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提高称为兴奋(excitation)、亢进(augmentation),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inhibition)、麻痹(paralysis)。过度兴奋转入衰竭(failure),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近年来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能引起细胞形态与功能发生质变的药物受到注意,例如某些物质可以引起细胞癌变,基因疗法能使机体引出遗传缺陷时或原来没有的特殊功能。药物作用特异性强的药物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二者不一定平行。例如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但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

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功能都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作用特异性强及(或)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好。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应较多。但广谱药物在多种病因或诊断未明时也有其方便之处,例如广谱抗生素、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等。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后者简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并非同义词,例如具有扩张冠脉效应的药物不一定都是抗冠心病药,抗冠心病药也不一定都会取得缓解心绞痛临床疗效,有时还会产生不良

反应(adverse reaction),这就是药物效应的两重性: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

二、治疗效果

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例如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三、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

1.副反应(side reaction)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

也称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副反应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胎(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激烈回升。

5.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

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也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可能是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剂中杂质。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6.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过程。现在知道这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例如对骨骼肌松弛药司可林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

瞳孔变化

一、瞳孔的神经支配瞳孔的大小及反应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此两种神经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以控制瞳孔的变化。 1.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起源于中脑的第Ⅲ对颅神经的缩瞳核,又称艾-魏核。该核位于中脑导水管腹侧动眼神经核的前端,左右各一,由小型细胞集团构成,从此核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伴随动眼神经走行,从大脑脚底动眼神经沟内出脑,于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向前行经天幕裂孔入中颅窝穿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沿下斜肌神经纤维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经睫状短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管理瞳孔的收缩和瞳孔调节作用。 2.交感神经支配瞳孔的交感神经起源于广泛大脑皮质,当刺激额叶中央后回或颞上回时,皆可引起双侧瞳孔散大。从以上部位发出纤维经内囊到丘脑下部(漏斗的外侧,是第二级瞳孔散大中枢),又从该部发出纤维经中脑、桥脑中线处入延脑网状结构,下行至脊髓睫状中枢,此中枢位于C8-T1的侧角细胞,从该中枢发出纤维至交感神经干,经颈下神经节、颈中神经节至颈上神经节交换神经元,从此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加入颈内动脉丛,经颈内动脉孔入颅腔,沿三叉神经眼支,经眶上裂入眶至睫状神经节,再由鼻睫神经和睫状长神经分布于瞳孔开大肌、上睑平滑肌(睑板肌)及眼眶平滑肌,使瞳孔散大。 二、常见瞳孔正常反应要了解瞳孔异常必须先了解瞳孔的正常反应。常见瞳孔正常反应有以下几种。 1.瞳孔光反射光线照射入眼或光线的强度突然增强,瞳孔立即缩小;光线强度减弱或移去,瞳孔又立即散大,这种瞳孔对光线强弱变化的反应称瞳孔反射,临床上又将其分为直接光反射与间接光反射。光线照射一眼,被照射眼瞳孔立即缩小,称之为直接光反射,与此同时,对侧未被照射眼瞳孔也缩小,后者被称为瞳孔间接光反射。 2.瞳孔集合反射双眼注视远目标,然后立即注视眼前近距离物体时,瞳孔立即缩小,先注视眼前近目标,然后注视远处时,瞳孔立即散大,这种瞳孔随着注视目标远近而发生的变化,称为瞳孔集合反应,或称瞳孔的近反应或调节反应。瞳孔集合反射有两种:①由意志支配的随意的瞳孔集合反射,如注视鼻尖时双眼集合,瞳孔收缩;②反射性的,如注视一个移动的目标逐渐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时引起的瞳孔反应。 3.瞳孔闭睑反射眼睑闭合时,瞳孔缩小;或当用手强行分开眼睑而患者企图用力闭眼时,瞳孔也呈现收缩,这种瞳孔反射称之为瞳孔闭睑反射或称眼轮肌反射。这种瞳孔的闭睑反射为一种单侧性反射,对侧瞳孔没有变化,当瞳孔光反射及集合反射均消失时,如果此反射存在,则证明瞳孔括约肌及光反射弧完好无损,临床上可利用这一反射判断瞳孔运动的下行通路有无损害。 4.瞳孔三叉神经反射当眼球的角膜、结膜或眼睑受刺激时瞳孔即缩小,称为瞳孔三叉神经反射。这种反射是双侧性的,不仅受刺激的瞳孔发生收缩,而且对侧未受刺激的瞳孔也同时发生收缩。 5.瞳孔的前庭性反射内耳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出现瞳孔变化,如用冷水、热水刺激内耳迷路,或用旋转方法刺激迷路,可引起瞳孔先轻度缩小,继之散大的反应,称之为瞳孔前庭反射。 6.耳蜗瞳孔反射强烈的声音刺激时,瞳孔可以散大,这种反射是双侧性的,但受刺激侧瞳孔的反应往往更明显,这种由耳蜗神经受刺激而发生的瞳孔反应,称之为蜗瞳孔反射。 7.迷走神经紧张性瞳孔反射深吸气时瞳孔也扩大,深呼气时瞳孔缩小,这

