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姓名:学号:

摘要:1976年德国学者Kohler和英国学者Milstein创建杂交瘤技术而使鼠源单克隆抗体被广泛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建立了治疗性抗体的第一个飞跃。自此抗体分子成为了生物及医学领域中用途最为广泛的蛋白质分子。随着对抗体的理化性质以及对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与功能的阐明应用DNA重组技术和抗体库技术对鼠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先后出现了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抗体,它们从不同方面补充了鼠单抗临床应用的缺陷,使抗体制备技术得到了全新发展。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鼠单抗;人源化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开始了多克隆抗体走向单克隆抗体的新时代。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高、效价高、纯度高、理化性状均一、重复性强、成本低并可大量生产等无可比拟的优点。目前比较成熟的制备方法有(1)抗原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2)人–鼠嵌合抗体制备技术;(3)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的抗原特异性人源性抗体;(4)转基因小鼠制备的人mAbs;(5)核糖体展示技术。随着对各类抗体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及其变异的种属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而能够利用抗体工程技术对抗体结构进行改造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促进生物学及医学的发展。一下主要是对抗体制备技术的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的制备是制备抗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一方必须是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选用被免疫动物的脾细胞,脾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抗体分泌功能。融合细胞另一方则要求在培养条件下的永生性,只有肿瘤细胞才是具备这一条件,所以选择同一体系的骨髓瘤细胞,因多发性骨髓瘤是B细胞系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稳定易培养、自身不分泌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融合率高、是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酸转移酶(HGPRT)和胸腺嘧啶激酶(TK)的缺陷性,是理想的脾细胞融合对象。再用HAT培养基筛选只有能长期生存与繁殖的是具有亲带双方遗传性能的融合细胞。

杂交瘤技术操作主要流程示意图

但是鼠源性抗体作为一种蛋白应用于人体可引起免疫反应,产生人抗鼠抗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mAbs的临床应用。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通过抗体工程技术制备全人抗体。

2.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原理,简言之就是用PCR技术从人免疫细胞中扩增出整套的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克隆到噬菌体载体上并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其外壳表面。这样一来噬菌体DNA中有抗体基因的存在,同时在其表面又有抗体分子的表达,就可以方便地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而筛选出所需要的抗体,并进行克隆扩增。它是将体外克隆的抗体基因片段插入噬菌体载体,转染工程细菌进行表达,然后用抗原筛选即可获得特异的单克隆噬菌体抗体。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得到完全人源性的抗体,在HIV等病毒感染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3.核糖体展示技术

核糖体展示技术(Ribosome Display Technology, RDT)是由Plückthun 实验室在多聚核糖体展示技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一种利用功能性蛋白相互作用进行筛选的新技术,它将正确折叠的蛋白及其 mRNA同时结合在核糖体上,形成mRNA-核糖体-蛋白质三聚体,使目的蛋白的基因型和表型联系起来,可用于抗体及蛋白质文库选择、蛋白质体外改造等。运用此技术已成功筛选到一些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高亲和力蛋白质,包括抗体、多肽、酶等,是蛋白质筛选的重要工具。核糖体展示技术完全在体外进行,与噬菌体或酵母菌展示技术相比具有建库简单、库容量大、分子多样性强、筛

选方法简便、无需选择压力,还可通过引入突变和重组技术来提高靶标蛋白的亲和力等优点,是一种筛选大型文库和获取分子进化强有力的方法。

4.展望

从鼠源单抗开始,已经通过多种技术制备了具有高亲和性的完全人源化抗体,拓展mAbs的广泛应用,是研究开发治疗性抗体药物的最理想途径。全人单克隆抗体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新技术,它减少了鼠基因序列抗抗体反应,提高了单克隆抗体的功效和安全性。虽然单抗药物存在单抗的异源性所引起的抗体反应,不但降低了单抗效价而且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但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成熟相信全人源单抗将会更广泛更普遍的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春艳;刘全忠;;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

杂志;2008年02期

2.崔银珠;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

册);2001年01期

3. 邢海权;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J];ISSN.1671-6027.2011.07.001

4.刘萍;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J]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兰州;1671-7236(2012)01-0067-04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论文(作业)封面(2015至2016 学年度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基因工程制药 课程编号:09600088Z 学生姓名:李超 学号:A09130274 班级:制药1301 任课教师: 吴云舟

提交日期:年月日 评阅日期:年月日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李超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1 单克隆抗体,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活性及抗血管生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目前已广泛用于结直肠癌、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尤其是通过与基础化疗结合,能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以及延长肿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本文主要介绍贝伐珠单抗制备原理过程,治疗肿瘤的机制,及该类药物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贝伐珠单抗;制备过程;VEGF;抗肿瘤 1.引言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预防和治疗癌症也是研究和开发抗体药物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在临床中使用的肿瘤治疗药物多数存在“敌我不分”的问题,即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正常细胞。“生物导弹”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思路。这种药物经由静脉注入人体内,药效分子集中作用于肿瘤细胞,既增强疗效又减少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单克隆抗体由于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因而在癌症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在男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名第5 和第6,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占所有肿瘤的5.6%。近年来,随着单抗药物的开发,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抗肿瘤领域的有效应用,使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贝伐

