支配收入变化相关的储蓄变化的相应比率,MPS+MPC=1.

3,可以把个人消费函数累加起来,以对全国消费函数进行估算,这也取决于可支配收入.

4,消费函数是以纵轴上的消费支出和横轴上的可支配收入绘制而成的,通常,如果财富或长期收入等其他一些变量发生变化,消费函数和相应的储蓄函数,会向上或向下移动.

二,投资的决定因素

1,投资――对新住房,工厂,设备以及库存增加的支出,是总需求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其作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决定总需求,而且在于它与资本存量,长期经济增长和总供给的关系.

2,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经济中产出或GDP的总体水平.假如经理认为其产品的销售市场坚挺,那么公司更愿意投资于新厂房和设备.因此,假如经济在增长,销售在上升,公司则更愿意投资.这种产出变化率与投资率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

3,投资的第二个重要决定因素是成本.因为资本设备通常价格昂贵并能持续使用多年,公司往往通过借贷来为其投资项目融资.因此,利率是与投资相联系的一种重要成本.与投资有关的另一个成本因素,是政府对公司征收的公司税.纳税减少利润,因而减少投资项目的吸引力.替换办法是,由政府提供投资税额减免,以鼓励公司扩大投资.

4,投资是总需求中最不稳定的组成部分.这种不稳定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在确定投资水平时预期的重要性.

5,投资需求曲线把利率与投资水平联系起来.该曲线向下倾斜,当经济中的产出,税率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变化时,能够上下移动.

第四章经济周期和总需求理论

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能够:概括出美国经济周期的经历以及原因;理解经济周期各连续的阶段;描述总供给和总需求背后的经济周期理论;要懂得使用预测经济周期行为的经济建模方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了解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的差别.

一,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各不相同又各自相同.每个经济周期都有其各自的产生原因,时间长短,严重程度和发展轨迹.但是尽管存在这些不同,它们均遵循同一基本模式:陷于衰退;降到最低点;转向恢复和进入繁荣,达到顶点.之后再重新开始这一过程.虽然它们存在不同之处,但某些政策的基本模式有可能减轻周期波动的严重性.

2,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有不少解释,可分为两种类型:内部的和外部的.外部的产生根源包括经济体制外发生的变化:自然灾害,战争等.内部机制包括乘数加速数原理和需求引致周期.

3,经济学家们并未充分理解产生经济周期的根源.由此适当的发展了许多不同的理论.

二,总需求的分析基础

1,总需求包括经济各部门的全部意愿支出:消费(C),国内私人投资(I),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采购(G)以及净出口(X).

2,AD曲线向下倾斜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效应.当价格上升时,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则实际货币供给会减少.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名义货币供给量除以物价水平确定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变得相对稀缺或紧缩,因此货币的价格或利率就上升.各种依靠借贷资金的开支――消费,投资甚至净出口――则下降.

3,微观的和宏观的需求曲线之间存在若干重要的区别.微观中,注意力集中于某种商品的某个市场.在宏观中,我们旨在获得一幅整体经济而非仅仅是一个市场的图景.

4,有若干原因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其中,两种主要的变量是政策变量和外生的变量.政策变量包括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的变化.外生变量是由模型之外或超出决策者控制范围的变量.

第五章乘数模型

本章探讨乘数模型,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点有:理解简单经济均衡状态

中,S和I与C+I是等价的;解释简单经济朝均衡状态移动开始时经济是不均衡的;解释计划和实际的支出与投资之间的区别;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的值;理解乘数模型是怎样与经济中的AS-AD模型相结合的;理解政府的财政政策是怎样影响乘数模型中的产出的;理解税收乘数与支出乘数的差别.

一,基本乘数模型

1,在一个简单的封闭经济中,意愿投资和储蓄将确定GDP的均衡价值.为简化分析,教科书中假设投资是外生的.即把投资作为已知条件,而不由GDP决定,可以将投资曲线画成一条横线.

2,通过把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C+I)与总产出相比较,发现经济的均衡状态.

3,乘数与消费联系紧密.当公司多投资时,就业于投资的项目的工人将挣的更多的收入.MPC决定他们将消费多少额外的收入.然后,开支接受者将根据MPC转而支出更多.

4,乘数对于产出变化的有效性,取决于经济离充分就业或潜在GDP水平有多近. 二,乘数模型中的财政政策

1,乘数应用于影响和冲击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变量.外部变化包括战争,气候和石油价格变化等.影响经济的内部变量包括政府开支,税收和投资.

2,政府在提供集体或公共货物以及重新分配收入方面所起的作用.宏观经济理论进一步确定了包括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稳定经济的政府作用.财政政策如运用适当,对产出,就业和价格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3,政府用税收为其开支筹措款项.当政府征收一笔固定数额作为税收时,采用一次性收税法,不管经济的产出水平.这时,DI不等于GDP,而是DI+T=GDP.

4,假如经济中的总支出超过产出水平,则经济将扩张.而如果C+I+G小于产出水平,则经济将收缩.

5,G的变化对GDP的效应与I的变化完全一样.它表示消费函数以外或超出消费函数的支出变化.因此,1/(1-MPC)=1/MPS.

