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城市发展条件调查与分析

黄石市城市发展条件调查与分析
黄石市城市发展条件调查与分析

黄石市城市发展条件调查与分析

[摘要]黄石市作为华中沿江开放城市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自然地理与经济条件优越。本文主要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和走访询问当地居民的方式,从创新、集聚和区位等多个方面,结合经济地理学内容,对黄石市经济发展的条件与潜力进行探究与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地理;发展条件;潜力

[调查小组成员]张艺娟,孔祥聪,黄杏杏,丰聪颖,杨云晨,陈慧敏,布玩乃木。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主题。黄石市依靠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曾位列湖北省第二。现今,黄石市属于我国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处于城市转型期中。调查与研究黄石市城市发展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2.1黄石市社会发展现状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1950年8月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黄石市下辖四区、一县级市、一县、一国家经济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429318人(2010年)。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黄石市工业文化底蕴深厚,工业基础较好,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黄石市已形成冶金、建材、纺织等14个主导产业,拥有湖北地市首家保税区—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

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国际经济形势大起大落,国内经济受自然灾害、人为突发事件影响过多,经济增长回落较快。黄石市经济社会受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影响较小,各项指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

表1 2009年黄石市主要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海关进出口总额三次产业结构

绝对值增幅绝对值增幅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425.11 15.8% 11.07 53.2% 6.7% 56.5% 36.8%

表2 2009年黄石市主要收入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绝对值增幅绝对数增幅全省位次绝对数增幅全省位次18.42 28.5% 9725 16.9% 5 2995 23.8% 3

1.总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经济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全国同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9.9%,比去年同期增长回落2.3个百分点。而黄石市与全国相比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且近年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以来,黄石市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呈现了下降趋势,经济塌陷形势严重。到08年开始至今,占比开始有所上升。这说明,黄石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第二大城市,近年来的发展得益于中部崛起的政策和国内经济内生发展增强的机遇,增长速度开始加快。(见表1)

1.产业结构逐渐调整,但仍不均衡

随着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为6:50:44,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同步上升。反观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除武汉、黄石、鄂州以外,其他第一产业占比都在20%以上,第二、三产业占比较小。根据三次产业结构显示,黄石市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属于典型的重工业城市。但大多数工业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带动不强;第三产业仍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受工业和城市化之后的瓶颈制约。

2.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财政收入水平在全省属于较高水平,但同临近的武汉相比,仍然偏低。这反映了武汉对黄石的带动能力不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绝对数来看处于前列,但增长速度却相对落后。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幅高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见,黄石市农村的发展开始加快。(见表2)

2.2 区位因素

区位是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里空间之中存在,具有经济联系事物的空间关系,它是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黄石市的区位与经济活动区位较为特殊,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在武汉城市圈中,黄石市与武汉市和鄂州的内在联系尤为紧密(见图3)。三座城市在空间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三市间要素互通有无,产业结构相近且具有互补性。黄石市的招商引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托了武汉的地缘优势。有所谓“在黄石投资等于在武汉投资”一说。

城市圈往往是以交通圈为基础的。交通运输对黄石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包括运输成本、交通便捷程度的影响以及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影响。

现今,每天日间武汉开往黄石的班车密度达到每5分钟一班。武汉研发的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肩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已全部投入运营,4条城区公交线和一条城际客运线已实线通车。这促使黄石、鄂州与武汉称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圈,黄

石市的中心职能强度仅次于武汉。

2.3生态环境因素

1.空气环境 2013年黄石市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全年有321天空气质量状况为优良,优良率为87.9%。空气中SO2和NO2年均浓度分别为0.066毫克/立方米和0.054毫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为0.093毫克/立方米,降尘年均值为11.60吨/平方公里?月。但是从长期来看,黄石市空气污染物SO2、NO2的浓度却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如图1. 结合黄石市早期发展方式分析,黄石是以铁、铜、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等为主导产业的典型综合性资源型城市.大规模的开采、冶炼矿产资源已经给黄石市的空气环境造成了污染。(见图表4)

2.水资源环境

2008年,长江黄石段Ⅲ类水质达标率为99. 5%,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超标;主要湖泊呈现富营养化趋势,磁湖Ⅲ类水质达标率为82. 3%,总氮、总磷、生化需氧量等11项超标;青山湖Ⅴ类水质达标率83. 5%,总氮、总磷、氨氮、生化需氧量等7项超过Ⅴ类标准;大冶湖Ⅱ类水质达标率为92. 3%,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超标;保安湖Ⅱ类水质达标率为90. 5%,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超标;经过不间断的治理与保护,黄石市水环境状况有所改善,见图2.但是总体黄石 图3 武汉城市圈城市分布 图表4 2005-2013年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图

