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说课稿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

《比例的应用》说课稿

城关镇双酒小学曹满红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应用》,这是北师大版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根据新课程理念,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科书创设蕴含着按一定比例交换的数学情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 经历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3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难点: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能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设定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提出,用什么方式得到想要的物品?远古时代没有货币怎么办?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蕴含着一定比例关系教学的情境,揭示课题《比例的应用》。这一创设过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学紧密联系,力求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出示物物交换的情境图。

先让学生说说情境图中,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的理解,学生会想到8个玩具汽车可以换2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可以换5本小人书。

2 提出问题,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第一步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第二步学生作品交流;第三步课件演示。第一种是通过图演示,在演示中,学生感受到4:10 2:5 的存在。第二种是先求14是4 的几倍,再求14个玩具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演示中让学生感受到倍比关系的存在,第三种是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尝试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先尝试

写出比例,说一说根据哪两句话写出比例的,主要是根据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这两句话写出比例。

3 学生独立尝试解比例。

学生说出4x=140的根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何检验答案?

4 解比例并与同伴交流。学生独立练习解比例,并自己验算,比例中出现了一种写成分数的比例,体会解写成分数的比例时,内项积与外项积,只要对角相乘,然后引导学生把X的值带入比例进行验算。(三)实践应用,巩固所学。

安排教科书中练一练的内容,通过联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四)回顾反思,概括总结。

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进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和掌握应用比例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角的度量(二)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二)》说课稿 木瓜九年制学校王喜春 、说教材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 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 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 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 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出示了一个比较两个开口相似的角大小的题,怎样判断哪个角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主要出示了一个比较两个开口相似的角大小的题,怎样判断哪个角大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郑晓娜 我听了黄超老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黄老师的这堂课,总体感觉好比是一节随堂课,然而却是非常的扎实、有效。下面我从三点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感想。 一、有效处理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黄老师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黄老师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教教材”为“用教材”。上课伊始,教师给出汽车实际长度375厘米,模型长度为15厘米,要求学生写出汽车模型与实际长度的比并求出比值。接着,教师又给出汽车实际高度为150厘米,模型高度为6厘米,再次要求学生写出模型与实长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师: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黄教师马上给出六组让学生辨别是否可以组成比例。辨别了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比例的意义。 这节课中,黄老师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辨一辨、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比例在数学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二、有效课堂教学

这节课,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学难点。黄老师突破难点教学中,不是通过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引起注意,而是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比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了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三、练习设计有效 黄老师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起到的很好的巩固作用。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材的不同规格的国旗主题图被嫌弃,那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得到挖掘与开发。另外,黄老师没有提到两个分数形式的比组成的比例。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

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加强练习拓展与延伸 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习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平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习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公开课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案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 设计背景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四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节课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维过程,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物物交换”是人类使用货币的开端。“物物交换”的情境蕴含着按一定的比例交换的数学关系。教科书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再次呈现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整节课“寓算于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知、学习新知、掌握新知,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具准备 练习本、课件。 过程预设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

