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蕴含的哲学道理

成语蕴含的哲学道理
成语蕴含的哲学道理

成语包含哲理汇总(成语蕴含的哲学道理)

一、在备考复习中注意收集和整理一些常用成语,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扼要浅析百条成语,供考生学习哲学常识时参考。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2、望梅止渴———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会不同。

4、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5、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唯心主义。

7、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8、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9、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0、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1、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

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2、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事物,必然事与愿违。

13、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5、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6、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7、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稳定和相对静止。

18、高瞻远瞩———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难处理好。

20、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2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2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3、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2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

而上学的孤立的点看问题。

25、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26、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27、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29、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0、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31、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促进和支持

新生事物的发展。

3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3、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量变是质变的前

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3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量变是质变的

前提和必要准备。

3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是符合规律和人民利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6、以卵击石;螳臂挡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或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

必然会自取灭亡。

37、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8、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39、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40、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4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善于从矛盾的转化方面来看问题。

42、教学相长———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43、满招损,兼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物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但这种转

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4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全

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45、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4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矛盾的特殊性。

47、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48、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49、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50、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的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51、画龙点睛;提纲契领;纲举目张———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52、统筹兼顾———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

53、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主次矛盾关系。

54、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主要矛盾)。

55、白璧微瑕———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56、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得出

错误的结论;要从整体出发。

57、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南橘北枳;名师出高徒———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5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

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事物的量的积累。

60、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质变。

61、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62、当机立断;机不可失———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63、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4、顺水推舟———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65、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66、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7、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68、人定胜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不能夸大。

69、愚公移山;事在人为;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

和利用规律,办事情才能成功。

70、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71、鞭辟入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7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要反对经验主义。

73、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74、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5、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7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77、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78、叶公好龙———害怕实践,逃避实践。

79、真金不怕火炼———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80、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不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8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和学习是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

82、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83、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84、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85、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

二、成语故事、格言、名句体现和揭示的哲学观点汇总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 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

到惩罚。

14. 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 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

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

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

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

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5.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哲学智慧在成语中的显现 :本勇学号:4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工作单位:高新实验中学 摘要:成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成语原容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蕴含了隽永的哲学道理。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认识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常用成语的收集和整理,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成语哲学智慧 一、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成语导示: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画蛇脚的人,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 1、物质是在意识之外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随物赋形”。它说的虽是作画之理,即画画要针对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同时也说明了物质是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 “掩耳盗铃”。偷铃的人怕别人听到钟声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做法。“在人之外,不以人为转移。”声音是客观存在的。决定它的也是客观性的东西,不论你怎样捂住耳朵,它都不会因此而消失。此类成语还有:画蛇添足;凭空捏造;杞人忧天;无中生有……。

成语包含哲理汇总成语蕴含的哲学道理

成语包含哲理汇总(成语蕴含的哲学道理) 一、在备考复习中注意收集和整理一些常用成语的,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扼要浅析百条成语,供考生学习哲学常识时参考。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2、望梅止渴———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会不同。 4、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5、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

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唯心主义。 7、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8、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9、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0、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1、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

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2、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事物,必然事与愿违。 13、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5、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6、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7、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

2020届高中作文立意用《名句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2020届高中作文立意用《名句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一)世界的本质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5.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5.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6.有志者,事竟成;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7.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10.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11.郑人买履、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或认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13.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成语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哲学原理专题演练一 写出下列成语、名句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____________ 2、“手推磨产生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________ 5、“心外无物”(明·王守仁)、“存在就是被感知”(英·贝克莱)_____ __________ 6、生辰八字决定人的命运。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7、入山问樵,入水问渔。____________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 9、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_________ 10、竭泽而渔。杀鸡取卵。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乌鸦叫丧,喜鹊报喜。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13、时势造英雄。__________继往开来__________ 教学相长。____________ 1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根深叶茂。___ _______ 15、牵一发而动全身。____________ 16、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里”_______________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____________________ 1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26、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27、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28、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常见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常见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 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 一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 主观的。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谬的。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 作用。 2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5、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7、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理。 28、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情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情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30、田忌赛马:事情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情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情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情。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高三(16)班张兆贤 日常生活中的成语十分丰富、艺术性好、有极强的感染力。成语中的物理哲学成语,因形式简洁、意思精辟而被人们所喜用,对于许多成语的来源或典故,我们也并不陌生。 而用物理知识来趣解成语,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譬如树大招风:树长高了,枝叶茂密,自然容易招致大风的袭击。现用来比喻名气大了,容易遭人嫉恨。其实其中也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大风吹过的每一点,风对物体表面的压强相差不多,枝叶繁茂的树与风的接触面积当然较大,由压力公式得出,大树所经受的风的压力较大,被毁坏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成语还有很多,又例如沉李浮瓜,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还有“惊弓之鸟”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战国策·楚策四》记载,更赢在魏王面前只用空弓虚射一下就打下一只雁来。魏王很奇怪。更赢说,这是受过箭伤的雁,它之所以掉下来是因为“故伤未息,而惊心未至(去)也。”后来就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