市的水资源时刻面临着被污染的风险。(见图表5)

图表5 2005-2013年水环境状况趋势图

黄石是以铁、铜、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生产钢、铜、水泥、能源等为主导产业的典型综合性资源型城市,随着60多年的高强度开发,给黄石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以2011年为例,黄石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061.94万吨,主要排放去向为长江黄石市段和大冶湖。"废水中污染物分别为化学需氧量5900吨、氨氮389吨"主要排放行业是采选、冶金和化工等行业。"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为二氧化硫9.15万吨,氮氧化物5.54万吨,烟(粉)尘3.66万吨。"主要污染源来自钢铁、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 。2011年,黄石市共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592.29万吨,其中以冶炼废渣、尾矿、粉煤灰和煤砰石为主,综合利用率水平不高。

2.4 资源禀赋因素

20年前,黄石因其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跃居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武汉。然而,随着资源日益开发,黄石市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重问题。

黄石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大幅下降,矿石开采量锐减,可采资源严重不足!经过建国以来近 60年的大规模开采,黄石市区主要矿产资源进入了开采晚期,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重大幅下降,煤,铁,铜,钴和金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25%,23.03%,39.68%,39.52%(见图表6),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重只有25%左右。铁矿,铜矿,煤矿的产量分别只相当于鼎盛时期的 19.93%,26%,35.9%据不完全统计,14座大中型矿山成为危机矿山。

图表6 2013年金属包保有

储量占比

大冶铁矿目前的铁矿石保有量仅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3.83%,服务年限不足6年;有色公司丰山铜矿,赤马山铜矿,铜绿山铜矿服务年限分别不足7年,3年,9年;采掘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占工业的比重也在逐年减小1950年,黄石市区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19%,经过“一五”“四五”的发展,采掘业占工业的比重上升到39.89%。从1980年以后,采掘业的比重逐年下降,2005—2007 年的三年间,黄石市区采掘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6.93%,15.16%,11.71%。2005—2007年的三年间,黄石市区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34.73%,33.52%,31.71%逐年下降。

2.5 信息化水平因素

城市信息化是指在城市管理、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线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信息化涵盖了电子政府、数字城市、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诸多领域。对于黄石市来说,通过信息化改造提高管理水平,为老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探索并走出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以2005年为基期,各项指标都增长缓慢,黄石的信息化指数增长缓慢。这说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是很低的(见表7)。

互联网用户专利授权件万印张元/人部/百人部/百人万户万户千件名%2005

2696.0000735.759515.395625.909822.5300/0.3000113.528510.25002006

2700.0000351.754817.004838.208528.0000/0.3190116.2012319.00002007

3861.0000442.460623.051035.631828.0000/0.2210119.816812.30002008

4310.0000475.302226.854842.477917.0000/o.445116.373225.20002009

4309.0000534.500022.422550.261818.5700/0.5850162.267926.23002010

4330.0000590.451317.990358.045733.360019.70000.7350157.100023.270020114440.0000640.424417.490669.962342.860025.50000.8980148.704514.6000图书报纸杂志总印张人均邮电

业务量

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指标/单位年份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有限电视用户

2009年全市R&D 总经费86798万元,比2000年增长9.5倍,年平均增长29.9%。R&D 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 )之比为1.52%,比2000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按活动类型分,基础研究经费787万元,占0.9%;应用研究经费1732万元,占2 %;试验发展经费84279万元,占97.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比2000年增长6.5倍、2.3倍和10倍。2009年,工业企业R&D 经费80268万元,比2000年(6401)增长11.5倍,年平均增长31.2%;工业企业R&D 经费投入强度 0.86%,比2000年(0.41%)提高0.45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R&D 经费71410万元, R&D 经费投入强度1.1%。从数据可见,黄石市正在改善信息化环境,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见图表8)

表7 2005-2009年黄石市信息化状况

图表8 黄石市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

2.6 集聚因素

黄石市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沿江港口城市,被誉为“钢铁摇篮”、“水泥故里”和“服装新城”,有着深厚的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和过口的产业集群发展前景。

1.冶金行业黄石市现有各类冶金生产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2013年黄石规模以上冶金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1

2.95亿元,同比增长37.26%。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57.34%。其中,钢铁产量达到246.16万吨,同比增长4.54%;精炼铜产量达到21.17万吨以上,同比增长20%。

2.建材行业黄石市现有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5家,从业人员一万多人,主要产品有:水泥、石灰、碎石、墙材、石材、建材装备等。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左右。

这种集聚现象是企业家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工业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规模企业使集群企业其交易成本降至最低,加强了集群内企业的关联性,也降低了企业一体化的成本。