实验八传出神经药对瞳孔的影响精编版

实验八传出神经药对瞳孔的影响 实验八传出神经药对瞳孔的影响【实验目的】1学习复制检测瞳孔对光反射的动物模型掌握其形成原理。2观察不同药物对瞳孔对光反射的影响。3观察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苯肾上腺素及阿托品对瞳孔的作用并分析各类药物作用原理。【实验原理】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称为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反射过程如下强光照射视网膜时产生的冲动经视神经传到中脑的顶盖前区更换神经元然后到达双侧的动眼神经 核再沿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传出使瞳孔括约肌收 缩瞳孔缩小。虹膜内有两种不同方向排列的平滑肌一部分环绕瞳孔周围称瞳孔括约肌受胆碱能神经支配其上存在有 M受体当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可激 动M受体引起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另一种呈放射形排列称瞳孔开大肌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其上存在有α1 受体当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图4-12 虹膜平滑肌 神经支配示意图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可激动α1受体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传出神经药物是一类通过直接作用于各类受体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分解等过程产生作用的药物。它们可分别通过作用于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上的不同受体影响瞳孔大小。毛果芸香碱激动瞳孔括约肌上的M受体使瞳孔括约肌向瞳孔的中心方向收缩所以瞳孔缩小。毒扁豆碱可逆性的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使其失

去水解乙酰胆碱的作用造成乙酰胆碱积聚从而产生拟胆碱 作用。苯肾上腺素能激动瞳孔开大肌上的α1受体使瞳孔扩大。阿托品能阻断瞳孔括约肌的M受体使括约肌松弛而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瞳孔开大肌仍保持原有张力故瞳 孔扩大图4-12。【实验对象】家兔体重23kg雌雄兼用。【实验药品】1硫酸阿托品溶液、1硝酸毛果芸香碱溶液、0.5 水杨酸毒扁豆碱溶液、1盐酸苯肾上腺素溶液。【实验器材】72兔固定箱、手电筒、测瞳尺、滴管、剪刀。【实验方法和步骤】1取无眼疾家兔两只于适度的光照下用量瞳尺测量两侧瞳孔大小mm。另外用手电筒灯光观察对光反射即突然从侧面照射兔眼如瞳孔随光照而缩小则为对光反射阳性否 则为阴性。2家兔结膜内囊滴药的方法先用左手拇指、食指将下眼睑拉成杯形同时用中指压住鼻泪管然后滴入药液。轻轻揉动眼睑使药液与角膜充分接触并在眼眶中存留1min然后放手任其自溢。表4-2 家兔给药顺序兔号左眼右 眼甲1硫酸阿托品溶液1硝酸毛果芸香碱溶液乙1盐酸苯肾上腺素溶液0.5水杨酸毒扁豆碱溶液3滴药后10min在同样的光照下再测甲、乙两兔左、右眼的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如滴硝酸毛果芸香碱溶液及水杨酸毒扁豆碱溶液的瞳孔已缩小在这两眼的结膜囊内再滴入硫酸阿托品溶液2滴 10min后检查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又有何变化【结果整理】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瞳孔mm 对光反射兔号眼睛药物

药物学基础总论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药物学基础总论 一、填空题 1.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和。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和。 3.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和。 4.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和。 5.药物毒性反应中的“三致反应”是、和。 二、简答题 1.说出“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选择题 (一)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 A.副作用与治疗作用 B.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 C.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D.选择性作用 E.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2.骨折时应用镇痛药吗啡属于 A.预防用药 B.对症治疗 C.支持治疗 D.对因治疗 E.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 3.青霉素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属于 A.对因治疗 B.预防用药 C.支持治疗 D.对症治疗E.既属于对因治疗,又属于对症治疗

4. 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与下列哪项因素密切相关 A.用药时间 B.药物剂量 C.药物毒性 D.体质 E.药物剂型 5.副作用是在下列什么剂量时出现的 A.极量 B.治疗量 C.最小中毒量 D.最小致死量 E.最小有效量 6.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机体出现戒断症状的是 A.习惯性 B.耐受性 C.过敏反应 D.成瘾性 E.耐药性 7.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属于 A.副作用 B.后遗效应 C.继发反应 D.毒性反应 E.过敏反应 8.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是 A.耐药性 B.耐受性 C.过敏性 D.成瘾性 E.习惯性 9.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 A.作用增强 B.暂时失活 C.转运加快 D.代谢加快 E.排泄加快 10.首过消除明显的药物不宜 A.舌下含服 B.肌内注射 C.口服 D.静脉注射E.皮下注射