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即:淘气已知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小明有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活动(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14÷4=3.5,3.5x10=35(本)。 方法二:10÷2=5(本),14÷2=7,5x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个), 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x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 12个玩具汽车=30本,2个玩具汽车=5本, 12+2=14(个),30+5=35(本)。 3.请学生介绍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强调尽管思路不同,但各种方法都围绕玩具汽车个数与小人书本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展开。 活动(三)引进新知,拓展策略。 1.教师引导: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同学们能否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两句话写出比例的,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尝试列式,并说说写出比例的主要根据。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4:10=14:x。 方法二:10:4=x:14。 方法三:14:4=x:1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今天听了沈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这是我第二次听沈老师的课,感觉和第一次相比,沈老师又进步了很多。下面我简要来说说我听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教学层次清晰。先复习角的组成,并为新课板书埋好伏笔,以量角的需求引出新课,认识量角器,然后认识1°、5°、30°……教学读角的方法,再教学量角的方法,然后设置了一系列不同梯度的练习巩固新知。整个过程十分流畅,教学环节非常清晰。 2.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这是沈老师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沈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亲切,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也是非常的主动、积极。 3.强调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沈老师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时,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在小组中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补充,然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量角器的特征;在教学量角方法时,沈老师先让学生试一试,同桌说一说量角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量角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量角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地位。 4.充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其中一个练习题中,沈老师先出示四个角,“哪个角不用量就能知道它的度数”、“估计一下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再量一下”,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需要,大致估计角的度数,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充分体现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5.板书设计新颖。课的一开始复习角的组成,并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再在教学量角方法时,将这三个组成部分和量角的三步结合起来,前后呼应,很是新颖实用。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评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评课稿徐老师执教的《比例尺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点:理解比列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比例尺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听完徐老师的课,作为同课头的任课教师,我感触颇深,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特别多,下面就本节课在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令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突出特点和大家予以交流。 一、有效的课前复习夯实教学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列尺的应用,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课前教者对教学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准确把握了教学重难点,在课前复习部分,徐老师精心设计了练习题,找比例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长度和长度的比,与面积无关,同时还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每一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例如1:400。它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4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4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倍。学生对比例尺感念及意义的深刻的理解,为本节课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夯实了基础。 二、习题设计凸显典型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练习课的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

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本节课从基础练习,到提高练习、再到拓展练习无一不体现这样的特点,练习题的编排也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认识比例尺,说比例尺的意义,再求比例尺,然后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练习的结果做到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练习的数量适当,既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防止学生负担过重。 三、一题多解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多元化的思维训练,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巧思妙想,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维多元化也将逐渐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欲望得到极大的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也得到极大的弘扬,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在教学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时,由于课前教师引导生准确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此,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于是就有了一题多解的可喜现象,同样都是在求实际距离,却有三种不同的方法。1、根据比例尺的意义;2、用比例解;3、套用公式。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地开拓,并且使更多的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

比例的应用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2.对学生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题中哪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比例的应用) 2.教学例1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请同学们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订正时板书: 140÷2×5 =70×5 =350(千米) (3)下面我们研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①教师说明: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首先要确定题中有哪几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中的,变化着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②想:这道题中涉及到了哪三种量?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说课稿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

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张老师讲授的这节,《比例的应用》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个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感悟美源于生活,提高审美能力。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基于这一理念结合本班学生的能力,我们共同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知识点,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确定了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这一教学重点。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这一教学难点。下面我就本课教学谈一些个人的感受。 一、联系生活,习酒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崔老师在引入新知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了“李奶奶家上月水费多少钱?和书店售货员的谈话”这一情景很好的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崔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习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进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判断推理和分析,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率的获取新知)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练习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整节课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的感受是朴实无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崔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建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了组织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但个别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建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比例的应用》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巩固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出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画一画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解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脑筋急转弯:赣县到赣州的路程有14千米,而一只蚂蚁从赣县爬到赣州只用了3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在地图上爬. (师)是的,在地图上,我们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画在图纸上,这个比叫什么?(生:比例尺)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生答)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要解决些什么问题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入题,唤起学生对比例尺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二、基本练习. 1、(课件出示)赣县到赣州的路程有14千米,而蚂蚁在这地图上从赣县到赣州爬了2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师强调:a、计算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要对应.b、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C、要化成最简比. (2)1:700000是()比例尺,请把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是(). (3)分别说说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有什么区别? 2、(课件出示)一只蚂蚁身长5mm,这张照片上蚂蚁长12cm,这张照片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2)与上题比较,这个比例尺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谓巧妙,一改过去练习课的枯燥,在趣味性的情境中对比练习,从两种不同题型中巩固了求比例尺的方法. 3、(课件出示p53第一题地图)学生观察,(师)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docx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WORD模板文档中文字均可以自行修改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总给人一份启迪,他的深厚功底和教学创新让学生进行富有思考的学习。2006年11月18日,杭州举行第二届“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我又有幸聆听了华老师的《角的度量》一课,相当精彩,给了我们一线老师很大的启示,真正体现了本会“演绎激情与本色课堂”的主题。 在本节课中,华老师主要组织了以下教学活动: 1、有效的情境创设 从滑滑梯的角度引入,师问:角怎么量?你会吗?会量的请举手! 2、角与量角器 华老师没有让学生马上量角,也没有让学生来认识量角器,而是组织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在画的过程中不段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画?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不同画法?让学生明白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边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 3、认识量角器 师:量角器上那么多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4、量角 5、量角的应用