3.存在问题

3.1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困难

由于可开采资源日渐枯竭,黄石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并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与矛盾。

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剧增,尤其是矿区下岗人员所占比重更大,是主要问题。黄石市财力有限,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十分困难。

其次,产业结构单一,尚未形成替代产业也是一个重大问题。主要是由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的,远离交通干线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经济体系相对封闭,且对资源进行的是粗放式的开采和利用,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改造对资源产业进行纵向和纵深发展,进而其产业链,黄石市忽视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3.2 传统工业缺乏活力与创新

通过收集数据和阅读相关文献,我们发现:黄石市的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比较缺乏,而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又不够。创新应向资源型企业聚集。另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方面还不够,现在行业的分割,关门发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归根到底,缺乏创新是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3.3 城市化集群模式存在风险

当今,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在经济地理上表现为集群化模式,黄石地区也不例外。这种模式的形成有经济体自身的发展驱动因素。也有政府和政策的驱动因素。同时,我国城市化的制度背景较强表现为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巨大,二元模式结构明显。从城镇化到经济区,由低到高政府驱动因素加强,由发展较快区域,到相对落后区域,政府驱动因素加强。因而在城市化集群模式的影响下。各地集群发展差异较大,集群经济水平高低悬殊,面对发展的风险程度也不尽相同。

3.4 发展重工业不过环境污染

黄石市一直以来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在冶钢,炼铜等化工规程中不断的排放各种重金属离子、废气污水,长年累月不注意治理和减排,造成了许多难以修复的损失(见图)。黄石市只注意发展经济,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去谋求工农业的发展。当污染形成公害,影响到经济的顺利发展时,才被迫去治

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见图9)

4.建议

4.1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的辐射与带动效应

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以来,黄石市不断加快与城市圈内城市特别是与武汉的对接步伐。截止目前,武汉在黄石投资项目60余个,总投资45亿元,武黄项目对接日益升温。但通过数据了解到,黄石同湖北省内较大城市之间仍有很大差距。要紧跟发展的潮流,需要充分利用黄石市独特的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加强与武汉及其它城市的经济联系和技术文化交流。同时,黄石应大力推进优势企业“走出去”,参与武汉城市圈内城市间的产业开发,增加引进与武汉企业的合作项目,努力提高无论是工业、农业或第三产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以求共同发展。

4.2 注重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经济联系

图9 黄石市环境污染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为实现黄石市与其他城市的交通快速对接,黄石市应抓住被确定为公家公路运输枢纽及全国主要港口城市的机遇,一是配合做好构架重点工程“两路一桥”的协调服务和实施工作。二是利用高速公路节点的优势,建设黄石市物流信息中心,已发展公路物流业。三是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强化港口建设,夯实港口工业城市基础。

4.3引进先进科技,为城市建设注入活力

黄石市可通过依托武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招商平台,借梯上楼,实施科技对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建设。其一,政府应全力推动,企业主动对接,形成联动机制。其二,依托黄石产业、企业优势,促进技术成果的棋手转化。近年来,黄石市也先后聘请了武大等12所高校领导和科技处长为市校科技合作的顾问和联络员,成立了黄石市科技顾问团。另外,先进科技的引入,对黄石市的产业,尤其是老工业,起到了改革与创新的作用,使其重新具备了发展变革的动力。

4.4保留高素质人才,建设人才强市

高素质人才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黄石市政府应注重对当地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与建设。向学校投入资金,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提高教学水平。此外,黄石市还应增强与尖端人才市场的合作水平,加快人才流动频率。企业可通过项目来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圈内专家资源,对黄石现有的人才评价模式进行分析评估,并实施改革,人才评价模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4.5 发展工农业不忘环保,共建绿色家园

遵循生态规律, 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 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遵循生态规律, 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 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H.H.巴朗斯基(黄万华译)经济地理位置的定量评价[J].1990,3:51-54

[2]武汉市社科基金课题组.加快武汉经济圈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长江论

坛.2003,6:22-25

[3]李东旭,田至美.经济地理位置的定量分析方法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4

[4]邵立新.试议我国城市发展的经济地理模式[C].郑州市财政学校.2010

城市发展潜力综合评价论文

城市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18个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市的综合评价值;利用聚类分析将其分为几类,以此分出优劣层次,利于制定发展对策。 关键词:河南省;发展潜力;主成分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taking 18 city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the cities; make use of cluster analysis which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kindstohelp to formulate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growth poten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factor analysis; clustering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城市发展潜力 随着城市全球化竞争趋势明显,加强各级城市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1.1 城市发展潜力定义邱道持等认为小城镇发展潜力是指小城镇在现状发展基础上能够支持未来城镇系统综合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的潜在能力[1]。郭亚军等认为区域发展潜力是指区域复合系统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其支撑体系所具有的潜在能力[2]。刘登魁认为城镇发展潜力是指在城镇现状基础上能够支持未来城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