安维汀的作用机制

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的作用机制 血管生成是新血管 形成的过程。肿瘤 需建立独立 的血供 以使其直径 超过 1-2mm ,因此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生长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VEGF 为肿瘤血管 生成的关键调控者 [1 , 2] ,并且是唯一一种表达于整个肿瘤生命周期的血管生成因 子 [3,4] 。VEGF 的持续表达,以及VEGF 和内皮细胞的遗传学稳定性(基于临床 前研究的观 察结果)[2,5] ,可使-直接并且持续靶向于VEGF 成为一种重要的抗 肿瘤策略。 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的精确 VEGF 抑制作用:理解安维汀(贝伐珠单 抗注射液)的作用机制 安维汀直接抑制VEGF 可阻断血管生成级联反应 [1-4] 血置生成 安堆;T 咒讯鮭单抗注J 桂?冋在Ifi 夕聊那ECJF 因lit.可収抑制血抵生成而不 干扰眶GF 通路以外的兗点 * 安维汀是一种可特异性结合VEGF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并可阻断VEGF 受体的激活。 * 安维汀可在胞外抑制VEGF ,因此,可以抑制血管生成而不干扰 VEGF 通路以外的靶点 [1-4] 。 * 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观察的结果均提示,安维汀可在整个肿瘤生长过程中发 挥持续的抗血管效应 血番生成 血管生底 王豪通过 VEGFIHVEGFR2 的相互作用而介导

现存肿瘤血管出现快速退化,可表现为微血管密度的显著降低 [5 — ?使存活的成熟血管正常化[6,8] ?抑制肿瘤血管再生[9,10] ?安维汀抑制VEGF的结果包括[11 -4]: ?维持功能更佳和结构正常的血管 ?潜在改善药物输送的能力 ?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抗VEGF药物的效应可迅速产生,有时候甚至在单次输注后即可产生, 而单克隆抗体的长半衰期也可使抗VEGF效应持续维持[5]。 安维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可使肿瘤血管退化 在结肠癌异种移植瘤模型中观察到的血管退化[5] Yuan F, etal. PNAS USA 1996;93(25):14765 -70. Copyright 2009 Nati onal Academy of Scien ces, USA. 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观察的结果均显示,安维汀?可使现存的肿瘤血管退化。在单 次输注安维汀?单药后,肿瘤血管的体积和密度可出现显著减小[5°O 在一项使用人类肿瘤建立的异种移植瘤临床前模型中,单次输注(0.2ml )安维汀?可使肿瘤血管的体积减少80% [5],这种变化可在输注24小时内迅速出现。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新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新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俗称“生物导弹”,是一种具备疾病治疗靶向性治疗的药物,该种药物针对一些对应疾病的治疗具备极强的治疗针对性,往往可以取得较为有效的治疗效果,其整体所占市场份额也比较大。该领域的药品已经慢慢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主流药物,随着相关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推进,其整体呈现一种不断拓宽化的发展。本文从单克隆抗体药物整体的市场情况、靶点及技术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 标签:治疗性抗体;上市抗体药物;靶点;技术综述 抗体药物的第一次应用是于十九世纪,采用血清疗法针对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在这个阶段人们对抗体药物的认知停留在使用有效的阶段;随着医疗实力的不断发展,直到1975年杂交瘤技术之后,才逐步实现了抗体的更为全面的认知及大规模量产的过程。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治疗起来也越来越麻烦,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全面研究和使用,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和恢复。 一、抗体药物的市场情况 抗体药无是一种具备靶向性,能实现与靶抗原特异性结合来实现对疾病针对性治疗的药物,该种药物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症能做到针对性的治疗,具备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治疗及快速准确性治疗。该种药物常常作用与一些恶性肿瘤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因为这些疾病都具备一定的治疗难度,故此药物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症治疗,帮助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缓解,因为这样的一种原因,导致在进行相关应用的过程中,该种药物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现阶段,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一种在市场上占据巨大份额的药物,其具备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帮助患者进行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其整体已经成为针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思路及理论。针对该种药物的扩展,主要是针对一些靶向性进行全面的研究,研究出新的靶点,制造出更多针对更多病症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二、靶点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药物具备一对一的治疗针对性,其靶点的把控是针对疾病治疗的重要点。世界范围之内,针对新靶点的研究如火如荼。针对热点靶点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世界范围内患者的病症及发病几率进行全面的分类研究,研究出一些有效且具备普遍性的靶点,全面促进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发展。其现阶段世界主要研究靶点分以下几类。 (一)PD-1、PD-L1 PD-1是一种存在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跨膜蛋白,主要针对癌症进行相关治疗,其主要作用有两点:1.针对慢性感染炎症进行相关限制;2.针对癌症中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抗体分子是生物学及医学领域中用途最为广泛的蛋白质分子。利用传统的免疫方法或通过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抗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独特型决定簇、某些细胞因子受体、激素及一些癌基因产物的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或基因工程抗体等使肿瘤的被动免疫治疗发生了改观。人们可以用单抗单独应用于肿瘤治疗,也可以以单抗为特异性载体而将与其偶联的放射性核素、抗癌药物、毒素、酶和其他类型生物制剂“携运”至肿瘤部位,发挥相应的抗瘤效应,这种免疫偶联物亦称为“生物导弹”。 人们最初期望用类似于抗感染的被动免疫方法来治疗肿瘤,即用特异性的同种或异种抗血清或患同类肿瘤“痊愈”病人的血清注射给肿瘤病人。由于人类肿瘤细胞抗源性、肿瘤细胞异质性等诸多理论上的问题未能解决,因而要获取特异性强且效价高的抗肿瘤抗血清很不现实。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B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建立,人类在这领域的研究才向前迈进一大步。B淋巴细胞与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在选择性培养基的条件下,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继承了其亲代细胞的性质,既可分泌抗体,又能无限传代。由特异抗原致敏的某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这种由杂交瘤技术制备的单抗是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抗体,其质地均一,纯度高,效价高,且能重复大量生产。由于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高,能在多种抗原中识别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已帮助人类鉴定出多种肿瘤相关抗原,但某种肿瘤是否存在特异性抗原至今未获普遍认同。 目前认为单抗的作用机制有阻断作用、信号传导作用以及靶向作用等三种作用机制:11阻断作用 现用于临床的大部分未偶联单抗主要用于自身免疫和免疫抑制,是通过阻断和调节作用完成的。几乎在所有的单抗应用中,通常都是通过阻断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的胞浆或受体-配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另一种相类似的阻断活性可能存在于单抗的抗病毒感染中,通过阻断和抵消病原体的进入和扩散表现出对机体的防御功能,短期给予单抗后可取得长期疗效。21信号传导作用许多抗癌单抗是通过恢复效应因子,直接启动信号机制而获得细胞毒效应的。在抗-Id的临床试验中,B细胞受体(BCR)与抗体的交联导致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生长受抑制和凋亡。对trastuaumab而言,单抗结合可诱导一系列在肿瘤生长控制中起作用的信号传递,该抗原是生长因子受体家族的一个成员,能提供重要的有丝分裂信号,其单抗似乎能阻断与促进肿瘤生长有关的重要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31靶向作用单抗靶向肿瘤细胞的首要目的是产生肿瘤特异性反应物,然后由免疫系统中的活化因子将其消灭,如早期抗-Id单抗在淋巴瘤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利用单抗与化学药物、放射性核素以及毒素形成的偶联物具有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同时具有更高的疗效,并且对耐药性肿瘤细胞也有杀伤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单克隆抗体用于抗肿瘤治疗有2种基本的方式,一是单抗的单独应用,二是

