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2

合集下载

浅谈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2

浅谈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2

浅谈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摘要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时间观念,而且时间观念是反应文化的一面重要镜子。

爱德华.霍尔认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明显不同。

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逐渐形成了高语境文化,由此衍生出了延续五千多年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时间观念。

近年来中国和在低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的接触逐渐增多,时间观念的不同引发了很多矛盾。

但是受低语境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时间取向和时间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本文重点探索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积极影响和改观。

[关键词]语境文化;时间观念;中国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Context Culture,Low-Context Culture and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Time Conception of Chinese Abstract: Human events occurring in daily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ime.Time is fundamental bases on culture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academic fields, different cultures shape different time conception, and time conception is an important mirror to reflect culture. Edward t. Hall regarded time orientation is evidently distinct between high-context cultures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Time conception consists of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 view of time.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 view of time of Chinese have changed a lo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culture, especially low-context culture from some western countries. The paper aims to find the progress which we have achieved about the conception of time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high-context culture; low-context culture; conception of time; Chinese高语境文化或低语境文化是我们在研究一国文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与各国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习惯和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举例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举例

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举例一、引言民族文化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所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信仰、习俗、节日等方面。

这些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从语境的角度出发,探讨民族文化传统对语境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二、语境概述语境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包括时间、地点、场合以及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等。

语境可以影响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和意义表达等方面。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单词或句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三、民族文化传统对语境的影响1. 词汇选择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很大的词汇选择习惯。

例如,在英语中,“tea”(茶)是一种常见饮料,而在中国,“茶”则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和文化符号。

因此,在中国茶文化传统中,“茶”这个词有着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比如“茶道”、“茶艺”等词汇的出现。

同样地,在西方文化中,“wine”(葡萄酒)是一种常见的饮料,但在中国,“葡萄酒”则是一种高档次的饮品,因此,在中国的葡萄酒文化传统中,“红酒”、“白酒”等词汇也会更加常见。

2. 句子结构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主语通常放在句子的开头,而在日语中,则通常把主语放在句子的末尾。

这种差异性可能会导致在跨文化交流时出现误解或不适当的表达方式。

3. 意义表达民族文化传统还可以影响意义表达。

例如,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用“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来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而在中国,则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说法来强调时间流逝的快速和无情。

这种差异性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时间和生命态度上的差异。

四、举例说明1. 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看法中华传统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强调“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提醒人们珍惜时间。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的使用和安排非常重要。

例如,在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叫“时辰”,指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的吉凶宜忌,因此人们在做事前会选择吉时来进行。