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 1 引言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黄石不仅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全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以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其中常住人口243万。西距武汉70mk,东接江西九江,与鄂州、黄州、武穴等周边城市接壤,是长江中游重要的通商口岸和沿江对外开放城市。 黄石市是著名的工矿业开发城市,最早以本地特有的丰富矿产为依托,然而黄石的先辈们很早就开始在铜绿山、铁山等地采矿、冶炼,铸制各种生产工具和兵器。清光绪年间兴办的大冶铁矿是中国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矿山。1949年后,黄石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先后建起了一批大中型企业。现已形成采矿、冶金、建材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以及一批享誉全国的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城市。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及基础工业普遍滑坡等多种因素影响,单纯依赖发展工业来振兴城市经济的道路已变得越来越困难,黄石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经济停滞不前。在湖北全省地位也从前列退至中下游水平,失去了原有优势地位。 2 旅游产业发展条件与发展现状评估 2.1发展现状与发展评估 近年来,由于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黄石市根据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和黄石“四城同创”的要求,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重点来抓,相继完成了许多市政重点工程。这一做法在大大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同时,不仅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本身也融入了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的快车道。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干流下段南岸是长江中游首批开放城市,黄石不仅有着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中国人居环境优秀范例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诸多美誉。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明成果辉煌灿烂,旅游资源也十

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日期:2010-11-22 16:13:00 浏览次数:42 稿源: 南昌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南昌市发改委课题组 一、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9年,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指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三保一弘扬”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的要求,主动应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全力实施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三大工程”,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年初预期,多项指标在中部省会城市位次前移。通过全市上下成功演绎“危中有机、化危为机、转机成势”,夺取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阶段性胜利,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体现为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扩大内需有成效,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显着。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南昌市及时研究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有效地刺激了投资和消费需求较快增长,全市地

区生产总值完成1837亿元,增长13%(同比、下同),增幅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9亿元,增长%,增幅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亿元,增长20%,增幅排名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全市总体经济呈现出逐月提高的良好态势,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一季度负增长,到二季度由负转正,再到全年分别增长%和%;实际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内资由上半年个位数增长,到全年分别完成亿美元,增长12%和亿元,增长10%。同时,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有亮点,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牢牢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洗牌机遇,“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建设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快速推进。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狠抓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6年超历史,其中,粮食总产量22.9亿公斤,增长%,生猪存栏、出栏分别增长8%和%,家禽存笼、出笼分别增长%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6000元,达到6294元,增长9%。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重点推进了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黄马“两江”生态农业走廊、安义现代农业科技园等一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9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44家,市级186家。工业经济回升向好。为帮助企业渡难关,先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探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筹区域发展,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进展,将直接影响“十二五”时期黄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转型发展目标的实现。 黄石从大冶分离发展而来的,经过五十余年相对独立的发展,黄石已经成长为湖北省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冶市借助矿冶经济近几年发展迅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今黄石大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城区出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态势。这种趋势既是区域一体化必然,也是两地城市规划不断对接的结果。 1、黄石大冶一体化符合全省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得到国家肯定 2000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全省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襄樊、宜昌为顶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壮大黄石、襄樊、宜昌的城市规模,其中最有效的工作就是实施强强联合,拓展三大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三大城市的城市功能,增强三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2001年,国务院批准襄阳县、宜昌县并入两大城市,合并后两大城市的面积大大扩展, (附:宜昌县,于2001年7月并入宜昌市城区,名夷陵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之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坐落在区内。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同时对襄阳区、樊城区的区划进行部分调整)。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城市化进程

第三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化 (一)概念: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两层含义。 (二)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发展 2.城市化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的发展。中心——边缘互动 3.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缩小城乡差别。城乡趋同 (三)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村人口绝对量也在不断增加)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第一阶段:自城市形成—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低水平的缓慢增长。城市人口比重1%~2%。城市规模小,城市数目少。原因:生产力水平低,非农产业不发达。 2.第二阶段:18世纪中叶~1900年(两次产业革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1900年13.3%。原因:工业化。①工业化扩大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工矿城市大量出现;②工业化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为城市产业提供后备劳动者,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③工业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城市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因:①第三次技术革命极大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②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向工业化道路。 (五)当今世界城市化的对比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逆城市化导致城市结构合理(城市人口反流乡村,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畸形,城市结构不合理(表现: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我国解决措施:限制大城市发展,适度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乡镇,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型国家)