6,税收乘数等于支出乘数乘以MPC.当政府改变税收时,也将对经济产生倍数效应.然而,税收乘数总是小于支出乘数.

第六章货币与商业银行

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理解:货币体系发展的过程;了解M1与M2的差别;利率

决定货币价格的作用;货币的3种职能;了解银行系统发展的过程;明确在银行系统中货币乘数背后的数学原理;了解金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转换;了解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以及所引出股票市场价格的随机行走理论.

一,货币和利率

1,在我们的经济模式中,使用的货币主要形式是交易货币即M1.M1包括流通中的硬币和纸币,再加上即期和其他活期存款.M2作为广义的货币总和,包括M1,储蓄帐户和小额的定期存款.在过去的10年中,这一更广义的货币定义较之M1已成为一种更稳定的衡量货币供给量增长的指标.这一发展趋势部分是因为银行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新的支付工具所致.

2,利率是货币的价格,经济中没有不变的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条件会导致利率升高:存款或贷款的到期时间越长;与这一特定贷款或金融投资相联系的风险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小;与贷款相联系的行政管理的成本越高.

3,借款者和放款者同样需要关注通货膨胀对其金融资产和债务的价值的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将会下降.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4,货币作为商品没有任何使用价值,货币具有三个基本的功能:交换媒介;记帐单位;价值储藏.以货币的形式持有资产或财富的成本,是对获得更高收益率或更高的其他金融资产利率机会的放弃.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主要为:交易需求,资产需求. 二,银行业务和货币供给

1,银行以无息准备金的形式持有一部分资产.这部分准备金以现金形式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或存于中央银行.持有准备金是为了符合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银行之间日拆现金的需要.

2,"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使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每一笔新存款中,必须有一部分以闲置的准备金形式持有,其余的部分才可以贷放.货币供给乘数=1/存款准备金比率.事实上,如果银行持有过量的准备金或者当所有的新货币不被存入银行时,货币创造过程就会减弱.

第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描述美联储的运行结构;简述公开市场的运行方式;叙述货币政策变量,政策的中间目标与目标变量的区别;解释美联储和银行系统解除

管制的后果;描述货币市场供求图中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名义利率变化之间的联系;叙述银行储备的变化和货币供而引发的名义GDP的变化,名义利率,投资和其他支出与它们所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化之间的联系.

一,中央银行业务和联邦储备系统

1,美国的货币政策由联邦储备系统的管理委员会制定.美联储根据该委员会做的决定,控制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比率.美联储通过改变贴现率,增加或减少准备金的数量,从而启动影响总需求的机制.

2,从本质上讲,货币政策是为了使借款更容易或更困难而设计的一种政策.借款的人之所以借款是为了消费,因此,如果借款的数量能够得到控制,那么消费的总量也同样可以得到控制;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增加.

3,商业银行不只是为了证明它们对银行业务系统有信心才与美联储保持一致,而是由于法律的要求,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对客户的存款留有准备金,美联储的存款是持有准备金的最便利的方式.如果美联储开始执行紧缩货币的公开市场业务时,商业银行恰好有多余的准备金.银行不会因为准备金不足而产生减少贷款和存款的压力,美联储必须继续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直到商业银行感到压力为止. 二,货币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

1,随着公司和家庭借款数量的多少,货币供给可以改变.以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避免经济衰退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美联储试图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也可以随国际储备的变化而变化.货币政策影响价格,产出,增长和价格的过程称为货币传导机制.

2,货币供给的变化与实际经济情况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条向下倾斜的曲线.一条是货币需求曲线,另外一条是投资需求曲线.从长远观点看,货币供给导致名义价值成比例的变化是可能的.但没有带来产出和就业的真正改变,叫做"货币中性". 第八章失业与总供给基础

本章教学要求学习者理解与掌握的重要内容有:叙述总供给背后的两种基本要素;解释有关总供给曲线古典观点和凯恩斯观点的差别;解释总供给曲线短期和长期形状的差别;理解奥肯法则;了解失业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解释失业率的计算过程;区分摩擦性,结构性及周期性失业;区分自愿性和非自愿性失业.

一,总供给基础

1,一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其潜在的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工资,价格在经济中的行为方式共同决定.

2,古典主义的看法:工资和价格对经济反应灵敏,具有完全弹性.因此,一国经济基本上完全由其潜在GDP水平决定.即总供给曲线就表现为一条在潜在GDP水平上的垂直线.

3,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工资和价格对经济的反应是缓慢的,具有粘性.因此一国经济可能在远低于潜在产出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即总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水平线或一条非常平坦的曲线,至少在潜在GDP的左侧.

二,失业

1,奥肯法则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奇迹,它告诉我们,实际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2%,失业率就上升1个百分点.如果实际GDP与潜在GDP以相同的比率增长,那么失业率保持不变.

2,失业者指那些现在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就业者指那些在劳动力市场上从事有报酬的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根据失业的原因将失业分为3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又试图通过区分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来了解失业及其背后的原因.

3,不同类型的失业要求政府作出不同的政策反应.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不会给经济带来多大的麻烦;周期性失业可通过经济政策熨平经济周期的低谷来解决.但要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政府对结构性失业者进行重新培训,才能让他们找到新的工作.

