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教案

武进区鸣凰中学邹海勤

课题: 《学堂乐歌》

课型: 音乐欣赏综合课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等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

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3、让学生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创作方法。

教材分析:

1、《体操—兵操》是沈心工留学日本时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2、《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3、《祖国歌》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教学重点、难点:

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由课前所听歌曲引入学堂乐歌。)

三、新课:

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⑴《体操—兵操》

①这首歌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我们来唱一唱歌曲。找一找旋律的特点?

③师小结。李叔同曾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

高》之歌。”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

④再次演唱歌曲。

⑵《黄河》

①欣赏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②学生学唱,体会情感的表达。

③“一曲雄沉慷慨”黄自对此歌作了高度的评价。

3、弘一法师——李叔同。他曾以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曲调填写了一曲《祖国

歌》,在当时颇有影响。

①欣赏:说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②欣赏另一版本的《祖国歌》

③讨论:为什么当时用民间音乐填词的歌曲很少呢?

④欣赏:《春游》

4、学堂乐歌其他的代表人物。

四、拓展:

“学堂乐歌”的典型创作手法:是以现成的曲调填写新的歌词构成新曲。(学生展示创作歌曲)

五、小结:

学堂乐歌自它诞生起,就怀着近代音乐思潮最宝贵的品质——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艰难的迈出了第一步,而正是伴随这第一步的充满对传统势力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

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教学设计

广东珠海前山中学:彭桂蓉

一关键词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时代音调

二难点学生自己填词

三过程

1 上课。

2 请学生唱歌歌。

今天上课,我特别想欣赏你们唱的歌曲,谁能满足我这个愿望?

3 这是你们现在追逐的音乐,你们想听听我在校园时代唱的歌吗。

播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4 今天我们谈的都是校园时代的歌曲,因为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学

堂乐歌&校园歌曲》。

打出1课题《学堂乐歌&校园歌曲》

5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

什么是学堂乐歌?这个问题问得好,今天我们的第一关键词就是:学堂乐歌。

学堂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请大家回顾这样一段历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以学校当时称谓为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乐歌课上教唱的歌曲在

社会上广为传唱,成为社会的新风尚,后来人们把清末民初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

称为学堂乐歌。清楚了学堂乐歌这个名词之后,我又有一个疑问了,这个时期的校园歌曲有着怎样显著的特点而被世人如此关注呢。

6首先我们来听听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体操-兵操》。

请看到书本P176面,

打幻灯片2,播音乐《体操-兵操》

7是不是挺象儿歌的?它在跟小孩子们说什么呢。(强身健体去当兵卫国)

这是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沈心工先生的其一代表作。

8 打沈心工的幻灯片。

9 他的另一首作品《黄河》和李叔同先生的作品《祖国歌》写于同一年代1905年左右,这个时候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将其在我国东三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有企图将当时的外蒙纳入自己的版图,这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些曲子就是为抗议沙俄侵略扩张行径而创作的。

10 听音乐《黄河》

11 听《祖国歌》

12 李书同幻灯

13 这些乐曲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这就是时代音调。

书176 时代音调解释。;学堂乐歌的时代音调是爱国。

14 创作特点。

177面多数为填词,少数自创。

15 听填词优秀代表作《送别》。

16 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从学堂乐歌开始才有了自己的现代音乐。

17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我们的音乐滚滚向前历经建国、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城乡的大街小巷忽然弥漫起这样的音调:

18 音乐《外婆的》

19 《。黄鹂鸟

20 童年

21 《哦,

22 《一无所有

23 《同桌的你

24 ,睡在我上铺的

四创作

当你们告别了这段青涩的时代后,你们能回忆起自己的校园歌曲吗。当流行娱乐音乐无孔不入的充斥着整个校园的时候,你们会不会留下某种遗憾呢。

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我们来做一件小小的事情;

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音乐曲调,填上自己创作的歌词,成为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校园歌曲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一、学习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内容安排

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

1、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有关沈心工、李叔同及学堂乐歌的知识进行阅读,了解这些知识。

2、学生资源: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 《打倒军阀》之间的联系等。)

3、网络资源:

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中国音乐简史(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

4、参考书籍

(1)《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作者武雍谊重点参考1840—1949这一时期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汪毓和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

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如在欣赏作品《体操——兵操》时,可同时让学生欣赏几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如艺术性较强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等,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以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时期“学堂乐歌”的局限性。

2、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提出的可行性、逻辑性和具有思考价值,要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促进作用,用问题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与问题的连接与联系,要注意首尾呼应,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

3、本课所呈现的歌曲都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当时的时代印记,突出了音乐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性。教学中可以注重以介绍当时的音乐史为主,引导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来分析、了解、认识音乐作品所反应的时代思想,以及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下探究。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教材中一个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拓展与探究”栏目的安排,它的意图在教材中已明确呈现。教师在本节的教学中,应结合自身素质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涉及此专题的内容。

