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思考题习题答案(新)

第三章思考题习题答案(新)
第三章思考题习题答案(新)

第3章酸碱滴定法

思考题

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什么就是酸?什么就是碱?什么就是两性物质?各举例说明。

答: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得物质都就是酸;如HAc、HCl、NH4+凡能接受质子得物质都就是碱。如,NH3、F-、CO3 2-,可以给出质子,又可以接受质子得物质称为两性物质。例如HCO3-、H2PO4-。

2.质子理论与电离理论得不同点主要就是什么?

答:质子理论与电离理论对酸碱得定义不同;电离理论只适用于水溶液,不适用于非水溶液,而质子理论适用于水溶液与非水溶液。

3.判断下面各对物质哪个就是酸?哪个就是碱?试按强弱顺序排列起来。

HAc , Ac-; NH3 , NH4+ ; HCN, CN-; HF, F-;H3PO4, CO3 2-

答:酸:H3PO4 HF HAc HCN NH4+

碱:CO3 2- NH3CN- Ac- F-

4.在下列各组酸碱物质中,哪些属于共轭酸碱对?

(1)H3PO4—Na2HPO4;(2)H2SO4-SO42-;(3)H2CO3-CO32-;(4)HAc-Ac-

答:属于共轭酸碱对就是(4) HAc-Ac-

5.写出下列酸得共轭碱:H2PO4-,NH4+,HPO42-,HCO3-,H2O, 苯酚。

答:HPO42-, NH3 , PO43- , CO32- , OH- , C6H5O-

6.写出下列碱得共轭酸:H2PO4-,HC2O4-,HPO42-,HCO3-,H2O,C2H5OH。

答:H3PO4,H2C2O4,H2PO4-,H2CO3,H3O+,C2H5OH2+

7、HCl要比HAc强得多,在1mol·L-1HCl与1mol·L-1HAc溶液中,哪一个酸度较高?它们中与NaOH得能力哪一个较大?为什么?

答:1mol·L-1HCl溶液得酸度大。由于HCl+NaOHNaCl+H2O HAc+NaOHNaAc+H2O 1mol·L-1HCl与1mol·L-1HAc消耗得NaOH得量就是一样得,所以1mol·L-1HCl与1mol·L-1HAc 溶液中与NaOH得能力一样大。

8.写出下列物质得质子条件:

NH4CN;Na2CO3;(NH4)2HPO4;(NH4)3PO4;(NH4)2CO3;NH4HCO3

答:NH4CN [H+]+[HCN]=[NH3]+[OH-]

Na2CO3 [HCO3-]+[H+]+2[H2CO3] =[OH-]

(NH4)2HPO4[H+]+[H2PO4-]+2[ H3PO4]=[NH3]+[PO43-]+[OH-]

(NH4)3PO4[H+]+2[H2PO4-]+3[ H3PO4]+[ HPO42-]=[NH3] +[OH-]

(NH4)2CO3[H+]+2[H2CO3]+[HCO3-]=[NH3]+[OH-]

NH4HCO3[H+]+[H2CO3]=[NH3]+[CO32-]+[OH-]

9.有三种缓冲溶液,它们得组成如下:

(1)1、0 mol·L-1HAc + 1、0 mol·L-1NaAc;

(2)1、0 mol·L-1HAc + 0、01 mol·L-1NaAc;

(3)0、01 mol·L-1HAc + 1、0 mol·L-1NaAc。

这三种缓冲溶液得缓冲能力(或缓冲容量)有什么不同?加入稍多得酸或稍多得碱时,

哪种溶液得pH将发生较大得改变?哪种溶液仍具有较好得缓冲作用?

答:(1)得缓冲溶液弱酸及其共轭碱得浓度比为1,且浓度较大,对酸、碱都具有较大得缓冲能力。当加入稍多得酸或碱时pH变化较小。(2)得缓冲溶液弱酸及其共轭碱得浓度比为100,其抗酸组分(NaAc)浓度小,当加入稍多得酸时,缓冲能力小。(3)得缓冲溶液弱酸及其共轭碱得浓度比为0、01,其抗碱组分(HAc)浓度小,当加入稍多得碱时,缓冲能力小。

10.欲配制pH为3左右得缓冲溶液,应选下列何种酸及其共轭碱(括号内为p K a):

HOAc(4、74),甲酸(3、74),一氯乙酸(2、86),二氯乙酸(1、30),苯酚(9、95)。

答:由pH=可知,应选一氯乙酸及其共轭碱配制pH为3左右得缓冲溶液。

11. 酸碱滴定中指示剂得选择原则就是什么?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酸碱滴定中指示剂得选择原则就是使指示剂得变色范围处于或部分处于滴定得pH突跃范围内;指示剂得变色点等于或接近化学计量点得pH。在实际滴定中,指示剂选择还应考虑人得视觉对颜色得敏感性,如酚酞由无色变为粉红色容易辨别,甲基橙由黄色变为橙色,即颜色由浅到深,人得视觉较敏感,因此强酸滴定强碱时常选用甲基橙,强碱滴定强酸时常选用酚酞指示剂指示终点。

12、下列各种弱酸、弱碱能否用酸碱滴定法直接加以测定?如果可以,应选用哪种指示剂?为什么?

CH3ClCOOH,HF,苯酚,苯胺,CCl3COOH,苯甲酸

答: CH2ClCOOH,HF,苯酚,CCl3COOH,苯甲酸为酸,其pKa分别为2、86,3、46,9、95,0、64,4、21。CH2ClCOOH,HF,CCl3COOH,苯甲酸很容易满足cK a≥10-8得准确滴定条件,故可用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苯酚得酸性太弱,cK a<10-8不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

苯胺为碱,其pK b为9、34,不能满足cK b≥10-8得准确滴定条件,不能用酸碱滴定法直接测定。

13、有人试图用酸碱滴定法来测定NaAc得含量,先加入一定量过量标准HCl溶液,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返滴定过量得HCl。上述操作就是否正确?试述其理由。

答:上述操作不正确。因为Ac-得=9、26,所以不能用强酸HCl进行直接滴定,凡就是不能用直接滴定法进行直接滴定得,也不能用返滴定法。

14、用NaOH溶液滴定下列各种多元酸时会出现几个滴定突跃?分别应采用何种指示剂

指示终点?