实验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瞳孔的作用

第四章药理学实验 实验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瞳孔的作用 【实验目的】 1.观察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的缩瞳作用和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的扩瞳作用,分析 其作用机制并联系临床应用。 2.学会家兔的滴眼和瞳孔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瞳孔的大小受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的影响,瞳孔括约肌上主要分布有 M 受体,瞳孔开大肌上主要分布有α 1 受体。毛果芸香碱滴眼后可激动瞳孔括约肌上 M受体使瞳孔缩小,阿托品滴眼后可阻断瞳孔括约肌上 M受体使瞳孔扩大;去氧肾上腺素滴眼后可激动瞳孔开大肌上α1 受体使瞳孔扩大;毒扁豆碱滴眼后抑制胆碱酯酶导致乙酰胆碱堆积而产生 M 样作用使瞳孔缩小。【实验器材】兔固定器、剪刀、量瞳尺、滴管。 【实验药品】 1%硝酸毛果芸香碱溶液、 1%硫酸阿托品溶液、 0.5%水杨酸毒扁豆碱 溶液、 1%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溶液。 【实验动物】家兔。 【实验方法】 1.取家兔 2 只,标记、编号,放入兔固定器内,用剪刀剪去眼睑的睫毛,在 自然光下用量瞳尺分别测定两眼瞳孔的大小。 2.将兔下眼睑拉成杯状,并用手指压迫鼻泪管,分别滴入 3 滴如下溶液:甲兔:左眼 1%硝酸毛果芸香碱,右眼 1%硫酸阿托品;乙兔:左眼 0.5%水杨酸毒扁豆碱,右眼 1%盐酸去氧肾上腺素。 1min 后放下眼睑, 15min 后在自然光下再用量瞳尺分别测量两眼瞳孔的大小。 3.待甲乙两兔左眼瞳孔明显缩小后,再分别滴入 3 滴如下溶液:甲兔左眼: 1%硫酸阿托品;乙兔左眼: 1%盐酸去氧肾上腺素。 10min 后再次测量瞳孔的大小。 【实验结果】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表4-3-1 中,并进行分析。

表4-3-1 实验结果 兔号眼睛 用药前 瞳孔直径(mm)药物及用量 用药后 瞳孔直径(mm) 左1%硝酸毛果芸香碱溶液甲1%硫酸阿托品溶液 右左1%硫酸阿托品溶液溶液0.5%水杨酸毒扁豆碱溶液 乙1%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溶液 右 【注意事项】 1%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溶液 1. 测量家兔瞳孔时不要刺激角膜,测量前后光线强度、角度及方向应保持一 致。 2.滴眼时,将下眼睑拉开,使成杯状,并用手指按住鼻泪管,滴入药液后,使其在眼 睑内保留 1min,然后可将手放开,任其溢出。 3.实验动物应在 1 周内没有使用过眼药。 【思考题】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对瞳孔的作用有何异 同?其机制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赵晋)

1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的基本作用:(1)基本表现:兴奋、抑制;(2)基本作用方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全身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3)药物的选择性 2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治病因子,中医称为治本。 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中医称治标。 不良反应: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或对机体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 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本质是免疫反应。 继发性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的残存药理反应。 3 特异性受体的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 受体调节的方式:脱敏、增敏 4 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1)对酶的作用,药物的许多功能都是通过影响酶的功能来实现的。(2)影响离子通道,NA K CA离子 对核酸的作用,核酸代谢 影响神经递质体内自身活性物质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磺胺类药物由于阻断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 影响免疫功能,左旋咪唑有免疫增强作用,环孢素有免疫抑制作用 理化条件的改变,甘露醇高渗溶液的脱水作用 5 药物的转运作用 生物膜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转运的方式及分子机制,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没有饱和现象,扩散速率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和药物的脂溶性,浓度越高,脂溶性越强,扩散越快)滤过(水溶性极性和非极性物质通过水通道滤过的方式) 二主动转运载体介导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载体与被转运物质发生迅速可逆的相互作用,对转运物质有相当高的选择性。三异化扩散载体介导,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四胞饮吞噬作用五离子对转运 6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途径:1内服给药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对于固体型制剂,吸收前药物首先从剂型中释放出来,这是一个限速步骤,常常控制吸收速率,一般溶解的药物或液体剂型较易吸收 影响因素:排空率PH 胃肠内容物的充盈程度(大量的食物可以稀释药物从而降低浓度影响对药物的吸收)药物的相互作用(有些金属或矿物质可与四环素类药物发生螯合作用,阻碍药物的吸收或使药物失活)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门静脉吸收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是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2 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肌内和皮下注射) 3 呼吸道给药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麻醉药和其他气雾剂药物可通过呼吸道吸收 4 皮肤给药浇淋剂(两个条件,一是药物必须从制剂机制中溶解出来,然后穿过角质层和上皮细胞,二是由于通过被动扩散吸收,故药物必须是脂溶性) 分布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药物作用 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产生作用。 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作用范围广 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密切相关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剂量与反应 剂量(dose)——一般是指药物每天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包括:无效量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 治疗量(常用量) 最小中毒量 致死量 最大有效量(极量) 参数相近名词定义 无效量不出现药效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剂量或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大于阈剂量,小于极量 极量最大有效量国家药典规定的某些药物的用药极限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最小致死量出现病例死亡的最小剂量