5、建议教师引领学生感受、体验作品时,尽可能利用自身专业技能的资源,自弹自唱,给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引导,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6、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给每个学生都有被受到关注的感受。

7、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比较喜欢的曲调,且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调特点、节奏特征还有汉字的韵律结合起来填上合适的词。(这项内容可以安排为课外作业)。

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学会带有目的性的静心聆听。

2、有意识地提出自己独立的音乐感受与见解。

3.师生共同研讨尝试着比较分析学堂乐歌与现在的校园歌曲在风格、特点与创作上的异同。

1927年出版的《歌曲集·中文名歌五十曲》,其中收录的主要是李叔同根据国外歌曲配词而作的学堂乐歌,封面设计为丰子恺。□本报驻京记者陈一鸣

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传授给普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够这样,次代的世间一定比现在和平幸福得多。

———丰子恺

谈起学堂乐歌,91岁高龄的钱仁康教授目光蒙目龙,仿佛遥望着自己远去的童年。

“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土,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

钱仁康先生说,早在学龄前,自己就跟母亲学会这首名为《燕燕》的学堂乐歌,心中由此埋下了音乐的种子。闲来思旧,钱仁康先生还曾写过一首怀念《燕燕》的小诗:“杨柳依依三月天/随母洗衣到河边/殷殷教我歌一曲/燕燕别来又一年”。

因为对学堂乐歌的情感,钱仁康先生从1981年开始研究学堂乐歌,历经18年,到1999年写出《乐歌考源》100篇。又在2001年,87岁高龄时结集出版《学堂乐歌考源》一书,收录学堂乐歌392首。谈及工作的艰辛,钱仁康先生说:“最难的就是找出曲谱的出处。学堂乐歌的曲谱来源于欧美各国歌曲和器乐曲,然而当初并没有注明。追溯学堂乐歌词曲的来源,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男儿第一志气高

所谓“学堂乐歌”,指的是清末民初的学校歌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痛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奋起救国,鼓吹维新,倡言废科举,办新学。新学课程设置中,就音乐一题,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音乐又被列为必设课程之一。1909年,《修正初等小学课程》进一步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清末的乐歌歌词,题材广泛,或号召民族觉醒,或宣传妇女解放;或倡言破除迷信,或勉励敬业乐群,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有明显的正面作用。其中也夹杂着一

些传统伦理和道德的内容,如《尊孔》、《演孔歌》、《忠君》、《五伦》等。有些学堂乐歌中也不乏大汉族主义思想,华夷之辨甚是鲜明。

据钱仁康先生考证,我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始作于1902年的《男儿第一志气高》,这首歌也是“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先生留学东京时的处女作。

相对于古文,《男儿第一志气高》(原名《体操》)的歌词通俗亲切,便于理解: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1904年,沈心工把此歌收入自己所编的《学校唱歌集》,出版后,此歌不胫而走,家喻户晓。1906年,李叔同在《昨非小录》一文中描摹了《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流行盛况:“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

有观点认为,1912年,“学堂”已更名为“学校”;1922年,“乐歌”又改称“音乐”,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学堂乐歌应该截止于20年代甚至更早。而钱仁康先生认为,尽可不必拘泥于“学堂”和“乐歌”二词,不妨将其时限扩大到30年代。

两只老虎除军阀

乐歌的诗歌语言,虽然文白兼有,但总的趋势是通俗直白。1906年,陈懋志在沈心工编写的《学校唱歌》的序言中说:“学校歌词不难于协雅,而难于谐俗”,并赞扬沈心工等人创作的歌词“质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钱仁康先生认为,追溯中国白话诗之起源,不能避开学堂乐歌。

而在曲调方面,学堂乐歌堪称“拿来主义”的典型。早期的学堂乐歌,基本上以选曲填词为主。也就是说,曲调是现成的,别人的;而歌词才是自己的。这点很与我国古代词人按固定曲牌反复填词颇为相似。

以沈心工为例,他在1904-1907年所做的学堂乐歌三集,绝大部分是日本歌调的填词歌曲。辛亥革命后,沈心工在《重编学校唱歌集》中说:“以日本曲之音节一推一板,虽然动听,终不脱小家气派,若西洋曲之音节,则浑融浏亮者多,甚或挺接硬转,别有一种高尚之风也。”这样,法、德、英、美的歌调开始大量被介绍到中国,并被填上了中国的歌词。如沈心工的几首歌,《勉学》来源于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拉纤行》来源于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话别》来源于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等等。

由于学堂乐歌深入人心,所以其曲调也常被革命力量使用,重新填词。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被填词为《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红军也曾利用一首早期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的曲调填词,创作了《工农兵联合起来》一歌,而考察《中国男儿》的曲调来源,则钱仁康先生会告诉你,该曲调来源于日本校园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