跨文化语境下中西时间观念对比分析-非言语视角

跨文化语境下中西时间观念对比分析-非言语视角


鉴, 可以知兴替” , “ 老马识途” , “ 古人诚不欺余也 ” , 这些都反映出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过去取 向型的。相 比之下 , 美 国人非常忌讳 o l d ” 这个词 , 在他们眼中“ o l d ” 是“ i n c a p a b l e ( 无能力) ” , “ u s e l e s s ( 无 用的) ” , “ h o p e l e s s ( 绝望的) ” 的表现。因此 , 在 日常 的交流中 , 美 国 人尽量避免使用“ o l d ” , 一般都用其他词语代替。 这些差异在双方 的影视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中国具有悠久 的历史传统和深厚 的文化底蕴 ,因此 ,历史剧备受中国人青 睐 , 《 康熙大帝》 , 《 大汉天子》 等影视剧都烙着“ 历史的灿烂文明” 这一 印记 。 近几年流行的穿越剧也体现 了中国人 对“ 过去生活” 的向往 和热爱。反观美国的影视作 品多以科幻 巨作为代表 , 《 超体》 , 《 银 河护卫 队》 等, 大都以“ 未来” 为背景 , 故事一般发生在距今几千万 年之后 。由此可见 。 美国人一般相信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 ( 三) 时间 的使用—— 多向时间观念和单 向时间观念霍尔将 不 同文化模式 的时间观念分为多 向时 间制 ( p o l y c h r o mi c t i m e ) 和单 向时 间制 ( m o n o c h r o mi c t i me ) 两种范 畴。前 者将时间看 成 发散性 的, 强调时间使用 的灵 活性 , 倾 向于一个 时间段里做 多种 事情 ; 后者将时 间看 成可 以分割 的直线 , 注重 日程 、 期限、 效率 , 强调时间的宝贵。 多数 中国人不善于做详细计 划 ,不习惯在 特定 的时 间里完 成特定 的工作 , 他们的行动经常会根 据周 围的环境 发生变化 , 灵 活性和随机性较强 。美国人一般会有周密详 细的计划 , 在特定 的 时间里做特定 的事 ,时 间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 ,他们珍 惜时 间, 遵守预约 , 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 , 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 三、 结语 综上所述 . 中美双方在时间的认 知 , 时间的取 向和 时间的使 用三个方面有着鲜明的区别 。总体来讲 , 中国人 的时间紧迫感较 弱. 他们 强调对 时间的适应 即“ 适时观 ” —— 顺 应 时 间 和 环 境 的 变化 : 他们看重 历史 , 倾向于 回顾 和总结 , “ 过 去的经验 ” 强 烈影 响着 人们 当前 的行 为和对未来 的看法 。美 国人则具有强 烈的 时 间观念 , 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 , 争取在有 限的时 间里创造 出更大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10-01学号:541006030xxx: x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密切,对外贸易往来与日俱增. ,尊重各国间文化差异显得格外重要,这可能直接影响国际商务交往的效果。

由于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各国的谈判者之间很可能出现文化冲突,甚至是不必要的误解。

因此,要想取得有效的谈判,谈判者不仅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差异,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谈判。

这样,有助于谈判者预见谈判的进程,及时调整谈判策略,最终达成圆满的协议。

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之一是多国性、多民族性,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谈判人员在语言沟通、思维方式、决策过程和谈判风格等方面有着显着差异,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

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除了掌握根本的谈判技巧外,了解文化差异对谈判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做出充分的准备十分重要。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注意合作对手的文化是谈判与合作成败的一个关键所在。

下面主要以美国和日本为例,探讨文化差异对谈判方式、谈判组织、沟通过程、决策方式、协议形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重点分析与美国人和日本人谈判的应对技巧,以促进的有效进展和高效沟通。

一、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表达1、谈判目标,中国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注重人际关系,鼓励和谐。

中国人通常将谈判作为实现双方的相互信任、从而建立和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的工具,他们的谈判目的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建立和开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关系存在,双方就有义务考虑对方的需要,即使发生争执或冲突,也有可能在以后得到解决,即使暂时不能签约,保持双方的关系也可以为以后的签约奠定根底。

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

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通常将成功签约视为谈判最主要的目的。

对于他们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表达。

2、沟通方式,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在商务谈判中,中国谈判人员感情敛,不喜欢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这种表现会使己方在谈判中陷于不利之地。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如何应对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如何应对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和沟通方式如何应对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沟通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和沟通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何在跨文化沟通中应对不同文化对时间的理解,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跨文化沟通中如何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对时间的观念和沟通方式。

一、时间观念对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会对时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产生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强调时间的高效利用和准时性。

与之相对,东方文化中对时间的理解更为灵活,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文关怀。

1. 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有限资源,需要尽可能地高效利用。

西方人注重准时性,重视时间的管理和安排。

他们将时间视作为实现目标和取得成就的工具,注重规划、目标导向和时间的节约。

2. 东方文化的时间观念相比之下,东方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更为灵活。

东方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人情味,更加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他们对时间的看法更为宽容,更加注重人的情感和内涵,强调灵活的时间利用。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由于不同文化对时间观念的理解差异,跨文化沟通中的沟通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沟通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因此在跨文化沟通中必须了解并妥善应对这些差异。

1. 准时性与灵活性在西方文化中,准时性被视为一种价值观念,并在商务和社交场合中得到体现。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尽量遵守约定的时间,准时参加会议或活动。