第九章保持价格稳定

通过本章教学,学习者能够:叙述衡量通货膨胀的方法;区分温和型通货膨胀,急剧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叙述通货膨胀怎样对财富的分配,资源配置及相对价格产生的影响;区分惯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总供给,总需求图为背景,解释各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总结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种惯性通货膨胀的作用;定义最低可持续失业率并对降低它而所面临的挑战加以解释.

一,通货膨胀的本质及影响

1,人们常常用某一期到下一期价格指数的变化率来衡量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并不

是说所有的价格都在上涨,它是价格和成本的综合水平的上升.

2,尽管历史上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但令人欣慰的是,急剧的通货膨胀不会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并不会严重到破坏相关的价格体系,而且预期通货膨胀率十分稳定且可以预见.

3,均衡的通货膨胀使所有商品或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成比例上升,非均衡的通货膨胀则只影响特定的商品或商品种类.人们可以通过事先的计划安排来消除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但由于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会产生再分配效应,人们不得不采取巨大成本加以规避.因此,非均衡且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最具有破坏力.

二,现代通货膨胀理论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于过多的总需求引起的,而且经常与更高的实际GDP 和名义GDP联系在一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成本上升推动总供给上升,因此它与更低的实际GDP水平联系在一起.惯性通货膨胀率所反应的是通货膨胀的内在的比率,在这样一个比率水平上,人们可以对它产生预期.

2,由于经济具有动态的本质,我们永远不能期望可以根除失业现象.要增加就业,必须保持高于企业意愿的工资率,这就对经济的通货膨胀产生向上的压力.LSUR是最低可持续失业率,这是在没有通货膨胀压力下,我们可以期望达到的最低失业率.

3,菲利普斯曲线向我们展示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短期看,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从长期看,惯性通货膨胀会上升,从而整个菲利普斯曲线会向上移,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将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

三,反通货膨胀政策的两难困境

1,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经济体可采取措施使自己与通货膨胀绝缘,这些措施包括:各种转移支付,调整名义利率等.

2,为了降低惯性通货膨胀率,一个国家必须承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和失业率上升的后果.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实现完全稳定的价格和自由市场的基础上维持充分就业.

第十章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的政策

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能够:区分结构性预算和周期性预算;解释挤出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区分内债和外债;评估管理总需求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效率;

理解固定法则和相机抉择的差异;对经济中所采取的相机而行的财政-货币混合政策形成自己的观点;叙述国民储蓄率的组成因素.

一,债务的经济后果

1,结构性预算指的是,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政府的收支状况,它是衡量财政政策效果的最佳指标.周期性预算是指经济周期对政府收支的影响.周期性预算+结构性预算=实际预算.

2,许多人认为,政府赤字将导致利率的上升,从而会挤出私人投资.严格的货币主义观点更强调,这种挤出是即时的和完全的,其原因在于政府的负储蓄使得可融通资金减少.

二,稳定的经济政策

1,为使一国经济的产出和增长达到适宜的水平,政府必须考虑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为了获得高投资,财政预算应保持平衡或略有盈余;而货币政策则应是扩张型的以确保低利率.

2,由于时滞的存在,限制了财政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反应能力.明确问题所在,选择适宜的政策等等都需要时间.等到其对经济能够产生实际影响时,经济形势可能已发生变化,从而原来正确的政策由于时滞的困扰竟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3,较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显得更为间接,它通过利率,信贷以及汇率的变动来影响支出.实践证明,货币供给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产出;在长期中,较之价格和工资,名义GDP的变动比率更大.

三,经济的长期增长

1,70年代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主要由于:环境及保健与安全方面法规的出台,没能促进产出的增加;能源大量地替代劳动和资本;大量的非熟练的低工资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市场.

2,一国的财富不仅包括有形资产和资本设备.在全球经济富有大量的高度流动性资源的今天,一国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所在.回顾日本二战后的发展历程,这一现实鲜明的证实了上述观点.