渐渐地,中国民族曲调也开始被学堂乐歌“拿来”。比如《茉莉花》,曾被填词为《飞艇》、《红梅》。沈心工还曾根据《茉莉花》作了一首有曲无词的进行曲,后来这首进行曲也被拿来填词,先后出现了《蝶与燕》、《剪辫》、《上课》、《退课》等四首歌曲。

根据《茉莉花》的变体进行曲填词的学堂乐歌,影响远出学堂之外,被社会广泛接受,比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劳动童子军歌》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冲锋号》,也都是同一曲调的填词歌曲。

此外,《采茶歌》、《算盘子》、《凤阳花鼓》等传统曲调也都进入了学堂乐歌的涉猎范围。江泽民同志曾演唱过的《夕会歌》,其曲调就取材于清乾隆年间成形的民间乐曲《老六板》(又名《老八板》)。

1932年,丰子恺先生在《儿童与音乐》一文中描写了自己儿时学唱《勉学歌》时的情境:“……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解说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他们倘不再努力用劲,不久中国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唱到‘亚东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真个要沉下去似的。所以我现在每逢唱到这歌,无论在何等逸乐,何等放荡,何等昏迷,何等冥顽的时候,也会警惕起来,振作起来,体验到儿时的纯正热烈的爱国的心情。”

长亭外,古道边

1992年11月16日,学堂乐歌《黄河》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第一首歌。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此歌的歌词作者杨度留日出身,终生为救国亡命奔走,闲下来则喜欢模仿白衣卿相,经常吃花酒,逛窑子。他曾把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也曾力捧袁世凯称帝,获赠袁氏“旷代逸才”匾额一枚,后为杜月笙门下“清客”,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04年,杨度创作《黄河》歌词,署名杨皙之。第二年沈心工谱曲。

我国1930年代重要作曲家、歌曲《九·一八》的作者黄自曾说:“我最爱《黄河》一首,这个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制学校唱歌有此气魄,实不多见。”茅盾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说:“少年时,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直到晚年,茅盾还能诵唱此歌。

据钱仁康先生考证,当时为《黄河》谱曲者不止沈心工一人。曾志?早在1904年4月,杨度的歌词问世不久,就在自己编著的《教育唱歌集》中刊出了自己作曲的《黄河》。然而其曲调平铺直叙,气势不足,很难与沈心工作曲的《黄河》相匹敌。

曾志?是沈心工之外,另一位对学堂乐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音乐家。他于1901年赴日留学,起初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1903年,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他又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西洋音乐。沈心工在东京组织的“音乐讲习会”,曾志?也是最积极的参加者。他曾提出过学堂乐歌的创作原则:“以最浅之文学,存以深意,发为文章。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与其填砌也宁自然,与其高古也宁流利。辞欲严而义欲正,气欲旺而神欲流,语欲短而心欲长,品欲高而行欲洁。”

比《黄河》更脍炙人口的,当属李叔同(弘一法师)填词的《送别》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此歌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学堂乐歌五十余首。

吟唱《送别》,体味李叔同的命运,远去的学堂乐歌就再次鲜活起来。丰子恺70多年前文字中的愿望,如今也算是有了着落吧:“……我惊叹音乐与儿童关系之大。大人们弄音乐,不过一时鉴赏音乐的美,好像唱一杯美酒,以求一时的陶醉。儿童的唱歌,则全心没入于其中,而终身服膺勿失。我想,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传授给普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够这样,次代的世间一定比现在和平幸福得多。因为音乐能永远保住人的童心。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只降临于天真烂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间。失了童心的世间,诈伪险恶的社会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连影踪也不会留存的。”

历史意义:

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

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 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 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意义评价:意义1、3 评价1、2、3 1、学堂乐歌歌词的新思想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采取引进西方的新路子,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和巨大社会影响。 2、尽管不能低估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势力的影响还相当顽强,不能否认当时中国各阶层中力主改革、维新的新生革命力量还基本处于比较幼稚和贫弱的地位。这些个股按条件的矛盾,限制了初期许多学堂乐歌的编写者取得在遗书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平衡的发展和完善的结合,无法改变一切新生事物所带有的幼稚、简陋的弱点。 3、在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中出现了不少值得注目的精品,它们蕴含着崇高爱国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以及友谊是引进的。来自西方的音乐形式,曾得到了当时广大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院(系)名称音乐学院 专业名称音乐学 学生姓名赵艳 学号050914053 指导教师高彩荣讲师 完成时间2009年5月