而在东方文化中,更加注重人情味与灵活性。

在与东方人交流时,我们可以适度放宽时间限制,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创造更宽松的沟通环境。

2. 直接与间接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于直接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点。

他们注重明确、简洁的表达方式,喜欢直接指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倾向于间接表达和含蓄。

他们注重委婉、隐含的表达方式,在表达观点时更加注重语气和非语言的暗示。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作者:苏艳飞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0期【摘要】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地球村里的人们互相往来交流日益频繁,在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差异会给交流带来阻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时间观念差异。

浅析中西时间观念差异及其原因,充分认识并重视差异,做到遵循国际惯例,同时入乡随俗,从而顺利开展交流活动。

【关键词】文化;时间观;差异;影响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往来日益频繁、紧密。

据外交部网站信息所示,截至2006年8月6日,中国与乍得正式恢复外交关系,至此,中国已与16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后中国又同马拉维建立了外交关系。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接触势必会产生摩擦、冲突,因此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做到入乡随俗,尊重各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两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本文主要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时间观念差异,旨在让人们认、了解并重视中西时间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从而顺利开展各种中西交流活动。

“人类的时间观念主要来源于观察到的自然运动(含天体运动)和人文运动(含历史进程)的有序性,来源于此等有序运动的节律性或律动性。

”因此,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时间的看法也就不同。

时间观属于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它处在人们的无意识之中,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际中,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社会,即人们在沟通中依赖于言外之意、暗示和非言语符号,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

而美国则是一个典型的低语境文化社会,注重直接、明确、效率的沟通方式,强调任务和目标的达成。

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双方语境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沟通不畅、误解和冲突,影响谈判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结果的达成。

深入了解和研究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境文化差异,探讨双方在谈判中应对措施,对于增进双方之间的互信、促进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的语境文化影响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加深中美商务关系,促进双方间的共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分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和特点,从而揭示在跨文化谈判中语境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对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特点进行比较和对比,深入分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以及导致谈判困难的原因。

本研究将探讨针对这些文化差异提出的应对措施,以期在实际谈判中能够更好地处理跨文化交流问题,推动中美国际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

最终,本研究旨在为中美两国商务谈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2. 正文2.1 语境文化对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语境文化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中理解和解释信息所依赖的文化因素。

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语境文化的差异会对谈判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语境文化影响了谈判双方的沟通方式和表达风格。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习惯通过非言语方式传递信息,例如面部表情、姿态和声调。

在谈判中,高语境文化的人可能会更加注重非言语交流,而低语境文化的人则更加注重直接清晰的语言表达。

语境文化还影响了谈判双方的决策方式和价值观念。

高语境文化的人倾向于看重人际关系和群体利益,注重团队合作和共识达成;而低语境文化的人更注重个人目标和成就,更倾向于独立思考和决策。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美之间的国际商务谈判涉及到两个不同的语境和文化,对于谈判的结果和双方的互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将从高低语境、时间观念和礼仪等方面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中美文化在高低语境方面存在差异。

高低语境指的是语言对于信息传递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使用方式。

中国文化倾向于高低语境的使用,即通过间接暗示和非言语方式传递信息。

而美国文化则更偏向于低低语境,即直截了当、明确表达。

在谈判中,中国人更注重于非言语的细节、表情和姿态,而美国人更加注重于说话本身的内容和直接表达。

在中美谈判中,可能会面临一些误解和沟通障碍。

中美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倾向于“长期主义”,即强调长远的目标和利益,并注重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

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短期主义”,即强调迅速达成结果和满足当前的利益。

在商务谈判中,中国人通常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洽谈和信任的建立上,而美国人则更倾向于迅速的达成协议。

这种时间观念差异可能会导致在谈判过程中对于进展的期望不一致,需要双方在协商中做出适当的调整。

中美文化在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传统的礼节和尊重,例如以长辈的身份为主导进行交流和谈判,并注重面子和整体利益。