H2SO4,H2SO3,H2C2O4,H2CO3,H3PO4

答:根据就是否符合进行判断,若各多元酸得浓度不小于0、1mol·L-1,结果如下表:

15、有一碱液,可能为NaOH 、Na2CO3、或NaHCO3,或者其中两者得混合物。今用HC1溶液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时,消耗HCl体积为V1;继续加入甲基橙指示剂,再用HCl溶液滴定,又消耗HCl体积为V2,在下列情况时,溶液由哪些物质组成:

(1)V1>V2,V2>0;(2) V2>V1,V1>0;(3) V1=V2;(4) V1=0,V2 >0;(5) V1>0,V2=0

答:(1)NaOH+Na2CO3 (2) NaHCO3+Na2CO3 (3)Na2CO3 (4)NaHCO3(5) NaOH

16、判断下列情况对测定结果得影响:

(1)用部分风化得H2C2O4·2H2O标定NaOH溶液浓度。

(2)用混有少量邻苯二甲酸得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

(3)用吸收了CO2得NaOH溶液滴定H3PO4至第一化学计量点;若滴定至第二化学计量点,情况又怎样?

(4)已知某NaOH溶液吸收了二氧化碳,有0、4%得NaOH转变为Na2CO3。用此NaOH溶液测定HAc得含量。

答:(1)因为c(NaOH)=,当H2C204·2H2O有部分风化时,V(NaOH)增大,使标定所得NaOH得浓度偏低。

(2)因为c(NaOH)=,当邻苯二甲酸氢钾混有少量邻苯二甲酸时,消耗更多得碱使V(NaOH)增大,标定所得NaOH得浓度偏低。

(3)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用NaOH滴定H3PO4至第一计量点时,pH为4、7,Na2CO3被中与到CO2与H2O,对测定没有影响。滴定H3PO4至第二计量点时,pH为9、7,Na2CO3被中与到NaHCO3与H2O,将消耗更多得NaOH,使测定结果偏高。

(4)HAc与NaOH反应生成NaAc,计量点时得pH约为8、7,Na2CO3被中与到NaHCO3与H2O,将消耗更多得NaOH,使测定结果偏高。

17、用蒸馏法测定NH3含量,可用过量H2SO4吸收,也可用H3BO3吸收,试对这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答:在用过量H2SO4吸收NH3时,H2SO4得量要准确计量,需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量

H 2SO 4,用甲基红作指示剂;用H 3BO 3吸收NH 3时,H 3BO 3得量无须准确计量,只要过量即可。生成得H 2BO 3-要用HCl 标准溶液滴定,而过量得H 3BO 3不会被HCl 标准溶液滴定。

18、 今欲分别测定下列混合物中得各个组分,试拟出测定方案(包括主要步骤、标准溶液、指示剂与含量计算式,以g·mL -1表示)。

(1) H 3BO 3+硼砂; (2)HCI+NH 4C1; (3)NH 3·H 2O+NH 4Cl; (4)NaH 2PO 4+Na 2HPO 4; (5)NaH 2PO 4+H 3PO 4; (6)NaOH+Na 3PO 4 答:(1)硼酸+硼砂

H 3BO 3 =9、24,其共轭碱H 2BO 3-,=4、76,H 2BO 3-可满足>10-8得要求。 取试液V(mL),用HCl 为标准溶液,以甲基红为指示剂。计算公式为:

V

O H O B Na M V c O H O B Na 210)10()HCl ()HCl ()10(3

27422742-??=?ρ

H 3BO 3得测定

再取试液V(mL),加入甘露醇,使H 3BO 3强化,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酚酞为指示剂, (2) HCI+NH 4C1

取试液V(mL),以NaOH 为标准溶液,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测定HCl 。计算公式为:

再取试液V(mL),用甲醛法测定NH 4+

4NH 4+ +6HCHO 3H + +(CH 2)6N 4H + + 6H 2O

以NaOH 为标准溶液,以酚酞为指示剂,测定HCl 与NH 4+得总量。

V

M V c V c 3

4410)Cl NH ()]NaOH (NaOH)(NaOH )NaOH ([)Cl NH (-?-=总

总)(ρ

(3)NH 3·H 2O+NH 4Cl

取试液V(mL),以HCl 为标准溶液,以甲基红为指示剂,测定NH 3·H 2O:

然后向溶液中加入甲醛,以NaOH 为标准溶液,以酚酞为指示剂,测定NH 4+得总量。

V

M V c V c 3

4410)Cl NH (](HCl))HCl ()NaOH ()NaOH ([)Cl NH (-?-=ρ

(4)NaH 2PO 4+Na 2HPO 4

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NaH 2PO 4,以百里酚蓝为指示剂,测定NaH 2PO 4量,消耗体积为V 1;在加入氯化钙溶液继续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得氢离子,消耗NaOH 体积为V 2,

(5)NaH 2PO 4+H 3PO 4

以NaOH 为标准溶液,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消耗NaOH 体积为V 1,酚酞为指示剂,又消耗NaOH 体积为V 2。

(6)NaOH+Na 3PO 4

以HCl 为标准溶液,以酚酞为指示剂,消耗HCl 体积为V 1,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又消耗HCl 体积为V 2。

19、 对于不符合直接滴定条件得弱酸或弱碱,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滴定? 略

习题答案

1、 计算PO 43-

得p K ,HPO 42-

得p K 与H 2PO 4-

得p K 解:H 3PO 4 =2、12 =7、20 =12、36

=14-12、36=1、64 =14-7、20=6、80 =14-2、12=11、88 2.用下列数据近似地计算弱酸或弱碱得解离常数:

(1)某一元弱酸摩尔质量为122、1,称取1、04g 配成100ml 水溶液,其pH 为2、64,计 算弱酸得p K a 值。

(2)某一元弱碱得共轭酸水溶液,浓度为0、10mol·L -1, pH =3、48,计算该弱碱得K b 值。 解:(1)c==0、08518 mol·L -1 10-2、64

= =6、16×10-5 =4、21

(2) 10-3

、48

= =1、1×10-6 =5、96

3.计算pH=6、0时,H 3PO 4得各种存在形式得分布系数?