目录 前言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二、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一)学堂乐歌的题材特点 (二)学堂乐歌的曲调创作特点 三、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贡献 (一)学堂乐歌改变了乐歌课的现状(二)学堂乐歌促进了一批音乐家的出现(三)学堂乐歌促进了学校音乐教材建设(四)学堂乐歌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结语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赵艳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学号050914053 指导教师:高彩荣讲师 摘要:学堂乐歌是产生于清末民初专供学生集体演唱的学校歌曲。这些歌曲虽然在音乐创作上还不够成熟,但正是它们把音乐课引入了学校教育,促使了一批音乐教育家的产生,也促进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堂乐歌;题材;曲调创作;音乐教育 前言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中所唱的歌曲,它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产生的新生事物,乐歌的题材选择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新思想。它的曲调以日本和欧美为主体,也有中国人自创作品,还有选用中国民间曲调填词的。自从学堂乐歌时代开始,中国才有了系统的音乐教育,因此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系统化的开端,它的发展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开辟了道路。首先将乐歌课引入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促进了音乐教材建设,并使我国的音乐教育走向了专业化道路。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供学生集体演唱的学校歌曲。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不再是闭关自守的国家,而是和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是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受到各个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国家性质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面临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任务,而百姓既要反帝,又要反封建,为使自己获得人身自由,尤其是广大女性要求男女平等和人身自由。 面对这种局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于1898年发动了维新运动,他们倡导废科举,办新学。在此期间,维新派领袖曾向光绪帝上书,提出要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最后失败了。此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仍然坚持主张在学堂开设乐歌课,并向广大群众传播新内容的乐歌。“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1]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 蒋婧 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学堂乐歌、教育理念、教育作用、教育影响 音乐这门学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由“学堂乐歌”这种形式使其复苏并被重新列入学校必修科的行列,学堂乐歌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因此,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学堂乐歌便不自觉的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索的兴趣所在。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词曲来源、产生过程、及其代表人物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但从教育的角度,对学堂乐歌在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对其后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认识学堂乐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现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堂乐歌在教育上的这些方面做简要论述,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添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我国,并同

我国封建顽固势力结成反动同盟,向我国人民进行种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它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斗争意识,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御外侮、进行变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普遍高涨,社会上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 在文学界,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弃医从文”,他要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唤醒全民族的斗争、反抗意识。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才能细致透彻的理解鲁迅先生,从而产生共鸣。因此,要想唤醒整个民族,使广大人民都能觉醒并真正爆发出反抗情绪,就要运用更能激励人心、鼓动人心的形式,一种人类直接宣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唱歌。以此种方式让民众把胸中的愤怒呐喊出来,从而达到觉醒的目的。这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即在推行某种思想方面,音乐比语言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当然,在激发民族斗志这方面也不例外。 然而,要想使广大民众产生相同的情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得唱相同的歌曲,自然的学校音乐教育便应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了。“学堂乐歌”也就应运而生了。1907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初等小学设“唱歌”课,高等小学设“乐歌”课。“学堂乐歌”正是人们对这些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和唱歌课程的称呼。 二、学堂乐歌的教育理念及其表现

学堂乐歌的产生以及历史意义

溪山琴况名词解释以及美学价值:徐上瀛所著,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既’二十四况’ 价值: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他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位)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带去二黄腔,汉调艺人1796到1850年进京,又带去西皮腔,徽调与汉调艺人同台演出,并吸收了昆腔,梆子腔以及当地民间曲调,约在19实际50到60年代形成京剧。 初期演员于三胜张二奎陈长庚称为三鼎甲19世纪到20世纪初梅兰芳,陈砚秋,苟慧生,尚小云等使中国戏曲在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峰。擅长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因形成在北京而成名,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等,武场有鼓板大小锣,钹等 昆山腔的产生以及历史地位:又叫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在明嘉靖以前流传不广后经魏良辅等人加工改进渐扩大影响,以至成为传奇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运腔上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伴奏以笛为主,箫,管,笙,三弦,琵琶,月琴等配合的伴奏乐队。地位:从明代中叶到清前朝,经过许多文人与艺人的不断改进,艺术上达到相当成熟的境地,但由于音乐上过分的缠绵悱恻,唱词文雅难懂,所以在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落。 海盐腔:是四大声腔中的最老的声腔,它萌芽于宋元,明代已经广为流传,因出自于浙江海盐而得名。海盐腔多采用南北通行的“官语”,且曲调柔婉细腻,演出时不用弦管,只用锣、鼓、拍板等伴奏。海盐腔曾对昆山腔影响很大。万历以后,日趋衰落后为昆山腔取代。余姚腔:形成在浙江余姚,明嘉靖时已流传于江苏的常州、润州、扬州、徐州、安徽的池州、太平等地,它的文辞比较通俗,曲文中夹进念白,唱腔简单明快,有时近似吟诵。后被弋阳腔吸收融化合流,以至衰落绝迹。 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剧种,它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板腔体戏曲音乐形式,对近现代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梆子腔造成强烈的节奏感,并形成粗犷激昂的音乐风格,与感情激烈的冲突与对比。对深化戏剧性矛盾冲突十分有利,并因而受人喜爱。 道情:它渊源于唐代道曲,始于南宋的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扬道家思想。 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有陕北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表演形式。 走唱:走唱指的是一些带有歌舞色彩的流动的说唱形式,如安徽的“凤阳花鼓”,湖北的“三棒鼓”,四川的“盘子”,“车灯”等。其伴奏乐器多用打击乐器。 板诵板诵是一些没有歌唱性旋律,只是按照一定的节拍,朗诵有节奏有韵律的诗体故事的一些曲种,如“快板”,“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等。 弹词: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板腔性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和三弦也有增用二胡,四胡协助伴奏的。 鼓词:是明代中叶后,与弹词并驾齐驱的,流传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早期以鸿篇巨制为主,后因不在城市书场中演唱,因此在清中叶渐渐兴起“摘唱”“段儿书”的短篇形式大量删减说白,即今广为流传的各种大鼓。 牌子曲: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曲的艺术成就并不断吸取明清民歌小曲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有小曲和大曲之分。小曲一般为民间小调,不做单独演唱曲目,大曲结构长大,音调比较婉转,拖腔也多,可以用它为主构成套曲形式