一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案.docx

一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案 (第二学期) 一年级校本课程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喜新好奇,求知欲强,记忆力非凡。古德云:“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先入为主地在他们脑海中播撒爱和善的种子,这必将奠定他们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通过以往的经验,我了解到孩子们非常乐于诵读,但是在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方面还存在欠缺,生活、学习行为方面进步不够明显。《弟子规》的诵读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把想、说、做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解决现实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能力,同时也引导他们能够把“孝心”升华,开展出对他人,对这个社会感恩之情。 二、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认识,就是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弟子规》是一部浓缩的教育史,集中国文化之大成。我们常常为语文教学的单薄而苦思,寻求更好的办法让学生的知识与见识厚重起来。学校开展以《弟子规》为载体的校本课程,也是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为孩子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他们的知识底蕴厚重起来,让我们的孩子终生受益。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节选。 四、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科目校本教学 二年级 教科书名称 弟子规 2.班级及册数 具体目 开课任课 2.26周节数 2 节总授课节数36魏永萍 日期教师标: ( 1 ) 为学生 打开经 典阅读 之门, 为培养 学生的 阅读兴 趣打好 基础够 丰富学 生的课 外生活。 ( 2 ) 让学生 学习礼 貌、学 习做人 的道理。 ( 3 ) 培养小 学生的 注意力和记忆力。 ( 4)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课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基础知识精讲】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用此法可解出形如a x 2=(a ≥0),b )a x (2=-(b ≥0)类的一元二次方程.a x 2=,则a x ±=;b )a x (2=-,b a x ±=-,b a x +=.对有些一元二次方程,本身不是上述两种形式,但可以化为a x 2=或 b )a x (2=-的形式,也可以用此法解. (2)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零,而另一边易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时,就可用此法来解.要清楚使乘积ab =0的条件是a =0或b =0,使方程x(x -3)=0的条件是x =0或x -3=0.x 的两个值都可以使方程成立,所以方程x(x -3)=0有两个根,而不是一个根. (3)配方法:任何一个形如bx x 2 +的二次式,都可以通过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方法配成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把方程归结为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的方程.如解07x 6x 2 =++时,可 把方程化为7x 6x 2-=+, 2 22 26726x 6x ??? ??+-=??? ??++,即2)3x (2=+,从而得解. 注意:(1)“方程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平方”的前提是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1. (2)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般不用此法,掌握这种配方法是重点. (3)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0c bx ax 2 =++(a ≠0)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 、b 、c 确定的.在 0ac 4b 2≥-的前提下,a 2ac 4b b x 2-±-=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即0c bx ax 2 =++(a ≠0)的形式; ②正确地确定方程各项的系数a 、b 、c 的值(要注意它们的符号); ③计算0ac 4b 2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就不必解了(因负数开平方无意义); ④将a 、b 、c 的值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个根. 说明:象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只是适宜于特殊形式的方程,而公式法则是最普遍,最适用的方法.解题时要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选用方法. 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①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没有实 数根.而根的情况,由ac 4b 2-的值来确定.因此ac 4b 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c bx ax 2 =++的 根的判别式. △>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没有实数根.

最新校本课程教案

三年级 校本课程教案

1、让我和你交朋友 一、教学内容:通过小玩具示范介绍自己,同学们也能介绍自己。并主动认识同学,和同学交朋友。 二、教学目标: 1、能主动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2、有表达的自信心; 3、能认真听别人讲话,适当做出一点评价; 4、知道生活中处处需要朋友,人人可可以成为朋友; 教学重点:主动与人交谈。 难点:能在生活中识字。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生:每位学生用彩色卡纸准备十五至二十张名片,上面写清班级、姓名、住址、电话号码;也可画一些图案作美化。 师:一个魔术盒,一个皮卡丘玩具,一个天线宝宝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老师取出一个魔术盒,让学生仔细观察(盒子里什么也没有),老师变变变,手在空中抓几把,盒子转几转,把手塞进盒子里,忽然发出“唧唧唧”的声音,学生一阵骚动,老师从盒子里拿出一个会叫的小玩具,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皮卡丘”。老师引导:听听它会和我们说些什么?要听得安静。皮卡丘(老师童音口述):我是皮卡丘,从神奇宝贝王国来,今年7岁,在樊营完小三年级1班读书,

我的班主任是---。我爱吃巧克力馅饼,爱好跳绳、踢球……我想和大家交朋友,谢谢!交流:我听到皮卡丘说……(指明学生回答)我知道了它住在哪里,爱吃什么,爱好是什么,它想和我们交朋友。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生:是皮卡丘告诉我们的。它说得很清楚。它的声音很响亮。 (二)鼓励自我介绍 1、你能不能像皮卡丘一样介绍一下自己? 2、点名叫举手的学生上台自我介绍。 3、鼓励学生评价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优点是什么?哪里需要再进步?根据介绍情况逐步提出说话要求:说话时要声音响亮;语句要通顺,不能颠来倒去;眼睛要看着大家;站立时手放两边注意仪态,不要在衣服上不停地绞。…… 4、与已经介绍的同学谈话:你刚才没有上台的时候怕不怕?(怕)那么你现在还紧张吗?(不紧张)如果让你在上台你害怕吗?(不怕)为什么呢?(因为已经上了一次台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我就不怕了) 师小节:是呀,只要我们敢走出第一步,上台一次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怕面对很多人了。而且你会因此充满信心,经常举手。你要不要也来试试? 5、再请更多举手的学生自我介绍。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古诗欣赏《雨过山村》教学内容: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习,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玩玩.摆摆.画画 教学理念:小学一年级孩子正是天真活泼,可爱的阶段,所以我设计了一节室外美术课,让孩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在玩中找到学习乐趣,让美.体连起来,体现课程综合性. 教学重点:让孩子在玩中学会点,线,面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用体育器材组成美丽图画。 教学准备:学生小组内准备不同的体育材。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站队,按小组自由玩手中的跳绳.毽子.球等体育器材,玩出乐趣。 二.分组合作玩,体会合作乐趣。 三.摆一摆.小组内用同类器材合作摆图案。在合作用不同的器材合作摆不同的形象或摆出不同的作品。 四.小组内欣赏作品,进行组内评价,自己评价,教师评。 五.课堂延伸