63

346362 2.12

6 2.127.20 2.127.2012.36

(10)(H PO )(10)(10)10101010101010δ----------=

+?+??+??解: =1、24×10-4

36

.1220.712.220.712.2612

.2263612

.2264210101010101010)10()10(10)10()PO H (------------

??+??+?+?=

δ =0、941

36

.1220.712.212.22612

.2263612

.2262410101010)10(10)10()10(10)10()HPO (-----------

??+?+?+?=

δ

=0、0593

36

.1220.712.212.22612.2263636

.1220.712.234

10

101010)10(10)10()10(101010)PO (------------

??+?+?+??=δ =2、59×10-8

4.当pH=7、00,8、50及9、10时,分别计算H 2CO 3得各种存在形式得分布系数。当H 2CO 3

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得总浓度就是0、20 mol·L-1时,问pH=8、50时得平衡浓度各为多少?解:pH=7、00

=0、193

=0、806

=4、53×10-4

pH=8、50

=7、40×10-3

=0、975

=0、0173

pH=9、10

=1、78×10-3

=0、932

=0、0660

pH=8、50

[H2CO3]=7、40×10-3×0、2=1、48×10-3 mol·L-1

[HCO3-]=0、975×0、2=0、195 mol·L-1

[CO32-]=0、0173×0、2=3、46×10-3 mol·L-1

5.计算下列溶液得pH值

(1) 0、10 mol·L-1 ClCH2COOH(一氯乙酸); (2)0、05 mol·L-1 KH2PO4;

(3)0、05 mol·L-1醋酸+0、05 mol·L-1醋酸钠; (4)0、10 mol·L-1 Na2S;

(5)0、05 mol·L-1邻苯二甲酸氢钾; (6)0、20 mol·L-1 H3PO4;

(7)0、10 mol·L-1 Na3PO4; (8)0、10 mol·L-1H3BO3; 解:(1) p K a=2、86

∵cK a=0、05×10-2、86=6、9×10-5>10K w

=36<105

∴[H+]==7、7×10-3

pH=2、11

(2)=2、12 =7、20

∵=0、1×10-7、2=6、3×10-9>10K w

=13>10

∴[H+]==2、2×10-5

pH=4、66

(3)[H+]==1、8×10-5

pH=4、74

由于c a>>[OH-]-[H+] c b>> [H+]-[OH-]

所以用最简式合理

(4) H2S =1、3×10-7 =1、1×10-13

S2- =9、1×10-2 =7、7×10-8

∵=9、1×10-2×0、1>10K w

<105

∴[OH-]==0、060

pH=12、78

(5) 邻苯二甲酸=1、1×10-3 =3、9×10-6

∵=0、05×3、9×10-6>10K w

=45>10

∴[H+]==6、5×10-5

pH=4、18

(6) H3PO4 =2、12 =7、20 =12、36

∵=10-2、12×0、2>10K w

=26<105

∴[H+]==0、035

pH=1、45

(7) H3PO4 =2、12 =7、20 =12、36

PO43- =1、64 =6、80 =11、88

∵=10-1、64×0、1>10K w

=4、4<105

∴[OH-]==0、038

pH=12、58

(8) K a=5、8×10-10

∵=0、1×5、8×10-10=5、8×10-11>10K w

>105

∴[H+]==7、6×10-6

pH=5、12

(9)NH4+K a=5、5×10-10

∵=0、05×5、5×10-10=2、75×10-11>10K w

>105

∴[H+]==5、2×10-6

pH=5、28

(10)0、10 Na2HPO4 =7、20 =12、36

∵=0、1×10-12、36=4、4×10-14<10K w

>10

∴[H+]==1、8×10-10

p H=9、74

6.下列三种缓冲溶液得pH各为多少?如分别加入6mol·L-1 NaOH溶液1ml,它们得pH各变为多少?

解:(1) 100mLl、0mol·L-1NH3·H2O与1、0 mol·L-1NH4Cl溶液

[][

]

31

.9H 69.4OH 1093

.005

.110OH 05.1101

6

11100)NH (931

.01016

11100)NH (L mol 0.6mL 126

.9H 74.4OH 100

.10

.110

OH 69

.474.434174.474

.4===?==?+?=

=?-?=

?===?=---+

----

p p c c NaOH

p p 加入

(2) 100mL 0、050mol·L -1NH 3·H 2O 与1、0mol·L -1NH 4Cl 溶液

[][

]

33

.8H 67.5OH 10931

.0109

.010OH 109.0101

6

105.0100)NH (931

.01016

11100)NH (NaOH

L mL6.0mol 195

.7H 04.6OH 100

.105

.010

OH 67

.574.434104

.674

.4===?==?+?=

=?-?=

?===?=---+

----

p p c c p p 加入

(3) 100mL 0、070mol·L -1NH 3·H 2O 与0、070mol·L -1NH 4Cl 溶液

[][]

37

.10H 63.3OH 104.2101

110113

10OH 10113

1016107.0100)NH (10111016107.0100)NH (NaOH

L mL6.0mol 126.974.4OH 1007

.007

.010

OH 4

74.43

4174.474

.4==?=?==?+?==?-?=?===?

=---+----

p p c c pH p 加入 计算结果说明c a ,c b 越大且二者得比值趋向1时,溶液得pH 值变化小,溶液得缓冲性能好。 7.某滴定反应过程中会产生1、0mmol H +,现加入5、0mL pH 为5、00得HOAc-OAc -缓冲溶液

控制溶液酸度。如欲使反应体系得pH 下降不到0、30单位,该缓冲溶液中得HOAc 与OAc - 浓度各为多少?若配制此溶液1L,应加多少克NaAc·3H 2O 与多少毫升冰醋酸? 解:设HAc 与Ac -得浓度分别为c a 、c b ×1、8×10-5=10-5 (1)

加5mLpH=5、0缓冲溶液后,反应体系得pH=4、7 ,若反应体系得体积为V 升 c(HAc)= c(Ac -)=

=10-4、7(2)

联立(1)(2)方程解c a=0、424 、c b=0、763

配制缓冲溶液需醋酸钠为:0、763×1×136=103、8g

醋酸为:=0、0244L=24、4mL

8.当下列溶液各加水稀释十倍时,其pH有何变化?计算变化前后得pH。

(1)0、10mol·L-1 HNO3; (2)0、10mol·L-1KOH;

(3)0、10mol·L-1 NH3·H2O; (4)0、10mol·L-1 HOAc +0、10mol·L-1NaOAc

解:(1)0、10 mol·L-1HNO3 pH=1、0

稀释10倍后[H+]=0、010 mol·L-1pH=2、0

(2)0、10 mol·L-1 KOH pOH=1、0 pH=13、0

稀释10倍后[OH-]=0、010 mol·L-1pOH=2、0 pH=12、0

(3)0、10 mol·L-1NH3·H2O

∵=0、1×1、8×10-5>10K w >105

∴[OH-]==1、34×10-3

pH=11、13

稀释后NH3浓度为0、010 mol·L

∵=0、01×1、8×10-5>10K w>105

∴[OH-]==4、24×10-4

pH=10、63

(4) 0、10mol·L-1 HAc +0、10mol·L-1NaAc

[H+]=1、8×10-5×=1、8×10-5 mol·L-1pH=4、74

稀释后HAc 、NaAc分别为0、010mol·L-1

[H+]=1、8×10-5×=1、8×10-5 mol·L-1pH=4、74

9.配制pH=8、0得缓冲溶液500ml,用了15mol·L-1得氨水3、5ml,问需加固体NH4Cl多少克?解: c(NH3)==0、105 mol·L-1

10-6=1、8×10-5×c=1、89 mol·L-1

m=1、89×53、49×0、5=50、5g

10.配制500mL pH=3、6得缓冲溶液,现有5mol·L-1HOAc溶液200ml,需加NaOAc·3H2O 多

少克?