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开端的历史原因

学堂乐歌之所以成为现代中国音乐开端的历史原因 二十世纪初,在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下,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步完善,学堂乐歌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新风尚应运而生。它是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生事物,处于音乐变革中的摸索阶段,尽管具有尝试性和不成熟的特点,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多世纪来新音乐发生发展的源头,因此,许多学者对学堂乐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进行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内容与艺术形式以及意义和影响诸方面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学堂乐歌之所以开创中国现代音乐的历史原因。 产生背景 学堂乐歌的历史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开始的。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清官务实派,为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方化运动——洋务运动。为培养人才,他们开办了新式学堂,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背景下,使得一部分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觉悟到必须效仿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能达到挽救中国的目的。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变法运动代表了这一趋向。他们提出“维新变法”通过奏折、杂志和报纸宣传自己的主张,积极提倡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校。在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办学堂的奏折中就介绍了德国的学制,并要求清政府“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学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发展过程 2O世纪初,清廷鉴于“庚子事变”后的政治形势,转而被迫接受过去“维新派”一再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以挽救其迅速走向崩溃的危势,于1901年宣布要实行所谓“新政”,允诺实施“废科举.兴学堂”等改良措施;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4年请政府对乐歌课的开设给予认可,在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 学堂乐歌名解: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 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 6、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 7、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 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6、¥ 7、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 8、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学堂乐歌的意义评价:意义1、3 评价1、2、3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发展 20C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型音乐创作的发展也正式起步,最初在音乐创作上作出认真努力和广泛试探的代表性作曲家有萧友梅、赵元任、黎锦辉、刘天华等。 这时期音乐创作的中心题材内容主要有:一、从不同角度弘扬五四反帝国主义的思想;二、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三、美音是学校音乐创作的中心题材。 20年代新音乐的初步发展 20年代新音乐有着多方面的进展,歌曲创作尤为显著。其中多声部歌曲特别是小型合唱曲也都出现一些成功之作。同时,为了适应普通与专业音乐教育之需的学校歌曲也由学堂乐歌时期用既成曲调填词为主的编配方式,改变成依据歌词谱写音乐的创作方式,这是近代音乐创作进步的一个鲜明标志。 1919年,北京大学创立音乐研究会,后又接受萧友梅提议改为音乐传习所,从而变成教育机关,萧友梅开始系统讲授夕阳音乐史及和声学。在此期间,他有目的地进行依词配曲的艺术性的歌曲创作,出版了《今乐初集》及《新歌初集》,开近代中国艺术歌曲之先河。 稍后,赵元任的独唱歌曲和多声部歌曲,是20年代音乐创作中突出的收获。他采用的歌词都是反映了‘五四’精神的新诗,其音乐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方法的独特性很高的歌曲。他的音乐创作开我国音乐界一新纪元。 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曲,歌舞表演曲与儿童歌舞剧,既能作儿童音乐教材,更符合儿童的课余游戏与表演。这类作品的出现,是民国时期儿童音乐创作的重大收获,对新歌剧和新歌舞剧的探索也具有启迪和开拓的意义。 以刘天华的《光明行》等乐曲为代表的二胡独奏音乐的出现,显示了传统音乐形式在近代的新发展,对中国乐器音乐的影响有着尤为深远的意义。 音乐理论在这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王光祈从20年代开始,便以比较音乐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和东西方音乐,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欧洲乐器音乐创作也有了更多样的尝试;萧友梅、赵元任等人创作了钢琴曲、弦乐四重奏、欧洲管弦乐等多种体裁形式的西洋乐器音乐作品。 同时还出现了为着工农兵歌唱和宣传革命而写的创作歌曲。大多是选曲填词或作词配曲而成的。 专业音乐教育的出现,特别是从师范院校音乐系科的设置,到专门音乐学院-国立音乐的成立,反映出中国新音乐已进入到有目的地培养专门音乐师资和专业音乐人才的阶段,标志着新音乐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30-40年代。规模空前的抗日歌咏和音乐创作的发展。 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音乐中影响最大是抗日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期间创作的爱国歌曲在全国及海外传播,引起强烈的反响。 30-40年代又是音乐创作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首体现在歌唱音乐创作上。独唱、合唱歌曲都有佳作流传。这一时期是新音乐史上创作和传播的繁荣时期。 抗战歌曲的创作和群众歌咏的深入开展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起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而且成为抗日文化战线极为重要的一翼。 除了大量以白话新诗为歌词的创作,独唱歌曲中还出现一批为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性独唱曲。此外还出现了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歌曲集。 大型歌唱音乐创作是以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最为成功,它成为中国近代大合唱的里程碑式的杰作。 近代中国歌剧有着多种探索。既有戏剧、舞台剧也有歌剧。 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艺术的进展,也都是这一时期新音乐发展的重要内容。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xx 文章 发布时间: 2012年08月02日点击数:187次字体: xx 授课年级: 高中二年级 授课教师: xx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喜欢的校园歌曲入手,引出《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这三首学堂乐歌,通过欣赏、学唱,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这三首歌从曲式结构、主题思想来看并不难,通过赏析让学生知道学堂乐歌主要是采用“拿来主义”创作而成。 了解沈心工、李叔同为学堂乐歌作出的贡献。让学生学以致用,采用“拿来主义”即兴创作歌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做到听与唱的完美结合。 二、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拿来主义”为自己喜欢的曲调重新填词,尝试自己创作歌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 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教学准备: 内容、视频音乐搜集、图书、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举例说明同学们喜欢的校园歌曲 【设计思路: 通过校园歌曲的摄入,引起学生对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趣,感受一下那个时代校园歌曲的魅力所在】 二、讲授新课 学堂乐歌: 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称做“学堂”。在新学堂中开设“乐歌”课,这些音乐大多采用欧美及日本的曲调填词而成,编成新的歌曲,他们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新风尚。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设计思路:

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2019年教育文档

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初,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逐步兴起和发展的歌唱文化,一般是指为学堂唱歌或学堂开设音乐课而编制的歌曲。学堂乐歌在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的基础上,传播西方音乐知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促进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形式的建立以及推动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等方面彰显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学堂乐歌概述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欧美列强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的时期,在维新变法新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一批有志青年为了探寻富国强兵、反帝反封建的救国之路,东渡到日本学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音乐教育,以实现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实施美育和德育教育。 (二)学堂乐歌的内容 学堂乐歌在中国灾难重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与发展,其内容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学堂乐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国人民群众抵御列强入侵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富国强兵、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其二,对“军国民教育”进行积极宣传和大力推行;其三,反映拥护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新政的革命心声,提倡追求男

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民主精神;其四,表现学习新文化的欲望,倡导“移风易俗”的民主思想,同时学堂乐歌结合学校教育和生活现状,向青少年进行热爱生活、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 (三)学堂乐歌的表现形式 一般情况下,对“学堂乐歌”歌曲的编写是以日本、欧美等国家的现成歌调为蓝本,填配进去我国自创的歌词,甚至有时存在将同一曲调反复填配不同歌词的情况。而以我国传统音乐曲调为基础进行填配歌词的歌曲以及由我国音乐家自创曲调填配 歌词的歌曲相当少见。学堂乐歌歌词的创作强调“言文一致”,并使其适合儿童的需要,大部分歌曲采用单音歌唱的方式,即齐唱曲调,而多声合唱的方式较少,并且歌曲的作者对歌曲音乐表现形式并无过多要求。所以,我国学堂乐歌的表演形式常见于学校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歌唱,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的基本乐理知识和记谱法。 二、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学堂乐歌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19世纪末期,在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学堂教育逐渐兴起,学堂乐歌随之出现。在我国,学堂乐歌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属性。自古以来,我国比较重视音乐教育,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属性并未彰显,其仅仅为统治阶级服务,对人民而言,政治意义不太明显,自西周到大唐,音乐教育都只是作为帝王培养礼乐祭祀以及享乐的一种工具。直至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一)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一) 内容提要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