而美国文化则更侧重于个人的自主权和自由,以平等和竞争为基础,更加注重合同和实事求是。

在谈判中,中国人可能会更加注重与对方的人际关系,而美国人则更注重谈判的事务本身。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在谈判过程中的价值观冲突和沟通问题。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存在着高低语境、时间观念和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双方需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加以理解和适应,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谈判。

通过跨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语境和文化,以达到更加积极的商务合作。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时间观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不同于西方社会,它融合了尊重、和谐和孝道的元素,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首先,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且宝贵的资源,需要珍惜和合理利用。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价值的敬重和对历史的传承。

中国人普遍认为时间是有限的,需要尽可能地充实和提升自己。

这种观念来自于古代圣贤们的思想,他们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

其次,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带来了尊重和和谐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着尊重他人、尊重社会以及尊重自然的价值观。

这种尊重也体现在对时间的态度上。

中国人普遍认为,在时间的安排和利用上,应该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尊重和和谐的观念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以避免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浪费。

同时,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体现了对家庭、父母和长辈的敬重和责任。

在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孝道的影响也体现出来。

中国人普遍认为,时间应该优先用于家庭和亲情,尽可能地陪伴和照顾家人。

这种观念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时间的安排和平衡,以保持家庭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逐渐受到影响。

快节奏的生活和追求效率的心态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时间的利用和效益,而忽略了尊重、和谐和孝道的价值。

这种现象在城市和年轻人中尤为突出。

然而,传统文化的时间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学的语境与时空纵横

文学的语境与时空纵横

文学的语境与时空纵横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提供娱乐,还能传递思想、表达情感并记录历史。

在文学中,语境和时空是两个独特而重要的要素,它们相互交织与影响,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世界。

首先,语境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境是指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框架。

语境可以给作品赋予特定的意义,并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如果读者了解到某个文学作品是在二战期间创作的,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恐惧和不安情绪,因为这些情绪是当时战争环境下不可避免的产物。

其次,时空是文学作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时空指的是作品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时空背景的选择能够帮助作者更准确地展现人物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

举一个例子,若一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南方,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种族歧视的严重程度以及主人公在这个环境中的苦衷和奋斗。

在文学中,语境和时空常常紧密相连。

它们共同营造了作品的背景和氛围,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投入其中。

比如,一个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小镇的故事会用当时的社交礼仪规范来突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这样的背景与现代社会的巨大差异会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启示,使他们思考人类社会的演变和进步。

对于作者来说,语境和时空也是创作的重要依据。

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世界,捕捉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将这些观察与感受转化为文字,使作品更加真实和有说服力。

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还是对深层社会问题的剖析,都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语境和时空的了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文学作品的语境和时空也在不断演变。

过去的语境和时空可能会在今天显得陌生或过时,但作品中传达的人性和情感却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

正因为如此,很多经典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不同文化和时代的读者所共享的宝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的语境和时空纵横交错,读者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作品。

《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范文

《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范文

《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时间观念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俄汉两种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以期为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俄汉语言中时间表达方式的差异1. 俄语时间表达俄语中,时间的表达方式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系统性。

在俄语中,时间的表达通常与动词时态紧密结合,通过不同的动词形式来体现时间的流逝。

此外,俄语中还有大量的时间副词和介词短语,用于精确地描述时间关系。

2. 汉语时间表达相比之下,汉语中的时间表达方式较为灵活。

汉语主要依靠词汇和语境来传达时间信息,动词时态的变化不如俄语那样明显。

此外,汉语中还经常使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词汇来指代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三、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1. 时间观念的重视程度在俄罗斯文化中,时间观念受到高度重视。

俄罗斯人通常认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需要珍惜和有效利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虽然也强调时间的价值,但相比之下,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关系维护。

2. 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俄罗斯人在安排时间时,通常具有较高的计划性和条理性。

他们会严格按照计划行事,遵守约定时间。

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性,在安排时间时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应对突发情况。

3. 时间观念的社交意义在俄罗斯社会中,守时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

不守时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时间的表现。

而在中国社会中,虽然也强调守时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更注重的是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四、俄汉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相互影响尽管俄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一方面,俄罗斯的时间观念对中国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中国人更加重视时间的利用和效率。