解: c(HAc)==2、0 mol·L-1

10-3、

6=1、8×10-5× c =0、143 mol·L -1 m (NaOAc·3H 2O)=0、143×136×0、5=9、7g

11.现有0、20 mol·L

-1

得HOAc 溶液30ml,需配置一个pH=5、0得缓冲溶液,问需要加入0、

20

mol·L -

1NaOH 溶液多少毫升?

解:设需要加入0、20 mol·L -

1NaOH 溶液多少毫升VmL 10-5=1、8×10-5× 解之得 V =19、3mL

12.用0、1000mol ·L -1NaOH 标准溶液滴定0、1000mol ·L -1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化学计量

点时得pH 为多少?化学计量点附近滴定突跃为多少?应选用何种指示剂指示终点? 解:计量点时产物为邻苯二甲酸钾钠

c (邻苯二甲酸钾钠)=0、05000mol·L -1 w b b K K c K c 101005000.0105

1005000

.059.859

.811

>?=?>=

--

=1、13×10-5 pH=9、05 计量点前邻苯二甲酸氢钾剩余0、1﹪时 c (邻苯二甲酸氢钾)= c (邻苯二甲酸钾钠)= pH=8、41

计量点后,NaOH 过量0、02mL pH=9、70

滴定突跃为7、41~9、70,选酚酞为指示剂。

13、 用0、1000 mol·L -1HCl 溶液滴定20、00mL0、1000 mol·L -1NH 3 ·H 2O 溶液时,化学计量点得pH 值就是多少?化学计量点附近得滴定突跃为多少?应选择何种指示剂?

解:计量点时 HCl + NH 3 → NH 4Cl c (NH 4+)=0、05000mol·L -1 >105 c·K a =0、05000×10-9、26

﹥10K w

pH=5、28

计量点前NH 3剩余0、1﹪时 c(NH 3)= c(NH 4+)= [OH -]= pH=6、26

计量点后,HCl 过量0、02mL

pH=4、30 滴定突跃为6、26~4、30,选甲基红为指示剂。

14、有一三元酸,其=2、0,=6、0,=12、0。能否用NaOH 标准溶液进行分步滴定,若能,第一与第二化学计量点时得pH 值分别为多少?两个化学计量点附近有无pH 突跃?可选用什么指示剂?能否直接滴定至酸得质子全部被作用?

解: >10-9,>10-9 且 ,>104,第一、第二个H +

能滴定,且符合分别滴定得条件,故第一化学计量点附近与第二化学计量点附近均有pH 突跃。

=10-12, 太小,不能满足准确滴定条件,故第三化学计量点附近无pH 突跃,即不能滴定至酸得质子全部被中与。

第一化学计量点 pH 1=( +)=(2、0+6、0)=4、0 应选甲基橙或甲基红为指示剂。 第二化学计量点 pH 2=(+)=(6、0+12、0)=9、0, 应选酚酞为指示剂

15、用0、1000 mol·L -1NaOH 滴定0、1000 mol·L -1洒石酸溶液时,有几个pH 突跃?在第二个化学计量点时pH 值为多少?应选用什么指示剂? 解:酒石酸 =3、04 =4、37

8

37.4437.404

.39

04

.310101000.010101010

100.010

22

11------>?=?<=>?=?a a a a K c K K K c ΘΘ又

∴酒石酸不能分步滴定,由于第二步能准确滴定,因此只有一个突跃。 第二个化学计量点时 ,酒石酸根离子得浓度为0、03333mol·L -1

[]6

63.963.963

.9108.21003333.0OH 05

.021********.010510

03333

.012

11---

--?=?=

<>?=>=

c

K K K cK K c

b b w

b b

pOH=5、55 pH=8、45 选用百里酚蓝为指示剂。

16、 以甲基红为指示剂,用硼砂为基准物,标定HCl 溶液。称取硼砂0、985 4g,滴定用去HCI 溶液23、76mL,求HCI 溶液得浓度。

解:反应方程式 Na 2B 4O 7?10H 2O + 2HCl→4H 3BO 3 + 10H 2O + 2NaCl Na 2B 4O 7?10H 2O)

c (HCl)=0、2175 mol?L -1

17、标定NaOH溶液,用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0、0、6025g,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至终点,用去NaOH溶液22、98 mL。求NaOH溶液得浓度

解:n(NaOH)=n(KHC8H4O4)

c(NaOH)=0、1284 mol?L-1

18、称取纯得四草酸氢钾(KHC2O4·H2C2O4·2H2O)0、4198g,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时,用去25、35 mL。求NaOH溶液得浓度。

解:反应为2KHC2O4?H2C2O4?2H2O +6NaOH →3Na2C2O4 + K2C2O4 + 10H2O

n(KHC2O4?H2C2O4?2H2O)=

c(NaOH)=0、1954 mol?L-1

19、称取混合碱试样0、8236g,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2238 mol·L-1HCl滴定至终点,耗去酸体积为28、45mL时。再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滴定至终点,又耗去HC120、25mL,求试样中各组分得含量。解:因为V1=28、54mL>V2=20、25mL, 所以,混合碱中含有NaOH 与Na2CO3 ω(Na2CO3)=%=58、33%

ω(NaOH)=%=8、913%

20、称取混合碱试祥0、6524g,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992 mol·L-1HCI标准溶液滴定终点,用去酸标液21、76mL,再加甲基橙指示剂,滴定至终点,又耗去酸标液27、15mL。试样中各组分得百分含量。

解:因为V2=27、15mL>V1=21、76mL, 所以,混合碱中含有NaHCO3与Na2CO3

ω(Na2CO3)=% =70、43%

ω(NaHCO3)=% =13、83%

21、称取Na2CO3与NaHCO3得混合试样0、6852g,溶于适量水中。以甲基橙为指示树,用0、2000 mol·L-1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消耗50、00mL。如改用酚酞为指示剂,用上述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时,需消耗多少毫升?