宏观经济学全册教案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课 教 案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宏观) 授课班级国贸、营销本科 授课时间 授课课时68 授课教师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理解GNP、GDP、NI、充分就业等重要概念,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教学重点: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几个概念和计算方法,充分就业的含义和失业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国民经济循环恒等式。 教学课时:10 教学方法:讲解和经济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 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经济关系。这些总量经济关系主要有:国民收入,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投资量,失业率,货币流通量等等。在国民经济的这些许多总量中,国民收入是最具代表性的经济总量。因此,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波动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问题,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微观经济学又叫价格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和概念基础上的,所以要研究宏观经济学运行关系,首先我们要详细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 2课时)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GNP、GDP与NI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也称国民总产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这里,最终产品是相对中间产品而言的。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和消费的产品,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等。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说中间产品是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1:一个经济中,棉花的价值为2000万美元,棉花纺成棉纱后的价值为5000万美元,棉纱织成棉布后的售价为10000美元,棉布做成服装后的价值为15000万美元,这一过程为: 棉花——棉纱——棉布——服装——消费者 2000万 5000万 10000万 1.5亿 2亿美元 在这一过程中,棉花,棉纱,棉布都为中间产品,服装为最终产品,那么GNP为2.5亿美元。 例2:某农民去年收获稻谷10000斤,市场上稻谷价格为1.00元/斤。其中,3000斤稻 谷被该农民留下自己家人吃,5000斤稻谷被私人酒坊老板买去造酒销售,2000斤被市民买回家吃。那么该农民当年生产的GNP是多少呢?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和GDP是相同的概念,只是二者考察的标准不同。GNP是以本国国民为标准,而不管国民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是否来自国内或国外。而GDP是以本国国境为标准,而不管创造者是本国居民还是居民,只要是在本国境内实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都属于GDP.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可能不相等。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校本课程教案(一学年)

校本教案——安全教育 2020年1月 活动目标: 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活动准备:PPT课件等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注意安全,就是善待和珍惜生命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在全国各类安全事故中,学校安全事故所占的比重很大。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二、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学生讨论。作为小学生,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注意安全? 2、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在楼道内做游戏;上下楼梯靠右行;劳动时,不挥舞劳动工具,以免误伤他人;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特别是吸毒者;课外不玩火,不玩火……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①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靠路右边走。 ②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列队行走。 ③穿越马路,要走斑马线。 ④遇到“红灯”要停止,做到“红停绿过”。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 ⑥不能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追逐。 (3)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4)雷雨安全。遇到雷雨天气时,不在大树下避雨,不使用金属杆雨伞;

要远离阳台、金属栏杆、金属防盗网、电线等导体及建筑物外墙,不使用水龙头、淋浴器,尽量不使用电话,同时,关闭电视机、电脑、音响等用电设备。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该尽量寻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打雷时不要站在操场上。 (5)工地安全 禁止进入施工现场玩耍,进入施工现场戴安全帽,远离施工围挡,不摸碰施工机械,不在机械周边玩耍。远离正施工的建筑物,以免落物伤人,远离用电设施远离施工基坑,注意现场的铁钉,钢筋等刺伤熟知标志牌警示色的含义,不随意攀爬走动。 三、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四、小结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更要让它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安宁和幸福。

心理学课程教案第1章

(师范) 雷永生 教育学院教育与心理教研室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本章主要问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方法; 3、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 4、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5、心理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章教学方案:以讲授为主,从日常生活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入手,让学生对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侧重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生以前对心理学的认识和了解,克服不正确的认识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讲课中可视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调查,并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讨论(时间把握在十到十五分钟之间)。 本章教学时间:4课时。 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 1、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现代心理学把人的心理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特点。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所开出的一朵奇葩。心理现象不仅人有,而且动物也有。当然它们之间是存在着区别的。虽然研究人的心理必然地要涉及到动物的心理,但现代心理学仍然还是把有关人的心理作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虽然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但心理学仍然要把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作为其研究的重点,企图揭示人的心理的奥秘,加深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使人类能够真正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万物之灵。 对人的心理现象的初步理解。人的心理现象无时无处不在,它不仅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差别,而且也在随时随地地影响着我们的一切行为及其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思所想、喜怒哀乐,无不都反映着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我思故我在”,只要有人的生命的存在,人的心理就会像滔滔江水一样川流不息,就会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就会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人的心理是客观存在着的,使我们时刻可以感受到的。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案例内容: 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六是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这轮宏观调控,尽管货币政策已显示出强有力的效应,但目前能迅速取得如此明显效果,

一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第1课安全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安全现状。 2、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在学校、回家路上、活动中那些是不安全的?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 二、学习儿歌 1、出示儿歌:安全防范很重要, 千万不要忽视了。 卫生活动与行路, 安全第一保健康。 2、指导学生读。 3、学生齐读。 4、点名读。 5、背诵儿歌。 6、教师讲解。 三、思考与练习: 1、让学生说说在校内外的日常生活、日常活动、上学、放学路上应该注意哪些安全? 2、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说说你见到的不安全现象。 第2课看谁做得快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拖拖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做时间的主人。 二、学习重点: 让学生明白拖拖的做法是不对的,并且明白为什么不对。 三、学习难点: 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学会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会实际应用在生活中。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时间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在科学课上其中一些需要速度快的实验,动作也要迅速。 五、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图说话的能力。 六、学习过程: (1)档案馆: 师:请同学们观察拖拖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进行观察讨论。 生:第一幅图拖拖迟到了。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指针都指到了10点40分拖拖才去学校。

