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的四种因素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情感”因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深入了解学生,是爱学生的起点,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是爱学生的主要内容。关心学生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容许学生有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都有要成为“好人”的愿望,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是可以教育好的。严格要求学生是爱学生的尺度和表现。教师爱学生主要是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着眼,爱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放任学生,也不是溺爱学生。要有宽容的心态,特别是对待有过错的学生,要克制自己,稳定情绪,不要说过头话。要了解学生的痛苦、苦闷和孤独,少抱怨、急躁,多宽容、耐心。用文明、规范的语言去说服他们,用真诚、执著的情感来打动他们,用呵护、引导、健康、包容的态度来帮助他们,从而创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整体,让师生都感受到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因此,对教育工作、对学生、对所讲授学科的热爱以及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正确的审美感,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素质。其中热爱学生则是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

二、磨砺意志,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意志”因素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的这种意志素质表现在工作上是持之以恒、善始善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工作的伟大意义,坚信自己的工作是光荣而崇高的。要善于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明辨是非,要有善于支配自我和节制自我的能力,以耐心说服的态度对待学生。应学会悦纳学生,悦纳教学工作,抛弃那种用显微镜寻找学生缺点、用有色眼镜观察学生优点的观念,抛弃那种因工作不顺而产生的烦恼和痛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也是教育技巧高度的尺度。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细心观察,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观察”因素

观察是一种直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教师在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时要做到:一要细致而深入。见微知著,能体察反映学生内心变化的细微表现,并透过这些细微表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智力发展的水平,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向。能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去了解学生的自我观念,这是教师良好的观察力的基本品质。二要迅速而准确。能迅速地进行观察,善于抓住最能表现内心活动的主要表现,又不为假象所迷惑,要善于在瞬间捕捉学生表现和行为的细微变化,迅速掌握学生的特点,真实地判断所发生的情况或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处理问题。三要全面而客观。全面观察,从时间和空间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应做到在一天的工作中,上课时要学识渊博、和蔼可亲,批评学生时要痛心疾首、亲切感人,与同事共事时要光明磊落、笑容可掬。

四、善于表达,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表达”因素

教师的表达能力是教师劳动的重要性工具,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表情传入学生头脑中。所以,教育和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严密、准确,善于灵活地运用语言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正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要使学生理解,教师的语言就必须明白、流畅自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鲜明形象、感情洋溢、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教师语言的表现方式和情感成分还要注意适合所讲授的内容,要力求为所讲授的内容创造适当的语言环境。教师要使语言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智力水平进行仔细的推敲、精当的选择、周密的计划。教师要使语言富有教育性,就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古人云“文以载道”,今人讲“教书育人”,教师的“授业和传道”应同时进行。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起到开发学

生潜能的作用。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并不是教师所有心理品质的总和,而是指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林崇德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唐迅等人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社会文化素养、教育专业才能和人格心理品质。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教师心理素质包括知识素养、心理效能、个性品质、道德情操、职业禀赋、社会成熟水平等诸多方面,通过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组织能力、行为效能等体现出来。根据现代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职业功能的价值取向范围,可以将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要素概括为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和人格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一、文化心理素质 著名教育家、院士杨叔子说过:“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文化,不打自垮。”文化心理素质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历史成果在心理结构中内化和积淀的文

化素养和个体心理品质的综合。它既是人的心理潜能素质的文化化,又是文化历史成果的素质化。包括学习心理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等等。 二、社会心理素质 首先是角色心理素养,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社会角色期待和角色情景判断,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事角色活动,并能适当处理各种角色冲突,从而提高扮演多重角色的社会心理素养。其次是社交心理素养。最后是管理心理素养。 三、专业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专业性和智能特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应主要包含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学心理素质和辅导心理素质等内容。 1.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处理和调节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它的心理成分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师爱、为人师表等得以体现。一直以来教师被誉为“春蚕”、“蜡烛”、“人梯”、“铺路石”、“园丁”、“托起太阳的人”等,这种传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更多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以及这一职业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注重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心得体会 中国有句俗话叫“名师出高徒。”今天的西方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怎样心理素质呢? 一、爱心,是力量的源泉 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就是说,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表率;二要忠于自己的职业,即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爱是学生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师生彼此沟通的桥梁。 热爱学生这一师德,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教师的爱应该公平地洒向每一个求学的孩子。无论是聪明的或是“愚钝”的学生,总有其个性品质中的某个弱点或优点,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适时地用爱心来引导感化他们,教师绝对不能疏远、孤立学生,而是想