(房地产市场分析)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前景 房地产行业遭遇严厉调控的打击,房地产企业在一线城市的发展面临被减速和进入冰冻期的局面。本轮及未来的行业调控都将遵循“有保有压”、“精准打击”的原则,房地产行业拓展的空间和方向已经发生转移,二、三线房地产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未来十年的繁荣是可以预期的。 住房市场的发展空间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未来中国城市化重心将更多转向二三线城市及中小城市。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盈利空间巨大。房价上升空间较大,投资回报率有可能达到30%,运营成本低,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屡创新高。 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可控。调控政策在未来5年内推广到二三线城市的可能性很小。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大规模供应,以及物业税等措施对房地产价格空间造成挤压,对二三线房地产市场的冲击较小。 一、内地房地产业的发展轨迹 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同步。第一轮经济增长首先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房地产业也高度集中在沿海特大城市,10年中资源主要投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使其发展成为全国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构成了一线城市。这些城市的房地产需求也从解决基本居住的增量市场逐渐向改善型、投资型和投机型市场转变。未来,一线城市尽管总体市场容量仍然较大,但增长速度已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看来,即便是房地产百强企业,能够进入一线城市的开发商也只是少数几家,随着房地产业规模和从业家数的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寻找足够的成长空间,这是房地产业发展必须向二、三线城市拓展的客观基础。 图1:中国房地产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从2004年开始明显加速

来源:国家统计局,招银国际 一线城市的城市化率已超过75%,开始从快速成长进入到了成熟期。而国内城市化的平均水平只有46.7%,一线特大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现代化差距越来越大。这一差距也反映了一线城市过度过快发展,各项社会服务和公共资源保障能力难以为继。2009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要在推动中小城市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人口过度向一线大城市集中,城乡发展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从整体规划层面,国家已明显透露出城市化重心转向中小城市的意图,政策首先为二三线城市地产发展释放出利好。进入第二个十年发展期,房地产业重心及趋势由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这是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调整,产业逐步进行梯度转移,以及人口流动变化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目前出现的农民工和白领“返乡潮”也为上述变化趋势加了注脚。媒体报道,不少农民工不愿再涌到一线城市,而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的二三线城市,在家门口打工,并希望能在城市安家立业,真正成为“城里人”。此外,一些在一线城市漂泊的白领和高校毕业生,在一线城市房价飞涨,生活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也开始放弃在那里安家的想法,准备撤回二三线城市谋发展,安家置业。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进城的农民工、返乡的白领,这些人群都将成为二三线城市的购房主力军,也使得未来房地产业发展中心必然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图2: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比较图3: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比较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城市规划】黄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1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3.2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不得超过附表2的规定。 3.3建筑基地面积不大于2公顷的成片开发区,应先确定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容量控制的前提下,区内各地块的建筑容量可参照本规定附表2的规定调整。 3.4建筑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公顷的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有关规划设计中已确定的,应按已批准的规划执行(规划包括控规、详规、城市设计及总平面设计等)。尚无经批准的有关规划设计的,其建筑容量控制安附表2执行。 3.5附表2规定的指标中容积率、建筑密度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的划分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3.6对未列入附表2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2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3.7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的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4.1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防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4.2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筑用地的实际情况,多层及低层条式居住建筑(长度)24米)的间距符合下列规定: 一、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两建筑物之间的夹角<30度)时的间距:其间距在旧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9倍,新区不小于1.15倍。 不平行的建筑以最窄处为准(下同)。 二、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60度<两建筑物夹角<90度)的间距:不小于东南侧建筑高度的0.4---0.5倍,且最小值为9米。 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宽度必须小于等于15米,山墙宽度大于15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三、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非平行也非垂直(指30度<两建筑夹角<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旧区0.7倍,最小值8米,新区0.8倍,最小值10米。 4.3多层或低层点式建筑(长度<24米)遮挡居住建筑时,其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长高比小于等于1的其间距不小于0.9H。 二、当长高比在1.0---2.0之间的其间距不小于1.0H。 三、当长高比大于2.0的按条式建筑间距规定执行。 4.4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应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4倍,