单克隆抗体药物

浅谈单克隆抗体药物 摘要:单克隆抗体药物是生物医药领域中最耀眼的明珠。该类药物具有靶向性强、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代表了药品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不断升级过程中,单抗药物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已经成为全球靶向治疗药物的主流。在刚刚兴起的细胞免疫治疗中,单抗药物同样是位列第一的品类,单抗产业是目前乃至未来医药行业中极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本文从单克隆抗体简介,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国内外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现状,及对单抗药物的展望几个方面做一简介。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研发现状 1单克隆抗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这些抗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性。抗体与特异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质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的表达,起到抗肿瘤作用。抗体还可使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诱导癌细胞凋亡。早期单抗为鼠源性单抗,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应用受到限制。后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人源或人鼠嵌合型单抗,广泛应用于临床。 2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2.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CD20单抗 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单抗,是一种针对CD20抗原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与CD20结合,导致B淋巴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抑制其增殖,诱导成熟B淋巴细胞凋亡和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90%以上的B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均有CD20表达,不表达于非定向干细胞或浆细胞。本药可使耐药淋巴瘤细胞对VP-16、顺铂重新敏感,用于CD20表达的复发或化疗耐药的惰性B淋巴细胞淋巴瘤,有效率46%。利妥昔单抗+CHOP 方案为治疗弥漫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标准方案,可使全完缓冲(CR)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2-3]。 2.2曲妥珠单抗-赫赛汀-HER-2单抗 为重组DNA人源化的抗p185蛋白(癌基因)单克隆抗体-IgG抗体。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与由细胞核内表皮生长因子2基因调控的p185糖蛋白结合。本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论文(作业)封面( 2015至2016 学年度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基因工程制药 课程编号:09600088Z 学生姓名:李超 学号:A09130274 班级:制药1301 任课教师: 吴云舟 提交日期:年月日 评阅日期:年月日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李超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1 单克隆抗体,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活性及抗血管生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目前已广泛用于结直肠癌、肺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尤其是通过与基础化疗结合,能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以及延长肿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本文主要介绍贝伐珠单抗制备原理过程,治疗肿瘤的机制,及该类药物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贝伐珠单抗;制备过程;VEGF;抗肿瘤 1.引言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预防和治疗癌症也是研究和开发抗体药物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在临床中使用的肿瘤治疗药物多数存在“敌我不分”的问题,即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正常细胞。“生物导弹”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思路。这种药物经由静脉注入人体内,药效分子集中作用于肿瘤细胞,既增强疗效又减少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单克隆抗体由于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因而在癌症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在男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名第 5 和第6,结直肠癌导致的死亡占所有肿瘤的 5.6%。近年来,随着单抗药物的开发,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在抗肿瘤领域的有效应用,使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贝伐珠单抗是罗氏的重磅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药物,属于人源化抗-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于2004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商品名为“阿瓦斯汀”。其治疗直肠癌的机理是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特异性结合,阻止其与受体相互作用,发挥对肿瘤血管的多种作用,使现有的肿瘤血管退化,从而切断肿瘤细胞生长所需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并可提高化疗药物的效果。在2015年全球十大畅销药物排行中,贝伐株单抗排名第6位,销售额达72.79亿美金。我国的抗体药物产业尚处起步阶段,虽然近10年间国内先后涌现出中信国健、百泰生物等多家专门从事单抗药物生产的企业,并且同时许多传统制药企业也加入到抗体药物领域中来,但总体而言,我国抗体行业普遍存在着细胞系表达水平低、培养规模小、纯化能力不够等技术问题,限制了我国抗体药物产业的产能规模,制约了行业的