生:拖拖晚上11点还没有写完作业。 (2)咨询台:你喜欢小拖拖吗?为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像小拖拖这样吗?谈谈你是怎么做的? 生:讨论回答。 生:不喜欢拖拖。因为他迟到,拖拉,作业做不完等。我在生活中不跟拖拖一样,我不迟到,作业也及时写完等。 (3)活动区:算一算谁算得又对又快? (4)清一清:玩个游戏,谁最快最轻地把语文、数学课本和文具盒整齐地摆放在桌角上。 (5)实践园:时间快车 师:说一说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你能做些什么事呢? (6)开动脑筋 师:同学们谁来读读丽丽的故事? 生:读丽丽的故事。 师: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用15分钟就完成这些事吗? 生:有些说能,有些说不能。 师:时间是无价之宝,我们要做时间的小主人。 七、板书: 2、看谁做得快 一、拖拖的故事 二、算一算 三、清一清 第3课我自己会做 一、学习目标: 我们都有一双手,能够用这双手做哪些事情。 二、学习重点: 通过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使同学们自己明白自己的事情做。 三、学习难点: 使同学们在明白自己的事情做,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中,无论面对老师还是家长都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学习过程: (1)档案馆:“说一说” 师:我有一双能干的手,我这双手会做什么? 生:回答。 (2)咨询台:想一想 师:谁来读一读小强的故事? 生:读小强的故事。 师:小强面对妈妈他该怎么办呢?

2021年行测 系列课 方法精讲 教案笔记资料-数量(1)

方法精讲-数量 1(笔记) 【注意】1.说在课前: (1)在国考中,数量关系有两种题型:数字推理(给 1、3、5、7、9,问下一项)和数学运算(应用题,工程、行程问题),但是在国考近十年只考数学运算,不考数字推理,在 2010 年之后就没有考过数字推理。 (2)如果考的是省部级/副省级,题量是 15 题,如果考的是地市级及以下,题量是 10 题。 (3)国考的分值比较透明,不像省考,每个省不一样,且没有公开。国考数学每题都是 0.7 分。 (4)数学一般正确率是 30%,建议大家达到 60%左右,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数学有一个特点,不一定要做到 60%,要各个击破,无需每题都做,要选择好做的做。比较好懂和简单的,10 题做对 4~5 个,15 题做对 5~6 个,剩下的题目按照 1/4 概率去蒙,也能达到 60%的正确率,10 个也能对 6 个左右,15 个能对8~9 个。数学和资料分析一样,能做出来,正确率就比较高。 5.数学要做到百分之八九十是很难达到的,因为时间不够,做数学一般只剩十来分钟。数学不是雪中送炭,如果资料、判断、言语做不好,是不能靠数学来提分的,数学是 70~80 分的提分模块,如果考 70 分,做了数学可能达到 75 分。 2.数学运算:数学的知识点非常杂碎,如果每个题型到放在方法精讲,要讲 半个月,因此有些课程放到学霸养成课。 (1)三大方法(第一天):代入排除法、倍数特性法、方程法。 (2)六大题型(后三天):占 80%。 ①工程问题、行程问题。 ②经济利润、最值问题。 ③容斥原理、排列组合与概率。 (3)学霸课(占20%):周期、溶度问题、线段法、数字推理等。 第一节代入排除法

【通用】一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功能,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开创学校特色品牌,提高办学水平。 二、课程目标: 1.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引领全体学生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技精神。针对我校实际,确立“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校本课程目标。 3.以学校为基地,与外部力量合作,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 三、课程内容: 主要有分学校篇、家乡篇、育人篇、安全篇、安全篇和环保篇。三年级主要学习学校篇和家乡篇。 四、主要措施 1.新教学理念做引领,指导具体活动实践

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树立大教育观,用大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树立十种新型的教育观,即新型的教师观;新型的教学观;新型的学生观;新型的质量观;新型的课程观;新型的人才观;新型的教学方法观;新型的过程教学观;新型的教学手段观;新型的终身学习观。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新课改意识,及时捕捉信息,开阔视野,寻找差距,完善自我,提高素质,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做好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建立合理的激励评价管理机制,确保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要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对会教能编的教师,学校要采取各种形式,及时进行表彰和鼓励。同时,要研究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并与学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采用恰当的行政手段,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者。五、课程安排:每周一课时 第一课安全

校本课程教案1

数学奥赛辅导 奇数、偶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整数的奇偶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分析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享受愉悦,发现数学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整数的奇偶性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多媒体平台 [教学过程] Ⅰ.整数的奇偶性

将全体整数分为两类,凡是2的倍数的数称为偶数,否则称为奇数.因此,任一偶数可表为2m(m∈Z),任一奇数可表为2m+1或2m-1的形式.奇、偶数具有如下性质: (1)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 (2)奇数的平方都可表为8m+1形式,偶数的平方都可表为8m或8m+4的形式(m∈Z). (3)任何一个正整数n,都可以写成l n m2 的形式,其中m为非负整数,l为奇数. 这些性质既简单又明显,然而它却能解决数学竞赛中一些难题. 赛题精讲 例1.设正整数d不等于2,5,13.证明在集合{2,5,13,d}中可以找到两个元素a,b,使得a b-1不是完全平方数.