反应(效应) 量反应——是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数量表示的反应,如血压、心率、血脂、平滑肌收缩或舒张程度等。 质反应——也称全或无反应,是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阳性或阴性反应率来表示的反应,如死亡、惊厥、麻醉等。 量-效曲线是以药物的效应为纵坐标,剂量(或血药浓度)为横坐标所作的曲线图。 量反应量-效曲线 质反应量-效曲线 变量参数意义 效能最大效应 (E MAX) 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是药理效应的极限。 效能高的药物可取得更强的治疗效果 强度效价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其值越小,效价越大。强度高的药用量小 量-效变化速度斜率斜率大的药物剂量稍有增减,效应即有明显变化。 差异(生物变异性)标准差 纵向表示给予同一剂量而产生不同效应,横向表示产生同一效应需给 予不同剂量。

药理学重点药物归纳

一、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 作用:1、眼:①缩瞳(激动瞳孔括约肌上的M3受体,收缩) ②降低眼内压(噻吗洛尔也可降低眼内压,治疗青光眼) ③调节痉挛(激动睫状肌环肌上的M3受体,收缩)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3、平滑肌:兴奋性增加 应用:1、青光眼 2、虹膜炎 3、口腔干燥 二、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 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激动M、N胆碱受体。 作用:对骨骼肌兴奋作用最强:1、抑制AchE而发挥完全拟胆碱作用 2、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N2受体 3、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 应用:1、重症肌无力:兴奋骨骼肌作用 2、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兴奋胃肠、膀胱平滑肌)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减慢心率 4、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的解毒:如筒箭毒碱(N2胆碱受体阻断药)过量中毒的解救禁用: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阻,肌麻痹及支气管哮喘患者 三、M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品 作用:1、松驰内脏平滑肌 2、抑制腺体分泌 3、眼: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与毛果芸香碱相反) 4、心血管系统:①低剂量心率减慢,大剂量心率加快 ②血管和血压:大剂量血管扩张(与M胆碱作用无关) 5、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应用:1、解除平滑肌痉挛:用于各种内脏绞痛(山莨菪碱可替代) 2、抑制腺体分泌:全身麻醉前给药 3、眼科: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配镜(后两样均被后马托品替代) 4、抗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山莨菪碱可替代),但不宜与休克伴高热或心率加快者 5、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但注意用量大会使心率加快 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但对肌束颤动、肌无力等N样症状无效 中毒症状:用镇静药或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 四、α1、α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NA) 化学性质不稳定,见光易氧化,在碱性中迅速氧化。口服无效。一般静脉滴注 作用:1、血管:除冠状动脉外,几乎所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均出现强烈收缩作用

002药理学练习题-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一、选择题 A型题(最佳选择题,按试题题干要求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1.药物的作用是指:D A.药理效应 B.药物具有的特异性作用 C.对不同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D.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反应 E.对机体器官兴奋或抑制作用 2.属于局部作用的例子是:A A.普鲁卡因的浸润麻醉作用 B.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C.洋地黄的强心作用 D.苯巴比妥的镇静催眠作用 E.硫喷妥钠的麻醉作用 3.用强心苷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时,它对心脏的作用属于:D A.局部作用 B.普遍细胞作用 C.继发作用 D.选择性作用 E.以上都不是 4.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取决于:C A.药物剂量大小 B.药物脂溶性大小 C.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 D.药物在体内吸收速度 E.药物pK a大小 5.作用选择性低的药物,在治疗量时往往呈现:B A.毒性较大 B.副作用较多 C.过敏反应较剧 D.容易成瘾 E.以上都不对 6.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A A.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B.预防作用与不良反应 C.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D.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E.原发作用与继发作用 7.副作用是在下述哪种剂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A A.治疗量 B.无效量 C.极量