单克隆抗体制备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制备与应用 姓名:王志豪学号:10073485 班级:工优070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人抗体,杂交瘤细胞 摘要:1975年德国学者Kohler和英国学者Milstein成功地将骨髓瘤细胞和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其分泌的抗体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 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抗体,称之为单克隆抗体。从鼠源单抗之后,单抗历经了鼠源性抗体、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人源性抗体4个发展阶段。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单抗理论几乎应用到生物学研究的每一个区域。 1975 年, Kohler 和Milstein 创立了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 抗体,此后单克隆抗体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分析抗原的细微结构及检验抗原抗体未知的结构 关系;生产出针对复杂生物混合物中的特定分子的抗体,可用于分离、分析及纯化该特定分子抗原;其试剂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或用于 以单抗为弹头的“生物导弹”药物等。但单克隆抗体技术自问世以来,在临床治疗方面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目前单克隆抗体大多是鼠源性的,而鼠源单抗应用于人体治疗时存在诸多问题:鼠源单抗在人体中 常不能有效激活补体和Fc 受体相关的效应系统;被人体免疫系统所 识别,产生人抗鼠抗体(HAMA) 反应;且在人体循环系统中很快被清除。因此,在保持对特异抗原表位的高亲和力的基础上人源化和全人化的改造,减少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成为单抗研究的重点。此外,传统杂交瘤技术还存在制备周期较长,成本较高,杂交瘤细胞不稳定抗性会丢