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时间观念也影响了俄罗斯人,使他们在安排时间和处理事务时更加注重灵活性和人情味。

五、结论本文对俄汉两种语言文化中时间观念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美之间的国际商务谈判是两个具有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进行的谈判。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需要充分理解并适应对方的语境和文化差异,以确保谈判的顺利进行和达成互利共赢的协议。

语境是指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包括语言的功效、语言的语法和文字表达的意义等。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中美之间的语言不同,双方在交流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

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完全不同,可能会导致双方在交流时产生误解或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方可以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或者借助翻译人员进行沟通,以确保双方的诉求和意图能够准确传达。

由于不同的语境可能会影响到信息的交流和理解,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方的语境差异。

在中美谈判中,中方可能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和保持,而美方可能更注重事务的处理和结果的达成。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境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谈判效果。

除了语境差异外,中美国际商务谈判还存在着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种社会共同的理念、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

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文化差异可能会对谈判产生影响。

谦虚和尊重在中美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谦虚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在谈判中,中国人可能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意见,而是谦虚地提出问题或疑虑。

而在美国文化中,直接表达个人观点是被接受的。

在谈判中,美国人可能会更加直接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为了克服这个差异,双方需要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适应对方的表达方式。

时间观念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通常被看作是相对的,人们更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在谈判中,中国人可能会更灵活地安排时间或进行交流。

而在美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绝对的,人们更注重效率和准时。

美国人在谈判中可能会更加注重时间的安排和规划。

为了弥合这个差异,双方可以在谈判前预先协商好时间安排和日程表,以确保双方都能够按时到达和充分利用时间。

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

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一、引言- 介绍文化差异和时间观念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提出论文主旨:探讨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并分析其影响二、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理论介绍- 文化差异的概念及分类- 时间观念的定义和分类- 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联系和差异三、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表现- 观念冲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长远与短视、时间压力和宽松等的不同体现- 行为冲突: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差异,如迟到、遵守时间约定等- 沟通冲突:言语礼貌、表达方式、谈判方式的不同四、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冲突的影响- 对商业活动的影响:谈判、约会、商务旅行等方面- 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学习效率、教育制度、课程安排等方面-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个人态度、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方面五、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冲突的应对方法- 矫正偏见和认识误区- 建立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文化交流机制- 适当调整和平衡各方面时间观念- 切实应用跨文化的工具和技能六、结论- 总结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冲突的本质和影响- 探讨如何解决文化冲突并实现和谐文化融合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差异和时间观念之间的重要关系。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时间的意义和价值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

而这种冲突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也会影响商业交流、跨国合作等领域。

因此,了解和理解文化差异对时间观念的影响并找到解决方案非常必要。

本论文旨在重点探讨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分析其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从文化差异和时间观念理论入手,阐述不同文化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引出文化差异和时间观念的冲突表现方面的内容,对企业或团队之间的合作,商务活动合作,个人交往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广泛分析和探讨。

最后提炼出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和谐与发展。

第二章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理论介绍文化差异是各国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之一。

文化差异可以表现为习惯、价值观、道德观、习俗、礼仪等方面。

最新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进步的影响整理

最新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进步的影响整理

The Effect of Both High-Context Culture and Low-Context Culture on the Progress of Time Conception of Chinese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进步的影响Abstract: Human events occurring in daily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ime.Time is fundamental bases on culture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academic fields, different cultures shape different time conception, and time conception is an important mirror to reflect culture. EdwardHall regarded time orientation is evidently distinct between high-context cultures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Time conception consists of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 view of time. Time orientation andthe view of time of Chinese have changed a lo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culture, especially low-context culture from some western countries. The paper aims to find the progress which we have achieved about the conception of time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high-context culture; low-context culture; conception of time; Chinese摘要时间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时间概念中语言与文化的作用-精品文档