办法接近他们、关心他们,考虑他们的经历,并努力激发他们每个人的自尊心,使他们相信老师的良好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亲其师,信其道”。爱是相互的,只有以一颗诚挚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能亲近和信任教师。随意的批评、肆意的挖苦、动辄打骂、撵出课堂、向家长告状等,都是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做带来的是师生的对立,不仅逼出了学困生,而且还“制造”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严厉的训斥和蛮横的打骂只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却不能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疏漏之处,有时甚至会造成破罐子破摔,消极厌学的不良后果。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告诫人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我们用爱心去代替教鞭、冷眼和讥笑,那么,通过这种点滴入心,润物无声的感化,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机智感,是课堂教学的救生剂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一名出色的演员,其实一点也不过分。而且教师所演的角色是多元化的,他不仅是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播者和纪律的执行者,同时还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基础、心理素质、个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演员在演出中救场如救火,而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的教师,也应该灵活地应付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机智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具备以下心理素质: 一、获取知识的渴望心理。一个信息闭塞、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教师,连胜任教学都是困难的,又何谈创新?闭塞、贫乏、寡闻,再没有学习的渴望,势必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知识的储备越丰厚,可供调用的知识信息就越多,运用起来就越灵活,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好就越大。 二、正确认识教师权威的自醒心理。教师的权威心理,是传统教育方式及行政权力赋于教师的一种特有心理;学生必须唯师是听,唯师是从。事实上,教师的这种权威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觉得教师应该有一种正确认识教师权威的自醒心理。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这首先就要发展学生个性,即让学生在气质、情感、兴趣、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心灵获得自由,让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独特得到尊重,让学生思想中的创造因素得到鼓励。而要做到这一点,必要的前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清除教师绝对权威的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扫除障碍。 在现在和未来的教育中,教师再不能武断地传播知识,而不容学生提出质疑;再不能强迫学生记忆,而忽视授予学生发现知识的方法;再不能滥施权威,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评定学生的优劣。事实上,面对未来尚不知晓的世界,已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生自身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只有学会以平等的态

度与学生共同商讨,和学生做一个探索中的合作伙伴,在知识面前应该忘却师生界限,这样才能达到在教学相长中共同提高,使师生都能在这种氛围中发挥最大的创造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有教无类的博爱心理。创新是新世纪一代人的发展道路,不是只让少数尖子去创新。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大发明家,还要培养千千万万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也说是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博爱是很重要的。 教师要做到博爱,首先要具有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心理,承认学生在认知、理解和各种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水平以及在创新思维中所反映出的差异程度。要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特点,针对不同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竞争的机会。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强有弱,创新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教师要做到不以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劣,不以智商高低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小。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同样的口吻、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者一个消极的词语,都有极大的“杀伤力”和“摧毁力”;而教师一个肯定的目光或教师一句鼓励的语言,又有着使学生充满自信并获得成功的巨大能量。 四、勇于探索的创新心理。有研究发现,教师在创新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新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表明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有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的四种因素

有助教师提高心理素质的四种因素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偶像地位的渐趋失落,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热爱学生、磨砺意志、细心观察、善于表达等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四种”因素。 关键词:教师心理素质情感意志观察表达 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偶像地位的渐趋失落,造成了教师内心的惆怅、彷徨和失落。考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难释的教育教学重负、前所未有的社会要求与竞争压力使教师经常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业特点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情感”因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深入了解学生,是爱学生的起点,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是爱学生的主要内容。关心学生要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情感的桥梁。尊