D.LD50 E.中毒量 8.副作用是:A A.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常是难以避免的 B.应用药物不恰当而产生的作用 C.由于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的作用 D.停药后出现的作用 E.预防以外的作用 9.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时,引起的口干属于:E A.治疗作用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毒性反应 E.副作用 10.一患者经1个疗程链霉素治疗后,听力下降,虽停药几周听力仍不能恢复,这是:A A.药物毒性所致 B.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C.药物引起的后遗效应 D.药物的特异质反应 E.药物的副作用 11.与药物的过敏反应有关的是:C A.剂量大小 B.药物毒性大小 C.遗传缺陷 D.年龄性别 E.用药途径及次数 12.孕妇用药容易发生致畸胎作用的时间是:A A.妊娠头3个月 B.妊娠中3个月 C.妊娠后3个月 D.分娩期 E.以上都不对 13.甘露醇的脱水作用机制属于:D A.影响细胞代谢 B.对酶的作用 C.对受体的作用 D.理化性质的改变 E.以上都不是 14.具有药理活性的药物,在化学结构方面一定是:E A.左旋体 B.右旋体 C.消旋体 D.大分子化合物 E.以上都可能

药物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药物对机体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因此,药理效应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的提高称为兴奋(excitation)、亢进(augmentation),功能的降低称为抑制(inhibition)、麻痹(paralysis)。过度兴奋转入衰竭(failure),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近年来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能引起细胞形态与功能发生质变的药物受到注意,例如某些物质可以引起细胞癌变,基因疗法能使机体引出遗传缺陷时或原来没有的特殊功能。药物作用特异性强的药物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二者不一定平行。例如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但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 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功能都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作用特异性强及(或)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好。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应较多。但广谱药物在多种病因或诊断未明时也有其方便之处,例如广谱抗生素、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等。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后者简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并非同义词,例如具有扩张冠脉效应的药物不一定都是抗冠心病药,抗冠心病药也不一定都会取得缓解心绞痛临床疗效,有时还会产生不良

反应(adverse reaction),这就是药物效应的两重性: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 二、治疗效果 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例如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三、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 1.副反应(side reaction)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

实验六: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瞳孔的作用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药理学专业班 级 三年药学等班 授课教师郭育慧授课序次 1 3 授课类 型 实验 课 授课学 时 2 ```````` ```````` ```````` ```````` ```````` ```````` ```````` ```````` ```````` ```````` ```````` ```````` ```````` ```````` `````

教学目的与要求1.观察毛果芸香碱、阿托品对瞳孔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并联系临床应用。 2.掌握家兔滴眼和测量瞳孔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找到鼻泪管,用手指按住,滴眼液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实践、讨论。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使用教材:药理学实验指导,科学技术出版社,刘乐江主编,2015年8月第一版。 2、参考书:朱岫芳、鱼江主编,药理学,吉林出版集团,第3版,1997年9月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 辅助 手段 时间 分配

实验十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瞳孔的作用 【实验目的】 1.观察毛果芸香碱、阿托品对瞳孔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并联系临床应用。 2.掌握家兔滴眼和测量瞳孔的方法。 【实验原理】 瞳孔舒缩受瞳孔开大肌和瞳孔括约肌的影响,瞳孔括约肌上分布有M受体,瞳孔开大肌上有α1受体。毛果芸香碱激动M受体使瞳孔缩小,阿托品阻断M受体使瞳孔扩大。 【实验条件】 1、实验动物:家兔 2、药品:1%硝酸毛果芸香碱、1%阿托品溶液 3、器材:量瞳尺、手电筒 【实验方法】 1、取家兔1只,剪去眼睫毛,在自然光下测量瞳孔大小并记录,用手电筒照射兔眼,观察瞳孔对光反射情况。 2、给药:左眼滴1%硝酸毛果芸香碱3滴,右眼滴1%阿托品溶液3滴。滴眼时将下眼睑拉成杯状,并用手指按住鼻泪管,使药液在结膜囊内保留1min。 3、15min后,在同样光线下,再分别测量、记录瞳孔大小,并观察瞳孔对光的反射。 【结果记录】20分 40分