失等缺陷。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嵌合单克隆抗体和由转基因小鼠、噬菌体展示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及共价展示技术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这些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杂交瘤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为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994 年, 美国Cell Genesys 公司和Genpharm公司宣布转基因小鼠作为生产全人抗体的载体问世。这项技术是将人抗体基因微位点转入小鼠体内,产生能分泌人抗体的转基因小鼠。其前提是人的抗体基因片段在小鼠体内进行重排并表达,并且这些片段能与小鼠细胞的信号机制相互作用,即在抗原刺激后,这些片段可被选择、表达并活化B 细胞分泌人抗体。这些转基因小鼠的不足之处在于转移基因片段较小,仅30kb 左右,因此这种抗体库在面对抗原多样性时,其抗体应答显得单薄而不足。此后,Green 等人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将编码人抗体轻重链的基因片段大约18Mb 的DNA 全部转到自身抗体基因位点已被灭活的小鼠基因组中,再经过繁育筛选,建立了稳定的转基因小鼠品系。这样得到的转基因小鼠对特异的抗原能产生高亲和力的人抗体。用传统的杂交瘤技术,将表达特异抗体的转基因小鼠B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系,产生人源抗体。利用转基因小鼠技术已获得了一系列抗IL8 、TNFα以及EGFR 的人单克隆抗体,这些细胞因子在肿瘤或其他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单克隆抗体作为导向剂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目前生产的单抗大多是鼠源性的,但其在临床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主要是鼠源单抗与NK 等免疫细胞表面Fc 段受体亲和力弱,产生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2009年第1期畜牧兽医科技信息国兽医科学,2007,37(1):29-32 [9]李余动,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氯霉素残留[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5):416-419 [10]张明,等.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磺胺甲恶唑残留的研究[J].中国兽药 杂志,2006,40(4):17-24 [11]邓省亮,等.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 [J].食品科学,2007,28(2):232-236 [12]Sun Xiulan,et al.Preparation of gold-labeled antibody probe and its use in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for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05,99(2):185-194 [13]赖卫华,等.应用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 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5,26(5):204-207 [14]Timo Klewitz,et al.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or determina tion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type D[J].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06,113(2):582-589 1975年德国学者Kohler 和英国学者M ilstein 发明了杂交瘤技术。他们成功地将骨髓瘤细胞和产生抗体的B 淋巴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这种合成的杂交瘤细胞稳定、有致瘤性、能产生抗体,其分泌的抗体是由识别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均一性抗体,故称之为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自从鼠源单抗之后,单抗历经了鼠源性抗体、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人源性抗体4个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已日益普及,单抗理论几乎应用到生物学研究的每一个区域。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1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1.1鼠源性单抗自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问世以来,制备单抗的一般程序基本相同,从超免疫的供体中即抗原免疫的小鼠,获取脾细胞,再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最后对单个细胞进行克隆,培养出能分泌单抗的克隆细胞。目前生产的单抗大多是鼠源性的,但其在临床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主要是鼠源单抗与NK 等免疫细胞表面Fc 段受体亲和力弱,产生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作用较弱,而且它与人补体成分结合能力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较弱,并且鼠源性抗体在人血循环中的半衰期短,它发挥AD-CC 作用的时间较短; 其次鼠单克隆抗体还具有免疫原性,使宿主易引起过敏反应。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单抗的效价,另一方面又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还应进一步改善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1.2嵌合抗体抗体的恒定区是抗体分子结构中免疫原性 最强的部位,而决定抗体特异性的是抗体的可变区。从杂交瘤细胞分离出功能性可变区基因,与人Ig 恒定区的基因连 接,再插入适当表达载体,转染宿主细胞,表达人-鼠嵌合抗体。也就是将鼠源性单抗在保留其抗原结合活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去除鼠源化部分或代之以人源化片断,减少了鼠源性抗体的免疫原性,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单抗的异源性,同时保留了亲本抗体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但是这种抗体仍保留了30%的鼠源性,可诱发人抗小鼠反应(HAM A)。 1.3人源化抗体由于嵌合抗体异源性仍然很大,因此需要对鼠源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进一步人源化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重构抗体和表面重塑技术。重构抗体就是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移植,将鼠抗体的CDR 移植到人抗体的相应部位,这样人源化程度可达90%以上,目前该方法是人源化单抗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而表面重塑技术,即将鼠抗体框架区表面氨基酸的残基(surface amino acid residues,SAR)进行人源化改造。该方法是仅替换与人抗体SAR 差别明显的区域,在维持抗体活性并兼顾减少异源性基础上选用与人抗体表面残基相似的氨基酸替换。 1.4人源性抗体虽然人源化抗体解决了鼠抗体的免疫原 性等问题,但生产人源化抗体仍有很大的困难;人源化过程需大量繁复、昂贵的电脑模拟,需取代不同的氨基酸以恢复选择性和亲和力,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它总还含有少量鼠源性成分。完全的人源性抗体才是用于治疗的理想抗体,目前它主要通过3种途径来研制: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核糖体展示技术和转基因小鼠制备人源性抗体。1.4.1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迄今发展 最成熟、 应用最广泛的抗体库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蛋白分子或肽段的基因克隆到丝状噬菌体的基因组DNA 中,与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形成融合蛋白,从而使该异源分子呈现于噬菌体表面。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一个收藏上亿个以体外方式制得的不同抗体的基因数据库,使从任何真实的抗原中迅速分离高度相似的同族抗体成为可能。分离得到的抗体可用于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孔 维1,杨文辉2 (1.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哈尔滨1503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作者简介:孔维(1979~),湖南平江人,硕士研究生 专论与综述 9