解:设Na2CO3为mg,NaHCO3为0、6852-m

=50、00×10-3×0、2000 m=0、2647g

V=12、49mL

22、有Na3PO4试样,其中含有Na2HPO4。称取该样0、9947g,以酚酞得指示剂,用0、2881 mol·L-1HCl标准溶液17、56mL滴定至终点。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0、2881 mol·L-1HCI 滴定至终点时,又耗去20、18mL。求试样中Na3PO4、Na2HPO4得含量。

解:ω(Na3PO4)=% =83、38%

ω(Na 2HPO 4)=% =10、77%

23、一试样仅含NaOH 与Na 2CO 3,称取0、3720 g 试样用水溶解后,以酚酞为指示剂,消耗0、1500 mol ·L -1HCI 溶液40、00mL,问还需再加人多少毫升0、1500 mol ·L -1HCI 溶液可达到以甲基橙为指示剂得终点?并分别计算试样中NaOH 与Na 2CO 3得质量分数。 解:设NaOH 含量为,Na 2CO 3含量为,需V mL HCl,则

联立解得V = 13、33mL, x = 43、01%, y = 56、99%

24、 有一Na 2CO 3与NaHCO 3得混合物0、3518g,以0、1298mol ·L —

1HCI 溶液滴定,用酚酞指示终点时耗去22、16mL,试求当以甲基橙指示终点时,将需要多少毫升得HCI 溶液? 解:当用酚酞作指示剂时,只有Na 2CO 3与HCl 反应,n(Na 2CO 3)=n(HCl) 故 m (Na 2CO 3)=0、1298×2216×10-3×106、0=0、3049g m (NaHCO 3)=0、3518-0、3049=0、0469g

当滴至甲基橙变色时Na 2CO 3消耗HCl 2216×2=44、32(mL)

NaHCO 3消耗HCl =4、30(mL) 共消耗HCl 44、32+4、30=48、62(mL)

25、称取某含氮化合物1、000g,加过量KOH 溶液,加热,蒸出得NH 3吸收在50、00mL0、5000 mol·L -1得HCI 标准溶液中,过量得HCl 用0、5000 mol·L -1NaOH 标准溶液返滴定,耗去1、56mL 。计算试样中N 得含量。

30.050000.50000.5000 1.561014.01100%1.000

-?-????()解:=33、93%

26、称取不纯得硫酸铵1、000g,以甲醛法分析。加入已中与至中性得甲醛溶液与0、3005 mol·L -1NaOH 溶液50、00mL 时,过量得NaOH 再以0、2988 mol·L -1HCl 溶液15、64mL 回滴至酚酞终点。试计算(NH 4)2SO 4得纯度。

解:ω((NH 4)2SO 4)=%100000

.113

.13221

)01564.02988.005000.03005.0(????-?

=68、39%

27、有一纯得(100%)未知有机酸400mg,用0、09996 mol·L -1NaOH 溶液滴定,滴定曲线表明该酸为一元酸。加入32、80mLNaOH 溶液时到达终点。当加入16、40mLNaOH 溶液时,pH 为4、20。根据上述数据求:(1)有机酸得;(2)有机酸得相对分子质量;(3)如酸只含C 、H 、O,

写出符合逻辑得经验式。

解:(1)M = 当加入16、40mLNaOH时,溶液体积为V mL

c(HA)= c(A-)=

10-4、2= p K a=4、20

(2)有机一元酸含有一个COOH,式量为45,122-45=77,正好为苯基得式量,所以该酸为C6H5COOH、

28、称取硅酸盐试样0、1000g,经熔融分解,沉淀K2SiF6,然后过滤、洗净,水解产生得HF用0、1477 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以酚酞作指示剂,耗去标准溶液24、72 mL。计算试样中Si02得质量分数。

解:n(SiO2)=n(NaOH) ω(SiO2)=%=54、84%

29、有一HCI+H3BO3混合试液,吸取25、00 mL,用甲基红—溴甲酚绿指示终点,需

0、199 2mol·L-1NaOH溶液21、22mL,另取25、00mL试液,加入甘露醇后,需38、74mL 上述碱溶液滴定至酚酞终点,求试液中HCI与H3BO3得含量,以mg·mL—1表示。

解:HCl得含量= 6、165mg·mL-1

H3BO3得含量= 8、631 mg·mL-1

医学免疫学第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重点

一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成分。三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四影响抗原应答的主要因素 A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a化学性质:P、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LPS及肿瘤细胞的DNA、组蛋白 b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大的免疫原性强 c结构复杂性:含芳香族AA的Ag免疫原性强。 d分子构像:抗原表位 e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受体接近容易程度,易接近免疫原性强 f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B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 C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和类型。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三章综合练习答案

第三章力的相互作用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4X10=40分) 1.如图所示,物体A和B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物体A受到的力是 A.重力,B对A的支持力 B.重力,B对A的支持力、下滑力 C.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 D.重力,B对A的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 2.质量为m的木块在置于桌面上的木板上滑行,木板静止, 它的质量M=3m。已知木块与木板间、木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 数均为μ,则木板所受桌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A、μmg B、2μmg C、3μmg D、4μmg 3.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的质量相等,有F=1N的两个水平力作用于A、B两个物体上,A、B、C都静止,则地面对A物体、A物体对B物体、B物体对C物体的摩擦力分别为: A.1N、2N、1N B.1N、0、1N C.0、1N、0 D.1N、1N、0N 4.向南踩行的自行车前轮和后轮和向南推行的自行车前轮和后 轮分别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为: A.向北、向南;向北、向南 B.向南、向北;向南、向南 C.向南、向北;向北、向南 D.向北、向南;向北、向北 5.一个物体质量为m,沿倾角为θ的斜面下滑,则下面关于此受力分析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GX为下滑力,施力物体是斜面 B.GY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施力物体是物体 C.N和G的合力等于GX D.若物体匀速下滑,则没有摩擦力 6.如图所示传动带装置,大轮为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 从动轮逆时针转动,则此时皮带上的两点P和Q受到轮 子的摩擦力方向分别是: A.向前、向前 B.向后、向后 C.向前、向后 D.向后、向前 7.如图所示,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 水平放置, 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 上套有小环P, 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 可忽略、不可伸展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现将P 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 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N、摩擦力f和细绳上 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A.N不变,T变大,f不变B.N不变,T变小,f变小 C.N变小,T变大,f不变D.N变大,T变小,f变小 8.如下图所示,滑块A在斜向下的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运动, 那么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与拉力F的合力方向是: A.水平向右;B.向下偏右; C.向下偏左;D.竖直向下。 二、多选题(每题至少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每题五分,选对部分答案得二分,选错或不选得零分,共20分。) 9.关于弹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互相接触,就有弹力的相互作用。 B.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就必然对别的物体产生力作用。 C.由胡克定律可得:k=F/x,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力成正比,与形变量成反比。 D.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绳的拉力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10.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重为G的物体保持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物体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F F