重学生就是容许学生有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都有要成为“好人”的愿望,即使他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是可以教育好的。严格要求学生是爱学生的尺度和表现。教师爱学生主要是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着眼,爱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放任学生,也不是溺爱学生。要有宽容的心态,特别是对待有过错的学生,要克制自己,稳定情绪,不要说过头话。要了解学生的痛苦、苦闷和孤独,少抱怨、急躁,多宽容、耐心。用文明、规范的语言去说服他们,用真诚、执著的情感来打动他们,用呵护、引导、健康、包容的态度来帮助他们,从而创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整体,让师生都感受到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因此,对教育工作、对学生、对所讲授学科的热爱以及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正确的审美感,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素质。其中热爱学生则是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 二、磨砺意志,是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意志”因素 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时期,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本人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1、注重引导,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 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其中包括教师觉悟的提高,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人目标,同时在教师成功和失败时加以引导,使之正确归因。 ①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调查,开展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教师的集体主义观念、事业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③建立与教师定期谈话制度。做到经常与教师谈话,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体贴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特别是在精神上尽量满足教师多方面、多层次的合理需要,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教师缓解过度的紧张、焦虑和困惑情绪,使他们安心工作。 2、营造环境,给教师带来温馨与和谐。 ①建立民主环境。要真诚地面对教师,让教师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和你的管理思想融为一体。 ②创造物质环境。校园是教师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教育教学环境的营造,通过营造环境,给教师带来一份温馨。

③优化精神环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引导得好教师就会心情舒畅。要重视优化教师的精神环境,促进教师集体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3、提供舞台,激励教师充分发挥才能。 学校领导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发挥才能的舞台,鼓励教师大胆工作、开拓探新、积极创造。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 、以诚相待,为教师多办好事与实事。 学校要当好教师的坚强后盾。对于教师的困难多给予关心,想办法解决;做好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为教师提供稳定的待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模式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在教师的素质修养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占有重要位置。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诸如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六项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①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②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③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④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承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⑤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关系。⑥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中的教育环境。 总而言之,教师的健康心理,主要包括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教育认知水平、积极稳定的教育心境、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悦纳教师的角色、对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等。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就是通过方方面面的改变,来调整教师的工作环境,并让教师们学会调整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方法。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模式

(一)教师预防性心理健康的策略 1、优化教育工作环境的策略 (1)创设良性教育工作环境。学校需创设良好的教育工作环境,其中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良好的硬环境是教师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学成效得以超水平展示的基础;软环境是提高教师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其愉快工作的后盾。所以,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悦纳教师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 (2)教师与学生、家长心理上相互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到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同样,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影响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教师、学生、家长都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相互促进,才能和谐发展。因此,学校在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影响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心理保健的技巧和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增强教师职业安全感。危机感能让教师不断进取,但教师老是在担惊受怕、不安全的环境中工作,是无法正常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的。在工作和调查中发现:学校的制度、氛围、考核的条例,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制度、考核条例透明度大,教师的认可度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高,反之,就低。 (4)领导管理优化。目前的教育改革,改得较多的是教师,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末位淘汰等,对学校班子成员和职员的冲击并不是很大,而教师又是学校的主力军。实践证明:学校领导的管理艺术、人文关怀与该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很大。从教师工作的特性来看,有专家认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所以,领导管理优化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心理,并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这样,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要掌握学生心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心理健康起来。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练员可以因年龄等到因素自己运动成绩不好但可以训练出成绩出色的运动员;医生也难免有病,但他们仍然可以给人看病;而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他们全面发展,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呢?笔者认为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乐观、开朗、自信。教师时常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一方面可以使多种内脏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有利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从与老师的交往中受到影响和感染,逐渐形成这种良好的心境,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与同学交往。同时,教师对教学、对学生充满信心,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敢于迎接挑战。这不仅对其学习阶段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甚至会对以后的工作乃至一生都有积极的影响。 第二,优良的个性品质。教师的人格力量,往往是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优良的个性品质不仅使教师具有强烈的人格感染力,而且是他们投身自己事业的内在积极性的源泉。 优秀的个性品质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唯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教师才能以发自内心的价值标准来教育学生,而不是被动地服从于外在的道德