(第27届IMO 试题) 【解】由于2×5-1=32,2×13-1=52,5×13-1=82,因此,只需证明2d -1,5d -1,13d -1中至少有一个不是完全平方数. 用反证法,假设它们都是完全平方数,令 2d -1=x 2 ① 5d -1=y 2 ② 13d -1=z 2 ③ x,y,z ∈N * 由①知,x 是奇数,设x =2k -1,于是2d -1=(2k -1)2,即d =2k 2 -2k+1,这说 明d 也是奇数.因此,再由②,③知,y,z 均是偶数. 设y=2m ,z =2n ,代入③、④,相减,除以4得,2d =n 2-m 2=(n+m)(n -m),从而n 2-m 2为偶数,n ,m 必同是偶数,于是m+n 与m -n 都是偶数,这样2d 就是4的倍数,即d 为偶数,这与上述d 为奇数矛盾.故命题得证. 例2.设a 、b 、c 、d 为奇数,bc ad d c b a =<<<<并且,0,证明:如 果a +d =2k ,b+c=2m ,k,m 为整数,那么a =1. (第25届IMO 试题)

2、高鸿业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2014年6月修订) 学院 二○一四年六月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首页

备注:选用教材及参考书须注明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等版本信息。

三亚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2或4学时)填写课程章节教案首页; 2.教案与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一章导论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水平、运行、波动、增长以及调控的一门经济学科。 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应用方法上。 微观经济学:使用传统(物理学、牛顿力学等)方法研究、分析、综合考虑其内部作用,解释经济现象。利用个量方法分析经济,研究的是一般均衡。 宏观经济学:归纳总结各类经济现象,用总量的方法研究经济(综合法)主要研究: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通货膨胀、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财政政策、环保等问题。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662年威廉·配弟英国《赋税论》是宏观经济问题的最早研究者,其核心思想是保持财政平衡,通过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国民财富。 1758年魁奈法国《经济表》开创宏观总量分析的先河。其核心思想是研究一个农业国家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采取固定体价格方法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总量和货币流通总量、社会总产品和总收入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交换关系,作了宏观静态分析。 马克思《资本论》将社会总产品在使用价值上分成两大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次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成物资资料产品税补偿金(c)、工人工资收入(v)和资本家剩余价值(m),最后再对社会再生产(产品的实现)进行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的不可避免性。奠定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框架。 1929年,西方爆发经济大危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宏观经济问题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热闹话题和紧急任务。 1936 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第一部代表作。其主要思想有:(1)否定充分就业;(2)否定萨伊定律,即否定法国萨伊的“供给为其自身创造需求”理论,认为供给并不总是与需求相等,宏观经济经常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3)主张国家干预。 1963 阿克利美国《宏观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地建立起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宏观经济分析的若干前提假定 一、资源稀缺假设 指可用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一切要素、环境、条件和人工资源,小于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最大需求。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的三大特征:(1)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因;(2)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受外人支配;(3)具有完全的理性行为,可以准确比较和权衡各种经济活动的得失,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三、多元经济主体假说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即经济人)是多元化的。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居民、企业和

校本课程:茶文化教案(2017-2018学年)

第一课不可一日无此君 课时:5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日常生活、诗词故事等讲解茶的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和茶相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神农发现茶的故事 茶字字形的演变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课件展示故事一首《七字宝塔诗,茶》 教师:阐述诗中蕴含的茶的文化,让学生了解茶文化已经浸透文人骚客的血液,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茶的起源与传播 解毒的药——祭祀的祭品——僧侣的饮品——贵族的饮品——全民喝茶 3、茶的历史 (1)陆羽《茶经》记载: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 (2)茶的发源地是中国 (3)青城茶的历史:唐代《茶经》的记载;五代《茶谱》的记载;宋代设茶场。 (4)陆羽和《茶经》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欣赏记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一集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顾茶的起源与历史 二、探索新知 (一)导入 故事导入:苏东坡轶事一则 引出关于茶的礼仪和风俗 (二)教学过程 1、迎客第一礼:敬茶 老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从苏东坡的小故事中发现关于茶的礼仪?请知道的同学举手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揭示答案:苏东坡刚到寺庙,主持虽然看不起他,但还是让小和尚给他上茶。由此可