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1912年共和国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重视的。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少数城市(如成都、昆明、武汉等)中也可以看到取得了明显新进展的明证。这些在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例如李叔同就是由于在浙江两级师范的教学才促使他继续进行其创编学堂乐歌的活动、写出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作品;又如1914年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创设了“乐歌专修班”,聘请回国不久的叶伯和为其音乐教授,他不仅在那里开设了一系列音乐方面的课程、还为此编写了不少学堂乐歌(见顾鸿乔的《叶伯和和他的“中国音乐史”》,载《音乐研究》1989年第4期)。 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维新派的人士,对建立新式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1.概念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2.简介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3.产生背景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新式学堂纷纷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作为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负,只有“学夷以制夷”。只有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才能了解我们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迎头赶上,缩小差距。 4.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 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 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 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 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 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 教学重、难点: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理解重要意义。 ②通过体验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 听与唱相结合,师生互动交流,用对比、欣赏、引导等方法感受学堂乐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堂乐歌的欣赏,了解中国创作初期音乐的特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两只老虎》导入新课《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三、实行新课。 1、视频《郭沫若》 2、《体操-兵操》 这是我国最早的学堂乐歌之一,早期的学堂乐歌大多以旧曲填新词为主,旋律多数采自日本及欧洲的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采用日本童谣《手戏》的曲调改编。 3、沈心工简介。 沈心工:音乐教育家。原名庆鸿,号叔逵,笔名心工。上海人。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体操—兵操》就是沈心工当时的第一首习作,此歌后来在国内广为传唱。 4、《共和国民》 无锡人华航琛根据《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曲调,填写了《共和国民》。 5、《始业式》 学堂今朝开校,清晨起床早。同学依然济济,殷勤相问好。国旗五色飘飘,旭日正相照。从兹进步愈速,知识日增高。 歌曲中,清代的龙旗已经改为民国的五色旗。 四、李叔同(出示幻灯片)。 1、创作体验:教师提供一段歌词《春游》,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曲调唱一唱。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教案 武进区鸣凰中学邹海勤 课题: 《学堂乐歌》 课型: 音乐欣赏综合课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等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 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3、让学生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创作方法。 教材分析: 1、《体操—兵操》是沈心工留学日本时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2、《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3、《祖国歌》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教学重点、难点: 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由课前所听歌曲引入学堂乐歌。) 三、新课: 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⑴《体操—兵操》 ①这首歌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我们来唱一唱歌曲。找一找旋律的特点? ③师小结。李叔同曾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 高》之歌。”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 ④再次演唱歌曲。 ⑵《黄河》 ①欣赏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②学生学唱,体会情感的表达。 ③“一曲雄沉慷慨”黄自对此歌作了高度的评价。 3、弘一法师——李叔同。他曾以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曲调填写了一曲《祖国 歌》,在当时颇有影响。 ①欣赏:说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②欣赏另一版本的《祖国歌》 ③讨论:为什么当时用民间音乐填词的歌曲很少呢? ④欣赏:《春游》 4、学堂乐歌其他的代表人物。 四、拓展: “学堂乐歌”的典型创作手法:是以现成的曲调填写新的歌词构成新曲。(学生展示创作歌曲) 五、小结: 学堂乐歌自它诞生起,就怀着近代音乐思潮最宝贵的品质——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艰难的迈出了第一步,而正是伴随这第一步的充满对传统势力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 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教学设计 广东珠海前山中学:彭桂蓉 一关键词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时代音调 二难点学生自己填词 三过程 1 上课。 2 请学生唱歌歌。 今天上课,我特别想欣赏你们唱的歌曲,谁能满足我这个愿望? 3 这是你们现在追逐的音乐,你们想听听我在校园时代唱的歌吗。 播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4 今天我们谈的都是校园时代的歌曲,因为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学 堂乐歌&校园歌曲》。 打出1课题《学堂乐歌&校园歌曲》 5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 什么是学堂乐歌?这个问题问得好,今天我们的第一关键词就是:学堂乐歌。 学堂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请大家回顾这样一段历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以学校当时称谓为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乐歌课上教唱的歌曲在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次启蒙运动,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真正开始自觉地吸收西方音乐的开端,具体所指的是清末民初我国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本中所教唱的歌曲。它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从而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歌曲的新式样。学堂乐歌的意义,正足以符合“开创”二字。