规范,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否则,学生受教育就会感到教师出于无奈,言不由衷,自欺欺人,说服力不强,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合理的职业动机和浓厚的职业兴趣。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成就动机,唯此才可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事实证明,过弱的成就动机,会使教育在低质量的状态下进行,从而以失败告终。职业兴趣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的稳定的热爱和积极的探究,而且乐此不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形成浓厚的职业兴趣结构。 再次,还应有坚强的意志力。教育是艰巨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特别是自制与坚毅的品质。这种意志品质的重要性体现在: 1.教师在教育中能克制自己的烦躁、失望等不良情绪,冷静地分析原因,坚决地完成教育工作。 2.教师的自信、坚定的态度本身就具有教育作用,可以使学生增强信心,稳定情绪,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三,丰富的情感,良好的情绪。教师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对教育工作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情感丰富,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也才能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信心和希望。当愉快的情绪状态多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老师会发现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教育成为了一件愉快而有趣的事,从而不在为工作不顺心而烦恼,同时也可以教育和感染学生。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步伐的加快,学生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如今纷繁复杂的世界很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心理扭曲、思想偏激。一个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心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思想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教师职业的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这一职业已不再像人们过去所说的”是一个铁饭碗”了,教师也面临着失业的压力。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始实行末尾淘汰制,很多教师已经承受着可能失业的压力,因此很多教师每天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拼搏,力求有所作为。为了使自己所上班级的成绩名列前茅,有些教师就开始在班上对学生施压:”无论你们以什么方式,你们的分数达到平均分以上”。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的心理就存在了一些问题。学校向教师要成绩、教育部门向教师要成绩、家长向教师要成绩……教师的作业批改量越来越大、授课数量越来越多、批改的试卷数量越来越多……由于这一系列问题,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并不比学生少,教师承受着来自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二)时代学生的特殊性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对他们呵护备至,生怕自己的儿女受一丁点儿委屈,因而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比较片面、做事容易冲动、逆反心理很强、经常会把错误归于别人。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现在不会尊重教师,有的学生会和教师发生争吵,有的甚至会和教师动手,他们认为教师跟学生发生冲突都是教师的错,教师要承担一切责任。现在很少有拥有一套自己的对学生具有震慑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师,从而管教学生这一难题已成为教师的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学生一些存在问题的行为也日益产生,教师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了。 (三)教师的生活压力 和平常人一样,教师也是社会上普通的一员,虽然近年来待遇有所提高,但是教师的生活并不是很富裕,教师也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在不断的提高,有一部分人认为学生成绩不好的大部分原因来自于教师。教师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家长,有些家长无法理解教师所面临的压力,有些家长甚

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表现为:在人格上是完整和谐的;在情绪上是乐观稳定的;在意志上是坚韧不拔的;在人际关系上是协调和谐的。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正是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我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呢? 一、保持健康的情绪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凡是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情绪总是愉快的、乐观的,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人们的情绪越是乐观,心理健康的水平越高。一般认为健康的情绪应当是轻松、愉快、精神振奋、适度,一切发生很自然,从原因、强度、时间的变化上都 是常态的。如果喜怒无常,强弱颠倒,时间上延续的长短也有变异等,都属于不正常的情绪。影响人的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彼此间的交际关系。 每一个人都有合群的需要,通过相互交往,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情感的共鸣,求得心理的满足。培根曾说过:"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应克服居高临下、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的错误思想;教师要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对学生既要尊重和信任,又要热爱和严格要求,热切地期待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都产生良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全体学生所爱戴,增强师生之间的聚合力,形成健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1967年提出了学校领域内师生之间交往的四种形式。其一,教 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其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 向交往,效果较好。其三,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 效果较好。其四,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的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佳。学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研究师生间的交往形式对密 切师生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3.丰富学生的集体活动。 教师对于学生的集体活动应当支持并积极参加,并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的目的,并在集体中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