贝伐单抗在卵巢癌中的应用

?综述?贝伐单抗在卵巢癌中的应用 蔡美玲 综述,祝亚平,万小平 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上海 200080) 【摘要】 贝伐单抗(BV)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可与肿瘤 细胞上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特异性结合,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生长,现已证实对多种实体瘤包 括卵巢癌有效。可有效用于上皮性卵巢癌二线或三线治疗,患者耐受性良好,并且开始了进一步将贝伐 单抗作为卵巢癌一线化疗药物的研究。贝伐单抗引起的严重且罕见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穿孔等已见报 道,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此药物,降低其毒副作用的发生,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伐单抗;单克隆抗体;卵巢肿瘤;治疗结果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79(2008)08-0624-03 70%的卵巢癌诊断时已至晚期,首选的治疗是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化疗在卵巢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紫杉醇/卡铂联合化疗被推荐为卵巢癌首选的一线化疗方案,晚期卵巢癌的反应率可达70%~80%。然而,绝大多数晚期卵巢癌容易复发,并可发展为耐药。目前临床上,耐药性和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仍十分棘手。生物靶向治疗的出现,给卵巢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最成功的靶向治疗是抑制血管生成[1]。通过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血管生成,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靶点。贝伐单抗(Bevacizu mab,BV)是一种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2 dothelial gr owth fact or,VEGF)为靶点,通过与VEGF结合,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及新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癌作用,在各种肿瘤模型包括卵巢癌模型的研究中有抑制VEGF活性,减缓肿瘤生长及转移的作用[2]。现就贝伐单抗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 贝伐单抗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和恶性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增加内皮细胞上的小孔从而提高血管通透性,允许血浆蛋白渗漏入血管外空间,产生纤维蛋白样微环境,这是微血管和肿瘤生长的基础。对于<1~2mm的微小肿瘤,通过被动扩散就可获得生长所需的氧和营养,肿瘤要进一步生长就需要血管形成。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其周围的缺氧环境可以诱导肿瘤VEGF mRNA表达[3],从而刺激血管生成。此外,当癌基因scr、ras、p53、p73和VHL基因突变时均可导致多种肿瘤内VEGF表达[4]。血管生成仅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发生,正常组织很少发生血管生成,而肿瘤生长对血管生成的依赖性使抗血管生成治疗具有特异性,治疗的毒副作用较少。 贝伐单抗是一种VEGF靶向的I gG1型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地抑制VEGF,使内源性VEGF失去生物活性,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减少新生血管形成,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使其无法获得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而停止生长,起到抗肿瘤作用[2]。VEGF靶向治疗可抑制信号转导通路中所有因VEGF激活引起的血管生成及阻断VEGF下游信号的转导,进而导致大量肿瘤细胞死亡;其优点是可避免细胞毒药物清理引起的毒副反应,同时以内皮细胞为作用靶点促进药物渗透到肿瘤细胞以降低获得性耐药的发生。临床前研究[5]已显示出抗2VEGF策略在抑制肿瘤进展和恶性渗出方面的优势。 目前贝伐单抗的确切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假设它作为VEGF抗体起作用,可引起血管调节过程失衡,抑制血管生成[6]。此外,对临床前模型的观察显示,贝伐单抗可使肿瘤血管系统“正常化”,有利于更好地递送氧、营养物质和药物至肿瘤细胞内,增强化疗效果,从而使患者病情高度稳定,无进展生存期延长[7]。贝伐单抗的主要生物学活性为中和VEGF和阻断其信号转导,包括抑制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徙、存活,抑制内皮细胞通透性以及一氧化氮(NO)的产生,也可抑制组织因子的产生;尽管贝伐单抗保留了结合Fc受体和补体C1q的能力,但尚无相关资料证实它在靶向作用方面有细胞毒性或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因此,贝伐单抗的抗肿瘤活性很可能是通过结合VEGF并抵消内源性VEGF实现的[8]。 2 临床应用 贝伐单抗已在多种实性肿瘤中表现出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用于治疗卵巢癌的文献较少,但它治疗卵巢癌的潜力不可低估。目前,临床上进行了将贝伐单抗用于姑息治疗卵巢癌的研究,还开始了将其作为一线化疗药物的研究。 2.1 姑息治疗 在多重细胞毒方案化疗失败后,卵巢癌的化疗反应率<15%,并且经常不完全和短暂的[9]。目前,没有单药或联合化疗方案在延长铂类耐药卵巢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或整体生存率方面表现出优势。2005年Monk等[10]首先报道了在多重化疗失败后用贝伐单抗治疗有效的卵巢癌,Ⅱ期临床试验和回顾性研究显示贝伐单抗对卵巢癌有效,反应率为16%~35%[11-15],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见表1。 426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年8月第17卷第8期 Pr og Obstet Gynecol,Aug12008,Vol117,No18

新型抗HER2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新型抗HER2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也称为ErbB2)是受体酪氨酸激酶的ErbB受体家族成员。约20%-30%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中有HER2基因的过度表达,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浸润性强,无病生存期短,预后差。 HER2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蛋白,它没有天然配体,在单体状态下无活性,当与ErbB家族其他3个成员EGFR、HER3、HER4形成异源二聚体时可使酪氨酸激酶活化,激活MAPK和PI3K/Akt通路,最终导致肿瘤细胞增殖。近年来以HER2为靶点的靶向治疗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研究的热点。 Trastuzumab(Herceptin,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是由美国Genentech公司开发的靶向HER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于1998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HER2高表达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HER2分子的膜外区包括I、II、III、IV四个结构域,Trastuzumab与HER2分子的细胞外结构域IV结合,可阻断配体非依赖的HER2:HER3异源二聚体的形成,但不能阻断配体依赖的HER2:HER3异源二聚体形成。 即使在HER2高表达乳腺癌,Trastuzumab的有效率也仅为30%。Pertuzumab(Omnitarg,帕妥珠单抗)是美国Genentech公司研制的另一株的抗HER2人源化抗体。 Pertuzumab可通过结合HER2分子膜外区的结构域II阻断配体依赖的HER2:HER3异源二聚体的形成,但不能阻断配体非依赖的二聚体形成。总的说来,Trastuzumab抑制配体非依赖HER2异源二聚体,而Pertuzumab抑制配体依赖的HER2异源二聚体,它们具有互补的抗肿瘤作用机理。

