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观潮》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

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

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

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篇二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观潮》记叙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 学情分析

1、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有些大城市的孩子见得也多。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2、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求知欲较强。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13生字,能正确读写“若隐若现”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奇特。

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设计意图: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顺利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脉络有个整体把握,清晰了然。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

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能很好的学习课文。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5.板书设计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来—山崩地

潮来时形状: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依旧风号浪吼

6.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查阅有关钱塘江及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教学课题:

《观潮》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作者“我”的耳闻目睹,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同时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方面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而来的奇观。

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没有对大潮景观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和引导发现法来使学生由词达意,由意成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观。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自由读,分组读,对比读等,使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里感知文中的意象美。在朗读感知的同时,我会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描述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倾听、吸取他人观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作用,水面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做“潮”。(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目睹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

明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这样描述过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谁能告诉老师,他们都在描绘哪里的潮水?

是的,他们都在描绘发生在我省钱塘江流域上的潮汐涨落现象。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1.钱塘江大潮发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

2.潮水涨落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

3.钱塘江大潮潮来之时场面十分壮观。

[小结]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在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是一年之中最大的,所以就有了八月十八观潮日的说法。钱塘江大潮以雄伟的气势,多变的画面,迷人的景象引来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目光,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震天撼地的景象。

【设计意图】在引出课题的同时,教师介绍了什么是潮,使学生对潮先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观的意思就是目睹、看。接下来分享课前准备的预习资料,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

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启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生字词教学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出来的,在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同学们来一起读一读这些生字,注意后鼻音生字的发音。(生读生字)

“潮、浩、沸、涨”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罩、薄、崩、霎”都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罩”字别看他难写,你可以这么记住它:“桌”子缺两腿,上边加“四”盖。(生个人朗读、分组朗读,并区分组词)

接下来谁来读一读下面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

薄(bó)雾而不是读薄(báo)雾,在词中指的是密度小的意思。闷(mèn)雷而不是闷(mēn)雷,指声音低沉的雷。

多音字在语文学习中是十分常见的,同学们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上下文来确定多音字的读音,不能只按照平时的经验,乱读一气。

(二)感知课文内容

读完了课文,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了你比较深刻的印象或是你比较喜欢的?把他们读的精彩些,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同学在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当一回小评委,评一评他读的好不好。

1.“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显示出了观潮的人非常多。大家对潮水十分期待。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我仿佛感受到了潮水扑面而来的感觉。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潮水的声音好像山崩地裂,非常的响。

(1)先学生自己尝试朗读。

(2)同学评一评。教师同时穿插介绍朗读技巧。

(3)教师范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朗读让学生弄清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同时。通过品读赏析自己喜欢或映像深刻的句子,学生可以读的更加主动投入,也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初步构建起大潮雄伟壮阔的景象。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学生评价读,教师示读等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的读的能力有一定培养。教师采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方式,也融洽了师生感情。

三、细读课文,感受奇观

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的一个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生默读课文)

“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中“观”一样吗?请同学们查阅字典,看看字典老师是怎么说的。

[教师小结] “观潮”中“观”是看,察看的意思,观作为动词使用,可以组词~赏、~察、参~。而“天下奇观”的“观”是看到的景象或样子,观作为名词使用,可以组词大~、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对照课文中的插图,你认为“天下奇观”的“奇”具体体现在了哪里呢?(小组交流、讨论)

1. 体现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从大潮来的时候读出了“奇”。(板书潮来时)

2. 体现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你也是从大潮来时的声音中“听”出了“奇”,还有同学从其他地方品出了“奇”吗?

3.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真棒,你从观潮前的人数中体会到了大潮的“奇”,还有没有?(板书潮来前)

4. “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你又是从潮来之后看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板书潮来后)

[教师小结] 在观潮中,钱塘江大潮的“奇”可谓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啊,它气势磅礴,又变化多端,所以作者才用“天下奇观”来赞扬它。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说的一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理解“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中“观”的区别,从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了解“奇观”,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钱塘江大潮三个阶段的“奇观”。接着,运用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这一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在头脑中大致形成大潮来时的影像,为下一课时,理解作者如何描绘潮来之时做好准备。同时,又创设了情境,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

四、研读课文,感悟奇观

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想必同学们都被这“天下奇观”的气势所折服了吧?在课文中,作者用他独特的遣词造句的功夫把这壮观激烈的场景也描绘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作者先写了观潮前的景象和人们在昂首东望等待潮水到来,再写了潮水来的时候的景象,最后写潮水退去。

你能根据老师黑板上写的和这位同学刚才说的给课文分分段吗?

1、2自然段为一段;3、4自然段为一段;5自然段为一段。

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时间、地点、事件的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句子中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什么?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盐官镇”

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据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这两句话,向我们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些地方?