1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地基本作用:()基本表现:兴奋、抑制;()基本作用方式:局部作用、吸收作用(全身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药物地选择性 药物地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对因治疗:药物地作用在于消除疾病地原发治病因子,中医称为治本. 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中医称治标. 不良反应: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地与治疗无关或对机体危害不大地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地. 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本质是免疫反应. 继发性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引起地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地残存药理反应. 特异性受体地特性: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 受体调节地方式:脱敏、增敏 药物作用地非受体机制:()对酶地作用,药物地许多功能都是通过影响酶地功能来实现地.()影响离子通道,离子 对核酸地作用,核酸代谢 影响神经递质体内自身活性物质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磺胺类药物由于阻断细菌地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 影响免疫功能,左旋咪唑有免疫增强作用,环孢素有免疫抑制作用 理化条件地改变,甘露醇高渗溶液地脱水作用 药物地转运作用 生物膜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转运地方式及分子机制,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没有饱和现象,扩散速率取决于膜两侧地浓度梯度和药物地脂溶性,浓度越高,脂溶性越强,扩散越快)滤过(水溶性极性和非极性物质通过水通道滤过地方式) 二主动转运载体介导地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地转运过程,载体与被转运物质发生迅速可逆地相互作用,对转运物质有相当高地选择性.三异化扩散载体介导,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四胞饮吞噬作用五离子对转运 药物在体内地过程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地过程 吸收途径:内服给药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对于固体型制剂,吸收前药物首先从剂型中释放出来,这是一个限速步骤,常常控制吸收速率,一般溶解地药物或液体剂型较易吸收 影响因素:排空率胃肠内容物地充盈程度(大量地食物可以稀释药物从而降低浓度影响对药物地吸收)药物地相互作用(有些金属或矿物质可与四环素类药物发生螯合作用,阻碍药物地吸收或使药物失活)首过效应(内服药物从门静脉吸收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胃肠道酶和微生物地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是进入全身循环地药量减少地现象) 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肌内和皮下注射) 呼吸道给药气体或挥发性液体麻醉药和其他气雾剂药物可通过呼吸道吸收 皮肤给药浇淋剂(两个条件,一是药物必须从制剂机制中溶解出来,然后穿过角质层和上皮细胞,二是由于通过被动扩散吸收,故药物必须是脂溶性) 分布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地过程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以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方式,二组织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产代谢产物地过程:分两步,第一步包括氧化、还原、水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习题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药物作用是指 A 药理效应 B 药物具有的特异性作用 C 对不同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D 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反应 E 对机体器官兴奋或抑制作用 2、药物的副作用是 A 用量过大引起的反应 B 长期用药引起的反应 C 与遗传有关的特殊反应 D 停药后出现的反应 E 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作用 3、药物产生副反应的药理学基础是 A 用药剂量过大 B 药理效应选择性低 C 患者肝肾功能不良 D 血药浓度过高 E 特异质反应 4、半数有效量是指 A 临床有效量的一半 B LD50 C 引起50%阳性反应的剂量

D 效应强度 E 以上都不是 5、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A ED90/LD10的比值 B ED95/LD5的比值 C ED50/LD50的比值 D LD50/ED50的比值 E ED50与LD50之间的距离 6、量效关系是指 A 药物化构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B 药物作用时间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C 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D 半数有效量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E 最小有效量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7、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 A 致死量的一半 B 中毒量的一半 C 杀死半数病原微生物的剂量 D 杀死半数寄生虫的剂量 E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8、药物效应强度 A 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小 B 与药物的最大效能相平行 C 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 D 反映药物与受体的解离 E 越大则疗效越好

9、竞争性拮抗剂具有的特点是 A 与受体结合后能产生效应 B 能抑制激动药的最大效应 C 增加激动药剂量时,不能产生效应 D 同时具有激动药的性质 E 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效应不变 10、下面对受体的认识,哪个是不正确的 A 受体是首先与药物直接反应的化学基团 B 药物必须与全部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药物最大效应 C 受体兴奋的后果可能是效应器官功能的兴奋,也可能是抑制 D 受体与激动药及拮抗药都能结合 E 各种受体都有其固定的分布与功能 11、受体激动剂的特点是 A 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B 能与受体结合 C 无内在活性 D 只有较弱的内在活性 E 能与受体不可逆地结合 12、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是 A 不能与受体结合 B 没有内在活性 C 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两重特性 D 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E 以上均不对 (二)X型题 13、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 A 毒性反应