凌源市发展潜力综合分析与评价

凌源市发展潜力的分析与综合评价 一、凌源市概况 凌源位于西部辽冀蒙三省(区)七县(市)交汇处,地处辽西走廊连接和两大城市群北通道的要冲,是中东部广区距离出最近的交通节点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发展空间广阔。2004年,全市辖24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233个行政村、30个社区。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万亩,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50万,城市化水平为21.9%,远低于全省城市化平均及全国城市化水平。 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1.4亩。气候特点为暖温带半湿润向温带半干旱过渡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5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844小时,无霜期146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60立方米。 凌源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矿藏50多种,其中石灰石、膨润土、硅石、铁矿、金矿等储量大、品位高,极具工业大规模开发价值。凌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精美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地热温泉等资源,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前景。 凌源市基础设施不够发达,铁路和公路是全市主要的交通方式。铁路有锦承和塔铁路,公路有两条国道、两条省道和八条县道。2001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24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701万吨,公路客运量712万人。 二、凌源市城市城市竞争力力分析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外市场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是指城市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并为其自身发展及在其从属的区域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从而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功效。它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社会全面进步及对外影响,所以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条件、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环境、开放程度、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 凌源市位于辽西西部与蒙、交界的“金三角”上,处于地级城市发展的空档地带,受高级城市限制相对较小。优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城市发展的可利用空间和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使凌源市具备了发展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凌源面临着经济腾飞的好机遇。 1.样本县市的选择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相当、邻近原则、行政级别相同等原则,选择了建平县、喀左县、北票、馁中县、建昌县等县市作为研究的样本。 2.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着具有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具有代表性的原则,以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基础,而且考虑了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本指标体系具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城市经济实力、城市资金实力、科技实力、产业结构与效益、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政府管理水平为影响因素,20个指标来构成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见表1)。

黄石市城市色彩规划控制导则

黄石市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技术导则黄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 06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导则制定背景及依据 第二条导则生效日期、执行主体与解释权 第三条黄石市色彩规划总体目标 第四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适用范围 第二章名词解释 第五条色彩三属性与色调 第六条建筑物外立面色彩类型与比例划分 第七条建筑色彩调和法则 第八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十大方针 第九条黄石市城市标识色 第十条城市色彩主旋律 第十一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区域划分 第十二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八大控制体系 第十三条黄石市建筑外立面色彩分部控制与分段控制 第三章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系统的具体应用 第十四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系统的控制层次与实施步骤 第十五条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实施建议 第十六条各色谱色彩与实际建筑涂料、建材色彩间对应统一标准与实操方法第四章相关色彩规划控制与引导 第十七条黄石市道路两厢建筑底部色彩控制

第十八条黄石市道路两厢建筑外立面色彩连续性控制 第十九条建筑外立面色彩分部与分段控制及引导 第二十条建筑外墙装饰材料管控 第二十一条建筑外立面玻璃与金属色彩控制 第二十二条沿街建筑与街区内部建筑色彩控制 第二十三条构筑物色彩控制 第二十四条街具小品色彩控制 第二十五条地面铺装色彩控制 第二十六条新兴建筑材料的色彩控制 附图一黄石市总体规划图 附图二城市色彩总谱 附图三黄石市建筑外立面色彩比例与配色调和法则 附图四黄石市城市色彩八大分区图 附图五色彩控制体系——清、厚、史、新 附图六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清、厚 附图七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史、新 附图八色彩控制体系——雅、产、港、田 附图九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雅、产 附图十城市色彩分区色谱选取范围——港、田 附图十一街具小品色彩规划示意图 黄石市城市色彩控制技术导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塑造统一有序、特色鲜明、山水交融、新兴时尚,兼具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印象的黄石,

黄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黄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试行本) 报审稿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 第三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章建筑容量 第五章建筑间距与退让 第六章公共设施 第七章城市绿地、景观和文化保护规划 第八章道路交通工程 第九章市政工程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一章管线综合工程 第十二章附则、其它 附录 A建筑间距的计算 B建筑高度的计算 C房屋建筑面积计算规定 D沿路一般建筑高度控制 E居住建筑间距图示 F干道交叉口建筑红线退让范围(示意) G名称解释 H本标准用词说明