见,有客人来了,要给客人上茶是主人最基本的礼貌,也是古代的风俗。 过渡语:那么现在这种风俗还存在吗? 2、茶的风俗 欣赏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三集中的部分片段 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老师展示自己带来的茶叶,先让学生观察茶叶的外形和茶汤的颜色,然后请学生猜这种茶叶是什么茶叶? (二)教学过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答案,带来的茶叫毛峰,是青城本地产的绿茶的一种。 教师:毛峰是绿茶的一种,绿茶就是毛峰这种的种类。有绿茶,是不是还有红茶、黑茶,赤橙黄绿青蓝紫茶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茶叶都有哪些分类。 出示课件 1、茶的分类 (1)按照季节分:春茶、夏茶、秋茶 (2)按照地域划分: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武夷岩茶、青城雪芽、黄山毛峰等 (4)按照销路、制作手法等划分 (5)现代的科学划分:以制作工艺为基础,结合成品的品质,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六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茶叶的六大基本种类。 2、茶的包容性 教师:同学们家里肯定也有人喝茶,有没有观察过家人喝的茶是哪种呢?有没有除了六种基本茶叶之外的品种呢? (1)非茶之茶 花茶、药茶、奶茶、酥油茶等的介绍。 课件展示每种茶的代表 老师介绍这些代茶的产地和益处,及主要流行地区。 (2)以茶入菜 教师:茶,除了可以用作饮品之外,还可以用来做菜,完全没有想到吧?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几种茶叶做配料的菜。 第五课时 教学设计 一、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欣赏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二集 第二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课时:4课时 教学重点:各类茶具的名称、使用方法及茶艺中介绍茶具的表演方式 教学难点:茶具的使用方法和介绍的表演方式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资料讲解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 案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师何嗣媛1.一去二三里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辨认“八、入”“九、几”。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 2 认识1种笔画“”。 一、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生字卡片。 2要求学生观察住所周围有些什么景物。 (二)谈话引入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三)板书课题 1、一去二三里 (四)自读课文 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五)自学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数字,读给同座听。 (六)认字、写字 1认字 12个生字重点在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四、十、三”。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尝试认读图二下面的生字,再借助文中的注音纠正读不准的音。如同座的两个学生,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学生自练后,教师用卡片检查,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认记生字为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记牢。如“八”与“入”、“九”与“几”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想想“八、九”各像哪个字,不同在哪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几”字出头“九”,“入”字分开“八”。巩固识字的形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三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三年级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第一单元速算与巧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补数。 2.掌握巧算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加法中的巧算 1.什么叫“补数”? 两个数相加,若能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如:1+9=10,3+7=10, 2+8=10,4+6=10, 5+5=10。 又如:11+89=100,33+67=100, 22+78=100,44+56=100, 55+45=100, 在上面算式中,1叫9的“补数”;89叫11的“补数”,11也叫89的“补数”.也就是说两个数互为“补数”。 对于一个较大的数,如何能很快地算出它的“补数”来呢?一般来说,可以这样“凑”数:从最高位凑起,使各位数字相加得9,到最后个位数字相加得10。 如:?87655→12345,?46802→53198, 87362→12638,…

下面讲利用“补数”巧算加法,通常称为“凑整法”。 2.互补数先加。 例1巧算下面各题: ①36+87+64 解:①式=(36+64)+87 =100+87=187 3.拆出补数来先加。 例2①188+873解:①式=(188+12)+(873-12)(熟练之后,此步可略) =200+861=1061 4、练习 (1) 99+136+101 (2) 1361+972+639+28 (3) 548+996 (4) 9898+203 5、小结 第二课时减法中的巧算 1.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 例1 、300-73-27 解:式=?300-(73+27) =300-100=200 2.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谈生命》 教案1+优质公开课18新编

《谈生命》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知生命鲜活的形象,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以说话的形式感受生命的形象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品味、探究精妙语言的内涵 学情分析:学生人生经历有限,对人生的意义理解不够深刻。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冰心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二、自学、汇报、点拨 (一)感受生命的形象 (师: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很难说清楚,冰心老人也不敢说生命是什么,也只能说生命像什么,那么冰心老人到底把生命比作了什么呢?) 1、朗读课文,感受生命的形象。朗读的内容“开头——也不敢信来生” 2、请根据课文内容说话,说一说生命像什么?用这样的句式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冰雪是它的前身……” 学生可能说: (1)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

涛。 (2)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有时他遇到巉岩前阻,有时他经过细细的平沙,有时他遇 到暴风雨,有时他遇到新月和晚霞。 (3)生命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下聚集生力,在冰雪下欠伸。 (4)生命像一棵小树,在早春湿润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5)生命像一棵小树,春天,他开出满树的繁花,夏天,他长出浓密的枝叶,秋天,他结 出累累的硕果,冬天,他无力地投入大地的怀抱。 3、通过刚才的说话,你应该对生命有了初步的认识,请你说说。(如果学生回答有难度, 就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生命是快乐的,生命是痛苦的,生命是一个奋斗的过程,生命是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消亡的过程。) 4、继续说生命的形象。 (在作者的眼中,生命像一江春水,从雪山发源,最终流入大海,生命像一棵小树,历经四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好,现在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生命像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1:生命像一轮月亮,有时圆有时缺,圆圆缺缺构成了他的一生。 生2:生命像大海,有时波涛汹涌,有时风平浪静,潮起潮落正如人生。 生3:生命像一颗流星,宇宙是它的母亲,他勇敢地划破长空,绽放光彩,结束自己的生命。 (二)感受生命的本质。 (师:冰心老人除了谈到生命像什么以外,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那她又是怎样说的呢?) 1、朗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文末” 2、学生谈对生命的认识,要说出原因。 (师:这一段也就是本文的中心,正如作者说的“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好不好?) 3、问题:在你十几年的生命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1: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真诚,真诚地对待自己,对待别人。 生2: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付出,只要你付出,就会见到彩虹。 生3:生命中最重要的是感恩,感谢父母,感谢生活。 生4: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宽容,宽容别人是一种美德。 生5: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乐观,微笑着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 生6:生命中最重要的坚强,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