第三章思考题及解答

第三章思考题及解答 1. 理想气体等温膨胀过程中△U = 0, 故有Q = -W , 即膨胀过程中系统所吸收的热全部变成了功,这是否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什么? 答: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是“不发生其他变化”,应该理解为“系统和环境都完全复原”。也就是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产生在系统“工作了一个循环”这样的前提之下的结论。 2.理想气体等温膨胀过程2 1 Δln V S nR V =,因为V 2>V 1,所以ΔS >0。但是根据熵增原理,可逆过程0S ?=,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恒温过程只能用克劳修斯不等式判断过程是否可逆,只有绝热过程或隔离系统中发生的变化才能用熵增原理判断过程是否可逆。 3.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T = 0,Q = 0,因此△S = Q T = 0, 此结论对吗? 答: 不对。 因该过程为不可逆过程, 所以△S 不能由过程的热温商求算,而应通过设计可逆途径求算。 4.在恒定压力下,用酒精灯加热某物质,使其温度由T 1上升至T 2,此间,没有物质的相变化,则此过程的熵变为2 1 ,m d ΔT p T nC T S T =?,对吗?如果此间物质发生了相变化,过程熵 变应该怎样计算? 答:正确。如果有相变化,设计可逆过程进行计算。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变温度不同,将有不同形式的计算公式。 5.“所有能发生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所以不可逆过程也一定是能发生过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正确。因为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结论。 6.“自然界存在着温度降低但是熵值增加的过程。”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举例说明。(绝热不可逆膨胀)。 答:正确。熵值不仅与温度一个变量有关,还与其它状态性质有关。如与体积、压力有关。如双变量系统,S = f (T,V )或S = f (T,p )系统经历某变化后,熵值的改变取决于这些变量的综合效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绝热不可逆膨胀 7.“不可逆过程的熵不能减小”对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该说法仅对绝热系统或隔离系统正确。本题说法忽略了前提条件。 8.“熵值不可能是负值”的结论对吗? 答:正确,根据玻尔兹曼定理 S =kln Ω,Ω(热力学概率)一定大于或等于1,故S ≥0。 9. “在绝热系统中发生一个从状态A→B 的不可逆过程,不论用什么方法,系统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结论对吗?为什么? 答:正确. 绝热系统中发生一个不可逆过程,从A →B ,△S >0,即S B >S A ,仍在绝热系统中从B 出发,无论经过什么过程系统的熵值有增无减,所以不能回到原态。 10.1mol 双原子理想气体经历下列不同过程,体积变为原来体积的2倍,其熵变相等

医学免疫学第6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重点

一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与胸腺 骨髓的功能: 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与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与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与淋巴结也就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就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与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就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与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与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与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 T细胞与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她免疫成分。三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四影响抗原应答的主要因素 A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a化学性质:P、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LPS及肿瘤细胞的DNA、组蛋白 b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大的免疫原性强 c结构复杂性:含芳香族AA的Ag免疫原性强。 d分子构像:抗原表位 e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受体接近容易程度,易接近免疫原性强 f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B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 C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与类型。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利用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满足需要的规律性,激励 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优势动机:是指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 目标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为谋求实现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也是指实现目标之前 所做的筹备工作。 需要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 H.Maslow)在 1943 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求层次论”。在 1954 年他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理论界,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从 20 世纪 40-50 年代开始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集中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麦克利兰将马斯洛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人的许多需要是非生理的, 而是社会性的(称学习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不是先天的,而是得自于环境、经历和教 育等。 激励力: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目标效价:是指预期成果在个人心目中的相对价值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工资不公 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 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员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挫折理论:有关挫折行为研究的理论叫做挫折理论。这类理论着重研究人受挫之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目的是为了改造个体行为,使之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换言之,研究 挫折是为了个体将来更快更好地取得成就,因此,也可以将挫折理论视为成就理论的补充。 综合激励模式:是企图通过一个模式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理论都包括进去的理论,主要包括 波特和劳勒(Porter&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以及迪尔(Dill)的“综合激励模型”等。 二、选择题 1. B 2.A 3.A 4.D 5. C 6. B 7.C 8.C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激励?激励对管理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激励”一词译自英文单词“Motivation”,它含有激发、鼓励、动力的意义。我们认为,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利用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满足需要的规律性,激 励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是激 发人的内在动力,使人的行为建立在人的愿望的基础上的。这样,人的行为就不再是一种 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因此,激励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 愿性。 激励对管理工作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章机考题库

一、多选题 1、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程序设计自动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B、C、D 知识点:3 2、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B、二次函数画图程序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D、100米决赛成绩排序程序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人性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A、E、F、H 知识点:3 3、1、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B、二次函数画图程序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D、100米决赛成绩排序程序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G 知识点:3 4、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有()。 A、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 B、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C、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加工 参考答案:A、B、C 知识点:3

5、以下关于信息的编程加工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A、编程加工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水平能够加工批量的信息 B、编程加工能够提升信息加工的效率 C、编程加工能够针对具体问题编写专门的程序来实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 参考答案:A、B、C 知识点:3 二、选择题 1、一位爱好程序设计的同学,想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他制定的如下工作过程中,更恰当的是()。 A、分析信息、设计方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B、提出问题、编写代码、设计方法、调试运行 C、设计方法、编写代码、分析信息、调试运行 D、提出问题、设计代码、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参考答案:A 知识点:3 2、扫描仪是一种()仪器。 A、语音识别 B、光学字符识别 C、手写识别 参考答案:B 知识点:3 3、属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是()。 A、自动控制和网络化 B、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 C、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 D、分类识别和语义分析 参考答案:C 知识点:3 4、现在机器人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机器人利用的技术是()。 A、网络技术 B、人工智能技术 C、编程技术 D、自动化信息加工技术 参考答案:B 知识点:3 5、Word 软件中有一个“大眼夹”,当用户插入图片时,它会提示相关信息,表明它有()。