其重要性在于它的那种现代性的价值导向: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思想,以学堂乐歌为开端;新诗白话的潜能已事先具备,作为泛诗歌文体的歌词,要比白话新诗早二十多年实现语言的转换;将近代以来的“德”、“智”、“体”教育理念,说成是融会了学堂乐歌的思想信念,既无勉强之处,也没有附会之迹;那些含蓄典雅或质朴通俗的歌曲,都影响了“五四”后歌曲的创作取向;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建设又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堂乐歌既开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先河,又影响着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走向,试图以“乐歌”来改变国民的精神、以“乐歌”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文化背景 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的炮舰打开。面对清政府的颟顸无能、国民的浑噩麻木,一批报国无门、救民无方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他们“可把握”的文化和文学领域寻找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性的药方。黄遵宪曾大声呼吁:“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藉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在这中华民族临于危机之际,不仅是报纸等宣传工具唤起国人的奋起,乐歌也是这觉醒运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武器。李雁行、李英悼在他们所编的《中小学唱歌教科书·序》中也说:“诚以音乐为感人教育之一,其于国民道德性情感人最深,而移人最速”。这些都说明,乐歌对于学生来说,其作用最足以发起精神,激扬思想,陶冶情操。音乐教育不仅对青少年学生,就是于整个社会也有较大的作用。“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积极提倡在学校设立音乐科,发展学校的音乐文化教育,在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中形成了共识。学堂乐歌的立足点在于,用文艺去唤醒民众,重铸民魂,以挽狂澜于既倒,并突破传统,建立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体式。这种文化是走向民众的文化,是走向现代的文化。不管学堂乐歌的意义与成熟程度如何,它毕竟代表了一种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共同的文化态度与觉醒意识。 二、学堂乐歌有着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由于外来音乐的传入,接受群体期待视野的转移,以及词体观念的转变等原因,乐歌也必然要走向现代。从整体上看,学堂乐歌创作既与前面的古典沟通,又联系着后面的现代。有继承,也有突破;有革新,也有创建。这在题材范围的扩大、写景技巧的成熟、声律的完美和风骨的形成等方面,为现代歌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成功地成为了当时中国人最普遍的传达情感的方式。 学堂乐歌的现代性标志,在音乐方面是现代性的五线谱取代了传统的工字尺。这不是表面上形式的变化,而是有着性质的区别。当时是将日本及欧美的音乐曲调直接运用到乐歌里的,西洋曲调的调式、节奏以及结构,不同于我国古老传统的音乐,也不同于东方的音乐传统。它们是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中,或是资本主义时代,它们是近代工业文明而非农耕文化的产物。所以它们具有不同于封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内容提要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1912年共和国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重视的。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的少数城市(如成都、昆明、武汉等)中也可以看到取得了明显新进展的明证。这些在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例如李叔同就是由于在浙江两级师范的教学才促使他继续进行其创编学堂乐歌的活动、写出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作品;又如1914年四川省高等师范学校创设了“乐歌专修班”,聘请回国不久的叶伯和为其音乐教授,他不仅在那里开设了一系列音乐方面的课程、还为此编写了不少学堂乐歌(见顾鸿乔的《叶伯和和他的“中国音乐史”》,载《音乐研究》1989年第4期)。 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维新派的人士,对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以维新派为主的知识份子,还有意识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希望最终达到象日本那样、实现“变法维新”的政治要求。这样就使得本来应是主要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负荷。但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千百万人民、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出发点,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诚,使得对这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涂上了一层崇高的神圣光彩、和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时代紧迫感。 根据现存所掌握的资料的初步分析,具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1,通过不同的角度强烈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这在当时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主流。代表性的作品有《何日醒》、《军歌》、《中国男儿》、《汉族历史歌》、《黄河》、《十八省地理历史》及沈心工作词的《体操—兵操》、李叔同作词的《哀祖国》、和《祖国歌》等等。 2,欢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的,代表性的作品有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华航琛作词的《光复纪念》、沈心工词、朱云望作曲的《美哉中华》等。此类歌曲大多产生于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之后。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例如《出军》、《出征》、《从军歌》、《妇人从军行》、《海战》、《陆战》、《炮兵歌》、《行军》、《学生军》等等。这可能是当时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受了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并与一些爱国知识份子切望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理想的迫切心情有关。

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包丽霞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2日点击数: 187 次字体:小大 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 授课教师:包丽霞 设计思路:本节课从学生喜欢的校园歌曲入手,引出《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这三首学堂乐歌,通过欣赏、学唱,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这三首歌从曲式结构、主题思想来看并不难,通过赏析让学生知道学堂乐歌主要是采用“拿来主义”创作而成。了解沈心工、李叔同为学堂乐歌作出的贡献。让学生学以致用,采用“拿来主义”即兴创作歌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做到听与唱的完美结合。 二、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拿来主义”为自己喜欢的曲调重新填词,尝试自己创作歌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教学准备: 内容、视频音乐搜集、图书、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举例说明同学们喜欢的校园歌曲 【设计思路:通过校园歌曲的摄入,引起学生对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趣,感受一下那个时代校园歌曲的魅力所在】 二、讲授新课 学堂乐歌: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称做“学堂”。在新学堂中开设“乐歌”课,这些音乐大多采用欧美及日本的曲调填词而成,编成新的歌曲,他们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新风尚。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