1. 作者观察了潮来前的江面。

2. 作者还观察了观潮的人群。

3. 作者观察了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

4. 作者还观察了江边的山。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这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师出示描写潮来之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笼罩着一层薄雾,朦朦胧胧的,远处的小山一会看得清,一会又看不清,这种奇异的景色,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

若隐若现。

听老师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你脑海中潮来前的江面是怎样一番景象。(师读)你们从老师的朗读中感觉到了什么?

江水很平静。(板书水平如镜)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要能够读出江水风平浪静的美丽。还有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神秘感。(生齐读)这一自然段还写了观潮的人

《观潮》优秀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能力目标: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 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风俗人情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探究法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吧!(看视频:看图听声说感受) 二、成因、背景、作者简介:同学们看完视频,感受颇深,那么你一定很好奇这样的奇观 是如何形成的,请一位同学来告诉你吧。(请生看课件,一人大声朗读)天下奇观——钱江涌潮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它又有何渊源呢?(请另一生接着介绍)南宋观潮盛事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是谁把这壮观的景象记录了下来呢?对,周密,简介作者。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词人, 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有《武林旧事》、《草窗词》等。《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教案)

第一单元 1.观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4内容。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2.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限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限热爱。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识字 1.自由地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4.朗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5.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默读课文 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记号。 四、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 2.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2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2.深入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批画。)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②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小学语文_观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文人所赞美,如苏轼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王在晋的“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钱塘江大潮有关的问章《观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潮”的书写。 (二)整体感知 指课题,“观”是什么意思?看。“观潮”就是看潮。看的哪里的潮呢? 介绍钱塘江大潮的有关知识。课文是怎样赞美钱塘江大潮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这里的“观”还是看的意思吗?不是。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这里的“观”是风景优美的意思。那什么样的景象被成为“天下奇观”呢?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精读课文 潮来前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自由回答。出示句子: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平静”板书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呢?人很多。此时钱塘江大潮还没有来,而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请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闻名天下。除了人很多,那人们的心情怎样呢?“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体会人们着急的心情。请同学们用着急的心情来读这句话。个别读,教师指点。 过度: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人们如此的焦急等待呢?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潮来时景象的? 2.它们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来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解决第一个问题:.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潮来时景象的? 潮的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抄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学生们自由回答,老师出示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滚动”你们听过这样的声音吗?学一学。人们还没有看见大潮就听了“闷雷滚动”的声音,可见钱塘江大潮是多么的有气势。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过了一会儿,声音变得怎样了?课本上是怎样说的?出示: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3)浪潮越来越近,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小学生观潮教案(优秀教案)

小学生观潮教案(优秀教案) 观潮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观潮》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3、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体会词句的含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与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潮汐与钱塘江的有关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涨潮?海水每天有规律地涨落两次涨潮时波涛汹涌很壮观海水涨潮时顺着出海口涌进江河那么多的海水涌进来 如果出海口很窄那会样?就会激起更高的浪潮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 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自古代以来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板书:观潮) 出示钱塘江出海口图片结合图片介绍钱塘江潮的情况 师: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出海口所处杭州湾是喇叭 状越往里越窄涨潮时大量的海水从宽达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越来越 窄的河岸约束形成涌潮涨潮时带进的泥沙年长日久淤积在江底形成 沙坎潮水又受到进一步阻拦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加上春秋之交海风 推波助澜因此钱塘江出海口激起巨大的波涛形成高高的水墙潮位最 高达9米多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潮 播放钱塘江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 涨潮退潮很有规律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代时已成为一种风气涨 潮退潮很有规律同学们已经查询过与潮汐相关的资料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说老师补充:由于潮汐的大小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的 影响潮汐很有规律从一天来看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间隔时间 为12小时25分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八月十八日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来得也最猛烈被认为是 观潮日苏轼在《观浙江涛》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关于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由《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和《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观潮》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走月亮》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现代诗二首》中,《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哥》全诗写出了花牛的四种形态;《繁星》描写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和感受,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中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单元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学习《观潮》一文,要鼓励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大潮壮丽景观的句子,反这复朗读,与画面相结合感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走月亮》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边读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同时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的情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去读书,想想怎样读,才能读出画面的境界,读出画面的情感;学习《现代诗二首》时,引导学生感受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写景抒发淡淡的离情,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以及“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2)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让学生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能够清楚明白地把这个地方的特点介绍给他人,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写出自然景观的奇特之处。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条理性。通过交流,感受身边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自己推荐的地方和推荐理由。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生字词的教学应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学过大量的写景文章,知道一些写景的常用方法,如移步换景法、定点观察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写景