(完整版)免疫所有选择题集及答案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一、选择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E.印度 3.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害无利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病 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缺陷病 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缺陷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破伤风类素素 C.肉毒类毒素 D.白喉类素素 E.白喉抗毒素 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Pasteur B.Behring C.Jenner D.Border E.Burner 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 A.Jenner B.Koch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 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 A. .Koch和Pasteur B. Miller和Good C. Milstein和K?hler D. Tislius和Kabat E. Porter和Edelman 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 Burnet B. Border C.Porter D. Jenner E.Pasteur 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D 2.B. 3.E 4.A 5.B 6.D 7.A 8.E 9.B 10.E 11.D 12.C 13. A 14.E 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选择题 1.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 A.扁桃体 B.淋巴结 C.胸腺 D.脾脏 E.肠淋巴组织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三章思考题 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 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 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 1 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 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l 4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 24131?? ? ??+l m ml 为什么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 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 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 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 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 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 ?dt 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 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 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答:确定一质点在空间中得位置需要3个独立变量,只要确定了不共线三点的位置刚体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故须九个独立变量,但刚体不变形,此三点中人二点的连线长度不变,即有三个约束方程,所以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 ,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2 分) 1. 钠跟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 ) A. 钠的熔点低 B. 钠的密度小 C. 钠的硬度小 D. 有强还原性 2. 某无色溶液中放人铝片后有氢气产生,则下列离子在该溶液中肯定可以大量存在的是( A 。Na+ B.Mg2+ C.OH- D.HCO3- 3. 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灯焰中灼烧时,观察到黄色火焰,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Na+ B. 一定含Na+,也可能含K + C.既有Na+又有K+ D.可能含Na+,也可能含K + 4. 在空气中能生成致密氧化膜的金属是( ) A.Al B.Cu C.Fe D. Na 5. 区别固体Na2CO3和NaHCO最好的方法是() A. 加热 B. 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C,溶于水,比较其溶解性 D.两者分别加入NaOH容

液或石灰水 6. 等质量的钠进行下列实验,其中生成氢气最多的是 A. 将钠投入到足量水中 B. 将钠用铝箔包好并刺一些小孔,再放入足量水中 C. 将钠放入足量稀硫酸中 D. 将钠放入足量稀盐酸中 7. 决定金属性强弱的是( ) A.1 个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多少 B.1 mol 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的多少 C.1 mol 金属失去电子的多少 D.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8. 用来检验Fe3+是否存在的最佳试剂是() A.H2S B.NaOH C.Na2CO3 D.KSCN 9. 合金有许多特点,如钠一钾合金为液体,而钠和钾的单质均为固体,据此推测,生铁、纯铁、碳三种物质的熔点最低的是( ) A. 生铁 B. 纯铁 C. 碳 D. 无法确定 10. 将5 g 某金属加入到100 mL 2 mol/L 的硫酸溶液 中,当硫酸浓度降到原浓度的一半时(设溶液体积不变) ,金属还没有全部溶解。该金属可能是( ) A.Al B.Zn C.Fe D.Mg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第六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5.确定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1)? ?真 ? (2)? ?假 ∈ (3)} ?真 {? ? (4)} ?真 ∈ {? (5){a,b}?{a,b,c,{a,b,c}}真 (6){a,b}∈{a,b,c,{a,b}}真 (7){a,b}?{a,b,{{a,b}}}真 (8){a,b}∈{a,b,{{a,b}}}假 6.设a,b,c各不相同,判断下述等式中哪个等式为真: (1){{a,b},c,?}={{a,b},c}假 (2){a ,b,a}={a,b}真 (3){{a},{b}}={{a,b}}假 (4){?,{?},a,b}={{?,{?}},a,b}假 8.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1){a,b,c}P(A)={ ?,{a},{b},{c},{a,b},{a,c},{b,c},{a,b,c}} (2){1,{2,3}}P(A)={ ?, {1}, {{2,3}}, {1,{2,3}} } (3){?}P(A)={ ?, {?} } (4){?,{?}}P(A)={ ?, {1}, {{2,3}}, {1,{2,3}} } 14.化简下列集合表达式: (1)(A B) B )-(A B) (2)((A B C)-(B C)) A 解: (1)(A B) B )-(A B)=(A B) B ) ~(A B) =(A B) ~(A B)) B=? B=? (2)((A B C)-(B C)) A=((A B C) ~(B C)) A =(A ~(B C)) ((B C ) ~(B C)) A =(A ~(B C)) ? A=(A ~(B C)) A=A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绝对精品)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 学基因。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CK: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 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 的总称。 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 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 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4、TAA:指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但可在肿瘤细胞异位 表达或出现量的改变,包括某些糖蛋白、胚胎性抗 原等。 5、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 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四、简答题(共30分) 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答:V区:结合抗原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C区:激活补体;结合Fc受提:调理作用; 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答:1)溶解细菌、细胞 2)调理作用 3)引起炎症反应 4)清除免疫复合物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2。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介导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二)促炎症作用、(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四)免疫调节作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第三章习题和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和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对于指令XCHG BX, [BP+SI],如果指令执行前,(BX)=6F30H,(BP)=0200H,(SI)=0046H,(SS)=2F00H,(2F246H)=154H,(2F247H)=41 H,则执行指令后:(BX)=__4154H__,(2F246H)=___30H______,(2F247H)=___6FH____。 2、指令LOOPZ/LOOPE是结果_为零_且_相等发生转移的指令;而指令LOOPNZ/LOOPNE则是结果__不为零__且____不相等___发生转移的指令。 3、串操作指令规定源串在____数据_____段中,用__SI___来寻址源操作数;目的串在__附加__段中,用__DI__来寻址目的操作数。 4.、中断返回指令IRET后,从堆栈顺序弹出3个字分别送到___IP____、__CS_____、____标志寄存器FR____。 5、设(SS)=0FFA0H,(SP)=00B0H,(AX)=8057H,(BX)=0F79H,执行指令PUSH AX 后,(SP)=__00AEH________;若再执行指令: PUSH BX POP AX 后,(SP)=__00AEH________,(AX)=____0F79H________,(BX)=___0F79H_____。 6、设(SS)=2250H,(SP)=0140H,若在堆栈中存入5个数据,则栈顶的物理地址为___22636H________,如果再从堆栈中取出3个数据,则栈顶的物理地址为_____2263CH____。 7、M OV AL, ‘A’指令的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为__立即寻址方式________。 8、指出下列指令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1).MOV AX, BLOCK[SI] 寄存器相对寻址方式 (2).MOV AX, [SI] 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 (3).MOV AX, [6000H] 直接寻址 (4).MOV AX, [BX+SI] 基址变址寻址 (5).MOV AX, BX 寄存器寻址 (6).MOV AX, 1500H 立即寻址 (7).MOV AX, 80[BX+DI] 相对基址变址 (8).MOV AX, [DI+60] 寄存器相对寻址 9、以CX寄存器内容为计数对象的指令有循环控制指令和串操作重复指令。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单元测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等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S=21ab B. x -y =0 C.x =0 D .3 21+x =1 2.已知方程(m +1)x ∣m ∣ +3=0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的值是( ) A.±1 B.1 C.-1 D.0或1 3.下列解方程过程中,变形正确的是( ) A.由2x -1=3得2x =3-1 B.由4x +1=1.013.0+x +1.2得4x +1=1 103+x +12 C.由-75x =76得x =-7675 D.由3x -2 x =1得2x -3x =6 4.已知x =-3是方程k (x +4)-2k -x =5的解,则k 的值是( ) A.-2 B.2 C.3 D.5 5.若代数式x -3 1x +的值是2,则x 的值是 ( ) (A)0.75 (B)1.75 (C)1.5 (D) 3.5 6.方程2x -6=0的解是( ) A.3 B.-3 C.±3 D.31 7.若代数式3a 4b x 2与0.2b 13-x a 4是同类项,则x 的值是( ) A.21 B.1 C.3 1 D.0 8. 甲数比乙数的4 1还多1,设甲数为x ,则乙数可表示为 ( ) A.14 1+x B.14-x C.)1(4-x D. )1(4+x 9.初一(一)班举行了一次集邮展览,展出的邮票比平均每人3张多24张,比平均每人4张少26张,这个班共展出邮票的张数是( ) A.164 B.178 C.168 D.174 10.设P=2y -2,Q=2y +3,且3P-Q=1,则y 的值是( ) A. 0.4 B. 2.5 C. -0.4 D. -2.5 11.方程2-6 7342--=-x x 去分母得 ( ) A .2-2(2x -4)=-(x -7) B.12-2(2x -4)=-x -7 C.12-2(2x -4)=-(x -7) D.以上答案均不对 12.一件商品提价25%后发现销路不是很好,欲恢复原价,则应降价( ) A.40% B.20% C25% D.15%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培训资料