黄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试行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以下简称为《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规划区、开发区、城市托管区、城市共建区、工业园区各项建设工程。大冶市、阳新县城市规划区可以参照执行。其他区域参照国家、省市相应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详细规划未作出规定或者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应当按照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定执行。本规定中有关具体技术经济指标的内容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 第四条规划编制管理中使用的勘察测量资料必须采用国家统一高程系统和黄石统一座标系统。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 第五条本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两个系列。法定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非法定规划包括概念规划、基础研究等。 城市设计的编制应贯穿于法定规划的各个层次,法定规划应体现城市设计的原则与思想。 第六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城市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完善城市功能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鼓励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彰显黄石滨江环湖依山特点和历史文化城市风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创造显山露水、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特色鲜明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编制城市规划必须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 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现状、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和城乡规划测量等必要的基础资料。城乡规划勘察和测量应当满足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划管理的需要。 第七条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应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历史文化保护、绿地、供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邮政、抗震、防灾、环卫、教育、公交、物流及社会公共设施等等)、建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层次各项专业规划之间应相互衔接,避免互相矛盾。 重要规划项目编制前,编制管理部门应下达规划编制任务书。编制过程中应分别进行社会公示、专家评审、部门审核等程序,最后完成审批和备案。 各级风景区规划应与城乡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依据国家规范单独组织编制。 第八条各层次城市规划的编制深度,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省市相关技术规定。 专业规划应由规划主管部门会同专业主管部门联合编制并依法审批。 第九条城市规划编制成果应包括数据文件和纸质文件各项内容(规划文本、图件、说明书和附件),成果中对社会公示、专家评审、部门审核相关意见的采纳与否应予以说明解释。 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定期由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评估,确定下一轮修改和完善意见。 第十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应按照《黄石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或开发建设单位组织编制,编制成果按照《黄石市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技术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交通和市政工程规划应当综合协同,合理布局,保证功能,适度超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基础和保障作用。为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执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 -2010)编制交通影响评价报告。 1 住宅(T01)、商业(T02)、服务(T03)、办公(T04)类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的取值范围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住宅、商业、服务、办公类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取值范围表 城市和镇人口规模(万人)项目位置建设项目新增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住宅类项目商业、服务、办公类项目 100~200 城市中心区2~5 1~2 其他地区3~8 2~5 <100 - 2~8 1~5 注: 1人口规模是指正在执行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 2 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有建筑设计方案时按总建筑面积计算,无建筑设计方案时按容积率建筑面积计算;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武汉市发展条件的调查与分析 一概括 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现在也是国家“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验区。2009年度国民生产总值(GDP)4560亿币,全市现有人口950万。湖北省省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当今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开始肩负新的责任,而现今武汉的情况如何,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我对武汉市的发展条件做了调查和分析,情况如下: 二武汉现状 (一)农业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较冷的特点;有长江和汉江流过,湖泊广布,武汉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有充足的劳动力;整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临近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农业十分发达。 (二)工业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三大钢铁集团公司之一的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都位于武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着以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车企业总部和以东武汉江汉关大楼风汽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等一批顶尖汽车研发机构以及神龙汽车、东风本田、东风自主品牌和东风渝安等整车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最集中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是中国最大且最具实力的光电子产业生产和研发基地,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三)交通 武汉是华中地区航空中心。现运营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4E级机场和国家一级民用机场,,是中国民航总局指定的综合枢纽机场(华中唯一、中国第四),是华中地区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港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及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武汉是长江的重要港口,是华中第一大港,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中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铁路有京广线和襄渝线,京珠高速从武汉越境而过,立体式交通,四通八达。 (四)科技 武汉拥有科研机构106 所,国家实验室1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项(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

永宁县望远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策略 (3) 第三章城镇性质 (5) 第四章城镇规模 (5) 第五章城镇总体布局 (6) 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 (7) 第二节城镇用地总体布局 (7) 第六章城镇用地布局规划 (8) 第一节居住用地 (8)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 (9) 第三节工业用地 (11) 第四节仓储物流用地 (11) 第七章城镇综合交通规划 (12) 第一节城镇综合交通规划策略 (12) 第二节城镇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三节城镇道路规划 (13) 第八章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14) 第九章城镇基础设施规划 (15)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15)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6) 第三节雨水设施规划 (16) 第四节供电设施规划 (17)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17) 第六节燃气工程规划 (17) 第七节环境保护规划 (18)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18) 第九节城市防灾规划 (19)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20)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21) 第十二章附则 (21) 附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一:现状建设用地统计表 (22) 附表二:现状用地汇总表 (22) 附表三:规划建设用地一览表 (23) 附表四:规划用地汇总表 (2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本次规划的主要背景 1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制定空间发展战略。 2 永宁县城进入全面发展期,城市化快速发展。 3 望远镇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发展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第二条规划依据 以《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和《永宁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为依据,参考《永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永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1-2015》、《永宁县十二五规划》等相关专题研究,遵从银川市和国家的规划法规、条例。 第三条规划年限 近期2014-2019年; 远期20l9-2030年。 第四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区范围是斋堂镇域行政管辖面积为105平方公里,镇中心区规划范围为887.4公顷。 镇域定位:银川市的外围组团,以医药、生物工程、化工、农副产品加工、高新农业为主的新型工农业综合园区。 镇中心区定位:镇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银川市望远组团的经济中心。 第五条在规划区范围内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七条规划指导思想 生态优先,打造城市安全屏障:由于宁夏在全国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望远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运行。望远镇的发展要以生态保护为根