时间概念中语言与文化的作用-精品文档

所有受试完成6个按键片断,每个片段包括
56次实验:两个片段为左右轴 (一个把左 边作为“早”时段,另一个把右边作为 “早”时段”),两个片段为垂直轴(上 键代表“早”, 下键代表“早”) ,最后两 个片段为水平轴 (最靠近的键代表“早”/最 远的键代表“晚”)。 不同的受试尽量采用不同的片段排列顺序 (同一轴上的“前”“后”不直接相连)。
实验结果

总体看,母语为英语的受试在回答有关时 间顺序的问题时,如果回答为左右顺序, 其速度最快;母语为汉语的受试,上下顺 序速度最快。
A
2x6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2 language x 6 key-mapping) revealed a main effect of language (F(1,55)=1440.1, p<.00001), a main effect of key-mapping (F(1,51)=35.6, p<.0001), and importantly a language by key-mapping interaction (F(1,51)=15.0, p<.001) (the degrees of freedom reflect the 56 temporal themes used in the stud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受试通过一个USB连接的键盘反馈。键盘
上有三个紧靠一起的键。中间的按键用蓝 色胶带覆盖,受试看到屏幕的交叉点后按 下蓝色键,蓝色键一边的键为“早”键, 为黑色胶带覆盖,另一边为“晚”键,为 白色胶带覆盖;按键上没有语言提示。键 盘安置在一个旋转的球形装置上,可按照 需要调整为上下、左右、远近位置。

莫过于是否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莫过于是否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莫过于是否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之一,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承载着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然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误解。

那么,是否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例子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时间的诠释在不同的语境中,时间这个词语可能会被解读为不同的意义。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时间就像流水,不等人”的说法来表达时间的无情和宝贵。

而在科学领域中,时间的概念被定义为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

这种对时间的不同诠释反映了不同语境下对于时间的不同理解。

二、情感的表达情感是人们日常交流中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

但是,情感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比如,在正式场合中,我们常常使用“我很高兴见到你”这样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愉悦之情。

而在日常交流中,这句话可能被解读为对方的普通礼貌回答,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的情感。

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于情感的表达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三、价值观的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是传递价值观的载体之一。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传递出不同的价值观。

比如,在一段演讲中,演讲者使用“人人生而平等”这个表达来强调平等的重要性。

而这句话在商业谈判中可能会被解读为一种与事实不符的虚假陈述。

因此,我们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语境,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理解和解读。

总结:在不同语境中,同样的词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这种现象既是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困惑的来源。

因此,我们在日常交流中需要关注语境,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理解和解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避免误解的发生。

所以,对于是否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答案是肯定的。

与时间对话,与文化

与时间对话,与文化

与时间对话,与文化摘要:一、引言二、时间的意义三、文化的内涵四、时间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时间和文化六、结论正文:【引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间与文化始终是我们探讨不尽的话题。

时间展示了世界的变化与发展,而文化则凝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时间与文化的关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时间和文化。

【时间的意义】时间是人类用以度量历史进程、衡量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工具。

它无声无息地流逝,带给人们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使人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时间具有客观性、无限性和不可逆性,它让人们学会珍惜当下,也使人们懂得积累与沉淀。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它既包括传统的民族风俗、历史传承,也包括现代的科学、艺术、哲学等。

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它让人们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繁荣。

【时间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时间与文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时间推动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让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

同时,文化也在时间的长河中积累与传承,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时间与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人们得以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时间和文化】1.珍视时间,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让时间成为提升自己的阶梯。

2.传承优秀文化,了解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学习先进文化,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创新文化,结合时代特点,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结论】总之,时间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语境”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语境”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语境”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和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背景,它包括时间、地点、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语境的价值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学生学
习和素质培养三个方面,对语境的作用进行探讨。

语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是一门涉及到大量事件、人物和背景的学科,学
生仅凭静态的教材内容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

通过将历史事件放置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
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画面。

在讲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战略背景、日本侵略的经济和军事目的,以及中国人民
的抵抗情况,来更好地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作用。

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
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形成系统而深入的历史认识。

语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入语境,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
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历
史事件放置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通过语境来理解历史,充分发挥语境在历史教学中的
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摘要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时间观念,而且时间观念是反应文化的一面重要镜子。