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对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的内涵广泛,包括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 1、认知因素: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观察力等; 2、一般情绪因素:情绪、心境、激情、热情等; 3、意志及其品质:意志的果断性、顽强性、抑制性; 4、性格因素:谦逊、勤奋、内向、外向等; 5、气质因素:个性情绪和活动反应的强度等。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及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 良好的心理素质。大量研究结果证明,教师的心理素质尤其是个性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性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成功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心理能力 教师心理素质最核心的成分是其实质内容,它支配和调整着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也决定其能否胜任教师职责。成功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心理能力。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3、情绪控制力一一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 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4、心理承受力一一诲人不倦的基础。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 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5、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 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展自我。这就是说,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 三、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敏锐的认知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稿)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所要求的、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组成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一个由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组成的心理品质系统。(1)认知素质。认知素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教师的认知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智力水平、教学思维、教学监控能力、知识结构等。(2)个性品质(人格特征)。个性品质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和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从教师职业要求来看,成熟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主要个性特征:①成熟的自我意识。 ②稳定的情感表现。③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3)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自我定向主要包括:①生活适应;②生理适应;③职业适应;④学习适应;社会定向适应主要包括:①社会环境适应;②人际环境适应; ③应激情境适应。 (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1、多维度并非单一维度的结构。 2、动态发展的过程。 3、形成具有个别化、阶段性特点. 4、可培养 (四)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作用: 显性: 更好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智力、智能、个性发展. 隐性: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五)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1、教学效能感2、教师教育能力3、教师人格特点 1.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教育行为、教学质量。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些政治老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就是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效能预期. 作用:影响教师工作努力程度、工作经验总结和提高、工作情绪;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 影响因素:1、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一,社会文化背景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第二,某些传统教育观念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第三,学校所处的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明显的影响。第四,教师群体的学生观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影响。第五,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2、教师自身因素,教师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随教龄增长而下降;个人教学效能感随教龄增长而上升。 以下指标可以检测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 (1)我能根据大纲吃透教材。 (2)我常不知道怎么写教学计划. (3)我备的课总是很认真、很详细。

四个层面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四个层面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陈志华 摘要: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和教师个人四个层面切实有效地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维护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依靠教师的素质。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教师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其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群体的平均水平。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而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却严重很多。比如,2012年9月福建省心理学会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等工具对我省265名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近一半的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58.1%的教师感到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强迫症状。42.5%的教师常常感到疲劳,38.1%的教师处于烦躁、焦虑之中,33.8%的教师出现了失眠或睡眠状态不好,30.6%的教师觉得不安。还有的教师出现了过敏、多疑、抑郁、精神不振等症状。导致教师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 教师负担过重,工作时间长,收入较低,压力大等。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不断付出的精力、体力和情感的助人的职业。助人的职业容易发生职业倦怠,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危害的就不仅是他自己或是他的家人,还可能祸及一大批或许多批学生,进而危害社会。而具有健康心理的教师,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能够保持良好认知及良好心态,能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这样的教师工作积极性高,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教学效果好。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采取措施,减轻教师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因此我们要把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是个系统工程。应从社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四个层面切实有效地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社会各界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和谐氛围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归根结底反映是社会问题,因此要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应该从社会层面入手,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和谐社会氛围。 现代社会,随着国民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师的要求与期望也越来越高,给教师群体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社会各界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师,认识到教师首先是平凡的社会人。要重视教师作为一个正常人的需要和权利,不能片面强调和夸大教师对社会的奉献和承当的责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28个国家中,中国的教师工资排到了倒数第三的位置(美国《纽约时报》2012年4月3日)。近年我国发生多起教师罢课现象,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工资过低。比如今年11月17日,黑龙江肇东市8000名教师发生大罢工,全市中小学全部停课。罢工主要理由是工资太低:作为全国百强县的肇东的教师工资竟然低于贫困县一千元。前几次全国普遍调整了工资水平,但这里依然没作出调整。从这个极端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还相当低下,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导致教师出现很多不满情绪,不能安心工作。如果教师得不到与其他专业人员同等的待遇,教师的心理容易失衡,失落感由此而生,压力也随之出现。为此,比较直接的解决方法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报酬水平,切实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能够在经济上对教师工作予以肯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

教师四大核心素养

教师四大核心素养 <2)热爱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并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去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 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生活; 以自己乐观的精神去培育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质。无数实践证明,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道徳的学生;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学生: 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学生。 (3)热爱学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教师之间要谦 虚礼让,团结协作。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卫生等习惯,为学生在思想品徳、知识技能、劳动习惯、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劳动成果、人才培养依赖于教师群体的长期努力,教师个人的劳动常被隐没在群体的成功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不讣较个人的得失,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而喜,为集体获得成功而乐0 (4)热爱所教学科。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熟悉和 精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方面知识,如在追求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上,在探寻最科学、最有效的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径上,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诸多矛盾上, 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为了胜任所教学科,教师还要自觉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成果,不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二)文化科学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 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包括哪些呢?(1) 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S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内在联系,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