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物作用 1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严格地讲,药物作用(drug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大分子间的初始作用,而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effect)是药物与机体大分子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例如,肾上腺素对血管的初始作用是激动α、β受体,药理效应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但在一般情况下,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两词常互相通用。 2 药物的基本作用 兴奋与抑制是药物的两种基本作用形式。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提高或增强的,为兴奋作用,如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降低或减弱的,为抑制作用。如奥美拉唑使胃酸的分泌减少。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其所接触的器官、细胞直接产生的作用。例如,去甲肾上腺素激动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是由于机体的整体性而通过机体反射或生理性调节间接产生的药物作用。如血压升高同时通过机体压力感受性反射而使心率减慢,为间接作用。 2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是指药物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直接作用,如口服抗酸药中和胃酸的作用。而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所体现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或全身作用,如地西泮(安定)的镇静作用。 3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作用性质或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一般来说,这种选择性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组织细胞的结构及生化功能等差异有关,如治疗量的洋地黄,对心肌有较高的选择性,但对骨骼肌的作用不明显。选择性高的药物,作用的专一性较强,副作用少;而选择性低的药物,通常作用较广泛,副作用多。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在发挥用药目的的同时,也可产生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一)防治作用 防治作用包括预防和治疗作用。预防作用是指提前用药以预防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如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治疗作用是药物对治疗疾病所呈现的作用,包括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对因治疗的用药目的在于消除致病因素,也称治本,如用异烟肼杀灭结核杆菌,治疗结核病。对症治疗的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也称治标。如应用解热镇痛药可使高热的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起到缓解症状作用。 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重要性是相对的。对因治疗固然重要,但在某些情况下,对症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病因未阐明暂时或无法根治的疾病,或治疗某些诊断未明的危重急症如休克、惊厥时,对症治疗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这对维持重要的生命指征,赢得对因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因此,临床用药时,应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妥善处理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的关系。 (二)不良反应

第二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第二节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1、概念 在药物的影响下,机体发生的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的变化,称为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简称药效学。 这是药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也是应用药物防治疾病的依据。 2、目的意义 阐明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本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避免毒、副作用;有助于新药设计及了解生命本质。 二、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表现形式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一般情况下不把二者截然分开,互相通用。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首先与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生成明显增加,这就是药物的作用;继而产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生理效应。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兴奋作用: 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称为兴奋作用。引起兴奋作用的药称兴奋药。如:咖啡因能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使心脏活动加强;肾上腺素使血糖升高。2、抑制作用 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称为抑制作用。引起抑制作用的药称抑制药。如氯丙嗪可使中枢神经抑制,体温下降属抑制药;胰岛素使血糖下降。 有的药物对不同器官的作用可能引起性质相反的效应。如:阿托品能抑制胃肠平滑肌和腺体活动,但对中枢神经系统却有兴奋作用。药物能治疗疾病就是通过兴奋或抑制作用调节和恢复被病理因素破坏的平衡。 药物的兴奋和抑制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当兴奋药的剂量过大或作用时间过长时,往往兴奋之后出现抑制,同样抑制药在产生抑制之前也可出现短时而微弱的兴奋。 药物对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抑杀亦属于抑制作用,不过常将对侵入机体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称为化学治疗药。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1)局部作用: 药物在吸收入血液之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称局部作用。 如:普鲁卡因在其浸润的局部使神经末梢失去感觉功能,而称局麻药。 (2)吸收作用: 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又称全身作用。如:阿司匹林内服后产生的解热作用,水合氯醛产生的全麻作用。 2、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从药物作用发生的顺序或原理来看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直接作用 药物吸收后在其直接影响下,对某一器官产生的作用称为直接作用或原发作用。 (2)间接作用 药物作用于机体通过神经反射、体液调节所起的作用称为间接作用或继发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实验预习】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药物的兴奋、抑制、局部、吸收作用等。 【实验原理】 药物的基本作用除包括药物作用(drug action)和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外,还包括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药物作用结果又包括治疗效果(简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两方面。 普鲁卡因(procaine)是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通过局部给药可阻断用药局部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产生,由此产生局部麻醉作用。但吸收过多又可以产生惊厥(兴奋)等中毒症状。 地西泮(diazepam)是苯二氮卓类常用的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atics)。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对中枢的抑制作用而产生。其作用机制是与中枢相应部位的苯二氮卓受体结合,氯离子通道开放增加,氯离子内流,突触后抑制效应增强。 【实验对象】 家兔。 【实验器材与药品】 注射器(5ml),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0.5%地西泮溶液,2%硫喷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取兔1只称重,先观察其正常活动情况,如四肢站立和行走姿态,并用针刺其后肢,测试有无痛觉反射。 2.由一侧坐骨神经周围(使兔做自然俯卧式,在尾部坐骨脊与股骨头间摸到一凹陷处)注入5% 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ml/kg。2 min~3 min后观察和测试同侧后肢有无运动和感觉障碍,并与对侧相比较。

3.待局部作用明显后,肌内注射5%盐酸普鲁卡因1 ml/kg,观察中毒症状(惊厥)出现与否 4.待出现明显中毒症状时,立即由耳缘静脉注射0.5%地西泮溶液0.5 ml/kg 或2%硫喷妥钠溶液0.5 ml/kg,至肌肉松弛为止。 5.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实验注意事项】 局麻坐骨神经部位要找准确,否则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与思考】 1.本实验中,药物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局部作用、吸收作用与选择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否观察到药物间的对抗作用? 2.本实验中,哪些是普鲁卡因和地西泮的治疗作用,哪些是它们的不良反应?