爱德华.霍尔认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中的时间观念明显不同。

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逐渐形成了高语境文化,由此衍生出了延续五千多年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时间观念。

近年来中国和在低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的接触逐渐增多,时间观念的不同引发了很多矛盾。

但是受低语境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时间取向和时间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本文重点探索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对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积极影响和改观。

[关键词]语境文化;时间观念;中国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Context Culture,Low-Context Culture and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Time Conception of Chinese Abstract: Human events occurring in daily lif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ime.Time is fundamental bases on culture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academic fields, different cultures shape different time conception, and time conception is an important mirror to reflect culture. Edward t. Hall regarded time orientation is evidently distinct between high-context cultures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Time conception consists of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 view of time. Time orientation and the view of time of Chinese have changed a lo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 context culture, especially low-context culture from some western countries. The paper aims to find the progress which we have achieved about the conception of time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high-context culture; low-context culture; conception of time; Chinese高语境文化或低语境文化是我们在研究一国文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与各国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习惯和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时间取向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与不同时间取向的形成有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分析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来探明一种时间取向的成因;也可以通过一种时间取向的特点来说明时间是如何加强高语境文化或低语境文化的。

因此本文主要关注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取向差异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人时间观念形成的影响。

1、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取向差异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个体所共享的信息量不同。

文化学家霍尔根据某一文化群体中个体共享的信息量的大小把不同的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个体共享的信息量大,所以在交流中通过使用模糊语或概括性话语,或仅仅通过使用肢体语言便可交际成功。

高语境文化具有较高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时间安排上高语境文化较为简单、宽松、易变,一切以当前需要为根本。

低语境文化则恰恰相反,文化群体内每个个体分享的信息量少,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准确、清晰、具体的语言表达才能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低语境文化在时间安排上具有高度计划性、结构化、部分化的特点。

大块的时间会划分细致到每一分钟,且计划不轻易改变,一旦安排改变,所涉及双方便不知所措。

然而在高语境文化中,即使事先约定好的计划有变,人们仍会根据“惯例”自主行事,而且不会有太大的差错。

在此,所谓的“惯例”即高语境文化中个体所共享的信息。

下面通过例一来说明高语境文化中“惯例”所发挥的作用:(例一)在中国(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甲想请乙共进晚餐,他们会有如下对话。

甲:喂,老王您好,家里都好吧?乙:都很好,你也好吧?甲:都好,就是我家那小子太淘气了,不听话。

A乙:呵呵,孩子都这样。

甲:您今晚有安排吗,一起吃个饭吧?B乙:好吧,今天厂里说要加班的,我不我和别人换换班吧。

C甲:好,晚上见。

乙:晚上见。

D在这段对白中,有关时间的信息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A部分虽然在篇幅上占用了对白的1/2,但作为寒暄语对重要信息的传递没有意义。

在高语境文化中,较高的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需要通过大量寒暄语来维系和加强,所以寒暄语是重要信息相互传递前必要的预热部分。

但是对于生活在低语境文化下的人来说,这段对话显得毫无意义、莫名其妙,让人感到一头雾水。

B 部分开始提供第一条重要信息,即甲正式向乙发出约会邀请。

句中“今晚”意味着客人仅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准备赴约事宜,在低语境文化中这似乎太过于仓促,但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已经适应较短的时间计划或安排,甚至有的安排是临时决定的,所以高语境文化的计划性较低。

C部分充分体现高语境文化中时间计划的灵活性、易变性,一切改变服从于当前需要。

但在低语境文化中,几乎所有事件都会安排到时间表中,依照时间表进行,不会轻易或临时改变计划。

D 部分所传达的信息是约会时间,在其中甲使用了一个较为模糊的时间单位“晚上”,即使如此乙仍能根据“惯例”和自身“经验”来确定约会时间,“惯例”和“经验”即高语境文化中个体从幼年时期开始慢慢积累起来的、社会群体中的共享信息。