第三章思考题 3.1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 3.2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3.3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3.4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 3.5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 1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 l 4 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 24131?? ? ??+l m ml ?为什么? 3.6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 3.7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3.7.4)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3.8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 3.9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 3.10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 3.11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 3.12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3.13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 ?dt 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 3.14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 3.15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讲总论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免疫:从狭义上讲,免疫就是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与有害物质的抵抗力。 从广义上讲,免疫就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C) A、免疫耐受 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就是(D) A、Jenner B、Border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4.最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就是(D) A、Burnet B、Border C、Porter D、Jenner E、Pasteur 5.免疫指(ABCDE)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与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E、机体识别与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二章免疫器官 1、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与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与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即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1)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与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 (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 疫功能 (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与抗原递呈细胞接触 (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 (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 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与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 2.骨髓的主要功能包括(ABDE) A.各类血细胞与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综合复习测试题(一)及答案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综合复习测试题 、选择题(每题 3分,共24 分) 1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方程的是( ) 2.已知等式3a = 2b + 5,则下列等式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x = — 6的方程,那么他可以选择下面哪一个方程( 1 1 A.2 x — 1 = x + 7 B. — X = x — 1 2 3 4. 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 A. 4x-5=3x 2 变形得 4x-3x = —2 5 3 B. 3x =2变形得x = — 2 C. 3(x-1)=2(x 3)变形得 3x-1=2x 6 2 1 D. - x -1 x 3 变形得 4x - 6 = 3x 18 3 2 x +3 x 5. 解方程1 ,去分母,得( ) 6 2 A . 1 - x - 3 = 3x; B . 6 - x - 3 = 3x; C . 6 - x ■ 3 = 3x; D . 1 - x ■ 3 = 3x. a —. x 6. 如果方程2 x + 1 = 3的解也是方程2— = 0的解,那么a 的值是( ) 3 A.7 B.5 C.3 D.以上都不对 7. 某商店的老板销售一种商品,他要以不低于进价 20%的价格才能出售,但为了获取更多 的利润,他以高出进价 80%的价格标价,若你想买下标价为 360元的这种商品,最多降 低( ) B. 3x -1 4=2x 2 C. y 3y = 0 D. 9x - y = 2 A.3 a — 5 = 2 b B.3 a — 1 = 2b + 4 C.3 ac = 2 be + 5 D.9 a = 6 b + 15 3?小玉想找一个解为 C.2 ( x + 5)= — 4— x 2 D. x = x — 2 3 A.80 元 B.100 元 C.120 元 D.160 元

第三章思考题习题答案(新)

第二章思考题习题答案(新) 第3章酸碱滴定法 思考题 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两性物质?各举例说明。 答: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 +)的物质都是酸;如HAc、HCI、NH4+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如,NH3、F-、CO3 2_, 可以给出质子,又可以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例如HCO3-、H2PO4-。 2.质子理论和电离理论的不同点主要是什么? 答:质子理论和电离理论对酸碱的定义不同;电离理论只适用于水溶液,不适用于非水溶液,而质子理论适用于水溶液和非水溶液。

3?判断下面各对物质哪个是酸?哪个是碱?试 按强弱顺序排列起来。 HAc , Ac「;NH3 , NH4+;HCN, CN「;HF, F-; H3PO4, CO3 2" 答:酸:H3PO4 HF HAc HCN NH4+ 碱:CO3 2- NH3 CN- Ac- F- 4 ?在下列各组酸碱物质中,哪些属于共轭酸碱对? (1) H3PO4—Na2HPO4; (2) H2SO4-SO42-; (3) H2CO3-CO32-;( 4)HAc-Ac- 答:属于共轭酸碱对是(4) HAc-Ac - 5.写出下列酸的共轭碱:H2PO4一,NH 4+, HPO42-, HCO3-, H2O,苯酚。 答: HPO42-, NH3 , PO43- , CO32- , OH - , C6H5O-6 .写出下列碱的共轭酸:H2PO4-, HC2O4-, HPO42-, HCO 3-, H2O, C2H5OH。 答:H3PO4, H2C2O4, H2PO4-, H2CO3, H3O+, C2H5OH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