扬州市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章扬州市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城市旅游是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其发展是一种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导,促进地方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活动过程。其中,决定城市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城市本身所处的旅游大环境、城市自身经济状况以及城市资源禀赋等等。因此,研究城市旅游的发展和竞争性的问题,不仅考虑城市旅游本身,更要注重旅游产业主导下的城市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上,通过旅游经济综合体或地标性吸引物的塑造来拉动城市经济的快速提升。 我们将针对扬州市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析扬州市目前旅游发展的竞争态势,以期寻找竞争环境下的扬州市旅游发展方向。 扬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等荣誉称号,2006年又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扬州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繁多,自古以旅游休闲和传统文化取胜。扬州是我国唐朝时期的第三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东南一带胜景荟萃之处,城里城外的园林建筑不计其数,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大明寺、瘦西湖、个园、桃花坞、小金山、钓鱼台等等。时谚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见当时的扬州是何等繁华,对文人墨客的吸引力之强是可想而知的。今日的扬州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等。它们中包括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虽然扬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城市环境优越,但由于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没有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并形成产品优势,旅游对城市经济的推动有点滞后。因此,相对于苏南经济发达的城市,无论从旅游的经济总量、人均消费能力还是经济辐射能力来讲都存在较大差距。扬州与镇江、常州、南通同处于江苏旅游第二梯队的增长极板块,这与扬州的历史形象、区位优势和城市知名度极不相适应。 一、扬州市在全国旅游发展环境下竞争性分析 1、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看 通过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排名来看(详见附表数据一),这些城市普遍经济实力较强,旅游大环境较好。75%进入榜单的城市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其中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占据大半,说明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而扬州作为第一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价值高,未来发展潜力大。同时,以海滨城市及苏杭、成都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型城市,引导着旅游消费潮流,而扬州是历史上著名的传统休闲消费型城市,而今又多次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等,充分体现出休闲度假环境的基础条件好。此外,有“中国旅游创新之都”的深圳位居榜单前列,代表着以创新型旅游景观的另一类消费趋势。扬州目前旅游开发以依托传统资源类型居多,创新能力可因文化而激发,发展潜力大。由此可见,扬州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价值潜力亟待激发。应顺应市场大势,借势文化,注重体验型、创新型、度假型的旅游产品开发,塑造扬州市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目的地形象。 (2006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来源:搜狐旅游频道】除标黄城市外,其他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2、从国内热点旅游目的地城市来看

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条件分析

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设计的条件分析 城市发展是城市空间现象、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的综合体现。城市发展条件分析是研究与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文化对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一、城市发展条件的构成要素 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 自然环境条件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依据,是指城市所在地的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动植物等方面,与城市密切相关。早期的城市都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发展起来的,历史上的大城市都是在交通便利和物产丰富的沿河地带发展起来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使了城市的发展,如大庆的石油城,抚顺煤都。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的选址、用地布局及措施工程设施都有直接影响。 a、气温 定义:一般是指离地面1.5米高的位置上测得的空气温度,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人感到舒适的温度范围为18-20°C。 进行城市规划需要了解的内容:平均温度(年、月)最高和最低温度、昼夜平均温度及近于零摄氏度的天数、全年初霜和终霜的日期、开始结冻和解冻的日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气温对城市规划的主要影响:气温的日、年变化较大以及冰冻期长、都会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带来影响。 城市中常见的气温现象:“逆温”:在气温日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常因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形成了下面为冷空气,上面为热空气,很难使大气发生上下扰动,于是在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有害的工业烟尘不易扩散,滞留在城市上空,处于谷地或多静风的地区更易发生。“热岛”现象:由于城市中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区要高的现象。b、风向 风向是指风吹的方向,在一个地区风向是经常变化的。 风向频率:在一定时期内,把各个风向所发次数,用百分数来表示。 风向玫瑰图:在城市规划中,一般采用8个方位来表示风向和风频,将各方向的频率以相应比例长度点在方位坐标线上,用直线按顺序连结各点。并把静风

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银川市为例

基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银川市为例1 赵健 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大都是结合新区开发建设进行的相关规划研究,而针对全市域开展的生态战略研究在规划业界还较少。本文以银川市为例,从最宏观的层面开展对银川的生态本底研究,创新性的提出生态战略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推进模式,进而提出银川全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力求对于其他相关类型的规划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市域生态战略生态安全格局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是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规划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并要求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和城区的建设实践。截至2012 年,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地级(含)以上的城市共有280 个,提出将生态建设作为重大目标的城市占到所有地级市的97.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主管部门,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审批了16个生态试点城市、示范城区的申报,为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标杆作用【1】。 从理论和实践发展来看,国际生态城市已经逐渐从生态学界、城市规划界的理论探讨和示范项目阶段,逐渐开始走向引领世界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目前,全球已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生态城市目标进行规划与建设,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巴西的库里蒂巴、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丹麦的哥本哈根、美国的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日本的新九州地区等。但其实我国的生态城市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理念与方法也在进一步研究之中。目前的生态 1论文获得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典型类型村镇规划编制实施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2)》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