3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A、B、C三种弱酸性药物的pKa分别为6.4、7.4和8.4。其中毒后用碱化尿液的方法促其排泄,效果的优劣顺序是: A A>B>C B A>C>B C B>C>A D C>A>B E C>B>A 2、药物的解离度与其pKa值及其所处环境的pH值相关。弱酸性药物丙磺舒的pKa为3.4,其所处环境的pH为7.4,此时解离型的丙磺舒占 A 50% B 99.99% C 0.01% D 99.9% E 0.1% 3、某弱酸性药物在pH7.0溶液中90%解离,其pKa值约为多少 A 6 B 5 C 7 D 8 E 9 4、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C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D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E 排泄速度不变 5、pKa值是指 A 药物90%解离时的pH值 B 药物99%解离时的pH值 C 药物50%解离时的pH值 D 药物不解离时的pH值 E 药物全部解离时的pH值 6、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 药物作用增强 B 药物代谢加快 C 药物转运加快 D 药物排泄加快 E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7、多数药物与下列何种蛋白结合? A 脂蛋白 B 转铁蛋白 C 白蛋白 D 球蛋白 E 血红蛋白 8、临床上可用丙磺舒以增中青霉素的疗效,原因是 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 二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 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 延缓抗药性产生 E 以上都不对 9、生物利用度是 A F=A/D×100% B t1/2=0.5C0/K C CL=RE/CP D Ass=1.44t1/2RA E 以上均不是 10、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 A 10小时左右 B 20小时左右 C 1天左右 D 2天左右 E 5天左右 11、下面有关药物血浆半衰期的认识,哪项是不正确的 A 血浆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 血浆半衰期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 可依据血浆半衰期调节给药的间隔时间 D 血浆半衰期长短与原血浆药物浓度有关 E 一次给药后,经过4—5个半衰期已基本消除 12、某药的时浓关系是 时间(h) 1 2 3 4 5 6 7 血浓(ng/ml) 10 7.07 5 3.5 2.5 1.761.25 该药的消除规律是 A 一级动力学消除 B 一级转为零级动力学消除 C 零级动力学消除 D 零级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E 无恒定半衰期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基本作用:近年来国内外都注意到复方的药理研究。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对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理气开郁、通里攻下和清热解毒等治则,结合复方进行了系统探索,以期了解其共性和特性。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一般都具有发汗的功效,通过发汗而达到发散表邪,以解除表证的目的。部分药物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所谓表证,就是指病在浅表。多见于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状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初期的症状。表证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热证和表寒证两型。后者又有表实与表虚之别。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等寒象较明显的为表实证、以麻黄汤主之;发热、自汗、恶风、脉浮缓等寒象较轻的为表虚证,以桂枝汤主之。表热证是指发热为主;既不恶寒,又不恶风,口渴、咽痛、舌质红、脉浮数等热象较明显的表证,以桑菊饮、银翘散主之。 解表药根据其性味和临床功效的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故又名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发散风热药多属辛凉,故又名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据近代研究,认为解表作用与以下药理作用有关.发汗作用:祖国医学认为本类药物一般都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有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论,可见发汗是中医治疗表证的重要治法之一。解表药中以发散风寒药类的发汗作用较强调,其中以麻黄配桂枝的作用尤为显著,如麻黄汤就是一典型发汗方剂。麻黄中所含挥发油有发汗作用,近有资料证实麻黄碱和麻黄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生姜的挥发油和辛辣成分(姜酚及姜烯酚)能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受寒后煎服生姜汤则感觉全身温暖,说明生姜能改善体表血循环而协助发汗。桂枝也因能扩张末梢血管,促进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 2.解热作用:本类药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使实验性致热动物体温降低,以柴胡作用最显著,桂枝、荆芥、防风、葛根、紫苏、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热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体温下降。此外,葛根等还有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 3.镇痛作用:柴胡、桂枝、细辛、防风、紫苏等对小鼠尾部机械压迫法或醋酸扭体法等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它们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4.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证明,柴胡、桂枝、紫苏、防风、薄荷、桑叶等对多种细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黄、桂枝、柴胡、紫苏、菊花等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砒霜 拉丁:Arsenolite;Arsenopyrite;Realgar;Orpiment 药材性状:本品为白色粉末, ·酸橙 拉丁:Citrus aurantium Linn. 药材性状:荟香科常绿小乔木,枝三棱状,有棘刺,叶卵形或倒卵形。枝细长疏生,有长而不甚尖的棘刺。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7.5~10厘米,先端短或带钝的渐尖头,基部圆形,边缘有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