球门的设计与量角、风筝飞的高低与量角、椅子的*背与量角,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给我的启发: 一、什么是本色课堂? 本色的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和有效,本节课教师没有只局限于用量角器来“教”学生学会用量角器,而是让学生先沟通角与量角器的关系,接下来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就更深层次了,好象量角器就是他们发明的,量角也就不成问题了。本节课中,学生的练习也较丰富,该练的还是要练,体现了本色不改。 当然,要上出数学课的本色,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要有真的教学功底。 二、什么是教学创新? 在本色不改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他让我们明白:坚守教学阵地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想学生所想,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思考。《角的度量》一课,情境创设(滑滑梯)和量角的生活应用(射门、放风筝、椅子)这些都不是华老师的首创,但华老师却能在他的课中很好的运用,用得比我们好!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能想出通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来沟通角和量角器的关系。本人在平常上在《角的度量》时,有的学生量角器没带,也有过让学生在“纸”的量角器上画角,画过了也就罢了,没想到还有更大的用处,着实让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评课稿

一是自始至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课的开始,从老师合租房子解决租金问题,到新课的调查奶茶比、解答、配制、品尝 学生亲手配制的奶茶,到课结束的进一步解决房租问题。使学生具体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了学生害怕学 习应用题的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新知。 二是开放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让学生用中学、学中用。 教材选编的调混凝土等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条件、问题控制在固定的框框内, 捆得过死。教者选择学生熟悉的奶茶配制问题,解决的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设计得非常新颖到位,使学生学习得轻松、愉快。 三是开放解题的策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教材里只有分数应用题的一种解法,解题方法单一。教学中教者依据学生的知识、智 力水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不但能利用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还能利用倍比法、归一法等,在一解与多解的技巧要求上,随机调控,因材施“练”,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度和灵活度,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等功能,使学生饶有兴 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是能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注重有机的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课的开始从合租 房子解决租金分配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到课结束时实际解决实际合租房子租金问题,使课的前后呼应,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若时间充足,课结束时设计的合租房子解决房租问题,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并找出符合实际的最合理方案,那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评课内容: 柯瑜娟: 1准备充分,注意方法的小结和运用。 2、在复习题中安排了比的练习,帮助学生减轻难度,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对学生的提问和评价都比较单一,建议可以多向一点。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丁家镇中心小学李红梅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 、经历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3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难点: 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 .下面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能组成比例吗?(白板出示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讲《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打算用什么来换和氏璧?其实这种物物交换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学生举例,课前,老师就收到了这样一则信息,淘气是玩具汽车的收藏爱好者,笑笑喜欢收藏小人书,两人一商量,打算资源共享。引出新知——《比例的应用》 三、实践探究、精讲点拨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角的度量》说课稿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角的三兄弟比大小,怎样判断哪个角大的问题情境,即复习了二年级所学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知道怎么比较角的大小吗?现在有三个角的兄弟,你知道它们中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上课讲义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黄倩 教学内容中隐藏着怎样的“模”?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在数学思想层面上对以前所学过的许多数学问题(如单位量不变的数学问题、总量不变)的数学问题进行模型化,对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比例的应用,是在更高水平上对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以及原来遇到过的数学问题运用代数方法进行分析与解答,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活动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怎样的“模”? 本册教材中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突破了单一的算术思维,使学生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进一步丰富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理解和掌握运用等式、方程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促进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 采用什么方法,策略来建模? 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内容一般都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而当用比例去解决时,其思维的过程与方式发生了变化,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思考怎么计算,而是需要思考题目中什么量是相等或不变的,即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学会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比例知识,特别是正、反比例的知识,反映了生活和数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蕴涵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它既是现实问题的抽象,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比例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关系、抽象建模、问题解决等学习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1)重视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抽象和建模过程,促进基础知识的建构。比例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比例的原型。教材在编写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比例知识是在大、中、小三面国旗的情境中引出的,既真实又为学生所熟悉,还隐含了“形状相同”这一重要的表象经验。