政治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条常用成语哲理简析

作文语言素材150条常用成语哲理简析我国灿烂优秀的文化中,有不少 言简意赅的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富于哲理。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富有哲理成语引入作文课教学,对于活跃思维、明理导行、提升综合素质等,都有极为有益。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用一些常用成语设计的话题也屡屡出现。因此,在作文时候能把哲学常识和常用成语的收集和整理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其中的哲理,对高考作文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扼要浅析150条成语,供学生作文学习运用哲学原理进行辨证思考时参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 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的发展在时间上的联系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

最新高中哲学-选择题常见成语俗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

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了大胆尝试大胆闯=马哲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不否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恶辽远而辍广=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客观性。 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瑞雪兆丰年=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联系的普遍性)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从整体看问题 若言琴上有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整体有决定作用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矛主次转化+量变质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矛盾的转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吐故纳新=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唇亡齿寒=联系的观点 对症下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因地制宜=矛盾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联系的观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客观实际变化发展+根据实物变化发展改变做事方式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重视量的积累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事物主要矛盾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 失败是成功之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福兮祸之所伏=矛盾的观点 刻舟求剑=事物运动的观点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居安思危=矛盾同一性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矛盾特殊性 积劳成疾=量变质变 弹钢琴=两点论 眉毛胡子一把抓、单打一=一点论(错误的) 近墨者黑,近墨者黑未必黑=辩证地看问题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发展的环节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否定观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规律的观点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尊重规律是成功的关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改造客观世界要遵循规律 各当时立法,,因事而制礼=一切从实际出发 绝知此事要躬行、事非经过不知难=强调实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量变质变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联系的观点

成语中的哲理

成语、名句、诗文中的哲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张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哲学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1、“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再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4、下列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水是万物的始基”。 5、下列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6、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万物皆备于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掩耳盗铃”“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力、我的经验”“万物是我们的表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谢”“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神创论、宗教、封建迷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理生万物、理在事先”“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客观思想与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8、“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形容别人说的话很有道理的成语_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doc

形容别人说的话很有道理的成语_蕴含人生 哲理的句子 形容别人说的话很有道理的成语_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 形容别人说的话很有道理的成语 妙言要道 释义:妙:神妙,深微; 要:重要,中肯。指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成语出处: 汉枚乘《七发》: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示例: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藩国之文术》:宜听妙言要道,以疏神导体。 至理名言 解释:至:极,最。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指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近义词:金玉良言、良药苦口 反义词:奇谈怪论、无知妄说、无稽之谈 成语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 言之有理 解释:说的话有道理

成语典故:众卿言之有理,再上酒来。清洪昇《长生殿骂贼》 示例:郭澄清《大刀记》第11章:大婶觉得永生言之有理,点了点头。 近义词:言之成理 反义词:胡说八道、言不及义、无稽之谈 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个性篇】 1) 一段伤痛不在于怎么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2) 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3) 漂亮的脸孔是给别人看的,而有智慧的头脑才是给自己利用的。 4) 房子和老婆一样,没有时候,前半辈子为得到而忙活;有了以后,后半辈子要为拥有而忙活。 5) 想是问题,做是答案,输在犹豫,赢在行动。 6) 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会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 7) 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 8) 你每天都在做很多看起来毫无意义的决定,但某天你的某个决定就能改变你的一生。 9) 初恋是初开的花朵浓郁芬芳,使人终身回味,失恋是初秋的果实,不成熟就采摘,品尝到的是酸楚和苦涩。 10) 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哲学智慧在成语中的显现 姓名:刘本勇学号:201013011004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工作单位:高新实验中学摘要:成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成语原内容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蕴含了隽永的哲学道理。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认识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常用成语的收集和整理,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成语哲学智慧 一、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成语导示: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 1、物质是在意识之外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随物赋形”。它说的虽是作画之理,即画画要针对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同时也说明了物质是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 “掩耳盗铃”。偷铃的人怕别人听到钟声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做法。“在人之外,不以人为转移。”声音是客观存在的。决定它的也是客观性的东西,不论你怎样捂住耳朵,它都不会因此而消失。此类成语还有:画蛇添足;凭空捏造;杞人忧天;无中生有……。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 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B)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D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D )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C)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1)(4) B、(2)(3) C、(1)(3) D、(2)(4) 9、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0、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C)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1、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成语哲理解析

(一)四字成语包涵的丰富哲理 1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2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3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4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5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6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7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8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9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10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1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12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13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14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15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16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1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18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19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21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2量力而行。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成语中所蕴含的哲学寓意

成语中所蕴含的哲学寓意 一、唯物论部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掩耳盗铃;画饼充饥——错误: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7.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8.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9.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11.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2.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3.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4.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15.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无风不起浪——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8.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19.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20.盲人摸象——割裂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以偏概全。 2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23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