国内竞争企业单克隆抗体药物行业分析报告

单克隆抗体药物行业分析报告(寡人独见,免责声明) (2010-05-02 13:30:22) 医药行业 延迅 单抗 目录 1克隆抗体药物简介 1.1单克隆抗体 1.2单抗技术 1.3单抗药物 2两大单抗生产技术壁垒 2.1上游技术——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2.1.1国际上游工业化技术 2.1.2国上游工业化技术 2.2下游技术——单抗药物分离纯化 2.2.1小规模制备或实验室中纯化单抗的法 2.2.2国际工业化纯化技术 2.2.3国工业化纯化技术 3单抗市场迅速发展 3.1国际单抗药物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

3.2国单抗药物市场处于起步期 4单抗药物的市场特点 4.1单抗药物市场求大于供,国与国际需求对比 4.2单抗药物研发期长 4.3单抗药物行业在风险中成长,需历经多次在技术和资本层面的合作4.4帕累托原理在单抗市场表现明显 4.5单抗药物是利润最高的药物之一 5国际单抗药物的发展趋势与现状 5.1全人源化为单抗药物发展趋势 5.2单抗领域研发依然活跃,已上市单抗药物适应症不断扩大 5.3罗氏(含基因泰克)领跑全球单抗药市场 6国单抗药市场竞争格局 6.1国建600826——领跑中国单抗 6.2百泰生物(未上市)——单抗领域次席 6.3华神集团000790——苦尽甘来 6.4海正药业600267——拭目以待 6.5万乐药业(未上市)——即将跻身单抗领域 6.6宏远逸士生物技术药业000573——预期平平 1单克隆抗体药物简介

1.1单克隆抗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每一个B淋巴细胞在成熟的过程过 随机重排只产生识别一个抗原受体基因。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重排后具有不同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 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大量的浆细胞克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分布到血液、体 液中。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 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而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2单抗技术 要制备单克隆抗体需先获得能合成专一性抗体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但这种B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生长。而实验发现骨髓瘤细胞可在体外生长繁殖,应用细胞杂交技术使骨髓瘤细胞 与免疫的淋巴细胞二者合二为一,得到杂种的骨髓瘤细胞。这种杂种细胞继承两种亲代细胞 的特性,它既具有B淋巴细胞合成专一抗体的特性,也有骨髓瘤细胞能在体外培养增殖永 存的特性,用这种来源于单个融合细胞培养增殖的细胞群,可制备抗一种抗原决定簇的特异 单克隆抗体。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1.3单抗药物 单抗药物一般分为:治疗型抗肿瘤单抗药物、抗肿瘤单抗偶联物、治疗其他疾病的单抗三类。单抗药剂针对的靶点通常为细胞表面的疾病相关抗原或特定的受体。单抗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其靶向性,来干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通路,或是激活宿主对肿瘤的免疫等。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出现具有更高靶向性的单抗和药效更强的“弹头”。 2两大单抗生产技术壁垒 2.1上游技术——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 (生物工程一班生命科学学院 ***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自从单克隆抗体问世至今已广泛应用与临床治疗,然而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治疗中会产生人抗鼠抗体反应,从而使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抗体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开始快速发展而逐渐代替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本文将就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以及其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人源化临床治疗 Theory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y research progress *** (The 1st class of Bioengineering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Since the advent of monoclonal antibod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but the mouse source sex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clinical treatment will produce people resistance to mouse antibody response, so that the rat source sex monoclonal antibody application are highly limited. Along with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tibod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umanized sex monoclonal antibody began to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replaces the rat source sex monoclonal antibody. This paper will review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y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monoclonal antibody humanized clinical treatment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融合,形成了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机能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1],此后单抗药物开始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982年,Philip Karr 将第一株抗独特型单抗(anti- ld) 应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并取得成功[2],使得治疗性抗体的研究很快成为生物医药的热点,许多以单克隆抗体为研究对象的公司相继成立。然而,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人类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发人抗鼠抗体( Human ant-i mouse antibody, HAMA) 反应,引起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3],而且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的生物效应功能,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这使研究学者意识到研制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或完全的人源性抗体才有可能减少或避免HAMA反应并提高疗效。然而反复实验证明, 杂交瘤技术不能提供稳定分泌人抗体的细胞株。直到80年代末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在抗体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相继出现了一

2018年PD-1、PD-L1单抗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8年PD-1、PD-L1单抗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OLX-WEI-019 完成日期:2018.9.04