再如,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采用的是“李奶奶家交水费”的问题,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创设的是“普通白炽灯与节能灯用电时间比较”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材在编排时努力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抽象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模型的掌握。例如,正比例的意义,教材虽篇幅不大,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非常完整:理解情境,观察数量——发现关联,探索规律——对应观察,计算比值——明确规律,表征关系——揭示概念,字母表征。学生既经历了知识的发现、抽象、表征、建模的过程,又很好地理解了知识的本质。 在例题中创设了求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求轨道交通部分线路的长度、求水费的多少等真实情境;而在习题的编写中,应用性的情境就更多了:求兵马俑的高度,求汽车的油耗,求高铁跑完全程的时间,求铺房间所用地砖的块数,求姐姐的零花钱等,都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了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也为学生展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掌握完整的问题解决步骤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支持。 需要学生清楚地表述:在这个问题中,正方形地砖边长的变化与所需要的块数的变化之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 评课教师:屈原学校贺泽红 夏建华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角的度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使学生经过观察、 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同时又通过生 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夏老师的课堂有以下亮点: 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本节课一开始,教师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滑滑梯引入,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不仅复 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角的度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结尾又联系学习 实际,从读书正确的视角角度、最轻松的写字角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教育学生养成正 确的学习姿势和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 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 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量角器的一些特 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然后教师把正确的 量角方法教给学生。然后通过顺口溜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 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之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 的内在规律。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新知做到 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练习不仅具有层次性、趣味性,还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运用新 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 四、几点建议: 1 、教师在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上还要下功夫。 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是量角,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时间把握上还不够理想。夏老师在量角 时,设计过于简单,读和讲的时间还过多,学生动手的时间、量角的时间太少,老师讲解10 分钟左右,而练习的时间不足5分钟。教学设计上,我认为可以让老师、学生在黑板上多示 范,让学生一起多讨论、多动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后进生。这一堂课上,课堂气氛很好,优秀的孩子知识 得到了丰富,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整堂课后进生发言很少,参与不够,不敢说、不敢动手, 容易分神,老师对他们还需多关注。 总之,夏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她在课堂上语言优美、具有亲和力,她的课堂清新、 脱俗,教态自然、具有优秀教师的风范。 2011-10-16篇二:角的度量评课稿..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张老师讲授的这节,《比例的应用》就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个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与分析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感悟美源于生活,提高审美能力。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她的正确制定与达成就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基于这一理念结合本班学生的能力,我们共同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知识点,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确定了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这一教学重点。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这一教学难点。下面我就本课教学谈一些个人的感受。 一、联系生活,习酒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与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崔老师在引入新知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了“李奶奶家上月水费多少钱?与书店售货员的谈话”这一情景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在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解题方法: 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崔老师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解答习题,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集体交流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与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进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与体会。(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判断推理与分析,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率的获取新知) 三、巩固应用,提升认识。 练习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整节课的教学方法都就是以数学思考与合作交流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的感受就是朴实无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崔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建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了组织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但个别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完全投入,建议崔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对这些学生加强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