高、低语境文化和环形时间取向和线形时间取向的差异时间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通过感性认识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学者便提出环形事件趋向和线形事件取向。

高语境国家多为环形时间取向,比如:中国、韩国、日本、印度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

反之,低语境国家多采取线形时间取向,以美国为代表,诸如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

循环式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周而复始成螺旋状不断向前推进的。

这种时间观念体现在中国古诗中便成就了唐寅的佳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高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多为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以农业或渔业生产为主,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和起步较晚的工业文明造就了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岁岁如今日,年年有今朝”的环形时间取向。

从宗教因素的影响来讲,佛教在这些地区较为盛行。

佛教普遍认为历史是循环式的发展,大约40亿年成一“劫”,每“劫”始末只是神话传说的再现,即诸神在舞台上将历史重演一遍,其宣扬的“前世今生”、“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教义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环形时间取向的形成。

1.2、高、低语境文化和单时制时间取向、多时制时间取向的关系单时制取向和多时制取向是根据不同的时间组织方式区别划分的,由爱德华.霍尔提出。

单时制取向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习惯。

多时制取向对计时、用时具有灵活性。

[9] 著名学者Victor在1992年对两种时制的时间取向特点进行了总结。

山东教育学院的贺显斌老师在其论文《中、西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中,根据Victor的归纳对单时制和多时制的特点进行了对比性归纳,并总结七点较大的差异。

本文笔者将根据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并结合贺显斌的总结对高、低语境文化和单时制时间取向、多时制时间取向的关系进行分析。

1.3、高、低语境文化与过去事件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的关系过去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是按照不同民族在时间的纵向心理取向上的划分。

不同时间取向的形成即和本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又和科技文明进步的程度有关。

大部分高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为过去时间取向,低语境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多为将来时间取向,阿拉伯国家受其宗教因素的影响为现在时间取向。

在这方面英国是一个例外,按照霍尔的划分,英国是低语境文化国家,但在时间取向上则倾向于过去时间取向。

因为英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英国人性格相对保守,即使它的工业化程度很高,他们仍很看重历史的重要性,所以英国为过去时间取向的国家。

在表格1中,左边表格是自高语境文化到低语境文化的顺序排列,右边表格是自过去时间取向到将来时间取向的顺序排列,把两个表格相同的国家相互连接后,高、低语境文化和时间取向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低语境文化国家用直线的方式看待时间,即能够充分的看到过去、现在和将来,并把着眼点放在将来。

这种将来时间取向与低语境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和宗教文化有关。

基督教提倡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上帝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美国人所受的教育为未来导向的教育。

从另一方面来说,西欧较早的工业革命带来先进的工业技术,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要求计划的严密性,因此它们在规章制度、时间计划和执行上要求较为苛刻。

美国著名作家库伯在其经典小说《拓荒者》中描写了主人公对未来的憧憬。

拓荒者面对一片森林绘声绘色的给他的表妹描述这将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低语境文化影响下,人们既能从未来的角度审视现在,又能摆脱束缚而更加亲近未来。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美国人而言,生活总在变化,但不会停止下来”。

2、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2.1、传统的时间计量单位看一个民族是否足够珍视时间,通过研究此民族的计时单位即可得出结论。

在封建社会时期,虽然人们发明了沙漏、日晷来计时,但时间单位的概念人很模糊,这是因为在农耕社会人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所以没有必要去精准的标记和度量时间。

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不仅模糊,而且计时单位较大,划分不够细致、精确。

大的计时单位有“劫”(约40亿年)、“同期气运”(即六十甲子,约60年)、“旬”(十二年为一旬);小的计时单位有“年”、“季度”、“月”、“天”、“更”(每一夜分为五更,约2小时);模糊的时间单位有“一袋烟的功夫”、“一杯茶的时间”,但几乎再也找不到划分更为细致的时间单位。

2.2、中国传统的“慢”文化在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曾统治中国近两千年,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他们不需要精准的时间进行农业生产,只要掌握好节气即可,因此他们的生活节奏较慢,由此而衍生出中国传统的“慢”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