目录 第一节 PD-1/PD-L1单抗申报情况分析 (6) 一、申报指标分析 (6) 二、申报有利因素分析 (6) 1、可滚动提交申报材料 (7) 2、可提出优先审评申请 (8) 第二节 PD-1/PD-L1单抗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9) 一、适应症及免疫机制 (9) 二、上市放量情况 (10) 三、联合用药效果分析 (11) 1、联合用药概况 (12) 2、Opdivo+Yervoy (12) 3、Keytuda+培美曲塞 (13) 4、Tecentriq+贝伐珠单抗+化疗 (14) 四、与新型肿瘤疗法联用药分析 (15) 1、PD-1/PD-L1单抗+IDO抑制剂 (15) 2、PD-1/PD-L1单抗+溶瘤病毒 (15) 3、PD-1/PD-L1单抗+CAR-T (16) 五、PD-1/PD-L1单抗市场规模 (18) 第三节国内PD-1/PD-L1单抗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1) 一、国内已获批临床的PD-1/PD-L1单抗及研发阶段 (21) 二、国内公司PD-1/PD-L1单抗的中末期临床试验概览 (22) 三、第一梯队PD-1/PD-L1单抗公司分析 (23) 1、君实生物 (23) 2、信达生物 (24) 3、恒瑞医药 (26) 4、百济神州 (27)

5、第一梯队PD-1单抗综合对比 (28) 四、PD-1单抗联合用药领先公司分析 (29) 1、信达生物 (30) 2、恒瑞医药 (31) 3、复星医药 (32)

图表目录 图表 1:PD-1/PD-L1免疫疗法机制 (9) 图表 2:PD-1/PD-L1单抗按适应症获批路线图 (10) 图表 3:Opdivo和Keytruda上市后的销售情况(亿美元) (11) 图表 4:Opdivo和Yervoy联合用药的持续应答时间 (13) 图表 5:Keytruda和培美曲塞联合用药的总生存率 (13) 图表 6:CAR的结极 (17) 图表 7:肿瘤单抗联合免疫治疗显著提高生存率 (29) 图表 8:复宏汉霖VS罗氏的联合用药布局 (33) 图表 9:双抗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最热门的前六大靶点 (3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燕珊珊 摘要: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突破为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更为疾病治疗、临床试验和科研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此外,抗体还可能执行除目前所具有之外的更多功能。本文将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小鼠骨髓瘤细胞;细胞杂交瘤技术;噬菌体;临床应用 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效应分子,从第一代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y,PcAb)到第二代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人们投入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技术的突破为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更为疾病治疗、临床试验和科研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制备mAbs 的方法中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 抗原特异性的B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2. 人-鼠嵌合抗体制备技术; 3.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的抗原特异性人源性抗体;4. 转基因小鼠制备的人mAbs;5.核糖体展示技术。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利用相应抗原靶向构建治疗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促进生物制药学的发展。以下主要是对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鼠源性抗体 1975 年,Kohler 和Milstein[1] 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绵阳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融合,形成了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由免疫B细胞-浆细胞、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系可分泌单一、特异性、纯化的抗体,且能在选择培养基中生长、无限增值、分裂,同时在选择培养基作用下,利用代谢缺陷补救机理筛选出同时具有两种细胞特征的细胞克隆。这种经过反复克隆而挑选出来的融合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cAb)。它在分子结构、氨基酸序列以及特异性等方面都是一致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单抗检测、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单抗的鉴定等。至今,科学家们已经建立众多鼠源性mAbs 来诊断和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然而作为在人体内的应用,鼠源单抗尚存在一些问题。鼠源性抗体作为异种蛋白应用于人体可引起免疫反应,产生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2],很大程度上限制了mAbs 的临床应用。此外,鼠源性mAbs 不能与人类抗体FcRn 结合[3]。为了克服以上这些问题,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有可能通过抗体工程技术制备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或全人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点

单克隆抗体 一、单克性抗体的制备 1、免疫动物是用目的抗原免疫小鼠,使小鼠产生效应B淋巴细胞的过程。 2、将准备好的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促融合剂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作用下,各种效应B淋巴细胞可与骨髓瘤细胞发生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3、选择性培养选择性培养的目的是筛杂交瘤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未融合的淋巴细胞,但其本身不能在体外长期存活也逐渐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在选择性培养基存活,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4、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和抗体阳性检测。选择性培养基中生长的杂交瘤细胞,只有少数是分泌预定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因此,必须进行筛选和克隆化,筛选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 5、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重要采用动物体内培养法和体外培养法。 (1)体内培养法;用注射器抽取腹水,从中可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 (2)体外培养法将杂交瘤细胞置于培养瓶中进行培养。从培养液中获取所需要的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性抗体的特点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大量制备 三、杂交瘤细胞的特点 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特异性抗体 四、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有三个筛选过程 1、从脾脏中筛选出多种效应B细胞。 2、在特定的培养基中筛选杂交瘤细胞 3、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阳性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并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 五、单克隆抗体应用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的特异性结合。 六、单克隆抗体的主要应用 1、作为诊断试剂:单克隆抗体最广泛的应用就是作为诊断试剂。由于单克隆抗体纯度高、特异强,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别,并能与一定抗原特异性结合。 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把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利用抗原——抗体的的特异性结合,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部位,在原位杀死癌细胞,不损伤正常细胞、药剂量少、疗效高、毒副作用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