部编版四上语文《观潮》教案、教学反思

1. 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最新完整版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

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初步交流: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人教版 1 观潮 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 教材内容 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按时间顺序或 者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学习写景。 个人信息 设计者 姓名单位 李俊枣阳市春蕾小学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观潮》记叙一次观潮的 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 学情分析 1、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有些大城市的孩子见得也多。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2、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求知欲较强。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13生字,能正确读写“若隐若现”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奇特。 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 计与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观潮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观潮》记叙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 学情分析 1、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有些大城市的孩子见得也多。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比较薄弱。 2、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求知欲较强。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13生字,能正确读写“若隐若现”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奇特。 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设计意图: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潮》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恢复平静。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重点是理解字、词、句。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上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分层次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特。 3.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江潮的变化,体会观潮者心情的变化,可以以“天下奇观”的“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教师可以从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引导: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第3、4自然段中,对潮来时的景象描写得非常精彩,可以引导学生重点朗读这一部分。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语句。 4.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的第3、4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观潮》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景物的动态变化,厘清动态景物介绍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梳理文章描写钱塘潮变化的具体角度,体会文章描写的表达效果,积累优美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言语品读的过程中,感受钱江潮的气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角色扮演,激趣导入。 1.各位小游客们,欢迎乘坐“美丽景象”号旅游车,我是你们的导游。 今天我们要去观赏一个被称为天下奇观的美丽景象,宋代大文学家苏 轼是这么称赞它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肯定有小游客猜到 我们的终点站是哪里了吧。(盐官镇)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一定要来盐官 镇呢?(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2.那么,小游客们跟随着我一起登上海塘大堤,观潮去吧! 二、自读课文,抓拍场景。 1.今天来观潮的人可真不少,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你会怎么说?(人 山人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水泄不通) 2.我们来得早,很幸运地占据了观潮的最佳位置,现在潮还没有来,大 家拿出相机对着喜欢的场景拍拍照片,一会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最喜 欢的场景。(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喜欢的场景描写,并简单 写写你对这个场景的感受) 3.(出示图片)这里面有你们抓拍的场景吗?请同学们用文字来描述一 下你拍摄的照片吧!(生分享,相机理解横卧,横卧的钱塘江仿佛一条 沉睡的巨龙) 4.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背后是一句句优美的文字,一句句优美的文字 组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我们齐读这些美妙的画面,感受这 画面之美,文字之美。(齐读) 三、品词赏句,欣赏动景。 1.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江面还是一片平静,观潮的人们开始急躁 起来,有人开始小声嘀咕:(请学生表演) 2.就在这时,你们听——谁来描述一下你听到的声音(闷雷滚动)你们 观察到江面这个时候是什么样的呢?(风平浪静) 3.听到这个声音人群不仅没有安静下来,反而变得——人声鼎沸;因为 ——潮来了! 4.期待已久的钱塘江大潮终于来了,大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请大 家带着这样的心情尽情地欣赏这天下难得一见的奇观吧!精彩的场景 一定要抓拍下来哦!(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么让 潮来时的画面动起来的。) 5.同学们,刚才我们抓拍了很多精彩的照片!这么多照片中你最喜欢的 是哪一幅呢?你能把理由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a.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观潮》教案及教学反思

《观潮》教案及教学反思 《观潮》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 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1 .本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作者有 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 .学习本篇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情分析 1 .这是四年级的第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更近了一步。 2 .之前学生也读过一些写景的课文,但是体会都不是很深刻 3 .作者通过课文所要抒发的感情可能学生都能体会到,但要

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使学 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感情。 3. 学习 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 事物的习惯。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二、划分课文段落。 三、讲读第一段。 四、讲读第二段

五、讲读第三段 六、讲读第四段 七、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 观潮潮来前潮来时天下奇观潮过后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基本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了解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学习这篇课文,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习课文重点在读上。教学中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中体会通过情绪的变化体会“天下奇观”。如潮来前引导学生抓住“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词语,说明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观”的风采。又如潮来时, 抓住“人声鼎沸”、“人群沸腾”来深层理解,所以出现这种令人激动的场面,是因为“天下奇观”即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大潮到眼前了,这时作者并没有写人们情绪的变化,而是引导学生体会出了“天下奇观”令人惊呆了,有人说话但不闻其声也正是“天下奇观”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此外,还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解作者的观察 顺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课后教学反思

《观潮》课后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

——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

《观潮》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观潮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导课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的创造。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播放学乐师生典型的导学成果。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

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4.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5.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7.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练习 读一读下面的段落,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找出这段话中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写下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名师课堂《观潮》教学设计 北京黄城根小学张秋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

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xx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悟情,明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

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出示: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